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8篇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8篇

发布时间:2022-10-07 10:15:05 来源:网友投稿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8篇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思想界的动态研究姓名: 戴根平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万振凡20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8篇,供大家参考。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8篇

篇一: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思想界的动态研究姓名:

 戴根平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万振凡20040501

 维新运动时j{ 【I湖南心想抖的动态ji)f 究中文摘要r旷l:

 一战争前湖南是顽固守旧势力比较集中的省份, 它对外来的较先进的文化、 思想采取排斥的态度, 其仇教排外在全国是有名的。

 甲午战争・- H 二・国的惨败深深地刺激着国人, 也更深地刺激着湘人, 他们懂得了I|1囡与谣方列强的差距, 从此丌始幡然醒悟, 变法以图自强的思想开始流行。

 在官方的支持下, 谭嗣同、 梁肩超、 唐才常、 皮锡瑞等人大力倡导维新改革, 他们创办了传播新思想的《湘学报》 、 《湘报》 , 成立了带有议院性质的南学会, 也举办了培养新型人才的时务学堂, 一时之间湖南出现了维新改革的大好形势。

 王先谦、 叶德辉等所谓旧派人物虽与新派有一定分歧, 但他们是大部分新政实业的参与者和领导者, 总体而言, 其思想是趋新的。

 另外洋务官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各派不能求同存异, 争论不休, 导致湖南新思想的传播过‘一地夭折, 教训足深刻的。关键词:

 维新运动湖南思想界动态素璺俸劳、 导厢同重●睑支公帝~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思想界的动态研究A B S T R A C TO n th ete n d e n c yo f th eth o u g h tcir cle o fH u n a n P r o v in c e in th e R e f o r mM o v e m e n t H u n a nP r o v in c e , w h e r eth e f o r ce o f th e o ld —f a sh io n edp e r so n sc o n c e n tr a te d in b e f o r eS in a —Ja p a n e seW a r o f 18 9 4 - 18 9 5, to o kth er ep ellin ga ttitu d e to w a r d s th e a d v a n c e dcu ltu r e, th o u g h ts f r o mf o r e ig n c o u n tr y . A n dH u n n a nw a s f a m o u s f o r its h a te to th e w e str elig io na n df o r e ig n e r sin th e w h o lec o u n tr y . T h ef a ilu re o fC h in a in th eS in o - Ja p a n e seW a ro f 1 8 9 4 —18 9 5 irrita tedth ec o m p a tr io ta n dirrita tedth ep e o p leo fH u n a nm o r ed e e p ly . T h e yr e a liz e dth eg a pb e tw e e n C h in a a n d W esternim p er ia listP o w e r s a n d a w a k e n e dsu d d en ly .T h e id e a o fr e f o r mf o rd e v e lo p m e n t b e g a nto b ep o p u la r . S u p p o r te db yo fficia lsid e , T a n S ito n g , L ia n gQ ich a o , T a n gC a ic h a n ga n dP i X ir u ie tc , a d v o c a te dth er e f o r m . T h e ye sta b lish e d th en e w sp a p e r s X ia n g x u e b a oa n dX in a g b a o , w h ic hp r o p a g a te dn e wth o u g h ts, esta b lish edth e N a n x u e h u i w ith n a tu r e o fleg isla tiv e,a lso f o u n d e d th e sc h o o l o fS h iw u x u e ta n g , w h ic htra in ed n e wty p eta len ts.T h e r e w a s ab igtr e n d e n c e o fr e f o r m in H u n a nP r o v in c e . A lth o u g h th e yh a dso m e d if f e r e n ce s w ith th er ef o r m er s, S O - ca lledth e o ld - f a sh io n e dp e r so n s W a n gX ia n q ia n , Y eD e h u ie tc , w e r ep a r tic ip a n tsa n d le a d e r s in m o str e f o r min d u str iesa n d th eirth o u g h tsw e r e to b en e wing e n e r a l. Ina d d itio n , th eo f f icers a d v o c a te dw e ste r n iz a tio n M o v e m e n t h a d a lsop la y e da nim p o r ta n tr o le . B e c a u se e a c hp a r tie sco u ld n ’ t ta k e c o m m o ng r o u n dw h iler e se r v in gd if f er en ce a n d d e b a teen d lessly , th e sp r e a d in go fth e n e wth o u g h tsin H u n a nP r o v in c e d ie d to oea rly.T h em o r a l w a sp r o f o u n d .K e yw o r d s:

