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简析福雷《船歌》OP67篇

简析福雷《船歌》OP67篇

发布时间:2022-10-06 15:25:05 来源:网友投稿

简析福雷《船歌》OP67篇简析福雷《船歌》OP6 水上飘来的歌声——《威尼斯船歌》(0p.30.No.6)-9《六月一船歌》分析口文/张先永摘要:文章从创作背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析福雷《船歌》OP67篇,供大家参考。

简析福雷《船歌》OP67篇

篇一:简析福雷《船歌》OP6

飘来的歌声 — —《威尼斯船歌》(0p.30.No.6)- 9《六月一船歌》分析 口文 /张先永 摘要:文章从创作背景、曲式、和声、调式等方面,对《威尼斯船歌》(0p.30.No.6)和《六月一船歌》进行分析,探讨 这两首作 g.4, J作上的异同 ,以及各 自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船歌 ;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作品分析 一、 相关创作背景 1.《威尼斯船歌》(Op.30.No. 6)的创作背景 德国作曲家费里克斯 ·门德尔松 f1809—1847)是 19世纪 欧洲浪漫派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他的钢琴代表作《无词歌》是 一部独奏套曲,分 8集,每集 6曲,共 48曲。门德尔松的《无 词歌》形象生动多姿,就像他的音乐素描,是早期标题音乐的 代表。每一首都抒发了他的喜怒哀乐,对人、对事、对 自然的 印象 。

 《威尼斯船歌》是门德尔松 1830年去意大利旅行其间,

 曾倾听船夫们忧伤的歌声,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此后陆续 写成的无词歌中,以这种音乐风格创作了三首 “威尼斯船 歌”。

 其中作品 30号第 6首(0p.3O.No.6)是《无词歌》中被 经常演奏的一首。它那悠长的旋律,生动地描绘了水城威尼 斯微波荡漾,水面泛舟,歌声悠扬的动人情景。

 2.《六月一船歌》的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1810—1893年)是 19世纪俄罗斯最伟人的 作曲家之一。1875年 12月,彼得堡的一家杂志《/J、说家》月 刊向柴科夫斯基约稿,该刊准备在 1876年新创刊的音乐副 刊上,每期选登一位俄罗斯诗人写的诗歌,诗的内容都是描 写该月内富于季节性和俄罗斯特色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的不 同侧面,同时刊登一首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钢琴曲。柴科夫 斯基愉快地接受了这一“诗配乐”的稿约,据说 ,当时柴科夫 斯基创作工作非常繁忙,为了及时付稿,他让仆人在每个月 底提醒 自己写一首钢琴 曲。但是 ,在六月和十一月时缺少创 作灵感,便用手头已写成的《船歌》和《雪橇》来代替,这两首 乐曲现已成了“十二月”中最著名的两首。“六月”的原诗是诗 人阿.普列谢耶夫的作品:“我们来到岸边,水波涌来亲吻我 们的脚,那神秘忧郁的星辰,在我们头上照耀。”后来,柴科夫 斯基把这十二首钢琴小品集成一套出版,取名《四季》。

 二 、作品的结构分析 1.《威尼斯船歌》(Op. 30.No.6)分析 《威尼斯船歌》(0p.30. No.6)6/8拍,全曲共 55小节,主调 为#f小调。是一首带再现的二段式作品,其结构图式如下:

 Int.6+A 6(a8+ a8)+ Il:t321(b8+Re6+a7):II

 +Codal

 1 f:

 引子(1-6)呈示了全曲的主要伴奏音型,第 3、4小节先 现了主题的音调,同时通过主、属和弦明确了全曲的调性。

 呈示 段(7—22)是 一个两句 并行 的方 整乐段 ,为全 曲的 主题。和声简明,为主属和弦交替。歌唱性的旋律,三拍子的 伴奏织体,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水上泛舟图。

 对比段 (23—43)由中旬 、连接句和再现句构成 。中旬 (23—30)采用模进展开手法 ,材料来 自第一段的上句,音区 降低,内声部加厚。随后的 6小节为连接(31-36),右手的持 续颤音 似乎是在描写阳光照耀下的粼粼波光 。再现句 (37—43)再现了呈示段的下句,篇幅缩减了 1小节。

 尾声(44—55)右手的柱式切分和弦音调来 自第 9、10小 节,然后回顾了连接中的颤音,最后是主题音调的渐次消失。

 2.《六 月一船歌》分析 《六月一船歌) )4/4拍 ,全曲共 99小节,主调为 g小调 ,是 一首中部为插部的三部曲式,其结构图式如下:

 Int.

 。(Al ¨+B 。十Al ¨)+回 (c +D +Re )+ (A 。+B 。+A )+Coda 1 3 l3 23 32 4l 48 g — —

 Bg g一一 G— — g 引子(1—2)呈示了全曲的主要伴奏音型。

 呈示部 (3-31)是一个单主题的三段式。其中呈示段 (3—12)是一个 4+6的两句并行乐段,下句有所扩充。气息悠 长,富于歌唱性的旋律 ,以及带有三拍子特点的伴奏音型 ,很 好地描绘了船在水面 上轻轻荡漾 。中段(13—22)使用呈示段 的音调进行展开 ,也是一个 4+6的两句并行乐段,上句调性 转至bB大调 ,使明朗的大调性色彩与忧郁的小调形成对比,

 下句回到主调 g小调。再现段(23—31)原样再现了呈示段。第 32小节的第一拍既是呈示部的结束 ,也是插部的开始。

 插部(32—53)是全曲的高潮部分 ,在情绪 、速度、力度 、 节奏、织体等方面与两端形成强烈对比。由于中部与两端衔 接紧密,效果连贯,所以为插部性质。插部由贯串发展的二段 式和连接构成,G大调。第一乐段(32-40)为 4+5的两句并行 乐段,左手切分的柱式和弦描写了波浪的起伏 ,右手为三度 音叠置的旋律进行。第二乐段(4O一51)在第 40小节重叠进 入,节拍由4/4拍变为 3/4拍,声部进一步加厚,为开放乐段,

 上句 5小节,下旬开头重复上句 ,随后转化为连接。第 48— 50小节为连续四度的减七和弦连锁进行。如果说呈示部的 单声部旋律为独唱的话,那么插部的第一乐段则为二重唱,

