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8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022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初中) 一、学习主题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要求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2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初中)一、 学习主题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内容要求 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烦恼;掌握青春期性心理知识,正确对待两性关系;提高预防性骚扰和性侵害的能力 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团队活动中增强合作精神。
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学会情绪调控,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具备迎接挑战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生命高度,成就幸福人生。
遵守基本的社交礼仪,恪守诚信,理性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做文明的社会成员 教学提示 以“青春期的烦恼”为议题,探讨,青春期的心理特征与性心理特点。可观看青春期性教育科普影视作品;了解个体生理及心理特点的差异,以及青春期性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可通过讨论,了解性骚扰和性侵害的可能方式,以及预防方法。
以“社会中的我”为议题,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方式,理解社会上各种角色,以及各种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我,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以“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为议题,探讨应该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战胜困难,增强抗挫折能力;掌握处理负面情绪和减压的方法,学会利用专业心理干预解决心理困扰问题,预防自我伤害。
·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为议题,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和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通过生涯规划,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为国家与社会作贡献。
·以“我在社会中成长”为议题,探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理解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价值。
二、 学 习主题
法治教育 内容要求 ·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明确宪法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宪法法律至上观念。
·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认识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前提和基本保证,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
·认识基层民主制度对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作用。
·认识主要国家机关,理解权力是由人民授予的,行使权力必须受法律的约束。
·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
·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辨别媒体中的不良信息,了解网络环境中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等合法权益。
·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认识国家主权的内涵,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知道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了解主要国际组织,理解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意义。
教学提示 ·以“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为议题,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内容,结合法治实践,说明党的领导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性。
·以“宪法是根本法”为议题,明确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可观看全国“两会”和宪法宣誓的视频;可查找其他法律中体现宪法地位的条文,理解宪法的重要性。
·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议题,探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以“奉法者强则国强”为议题,观看法治类节目,了解法治在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为议题,了解“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实践过程,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意识。
·以“认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议题,查阅资料,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增进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解。
·以“中国式协商民主”为议题,查阅资料,了解政治协商的作用。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议题,认识各民族相互尊重的重要性,讨论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
·以“走进村委会、居委会”为议题,访谈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基层民主制度在当代中国的生动实践。
·以“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议题,探究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方式。可选取新闻报道片段,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的职权;可结合具体案例,了解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相关要求。
·以“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为议题,选取有关合同、婚姻、继承等案例,了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维护自身民事权利和尊重他人民事权利。
·以“远离违法犯罪”为议题,以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了解校园暴力和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以“如何铸牢自我保护的防火墙”为议题,讨论网络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方法与策略。可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或者举办图片展,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或者制订安全上网指导手册。
·以“建设美丽中国”为议题,探讨个人如何参与环境保护,做维护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以“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为议题,参观国家安全方面的展览,结合具体事例,懂得主权神圣不可侵犯,领土完整不容分裂,理解《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意义。
·以“联合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议题,通过模拟联合国活动,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三、 学习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 内容要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理解中华民族孝梯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践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敬业乐群、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
·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提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何在”为议题,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当代价值。可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可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是否普遍适用;可举行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的讨论活动,了解中华民族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推己及人、和而不同的处世之道。
·以“见贤思齐,见善则迁”为议题,收集体现正确荣辱观念的神话传说、经典故事、嘉言金句等,讨论传统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议题,讨论在新时代如何做一个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时代新人。
·以“如何理解‘学以成人’”为议题,理解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以“如何理解‘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为议题,理解家国情怀的重要性,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四、 学习主题 革命传统教育
内容要求 ·了解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领悟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理解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理解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教学提示 ·以“开天辟地大事变”为议题,观看建党题材的影视剧或专题片,例举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四个自信”,讨论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如何弘扬光荣传统、康续红色基因。
·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议题,从党史展览中的某件展品说起,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体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以“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议题,查找资料,呈现我国确立社
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以“改革开放铸就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为议题,举办主题班会或展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过程,举例说明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作用。
·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议题,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团队会活动,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认识当代少先队员、共青团员的时代使命。
五、 学习主题
国情教育 内容要求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了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领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了解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知道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观念,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坚定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提示 ·以“我们的美好生活”为议题,收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知道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解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以“于变局中开新局”为议题,结合实例分析如何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认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以“新梦想,新征程”为议题,结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和重要标志。讨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具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
·以“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为议题,学会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做好生涯规划,强化作为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
【学业要求】
通过本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义务教育 道德与法治 课程标准(2022 年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能够了解我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了解公民权利义务,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认识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权益;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能够了解我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了解公民权利义务,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运用自己所了解的法律知识认识和评价社会生活现象,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权益;能以积极态度对待自己面对的各种挑战,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责任,具备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五四”学制不同学段目标要求,“五四”学制 1~5 年级课程内容应覆盖“六三”学制1~6 年级绝大部分课程内容;“六三”学制其余课程内容在“五四”学制 6~9 年级中安排,且分布合理,为学生进行充分的实践、探究留出时间和空间。
学业质量描述 能够结合史实阐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动力(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能够结合实例初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能够简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能够结合实例阐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意义(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能够尝试化解青春期烦恼,采取...
