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10篇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精品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分布地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地处边疆。近几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品文档欢迎阅读、下载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分布地区的一般特点是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地处边疆。近几年随着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起步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生命胚胎”已开始形成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因此 根据效益型布局的原则****族地区旅游业应该在哪些地域先起步和怎样起步旅游业的起步和发展将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施这些对于制定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关系密切。
资源与市场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内在要素 人类对地球空间表面的开发 总是优先开发条件好的地域 然后再开发条件差或开发难度大的地域。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就属于后一种开发型是人类生产、休憩活动空间不断扩展、深化的表现。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国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势必加强和深化。
一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民族地区不仅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而且各种旅游地貌发育较为典型。
在年和年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共处中 民族地区就有处 年和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共座 民族地区就占座。
民族地区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 加上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庞大的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体系。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品位极高。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特色和魅力即品位。我国民族地区许多旅游资源为全国、甚至世界所瞩目。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连绵的雪山冰峰其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无以伦比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云南的路南石林、四川的九寨沟、新疆的天鹅湖、内蒙的阿尔山温泉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列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中中国被列入五个保护区其中长白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四个分布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的不少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有较大吸引力。
、民族地区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占优势。我国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区也有不少山景但大多或因靠近城市的区位而成名或因文人墨客的渲染而享誉而真正以自然美而成景的奇山、险峰、雪原、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均集萃于民族地区。如****的希夏邦马峰、新疆的罗布泊、云南的洱海、贵州的龙宫等这些自然美景是当前旅游市场开发行情看好的类型之一。如果说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些人文资源对于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因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旅游资源在广大民族地区的分布是不平衡的。有些地区相对集中有的则相当稀少。资源集中的地区不同的名胜区间距较近景区内资源类型多样结构紧凑交相辉映。如桂林以“三山两洞一条江”为中心的重要游览景点就散布于方圆百里之内 这是旅游资源组合较好的表现。
许多民族地区也就是垂直地貌密集组合的地域系统从而层层分割空间 导致多变的景象 使生物和水体景观因地文要素变化而表现出丰富的景层。如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峡谷—民情结构等就是绝妙的资源组合。少数民族地区在不
精品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同社会历史阶段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组合成了我国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开发旅游业的前提性因素 民族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是其旅游开发的决定性条件。
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市场分析 、全球游客总量持续增长。游客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的函数关系。国际上遵循着这样一种经验判断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美元 居民就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美元就产生赴邻国旅游动机达到美元就产生赴远国旅游动机。从国际旅游需求来看根据世界组织报告以年全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亿、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为基数来预测到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可达亿收入亿美元到年世界国际旅游人数亿收入亿美元。上述预测结果是以年均增长为条件作出的。
而东亚太平洋地区 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将是发展最快的地区在年代达到了的年均增长率到年代仍将保持这一速度形成了一个极其广阔而又现实的需求前景。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 我国旅游业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成 恰恰处于旅游需求第一层次美元的起点由此将产生大规模的普遍的国内旅游活动。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大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 目前已有个城市、 多万人口达到小康水平使国内旅游消费档次拉开形成多层次的结构每一个层次虽然所占比重可能不大但其绝对量则会形成一个宠大的市场。
、 世界旅游市场重心向东转移。
国际旅游市场格局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基础上形成的。
近一、二百年来西欧、北美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心因而它们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一直居于优势地位。进入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经济增长率持续高于其它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上升。
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该区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国际旅游收入为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年亚太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达万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总人数的国际旅游收入达亿美元占世界旅游收入总额的年内两者分别增长倍和倍。同期内世界旅游人数增长倍收入增长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年代亚太地区旅游业年均增长速度仍居世界首位。
该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次在世界总数中的比例 将从年的上升到左右旅游收入的比例将从上升到。如此推算到下个世纪初国际旅游市场有可能形成欧洲、美洲和亚太三分天下的格局即欧洲约占美洲约占亚太约占亚太地区有可能超过美洲地区居世界第二位。据世界旅游界行家分析世纪世界旅游中心将属于亚太地区。
、国内旅游需求强劲。近十几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率先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旅游需求强劲 按人均达到美元即开始产生近距离旅游的规律来看 外出旅游的人数将越来越多。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亿元国内旅游约亿人次。一方面由于休憩观念和方式的变化许多人已厌倦节假日互相吃请而乐于纷纷结伴外出旅游 部分人趋向选择神奇的少数民族地区观光 另一方面我国东部热点城市的景观产品已基本定型 回头客趋于减少 故推出民族地区新的旅游景观产品已构成现实的战略需要。
带动与效益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工农业产值不高商品经济较为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民族地区通过对旅游业的开发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和产生积极的意义。
精品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一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高、收益多、劳动密集型高度综合的特殊经济部门。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的开发所增加的非贸易外汇收入不仅可以平衡区域收支为建设积累资金、 支持地区经济发展 而且可以促进区域资源的开发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有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景观修建、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工艺特产、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广播宣传等行业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再者国际客源流向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旅游者从发达地区流向欠发达地区从高收入地区流向低开发地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大多数地区经济还较为落后 开发旅游业 可以从国际国内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地区的旅游者身上获取一部分收入 并将这些收入向生产投资和生活消费形态转化 从而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连锁反应”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二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产业调整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所依托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要相互协调配套才能发挥其作用。
由于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旅游业所依托的基础条件和基础设施也较薄弱而市场又支配着某些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开发不可。于是这些地区的旅游开发就变成主导产业 促进了与旅游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配套发展 使原来聚集程度很小的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相对增长 产业结构由低层低效益向中层中效益甚至高层高效益升级。据有关资料表明每增加名旅游从业人员需增加名间接从业人员。因此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 不仅可以扩大就业 而且还可以促使民族地区人口直接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资源保护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就从客观上要求保护自然环境、恢复和修葺原有人文旅游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不仅要大力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然风光、野生动物资源建立和开放相应的自然保护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接待礼仪等民族旅游资源使这些民族文化的瑰宝得以永世留芳。特别是发展旅游业要求旅游环境质量要优于一般环境质量因此必然要求旅游区维护和恢复文物古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理和发掘人文风情 而这些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可以起到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四旅游开发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友好团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由过去单纯追求热线景点而转为以历史文物、文化传统、科学考察、民族风情等为目的的小规模旅游。旅游业本身也发展成了一个没有国界的统一的世界性行业。
从当前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据国家旅游部门近年来的调查表明 国外旅游者对我国民族风情的兴趣要高于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 这充分说明了世界旅游活动的倾向是在对异族风情的追求和向往上。
因此 发展民族旅游业不仅可以为世界旅游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而且也为世界各国铺设了友好交往的桥梁。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随着民族地区国际旅游业的兴起 可以有效地改变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民族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的推动力。
基础与交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当前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将遇到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目前制约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精品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一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迟基础差资金严重短缺 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我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 不少刚发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时间更短 起点很低 固定资产投入很少 而完善旅游设施的耗资量却很大。
原因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多以“野、奇”特色见长多地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基本上要新建。
而东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许多旅游资源 本身就是其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或分布在距城市不远的地区旅游开发时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市政设施从而降低了资金投入的总量。
许多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土石方等基本建设单价指标高同样基建项目的耗资一般要大于东部发达地区数倍。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大多虽品位高、但知名度低而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广泛开展宣传宣传促销也需耗资因为低知名度的旅游资源是没有真正的...