 【2 0 1 2 11】

 北方音乐 ,

 多

 第二乐段则为合唱了。所以,在音乐形象上,插部情绪欢快热 烈,似乎在描绘人们湖面戏水、歌唱的情景。

 再现部(54—83)保持呈示部的规模 ,进行了声部加厚的 处理 。

 尾声(84—99)回顾了 三 、两首作品构思 的相 同之处 《威尼斯船歌》(0p.30.No.6)和《六月一船歌》在表现手法 上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 ,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1引 子 、伴奏音型的相似性 在两首作品中,引子都是主要伴奏音型的先现,力度处 理和踏板的使用都相当一致,从容的速度 ,动感的节奏 ,犹如 静静的湖水轻轻荡漾。两首作品虽然节拍不同,但都使用了 相似的伴奏音型。《威尼斯船歌》三拍子的节奏型给人以水波 荡漾的感觉。《六月—船歌》虽为 4 拍,但伴奏中的音每小 节奏响三次(其中第三四拍合为一个二分音符 )或每小节通 过加厚声部强调第三拍 ,仍然给人以三拍子的感觉,达到了 描绘水波荡漾的效果(见谱例 1)。

 谱例 1:

 2.主题构思的相似性 两首作品主题上有这样一些共同点 :第一,弱起,气息悠 长,富于歌唱性 ,表现了安宁而甜美的泛舟画面;第二 ,曲调 “一波三折”,很好地描绘了水波上下起伏的样子;第三,都是 两句并行的乐段结构(见谱例 2)。

 谱例 2:

 《 胞斯 船戢 , —~ —— ——— ———— _=:= 一 —

 === —= ====一 ———~ == ~

 3.尾声处理的相似性 两首作品的尾声都作了渐弱处理,给人余音绕粱 ,回味 无穷的感觉。仿佛夜幕降临,小船渐渐远去,歌声渐渐消散,

 人们连连回头顾盼,恋恋不舍地离去。

 四、两首作品的不 同之处 1.节拍不同,但异曲同工 《威尼斯船歌》使用的是单一的 6/8拍 ,这种平稳晃荡的 节奏很好地描绘了泛舟湖面的情景。《六月—船歌》呈示部和 再现部使用的是 4/4拍,插部的第二乐段(4o__51)小节由 4/4拍的节奏转变为 3/4拍。4/4拍的节奏本来是不适合描写 水波荡漾的动态,可伴奏音型采用了前两拍一拍一音 ,后两 拍一音的形式(见例 1),这种做法使四拍子的节奏听起来有 近似三拍子的感觉,达到了相同的效果。

 2.和 声与调性 的布局 《威尼斯船歌》使用的是单一调性,和声简洁,主要以主、 属和弦为主,中句使用了向平行大调和下属的离调,与作品 宁静 、闲适的场景式描绘相一致。《六月—船歌》两端为 g小 调 ,中间插部使用同主音大调,并且在连接处使用了减七和 弦的连锁进行(48—50),与作品描写“湖面泛舟一戏水 、歌 唱一夜幕降临,人群散去”相一致。

 3.曲式结构和音 乐形 象 《威尼斯船歌》是一首带再现的二段式,篇幅短小 ,采用 单一主题发展,音乐形象集中,着重描绘的是人们水上泛舟、 悠闲愉悦的情景,全曲以情代景,内在深情 ,全曲略带一丝忧 伤的情绪。《六月—船歌》是一首三部曲式,采用主题并置,篇 幅较大 ,音乐形象要更加丰富,呈示部和再现部描绘的是人 们水上泛舟的悠闲情景,是全曲的主要基调,插部描绘的是 人们湖面戏水、歌唱的场景,全曲充满诗情画意,情绪明朗舒 展 、乐观向上。

 结语 《威尼斯船歌》(0p.30.No.6)和《六月一船歌》作为“船歌” 中的经典之作,在门德尔松和柴可夫斯基两位大师手里 ,有 着共同的处理:用动荡的节奏音型描写水波荡漾,用民谣式、 “一波三折”的旋律描写人们水面泛舟、悠闲愉悦的情景等。

 两首作品也有不同之处:节拍使用的不同,单一主题与并置 主题的不同等。而这些不同,同样体现了两位大师高超智慧,

 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分析、比较,可以发现,两首作品 在创作上有许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颖.门德尔松无词歌之演奏[J]. 黄钟,2004.

 [2]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曲式结构研究[J].中央音乐学 院学报,1994,( 4). 张先永:硕士,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作曲 与作 曲技术理论 【2 0 1 2.11】

 l ·. 、

 理 论 差

篇二:简析福雷《船歌》OP6

沙 学 院

 CHANGSHA UNIVERSITY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 文 题 目 :

 浅析《六月 船歌》 与《威尼斯船歌》 的异同

  系

 部:

 艺

 术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学 生 姓

 名:

 汪

 子

 岚

 班

 级:

 09 音乐 3

 学号 2009102330

  指导教师姓名:

 曾小海

  职称

  讲师

  长沙学院教务处

 二○一一年二月制

  (20 13 届)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析《六月 船歌》 与《威尼斯船歌》 的异同

  系

 部:

  艺

 术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学 生 姓

 名:

  汪

 子

 岚

 班

 级:

 09 音乐 3

  学号 2009102330

 指导教师姓名:

 曾小海

 职称

 讲师

 最终评定成绩

  2013 年 5 月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 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容外, 毕业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

 年

 月

 日

  长沙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I 摘

 要

 船歌源自贡多拉(一种平底狭长的轻舟)

 船工所唱的歌曲, 18 世纪末作曲家们模仿“船歌”风格创作了声乐曲和器乐曲。

 声乐作品有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 《在水上唱歌》、那波列民歌《桑塔露齐亚》 等; 器乐作品有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 波兰作曲家肖邦的《#F 大调船歌》。

 而人们最为熟悉的“船歌” 应该是《六月船歌》 和《威尼斯船歌》, 那么这两首作品会有什么异同呢? 本文会从分别从这两首作品的背景异同、 音乐风格异同以及曲式结构的异同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就像了解作品的源头一样, 不一样的环境, 不一样的创作的动机就可以创作出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的作品, 因此对于《六月船歌》 与《威尼斯船歌》 的背景差异会放在文章的首位来研究。