 R e f o r mM o v e m e n t o f 18 9 8 ; H u n a nP r o v in c e ; th eth o u g h t circle;ten d en cy .3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思想界的动态研究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思想界的动态研究导言一、 选题原因、 意义湖南维新运动, 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它的规模、 影响、 持续的时f B J之长在地方各省中都处于突出地位。

 对于湖南维新运动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

 例如对于人物的研究, 举儿在湖南维新运动史上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如谭嗣同、店才常、 梁启超、 熊希龄、 皮锡瑞、 陈宝箴、 江标、 黄遵宪、 王先谦、 叶德辉等都已逐个逐个有了研究他们的论著。

 又如对《湘学报》 、 《湘报》 、 南学会、 时务学堂等也都有人进行了研究。

 再如对于湖南维新时期的各项新政实业如武备学掌、 兴办轮船航运等也有各种论述。戊戌维新浇到底应该说是一场改良或者说改革, 也是一场失败了的改革。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改革不少, 但是有影响的大的改革不多, 最后成功了的更是屈指可数。

 这也大概是中国历史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循守旧、 不思进取的臻性困扰着我们, 这样, 敢于批判、 抛弃旧的不合时宜的东西, 敢于大胆冲破旧的藩篱的束缚的人也是少而又少, 偶尔出现了这样的人、 这样的事, 也难以有善终, 因为他们受到了各种干扰阻挠, 而且他们自己又不能同其他各方求同存异。

 提出改革的思想就是对于旧的传统的挑战, 首先是需要勇气, 也是要准备付出代价的。

 旧的传统思想、 旧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所以守旧者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但是在一个风云突变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思想都会产生,这不足为奇, 改革派只有兼容并包, 少去争论, 才能取得成功。近几年来, 笔者常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中国成功的改革少, 彻底成功的几乎没有, 但为什么开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术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却能坚持下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同样是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 同样是处在旧的体制严重制约时代前进的紧要关头, 同样是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为什么现代的改革却能成功?商鞅变法, 虽然改革的成果保存了下来, 改革的领导者却不得善终, 车裂而死。

 王安石变法, 最后的结果则是新法尽情废止, 王安石本人也两次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思想界的动态研究罢相, 受尽排挤打击。

 最惨的是戊戌变法, 光绪被囚, 维新官员被撤职查办流放,康有为、 粱启超亡命海外, 谭嗣同等六君子喋血刑场, 改革全面废止, 败得干净!败得彻底!

 唯一可称得上变法成果的是北京保留下了京师大学堂。

 另外就是湖南保留下来了维持治安的保卫局, 尚且改名为保甲局, 原因是保卫局“试办数月 ,城厢内外, 昼夜有人梭巡, 凡宵小之徒, 皆为敛迹, 廛市一清, 商民翕然安之。唯与保甲, 名异实同, 实属多立名目, 设局太多, 经费过巨, 劝令民捐, 力有未逮, 现拟裁归保甲局, 撙节用款, 核实办理” Ⅲ。

 经西太后批准乃改名保甲局。而目前中国所进行的改革, 却进展顺利, 成就辉煌, 可以说得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拥护和支持, 虽偶有反对之声, 也只不过是对某一具体举措的不同意见, 而对于整个改革丌放的大局则是普遍地支持, 而且目前无论何人恐怕【乜不能阻止中国向前进一步改革的脚步了。

 同样是改革, 成败的反差何以如此之大?笔者以为,中因现在的改革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多千实事少争论。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 农村阳土分配到户, 多少人议论纷纷。

 不过多地争论, 干下来了, 而且结果很好。

 后来城市罩工厂企业搞股份制改革, 又是议论纷纷, 姓“资” 姓“社” 的问题出来了。同样不过多地争论, 干下来了, 效果也很好。

 所以邓小平说不要争论, 这是致理名言‘, 他一定是从古今中外各种变法实践中得出了这一可贵的结论。

 设想一下,我们老是在这些问题上争论不休, 而不动手去于, 争一百年也不会有结果, 到时发展的机遇就会失去。

 而只要我们认准了方向, 努力去做, 干出了成绩, 反对我们的人思想上也会转过弯来从而支持我们。

 所以我们应当允许别人有不同思想,有不同的思想这很正常。维新运动时期各种思想繁多, 大家争论不休, 内耗已尽, 中国雀失了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良机。