篇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德与法治》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一直以来怀抱的理想,就是以一直以来怀抱的理想,就是以教材教材 带动该课程的理念和方式的变革课程的理念和方式的变革,并以,并以 课程的专业性进一步影响到德育工作德育工作 的改善。——朱小蔓
法则法律法制法治法则法律法制法治
1.“ “ 法制 ”与“ 法治 ”的关系法制和法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容混淆。主要区别: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2.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目标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目标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2. 法治的进程◆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我们走上探索和实践法治的道路;◆,从此我们走上探索和实践法治的道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正式写入宪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被正式写入宪法;◆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第一次召开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第一次召开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的召开,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决心。
◆ 教材编写原则及总体设计◆ 三年六册教材框架介绍◆ 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教材编写的要求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提 纲课标解读与新教材介绍提 纲
200120102011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教阶段修订课程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2012 党的十八大 立德树人201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华优秀文化20143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4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3月《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4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五个统筹、核心素养、学业标准五个统筹、核心素养、学业标准2014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6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改革形势的要求
3唯一的、重要的依据;并非逐条对应,有拆解也有整合。课程标准1大纲是对初中阶段落实法治教育的依据;比课标要广。法治教育大纲2教育的内容3落实立德树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颁布。改革的要求4教材修订中落实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党的18大以来历次会议精神。要求
1.课程性质变化实验稿(2003)
修订稿(2011)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变化一 强调“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变化二明确 “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2. 课程目标的切适定位: 课程目标其表述是“旨在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这就 明确了做“ 好人与好公民”的要求。3. 课程内容的科学设计: “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线索,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 这就明确:以学生生活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整合教材内容。4. 课程理念修订亮点 :“思想方法与思维方式”首次列入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基本理念提出的新观点是“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
5.一些重要修改:• 彰显生命教育主题(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至三条)。• 突出法治教育(课标内容点增加,进而采取专册的安排)。• 强化公民意识教育(透过法治教育、公共生活、公共精神教育进行)。•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
• 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 突出全球意识。单列一条“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一些重要修改:
• 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 增加“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富有正义感”。一些重要修改:
• 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 。• 增加“学会行使自己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增加“体会承担责任的意义”、“维护社会公正”、“参与公共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一些重要修改:
• 突出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更加重视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革新,强调优化教学过程。• 提倡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对话学习,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 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做好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衔接。一些重要修改: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 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和法律、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认真贯彻《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中央文件,认真贯彻《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关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分学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文件的要求。》《中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材编写建议》《关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分学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等文件的要求。18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阶段目标初中阶段: 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 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程序思维 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 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 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分学段的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7-9年级)• 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了解国家基本制度,强化国家认同。初步了解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了解重要国家机构的职权。认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了解民事法律活动的基本原则。了解合同和违约责任,树立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初步了解物权的概念,加深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意义。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校园伤害事故等)。了解劳动权利及其保障原则,以及教育、社会保险等相关方面的法律规定。• 初步了解政府运行的法治原则,了解治安、道路交通、消防、环境保护、国家安全、公共卫生、教育、税收等公共事务的法律原则,初步形成依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 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初步认知罪刑法定、无罪推定等原则,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概念。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分学段的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7-9年级)• 初步了解我国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建立尊重司法的意识。初步理解程序正义在实现法治中的作用,建立依法处理纠纷,理性维护权利的意识。• 初中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初中阶段,使学生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进一步强化守法意识、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观念、程序思维,初步建立宪法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理念,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
3
3
教材编写原则及总体设计(一)编写原则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知识。有机融整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
• 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先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先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 它必须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整个教材设计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它必须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整个教材设计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
• 它指的是特定学习主体进行道德学习与法治学习的规律。它指的是特定学习主体进行道德学习与法治学习的规律。• 包括: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包括: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原有认知,以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为中心,不断探索思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便教利学。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原有认知,以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为中心,不断探索思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兴趣;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便教利学。4.遵循育人规律
采用开放式提问、开放式讨论、开放式留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采用开放式提问、开放式讨论、开放式留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 九上年级设置 专门一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融入在教材中,以丰富和...
