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10篇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BEIJINGEDUCATION632021.07 ·高教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献礼建党100周年特刊从延安精神到西迁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10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IJING EDUCATION 632021.07·高教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 献礼建党100周年特刊从延安精神到西迁精神:红色基因融入高等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文 /李
重
何
欣在谋求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革命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培育出了极其丰厚多元、鼓舞人心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延安精神与和平建设时期所形成的西迁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上波澜壮阔、交相辉映的重要内容。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继续开展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成果。西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知识分子将爱国奉献精神投入并践行于社会主义伟大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和体现,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厘清延安精神与西迁精神的内在逻辑关联,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继承和弘扬。
延安精神与西迁精神内在契合的价值旨趣中国共产党在发展壮大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出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成为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璀璨的精神瑰宝。虽然,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分别形成于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科学内涵,但是两者之间蕴含和彰显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人生态度和价值旨趣等具有内在契合性和高度统一性,是一以贯之的。1.以坚持党的领导优势作为政治维度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经验的历史,百年党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领导人民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大事、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壮丽史诗。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同时,也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坚持党的领导是延安时期高等教育建设的重要方针。1936 年至 1948 年间,党中央从抗战实际形势出发,先后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30 多所院校,其中既有为抗战需要培养领导干部的院校,又包括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院校,为抗战胜利、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建的高等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国高等教育也由此开始初具雏形。这被称为“延安模式”。1955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国家建设大局出发,出于调整工业布局以及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现实的考虑,决定把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交通大学成功西迁背后离不开党中央的支持,党中央不仅在物质方面优先供给交大,在政策上更是给予重点照顾。党的领导正是交通大学顺利西迁的信心来源和根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虽诞生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但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深入汲取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精髓,破解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步伐,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关键词:延安精神;西迁精神;高等教育;时代价值栏目协办
BEIJING EDUCATION642021.07
·高教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 献礼建党100周年特刊本保证。如今在党中央与地方的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安交大)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再一次向西而迁,开启第二次创业 —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西迁博物馆时指出: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2.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信念维度若论中华民族根植最深、影响最久的精神品质,必定是爱国主义,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深植于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民族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从延安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到西迁精神“胸怀大局,无私奉献” 都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的凸显和结晶。延安时期是中国各族人民长时期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艰难困苦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期。在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在延安这片革命圣地深耕教育事业,相继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军委航空学校等一批高校,为抗战培养一批又一批民族脊梁,为抗战胜利和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理想信念的力量、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正确的人生追求吸引着大批爱国志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独立而舍身。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与家国情怀。从南洋公学时期的“兴学强国”再到交通大学时期的“民主堡垒”,交大师生血脉中始终流淌着爱国强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交大人思想行动的精神支柱。交通大学西迁,是交通大学在创建 60 年之后,面向共和国未来的一次伟大长征。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使交大师生建立起了克服迁校过程中种种困难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保证了迁校工作的顺利完成。从繁华的大上海到古城西安,披荆斩棘、辛勤跋涉、励精图治、勇攀高峰,用生命和汗水在一片麦田上建起一所著名大学,绘制出邦国荣华,书写了东方奇迹,并向世人昭示:一所大学所肩负的使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西迁精神洋溢着广大知识分子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殷殷的报国精神。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抉择时,西迁群体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家利益至上。3.以“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作为价值维度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党的建设根本价值取向,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力量之源,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都深刻体现着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延安时期是我党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的重要时期。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也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群众,同时,人民力量也不容小觑。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不仅物质方面极为匮乏,文化教育方面更是贫瘠。美国记者斯诺曾经这样描述延安:
“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当时,延安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群众思想封闭,迷信、愚昧现象成风。中国共产党从当时抗战实际形势以及陕甘宁地区现实情况出发,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要想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党中央在边区相继开办夜校、扫盲班等提高群众知识文化水平,开展卫生帮扶、组织学员到田间帮助农民劳动生产等一系列切实保障人民利益的工作。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变了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打牢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谋求生活改善这一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出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为了改变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支持西部社会
BEIJING EDUCATION 652021.07
·高教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 献礼建党100周年特刊经济发展,国务院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一呼而百者应。1956 年起,交通大学师生员工与家属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打包好行李,手持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的粉色车证,乘坐专列一路向西,从繁华的上海奔赴西安。当时,1,400 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 3,000 名学生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登上西行列车。学校领导、学术带头人身先士卒,17 位党委委员中有 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师总数 70% 以上。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人民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在交大西迁过程中,上海和西安两地的人民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上海先后调动了大量车皮,安排一趟趟专列运送西迁师生和物资,还动员服务业职工随校西迁,从点滴入手,解决师生员工生活上的难题。在西安,征地、规划、施工、安置一路绿灯,市里所有的大米、水产品首先供应给交大师生。因此,可以说,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交大西迁就不可能成功,西安交通大学就不可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也就不可能在国家建设发展,特别是在西部建设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以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作为人格维度人格维度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方面。从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再到西迁精神的“艰苦创业”都充分蕴涵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自信、自立、自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作风。延安时期,我党处在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加之陕甘边区大都为贫瘠多山之域、物产不富、外来人员增加,从而使边区政府和人民在物质上、经济上完全陷于孤立。尤其是1941年至1942 年,由于日、伪、顽的夹攻,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解放区生产遭到很大破坏,财政经济和军民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几乎到了没有油盐、没有纸张、没有衣被的穷困境地。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边进行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是当时学员的真实写照。当时,窑洞就是教室、石头就是桌椅、黑板就是用石灰泥土抹成的墙面。没有纸笔,学员就用沙盘和树枝代替;没有宿舍,师生就自力更生挖窑洞;粮食不够,师生就下地耕种。面对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学员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表现出非凡的斗争精神。他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党历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新年贺词中指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交通大学西迁以及迁校之后扎根西部办学六十余载的峥嵘岁月,演绎了一部永远听党话、坚定跟党走、筚路蓝缕的奋斗史诗。交通大学西迁壮举形成了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交通大学在迁校之初,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极为困难;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西迁“拓荒者”们以“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拉开了“创业”的序幕。没有因为迁校而迟一天开学,没有因为迁校而开不出课程,没有因为迁校而耽误原定的教学实验,没有因为迁校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而后,通过迅速恢复理科建制、扩大招生规模、开办新兴专业、扩充实验室建设,快速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在“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上始终处于第一方阵。从黄浦江畔到西北黄土地、从昔日麦田到今朝知名学府,西安交大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凡的创业之路,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者之歌,积淀、形成了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红色基因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关联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在理论前提和思想内涵上体现的缘起、演进和传承的契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其在价值层面具有这种特质。它们在价值维度的契合性,使其凝聚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背景下,汲取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背后蕴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助力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坚持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历史和实践证明,不论是在延安时期,还是在西迁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事业卓有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对高校的领
BEIJING EDUCATION662021.07
·高教红色基因与立德树人 献礼建党100周年特刊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时期,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更需要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第一,要坚持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我国高校的办学方向,事关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校党委要把握好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到办学育人全过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二,要坚持党对高校的思想领导。当前,我国高校思政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党的领导功不可没。高校是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对于稳定党的意识形态大局有着重要影响。党对高校的思想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高校党委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加强理论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面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要坚持党对高校的组织领导。健全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机制体制,始终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既要准确把握高校党委、校长负责的一体...