 甲午战争后, 迫于内忧外患, 清廷本已有改弦易辙之设想, 维新派的心情则是更加急不可耐, 大家本应走到一起, 最终却是完全相反的结局。

 从湖南来说, 情况类似, 传统意义上的旧派思想实际同新派的思想多有重合之处, 他们也参与领导了大部分新政的实践, 最后两派却同样是分道扬镳。

 为何?同样缘于思想意见之不必要争论。●中国现在的改革开放己进行二十余年, 成绩有目共睹, 而且以后一定会接着走下去。

 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干, 少一些无谓的争论, 相信会取得更大的辉煌。朱寿朋《东1# 续录》 , 光续刺卷152卷。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思想界的动态研究二、 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湖南维新运动时期的思想界状况的分析, 来展示当时各种思想之异同。

 笔者主要在有关戊戌变法尤其是有关湖南维新变法的方面去搜集研读有关论著, 同时也看了一些政治思想方面的著作。其一、 有关戊戌变法方面的专著。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朱维争、 龙应台的《维新旧梦录》 Itl, 对维新变法有系统的论述。

 汤志钧的《戊戌变法人物传稿》 【” ,浚书分上、 下两册, 对变法时期的人物每人有长短不一的传记。

 其特点之一是,把人物分成若干类, 每类一卷, 如康有为、 梁启超放于卷一, 谭嗣同、 杨深秀、杯旭、 杨锐、 刘光第、 康广仁六君子放于卷二, 中间人物放一类, 反派人物又放~类。

 特点之二是注解很详尽, 往往超过了正文传记部分。

 刘高的《北京戊戌变法史》 【3]'以北京为中心, 论述维新运动在北京的发生、 发展到失败的过程。

 范士华的《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4】

 。

 汤志钧的《康有为与戊戌变法》【舯, 浚书以康有为为中心, 详尽论述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及其变法实践活动, 对于其《孔子改制考》 、 《新学伪经考》 有全面的分析评判。

 吴廷嘉的《戊戌思潮纵横论》 I61, 该书主要是分析戊戌时期思想界的动态。

 以上作品对笔者论文都有启发。其二, 相关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论文有罗志田的《近代湖南区域文化与戊戌新旧之争》 ( 《近代史研究》 , 19 9 8 年第5期), 该文主要从文化思想领域分析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湖南的情况, 对比了湖南与其它各省情况的不同。

 吴仰湘的《皮锡瑞南学会讲学内容述论》 ( 《江西社会科学》 , 20 0 2年第5期), 阐释了南学会的宗旨, 皮锡瑞的“文明排外” 思想。

 周秋光的《熊希龄与湖南维新运动》 ( 《近代史研究》 , 19 9 6年第2期), 此文依据大量尚未公布的史料, 详述熊希龄在湖南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熊希龄在创办时务学堂、 《湘报》 、 南学会方面的贡献作出了肯定, 使人们对于湖南维新运动史的认识更为完整。

 除此之外, 参阅的论文有周秋光的《湖南维新运动时期南学会的创办与文明排外》( 《湖南师范大学社科学报》 19 9 8 年第5期)、 李玉的《湖南维新变法思潮新论》【” 沫维争、 龙应台《维新¨ |梦录》 , 三联书店, 2000年。[ 21汤忐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 , 中华书局t 19 61年。P I刘高《北京戊戌变法史》 , 北京燕山ij{ 版社, 20 0 1年。【引范}・华《戊戌维新——近代中国的一次改革》 , 求实出版社. 1987 年。【5】

 汤忐钩( (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 中华书局. 19 8 4 年。【6】

 曼延31{ ; 《戊戌思潮纵横论》 , 中硼人民人学出版社. 1988年。6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思想界的动态研究( 《船山学刊》 20 0 0 年第1期)、 熊秋良的《试论郭嵩焘在长沙的洋务宣传活动》( 《湖南师范大学社科学报》 19 9 8 年第4 期)、 郑海麟的《陈宝箴、 黄遵宪之湖南新政试析》 ( 《学术研究》 19 9 7 年第9 期)、 丁平一的《湖南维新运动的兴与衰》 ( 《湖南大学学社科报》 19 9 9 年第3期)等等, 另外有王晓秋主编的《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的一些论文。关于湖南维新运动, 不少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丰硕成果。

 笔者费时良多, 仅能拜读到其中一小部分。

 有些专著、 论文, 经多方搜寻, 还是无缘拜读,不免留下遗憾, 每念及此, , tl,中不觉惴惴不安, 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目前笔者所能见到的论著论文, 各具真知灼见, 是学者们辛勤劳动的汗水结晶, 为笔者进一步探讨本文主题提供了相当大的帮助借鉴。三、 资料来源和本文难点本文利用的原始资料有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王先谦、 叶德辉、 皮锡瑞、张之洞等人的著述笔记、 文犊奏章等, 如《虚受堂文集》 、 《汪穰卿先生传记・遗文》 、 《谭嗣同全集》 、 《郎园学行记》 、 《张文襄公全集》 、 《师伏道未刊同记》 、《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发》 等等。有关湖南维新运动, 原始资料不少, 专著、 论文也很多, 难点是走出在大家头脑中已形成的观念。