篇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务教育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2022年4月新修订前
言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讲座内容课程功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01CONTENT课程结构: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02课程内容: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03课程实施: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04课程评价: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05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06
PART 01
课程功能重视道德与法治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01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在于铸魂育人02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引领03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功能的定位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这是由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决定的。
课程功能重视道德与法治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01
课程功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在于铸魂育人02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铸魂为要。“德”乃思想之魂,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除了在个人品德上做一个好人,在公德上做一个好公民,更要在国家、民族大德上,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地把个人与社会、小我与大我、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青春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功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引领 03
PART 02
课程结构
“新课标”整合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要求,分学段进行科学设计,建立了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 一以“成长中的我”与其他关系为线索 二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三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 四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的整体性 五
课程结构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 一
课程结构以“成长中的我”与其他关系为线索 二第一第二第三
课程结构以“成长中的我”与其他关系为线索 二第四“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在生活中必须处理好与他人、社会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养成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他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第五“我与国家、人类文明的关系”。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国”之中,是国家的公民。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使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做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课程结构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三
课程结构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四
课程结构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的整体性五
PART 03
课程内容
一 立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二 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三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四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要求
课程内容一 立足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
课程内容二 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
课程内容三 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和学生生活相结合
课程内容四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要求1.突出时代主题
课程内容四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要求
课程内容四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要求
课程内容四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要求
课程内容四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要求2.有机融入相关主题
课程内容四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要求
课程内容四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要求
课程内容四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要求
课程内容四 课程内容突出时代要求
课程内容五 突出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向,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PART 04
课程实施01020301课程实施0203
课程实施01
课程实施01
课程实施02
课程实施02
课程实施02
课程实施03
PART 05
课程评价以素养导向,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01坚持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 03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 02
课程评价以素养导向,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01
课程评价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 02一二 三
课程评价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 02一
课程评价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 02二学期评价
课程评价构建全面的评价体系 02三
课程评价坚持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 03。A B
课程评价坚持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 03。A
课程评价坚持评价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 03。B
PART 06
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01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 02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03
核心素养。法治观念 03
核心素养。健全人格 04
核心素养。责任意识 05
篇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 2022 年版)》新变化整体变化
目录
2 2022 年版
1 2011 年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 内涵 ( 新增 )
( 二 )
总目标 ( 新增 )
( 三 )
学段 目标 ( 新增 )
四、课程内容
(一)
第一学段(1 1 ~2 2 )
年级)
( 新增)
)
( 二)
)
第二学段(3 3 ~4 4 )
年级)
( 新增)
)
( 三)
)
第三学段(5 5 ~6 6 )
年级)
( 新增)
)
( 四 )
第四学段(7 7 ~9 9 年级)
五、学业质量 ( 新增 )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描述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 新增 )
附录
核心素养学段表现 ( 新增 )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 基本 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
二、 我与他人和集体
三、我与 国家和社会
第 四 部分
实施 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建议
【变化解读】
1. 新增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
(1)政治认同(2)道德修养(3)法治观念(4)健全人格(5)责任意识 2. 课程内容按学段设置,新增第一至三学段(1~6 年级)相关内容,第四学段(7~9 年级)分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大学习主题。
3. 评价建议中新增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
具体变化
◆ 前言
前言较 2011 年版课程标准均发生了变化,故只呈现 2022 年版课程标准内容。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1 200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 和 1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 “ 有学上 ” 转向 “ 上好学 ” ,必须进一步明确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 ,优化学校育人 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
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
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 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
( 一)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 , 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 二)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 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 三)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 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 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 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
( 一 )
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 双减 ” 政策要求 , 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 2 9522 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 “ 道德与法治 ” ,进行一体化
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 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 ; 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 ; 健全实施机制 , 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 二 )
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 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 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 “ 内容要求 ” 提出 “ 学业要求 ”“ 教学提示 ” ,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 “ 教 — 学 — 评 ” 一致 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 “ 为什么教 ”“ 教什么 ”“ 教到什么程度 ”,而且强化了 “ 怎么教 ” 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
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一、课程性质
2 2022 年版
1 2011 年版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 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 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
人文性……
实践性……
综合性…… 二、课程理念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 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 , 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 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2. 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 “成长 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 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 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内容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 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
4. 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 , 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
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 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5. 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结果评价要全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过程评价要更 加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增值评价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和优化纸笔测试、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定性和定量多种评价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三、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 (新增)
核心素养内涵为 2022 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明确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 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1.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政治认同...