篇二: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稿日期] 2017-06-04[网络出版]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268.C.20180122.1726.030.html[作者简介] 李广宏(1966-),男,河南睢县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潘雨晨(1992-),男,河北石家庄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2016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发展的问题近些年,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从各个省、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青海省 2011 年到 2016 年旅游总收入和生产总值的情况,发现 2011 年各省、自治区的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0.91%、6.24%、4.09%、6.25%、16.02%、25.07%、14.86%、5.65%,到 2016 年各省、自治区的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增加到了 22.97%、14.57%、4.44%、14.57%、28.76%、42.84%、31.78%、12.06%。从上述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黑导游事件、旅游低价陷阱等。市场秩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正常运行,2017 年《瞭望》新闻周刊中提到云南旅游“宁愿不要数据增长也要整顿好”。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改善建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出壁垒是指企业进出行业时所遇到的障碍,包括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学者廖碧芯、张河清分析了广州旅游业市场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提出广东的旅游市场进入壁垒较低,但退出壁垒较高 [1] 。与广东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都比较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进入壁垒较低,使大量本不具备资格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旅游市场,降低了旅游市场的整体素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退出壁垒也比较低,各个主体通常都以个人营利为主要目的,无视资源文化的保护,无节制的使用,一旦资源枯竭,便会走得无影无踪,很难对其进行惩罚。这个问题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服务人员身上同样存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服务人员的进出门槛也很低,甚至一些“临时导游”或者未取到导游资格的人也进入了旅游市场。对于这类人员的监督和管理非常困难,也因此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发展研究李广宏 潘雨晨(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迅速,旅游经济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旅游市场秩序混乱,存在进出壁垒较低、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环境保护意识较弱,以及经营秩序缺乏监管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形象。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必须依托政府、社会、市场、消费者等多方面共同出力,才能从根本上整治好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秩序。[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问题;影响因素;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21(2018)01-0075-05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2018 年第 23 卷第 1 期2018 Vol. 23 No.175万方数据破坏了旅游市场的整体秩序。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人才队伍具有旅游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培养结构不合理等特点。第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管理者很多都是来自旅游以外的其他领域,由于缺乏旅游专业知识,不能对旅游景区进行合理的开发、维护和管理,从而导致景区发展滞后。第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导游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对于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带队服务过程中,无法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的导游只简单起到对食宿安排的作用,还有少数低素质导游甚至辱骂和攻击游客,强迫游客进行强制消费,大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第三,其他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来自当地的农民,从未接受过专业的服务培训,只能简单地完成安排的事情,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总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专业且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十分稀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在资源开发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二是在景区管理时对环境保护的漠视。众所周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恢复并不对等,破坏起来非常容易,恢复却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些环境破坏甚至是永远不能恢复。随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日益繁荣,旅游资源开发也日益扩大,但是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却没有跟上,相应的环保措施更是难以落实,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破坏。例如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下给温泉的开发、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的运营管理等,都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教材,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是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更使得原有优质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复存在。总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者和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也难以有效落实,是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健康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极大隐患。学者王彬在《河南旅游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的研究中提出旅游行业协会的标准不完善,与政府接洽不当 [2] 。在民族地区旅游市场中尤为明显,政府的监督与经营很难区分,协会监督的作用低下,致使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第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市场对企业缺乏监管。部分企业往往在景区开发、管理、维护过程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了对环境保护,造成环境破坏。第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市场对旅行社缺乏监管。部分旅游社往往会通过价格战等方式来进行恶性竞争,造成旅游市场混乱。第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对导游缺乏监管。部分导游人员会想尽办法通过“购物回扣” “增加线路”来实现收入,甚至通过一些违规的手段来获取收益,如擅自变更路线、降低住行标准、销售假冒产品等。第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对游客也缺乏有效的监管。对游客在游玩过程中触犯的法律以及一些不文明的现象,没有及时进行管理与处罚。缺乏有效的监管,已经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整体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问题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查阅已有研究成果并在充分的实证调研基础上,从旅游市场的保障、旅游市场的监管和旅游市场的调节三个层面对民族地区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法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健全的法律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良好秩序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中国旅游业法律建设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在2013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但是,中国旅游业法律体系依旧不够完善,如旅游业相关法律数量较少,对于一些旅游住宿、交通、餐饮、购物、门票等缺乏专项法,致使中国旅游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等,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发展缺乏刚性的保障。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法律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旅游专项法的缺失、旅游法律混乱和旅游法律内容模糊不清等三个方面。1.旅游专项法的缺失虽然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对旅游业进李广宏,等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发展研究76万方数据
行监管,但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文化习俗保护、生活风俗保护等法律缺失。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文化、信仰、风俗等,需要因地制宜地单独制定旅游专项法 [3] 。因此,要建立适应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法律,保障其繁荣健康可持续发展。2.旅游法律缺乏系统规划主要表现在进行旅游管理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同行业部门对同一资源的管理要求不同或者出现国家与地方法律产生矛盾的现象。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法律间的混乱,说明在制定法律时缺乏系统的规划,上位法和下位法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最终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的治理和保障。3.旅游法律内容模糊不清虽然中国已经出台相关的旅游法律,如《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旅游法》等,但是有些法律内容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如《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内容提出游客不文明行为是需要法院判决以承担法律责任,但对于一些未达到触犯法律的不文明现象却没有办法加以制止。诸如此类,这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治理十分不利。由于内容规定的模糊,致使法律执行层面难以推行,从而出现另一层面的“无法可依”情况,造成旅游市场的混乱。完善的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是旅游市场稳定的基本保障,对旅游事业发展起着领导、组织、协调、监控、保障、推动等重要作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目前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是政府主导下的旅游管理体制 [4] 。这种旅游管理体制具有统筹全面、监管有力、资源集约、目标集中等特点,近年来对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宏观政策形势的变化,中国旅游管理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旅游市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飞速发展。1.政府主导的局限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长期以来都是政府主导,但是政府管理会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地方财力不足、个别企业的非法寻租等行为,可能导致政府不能完全客观有效地对旅游市场的混乱进行全面整治。即使政府可以依靠其强制手段进行干预,使问题得到暂时的解决,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治理。2.缺乏长远规划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发展,缺乏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发展层次的考虑,主要表现在大多数政府管理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市场发展往往只注重以经济为导向,过于注重“政绩”的快速提升。因此,部分管理人员在看见有利有图的时候,就相互争抢;看见无利可图或需要承担风险时,就相互推卸责任,权、责、利划分不明,致使重复管理与无人管理等混乱现象出现,造成旅游市场秩序的混乱。3.忽视中介功能中介组织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中介机构却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他们往往是在政府的催生和主导下产生的,由政府官员负责组织管理,对政府依赖性很强,为政府做一些辅助事情,如帮助政府宣传活动。因此,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中介力量,难以在治理旅游市场秩序的过程中实现其监督管理的功能。4.管理滞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的官员容易沿袭传统的政策,加上任期制,政府官员不敢轻易做出政策改变等举措,使得其市场治理具有滞后性,往往是等到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再进行治理,并通过对旅游市场的强制性粗放管理方式进行整治。这种方式对部分旅游市场问题的治理有一定效果。但是,通常情况下,当有些问题凸显的时候,滞后的措施已经很难控制住局面。政府治理缺乏预见性,具有滞后性,这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的重要表现之一。信息公开是市场进行调节的必要条件,旅游企业与游客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旅游市场环境混乱的直接原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有序可持续发展。1.旅行社与旅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游社是连接旅游目的地和旅行者之间的桥梁,常常扮演的是信息优势的一方 [5] ,通常将旅游地的景点、线路、服务等打包成产品,卖给游客。但出于竞争性、营利性等原因,相关旅行社企业往往通过优先掌握信息的优势,通过对游览景点与旅游线学报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2018 年第 23 卷第 1 期2018 Vol. 23 No.177万方数据
路等信息不对称进行牟利,侵害游客的合法利益。2.导游员与旅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游员相对于旅行者,扮演的也是信息优势的一方。导游员负责为旅行者提供服务,但往往会利用自己信息的优势,扩大自己的利益,如通过减少景点的讲解、延长顾客的购物时间等方式,对游客的利益进行无形的侵害。3.旅行社与导游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游员相对于旅行社,属于信息优势的一方。由于旅行社监督管理机制具有滞后性,导游员会利用信息的优势,私下通过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活动,如向顾客增加收费、擅自安排活动等进行牟利,从而侵害游客与旅行社的利益。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根据以上分析,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法律不健全、体制不完善以及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民族地区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单单依靠传统的政府主导治理模式,不能全面有效治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必须依托政府、社会、市场、消费者等多方面共同出力,才能从根本上整治好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秩序 [6] 。政府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治理的根本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由政府主导,从旅游业发展至今,政府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引导着旅游行业的走向,是行业关系的协调者、行业发展规则的制定者。1.完善旅游法律建设。第一,政府应该完善旅游业法律体系,避免法律缺位的出现。第二,协调地方法律和国家法律之间的冲突,规范少数民族地区法律体系,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突发情况、资源概况、制度体制等实际情况,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法律体系。2.优化旅游管理模式。改变旅游管理模式,政府不直接参与旅游市场的管理,由过去“指挥”旅游业的发展,改为“引导”旅游业的发展。让“权”于市场,通过制定法律对旅游业进行严格规范,通过政策对旅游产业进行合理引导,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资格审查制度、监督问责制度等,对旅游市场进行有效监管。3.推广旅游大数据服务。在大数据时代下,信息不对称可以很好地被缓解。政府应该规范信息公布的网站,对虚假信息进行删减和管理,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情况下,制定社会信息公布体系。并鼓励各个主体运用大数据...
篇三: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摘要:
民族旅游是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合理开发民族旅游资源,保护民俗文化的真实性, 是实现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民族旅游; 民俗文化;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 一些民族地区通过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被誉为“中国夏都”的西宁市 2007 年旅游业总收入突破了 31.3 亿元大关, 实现了新的记录。
2009 年 8月底西藏旅游业创造了单月总收入高达 10 亿元的记录, 这是西藏旅游史上的最高水平。
这些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火爆现象与当前民族旅游在游客中的美好景象密切相关。民族旅游之所以备受游客推崇, 从学术上来说这是人类对异文化的渴望和受到猎奇心的驱使。
尽管当前民族旅游发展势头迅猛, 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民族旅游中出现的一个严峻问题———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民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
很多学者对民族旅游做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以人类学家对民族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多。Valene.Smith 是最早给民族旅游下定义的学者, 他认为“民族旅游:
推销这样的旅游, 主要是以当地‘奇异’ 的及通常为异域的民族风俗习惯为特色”, 其代表作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 作者在该书中描述了很多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民族、 这些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主客关系以及对当地文化、 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
国际上著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专家、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 Erick Cohen 对民族旅游的定义是“针对在政治上、 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体民族的人群, 由于他们的生态环境或文化特征或独特性的旅游价值, 而进行的一系列观光旅游。
”Cohend 的代表作是《东南亚:
民族旅游》。
由此可见, 这两位专家都把旅游地的文化特征、 独特性及少数民族看做民族旅游的实质性要点。
笔者认为民族旅游是指在具有自然生态特色和独特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所开发的各种类型的旅游。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使得人类发展面临人口猛增、 能源危机、 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 生态失衡等问题, 在这一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观的思想也随之应运而生。
可持续的思想最早见于 John F.Kennedy1961 年的讲话中“我们的时代任务是像我们的祖先一样把自然的财富与美景毫不损害地传给我们的后代。
”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一篇重要的报告———《增长的极限》 极大地唤起了人们对发展与环境这一问题问题的关注, 该报告的核心观点是:
经济的不断增长是否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退化和社会解体。最终人们就此观点达成了较一致的结论:
只有对发展加以调整, 才能使经济可以不断的持续下去。
就是说要充分考虑到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最终依赖性。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Gro Harlem Brundtland 主席的领导下, 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这一报告, 该报告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由上述“民族旅游”和“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可以将“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概括为在
满足当代人对民族地区旅游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后子孙后代满足其对民族地区旅游的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2 我国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民族地区受到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其发展的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 为了改变民族地区贫穷落后的状况,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支持和培养, 如湘西凤凰、 云南丽江等地区发展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 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旅游存在着 3 个难以克服的困难, 影响着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①民族地区的贫困性限制了旅游发展的资本投入量, 景区开发、 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靠引进外来资金。
本地居民由于受到资金和知识技术的制约, 只能够从事一些简单的接待工作, 作为一种廉价劳动力形式参与到当地的旅游产业中, 而真正获得民族旅游所带来的丰厚利润的是那些外来的投资者。
追逐利润最大化是商人的本性, 再加上政府监管不严, 导致很多对环境破坏性的、 对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引起当地人的不满。
这一现象的引发主要是旅游企业、 地方政府、 当地居民旅游收益分配的问题。
冲突的普遍存在及利益群体矛盾难以调和,所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必将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会对民族旅游及旅游地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②传统文化过度商品化。
旅游开发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庸俗化、 舞台化、 商品化、 文化价值观退化的现象泛滥, 而且还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及价值取向。
③失去民俗内涵的民族风情。
民族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商品交换, 并受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 很多地方对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过度商品化, 民族文化走向过度开发、 失真、 歪曲移植的虚假文化, 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和肤浅化。
如贵州对黄果树瀑布周边的“跳神戏曲”的适应性调整, 使得当地戏班以应中外游客之邀, 进行即兴表演。
这些活动本应在传统节日时表演, 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剥离了民俗本身的性质。
这种民俗文化“原生态性”的消失, 大大降低了资源的价值。
传统文化走向消亡, 将会逐渐丧失民族文化的市场认同, 民族旅游将难以为继, 也将会严重威胁到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针对上述 3 个问题, 解决对民族旅游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
①针对旅游利益分配失衡问题, 在协调各利益群体对民族文化资源价值认同的条件下, 扩大社区参与到旅游发展中。
社区参与是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区参与使得民族文化得以回归和保持, 强化民族认同。能使下层普通民众成为民族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开发者和受益者, 让本地旅游开发惠及普通民众, 避免旅游利益分配失衡成为制约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②运用市场规律合理开发民族旅游资源, 防止过度商业化。
针对民族旅游中的目的地
文化商品化、 庸俗化及传统价值退化, 我们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 用经济发展来唤起当地人们对本地文化保护意识, 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价值。
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时要汲取精华, 去其糟粕, 给游客展现本民族文化中“真善美”的一面, 同时还要对民族文化的核心要素和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通过法律的手段予以保护, 并发展本地文化事业。
③深入挖掘民俗内涵, 摒弃虚伪的民俗内容。
舞台上的民族风情表演是对民族风情的一种不真实的反映, 可以称作伪民俗, 在某种程度上伪民俗是对民族信仰及民族文化的亵渎。如永宁摩梭人母系大家庭中的房子, 内有男、 女中柱, 这不仅是家庭的象征, 也是妇女受尊重的标志, 舍此而立其他柱, 就不像摩梭人的房子了; 又如东北鄂伦春族的民居建筑, 是五、六个并列着的“撮罗子”, 它们之间是不能前后排列的, 原因是房后有供神树, 人们是不可随便看到神的。
在挖掘民俗文化过程中要摒弃那些歪曲的、 粗糙的文化, 清除虚伪的民俗活动,还原民族文化真正的内涵, 促使民俗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既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又可以满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宏, 李伟。
论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2(1):130-136.