 第二部分将会论述《六月船歌》 与《威尼斯船歌》 在音乐风格上的异同。

 而音乐风格包括了节奏、 旋律、 艺术特征等, 比如在节奏方面, 船歌是一种 6/ 8 拍或是 12/ 8 拍的乐曲, 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而富有律动, 而柴科夫斯基《六月船歌》 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 重新处理了船歌体裁, 没有采用 6/ 8 拍子, 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 4/ 4 拍子的节奏, 来表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 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

 最后一部分将会从《六月船歌》 与《威尼斯船歌》 曲式结构的异同来论述。

  关键词:

 《六月 船歌》, 《威尼斯船歌》, 异同

  长沙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II ABSTRACT

 Barcarolle originates from songs sung by the boatmen of Gondola(a flat and narrow boat). At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any composers imitated the Barcarolle style and created acoustic music and instrumental music. There are vocal music works Singing in the Water by Austria composer Schubert and the folk song of Napoli Santa Lucia. There are instrumental works The Barcarolle June by the Russian composer Tchaikovsky and Mojor OP.#F by Poland composer Chopin. Most people may be familiar with the song Barcarolle June and Venice riverboat. Let"s compare the two works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ir background , music style and form respectively. To understand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is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 of the works. Different environment and creation motivation can create completely different style of works. So the backgrou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works will be put in the first chapter. The second part will discus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two works in the style of music. While the style of music includes the rhythm, melody, artistic features, such as in rhythm, Barcarolle is the song of 6 / 8 or 12 / 8 beat.

 Accompaniment is full of rhythm imitating the swing and sculling movements of the boat. Tchaikovsky’s "June Barcarolle" process the Barcarolle gen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ssian national style without using the 6 / 8 beat, but steady 4 / 4 beat from strong to weak to show even rhythm of Russian punts and the light wave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last part will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musical form structure

 of Barcarolle June and Venice Barcarolle.

 Keywords: Barcarolle June,

 Venice riverboa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长沙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一

 《六月 船歌》 与《威尼斯船歌》 创作背景的异同 .................................... I (一)《六月船歌》 的创作背景 ........................................................................................ 1 作曲家背景 ................................................................................................................ 2《六月船歌》 创作背景 ............................................................................................. (二)《威尼斯船歌》 的创作背景 .................................................................................. II 1 作曲家背景 .............................................................................................................. II 2《威尼斯船歌》 的创作背景 ................................................................................... II I I I 二

 《六月 船歌》 与《威尼斯船歌》 音乐风格的异同 ................................. III (一)《六月船歌》 的音乐风格 ..................................................................................... III (二)《威尼斯船歌》 的音乐风格 ................................................................................. IV 三 《六月 船歌》 与《威尼斯船歌》 曲式结构的异同 .................................... V (一)《六月船歌》 的曲式结构 ...................................................................................... V (二)《威尼斯船歌》 的曲式结构 ................................................................................. VI 结

 论 ................................................................................................................................. VIII 参考文献 ............................................................................................................. IX 致

 谢 .................................................................................................................. X

 一

 《六月 船歌》 与《威尼斯船歌》 创作背景的异同

 (一)

 《六月 船歌》 的创作背景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就像了解作品的源头一样, 不一样的环境, 不一样的创作的动机就可以创作出完全不一样的风格的作品。《六月船歌》 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钢琴小品集《四季》 里的其中一首, 下面会从作曲家的背景和作品的背景来分析。

 1 作曲家背景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乌拉尔, 和门德尔松相似的是, 他是在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中度过的他的童年。

 由于环境影响, 柴可夫斯基从小就被民间的音乐熏陶着, 并且熟悉本国和欧洲各国著名作曲家的音乐, 这也影响了他以后的创作, 在创作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很多样化, 不局限与表现俄国题材, 也不拒绝任何体裁和形式。

 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 19 世纪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他与同一时期的“强力集团” 作曲家的艺术主张和创作风格区别开来, 他虽然不是典型的俄罗斯作曲家, 他的音乐掺进了太多的欧洲主流音乐的元素, 但是他的作品往往最容易体现俄罗斯的特征。

 2 《六月船歌》 创作背景 《六月船歌》 是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钢琴小品集《四季》 里的其中一首。

 《四季》 是柴可夫斯基于 1875 年冬应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 主编 N· M· 贝纳德邀请, 为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的节令相关的诗而作的钢琴套曲, 他在 1876 年的《小说家》 上每个月一首与诗同时刊发[1]。

 后来这十二首钢琴曲于1882 年以《四季》 的名称出版, 编为 OP. 37bis。

 《四季》 是柴可夫斯基根据俄罗斯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 怀着对俄罗斯人民深切的爱, 以极其富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创作手法描绘出的一幅幅具有俄罗斯民族特点的生活画面[2]。

 《四季》 中的音乐是以季节为题材来编写的, 每一个季节都体现了俄罗斯的民俗风情。

 实际上《六月船歌》 是柴可夫斯基《四季》 中最后创作的一首之一, 由于脑海里面没有六月最显著的特点。

 而俄罗斯的冬天严寒而漫长, 六月正是气候宜人, 遍地野花都

 [1]吴京华.透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 感悟俄罗斯民俗之画[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1.04 [2]吴京华.透析柴可夫斯基的《四季》 感悟俄罗斯民俗之画[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 2011.04

 开放的时候, 柴可夫斯基在河边散步时, 望着那荡漾的柔波映衬着蔚蓝的天, 世间一片生机勃勃, 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脑中顿时灵光一现, 于是便有了现在脍炙人口的《六月船歌》 。

 (二)

 《威尼斯船歌》 的创作背景 《威尼斯船歌》 是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无言歌》 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与《六月船歌》 一样, 接下来也会从作曲家背景和作品背景来分析。

 1 作曲家背景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音乐繁荣时期的作曲家, 同时期的作曲家还有舒曼和肖邦, 他们生活和创作的盛期正值欧洲政治舞台又一次形成革命高潮的时期, 从推翻法国复辟王朝的 1830 年 7 月革命、1831 年波兰反对沙皇俄国的起义直到 1848 年欧洲范围的革命, 都对德国、 法国以及其他的国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