篇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标解读与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与新教材介绍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启动二、教材编写原则及总体设计提纲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四、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一、课标修订与新教材编写启动2006年• 思想品德课标修订组成立2011年4月• 课标修订稿基本定稿2007年底• 形成课标初步修订稿2011年11月• 新课标由国务院批准正式颁布
修订工作遵循两个原则:• 保持大结构不变,注重局部调整,精益求精。完善标准原则•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与时俱进原则
课程性质变化实验稿(2003)
修订稿(2011)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变化一 强调“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变化二明确 “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
二、教材编写原则及总体设计(一)编写原则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 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有专题、有渗透,显隐结合、多维展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2.努力体现课程的综合性质综合伦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国策四大领域的知识。有机融整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突出强调活动性学习方式。
• 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专设课程,它与日常德育以及学校党团少先队组织教育成为并驾齐驱的三条德育工作路径。3.力图实现课程功能路径。• 它必须依托相关知识,但根本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整个教材设计及教学归宿是超越知识,指向价值教育。
• 它指的是特定学习主体进行道德学习与法治学习的规律。• 包括: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4.遵循育人规律• 包括:既要和其他学科一样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 九上年级设置专门一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在教材中,以丰富和提升教材的思想性与人文性。• 注意选择适切的、在现代生活中仍富有生命活5.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注意选择适切的、在现代生活中仍富有生命活力的材料;• 多处行文使用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古文句来表达;• 在相关链接、活动设计等栏目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机渗透。
(二)总体设计• 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领域,凝练三年六册教材各个单元的学习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
世界国家社会学校我
我自己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我集体世界社会
七年级上册成长的节拍 友谊的天空友谊与师长情谊 生命的思考(三)教材框架中学时代学习新天地发现自己友谊与成长同行交友的智慧师生之间亲情之爱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绽放生命之花
七年级下册青春时光青春的邀约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揭开在集体中成长在集体中成长“我”和走进法治天地走进法治天地法律青春的邀约青春的心弦青春的证明情绪的面纱品出情感的滋味品出情感的滋味“我们”共奏和谐乐章共奏和谐乐章美好集体有我在美好集体有我在在我们身边法律伴我们成长法律伴我们成长
八年级上册走进公共生活走进公共生活遵守公共规则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公共利益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践行公共精神八年级下册维护宪法权威维护宪法权威理解权利义务理解权利义务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崇尚法治精神崇尚法治精神
九年级上册改革与创新改革与创新民主与法治民主与法治文明与发展文明与发展和谐与梦想和谐与梦想九年级下册我们共同的世界我们共同的世界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少年的征程
三、教材呈现方式及其意图•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必须改变简单告知对与错的方式,必须改变成人单方面的说教,走向双向平等的交流与开放的对话。• 为使教材不再成为学生用来记诵、应对考试的工具,为了进一步改变简单、表浅、枯燥的德育课程方式,探索教材的呈现形式,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探索道德价值观学习、法治意识形成、品德和人格形成的规律与机制。
“运用你的经验”环节,或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旨在进行学生经验的引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正文聚创设情境经验引入直面矛盾和困惑焦主题,正面陈述观点、原则;进一步展开讨论或对话,揭示矛盾、深入分析,思想交锋、聚焦,继续正面陈述更为普遍的价值通则;最后进行相关行为和行动能力方法的指导。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成长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的指导
四、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认真钻研教材、在教研引领下用好教材。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新教材的使用,带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重视研究评价方式的改革。
感 谢 倾 听欢 欢 迎 迎 指 指 正
篇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年 级课 程 标 准
(初二年级
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 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 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 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 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总课时数约 60 学时其中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 20。
前言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学习法律知识养成守法习惯。
识记
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活动
结合实例。交流对学习法律常识重要意义的认识。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教学内容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基本要求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识记
对社会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是法律的特征之一。
理解
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表明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最主要的特征。
活动
施。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有着密切联系。
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更自觉地遵守法律。
谈谈个人对“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的认识
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法律确认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准则。
公共秩序主要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秩序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等。
法律严禁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
为。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法律严禁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
社会管理秩序是指国家机关对社会的管理活动及秩序。
法律严禁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理解
用“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说明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活动
汇集个人所见所闻列举扰乱公共秩序的现象分析其危害并谈谈对养成守法习惯重要性的认识。
依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基本要求
识记
律的规范和保障。
法律规定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
法律规定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各种规则。
法律规定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法律打击各种经济犯罪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我国规范经济活动的几个重要法律法规的名称。
理解
列举实例对照有关法律表明各种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活动
收集打击各种经济犯罪的实例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离不开法律发表看法。
依法保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
基本要求
法律规定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法律规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措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
识记
我国宪法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内容的规定。
理解
简要说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巩固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
活动
结合惩治制作、传播文化垃圾的犯罪分子的实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发表看法。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教学内容
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基本要求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着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也直接制约着我国经识记
我国几个主要的环境保护法律的名称
理解
1倘要说明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2列举实例表明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活动
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保护的原则。
青少年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1根据各自的体验分析一个自己感触最深的环境问题对国家和个人应如何依法保护环境发表看法。
2对学校周边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的建议
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教学内容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基本要求
识的重要时期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需要国家给予特殊的关注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法律。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未成年人要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识记
1 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法律的名称。