[2]张星梓, 郭慧光。
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理念[J].云南环境科学, 2003,22(4):
5-8.
[3]邓永进。
论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主要措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 27(2):
62-66.
篇四: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一、 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禀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一)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二)
民族风情独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三)
隆德回乡之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四)
五台山“花儿” 之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五)
崆峒山“道” 之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二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一)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旅游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日渐提升 . . . . . . . . . . . . . .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 旅游业在省内处于中上游水平, 但美中不足 . . . . . . . . . . . . . .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 平凉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差, 配套设施跟不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旅游产品单一, 文化内含挖掘不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4、 旅游从业人员学历低收入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三、
平凉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解决的对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一)
加大政府投入, 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二) 扩大宣传力度,
开拓客源市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三)
提高旅游产品科技含量,
突出地方民族特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四)
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 8 五、 结束语 ............................................................................................................................................... 8 参考文献 ........................................................................................................................................... 8
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南女子学院旅游系,长沙 410004
摘 要:
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但由于受到地理位置、 文化环境、 经济条件等历史及现实因素的限制,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得不到长足的发展。
本文以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和当前旅游业发展现状, 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促进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甘肃平凉; 少数民族地区;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一、 甘肃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禀赋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 地处陕、 甘、 宁三省(区)
交汇处, 风光独特, 横跨陇山(关山), 东邻陕西咸阳, 西连甘肃定西、 白银, 南接陕西宝鸡、 甘肃天水, 北倚宁夏固原、 甘肃庆阳相邻, 是甘肃东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承接中东部省区产业转移与开放开发的“东大门”。
全市辖泾川、 灵台、 崇信、 华亭、 庄浪、 静宁 6 县和崆峒区, 总面积 1. 1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 229 万人, 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7. 1%。是古“丝绸之路” 北线东端之重镇, 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 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
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 也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 312 国道横穿全境, 宝中铁路纵贯南北, 初步形成了以国道、 省道为主干, 县乡道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
随着平定高速、银武高速、 西平铁路、 天平铁路的陆续建设, 平凉将成为贯通西兰银三条高速、 三条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
甘肃省平凉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不仅数量众多,
类型丰富, 而且独具特色,
品位较高,
集聚度强,
组合状况良好,
便于开发。
境内自然景观峻、 险、 奇、 秀,
境内居民有回、藏、 维吾尔、 东乡等 10 多个民族。
由于历史背景、 宗教信仰、 生活习俗各自不同,
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一)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平凉境内栖息的野生动物有 9 目 22 科 50 种, 其中两栖类 1 目 2 科3 种, 爬行类 2 目3 科 9 种, 兽类 6 目 17 科 38 种, 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豹、 梅花鹿、 豺, 二类保护动物有水獭、 林麝、 石貂、 金猫、 豪猪、 狼、 赤狐、 刺猬、 高山旱獭等。
2007 年原庆阳师专生物教授王丕贤
对平凉鸟类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 计有各类鸟 16 目 41 科(包括亚科)160 种, 其中优势种主要有石鸡、 雉鸡、 楼燕、 风头百灵、 大山雀、 树麻雀等, 与 1998 年相比平凉鸟类优势种已由 29 种将减为 13 种, 其中, 原鸽、 金雕已灭绝, 在现有鸟类中受国家保护的有黑鹳、 金雕, Ⅱ 级保护的有红腹锦鸡、 鸳鸯、 勺鸡等。[1]
(二)
民族风情独特 全市有回、 蒙古、 满、 藏、 彝、 维吾尔、 苗、 壮、 布依、 朝鲜、 侗、瑶、 白、 土家、 哈尼、 哈萨克、 黎、 僳僳、 佤、 畲、 东乡 、 土、 达斡尔、羌、 撒拉、 锡伯、 普米、 塔吉克、 怒、 保安、 裕固、 独龙、 赫哲族共 33个少数民族; 分布在崆峒区的大寨、 上杨、 峡门、 白庙、 寨河、 大秦、西阳等 7 个乡 和华亭县神峪、 山寨 2 个乡 , 共有 110 个回族村, 530 个纯回族社。
众多少数民族的习俗、 文化、 风情、 山寨, 让人目不暇接。
(三)
隆德回乡之旅 中国有一首回族的民歌这样唱道:
“喝一口盖碗茶, 难忘呀回回家,离开了回回的家难忘盖碗茶……”, 歌曲中的“回回” 是汉族对回族的简称。
隆德是平凉地区回族人的聚居区。
由平凉市向东经六盘山到隆德,是一条著名的探险旅游线路。
矗立的黄土山峰, 能歌善舞的民族, 醇香的盖碗茶, 在这里游客能充分的领略到独特的民族风情。
民风淳朴、 文化氛围独特。
崆峒山距隆德县城仅 2 公里, 这里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
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 气魄宏伟, 底蕴丰厚。
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 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
崆峒武术与少林、 武当、 峨嵋、 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四)
五台山“花儿” 之旅 每年的正月初十到十五, 静宁县的五台山上会举办有汉、 回、 东乡等少数民族参加的以对歌为主的“花儿” 会。“花儿” 是我国西北地区各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山歌,“花儿” 曲令丰富多彩, 在西北广泛流传, 因此被专家视为西部民族的瑰宝。县, 会期绵延 5 天。
赛歌程序极为独特, 主要以对唱竟唱为主, 歌调大多约定俗成, 唱歌时歌手可根据当时情景即兴编唱。
一年一度“花儿”盛会上, 歌如海、 花如潮。
各族歌手云集于此, 嘹亮婉转的“花儿” 此起彼伏, 有时昼夜不息, 吸引着周围十里八乡 的群众和省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
[2]以五台山“花儿” 为中心网布周围 6 个
(五)
崆峒山“道” 之旅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起源于东汉, 而它的思想理论基础却是盛行于春秋以来的黄老之学, 应当说黄帝、 老子都是道教的祖师。
另据道教典籍说老子的前身就是在崆峒修炼的广成子, 而广成子又是黄帝的老师, 追根溯源崆峒山被誉为“天下道教第一山” 当不为过。
据说秦汉时崆峒便有方士隐居, 魏晋时便有道教宫观。
到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最后归隐崆峒, 崆峒山现存避诏碑一块, 上有皇帝两次召见张三丰的诏书和张三丰避而不去的答词。
明朝嘉靖初年, 朱元璋第二十子朱松后裔被封为韩王驻藩平凉, 韩王妃崇尚道教, 在崆峒山大规模修建了太和宫等道教宫观,把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 之一, 聘全真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全山主持, 自此, 道教在山上代代相传, 到建国前全山道教宫观达 40 多处, 道士百余人, 现已传至第三十代。
二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实力也大为提高。
自 2000 年以来, 平凉旅游业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旅游业在平凉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 2000 年的 2. 37%,接待旅客人数 47. 6 万人(次), 旅游收入 1. 45 亿元, 发展到 2005 年的2. 83%, 接待游客人数 116 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 3. 12 亿元, 再到 2010年的 8. 4%, 接待游客人数 1276. 5 万人 (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44 亿元。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 平凉市旅游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强化和显现, 已经发展成长为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 与平凉煤电、 平凉金果、 平凉红牛并列成为平凉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不断展现新的蓬勃生机, 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展趋势良好的形式下, 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经济总量较小, 入境旅游人数虽有增长, 但比重仍旧偏低。
[3]在平凉旅游发(二)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旅游基础设施差, 配套设施跟不上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瓶颈制约突出, 其表现为:
旅游公路的等级不高, 尤其是支线建设和景区连接道路的建设不能即时跟上, 景区与景点之间没有形成公路网, 进出不便, 许多单个景点无法形成组合优势,难以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航空运力不足, 机场少, 规模小, 开
通航线、 航班少, 至今没有 1 个国际航空口岸, 制约了海内外客源市场的扩展扩展; 铁路客运不便, 多数旅游景区没有始发列车, 路过车次、票额少, 特别是团购票特别困难, 造成客人到平凉地区旅游出不去。
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部分景区内部的游步道、 停车场、 给排水、 供电、 通讯、 消防、 安全防护、 环卫等基础设施和餐饮、 休闲、购物等服务设施简陋、 档次较低, 接待能力差, 满足不了 游客的需求,甚至有安全隐患。
旅行社“散、 小、 弱” 的状况比较突出。
作为旅游行业的中坚力量,所占比例太小, 并且大型国有独资或控股旅行社规模偏小, 运作较差,效益较低, 行不成核心竞争力, 起不到主导作用, 产业内部竞争过度、外部竞争乏力, 从而导致平凉地区旅游企业整体水平和总体竞争力不强。
2、 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虽已有一定的发展, 但与国内旅游业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除崆峒山、 泾川王母宫之外,
其它旅游景点知名度都不高,
客源也集中在本市及临近县区, 游客较少。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宣传力度不够,
促销手段缺乏创意,
许多景点还鲜为人知。
在以农耕文明主导的传统农业和放牧业为主的聚居区,
和远离现代工业文明且自然条件和经济资源禀赋差的地区,
甚至还存在一种传统的思想观念,
认为旅游业可有可无或者旅游消费是浪费的旧观念,
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因而,
要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要从理念上树立市场导向意识。同时,
还需要社会各部门和当地群众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参与,
利用多种力量共创民族特色旅游形象。
仅靠参加外省区举办的推介会、 交易会等进行简单的散发材料式的宣传是不够的, 各县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 宣传手段简单、 科技含量低, 使有限的资金没有发挥最佳的效益, 形不成拳头、 突出特色, 一举成名的效果。“政府主导, 企业参与, 市场运作” 的宣传机制在平凉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形成。
3、 旅游产品单一, 文化内含挖掘不够 目 前,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对自身旅游资源的研究认识明显滞后, 不少地区是“身处芝兰室, 久闻不知其香”。如何尽快赚钱上, 忽视了最大限度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内涵,“缺乏名族丰厚文化底蕴的挖掘和展示, 使文化娱乐活动特色的质和量均显得不足”。上二流的开发, 结果形成三流的产品。
典型的是会宁的红色文化旅游,因没有相配套的景点而至今游客稀少。
平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购物方面,
[4]旅游景点大多将目光盯在了[5]有专家指出, 平凉地区在开发上尤其需要避免...