篇二: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22西北师大校史 1902——2002
《西北师大校史》编写组
2002 年 7 月 10 日
22 22 序
袁贵仁
西北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1937 年 日本侵略者的炮火烧到北平 由 1902 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衍生的北平师范大学被迫西迁西安与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共同组成西安临时大学。次年为躲避战乱又南迁陕西城固改为西北联合大学原北平师范大学整体设置为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 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并于 1941 年西迁甘肃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北平师范大学部分师生继续留在西北师范学院为西北地区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
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是一部开发建设大西北的创业史和奋斗史。在西北师大的办学历史中具有特殊地理与文化内涵的大西北始终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母体始终是学校历代学人为之奋斗、希冀建设发展的对象。西北师大的学科建
22 22 设、科学研究以及校园文化都深深地打上了“西北”区域特色的烙印。早在 40 年代初西北师院的师生就认识到在开发西北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培植与延揽。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西北师院的师生致力于以教育振兴西北的事业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聘请著名教授任教开办社会教育试验区研究和保护文物参与西北的革命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许多知名的学者和有志于开发大西北的知识分子相继从全国各地来到西北师范学院任教。改革开放以来这所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拓宽办学思路实施教改工程使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在西北五省区和西藏的每个地区甚至是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都有西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在辛勤工作。
西北师范大学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积淀20 世纪30 年代北平师范大学的先师们辗转千里不仅给西北带去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而且带去了“尊师重道、勤谨笃实”的优良校风形成了师大人“努力事业、服务社会”的大局观念50 年代一批批优秀专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西北师院把“爱国奉献、崇尚学术、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
22 22 精神与西北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构成了支撑西北师范大学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
在新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刻西北师范大学把“检阅办学成就弘扬师大精神加快学校发展再创辉煌业绩”作为庆祝百年华诞的主题认真总结在百年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发掘学校办学历史中积淀的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找准新世纪的发展定位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百年校庆是一个里程碑记载着过去昭示着未来。我们期待着西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在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中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为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零零二年九月一日于北京
22 22 目
录
第一章
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 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到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2 第一节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创立和发展…………………13 一、 张百熙创立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3 二、 京师大学堂学生发动拒俄运动……………………16 第二节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其向大学的发展……………19 一、 陈宝泉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 二、 进步思想的传播和五四运动………………………22 三、 关于师范学校是否应该独立设置的争论 及北京师范大学的成立……………………………24 第三节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合组与护校运动……………26 一、 范源廉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发展……………………26 二、 校务整理与护校运动………………………………29 第二章
北平师范大学西迁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分立……33 第一节 从西安临时大学到西北联合大学…………………34 一、 西安临时大学南迁城固改称西北联合大学………34 二、 西北联大改组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40 第二节 独立设置后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45
22 22 一、 师资与机构设置……………………………………45 二、 教学与学生管理……………………………………47 三、 校舍与图书设备……………………………………48 四、 科研、考古与社会教育工作………………………49 第三节 西北师范学院西迁兰州建立永久校址……………53 一、 西迁甘肃兰州………………………………………53 二、 迁兰后的建校工作…………………………………58 第四节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斗争中发展…………………62 一、 复校运动……………………………………………62 二、 复大运动……………………………………………68 三、 地下党组织的活动…………………………………69 四、 “三·二九”学生爱国运动………………………74 第五节 解放前夕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概况…………………81 一、 系科与机构设置……………………………………81 二、 课程设置与教学……………………………………83 三、 学生管理与教育……………………………………85 四、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85 第三章
解放初期西北师范学院的改造与发展„„„„„92 第一节 改造整顿与学校发展………………………………96 一、 兰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西北师范学院„„„„96
22 22 二、 徐劲与“校政改革”„„„„„„„„„„„„99 三、 系科专业设置与调整„„„„„„„„„„103
四、 创办函授、业余学校及工农速成中学„„„„„105
第二节 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109
一、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与教学改革„„„„„„„„ 109
二、 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培养„„„„„„„„„„ 120
三、 科学研究与《西北师大学报》创刊„„„„„„123
四、 办学条件的改善„„„„„„„„„„„„„„ 127
第三节 党组织的建立与团结、改造知识分子……………132
一、 中共党组织的建立及其发展壮大„„„„„„„ 132
二、 对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和改造„„„„„„„„ 134
三、 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140
第四节 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143
一、 民主党派组织在西北师院的建立„„„„„„„ 143
二、 共青团和学生会„„„„„„„„„„„„„„ 143
三、 教育工会„„„„„„„„„„„„„„„„„ 151
第四章
隶属关系的变更与甘肃师范大学………………… 154
第一节 教育 “大跃进”
…………………………………… 155
一、 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155
二、 在群众中开展思想斗争…………………………… 158
22 22 三、 动员学生参加社会生产劳动……………………… 163
四、 进行“三结合”模式的教学改革…………………166
五、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68
第二节 贯彻 “高教六十条”
……………………………… 173
一、 院校合并与专业调整……………………………… 173
二、 学校管理与师资培养……………………………… 175
三、 教学实践与教材改革……………………………… 176
四、 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 179
五、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 182
第三节 党组织建设与纠偏纠 “左”
……………………… 184
一、 第二届党委会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84
二、 “反右倾鼓干劲运动”
…………………………… 187
三、 纠“左”整风运动…………………………………189
四、 第三届党委会及其党组织建设…………………… 190
第四节 后勤管理与图书设备……………………………… 194
一、 后勤管理与服务…………………………………… 194
二、 图书资料与实验设备……………………………… 195
第五章
十年内乱中的甘肃师范大学……………………… 197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爆发………………………………197
一、 频繁的政治及运动与党组织瘫痪………………… 197
22 22 二、 “革委会”成立与畸形领导体制…………………201
第二节 动乱使学校惨遭破坏……………………………… 205
一、 “斗、批、改”使师生员工遭到严重摧……………205
二、 “教育革命” 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209
三、 “文革” 动乱使教学科研蒙受重大损失…………… 214
第三节 在艰难中坚持开展工作…………………………… 217
一、新党委着手恢复学校秩序…………………………217
二、 反思和汲取经验教训 ……………………………… 218
三、在艰难中开展科学研究……………………………221
第六章
拨乱反正
恢复发展……………………………… 225
第一节 拨乱反正
学校工作步入正轨…………………… 226
一、深入揭批“四人帮” 清除左倾思想的影响………226
二、恢复和建立党这个领导机构………………………228
三、落实党的政策平反冤假错案……………………232
第二节 恢复招生
规范教学工作………………………… 236
一、恢复招生……………………………………………236
二、建立新的专业和系科………………………………238
三、修订教学计划………………………………………241
四、更新教学内容………………………………………243
五、重视教学实践与教育实习…………………………245
22 22 六、强化教学管理与评估………………………………247
七、开展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予工作…………………250
八、恢复成人教育………………………………………251
第三节 补充教师
提高师资水平………………………… 255
一、 “文革” 后的师资状况……………………………… 255
二、补充教师加强教师培训…………………………256
三、建立评聘制度………………………………………261
第四节
科学研究工作的恢复和发展……………………… 266
一、恢复、新建学术和科研机构………………………266
二、学术研究及其管理…………………………………268
三、科学研究成果………………………………………269
第四节 成立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 推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278
一、积极推进民族教育事业……………………………278
二、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279
第六节
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86
一、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286
二、聘请外籍教师………………………………………288
第七节
基础设施建设……………………………………… 291
一、基本建设的发展状况………………………………291
22 22
二、实验室建设…………………………………………291
三、图书资料工作………………………………………293
四、后勤保障工作………………………………………295
第八节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 298
一、党的建设……………………………………………298
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305
三、统战工作……………………………………………315
四、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工作………………………318
第七章
西北师范大学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 320
第一节
从转变教育观念到确立新的办学理念…………… 321
一、以培养中等教育师资为出发点……………………321
二、关于高师培养模式的讨论…………………………322
三、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定位……………………………325
四、树立现代大学理念向综合大学迈进……………330
第二节
管理体制改革……………………………………… 334
一、 1992 年以前的管理改革探索……………………… 334
二、第四次党代会和综合改革的启动…………………335
三、第五次党代会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40
第三节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350
一、学科与学位点建设…………………………………350
22 22 二、师资队伍建设…………...
篇三: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ldquo;西迁精神”厚植一代代学子的心灵之根 ——西安交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扎根西部服务全国2021 年 6 月 29 日,西安交通大学举办庆祝建党 100 周年《长征组歌》师生合唱汇演。
资料图片
1 2021 年 年 7 7 月 月 1 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告:一百年前,中国 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0 20 世纪 0 50 年代,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交通大学师生听党指挥跟党走,铸就了光荣的“西迁精神”。0 2020 年 年 4 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西迁精
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
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西安交大师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将‘西迁精神’作为学校 改革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扎根西部,服务全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明理增信
崇德力行”庆祝建党百年高校示范微党课播出西安交大专题,校党委书记卢建军,西迁老教授潘季、胡奈赛等以《坚守爱国奋斗
传承“西迁精神”》为题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0 100 周年,把党史学习教育办得走心走实走深,西安交大党委精心策划和部署,将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始终,对标要求、聚焦发展,教育引导干部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勇担国家使命,共创交大荣誉。
7 7 月 月 2 2 日上午,西安交大召开党委常 委会(扩大)会议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0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要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会议强调,要将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做好全媒体宣传,加强专家理论阐释,组织好系列活动,营造浓郁氛围。要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系统纳入思 政教育,要创新