2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司法保护。
理解
1从用法律约束青少年的行为、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协调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保护职责三方面说明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
2 从国家利益和青少年的自身需要两方面说明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意义
活动
1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并对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列举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一些现象。
2结合实例交流自我保护的体会。
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基本要求
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教学内容
违法行为包括违宪行为和刑事、民事、行政违法行为
识记
1违法行为的类别。
2犯罪的三个特征。
3我国法律责任的种类。
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犯罪是指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理解
1用法律保卫国家安全的实例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2用法律打击抢动、盗窃、赌博、贩毒等犯罪的实例。表明我国注律惩治犯罪的作用。
3。用事例说明禁毒的必要性。
活动
收集几个案例说明违法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 要受法律的制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
宪法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宪法由“序言”和“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徽、首都”四章构成。
识记
1 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
2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由宪法规定。
理解
1、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列举我国宪法的有关条款说明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
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教学内容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我国公民
基本要求
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
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内容。
公民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的识记
公民的含义。
理解
1列举实例表明公民依法享有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非法侵害
2列举实例表明法律严惩拐卖、残害妇女和儿童的犯罪行为。
活动
保护。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不受非法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与人身自由相联系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
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根据个人的所见所闻讲述一件依法维护人身权利的事例。
公民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
公民依法享有婚姻自由。
基本要求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必须达到法定年龄必须履行法定手续
在家庭成员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
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识记
1。
结婚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和应履行的法定程序
2 父母或子女未履行家庭关系中法定义务的要受到道德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
理解
举例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活动
收集有关赡养父母和老人的事例交流对依法赡养老人的认识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有关受教育者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
识记
1我国有关教育的重要法律名称
2。
我国义务教育法有关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
理解
列举实例表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活动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
公民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结 合 自 己 在 学 校 受 教 育 的 状况谈谈如何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
财产所有权是指财产所有人对自基本要求
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的权利。
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
公民的私有财产继承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公民作为消费者依法享有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公民作为纳税人应依法自觉纳税。
识记
财产继承有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两种方式。
理解
1列举事例表明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2 列举事实 表明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活动
收集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事例并交流体会。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权利。
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
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基本要求
我国公民依法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公民依法行使批评权和建议权对于国家机关的廉政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识记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和自由。
理解
1 简要说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列举事例表明公民行使批评权和建议权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
活动
在收集有关资料或调查的基础上经过讨论共同草拟一份对有关部门工作的批评或建议。
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保卫祖国安全的义务
教学内容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基本要求
识记
结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有责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公民有责任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平等、
团结、互助关系积极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做出贡献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
适龄青年都要依照兵役法的有关规定积极报名参军或参加民兵组织。
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内容
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1破坏国家统一损害民族关系危害国家安全都应负法律责任
2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理解
1。列举实例表明必须依法同破坏国家统一、 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
2列举实例表明依法履行服兵役的义务是无上光荣的。
活动
1收集有关维护国家安全的事例交流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
2参加拥军优属活动并总结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基本要求
我国法律鼓励、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揭发检举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
公民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识记
我国三个诉讼法律的名称。
理解
1、用事实表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用事例表明青少年要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
篇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22 版 2011 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新旧变化比较目录 2022 年版 2011 年版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新增)
(二)总目标(新增)
(三)学段目标(新增)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四、课程内容 一、成长中的我 (一)第一学段(1~2 年级)(新增)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 (二)第二学段(3~4 年级)(新增)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 (三)第三学段(5~6 年级)(新增)
(四)第四学段(7~9 年级)
五、学业质量(新增)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描述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新增)
附录 核心素养学段表现(新增)
【变化解读】
新增核心素养,分为五个方面:
(1)政治认同(2)道德修养(3)法治观念(4)健全人格(5)责任意识 2. 课程内容按学段设置,新增第一至三学段(1~6 年级)相关内容,第四学段(7~9 年级)分为“生命安全与健康 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大学习主题。
3. 评价建议中新增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
具体变化 ◆前言 前言较 2011 年版课程标准均发生了变化,故只呈现 2022 年版课程标准内容。
1 / 4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 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2001 年 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各课程标准,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 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 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 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 挑战。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 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 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修订原则 (一)坚持目标导向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确立课 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 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 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 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 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坚持创新导向 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 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 求,增强课程适宜性。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 时代性。