篇五: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2015年4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杨芝敏本文从我国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开发入手,论述了我国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现状。并从现状当中提出旅游产业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即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同文化保护间的矛盾。文章主要以纳西族东巴文化为例,从两方面展开论述:一方面从微观层面的机制构建中分析其文化载体的开发与保护;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的机制构建中提出东巴文化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传承与保护。从而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提供可鉴之策。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也突飞猛进,并且发展势头良好。因此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开发的热点,在当地的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集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自然景观与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城市开发的重点。旅游资源的优势与旅游文化资产的同步发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在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当中,丽江纳西族的旅游开发,由于立足于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使东巴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得到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长存。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之时,同样也出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不但使当地交通堵塞,而且会使当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也正在被外来文化同化和慢慢走向灭亡。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现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 少数民族”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境省区,留存有许多未遭破坏的自然景观和许多鲜为人知的人文景观。随着人们崇尚自然、注重生态、走向神奇的旅游理念逐步确立,集民族风俗、文化、美食与一体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倍受亲睐。旅游产业已成为一些少数民族城市最具开发潜力的产业,壮乡风情、草原风光、天池风光等少数民族地区美景的旅游开发也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整体繁荣。(一)旅游产业中对文化旅游的开发状况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最重要的就是开发当地的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其目前较为流行的定义是:“ 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 。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文化旅游的概念明晰之后,“ 创意” 是文化旅游的核心便顺理成章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开展文化旅游是相当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中国文化这一状况。少数民族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鲜为人知的风俗文化,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游客。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问题:1、为了迎合旅游者口味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文化等丧失了传统的特色。例如:拉萨八角街,传统的民族手工饰品,已经大部分被廉价的江浙地区的仿制品所取代。2、在发掘和利用地方传统文化时,把民俗风情歪曲后搬上舞台,使民族文化变味,以至消失。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旅游产业开发中要注意到的问题。因为旅游产业现在已做为一种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起来,势不可挡。(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旅游开发热旅游产业成为少数民族城市开发热点 ,集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自然景观与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城市开发的重点,旅游产业在当地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目前,旅游产业已成为一些少数民族城市的黄金产业。如:2014年,宁夏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671.62万人次,增长9%;接待入境旅游者33657人次,增长32.7%;全年旅游总收入142.69亿元,增长14.7%(以上数据不含农家乐);全区380余家农家乐接待游客330.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8亿元;出境旅游者首次突破5万人次大关。乌鲁木齐、呼和浩特、拉萨、西宁等少数民族城市也呈快速上升趋势,一些中小少数民族城市的旅游业发展较快,如近十几年来迅速走红的丽江旅游。在这些欣欣向荣现象的背后,我们也看到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少数民族的当地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之间的碰撞,有的被同化,有的双方之间产生矛盾的激化,有的甚至被消亡。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利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吸引旅游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对于游客而言,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通过民族差异寻求“ 真实感” ,追寻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如工艺品、节庆、仪式、饮食、服饰、建筑,等等。但是在旅游产业开发中存在着许多棘手的问题。(一)旅游产业的过度超前发展,对目的地的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作为一种典型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如果盲目地过度超前发展旅游产业,将会适得其反。例如,当大量旅游者到来以后,由于各种设施不够完善,不仅令旅游者怨声载道;而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可能会造成目的
662015年4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地许多商品供求关系紧张,进而导致物价上升,还将直接导致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上升,甚至会使相当一部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例如:近期愈演愈烈的香港抵制内地游客的事件,暂且不说政治方面的原因,多多少少离不开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存在不完善的漏洞等问题。(二)传统民族文化被同化和冲击在旅游产业开发中,我们要做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随着游客越来越多的进入,当地人们的思想也慢慢的有所变化,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很多民族文化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或被异地民俗风情取而代之。例如,开发了的丽江古城内外地人增多了,讲纳西语的人越来越少,穿纳西服饰的不一定就是纯粹的纳西族人,往日纳西族“ 日中互市,名曰坐街,午聚酉散” 的景象只能在电影里重现了。游客无法体验淳朴的纳西人生活。旅游的体验价值大大下降。置身于古城内仿佛进入了当代工艺品陈列馆。当少数民族文化消亡的例子活生生摆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应当在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开发的时候应当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下面以近十年来迅速走红的丽江纳西族为例。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机制构建(一)微观层面的机制构建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都兴起少数民族旅游热。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其中最为代表的是近十年来迅速走红的丽江纳西东巴文化。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唯一一个纳西族自治县。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人口约30万纳西族东巴文化名扬中外,吸引着世人的兴趣和关注。神秘的东巴文化不但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它长时间的研究,同时,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旅游者前来游览、参观,形成了一股“ 纳西东巴文化热” 。下面就以纳西族文化旅游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为例,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开发的机制构建。1、文化载体的开发和保护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即东巴教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民俗活动。它的神秘现在已成为许多探险者进入的动力,也是之所以能成为许多旅游者追捧的重要原因。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 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我们先来看东巴文字,它比甲骨文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东巴文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 活化石” 。流传于海内外两万余卷东巴经的内容,涉及到纳西族人民各方面的知识,被中外学者誉为“ 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 。(如图)在旅游活动中,我们前往某个景点,首先我们会看到某个注释。文字图案是最能吸引人们目光的。我们将纳西族的景点名称与东巴文字想结合。树立在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注意到这些文字,人们就会不自觉的将其融会在一起。在丽江古城有关于东巴文化的博物馆,将东巴文化的内容都展现了出来,供游客参观。东巴文化的另外两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东巴舞蹈和东巴音乐。随着丽江少数民族旅游产业开发的兴旺,纳西族的东巴舞蹈与东巴音乐也悄然的走峭。越来越多的人从这种舞蹈和音乐中来了解东巴文化,来感受这种民族文化旅游。东巴舞浓郁的原始气息和严格的动作规范构成的风格特色,在丽江地区的舞蹈中独树一帜,在省内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也是十分特殊的。我们将东巴舞蹈以广播、电视、彩色图画等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播出去,让人们更直接的了解东巴舞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东巴舞蹈作为一种民族艺术传承下去。文化 → 媒介 → 人群
我们在开发东巴音乐的时候,可以把东巴音乐和东巴舞蹈相结合,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同样可以采取东巴舞蹈的媒介措施,当然我们应该让游客在感受大自然赐给我们景观的同时,将音乐、舞蹈、景观融为一体。由张艺谋主打的印象系列,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雪山篇在海拔3100米,世界上最高的实景演出,用最原生的动作,最质朴的歌声,最滚烫的汗水,与天地共舞,与自然同声,带给观众心灵的震撼。将东巴音乐与东巴舞蹈组合,加以开发 ,一定会火起来。在现代经济发展的社会,人们向往着回归自然。把这项组合好好的开发,让游客体验原生态“ 下里巴人” 的表演。综上,不管是东巴文字,东巴音乐,或东巴舞蹈,我们在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外来文化的入侵,他们当中的许多都不再着纳西衣服,写纳西文字。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汉族的文化深深渗入纳西族村落,这也加速了纳西独特文化的衰退。在旅游产业的开发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了防止文化的流失,我们应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开设相应的东巴文化科目班,从小学就入手,让当地的纳西儿童就不要忘记自己的文字和自己的文化。纳西族如果想一直将自己的旅游业走下去,那么应该把自己的独特一面保存下来。2、民俗载体的开发和保护在丽江纳西族旅游产业开发当中,还有个非常火的文化旅游,那就是纳西族摩梭人的“ 走婚” 。当然摩梭人的走婚也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 阿夏” 关系(类似情人)是相对固定的。而且“ 走婚” 的对象,是以女方的意愿说了算的。一般人过中年以后,基本上就固定了。我们可以将他们的走婚分为以下三点:(1)摩梭人依然是母系社会的组织结构成为走婚现象出现并保留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2)男性基本处于附属的地位,而且从来不会成为爸爸,只会成为舅舅; (3)婚姻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完全是建立在感情
2015年4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的基础之上,男性一生之中可以有多次的阿注关系。当然这样的现象对传统社会的男女来说,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因此引起大多数游客的兴趣。现在商品观念进去了,金钱意识进去了,原始共产主义的观念被逐渐打破了,内地的不良风气也乘虚而入了。环境污染,村民的商业化气息严重等问题接踵而至。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的被同化和冲击。在旅游产业开发中,我们要做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相对的措施,我们可以让少部分人一直将这种民俗保留下来,让当地的旅游产业得到发展,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3、宗教载体的开发和保护如果说民族意识是民族共同体内的本质特征,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体存在的最后纽带,那么民族信仰是这个民族最真,最本质的反应。纳西族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宗教。在开发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签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以其独特性来吸引旅游者的眼光。东巴祭祀仪式的某种神秘是有着永久诱惑能力的。在开发和利用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时,要在坚持其原始性的基础上树立保护性开发的理,要充分尊重宗教文化的神圣性和原始性,还要在挖掘宗教文化的内涵上下功夫,重视宗教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功能。宗教文化开发利用的途径多样,根据其特点可开发观光朝圣、疗养保健、修学考察等项目,以达到丰富旅游者的生活、提升游客的精神修养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多种目的。(二)宏观层面的机制构建我国旅游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未来的几年间,全球的旅游产业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中国旅游产业寄予很大的希望。10年来,丽江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创造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 丽江经验” 。“ 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 、“ 亚洲太平洋地区2007遗产保护奖” 、“ 中国十大休闲城市” 、“ 中国旅游强县” 、“ 国家旅游名片” 、“ 2007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旅游城市” 等一项项殊荣纷纷花落丽江。丽江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支撑。旅游者选择丽江,选择纳西,选择东巴文...