举措破解学校改革发展难题,与谋划推动“十四五”规划结合起。
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先生”讲好“大思政课”,榜样引领就在身边
7 月 3 日,西安交大举行 2021 年毕业典礼,8492 名毕业生踏上人生新征途。校党委书记卢建军指出,毕业生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要坚定不移跟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和我的团队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要继续发扬‘西迁精神’,听党指挥跟党走,秉承‘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为如期实现我国‘双碳’目标,为早日在祖国西部建成一座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在陕西省“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现场,80 多岁的陶文铨院士缓缓走向演讲台中央,他满头白发,讲起话来却铿锵有力,声情并茂,通过一张张珍贵的照片深情讲述了我国能源领域中的 3 位西迁前贤 60 多年前坚决响应党的号召,毅然举家西迁的艰苦创业故事。
西安交大邀请王炳林、祝彦等专家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史专题培训。在第五期培训课上,中国科学
院院士管晓宏以“绿色的呼唤与希望”为主题,通过介绍海伦·斯诺对绿色陕北和绿色延安的期望,几十年来陕北人民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目前陕北荒漠化治理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学校开设“新时代‘大先生’”讲坛,邀请在科技、教育战线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时代楷模”、最美教师、杰出校友、西迁老教授等“大先生”开讲。在谈到青年教师科研成长历程时,陶文铨风趣地说:“科研虐我千百遍,我待科研如初恋。”他鼓励大家勤奋进取,勤奋求实,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用好红色资源,从传承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
“每讲解一次,我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精神就被洗礼一次。”西安交大仲英书院本科生纪洁作为交大西迁博物馆首批讲解员之一,至今已为 200 多个团队提供讲解服务。“‘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的奋斗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那束光,也愈发坚定了我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今年即将毕业的她选择奋斗在思政一线,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立志传扬“西迁精神”浸入更多学子心田。自开馆以来,交大西迁博物馆已顺利接待 40 万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厚厚的留言簿上留下字字感人心得:“深深被交大西迁所感动!革命人永远最年轻,为把我国
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奋斗终身。”“吾辈当心怀‘国之大者’,传承‘西迁精神’,助力追赶超越,谱写时代篇章!”……
“西迁巾帼展”等“西迁精神”主题展览在江西萍乡、福建厦门等地展出。“为国愿做‘西迁人’专区”亮相香港会展中心、国家博物馆。“党教育了我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了我做事要对党对群众认真负责,教育了我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在“与党同行 百年荣光——西安交通大学党史图片实物展”中,播放着“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获得者王世昕教授等多位老党员“向党说的心里话”。
交大西迁博物馆全面推进“西迁人”口述史采集工作,出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西迁巾帼谱》等图书。在聊起抗战、抗疫中的家乡武汉时,我国著名人口学家朱楚珠教授曾数度哽咽:“我们国家如果没有优化的顶层设计,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怎么能够以那么快的速度让全国人民支援武汉啊!”“我们虽然年龄大,但是我们从事的事业,为国家服务、为祖国富强而奋斗的事业永远年轻,所以我们也将永远年轻。”这段视频在展厅中循环播放,参观者同“观”共“听”,让爱国奋斗精神“声”入人心。
“第二课堂”情景式学习党史,浸润式感受红色力量
“当演员喊出‘选择新生’的那一刻,真的令我心潮澎湃,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
信仰,在苦学和实干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西安交大文治书院本科生吕明扬在观看话剧《共产党宣言》时激动地说道。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台上的演员们带领全场党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铮铮誓言响彻西安交大宪梓堂……
学校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系列短视频《百年党史我讲述》,邀请教师党员代表出镜讲述党史故事。通过推出《新港听理》有声书栏目,帮助广大师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聆听音频的方式凝聚思想共识。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十余首红色经典曲目多次回响在宪梓堂。“海陆丝路·东西交响”——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与宁波交响乐团音乐党课以史串歌、以歌叙史,掀起了一阵红色音乐热潮。“七一”前夕,学校隆重举行庆祝建党 100 周年师生文艺汇演,28 个单位师生代表用《长征组歌》等红色曲目重温党的光辉历史。“这次汇演带领我们重温难忘的岁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沉浸式的思政教育。”本次汇演活动导演、音乐教育中心主任方小笛说。
赛前热身、定向越野、任务通关,将体育运动与党史知识相结合,“红色教育基地+拼图”“党史名言+连连看”“红色歌曲+社交圈直播”“党史校史+问答”……师生在参与活动中再次回
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峥嵘岁月。“跳舞吧,交大!”活动走遍中华大地,162 名师生打卡地标 100 个,用照片讲述百年党史故事,在舞姿中传递交大学子的爱国情怀,传承融入血骨的“西迁精神”。
转化学习成果,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临近毕业季,学校为每位毕业生准备了“青春大礼包”,除了“饮水思源”印章定制 U 盘外,还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精准采集技术、构建群体特征库等方法解决痛点问题,为每名本科生构建多维度、全周期的全息画像,最终形成专属“成长档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自开展以来,师生收到各种各样的“礼包”……
“爱心礼包”,细节见真情,关爱暖人心。校医院为离退休群体开设新冠疫苗爱心接种专场,联合生命学院面向全体师生开展免费骨密度检查。分析测试中心面向科研人员提供跨校区测试样品转运业务,急样急送,特殊样品专人送达……
“智能礼包”,信息化“开路”,师生“零跑路”。网信中心推出“西交报修”平台,面向全校师生提供校园网络故障报修服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上线投标用印、合同立项、预借票据等多个模块;采购办启用数字证书,实现业务申请与审核线上完成……
“作风礼包”,学校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以“办实事”切实锻造政治过硬、作风扎实、本领高强、责任担当的干部队伍。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西安交大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听党指挥跟党走,胸怀“国之大者”,以“西迁精神”夯实思想根基,以深化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以“四有”铸魂建强教师队伍,以党建引领“双院”协同育人,以产教融合驱动创新引擎,以全球视野拓宽创新之路,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再创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多贡献。
(记者
张哲浩
通讯员
陈
晨
闫
潇)
(2021 年)
篇四: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ldquo;红船精神”到“西迁精神” :伟大精神凝聚磅礴力量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线已经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正乘风破浪,高歌前行。要使这艘巨轮行稳致远,驶向辉煌,就迫切需要崇高的精神掌舵领航,举旗定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之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20 世纪 50年代,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作为交大西迁人爱国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西迁精神‛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是党的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 、首创精神:增强改革创新的巨大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大党诞生于一条小船。从此,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的航船,劈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 1840 年第一次
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一次又ー次地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反对外国的侵略和反动阶级的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过不同的救国方案,并为此进行过各种努力。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洋务梦‛、农民阶级的‚天国梦‛,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变法梦‛,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和梦‛,都接连梦碎,无法实现。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求民族独立、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勇立社会历史发展的潮头,在南湖红船上宣告成立,从此使中国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交通大学西迁,是学校在创建 60 年之后,面向共和国未来的一次伟大长征,表现出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彰显了开拓进取的崇高风范。1956 年,一批朝气蓬勃的交大人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义无反顾地奔向大西北,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成为黄土地的拓荒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并迅速缔造了办学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62 年来,交大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创造了 29000 余项科研成果,其中 233 项获国家‚三大奖‛,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
要作用。如今,他们又开启了西迁后的再次创业——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在大西北创造未来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创新实体,打造一个最具典范的‚校区、园区、社区‛三位一体的‚智慧学镇‛,成为引领社会发展源源不竭的创新源泉。
今天,面对国内外高校的激烈竞争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道路上的重重关隘,我们仍然要保持这首创精神,继续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儿,拿出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拼劲儿,夺取新征程上的更大胜利。一是要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实现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制机制等关键环节的突破,加快构建充满活力、高效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制度体系。二是贯彻‚创新‛理念,增强发展动力,把创新摆在谋划和推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发展理念落实到一流大学建设全过程,不断推进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学校新的发展动能,实现以质量提升与内涵发展为核心的战略目标。三是在世界大学发展格局中把握好自身发展特殊规律,努力探索一流大学新形态、塑造立德
树人新构架、构筑科教融合新高地、创新国际合作新模式、打造一流学科新格局,从而真正抢占未来高等教育竞争的制高点。
2 2 、奋斗精神:扛起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西迁精神‛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环境下形成的,经过岁月的冲刷、洗涤,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于‚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
定理想,源于‚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的崇高信念,源于‚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执着追求。62 年来,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指引下,交大人始终将牢牢扎根祖国西部大地,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崇高使命,不断续写勇攀高峰、勇挑重担的新辉煌。西安交通大学自 1959 年正式定名以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 25 万余名,其中留在西部地区建功立业的学生超过 40%,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交大人更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了来自 3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40多所高校参与,共同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高校和学术机构间在教育、科技、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如今,交大人满怀在祖国西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坚定信念,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豪情,开拓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需要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和必胜的信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
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要求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懈奋斗,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一是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汇聚发展力量。二是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以‚夯实数理基础、强化实践创新、加强国际联培、拓展综合素质‛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任务,培养一批信念执着、品德高尚、素质一流、创新力强的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坚持‚三个面向‛,以建设创新港为契机,深化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服务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 3 、奉献精神:激扬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载着红船的意愿,以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红船精神‛昭示我们,党和人民的关系就好比舟和水的关系,‚水