 初期浪漫主义思潮所裹挟的政治与宗教思想的消极因素, 受到法、 德艺术家们的批判。

 其中在德国, 包括了舒曼和门德尔松在内的艺术家们, 对德国现实中慵懒鄙俗、 空虚无聊的现状十分不满, 他们以自己的音乐创作为德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并且通过广泛的社会活动以及自己的音乐评论, 为宣扬并发展德国优秀音乐文化传统而做出重大的贡献。

  2 《威尼斯船歌》 的创作背景 门德尔松一生共创 8 卷 48 首《无言歌》 , 就像是他的“音乐素描“一样的, 形式朴素, 简单精致, 但是每首都抒发了门德尔松的喜怒哀乐和对人对事自然的各种音响。而《威尼斯船歌》 是钢琴小品《无言歌》 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众所周知, 威尼斯是意大利著名水城, 他不仅以其明丽的风光令人心驰神往, 而且以其优美动听的音乐波动人们的心弦, 而贡多拉船是城内主要的交通工具, 素有“水上城市"的美誉。

 门德尔松在去意大利旅行期间, 被运河的船夫们的歌声所感染, 于是激发了门德尔松的创作灵感, 便在这里写下了他的第一首威尼斯船歌(OP.19No6)

 , 此后, 他所创作的多首《威尼斯船歌》 都是运用的这种音乐风格。

  [1]张浩.门德尔松无词歌第一集探究(op.19.no.1-6)[J]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2008.5.

 二

 《六月 船歌》 与《威尼斯船歌》 音乐风格的异同

 (一)《六月 船歌》 的音乐风格 在创作中, 柴可夫斯基把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基础上, 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 创造性运用民族音调中旋律、 节奏、 节拍、 音色、 和声、 复调、 调...

篇三:简析福雷《船歌》OP6

04.12 音乐天地 59T HE WORLD OF MUSIC弗雷德克里·肖邦1810年生于波兰华沙近邻的热左瓦沃拉。父亲是法国人,母亲为波兰人。肖邦于9岁举行他首次公开的钢琴演奏会,16岁进入华沙音乐学院,师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曲。1831年他移居巴黎,在这个当时欧洲最活跃的文化艺术中心,他结识了大批艺术家,其中包括文学家雨果、大仲马、海涅,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曼,画家德拉克洛瓦以及波兰诗人密支凯维茨等,因而当时最进步的艺术思想对肖邦产生了重要影响。1837年,肖邦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开始了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同时这一时期也是肖邦创作的鼎盛时期。1840年起,肖邦进入了创作上的晚期,这一时期的大多数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英雄性的激情以及感情破裂后的孤独之情,而1847年创作的船歌Op.60则是肖邦通过比较稀少的素材,创作的充满想象力深度的一部美丽作品。《船歌》这一曲名所引起的联想构成了船歌的一幅图景。肖邦曾计划去阳光明媚的意大利旅游,但最终未能成行,也许是这个缘故,对意大利的思念在肖邦的这部作品中展露无遗,当然,我们不应该把他的船歌当作他唯一特别显露了意大利影响的作品。“歌唱性、旋律的优雅和灵活——这就是肖邦意大利情结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在作曲家早期作品中就可以找到,它们已经牢牢地植根于他的创作中了。《船歌》篇幅不大,结构简单,是三段曲式,虽然这种体裁在浪漫派作品中很普遍,如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但是肖邦的船歌与门德尔松的小型《无词歌》比起来,却大大地超出了这种体裁的范围,肖邦这首《船歌》的艺术特点是随想式的、任意的,即使是最小的细节也是非常迷人而富于特性的,动人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和声织成了肖邦自己幻想般的形式。肖邦改变了以往船歌的6/8节拍,而用了12/8节拍的节奏框架,在第一和第七拍上有较强的重音,并在第四和第十拍上有一个次强的重音。令人意外的是其开始的三小节引子,(见谱例1)聆听肖邦《船歌》——浅析《船歌》的音乐特点南京

 李

 佳大师·名曲

 602004.12 音乐天地T HE WORLD OF MUSIC谱例 1肖邦用了一连串不协和的三度、四度、五度、七度交替和音作为色彩效果的手法,呈现了水中荧荧光亮的景象,而这却给听者模糊的印象主义作品的错觉,相同的印象在作品的第32、92小节中还出现(见谱例2、3), 肖邦的这种和声即使非常丰富、复杂,甚至带有些尖锐,但它的进行从来不失古典主义的清晰和逻辑性。谱例 2谱例 3我们进一步确信,作曲家渴望创造出一种“图画式”的音乐印象,这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将听者带入诗人无名的幻想国度。除此之外,第113、114小节中出现的五音音阶也着实令听者耳目一新:谱例 4肖邦在和声、调性上的大胆运用为整部作品添加了奇光异彩。《船歌》中最吸引听者的恐怕就是那宛如粼粼波光荡漾起伏的旋律了。呈示部第一主题(第4—16小节)在升F大调上娓娓道来,旋律纯朴温和,右手的双音进行又仿佛声乐二重唱一般优美动人。第二主题的第一线索(第39—51小节)则出现在A大调上,由于呈现了复调化的织体,所以主导的高音织体形成了肖邦特有的歌唱性旋律,而其他两个声部无论在力度上或是在音色上都是从属于它的。而低音部节奏的顿音都被附在各小节的第一、四、七、十拍上面:谱例 5第二主题第二线索(第62—70小节)则又回到了主调音乐织体上来。旋律与第一主题相比除了一贯的充满温情以外,更显现出了活跃的特点,整个主题简练而浓缩,左手的伴奏旋律则微微波动,令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现了《船歌》的“绘画性”。第一主题再现部的出现是全曲高潮的所在,肖邦音乐风格的最大特点在此时呈现了出来,那便是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融。凡是以从容不迫的流畅级进为主,音程比较容易唱的旋律,或是旋律的片段听起来都是歌曲性及声乐性的,凡是难唱的比较复杂的音程、有大的跳进、有急速的华彩或半音进行的旋律,我们听起来都像器乐性的。而肖邦的音乐中,最常见到的则是器乐的音调好像是从旋律的纯歌曲性的因素中引申出来的一样,也就是说,在肖邦的乐曲中,歌唱性的旋律在变奏时常常带有器乐的色彩。因此第一主题再现时一改呈示部中的委婉,取而代之的是凯旋式的“交响曲的全奏”,而紧接其后的第二主题第二线索在第一主题相同调性上的再一次出现,也毫大师·名曲