三、主要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 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 9522 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 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 2 / 40
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 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 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 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 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 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 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 供依据。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 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 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 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 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 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之际,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 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课程性质 2022 年版 2011 年版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 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 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 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 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 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 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 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 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 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 大任的时代新人。(新增)
下几个方面。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 思想性…… 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 人文性…… 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 实践性…… 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综合性…… 二、课程理念 3 / 40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 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 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 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 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 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
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 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 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 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内容选择体 现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 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 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
4.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 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 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 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 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 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 价。结果评价要全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过程评 价要更加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增值评价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坚持 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和优化纸笔测试、学生成长 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定性和定量多种评价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三、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新增)
4 / 40
核心素养内涵为 2022 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明确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 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 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1.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
(1)政治方向。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篇八: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解读时间:202X.XX.XX 演讲:××
前 言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道德与法治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章节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意义第一章CONTENT《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第二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第三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第四章《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八大亮点解读第五章
P A R T 0 1《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
修订背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01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02《义务教育课程》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03
修订意义20年来再次修订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再次修订意义重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修订意义修订意义一、细化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二、做好学段衔接,为完整的人的培养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新修订的课程方案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删除了一些学科间内容简单重复和交叉现象。特别对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三、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是这次课程方案修订重点之一。
修订过程修订过程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修订过程修订过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
P A R T 0 2《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
修订主要思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坚持目标导向
修订主要思路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坚持问题导向
修订主要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坚持创新导向
P A R T 0 3《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
关于课程方案 01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关于课程方案 01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 02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
关于课程标准 02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四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五是
P A R T 0 4《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
课程性质 01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课程理念 02道德与法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弓I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课程理念 02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课程理念 02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内容选择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突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有机整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课程理念 02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4.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课程理念 02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结果评价要全面关注知识、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过程评价要更加关注发挥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增值评价要关注学生思想品行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和优化纸笔测试、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定性和定量多种评价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课程目标 03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1.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一)核心素养内涵
课程目标 03(1)政治方向。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3)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培育...
推荐访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法治 课程标准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