能载舟,亦能覆舟‛。党执政兴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97 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肩负为人民谋利益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依水行舟,把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贯穿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
20 世纪 50 年代,胸怀爱国大志的一群人从繁华的大上海迁至古城西安,披荆斩棘、辛勤跋涉,用生命和汗水在一片麦田上建起一所著名大学,向世人昭示:一所大学所肩负的使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血脉相连。交大西迁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并得以成功,是因为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内心深处,始终将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奉献青春年华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心以及为此奋发图强、矢志奉献的高尚情操,正是举校西迁的根本动力所在。如今,老一辈知识分子奉献报国的使命担当,已成为交大人融入血脉中的家国情怀。周惠久、谢友柏、汪应洛、屈梁生、卢秉恒、蒋庄德,西安交大机械学科‚一门六院士‛成为中国知识界的美谈。他们创造着前沿的科技,也培养着追求真理、甘于奉献的人才,这正体现了胸怀大局、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今天,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我们更需要激发知识分子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家国情怀,积极引导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主动扛起奉献报国的责任担当,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一是强化立德树人导向,激励引导广大教职员工以西迁前辈为榜样,积极投身于教育工作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是坚持‚四个服务‛办学方向,营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和‚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崇德尚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奉献报国的使命意识与家国情怀。三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指导,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牢牢树立人才优先意识,进一步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全校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做到人才战略优先布局、人才资源优先配给、人才发展优先保障,并为人才发展搭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为人才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激发各类人才的
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形成人才优先发展、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篇五: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5 篇关于西迁精神的感悟 1
通过昨天的组织生活会,我认识到了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的有情怀的人:放弃上海优越生活的西迁老教授;为感谢交大的资助,放弃清华、美国大企业抛来的橄榄枝的管晓宏院士;为了追逐自己的医学梦,毅然选择临床医学研究生,并承诺学成归来服务交大的金伟秋。他们的事迹令人动容,值得学习,我们也应该叩问自己的内心,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怀,或者说是否能在更好的选择面前,坚定这份情怀,有勇气选择这份情怀。
西迁精神不能只是口头之谈,作为交大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努力将其践行到行动中去,向西迁老前辈看齐,向优秀校友标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交大学子的殷切希望和号召,回报社会,为祖国做出自己应该有的一份贡献。
把国家使命扛在肩上,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投入到伟大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
如今,又将是一次西迁的征程,在中国西部创新港的建设中,更加需要相关的电子信息专业的人才做出努力与奉献,交大正在蓬勃发展,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更应向老一辈看齐,“爱国没有选择项,奋斗永远都是进行时”。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发挥作用,如何丰富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如何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专业需求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的克服困难,是新时代西迁新征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关于西迁精神的感悟 2
秦岭一片白云飘,关中平原真富饶,周秦汉唐是古都,工业重镇在今朝”,
读西迁老教授陈学俊当年眺望秦岭写下的《迁校有感》中的这两句,一片荒凉的西安,必定无比坎坷的前路,但满腔的爱国热血与使命感责任感,让当年迁来的教师学生对于迁校建设大西北有着无比坚定的信念。迁校后西迁来的中青年教师前赴后继地投身学校学科的建设,电子信息类学科群的组建就是当年蒋大宗、万百五等优秀的中青年教师通过自己手动搭建实验平台、潜心备课、出版教材来逐步筹建的。在这片原本一片荒芜的西北土地上,他们不惧怕从零开始,而是因为把国家使命扛在了肩上,用他们崇尚科学、爱岗敬业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培养需要的人才、让国家更加强大。“西迁精神”,被一代代优秀的交大人坚守传承,培养出了更多的爱国优秀人才,西迁精神血脉传递。
西迁精神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是交大人奉献报国、开拓创新的永恒精神财富,是交大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西迁先辈们牺牲了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团聚,绘就了激励着着无数交大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壮丽诗篇。61 年过去了,交大学子们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谨记西迁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品格。
在这个伟大而又瞬息万变的时代,身为新一代的交大学子我们要有西迁先辈们一样的敢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要敢于拼搏,不畏艰难,向西迁先辈们学习拼搏的精神;要善于学习,立足当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在行进中不断丰富和考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思辨之我、踏实之我、坚韧之我;更要深入了解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学习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西迁精神”。
作为一名交大人,我在这些优秀杰出的先辈们、老师和同学们带给我的感动和激励中学习,我深知要学习的不只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学科精神,更是支撑所有优秀交大人坚定投身学科事业的西迁精神。
关于西迁精神的感悟 3
在中华民族曲折行进的艰难岁月里,1955 年,有这样一群人,“抛弃”了上海大都会的荣耀与繁华,前往那时还是一片荒凉的西北大地。
正如毛主席青年时的一首诗一般,“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当一个国家的青年人在历史洪潮的激流涌动中,开始在沉思中觉醒,开始意识到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紧密联系时,这个民族便从此有了未来,有了力量。西迁精神,可谓是对这一句话的完美映证。
大树西迁,这是一次知识分子的长征。六十年的风云变幻,西迁历史是西安交大宝贵的精神遗产。古人调侃:“百无一用是书生。”当年那批老交大学子,老前辈们的壮举,便是对这句话的一个正面回应。
他们,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的离开条件优越的上海,向科学进军,投身西部建设;他们,面对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用青春和汗水浇铸了一所大学,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人才;他们,虽已退下三尺讲台,但他们的故事被人们永远歌颂铭记。你可能不知晓他们的名字,却一定了解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那便是激励了无数交大人的西迁精神。
历史由每一个人创造,我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作为学生、教师,这份由祖国赋予他们肩头的责任,对于任何正直的读书人而言,都必将是巨大的荣耀,而老前辈们在责任面前,也当仁不让地将其背负在肩头,奔赴大西北。而今,大树西迁六十载,树下一片绿草茵茵,滋养一方水土。
再看今朝,西迁精神对于我们而言,更是意义深远。这份精神不仅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与骄傲,更是我们所有交大学子学习的方向。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更应从这份克己奉公的赤诚之心中有所学习。不要问祖国为你做了什么,问问你为祖国奉献了多少。把有限的生命奉献给无限的为人类解放的斗争中,勇敢地接下前
辈们的接力棒,不要辜负他们信任的眼神。
关于西迁精神的感悟 4
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革命先辈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在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生活学习,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国家正在迅速的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作为一名西安交通大学的学子,我们必须感恩那些为我们创造今天如此便利和丰富学习机会的交大西迁人们,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换来我们今天这难得交大盛况。作为一名交大人,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做出彩交大人应该成为我们交大人应有的义务。
认真阅读西迁老教授们给总书记的一封信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后感动和激动之余,我也对西迁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西迁精神是超越自我的爱国主义情怀,当年的西迁前辈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的放弃繁华富裕的上海奔赴大西北,为大西北的发展呕心沥血,还有很多老教授们为了支援西迁捐献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携家带口就来到了大西北,这得是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呀;西迁精神还代表着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西安交大在一片荒芜中崛起成为现如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也离不开西迁人们对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的执着。西迁精神是老一辈交大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每一个交大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铭记和传承西迁精神,为我们的社会、国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于西迁精神的感悟 5
“西迁精神”只是无数为国家繁荣富强奋斗的中国人的一个缩影,还有许多同西迁人一样用尽了整个生命肩负起建设祖国,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使命,老一辈西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了伟大的爱国情操。
作为一名交大的学生,每当我看到有关西迁的新闻之后,我都会迅速的点开,饕鬄般的读完。六十年前,还是青春年少,激扬文字的一群青年,在国家的利益面前,毅然决然的选择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贫瘠的大西北,六十年过去了,他们都已经进入耄耋之年,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他们在这里默默的付出,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就这样,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着。这是让每个中国人都热血澎湃的一份赤子之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更应该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们的胸怀,起于自身,但绝不局限于自身。放眼未来,我们将会是时代的引领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六十年前我们的前辈们便以身作则,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家国情怀,今天已经到了我们接受这个伟大传承的时刻了。历史的巨浪一直在奔腾着,我们也应该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当好好学习、认真研究自己的专业、积极实践,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努力在自己的本专业上寻求突破,真正将爱国主义精神化信念为实际行动。我们立志要学习“西迁精神”, 扎根基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篇六: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大局无私奉献
弘扬传统
艰苦创业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収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春兰会见“西迁人”先进事迹报告团时强调 西安 大力弘扬爱国奋斗精神,推劢教育建功新时代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兇进事迹报告会6日在人民大会埻丼行。报告会前,中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兮会见报告团成员。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艱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推劢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到实处,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育战线建功新时代。
2018 年11 月6 日
弘扬西迁精神 交大西迁是党中央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布局、高等教育布局的战略决策,也是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服务国家収展的时代壮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交大“西迁人”的爱国奉献精神,勉励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収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教育战线要认真学习“西迁人”兇进事迹,弘扬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加忚“双一流”建设,培养更多适应经济高质量収展的优秀人才,创造更多支撑国家创新収展的科研成果,切实提升教育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収展的成敁。
孙春兮指出
contents
01
西迁精神简介
01
西迁精神背景
01
西迁精神影响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収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迁精神 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収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5年12月6日 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2017年9月10日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一天被西安交大确定为“交通大学西迁纪忛日”。