 2004.12 音乐天地 61T HE WORLD OF MUSIC不示弱地展现了其英雄性,与在呈示部的第一次出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船歌》中出现的装饰性因素是肖邦这部作品艺术特点中的又一个闪光点。肖邦很喜爱在多次回到主题时,每次都用其新的变体来丰富自己,虽然肖邦的装饰音带有器乐色彩,但与它的歌曲源泉仍保持密切的联系。用李斯特的话说,肖邦的音乐“装饰音很华丽,但并不妨碍基本旋律线的优美” 。马捷尔也指出,肖邦的装饰变奏“大大加深了旋律的音调表现力,同时还促进了旋律的川流不息的性质” 。在呈示部第一主题的变奏重复段落(第24—35小节)里,加入了很多颤音,使旋律线条格外柔顺平滑、美妙精致,富于更强的表现力;在第二主题第一线索(第39—51小节)乐句结尾处(第43、47小节)出现了带装饰音的经过句,伴随着的是“印象主义”声音的逐渐消失。而在第一线索的重复段落(第52—61小节)里,虽然也出现了带装饰的经过句,但是这里却强调了力度的爆发,体现了生命中不可轻视的力量。除了声乐性与器乐性以外,宣叙调性、朗诵调性也是肖邦的创作特点。肖邦的旋律常常是在说话,如同歌唱一样富于表现力。《船歌》最深刻动人的地方则要数插部中出现的柔和、轻盈、流畅的段落了(dolce sfogato)。

 插部(第70—83小节)一开始在高音声部歌唱性旋律平静地掩藏下,简洁、富有节奏的其余声部则显示了一种不安的情绪,内心斗争的挣扎在这里展露无遗,最后一直将这种不安带入了升C大调,于是第78小节开始的乐句是情感释放和渲泄的最真诚的内心表白:谱例 6《船歌》最富有表现力的作品中心出现了,同时这也是列夫·马泽尔曾提到过的音乐作品中的奇观之一,当时他提请注意其“形象的、音乐的发展内涵,这内涵可以‘加进’具体的文学—标题内容。”这六小节时而轻快流动,时而又如绵绵细语的瞬间历经了两次由弱到强的渐强,以及之后颤音的渐慢,为再现部主题辉煌的进入做了充分而又完美的准备。最后,我们在《船歌》的尾声部分(第103—116小节)看到了肖邦精心构制的固定低音的创作特点,它使听者坚定不移地在升 F大调主音上进行联想和想象,特别是在全曲结尾的最后一句经过句:谱例 7由弱到强,大有瀑布飞流、一泻千里之势,最终落音在升F上,让人在有着归属感的同时又思绪万千,着实令我们惊叹。肖邦的音乐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他晚期的作品中,更是增添了戏剧性、英雄性的形象,且往往流露出沉思、刻画心理的特点。肖邦成熟期的钢琴织体与和声很丰富且非常精致,正如这首《船歌》一样,展示了肖邦在和声、旋律、织体、装饰等音乐创作手法上的天才,大大发挥了钢琴乐器的表现潜能。它的美是如此引人入胜,拉威尔对《船歌》的评价足以涵盖了它美的全部意义:“肖邦不满足于仅仅彻底改革钢琴技巧。他的音型充满灵感。透过他光彩的经过段,可以感受到深沉、迷人的和声。往往有着一种隐藏着的含义,它转化为深刻绝望的诗句——船歌是这位伟大的斯拉夫人富有表情和豪华的艺术合成。”大师·名曲

篇四:简析福雷《船歌》OP6

课例设计

 课题名称

 《船歌》 设计者

 教材版本 人音版 学 学

 科 音乐 年 年 级 三 册 册

 别 第六册 )

 单元(章节)

 5 单元 课 课 时 第一课时 所属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过三首不同作品的欣赏聆听,感受三种不同乐器所表现出的旋律特点和不同情绪。本课《船歌》是以有规律的级进为主,犹如小船荡漾在水波中上下起伏,表现的情绪是愉悦轻松的。了解乐曲演奏乐器——木吉他,教师可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形状及演奏姿势。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节歌曲欣赏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打击乐器的小知识,具有了一定的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辨别音乐的能力,但他们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本堂课通过主题旋律模唱、音乐聆听、和声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流畅自如地完成对作品的理解和感知。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船歌》,感受乐曲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和摇晃动荡的韵律,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创设及欣赏乐曲,激发音乐情感,学生能运用肢体语言来感受摇曳起伏的旋律,并初步认识船歌这种音乐体裁。

 3.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感受船歌的 6/8 拍的节奏特点,能与同学合作创造性的运用二声部来表现歌曲情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 6/8 拍《船歌》带来的荡漾感受 难点:意境创建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铃鼓、双响筒、 等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媒体 一、 组织教学

  二、 感受音乐

  一、

 律动进教室 (听音乐律动)

 二、

 导入

 师:听音乐让你感受到怎样的画面? 师:那你们坐过船吗?谁能说说坐在船上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三、学习感受小水波主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给你又是怎样的感受?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哪里? 生: 师:再来感受一下,能听出着段音乐是几拍子的?(让学生自己律动感受) 生: (师总结是 6\8 拍,介绍 6\8 的的强弱规律,划拍感受,学生和音乐再次律动感受) 1. 小水波学唱

 师: : 在平静的水面上荡起了层层的水波,你们听小水波在唱 歌呢!

 出示节奏:

 师: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跟钢琴唱)

 ① 6/8 拍,边划拍边念节奏,教师指导.