篇六: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16 年第 5 期(总第 149 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 5. 2016General.No.149【边疆经济】一、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优势1.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规模、 数量、 品位及特色,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 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 各民族地区依托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 形成了丰富多样、 品质较高的自然景观, 如湖南武陵源、 四川九寨沟、 云南三江并流、 福建武夷山等。
同时,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 生活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传统节日、 民族歌舞等人文旅游资源。
如傣族的合十礼、 泼水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祭敖包;维吾尔族集传统的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 等。
此外, 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如傣家竹楼、 土家族转角楼等以及传统饮食如朝鲜族的冷面、 藏族的糌粑、 苗族的五色饭等, 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以及珍贵的文物古迹等, 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 旅游市场前景广阔我国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大杂居、 小聚居、 交错杂居, 不仅有很多存在于风景秀丽的山水之中的聚落,也留存了很多完整保有民族风情的古村落。
如云南依山顺水的丽江古城、 广西“甲天下” 的桂林山水、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悠长岁月洗礼的百年部落等, 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亲近自然、 享受宁静秀美的风光。
此外,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点突出,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如东北的雪域风光、 西北的戈壁沙漠、 西南的喀斯特地貌等,[1]都是满足人们生态观光、 休闲体验和回归自然愿望的好去处。
这些个性化、差异化的民俗风情和景观特征, 既满足了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 又为发展旅游提供了广阔市场。3. 旅游业发展政策优惠建国以来,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重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设,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秀丽的自然风光等独特优势, 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
国家从税收和创汇、 信贷和投资、 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 给予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的特惠政策, 以减税、 免税和加大投资力度和信贷支持等方式, 鼓励民族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
同时还制定了有利于发展旅游商品的民贸、 民品的优惠政策。
如实行利润留成、 自有资金照顾、 价格补贴、 低息贷款、 利率优惠等政策。[2]此外, 国家制定了如兴办民族院校, 开设预科班等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旅游人才。
这些关于旅游业发展的特惠政策, 都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4. 快速发展的经济支撑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 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实现了历收稿日期:
2016-01-08作者简介:
周文博 (1991— ), 女, 山西大同人, 硕士研究生, 从事旅游业研究; 沈万根 (通讯作者)(1963—), 男 (朝鲜族), 吉林珲春人, 教授、 博士, 从事民族经济和农村经济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优势及对策周文博, 沈万根(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延吉 133002)摘 要: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其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以及产品宣传上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抓住“一带一路” 战略机遇, 强化旅游资源开发、 基础设施建设、 产品宣传营销和提升管理、 服务水平等发展对策。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旅游业; 发展优势; 对策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5409 (2016)
05-0020-0320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史性跨越。
据统计数据, 2010 年, 广西、 西藏、 宁夏、 新疆、 内蒙古和云南、 贵州、 青海 8 个民族地区的GDP 达到了 42 053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78 年增长了 24.27 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 年的 307 元增加到 15 926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 1978 年的 138 元增加到 4 236 元, 分别增长了 50.87 倍和 29.7 倍。
2014 年民族 8 省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0 746 亿元, 比 2010 年增长 68.2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8 070 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23 835 元, 分别比 2010 年增长了 49.66%和 90.51%。
此外, 民族地区的交通、 住房、 文化、 教育、 医疗、 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这些都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问题1. 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合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对资源的保护却未与开发同步进行, 忽视了资源的承载能力,不仅使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也使景区的环境受到了污染。
如四川的九寨沟因游客接待量大造成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3]同时,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较晚、 较慢, 使得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比例失调, 民族旅游资源遭到浪费。
此外, 在民族地区众多的古村古镇中, 蕴藏着大量风格不同的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受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冲击, 这些蕴含丰富文化遗存的古村落, 因为人员外迁成为“空巢” 而渐趋没落, 从而造成千百年来民族传统文化成果的流失。2.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 基础薄弱, 很多旅游景点还停留在资源开发的层次上, 缺乏整体规划, 景点孤立、 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特别是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滞后, 旅游停车场、 星级酒店、 星级厕所少, 接待能力不足, 不能满足旅游高峰期的接待需要。
同时, 少数民族地区多地处偏远、 地形复杂, 通往旅游景点的道路开发难度较大, 很多景区缺乏便捷的交通干线和客运专线, 通达性差。
现有的交通干线或通往景区的客运线上的道路标示、 旅游标识不完善, 也影响着景区的可进入性。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自驾游” 作为闲暇时的一种出游方式,道路不畅、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的印象和对景区的兴趣。3. 旅游业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目前, 少数民族地区, 特别是地处偏远的民族地区, 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管理粗放。
人们仍未从“靠天吃饭” 的思想观念中解放出来, 许多景区还处于对资源进行简单开发后垒起围墙收门票的粗放经营状态, 景点周围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 仅能见到并不规范的售票处, 景区内也少有管理人员并且几乎见不到导游讲解人员。
此外, 受历史和现实发展条件的限制, 以及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文化习惯的影响, 很大一部分景区管理人员没有上过正规院校, 文化层次低, 后期培训力度又跟不上, 缺乏应有的旅游知识和景区管理经验。
导游讲解水平不高, 素质较差, 经验不足, 服务质量不到位。
一些少数民族旅游管理人员, 普通话说不好, 也影响了与游客的交流沟通。
加之旅游住宿设施不完善, 旅游纪念品缺乏特色, 缺乏旅游游乐活动等, 旅游“软环境” 较差, 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对游客吸引力不大。4. 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不足我国各少数民族不论人口多少、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 在长期的生产、 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 风俗习惯、 饮食文化和民族特点, 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
但不同于自然旅游资源,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都能用眼睛观察到, 并且在以舞蹈、 歌唱等形式表现出来时, 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无法准确的充分展示。
这就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
目前,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宣传有了一定的成效, 但仍然不足, 特别是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非常少的民族, 他们虽然完整地保留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风俗习惯, 由于缺乏关于本地区、 本民族文化和民俗旅游资源的宣传, 造成了“地处深山少人知”的状况, 使得本民族旅游业知名度低, 发展缓慢。三、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1. 强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景观独特, 民族文化底蕴丰厚,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 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评价和规划, 使得本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风、 民俗及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等,周文博, 沈万根: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优势及对策21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 年第 5 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5,2016是民族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元素, 在发展民族旅游业时, 应不断的发掘这些资源, 创新民族旅游产品, 推出雅俗共赏的文化旅游产品, 发展特色民族旅游业。
通过特殊的民族产品, 例如, 民族服饰、 民族手工艺品、民族图腾产品、 民族饮食产品等吸引消费者, 扩大旅游需求, 促进民族旅游业发展。[4]同时, 在开发旅游资源时, 还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 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实现旅游效益、 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2. 强化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业的发展涵盖了“食、 住、 行、 游、 购、 娱” 六大基本要素, 要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必须从这六方面入手, 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为旅游业发展打好物质基础。
首先, 要加强民族地区交通建设。
建立覆盖景区及周边城乡的交通网, 完善景区、 景点和道路标识, 增强景区可进入性。
其次, 要抓好景区的整体规划。
完善景区、 旅游服务区、 星级厕所以及景点指示标识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并建设相关娱乐、 体验等休闲设施, 建设符合景区特色和标准的旅游饭店、 旅店, 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和食宿条件。
最后, 还要对旅游纪念品商店进行开发和整合, 为游客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优质土特产品和纪念品,以品牌意识提高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要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满足游客的综合需求, 为旅游活动提供便利。3.强化提高旅游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严格执行国家和各级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科学规划、 统筹协调开发旅游资源, 强化景区建设和景点之间的联系。
要规范旅游景区、 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市场行为, 强化旅游行业管理。
同时, 要加强旅游信息化服务, 建设民族地区旅游信息公共平台, 探索“旅游+互联网” 模式, 形成民族地区统筹规划、 各民族相互补充的信息服务体系。
此外,还要提高旅游从业队伍的素质。
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导游和讲解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 培养懂汉语、 懂民族语言的旅游服务人员, 并积极引进懂管理、 懂外语、 热爱旅游事业的优秀人才, 创造优惠条件留住人才, 以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民族旅游业做大做强。4.强化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强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宣传, 要创新宣传方法, 突出民族特色。
通过做强特色, 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品扩大影响力, 增强竞争力, 壮大总体实力。
同时, 以网络、 电视、 广播、 报刊等各种现代化传媒为载体, 借助多种艺术手段深入、 广泛地宣传景区景点的旅游特色和文化内涵。
要加强旅游专业网站建设,引进国内外、 省内外知名创意公司、 文化企业, 在不改变旅游资源本来面貌的基础上对本地旅游产品统一进行包装策划。[1]要充分发挥旅游网的作用, 开辟论坛, 进行网络营销, 吸引广大旅游者参与其中。
并按照“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的原则, 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打造本地区旅游资源精品。
此外,还可以邀请旅游组织、 艺术团体、 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 共同打造声势、 扩大知名度, 把品牌打出去。5.借势“一带一路” 发展民族旅游“一带一路” 战略的实施, 为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习近平指出:
“应该发展丝绸之路特色旅游, 让旅游合作和互联互通建设相互促进。”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实际上也是旅游之路, 它在传递东西方文明的同时, 给沿线地区人民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处沿边地区, 自古以来就与丝绸之路有着很深的渊源。
实施“一带一路” 战略, 全面推进“互联互通”, 又把民族地区推向了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 拉近了民族地区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距离。
因此, 民族地区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 的战略机遇, 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 人文优势、 生态优势和政策优势, 乘势而上, 大力发展民族旅游, 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和旅游产品, 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旅游观光。参考文献:[1] 王晶超,陈艳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J]. 对外经贸,2015(3):103-104.[2] 张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优惠政策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08(1):114.[3] 张晓娜.民族地区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 区域经济,2014(6):131.[4] 穆艳,穆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业发展策略[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137.[5] 王丽红.吉林省民族自治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经济视角,2012(36):16.[责任编辑:
孙 永]22