胸怀大局 无私奉献 弘扬传统 艰苦创业
交通大学在迁校过程中及扎根西部办学近六十载岁月里,传承优良学风教风,収扬艰苦奋斗品格,践行弘扬“延安精神”, 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核心内涵
经12月6日党委常委会议実议批准,交大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即日起正式公布。
12月6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交大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収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2017年12月
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说,“2017年,又收到了很多来信,其中有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他们的敀事让我深受感劢。”
2018年新年贺词中 习近平总书记说 2018年1月18日和1月21日,随着《新闻联播》的再次报道,“西迁精神”又一次吸引了全社会的兰注
2018年1月18日和1月21日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収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1896年 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不清华大学齐名, 起点高 基础厚 要求严 重实践 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 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
“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贯传统。
西安 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历经十三朝先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
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监,均収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丼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00年的文明进程。
1955年 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
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劢工。
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与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丼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至1957年,全校大部分与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是年,国务院根据学校内部实际情况和西安、上海两地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西安部分对两校实行统一领导。
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光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仸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赵富鑫、周惠丽、黄席椿、沈尚贤、严峻等许多教授与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収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1959年7月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丼措。
周恩来总理亲自兰怀,付出极大心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
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
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
开収大西北成为全校兯同心声,多少人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丌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
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収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丌辞,艰难险阻勇于光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収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建校六十年后,学校迎来最具挑战性的崭新开端,向祖国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重大意义 1959年,西安交大成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机、电、劢传统学科基础上,无线电、原子能、工程力学等一批新共学科相继创建。汉唐古都皇家园林旧址上,向现代化进军的著名学府拔地而起,焕収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从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劢乱,仸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丌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
1959年
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収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
科学研究迅速収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釐花”的重大成果。
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収挥骨干生力军作用。
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釐时代。有感于西安交大深深植根于西部大地,为国家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教育部部长蒋南翔于1981年4月莅校评价说:西安交大的迁校是我国调整高等教育事业战略布局的一个成功范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1986年6月在西安接见交大老教授时特别指出:事实充分说明,在周总理兰怀下,交大西迁是正确的、成功的,历史要记录这一功绩。
西安交通大学史维祥等15位老教授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
2017年11月30日
令老教授们激劢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收到信后,在百忙之中与门回复。
2017年12月16日下午,省委书记、省长胡和平到西安交大传达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収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胸怀大局
无私奉献
弘扬传统
艰苦创业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収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篇七: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0 世纪 50 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创造了中国高教史上的奇迹,并孕育和形成了西迁精神。这一精神同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共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并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注入了新的元素。1.牢记党中央对广大知识分子的嘱托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知识分子,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与知识分子有关的重要讲话,涉及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知识分子的重要论述。新时代知识分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一是肩负使命、求真务实。这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 90 多年的历程中,广
大知识分子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大知识分子“肩负起自己的使命,立足岗位、不断学习、学以致用,做好本职工作”,强调各类知识分子要秉持求真务实精神。广大知识分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首先应当立足本职。例如,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搞创作,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思想,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努力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个知识分子,不论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论学历、职称、地位有多高,唯有秉持求真务实精神,才能探究更多未知,才能获得更多真理,也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勇立潮头、引领创新。这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他强调,广大知识分子“要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既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努力追求原始创新,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善于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既甘于‘十年磨一剑’,开展战略性创新攻关,又对接现实需求,及时开展应急性创新攻关;既尊重个人创造,发挥尖兵作用,又注重集体攻关,发挥合作优势。要坚持面向经
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让创新成果更多更快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这揭示了,广大知识分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不断增加知识积累、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攀登创新高峰。
三是天下为公、担当道义。这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迹。当代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叠加,知识分子身处其中,面临着很多诱惑和挑战。广大知识分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在这一时代境遇中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实事求是、客观公允,重实情、看本质、建真言,多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献计出力。这是沉甸甸的民族责任,也是神圣的时代使命。
2.西迁精神是知识分子牢记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
1955 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需要,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1400 多名教工,特别是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率先垂范,近 3000 名青年学生热血沸腾,交大师生义无反顾登上“向科学进军”的西行列车,投身祖国大西北建设。60 多年来,“西迁人”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奉行“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坚定信念。而今,当年的青年教师已入耄耋之年,但仍然默默耕耘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无私奉献着光和热。回顾历史,交大西迁肩负的是建设西部的伟大使命,它改变了整个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格局,改变了西部没有规模宏大的多科性工业大学的面貌,是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服务国家发展的时代壮举。一部西迁奋斗史,见证了广大知识分子爱党、报国、为民的自觉实践,形成和发展了以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为内涵的西迁精神,树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
一是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西迁精神有如此巨大影响,在于其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可以看出,“西迁人”将国家和民族置于最高的地位,“舍小家为大家”,“心有大我”,这是心系祖国的深刻体现。
二是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西迁精神蕴含着艰苦创业的丰富内涵,是对传统知识分子“为万世开太平”高远境界的生动诠释。在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谱系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执着追求一直备受推崇。艰苦是一种客观条件,创业是一种奋斗姿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西迁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艰苦创业,蕴含着破除守成思维、创业再起航的宝贵精神品质。
三是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西迁人”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迁校以来,西安交通大学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在抢占科研制高点方面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进入新时代,西安交通大学开启了西迁后的再次创业——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大西北创造未来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教高地。这种创新精神是新时代知识分子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内在品质。
四是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西迁精神蕴含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集中体现为“西迁人”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精神品格和不懈追求。自古以来,“为生民立
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质本色。“西迁人”将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前,始终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其体现的无私奉献与“为生民立命”相统一,是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发光发热的集中体现。他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知识分子献身报国、赤诚为民的生动写照。
总之,广大西迁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是几千年来在历史沉浮与激荡中形成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斗争中铸造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先进文化的深刻体现,始终围绕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展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深刻体现。
3.将西迁精神落实在爱国奋斗行动中 进入新时代,广大知识分子继承和弘扬西迁精神,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为西部振兴、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作出历史性贡献。
一是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谱写胸怀大局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治方向对一个党、一个党的组织、一个党员干部来说都极端重要。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对知识分子也非常重要。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坚定“听党指挥跟党走”的政治方向,一以贯之服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加强理论武装,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毫不动摇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学习中,可以挖掘和运用好各种教育资源,“西迁人”的奋斗史就是最为生动的教材。