 (划船的感觉真是奇妙给人一种摇曳晃动的感觉。)

 感受 6/8 拍带来的荡漾的感觉,并为二声部的合作做铺垫练习。

  ② 学生轻声唱,唱出轻巧的感觉,教师指导节奏,音准,6/8 拍的强弱规律等。

 ③ 随着小浪花的脚步(图形谱)

 ④ 加上律动再次合音乐感受。

 三、学习主题旋律(划船歌)

 1. 主题旋律学习

 师:同学们唱的真不错!小水波上下起伏,轻轻荡漾推动着小船慢慢前行,人们一边划着船,一边唱起了“划船歌”

 (出示歌谱)

 教师范唱用 U LU 母音。

 ① 用 LU 哼唱旋律,感受上下起伏荡漾的感觉. A、听琴一遍,心里哼唱 B、跟琴轻声用 LU 哼唱,(教师指导音准,节奏,连音线等) C、跟琴唱歌谱. D、运用图形谱,力度变化.(请同学们拿出手指,看着图谱,随着张老师的歌声来划一划,想一想,我们可以在哪句旋律处加上“渐强”和“渐弱”的力度记号 ?) ) E、 知识点讲解.波浪形 ② 填入歌词演唱主题. ③边唱边律动. 2. 二声部的练习

 师:我们把刚才学的小浪花的旋律加入到划船歌来试试看.

 师生合作----练习------合作-----合音乐伴奏

  主题旋律的哼唱,加歌词唱,加深对它的印象。

  三、体裁 介绍

 四、欣赏全曲 划船歌:

  小浪花

  3.

 揭题,并介绍作品背景

 设问:

 ① 刚刚我们学唱的小水波和划船歌音乐片段, 他们的情绪都是怎么样的? ② 节奏都是几几拍的? 音乐的感觉都是给人以摇曳晃动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作品<< 船歌>> 师:这首抒情优美的乐曲是由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奥芬巴赫”所创作的,我们知道,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有一种平底狭长的小船叫做“贡多拉”,船歌 不仅是这首乐曲的名字,它也是一种音乐体裁,船歌这种形式就起源于“贡多拉”船工。十九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

 这首乐曲曲调舒缓华丽,8 6/8 拍子,让我们感到了水波的荡漾,以及船的摇曳晃动, , 非常浪漫抒情。

 四、欣赏全曲

 1. 完整聆听感受意境分析乐曲

 师:请同学们仔细地来听一听,思考两个问题:

 (1 1 )整首乐曲中划船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出示划船主题旋律)

 (2 2 )乐曲中哪个旋律从头到尾一直反复出现呢?

 用图形告诉学生划船歌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两次是不一样的。

  问题一:师:是呀,“ 划船歌 ”主题在乐曲中

 出 现了两次,而且第二次出现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旋律有所变化

 问题二:师:随着水波的荡漾,小船缓缓前行。因此,“小浪花”的旋律始终萦绕在我们耳边。它如同起伏的湖水,一直推动着小船缓缓前进……

 六、 介绍船歌的体裁并拓展

 师:我们四(3)班的同学真能干!都很有表现力。

 今天我们欣赏了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船歌。其实 “ 船歌 ” ,不仅是这首乐曲名称,也是一种音乐体裁。通过这节课的欣赏,谁能来说一说船歌这种音乐体裁的特点吗?

 (摇曳起伏)

 师: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作曲家都创作过不同的“船歌”如:门德尔松写的《威尼斯船歌》、肖邦的 《船歌》、 柴可夫斯基所作的《六月船歌》以及中国也有许多船歌呢。

 (欣赏各名曲片段)

 在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

篇五:简析福雷《船歌》OP6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medium;"> 

篇六:简析福雷《船歌》OP6

曲 《 船歌 》 的 曲式分 析乔 志 亮《 船 歌 》 是 俄罗 斯 作曲家 柴 可夫 斯基 钢 琴套 曲 《 四 季 中 的 第 六 首。《 四 季 》 是 一 八七 六 年 作者 应 约,为 彼 得堡 《 小 说 家 》 月 刊 的 音乐 副刊 而 创 作。这 部套 曲 由 十二首附 有标 题 的独 立 乐 曲 组 成。十 二 首 乐 曲分 别 与 一 年 四 季 申 十 二 个 月 的 节气特征 相 符。《 四季 》 中 的 每 一 首 乐 曲,都 是 一 篇 色 彩缤 纷 的 风 俗 画,通 过它 生 动 地 反 映出俄 罗 斯 人 民 的生 活 侧面。其 中最 引 人 入胜、也是 最著 名 的,首 数第六 首一一六 月 《 船歌 》。《 蜜歌 》的 结 构 为复 三 部曲 式,如 图式:引 子 厂一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 、“6健`澎复三郊自 式、辫丛 壑 赞三 (崛 粉 备。

 勺 变。

 咖 元 )6众卜 一干一一一 令 一一一 卜 一 一 一 卜 一 一 卜-一礴 一 冬 一 一 一 十 一.—卜, 一一咋一_ 一卜_ 一 ` j户à办口O叔交乐 曲 开 始 是 两 小节 的 引 子,它 以 伴 奏音 型 式 的和 声 织 体,点 明 调 式 调 性,即 ` 小 调。很 显 然 这 弓 1 子 具 有背 景 作 用,它仿 佛 为 我们描绘出了 一 幅碧 波 荡 漾 的 画 面,为 整 个 作 品的 情 绪 奠定 了基 调。这 样 的织 体 一 直 在 左 手持续下 去,在 它 的衬 托下 右 手 弹 出 了 优 美 抒情 的 旋 律 ( 进 入 第 一 部 分 )。第一 部分 ( A ) 由 一 个有 再现 的 单 三 部曲 式 构成,如 图 式:引子ab一 !十} -一`+厂 !+){2 4+6 4+6 4+6g 小 调 一 —一“B g- - --一“B--—g----- - - - - 一一 -一离 调 属 和 弦第一 小 部 分 (a) 是 一 个 平 行乐 段,其 中 第二 句 以 模进的手法扩 展 了两 小 节,此 时到平行 调 一一“B 大 调 的 离 调,形 成 了一 个小 高 潮,很 自 然地 推 迟了乐 段 的结 束,最 后 以全 终 止 结束 在g 小 调上:

 晋 中 师专学 报·19 1 . 9, 一“6音、, ` 反 琴 ` “ 风呼 国 近 曹远 亩一画 粤电 互尸~,- 一.一一- -一一一 一补叮画、断互获 窗 !一玄一舀 画三一竺还 丁“少、训67一ù小 中 部 (b ) 也 是 个 平 行乐 段,它 在 结构、织体、主 题 材料一一乐 句 开 始 是音阶式的上行,而后是环 绕 下 行 的 抑 扬 格 动 机 一 一 这些 方 面 都 和 前 面 保 持 了 一 致,它 是前 面 主题 的 展开,因 此,属 于 单 一主题 的 中 部。但是,调 性 上 转 入 关 系 大 调 (”B 大 调 ),倩 绪显 得 较 为 开 朗,就 整 个 中 部 来 说,调 性 及音乐材 料 的 处 理都 是 不 太 稳 定 的,如在 和 声 上转 入g小 调 的 属 和 弦,逐 步 酝酿再 现部 的 进 入,中部 结 束 在 半 终 止 上 (它 和 再现 部 的 开始 形 成 终 止 式 在 主 调上 的 解 决)。再现 部 分( 第 二次a) 准 确 地 再 现 了 开 始 的 乐 段。整 个 第一 部 分 从伴 奏 声 部到主旋 律 都 显示 了“船 歌”这 一 体 裁 的基 本特征。匀 称 而略 有起 伏 的 伴奏 如 同 微波荡漾,舒 缓 的 主题 温 和 申 略 带 忧 郁,使人 仿 佛 看 到初 夏夜 晚 的河 面 上 孤 寂 的 小 船轻轻 地 向着 远 方 飘 荡。中 间 部 分 (B )是 一 个具 有 单 二 规 模 的 段 落,其 图式:C十d一一.任月尸一一 —4+4G345+6eGe连 接24 4G 的D D V引\/第 一 小部 分 (C) 可 视为 一 个 结 构 方 整 的平行 乐段,主题 完 全 是 新 的,调 式 调 性 在原 调 的 同 名 枷一G 大 调 上,旋 律 声部 采 用 了 平行 三 度 叠制 的 柱 式 二声部 的手法,伴 奏继 续保 持 着 具 有“船 歌”特点 的固 定 律动 的 持 续,但 采 用 的 是 连 续 切 分的 节奏,随情 绪的 发展,伴 奏 也 配 合 着发 生 变 化,成 了不 协 和 音到 协 和 音 的 解 决 一 一这 样 一 个单一 音 音型,逐做了 若 干 次 模 进,然 后乐 思 告 一 段 落。第 二 小 部 分 (d ) 是 一 个 结 构 破 碎,没 有 明 显 独立意 义 的 段 落。主 题 是新 的,节 拍也 改 变 了,由 原 先 的 丹一 变 为誉,调 式 调 性 基 本在。小 调 到 G 大 调 上,但 主题 的 片 段~一----一’一` 一4 一`一4’ `一 ”--一’一一’一’ -一---一一

 普 中 师 专 学 报·9 1。

 卜 2动 机 不 断 模 进 转 调,使 调 性 很 不稳定,之后,连 卖 的 减 弱 和 弦琵 音 造 成 乐J 娜 发展的 高潮,仿佛 水 波 汹涌 澎 湃,然后 音乐 发 展 逮 然 中 断,选 中 断 造成 乐 思 继续 向 前 发 展的强 大运 力,使 人 对 必 然 出 现 的 主 题 予 以 期 待。中 间 部 是 整 个作 品在 情 绪 上 的 真 正 展开 阶 段,对 比 的 新 主 题 有 更 多 的 发 展 趋 向,并逐 渐 引出 另一 个 更积 极的 对 比 材料,此 时 的音乐 性 格 和情 绪活 泼、热 情,从 中 间 部 的整体 来 看,这 种 情绪 逐渐浓 化,直 到 将 音 乐推 向高潮。同 名 大 调 的运 用,毛芝得音 乐 明 朗、开 阔,这 些 方面 与 第 一大 部 分 平 静、安 祥 的主题,以 及 再现 部 稍有 流 动感 的』 倩绪形 戍 强烈 的 对 比。这 个中 间 部 就 其类 型而言,既 不 属干纯 粹 的三 声 中 部,又 不属 于纯粹 的插 部,而 是两 者 因 素兼而有 之。第 一 小 部 分 具 有 呈 示 性 结构 的 特 点,也 即 具 有 三声 中部 的 特点;第二 小部 分都 具有 展 开 性 结 构 的 特 点,也 即 具 有插 部 的 特 点。因此,它 是 三 雷 巾 部 与播 部两 种 类 型 的 结 合。中 间 部 之 后 有 两 小 节 的 连接,前 面 的 高潮 的 减 弱 和 弦琵 督 遗 然 中断 之后,诈 樱 部 分以 反 向的主, 题动 机 来 衔 接再 现 部;从 和 声 角 度 着,低 音 是 以 分解 下 行 的 D l j V 了 <,和 弦进 行 到 D,和 弦,为 再 现 部 作 了 和 声 上 的顶 备。再 现 部 分是 略 有装 饰 的 变 化 再现( 再 现 部 和 第一 部 分旋 律 结 构 完 全 相 同,所 以 略 安日 式 ),它 和 第一 部 分 没 有 明 且 的不 同,只 是 加 强了 内 声部 的 复 调处 理。它 不 象 第一 部分 那 样 安 静,产 乐 具 方 流 功 感,范 仃较 多「 .了 情异 交 融 之感,使 再现 的 音乐 主题 产 生 了 新的 意义。坦模 很大 灼 结尾 部 分,具有 馨.结 性 和收 拢 性 的特 点。开给 是 普 阶 下 行 的 连 续切 分,丝后 低 八 度 重 复 一 次,这 乐 句开始 的音 调 来 自再 现 部 终 止 时 的 音 乐 材 料,节奏 则 采用 中问 部 宵 有“船歌”特 点 的 固 定 律 劝式 的 连 续 切 分。随后,采 用 了一 系 列 终止 式 进 行( D 一 T ),直 至 J乐 军 完 全 咋 述 完 毕,最后落 在 稳定、宁静 的主 和 弦 上,非 常 完 满地 结束 全 曲。结尾 部 分综 合 了 全 曲 的 主 要 材料,表 现 上 则更 强 调 了 情 景 交 融,无 论 从音 乐材 料 的.透 用,还是在 乐 巴 灼 陈述_丘,它 都具有概括 全作 品 的意义。总 之,整 个作 品 旋 律抒情 化 美,结 构 严 谨,调 性 布 局 合理,织 体 运 用 全 动 形象,乐思 发 决一 育很 强 灼 逻 辑 性,: 爹乐 形象 富 仃一 诗育画 意。《 晤 歌 》 展现在 我 们 面 前 的 是 一幅俄岁’沂 夏夜 灼 画 面:平 静 的 伏 尔加河 而 上,仁 舟 荡 漾,水 面 上 回 旋着 动 听 的独特 的 俄 罗 斯民 歌,人们 主论 听 夏夜 的呼 吸,左 宁 静 中 沉 思。也 正 如 作 品 的题 诗所 云:“走 到 岸 边 一 一那里 的 次 非 啊,将 花 来 之勺 尔 灼 双 脚,神 泌 而忧 郁 的星 辰,将 在我 们 头 卜 闪耀。”! 0 0