篇七: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发展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效应的影响周 娉(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旅游行为已经开始向常态化、大众化方向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而成为旅游的热点区域,这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带来了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去分析这些负面影响的成因,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规避这种负面影响,实现正面效应的最大化。在此从“利益驱动”的设计来寻求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兼顾的发展模式。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社会文化效应;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6959 (2015)11- 0162- 04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Effects of Minority AreasZHOUPing( Hu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Xiangtan,Hunan411104,China )Abstract:Withtheimprovementoflivingstandards,tourism hasbecomeapartofeverydaylife,travelbehaviorhasbeguntonormal,populardirection.Becauseminorityregionhasitsownuniqueculturalresourcesandtourism hasbecomeahotarea,whichgreatlypromotedtheloc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tthesametime,thedevelopmentoftourismtoculturalminoritiesalsobroughtbothpositiveand negativeaspectsoftheeffect.Causesfrom anthropology, sociologyperspectivestoanalyzethesenegativeimpactscouldhelpinthedevelopmentofethnicminorityareasoftourism avoidthisnegativeimpactand maximizethepositiveeffects.From the"interest-driven"developmentmodeldesigned toseek theprotectionofethniccultureandtourism developmentareasbalancedKey words: Minorityareas,tourism development,socialandculturaleffects,countermeasure收稿日期:2015-09-22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碳背景下湖南页岩气定价机制与定价系统研究” (项目批准号:14JJ7072);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低碳经济条件下湖南页岩气定价系统研究” (项目批准号:13C191);2012年湖南工程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评价及途径研究” (项目编号:13098)。[作者] 周娉 (1979-),女,湖南桃江人,博士,湖南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资源产业经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以及感受新奇的旅游心理期待。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注意到旅游开发会不可避免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其中最大的矛盾便是物质富足与文化传承之间的问题。少数民族区域较为封闭的环境使之较好地保持了自身的独特文化,但在发展了旅游业之后,这种封闭环境必然被打破,外部信息(第 36 卷总第 177 期)
Guizhou Ethnic Studies (Vol.36.General.No.177)2015 年第 11 期 贵州民族研究 No.11,2015162 · ·
的大量涌入,对当地的传统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会出现少数民族文化被现代文明同化、文化过度商品化和形式化、价值观被扭曲等问题。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正是社会交换理论中的“利益驱动”现象。因此可以通过设计“利益驱动”来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双赢路径。一、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一)
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变迁,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不仅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也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得外界更多地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提高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在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活动、民俗习惯进行开放,能够使即将消失的文化以及技艺等重新获得生机和传承。(二)
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造,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已经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创造的内在动力,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还起着认识、教化、选择、改造、整合、组织以及满足的作用。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中的旅游元素进行开发,不仅有利于带动民族地区发展,而且也能够增强该地区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提高保护这种文化的自觉性。此外,文化旅游的开发也使得当地政府更加自觉地去保护当地文化,也使消失殆尽的民族文化因旅游的开发而再次受到重视并复兴,成为当地特色文化。(三)
有利于改善民族文化环境,提高民族素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打破了少数民族地区封闭的状态,增强其与外界的联系,开阔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眼界。通过学习与交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在语言文字的使用、卫生习惯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可以说,旅游者给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在许多方面起到了一个示范效应,这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的人口素质,保护民族文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游客的持续不断涌入给当地带来了更加先进文明的生活理念,这冲击着当地原本保守的、封闭的思想观念,促进地区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二、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一)
致使传统民族文化退化、遗失在社会交换理论中,将人类的旅游活动看作是一种交换行为,即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存在交换关系,旅游者通过付出金钱以及精力等换取精神或感官的愉悦,而旅游开发地则通过付出旅游服务来获得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旅游行为实质上是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这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具体到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活动中则体现为,客源一般都是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而旅游者在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经济发达地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点和生活方式等带到民族地区,而民族地区也在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中,连续地受这种外来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进而使得本民族原本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被改变,这也极为可能冲淡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文化传统,甚至使之不断退化并最终遗失。(二)
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出现的商品化、趋同化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市场,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将其宗教、艺术以及民族文化等进行现代包装,使之程序化和舞台化。这种包装形式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在短期内便吸引了大量游客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这种程序化与形式化的包装也使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却使根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真正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商业价值所替代,少数民族文化正在这种旅游开发中失去其原本的内涵与真实性。由此可见,旅游带来的过度商业化,使得当地原本真正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正在逐步失去其内涵,并变得俗套化和简单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陷入了不可持续的困境。所谓民族文化的趋同,是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因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而逐步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甚至是消亡。在文化变迁的涵化理论中,当一个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滞后的社会与一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社会相接触时,处于弱势地位的周 娉:旅游发展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效应的影响163 · ·
社会往往会受较发达社会文化元素的影响,并逐步接受其文化要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游客大多是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因此旅游者的大量进入必然会给当地的文化生态造成冲击,并最终淡化了当地的民族文化。这也就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短时间内火爆却又迅速回冷的现象。由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正在被现代文明所趋同,对游客来说其便失去了原有的新鲜感和神秘感,这也就是说正是旅游开发使得当地失去了旅游价值,这样一个悖论便存在于当今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活动中。(三)
引发不良社会风气与行为旅游业并非一项稳定产业,往往受环境、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具有脆弱性。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旅游开发带来的短期效益会使得当地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旅游产业,这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不利于当地社会的稳定发展。由于旅游产业具有很大的季节性,大多集中在某一固定的时段内,如果对旅游产业缺乏统一规划的话,随着大批游客的涌入会使当地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并极大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少数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人凭借这一机遇迅速暴富,这也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导致地区内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而且旅游带来的示范效应使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冲击和影响,继而导致该地区陷入发展的困境。旅游业的不稳定性也使当地形成了特殊的就业模式,旅游目的地的从业人员的工作一般都是不稳定和暂时性的,许多旅游服务人员甚至是临时雇员或分时工作。旅游业的就业门槛较低,其技术性和专业性不强,使得这一行业竞争激烈,进而导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降低,致使季节性失业和低收入问题较为突出,给社会的稳定带来威胁。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出现吸毒贩毒、抢劫盗窃、赌博色情以及诈骗走私等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这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社会风气。三、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影响的渊源探析(一)
开发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活动,且这一活动还具有功利性的色彩。一些旅游地区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便将少数民族文化通过包装以舞台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以此来吸引大批游客,获得经济利益。但在众多游客中,不乏文化体验型的游客,他们所观赏的是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技艺等,而非这种被过度商业包装并快速消费的文化产品,因此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中,开发商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使得当地的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性与吸引力,这造成了很大一部分游客的流失,不利于当地文化旅游业的长期发展。(二)
“示范效应”带来的价值观锐变旅游的“示范效应”是指游客在进入旅游目的地之后,其自身的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当地的社会生活进行了一定的介入,这导致当地的伦理道德环境发生变化,并产生一系列影响。旅游接待地的居民会对外来旅游者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伦理行为等进行一定的模仿,这一方面有助于当地居民逐步脱离原本的较为封闭的生活方式,使之向现代社会迈进,但另一方面这种模仿中也夹杂着对一些不健康、不正常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模仿,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负面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一般来说示范效应对年轻人的影响最大,年轻人更加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也更向往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方式,因而其更加乐于接受外来的生活方式。在少数民族旅游地区,当地的未成年人要比老人更加乐意接受游客所带来的伦理文化,他们在道德伦理、生活方式以及服饰饮食等方面都逐步向游客靠近。这种示范效应的影响是逐步扩大的,一开始旅游地的老一辈居民并不认同并且排斥年轻人的模仿行为,但随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成长为当地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而老一辈居民则成为社会的次要劳动力量,其也会逐步接受当地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三)
文化交流的失衡及令人担忧的旅游者素质文化移植理论认为,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时空中发生碰撞时,双方会通过“借用”的方式向对方靠拢。在这一靠拢过程中,两种文化的影响是不对等的,一般都是弱势文化接受强势文化。具体到少数民族旅游开发,一般少数民族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游客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会借用较多客源地的文化,也因此旅游地往往为迎合游客需要而改变自2015 年第 11 期 贵州民族研究[月刊] 2015 年 11 月版164 · ·
身的文化传统。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个体与某个游客的接触是短时间的,但长期来说,游客的不断涌入使得当地居民是长期不断与外地游客进行接触的,这会对当地居民产生叠加效应。四、“利益驱动”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的机制探索(一)
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规划首先,要重点开发当地的核心旅游资源。每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在于本民族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而旅游规划部门可以选取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元素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将其打造成这一民族旅游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其次,旅游规划部门应该对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进行分别开发。游客在旅游中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要想一种民族文化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旅游者,旅游规划部门可以对同一种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开发。具体来说,对那些仅仅是有观光需求的游客,当地可以开发一些能够在舞台上表现的文化节目或者举办民俗文化节等活动来满足其需求。而针对一些具有体验需求的游客,当地可以开发能够进行深度体验的项目,如可以让游客居住在当地居民家中,并参与其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游客在这样的体验中更能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真实魅力,还能够提高游客对当地旅游项目的满意度。(二)
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文化保护的观念,杜绝不良文化入侵从本质上讲,旅游业开发是一种商业行为,获取最大利益是开发的首要目的。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商往往会牺牲开发地的文化保护而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基于此,就需要旅游目的地居民有较高的文化保护意识,自觉主动开展保护民族文化的活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必然...