二是秉持爱国奋斗的价值追求,续写无私奉献的新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新年贺词中提到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时指出:“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今天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将这种爱国奋斗精神品格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贯通起来,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内化为每个人自强不息、奋
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并使之成为广泛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弘扬西迁精神,还要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旗帜,通过奋斗成就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做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不断丰富全社会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坚守初心使命、不断砥砺前行的生动实践。
三是弘扬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绽放优良传统的新光芒。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度赞扬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家国情怀。今天,弘扬这种宝贵精神,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崇高情怀,始终把传承家国情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与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联系起来,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始终做到胸怀大局、心有大爱,想国家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永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四是凸显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开启艰苦创业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
长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今天弘扬西迁精神,就是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拿出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拼劲,夺取教育科技新征程上的更大胜利。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使科学研究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西部。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以踏石留印的精神推动改革,主动迎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努力成为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篇八: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人:党宣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
弘扬传统
艰苦创业 西迁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兇进事迹报告会6日在人民大会埻丼行。报告会前,中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兮会见报告团成员。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艱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推劢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到实处,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教育战线建功新时代。
前言
• 交大西迁是党中央调整新中国工业建设布局、高等教育布局的战略决策,也是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服务国家収展的时代壮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交大“西迁人”的爱国奉献精神,勉励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収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 教育战线要认真学习“西迁人”兇进事迹,弘扬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加忚“双一流”建设,培养更多适应经济高质量収展的优秀人才,创造更多支撑国家创新収展的科研成果,切实提升教育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収展的成敁。
前言
02 01 03 目录
西迁精神简介
西迁精神简介 西迁精神 胸怀大局 无私奉献 弘扬传统 艰苦创业
西迁精神简介
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是在1956年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生収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2017年9月10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这一天被西安交大确定为“交通大学西迁纪忛日”。
西迁精神简介
西迁精神核心内涵 • 西迁精神铸就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交大和陕西高等教育界独有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简介
西迁精神简介 2005年经12月6日党委常委会议実议批准,交大西迁精神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6个字,即日起正式公布。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15位交大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収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西迁精神简介
西迁精神简介 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说,“2017年,又收到了很多来信,其中有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他们的敀事让我深受感劢。” 2018年1月18日和1月21日,随着《新闻联播》的再次报道,“西迁精神”又一次吸引了全社会的兰注。
西迁精神背景
西迁精神背景 西迁精神背景 198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北清华、南交大”,交通大学历史上曾不清华大学齐名,是中国早期最富声望的理工院校之一,是“中国工程师的摇篮”。“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是学校的一贯传统。
西迁精神背景 西安 • 古称长安,建都距今已2000余年,历经十三朝先阴淬炼,蕴藉周秦汉唐精华。
• 汉代的太学、唐代的国子监,均収轫于长安,隋朝在此开启的科丼制度,更是影响了中国1300年的文明进程。
西迁精神背景 时间轴-1955年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以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
接中央指示当月,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即率资深教授亲往西安踏勘校址,新校区建设随即破土劢工。
苏庄副校长等带队,满载交大师生员工的与列由上海驶往西安。9月10日,西安新校开学典礼在人民大厦隆重丼行,交通大学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西迁精神背景 时间轴-1957年 1957年,全校大部分与业及师生迁至西安,在田野四围的简陋校舍中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扎根黄土地艰苦奋斗。是年,国务院根据学校内部实际情况和西安、上海两地需要,决定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西安部分对两校实行统一领导。
西迁精神背景 时间轴-1959年 1959年7月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独立成为两所学校,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马光思主义教育家、哲学家,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受命担仸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彭康和张鸿、陈大燮、钟兆琳、赵富鑫、周惠丽、黄席椿、沈尚贤、严峻等许多教授与家一起,为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収展鞠躬尽瘁,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西迁精神背景 西迁精神背景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是国家调整高等教育战略布局的重大丼措。周恩来总理亲自兰怀,付出极大心血。从中央部委到陕西、上海两地政府,为迁校成功作出巨大努力。西部人民群众满腔热忱迎接交通大学的到来。学校精心擘划,教授带头西迁。开収大西北成为全校兯同心声,多少人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丌惜卖掉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収展历程中,师生员工开拓奋进,艰辛备尝,顾大局,讲奉献,千辛万苦在所丌辞,艰难险阻勇于光服,充分体现交大人崇高风范。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西迁精神丰碑,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西迁精神影响
西迁精神影响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重大意义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建校六十年后,学校迎来最具挑战性的崭新开端,向祖国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1959年,西安交大成为全国16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机、电、劢传统学科基础上,无线电、原子能、工程力学等一批新共学科相继创建。汉唐古都皇家园林旧址上,向现代化进军的著名学府拔地而起,焕収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从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劢乱,仸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丌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
西迁精神影响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重大意义 • 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収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 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
• 科学研究迅速収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釐花”的重大成果。
• 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収挥骨干生力军作用。
• 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釐时代。有感于西安交大深深植根于西部大地,为国家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西迁精神影响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重大意义 教育部部长蒋南翔于1981年4月莅校评价说:西安交大的迁校是我国调整高等教育事业战略布局的一个成功范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1986年6月在西安接见交大老教授时特别指出:事实充分说明,在周总理兰怀下,交大西迁是正确的、成功的,历史要记录这一功绩。
西迁精神影响
交通大学主体西迁重大意义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史维祥等15位老教授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
令老教授们激劢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收到信后,在百忙之中与门回复。
2017年12月16日下午,省委书记、省长胡和平到西安交大传达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収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汇报人:党宣 谢谢您的欣赏
篇九: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罂嚣主叠茎罢冀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办学7 0周年纪念日。在这——纪念西北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暨西迁办学7 0周年乏譬竺竺耋竺。
旱。
子I曼:
苎们永远不能忘却的是这所口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左玉惠周文杰u凹礼州7 巳八于阿1列坩伍玉忌’ 司x 7 限百年老校曾经走过的艰苦岁月 和在中国教育发展史t:
创造的辉煌业绩。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发端于1902年, 南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l9 37 年“七. 七” 事变, 在中华民族存亡、 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的师生与我国10 8 所高校的千万师生一起, 从沦陷区颠沛流离。
跋涉千里, 举校迁移, 踏上了西迁办学的艰难历程, 进行了中国教育史上罕见的教育大迁移。一、 民族救亡, 举校西迁办学1937 年“七. 七” 事变不久,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北平,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和文学院分别成为日军的警备司令部和空军司令部。
9 月 初, 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国立北平大学、 国立北洋工学院一起西迁至陕西西安, 共同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
根据教育部指示, 北平师大校长李蒸与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 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及陈剑惰、 周伯敏、 藏启芳、 辛树帜等人组成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 赴两安进行筹备工作。
经当时行营主任将鼎文、 陕西省省长孙蔚如及省府秘书长杜斌愿的协助。
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在城隍庙后街四号警备司令部旧址成立总办公处及第一院( 国文、 外语、 历史、 家政四系)及第一、 第三两院的学生宿舍, 在东北大学借用的一部分新建的校舍成立第二院( 工学院各系及数学、 物理、 化学、 体育四系), 另租用通济坊大楼成立第i院( 法、 商、 农、 医各学院及教育、地理、 生物三系)。
19 37 年11月 15日, 西安临时大学正式开学上课。
虽然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已与其他两校形成联合组织, 但在实际管理和教学方面仍是各校校长负责。
然而, 好景不长, 由于山西太原沦陷, 潼关告急, 敌机不断轰炸西安西门外飞机场, 致使师生们再也不能安心上课。
同时, 西安临时大学的师生大多数来自北平, 大都经历过“一、 二九” 运动的洗礼, 加之延安对西安的影响与日俱增, 部分学生为了抗战投奔延安。
阒此, 国民党当局利用“潼关吃紧” 、 “西安告急” 的气氛, 强令学校再次迁往陕南汉中一带。
西安临时大学于19 37 年11月 开始上课, 到19 38 年3月 停课。
共上课13周, 为期仅3个多月 。二、 翻越秦岭, 再迁陕南城固为f r躲避战乱, 保存学校实力, 组织好迁移工作, 李蒸, 徐诵明等西安临时大学的领导为学校再次南迁制定了周密的计划。成立了西安临时大学准备迁移事务委员会, 下设沿途布置委员会、 运输委员会、 膳食委员会等机构, 并将全体师生整编为一个大队, 徐诵明任大队长; 李蒸任参谋长。负责行军事宜。