篇七:简析福雷《船歌》OP6

大观 Art Panorama56浅谈《威尼斯船歌》OP30.NO6演奏分析刘晓莉(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3)摘要:本文是对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的演奏分析,从对音乐作品创作背景、风格的分析,到演奏技法、踏板运用等方面进行重点论述,从而引出钢琴演奏中作品自身风格与二度创作的相互关联。关键词:无词歌;威尼斯船歌;钢琴演奏;作品风格;踏板一、威尼斯船歌背景门德尔松,生于德国,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名旅游作曲家——通过感受不同国家与民族的风土人情,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形式各异、具有异国风情的音乐作品,既体现浪漫主义时期的整体特征、又极具个性的浪漫诗意,其作品的音乐旋律动听、乐句与乐段的连接逻辑自然,通常不具有戏剧冲突性的转折,通俗易懂。19世纪初的欧洲掀起了浪漫主义的思潮,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对当时“传统音乐”的顶礼膜拜,这也使得当时的音乐作曲家们不断的革新创作技法与形式,从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钢琴音乐小品,这些钢琴小品往往具有特定的题材和标题,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钢琴小品集之一。《无词歌》中录了三首《威尼斯船歌》,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船歌”的意象既能够体现音乐具体的形象特征,又在音乐想象的发挥上留有充分的余地,因此,此类题材,颇受作曲家青睐,  《威尼斯船歌》也因此得名,其通过音乐描绘了船夫们的生活画面。以下,本文将对《威尼斯船歌》OP.30 NO.6作重点分析。二、《威尼斯船歌》音乐分析(一)音乐分析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音乐家以创作艺术歌曲而见长,艺术歌曲包含了声乐演唱和钢琴伴奏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门德尔松的这套《无词歌》则是以此基础上在钢琴音乐上的创新,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完全用模仿人声的钢琴旋律替代演唱部分,从而,对旋律部分的演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个音乐都由钢琴独立完成,因此叫《无词歌》。《威尼斯船歌》OP.30 NO.6,通过其具象性的标题,显而易见——左手伴奏部分从音乐上体现水乡威尼斯小船在水面游走的景致,右手则宛如美妙的歌声。此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二段曲式,结构简洁、明朗,整个曲子还包含了引子、连接、尾声等部分。“引子”部分以6小节音乐进入,在左手分解音不断地重复中,和声逐渐丰富起来,勾勒出平静湖面上水波轻轻荡漾着的优美画面。此时右手高音出现了两个旋律音,如同荡漾的水波中,隐隐地出现了远处的歌声,其预示着令人陶醉的歌唱性旋律的来临,画面的观感与歌声的听感逐渐融合,分明而有层次。(二)演奏上的把握作品的左手部分基本在低音区以固定分解音的形式弹奏,不断在和声的改变中重复,在演奏中特别要注重高声部旋律的逐层进入时,与左手声部的对应------歌声时而伴着静谧的水面,时而伴着泛起涟漪的清流。整个歌声在水波中传递,但总体来说,歌声部分一定要与左手伴奏部分所体现的水的特性统一起来。右手在一开始旋律进入的时候是“悠长”的,因此,应尽可能地连贯的深触键,并用气息带动,A乐段是由两个并行而稍有变化的长乐句构成,由强到弱,表现了一种忧郁、思忆的状态。左手伴奏织体模仿划船的动作,第一个重音清晰,手腕带动。B乐段,要注意高潮段落部分,左手在持续的和声中逐步加厚,而右手的歌唱旋律要弹出“排比句”的感觉,重复而不单调,逐渐递增达到全曲的高潮,此处演奏虽稍激动,但不能有过强的力度,从而保持一种无限美好风光下感叹人生的一种境界,既有生活的辛酸又对生活的向往。再现部分由一组持续微弱的颤音引入,此处的颤音,在演奏中,需要松弛手指,轻轻颤动,均匀地表现出来。再现段在原来的音乐动机中保持演奏的平静,最后和弦的演奏时渐渐变弱,表现了歌声随着船的游远而渐渐消失的感觉。(三)踏板运用踏板在此曲中的运用非常重要,一个和声换一个踏板。而且要把右手的歌唱性旋律连接起来。踏板既要丰富音色层次,更要注重乐句之间合理的流动。细节上,在加入踏板时,左手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与踏板的结合是关键,这里的踏板不能随着左手的转换断开而跟着断开,而应该是在左手第一个音后的快速换踏板,即熟练地使用切分踏板,连而不混。同时踏板的运用,一定要建立在对谱面的全面分析上。三、作品风格下的创作想象《威尼斯船歌》为演奏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演奏者在演奏中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一个由船夫的日常生活与内心情感构筑的世界——船夫日复一日地在水中摆渡,载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看惯水城威尼斯热闹集市生活中小市民的喜怒哀乐,当每次自己划着船出发时望着深深的水面,情不自禁地歌唱起来。这既是对这人生的无限感怀,又是对生活的感恩。因此,演奏中除了技术的把握,更要在分析谱面,掌握音乐自身风格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丰富的想象。演奏者应通过情景创设、故事演绎等方式,将作品音乐中的各种元素与作曲家的风格倾向、所处时代的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要体现作品的情感风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听者奏出所处时代的厚重感。这就要求演奏者将演奏技法情感表达相互融合,进行二度创作,在合理的想象空间内“个性化”的再现钢琴音乐作品。参考文献:[1]韩林申,李晓平,徐斐,周荷君编.钢琴基础教程[M].上

  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2]高佳佳编著.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薛竹影)作者简介:刘晓莉(1983-),女,汉族,广西合浦人,党员,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与教学、儿童音乐教学法,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推荐访问:简析福雷《船歌》OP6 船歌 简析福雷 OP67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