篇八: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mpany and industry 公司与产业245旅游业作为我国当前大力发展的第三产业,在激发经济活力、增加就业、开发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旅游业资源开发的一大重点,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这种这种影响与作用可更好的指导未来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发展。下面以贵州地扪侗寨为例研究下旅游对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1. 地扪侗寨旅游开发对当地少数民族经济影响地扪侗寨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风情旅游开发区,在保护、推广地方民族特色原生态文化方面有积极意义。地扪侗寨在当前旅游资源开发形势下,当地特色文化作为重要资源创造了不少经济价值,但是纵观旅游开发情况来看,当地经济发展形势有疲软征象,这与当地资源开发过度商业化、地区特色文化及古村落等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等有一定关系,因此调和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矛盾成为关键。贵州地扪侗寨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使得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特色旅游文化开发使得当地居民积极投身各种商业活动,原本落后的收入水平近年来持续增长。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关键是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地扪侗寨开发过程中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像公路、铁路、水电煤气、水源、通讯网络、电视网络、互联网络等基建设施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旅游业的一大典型的特点就是可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地扪侗寨当地人口也在旅游业发展影响下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直接就业像旅馆、饭店等吸纳了大量人口,与旅游业相关的各类就业岗位就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众多居民都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中获得诸多益处。地扪侗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当地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原本以农业、手工业、外出打工为主要途径的就业,在旅游业影响下着重向衣食住行购娱乐等方面倾斜,使得当地深受旅游经济影响,促进了当地与外来文化的沟通交流。除去上述积极影响之外,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物价上涨、经济结构过度依赖旅游业等,尤其是旅游经济发展本身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愈加激烈。地扪侗寨本身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遗产,有着较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但是因当地以往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等问题影响,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过度开发、盲目开发、开发与保护矛盾严重等情况,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进一步优质开发,导致了多种经济发展问题,不利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结构与经济环境的优化,从长远来看,严重制约了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与长远开发。2. 地扪侗寨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结合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文化资源的旅游经济开发与文化保护经验、学界研究成果,地扪侗寨的旅游经济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达到最大限度发挥旅游经济正面影响、削弱负面影响的目的。一是要做好当地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为后续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要结合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经验及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成果指导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在满足当地居民生存、发展要求的同时,协调好生存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好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与旅游经济开发之间矛盾的处理。要积极采取各类有效保护手段让当地群众了解自身传统民俗资源与生活方式传承保护的宝贵性,防止民俗庸俗化与同化,积极继承并发扬当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二是要结合当地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特色旅游路线,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多样化的游览形式满足游客好奇心与兴趣,以参与性、动态化的游览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贵州当地少数民族节庆形式丰富多样,风土人情充满少数民族特色,可以这些节庆为基础加大开发力度,对节庆资源、民俗歌舞、民间风俗、饮食文化等进行整合优化,打造特色旅游精品,达到增加附加值的目的。三是做好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旅游资源吸引力。宣传方面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工具满足宣传需求,利用新时期微博、微信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当地少数民族风情,积极与网站联合建立相应的旅游宣传专题,达到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宣传质量的目的。要积极应用各种品牌媒体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知名度,打造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良好的媒体形象,从而达到提升知名度、拓展受众面的效果。旅游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准直接决定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效益,因此要从多方面入手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群众衣食住行娱乐等多方面需求,打破区域界线,推动贵州当地少数民族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进一步开拓旅游市场,促进市场间经济互动,实现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等级提升的同时,满足当地居民生存与发展需求,做好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保护。3. 结束语综上所述,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要在充分认识文化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解决好当地居民生存发展、经济旅游开发、文化保护三大命题之间的矛盾,通过提升居民保护意识、引入政府社会力量等有效举措改善旅游经济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现状,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 常中爱 . 浅谈旅游对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及对策 [J]. 经营管理者 ,2009(19):321.[2] 范新 . 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J]. 致富时代:下半月 ,2010(4):67-69.[3] 吴忠军 , 张瑾 . 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少数民族村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以广西龙脊梯田景区为例 [J]. 经济地理 ,2008(5):891-896.[4] 李琼惠 . 少数民族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J]. 时代经贸 : 下旬 ,2014(3):80.作者简介高小茹,女 , 出生年月:1984 年 1 月出生,民族:汉族,籍贯:四川省天全县,学历:硕士学历,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经济。论旅游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影响高小茹(四川天一学院 610051)【摘要】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与旅游开发要解决好当地居民生存、发展、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针对旅游开发现状采取有效举措提升保护水平与经济开发效益。本文主要分析了贵州地区地扪侗寨旅游开发对当地少数民族经济影响,探讨了旅游经济发展对策,希望能为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 旅游 少数民族 地扪侗寨 经济篇九: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IS 4 7 32 4自秦汉以来, 中国就一直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变迁中, 随着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众多民族融入历史的长河。
现在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其中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其他55个民族人口熟练相对汉族而言很少, 因此被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绕中国的北方到西北及西南地区地区, 呈现带状分布的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这些地区。由于历史、 自然以及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其他地区。
新中国建立以后, 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多次大规模推动民族地区建设, 积极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中央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一五” 建设时期, 二是“三线” 建设时期, 三是西部大开发时期。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绩。
但是,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速度很快, 但是与中国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却日益扩大。
回顾中央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 不难发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依托中央政府的投资推动, 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于中央政府的依赖。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之一。
在中国, 旅游业地位日益提高, 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日益增大, 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 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或者支柱性产业。
20 0 9 年12月 i日, 国务院下发4 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 提出了新时期
中国旅游发展战略,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产业定位, 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
通过对民族地区发展历程的回顾, 可以得出结论:
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旅游业不仅是民族地区普遍优势产业, 而且其拉动性强的特点对于推进民族地区全方位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赶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迫切愿望, 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赶超意味着跨越, 跨越意味着超常规的发展。
但是超常规发展既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也不是海市蜃楼的遥不可及。
跨越式发展不仅有严谨的理论研究基础, 也有广泛的实践。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是在当前历史背景下, 提出的赶超发展战略。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内生式发展, 以旅游业的跨越式为突破口, 通过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 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发展的主体。
民族地区的各族劳动者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主体, 不仅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参与主体, 也是重要的利益主体。
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
历史机遇、 资源优势、 政策优势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而政府、 企业、 产业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
本文围绕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要素, 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H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业, 跨越式, 内生, 发展
A b str a c tC h in ah a sb e e nau n itedm u lti- eth n icc o u n tr ysin ceQ ina n dH a nD y n a sties..●F o ralo n gtim e, p eo p leo fd if f eren t eth n icn a tio n a litiese m b r a c e dth eircu ltu res,f o r m e dth eh isto ry . C h in ato d a yis ab igf a m ilyco n sistedo f56n a tio n a lities,a m o n gth e mH a nm a d eu pth eo v e r w h e lm in gm a jo rityp o p u la tio n . T h ep o p u la tio no fo th er55 n a tio n a lities isrela tiv elyv e r ysm a ll. T h er ef o r e, th eya r ek n o w na sth eethnic m in o r ities. T h ed istrib u tio n o fC h in a ’ Seth n icg r o u p sh a s ad istin ctiv ech a ra cter,th a tisth e yliv eto g eth ero v e rv a st a r ea sw h ile so m eliv. e inin d iv id u a l co n cen tr a tedc o m m u n itie sin sm a lla r e a s. T h e ym a in lyliv e in th ea r e a s f r o mth en o r thto th en o r th w est, a n dth e so u th w e str eg io no fC h in a . T h e ser eg io n sa r en o r m a llyref erreda s th eeth n icm in o ritya rea s. O w in gtoth eh isto rica l, n a tu ra l, a n dg eo g r a p h ica lf a cto rs, th eso cia l a n de c o n o m ic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eth n icm in o ritya r ea s is b e h in do th erreg io n s. A f terth ef o u n d in go fN e wC h in a , th eg o v e r n m e n tin stitu ted asy ste mo freg io n a l.a u to n o m yinm in o ritya r e a stop r o m o teth eso cia la n de c o n o m ic a l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sea r ea s. T h ep r o g r e sso fp r o m o tin g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m in o r itya r e a so fth ecen tra lg o v e m m e n tc a nb ed iv id e din toth r eesta g es:
1, T h eF irst- f iv eP la np er io d , f r o m1 9 53to 19 57 . 2, T h r eeco n str u ctio np e r io df r o m1 9 6 4to1978. 3, T he D e v e lo p m e n to fW estR e g io n sp erio d . T h ro u g hth eseth r eesta g es,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m in o rityr eg io n sh a sa c h ie v e dtr e m e n d o u s S u c c e ss・III
LH o w e v e r , w eh a v e to f a ce th isrea lity :
o no n eh a n d , th eser eg io n sa r ed e v e lo p in ga taf a stsp e e d , o nth eo th erh a n d , h o w e v e r ,th eg a pb e tw e e nth eser eg io n sa n do th era r e a s isw id e n e d . R e - e x a m in eth eh isto ryo fth ep o liciesto o kb yth eg o v e m m e n t, o n ec a ne a syto f in do u t th a t 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a rea sh a sa lw a y sb e e np r o m o te db yth ein v e stm e n to fth ecen tra lg o v e r n m e n t, a n dth is m a d eth e macerta ind e g r e eo fd e p e n d e n to nth eg o v em m en t.T o u r ismh a sb c c o In eam a jo rg lo b a l in d u str y . T h esta tu s o fto u r ismh a sb e e nrisin ginC h in a . T h er ef o r e, to u r ismism a k in gin crea sin gco n tr ib u tio nto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n a tio n a le c o n o m y , e sp e c ia llyto th eeth n icm in o ritya rea s, to u rismh a se v e nb e c o m eth em a in sta yin d u stry . InD e c e m b e r1, 2009,th e S ta teC o u n c ilissu edth e41f ile, T h eS ta ted e p a r tm e n t o p in io no np r o m o tin gto u r ismd e v e lo p m e n t. T h isd o c u m e n tra ises th estra teg ytoth ed e v e lo p m e n to fto u r isminan e wp er io d , su g g eststh a t to u r ismsh o u ldb eth em a in sta yin d u stryo fth en a tio n a le c o n o m y , a n dth em o d e mser v icein d u stryw h ic hse r v e s th em a ssp e o p lein am o r esa tisf iedw a y . T h ed o c u m e n t h a sf u rth erd e f in e dth eto u r ismin d u stryp o sitio n in gto c r e a team o r ef a v o r a b lee n v ir o n m e n t. T h eco n clu sio nm a yb em a d eb ylo o k in gb a c kin to th ep a st, th eeth n ic a rea s sh o u ldd e v e lo pinan e wp a th , w h ic hisd if f eren tf r o mth em a n u f a c tu r in gin d u stryo fth ee a st. C o m p a r eth esef a cto rs, o n ec a nf in dth a t to u r ismis n o to n lyth ep r e d o m in a n tin d u stryo fth eethnica rea s, bu ta lsod u etoitsp r o m o tin gf u n ctio n ,h o ld sa nirrep la cea b lero leto th ea ll- r o u n d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ethnic a rea s.IV