西迁途中( 19 38 ), 大队下设三个中队, 每中队约500至600人, 中队下设区队, 区队下设分队, 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治情况随时审核。
先要求“各县知事限文到后一个月 内, 将筹拟道路办法及已办路工情形绘图报告备查” ㈣。
县知事将填好道路计划表、 附图及分期修竣的期限书等, 一并报省审批。
各县上报的计划书,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县、 乡、 里道的路线名称; 起止地点; 经过地点; 县内里程数; 各区分管的里程数; 县、 乡、 里道的修建宽度; 边沟宽度与深度等。
有些县对路拱的高度也做了规定,并制定了人工, 车工的负担政策和方法, 警察和保甲的督修办法, 奖惩制度和道路的管理、 养护方法等。各县每期工程完成后, 立即报省, 由省委派专员进行实地勘验。
对于所修之路不合格者, 责令返工重修; 对于具报不实者,给予惩处。
19 23年初, 省公署提出“各县所修之道第一期业已竣事, 必须派员勘杳。
”于1月 18 日特派“张全福杏勘抚顺、 铁岭、开原三县; 梁困栋查勘沈阳、 海城、 辽阳县;郭眷周查勘法库、 怀德, 董畅查勘新民、 北镇、 兴京三县” 1111。
根据特派员调查情况, 发现村屯乡农所行之路年久失修. 对于路政大有妨碍。
“遂复通令各县以待明春东风解冻后, 将各村道路按照规则概行修理, 已将规则颁发各县照办” 1121。
修治道路过程中,省公署鼓励路旁植树。
省署颁发的《各县种树考成规则》 中, 要求各县在宜于植树的荒山旷地及道旁植树、 并规定:
“谁地谁栽、 谁栽谁有” 。
道旁栽植易于成活的树种, 由沿线村公会主办, 组织民户义务出苗木, 义务出工栽植, 所有权归村公会。奉天省道路经过普遍整修取得了卓越成效。
至19 25年全省新修里道4 9 7 4 8 里、乡道29 7 4 2里、 县道22211里; 补修里道3229 1里, 乡道20 0 7 8 里, 县道139 7 5里。合计129 9 7 5里以上。
从此“王道荡荡, 顿改旧观, 行旅往来人人称便……昔年坎坷之道路悉变为平正之坦途。
” IIl在官修道路的带动下, 民办公路也开始兴建。
辽中县与省城因不通火车, 物资交流和客商来往十分不便。
19 23年辽中士绅苏士达等筹集资金, 经省署批准, 修筑辽中——沈阳公路。普修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汽车运输业的发展。
19 23年1月 , 成立沈辽长途汽车公司; 19 23年9 月 中日两国商人合办私营公共汽车公司。
此后, 商人张祥柏兴办了摩托载客汽车公司; 官商公懋洋行与日商合资兴办公共汽车公司; 19 25年lO 月成立了沈北汽车公司; 同年, 奉天市政公所开办奉天省官办汽车厂。
改善市区的交通。20 世纪20 年代奉天省道路普修促进了汽车交通业发展, 进而极大便利了城市与乡镇之间、 铁路沿线城镇与非铁路沿线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 同时对于疏散铁路沿线城镇滞留人口, 缓解铁路沿线城镇急剧膨胀危机意义重大。
尤其重要的是, 公路普修和汽车运输为那些因远离铁路沿线而衰落的城镇创造了重新发展的良机。参考文献:[ 1I辽宁省图书馆藏. 奉天全省警甲报告书( 下)【2】
辽宁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委. 辽宁公路交通史【M 】
.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8.【3】
辽宁省交通史志编审委员. 辽宁省交通志圈一沈阳出版社, 1992.【4 】
限期平治道路[ N 】
. 盛京时报19 22—11—16f5】
海城奉令修道[ N 】
. 盛京时报1922—11一侣,【6】
沈阳道路将竣工【N 】
. 盛京时报19 22—1 1—16【7 】
修治道路之省令【N 】
. 盛京时报19 23—6 一0 7【8】
周知事呈覆勘道【N 】
. 盛京时报19 23—1 0—19【9】
周一士. 中华公路史( 上)【M 】
.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4.【1 O 】
王省长注重路政IN ]. 盛京时报19 22—8 —29【11】
派员查勘路政【N 】
. 盛京时报1923—11—9【12】
王省长注意路政[ N 】
. 盛京时报19 23—1—27★作者简介:
王凤杰. 渤海大学副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2兰00997嘶囝上半月■_万方数据
面嚣|西行军系统。
其中, 中队是行军单位, 每个中队按照设营组、 侦盎班、 中队全部、 医务组、运输组、 收容班的次序行军。
大队、 中队、 区队、 分队均自制一面白布角旗, 各组制作一面白布方旗。
写明番号。19 38 年3月 16 日晚, 师生乘火车出发, 次日抵达宝鸡, 开始了徒步翻越秦岭的行军。
他们从宝鸡进入秦岭, 经过黄牛铺、 草凉驿、 古风州、 双十铺马道、 褒城等地行军半个月 , 途中住的是仰见星斗的破庙, 三面敞开的戏楼, 四面无遮掩的古道河滩。
每餐吃的是一块锅饼, 有时还遭遇武装劫匪的抢劫。
校长李蒸和其他老师与同学同吃同住、甘苦与共、 出入相顾, 关系非常亲密。
一路上, 大家高唱抗战歌曲, 斗志昂扬地跨越秦岭。
19 38 年3月 底到达勉县的褒城。
由于校舍尚未安置妥当, 学生暂住褒城各乡。
后经与地方当局商洽, 学校在城固、 南镇、 沔县三县的六个地方安置下来, 不久即恢复h 课。19 38 年4 月 , 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平津沪地区以上学校整理方案》 , 教育部根据《方案》 下令:
“国立北平大学、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原联合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 原北平师范大学改为两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 后改为“师范学院” , 隶属于两北联合大学。
西北联大成立不久, 国民党教育部就派张北海担任法商学院院长, 张在校秘密从事迫害进步学生和解聘进步教授的活动, 对进步师生进行恐吓和威胁, 使整个学校处在白色恐怖之中, 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引起师生的强烈不满。
为反对将学校置于国民党特务控制之下, 同为西北联大常委的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和原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蒸提出辞职, 迫使张北海无法在西北联大呆下去。
国民党教育部于19 39 年8 月 下令将西北联大分解, 西北联大师范学院独立设置, 更名为“国立两北师范学院” , 李蒸任院长。
同时, 国民党教育部收缴了原北平师范大学的校印。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后, 由于有黎锦熙、 袁敦礼、 董守义、 李建勋、 徐褐夫、 方永蒸、 何士骥、 胡国钰、 王耀东等一大批知名学者的爱国之心、 报国之志, 重教之举的精诚所至, 北平师大“尊师重教, 勤学笃实” 的优良校风继续为师生所崇尚, 北平师大这所开创我国师范教育之先河的教育薪火得以传承。三、 艰苦奋斗。
创业黄河岸边囫勰解万方数据19 4 0 年4 月 , 国民政府鉴于城固地处偏僻, 高校太多。
而甘肃高校太少, 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以发展教育, 下令西北师院再迁甘肃兰州。
5月 , 甘肃省以l临时参议会发出邀请函:
“贵院历史悠久, 成绩卓著,海内外蜚声, 此闻有奉令迁甘之议, 将于西北整个文化推进贡献重大力量, 本会代表全甘民众欢迎并愿切实赞助, 盼早来I晦” 。西北师院在接到国民政府的命令和甘肃临时参议会的邀请后, 学校同仁商得一致:
为谋学校的发展, 迁到一个较大的省会地方也好。
于是, 全校师生员工在艰苦的岁月里, 又一次开始了迁校办学的准备工作。19 4 0年6月 , 李蒸率团由城同翻山越岭到兰州勘察校址, 最后确定兰州西郊六公里处。
黄河北岸傍近甘新公路的十里店为建校的最佳地点。
他就此事商呈教育部长陈立夫, 报部核准在此购地27 5亩, 南此定下十里店为西北师范学院永久性校址。19 4 1年4 月 , 李蒸院长再次赴兰, 聘请兰州各界知名人士29 人组成学校建筑筹备委员会, 并相应成立学校筹备处, 正式开始建筑楼舍的工作。
然而在战时社会经济情势下, 要在这片沙滩上建设一所大学校园并非易事。
出于对各种困难考虑和保证教学不受影响, 商定迁建采取逐年过度的办法, 即“兰州分院” 招一届新生, “城固本院” 毕业一届学生, 直到城同的学生全部毕业为至。
从19 4 1年起, 城固本院的学生陆续毕业, 不再招收新生, 而兰州分院则每年招收新生。
同时, 城固本院毕业一批学生。
将腾出的人员和设备随即迁运兰州。19 4 2年, 国立西北师院本部由城固迁至兰州, 原城同本院则改为分院。
19 4 4 年,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整体迁至兰州, “城固分院”随即撤销。
至此, 学校完成了西迁办学之路上最后一次举校迁移的1= 作。西北师院初迁到兰州的时候, 环境恶劣。
资金匮缺, 以李蒸为院长的西北师院师生白手起家, 同甘共苦, 共渡难关。
在生活方面, 师生们更为艰苦, 学校负责人出差或搬运公杂用品仅是一辆马车。
师生如果要进城, 或坐羊皮筏子, 或徒步行走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
学校饮水全靠两辆铁轮车√L 头小毛驴和从城固赶来的一头牛到二三里以外的黄河边去驮拉。
阒驮运拉运水量有限,经常发生水荒。
有时碰到汛期, 河水混浊, 师生们只好喝泥水了。
刚刚迁到兰州的师生们生活非常艰苦, 他们为延续我国教育的命脉所付I叶{ 的艰辛. 催人泪下, 激人奋进。四、 薪火相传, 植根西北沃土19 4 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 全国教育界纷纷掀起“教育复员” 活动。
教育部以“教育合理” 分布、 北平师大撤销在案为由将北平师大没有列在复员学校之列。
消息传来,全院师生群情激愤, 师大校友总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先以电呈教育部请求恢复师大, 学生复校委员会同时发出电报宣言从旁策应。
19 4 6 年1月 22日教育部电,派督学沈亦珍自西安来西北师院协商, 师大校友总会驻重庆代表董守义也与民党政府教育部接洽。
经多方努力, 在西北师范学院复校运动的压力和社会各界支持呼吁下, 教育部改变了原定方案, 准许将校址重新确定在北平, 任命两北师院体育系教授、系主任袁敦礼为院长。
同年6月 , 袁敦礼从美国讲学归来, 即赴北平接管学校, 校名仍为“北平师范学院” 。
复校运动结束后, 两北师范学院继续独立设置, 原院长办公室秘书易价被委任代理院长。
嗣后, 西北师院部分教职员丁和30 0 多名学生随即转赴北平, 进入北平师范学院T 作和学习。
但大部分师生仍留在兰州, 继续为西北地区的教育事业默默地耕耘。
他们植根西北这片沃土, 把青春奉献给了西北人民, 用智慧播下了振兴西北教育事业的种子。五、 厚积薄发, 西部教育摇篮新中国成立之前, 继续留在西北兰州办学的丙北师院的师生们。
为西北地区的发展默默地奉献着。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 就认识到在开发西北的工作中。
最莺要的就是人才的培养与延揽。
他们致力于以教育振兴西北的社会发展事业, 聘请了许多全国知名的学者和有志于开发大西北的知识分子相继到学校任教。
如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孔宪武, 留学回国的著名画家、 美术教育家吕斯百、 常书鸿, 著名的十大美学评论家洪毅然, 著名的古汉语及音韵学家彭铎、 郭晋稀等, 都是西北师范学院西迁办学的奠基者。19 4 9 年8 月 26 日兰州解放,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投入人民的怀抱, 并更名为西北师范学院。
学校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和甘肃省重点大学。
今H 的西北师范大学已是根深叶茂, 硕果累累. 堪称谣北教育的摇篮。
...
篇十: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作文模拟写作:西迁精神导写(附:写作指导与佳作点评)【文题展示】
据央视新闻网报道,2020 年 4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考察调研。总书记亲切勉励广大师生:“要发扬老教授们这种西迁精神。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我也完全相信我们的交大人,我们西部的同志们,一定会在未来的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为中华民族立下卓越的贡献!”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触?请将你的感悟和思考写成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体裁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思路解析】
1955 年 4 月,国务院做出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重大决定。自 1956 年首批师生开赴西安,到 1959 年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历时四年,迁校总人数达一万五千余人。
2017 年 11 月,15 位交大西迁老同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信中说:“多年来在西北的奋斗,我们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并在代代师生中传承弘扬。”2017 年 12 月 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来信做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2018 年伊始,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提到西迁老教授的来信:“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六十多年来,西迁的交大师生克服重重困难,用青春和汗水在西北建设了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在交大西迁的洪流中,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筑成了“西迁精神”的丰碑。简单来说,“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其内涵,也包括困难面前的艰苦创业精神。
【审题点拨】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向非常明确。从内容来看,“西迁精神”“多难兴邦”是关键词,考生需要首先明确“西迁精神”的内涵;从体裁来看,“请将你的感悟和思考写成一篇文章”,暗含了文体信息。虽然作文要求中只提到“体裁明确”,其实这给了考生非常大的选择自由,包括可以写成各种实用类文体,比如演講稿、发言稿,以及各种书信文体等,所以这则作文材料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体裁上,极具开放性,给了考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下面几个思考角度,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多侧面展开,层层深入;也可以综合其中的几个来写,全方位展现西迁精神的内涵,但需要揭示这几点之间的关联,围绕一条主线,切不可生硬割裂、简单拼盘。
1.“赤子之心”的爱国精神;2.“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3.“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4.“无私奉献”的标杆精神;5.“弘扬传统”的创新精神;6.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突围角度一:论点清晰,层次分明 【名师支招】
考场作文要让阅卷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抓住核心,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把论点放在突出的位置,一般采用开门见山,开头就竖起旗帜;二是要有清晰明了的结构。
【佳作赏析】
摇自强之桨,扬奋斗之帆 苏子涵 “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过去,就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在和将来。”回望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不少难得的精神经岁月的打磨越发珍贵,西迁精神便是其中之一。西迁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西迁人的艰苦奋斗,已经镌刻在黄土高原一条条纵深的沟壑中,推动着西北地区的崛起。如今传承西迁精神的重担落在新一代青年的肩头,我们需摇自强之桨,扬奋斗之帆,传中华精神,兴国安邦。
西迁精神,是一种逆风而行的勇气。从上海到西安,从繁荣到萧瑟,从高楼大厦到土坯平房,那时的西迁人不仅面对着物质条件贫乏的困难,更经受着心理落差的考验。然而,他们没有回头,毅然决然踏上了驶向西北的列车,正是这种逆风而行的勇气为西迁成功取得瞩目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今日,这种勇气在中国人身上仍然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除夕之夜,万家团圆,武汉疫情告急,钟南山院士火速赶往武汉,医务人员临危受命,签
下生死状。森林大火,消防员没有犹豫,冲向了熊熊烈焰……他们都是勇敢的逆行者,都是西迁精神的践行者,永远值得我们尊敬。
西迁精神,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西北广袤无垠的土地为中华神州打上了粗犷豪放的底色,是中华民族龙腾于世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西迁人怀着“振兴西北,匹夫有责”的信念,扎根于西北大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国家栋梁,颇有一番弄潮儿勇向涛头立的气概,将振兴西北重任的红旗扛于肩上。历史上,中华民族也从不缺这样有责任、有担当的“弄潮儿”。袁隆平院士将解决十四亿人温饱问题的责任凝聚在田野;钱学森放弃美国优渥的生活条件和高端的科研条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撑起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大厦;本次疫情期间,“90 后”青年接棒先辈迎难而上勇担重任,独自骑行四天三夜毅然奔赴岗位的护士甘如意、武汉封城后为老百姓源源不断配送物资的快递小哥袁双、连续十天九夜奋战倒在疫情最前线的医生宋英杰等就是这个群体的形象代言人,他们用实际行动庄严宣告:有我在,绝不让祖国母亲再流泪!这难道不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吗?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高三学生亦应传承前人的担当精神,勇做时代浪头的“弄潮儿”!
西迁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伟大。三月的交大,繁盛的樱花无私地奉献着它的美丽,一代代交大人也是如此。已步入耄耋之年的教授赵富鑫,兢兢业业七十年,沉潜于物理研究,在平凡的岁月里,用日复一日的奋斗,阐释着伟大的含义。建设交大校园的工人们日夜赶工,不辞辛劳,一座座气势恢宏的教学楼在短时间内拔地而起,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奉献,他们挥洒的汗水,被历史见证,永远为今人铭记。今日的西交大,依然稳居首批 985 院校之列,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优质人才。如果没有两代交大人的无私奉献,怎么会有如今的辉煌成就?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便是这个时代的火炬手,应高举臂膀照亮中华前进之路。青年既兴发以踔厉矣,则邦国亦已兴起。我们青年所代表的精神,便是时代的精神,纵然渺小,纵然普通,但奋斗自强是我们最不平凡的姿態,努力奋斗,传承西迁精神,便是我们最崇高的使命。
前进的巨轮已经起航,就让我们摇自强之桨,扬希望之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名师点评
好的议论文应该是“情感饱满,逻辑骨感”,本文配得上这样的评价,文章论点明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作者着重阐释“西迁精神”的内涵,论证古今纵横,语言具有表现力。文如其人,彰显了作者扎实的学科素养。
突围角度二:言简意赅,情感充沛 【名师支招】
议论文最忌语言拖泥带水,而干净利落的表达会为文章增色。动乎情,感乎心,文章才能有味道。
【佳作赏析】
不忘初心,行吾所行 郭韵之 六十多年前,有这样一群师生,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舍小家顾大家,他们的信仰凝结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我看来,新时代之青年应肩负时代使命,继承西迁精神,砥砺前行。
拼搏实现梦想,青春无悔。西北无路,西迁前辈把清晰的脚印,印在最泥泞的道路上。今日的我们有何借口,遇到一点挫折,就脆弱又丧气地重复:“我太难了。”同样是高三学生,有人爬上山头不畏寒冷借网上课,有人隔离病房里依旧下笔匆匆,还有学子将计划排满,试卷等身。同是面对疫情,面对高考的我们,总有人可以刻苦自律,用努力拼搏战胜困难。
奉献缘于责任,家国安康。西北戈壁上,飞沙走石,可因西迁师生的到来,成就了不朽丰碑。条件艰苦,阻不住一代又一代人建设西部的热情。也正是因此,西北成了国防与科研重镇,拥有了亚洲最大的航空城。现在的我们,有些人已缺少了那种奉献精神: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没有了西迁师生那样的义无反顾,而是私下里精明地拨打着算盘。只有个人没有国家的选择是自私的,是浅薄的,注定难立潮头。新时代的祖国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成为这个时代的建设者,而不仅仅是享受者。我出身西北,更要怀着满腔热血,在这片魂牵梦萦的土地上挥汗耕耘,无问西东。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不论是晚清西学东渐的留美幼童,抗战时南渡北归的学者,还是西迁的时代建设者,他们用自己的拼搏和奉献共同构建起了复兴的华夏梦想。这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应继续传响于新时代的家国之歌。
民族于前,当做民族之不灭星光;家国于前,应为国家之中流砥柱。这不仅仅是西迁人的使命,是鼓励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更是一代代相传的中国青年意志。
西迁之前,黄土飞扬;西迁过后,郁郁苍苍。莫道征途路漫漫,愿效江水誓不还。我们当承西迁精神,建设祖国,纵百转千折,仍初心不改,纵磨砺重重,亦行吾所行。
名师点评 本文言简意丰,言近旨远,节奏明快,铿锵有力。作者既有对历史的高度评价,又能联系现实进行正反面说理,纵横开阔,特色鲜明,再加上丰沛的情感,使文章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突围角度三:论据丰富,说理透彻 【名师支招】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也离不开丰富的论据,道理论据凝练深刻,事实论据典型生动,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观照,再加上娴熟灵活的论证方法,文章自然就会产生强大的说服力。
【佳作赏析】
播文化之种,传民族薪火 武珂晗 谈及交大,我们所知的可能是腾飞塔的朝霞,樱花道的林荫,晨光熹微的彭康路,和那六十年的梧桐芳华,而在这所著名学府的背后,我们更应看到的是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铸成“西迁精神”的丰碑。
“国家亡了可以复兴,文化亡了就全亡了。”六十多年前,数千名交大的师生告别繁华的上海,从黄浦江畔搬到渭水之滨,手捧沃土,在贫瘠的西部土地上种下了这颗文化之种,“救国、报国,急国家之需;兴学、新学,为天下之先”,背上行囊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的交大人展现出他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当象牙塔的师生真正告别清丽迷人的山水,展现在他们前面的不再是吟诗赏月的浪漫华都,而是一望无垠的西北黄土地,但当他们真正了解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和人民,心灵便受到震撼,思想得以升华,宛如一颗颗蓄满力量的新生种子,自愿扎根在这贫瘠的地方,用自己嫩小而碧绿的枝叶,装点黄土地的单调。历史不会忘记,校长彭康呕心沥血,
总揽全局;不会忘记,“中国电机之父”钟兆林年过半百,毅然加入西迁队伍;不会忘记,青年教授陈学俊注销上海户口,无偿把住宅交公。这便是无私奉献的标杆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居其位,谋其职”,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无论是烽烟四起的民族危亡之际,还是国泰民安的天下祥和之时,都会有一批肩负历史重任的爱国志士,以天下为己任,为时代的发展甘愿做一颗小小的铺路石。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西迁的师生们也是如此,以一己之力共推华夏文明的发展。再观此次疫情,不计其数的科技工作者前往战“疫”最前线,数万名医护人员逆风而行奔赴武汉,无数志愿者源源不断地把战“疫”物资送往疫区,这不就是孟夫子“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吗? 种子精神,是一种穿透黑暗破土而出的精神,是一种面对风雨依旧微笑的境界,更是一种薪火相传的继承。
习总书记说:“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卓绝敢闯新路,为我们留下宝贵的井冈山精神;长征路上,红军乐意吃苦、敢于战斗,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长征精神;大庆油田,工人们为国争光,自力更生,为我们留下可贵的大庆精神。今日西交大依然重视科研,尊重一线人才,在新的时代,依然是高校科研的领头羊,今日的西交大人,也将在西迁精神的指引下,让文明的火炬代代相传,使璀璨的精神熠熠生辉,走出一条求实创新、超越自我的开拓之路,这便是一种弘扬传统的创新精神。
疫情之下的我们,已经挑战了新型的网课,现在又戴着口罩奋战在校园,磨难中,我们踉踉跄跄一步一步地前进。静而思之,似乎也与当年的交大西迁一般,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传递着民族的薪火,秉持着民族的韧性。我坚信我们都能常葆初心,任重道远,将时代的接力棒稳稳相传。
名师点评 作者在第一段点明中心论点,接着使用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进行论证,古今结合,引领着读者一起探寻“西迁精神”的历史渊源,并将之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高度,逻辑清晰,论证有力,说理透彻。本文也给我们一点启示,即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写作时要巧选择大胆用,这样的文章自然会厚实又深刻。
推荐访问:西迁精神与西北师范大学 师范大学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