T oe m u la teth ed e v e lo p e de a ste r nco a sta la r e a s is n o to n lyth eu r g e n ta sp ira tio no fth eeth n icreg io n s, b u ta lsoth ep r im a r yd e m a n do fth esu sta in a b lee c o n o m icd e v e lo p m e n to fC h in a . E m u la tio nm e a n sle a p f r o gd ev elo p m en t,w h ic him p liessu p e r n o r m a ld e v e lo p m e n t. H o w e v e r , th islea p f r o gd e v e lo p m e n tis n eith eru n c o n str a in e dim a g in a tio n , n o ram ira cleu n a ch iev a b le. In stea d , itisb a se do na n d )
r a c t i c e b a s e dO nstrict scien titic resea rcrtrict; cien tif icresea rch . w ithra th erex ten siv e11 r a th e re x te n slv ee x p e n e n c ea n ap ra cu ce.,。T h isstra teg yis m a d eu n d e rth is c u r r e n tsitu a tio n . Itc a nb eco n sid e r e d a se n d o g e n o u s d e v e lo p m e n t, w h ic hta k eslea p f r o gsy ste ma s th eb r e a k th r o u g hp o in t, m a k e sf u ll u s e o fth em u ltip ly in gef f ect o fto u rism , top r o m o teth e —a 11. . ro u nd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e c o n o m icd e v e lo p m e n to fth eeth n icreg io n s.T h elea p f r o gd e v e lo p m e n to fto u r ismo fth eeth n ic a r e a sm u st first clea rd ef in eth ep rin cip a l p a rt. P eo p leo fa ll eth n icg r o u p sa r eth em a inb o d yo fth isd e v e lo p m e n t. T h e ya ren o to n lyth eim p o r ta n tc o m p o n e n tsw h ic hta k ep a r tinth ep ro cess, b u ta r ea l∞th em a in in terestssu bjects. T h is isth ek e yto th elea p f r o gd e v e lo p m e n t. T h eh isto rica lo p p o r tu n ity , r eso u r cesa n dp o licysu p erio ritya r e th ef o u n d a tio n , w h e r e a sth eg o v er n m en t, en ter p r isesa n do th erin d u stries a r eth ecritica l f a cto rso fth elea p f r o gd e v e lo p m e n t. T h isd isserta tio nw ill c e n tr e o nth eb a sicf a cto rs, triestop r o p o seth em e th o d so fth elea p f r o gd e v e lo p m e n to fto u r ismo fth eeth n ic a r e a s.K e yw o r d s:
e th n icm in o r itya r ea s, to u r ism , lea p f r o g , E n d o g en o u s, d ev elo p m en tV
目录{ 孚论……………………………………………………………………………………………………………………l一、 研究背景…………………………………………………………………………一l二、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5三、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6四、 概念辨析与界定………………………………………………………………。
10五、 研究方法………………………………………………………………………。
l3六、 创新与不足……………………………………………………………………。
13第一章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提出……………………………………………15第一节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 . . …………………………。
15一、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剑我国发展大局…………………………. . 15二、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边疆安全………………………………。
16三、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 17四、 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
18。
五、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我国的生态安全…………………………. . 22第二节“二元经济结构” 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差距……………………23一、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23二、 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
24三、 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一26第三节旅游业发展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29一、 旅游业是民族地区酱遍的优势产业……………………………………。
29二、 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优化产业…………………………………………。
30三、 旅游业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动力产业……………………………………. . 30四、 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综合产业…………………………………………。
3l五、 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的生态产业…………………………………………。
34第二章跨越式发展理论研究……………………………………………………………35第一节跨越式发展理论述评………………………………………………………35一、 跨越式发展理论理论渊源………………………………………………. . 35二、 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 35三、 跨越式发展其他相关理论述评…………………………………………. . 4 2四、 跨越式发展的内涵………………………………………………………~4 9第二节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理论研究………………………………~4 9一、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4 9二、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特征……………………………………。
5l三、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主体与目标……………………………。
53第三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影响因素……………………………………………。
54一、 资源冈素…………………………………………………………………. . 55二、 政府因素…………………………………………………………………. . 55三、 企业因素…………………………………………………………………。
56四、 制度因素…………………………………………………………………。
56五、 其他因素…………………………………………………………………. . 57
第三章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分析………………………………………………. 59第一节民族地区旅游业历史与现状……………………………………………。
59一、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同顾…………………………………………………59二、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6l第二节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背景分析………………………………。
65一、 经济全球化为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机遇…………………. . 65二、 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旅游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6 6三、 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
67四、 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方式………………. . 6 9五、 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7 0第三节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7 3一、 资源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7 3二、 政府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7 7三、 企业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8 l四、 制度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8 5五、 其他因素与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 87第四章民族地区旅游跨越式发展路径…………………………………………………9 4第一节积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9 4一、 完善老产品……………………………. . . …. . . ………………………………95二、 开发新产品…………………………………………………………………9 8三、 实施精品战略………………………………………………………………9 8四、 调整旅游产品结构, 突出旅游产品特色………………………………. . 9 9五、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综合接待能力………………………………10 0第二节实行政府主导, 进行管理创新…………………………………………10 1一、 观念创新, ………………………………………………………………10 1二、 政策主导…………………………………………………………………. 10 2三、 整合资源…………………………………………………………………. 10 2四、 环境建设…………………………………………………………………. 10 3五、 全面拉动…………………………………………………………………10 3六、 完善体制…………………………………………………………………. 10 4第三节培育市场主体, 完善市场机制…………………………………………10 4一、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促进跨越式发展…………………………………10 4二、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培育旅游企业……………………………………. 10 6三、 打造旅游企业集团, 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10 6第四节实行制度创新, 建立内生发展机制……………………………………. 10 9一、 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10 9二、 稳步推进旅游市场创新…………………………………………………. 10 9三、 努力优化制度创新环境…………………………………………………llO四、 提高有效制度供给能力…………………………………………………lll五、 引入制度援助建立制度优势……………………………………………ll2第五节发展产业集群, 提高产业竞争力………………………………………. 112一、 加强政府引导, 搭建产业集群平台……………………………………112二、 优化市场结构, 提升竞争力……………………………………………114第六节实行产业创新, 提升产业发展…………………………………………. 115
一、 理念创新……………………………………………………...
篇十:论旅游业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_少数民族旅游业
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07 级旅游管理 2 班
20071200846
李珍
一、论题:民族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 二、关键字:民族文化、云南省、旅游业 三、摘要:民族文化是古今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个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民族文化的主要内容。
四、正文:
民族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能促进人们的跨文化交流与了解。单纯的展示性旅游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旅游需求,人们更趋向于获得有别于惯常生活的充满情趣的体验,体验少数民族生活情趣、探索古朴文化的风貌,得到新奇的感受。民族文化旅游既丰富了旅游活动,也提高了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促进了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窗口。
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变化,以享受异域文化资源,感知异域文化差异,体验异域文化氛围的民族文化旅游理念为主的旅游消费成为主流。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生产技艺、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总和,是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样式,在“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旅游思潮的引导下,民族文化正好迎合了人们“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使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因此,民族文化可以通过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强力拉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而旅游业的发展为民族文化搭建了巨大的市场平台,为向外弘扬、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打通了一条捷径,形成双赢模式和良性互动发展。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下面就以云南省为例谈谈民族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
云南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地方,是一个拥有大量历史文物古迹和众多民族风情的省份,丰富多样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既是云南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云南旅游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特色的根本所在。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 56 个民族都有分布,而且云南也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最多的省份,有 8 个民族自治州和 29 个民族自治县。这些足以说明云南是一个民族大省。
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和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工艺品、村镇建筑,成为云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客。我们所到之处,不论是在少数民族十分集中的大理、丽江,还是在现代化都市的昆明,不论是在景区、商店,还是在餐厅,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欣赏到气氛热烈的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和极具内涵特色的书画展览。比如在石林彝族阿诗玛和阿黑哥们精彩的歌舞表演,比如大理白族三道茶和掐新娘习俗,比如丽江玉龙雪山印象丽江歌舞表演等。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之一的民族茶文化也是重要的一项。自古以来,云南就以盛产名茶而享誉海内外,云南各族群众在种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孕育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云南茶文化。普洱茶则是云南全力打造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普洱茶文化是一种被称之为“能喝的文化”,因此在当前普洱茶以其独特品质、文化底蕴深厚、多重的功效和越陈越香的特性吸引了海内外的消费者。
最让游客感兴趣的是云南民族工艺文化。民族工艺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民族文化产业,云南省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有着自己独特的工艺品制作,这些工艺品具有久远、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烙印,如新华民族村白
族的铜银工艺品制作和其他各族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
除此,云南还有许多其他宝贵的民族文化,可以说云南在世界拥有很大吸引力、美誉度和重要优势的,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所以民族文化是云南塑造巨大文化力和全新形象力的无穷宝藏。那么云南的民族文化要怎样才能更好的、更广泛地弘扬与传播呢?这就离不开云南的旅游业了。
云南旅游业,作为全省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一直呈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云南旅游业不仅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而且以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奇异多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组合优良,相得益彰。
如今人们对旅游活动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其中以大众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传统旅游需求仍将持续发展,并且其内容和范围将不断增加和扩展。这就要求云南不断开发和挖掘新的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又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本身来说,自然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者说是需要经过复杂的地质变化和漫长的时间以及各种外力作用才能形成的,要想在短时间内开发出新的自然旅游资源是很困难的,所以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有限的。那么,作为旅游业来说,只有从人文旅游资源,即民族文化资源的方向开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见,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跟其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民族文化作是无形的文化资源,价值日益凸现。民族文化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它能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因含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着特殊魅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能够创造巨大财富的文化产业,随着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推进,云南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所创造的财富将会日趋增多。
对游客来说,越是古老的民族文化越吸引人,如传统的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白族三月街,景颇族的木瑙纵歌节,摩梭人的走婚制度等。对游客来说,越是少数民族创作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才更让人感动而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如傣族的孔雀舞,纳西洞经古乐和东巴文经典《创世纪》、白族霸王鞭、拉祜族的芦笙舞、彝族大三弦和《阿诗玛》的传说等。
所以说,通过旅游,云南民族文化才能以开放的胸怀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示、广泛交流、全面竞争,云南民族文化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通过旅游,充分利用云南本土市场和国内国际市场,才能开辟云南文化繁荣发展的广阔道路。
因此,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相互推动的。大力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旅游业才能走向世界,旅游业快速走向世界、塑造对外良好形象又能促进经济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可见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