 本文对传统上被认为是顽固守旧的王先谦、 叶德辉等人做了一个较公允的也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评价, 认为他们思想上实际同新派较接近, 重合之处很多, 改革没有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各派进行无益之争, 从而坐失发展之机。第一章戊戌前夜的湖南思想界18 4 0 年的鸦片战争, 打破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 西方英、 法、 俄、 美等国家一步步地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 中国处于被西方列强任意欺凌宰割的状态, 『F 逐渐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一批丌明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士大夫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即早期

 维新运动时期湖南思想界的动态研究维新思想家或维新派, 著名的有王韬、 马建忠、 薛福成、 郑观应, 他们分别著有《驶园文录外编》 、 《筹洋刍议》 、 《适可斋纪言纪行》 、 《盛世危言》 , 早期维新思想家反对外国侵略, 希望中国富强, 主张政治改革。

 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其影响力越来越大, 逐渐形为了一股思潮, 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

 然而, 在湖南,时间好像停止了流动, 一切处于静止之中, 外面的新鲜空气吹不进湖南的大门,它己把自己的门窗紧紧地关上, 湖南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守旧排外的中心。一、 顽固守旧势力的堡垒湖南于康熙三年( 16 6 4 年)在湖广省内分设布政使司, 辖七府二州。

 到雍正二年( 17 24 年), 始正式设立湖南省, 领九府四州, 成为当时全国十八个行省之一。

 此前的湖南不过是一个半边疆区域, 此后也应当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钱基博注意到:

 清代湖南的交通不便和土地贫瘠使其“民性多流予倔强” ilj。

 张朋园搜辑了有关湖南省志和州县志中关于湘人性格的记载许多条, 出现最频繁的字是“悍” , 次则为“劲” 与“直” , 再次为“刚” 吼湘人杨树达, 曾是时务学堂的学生, 他亦说过; “湘中前辈大抵以横拙刚毅见长” p 】

 , 杨树达所指主要是士大夫。

 可知近代湖南民风与士风都以悍劲著称, 具有较强的斗争性, 这与湖南士绅在戊戌变法前后的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关联。说起来, 近代湖南最具意义的事件是咸丰同治年洲因镇压太平军起义而导致湘军的兴起。

 曾国藩和郭嵩焘都视湘军之起为“湘运之起” [ 4 】

 。

 可以况, 以咸同时期为转折, 湖南在全国的地位明显出现一个从边缘到中心的过程, 由此进而产...

篇二: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平台C A R E E R H O R lZ O N中国最早的近代警察机构一一湖南保卫局文/王宏伟甲午战后, 中国陷入被列强肢解和瓜分的深重危机之中。亡国之祸. 催人觉醒。

 于是. 维新运动随之兴起. 一时成为潮流。

 在这种情况下. 湖南巡抚陈宝箴、 署按察使黄遵宪在一批维新志士的积极襄助下。

 创立了湖南保卫局, 揭开了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序幕。一、 湖南保卫局的兴废18 9 7 年6 月 . 黄遵宪奉命署理湖南按察使。

 到任不久, 他即向湖南巡抚陈宝箴提出设立保卫局的建议。

 当时陈宝箴正在湖南大力推行新政, 也看到旧的保甲制度已不足依靠, 而社会治安又亟须整顿:

 “以省城内外, 户口繁盛, 盗贼滋多, 痞徒滋事, 不无扰害。

 ……而保甲、 团防局力不足以弹压, 事亦随而废弛。

 非扫除而更张之不足以挽积习而卫民生” 。

 因此他赞成黄遵宪的提议, 并委派其主持筹备工作。湖南世风向称守旧. 保卫局之议一出, 黄遵宪等人犹恐绅民不解其意. “反复引喻, 终日不倦“. 听者为之感动。

 黄遵宪在18 9 8 年2月 20 日的《湘报》 第7 号上公布了他草拟的《保卫局章程》 ( 以下均简称《章程》 )4 0 余条, 以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各街商人闻之欢欣鼓舞, 并有“绅商百余户. 职员等20 0 余名.联名呼恳从速举办” 。在陈宝箴的支持下, 黄遵宪参照日本警视厅和上海等地租界巡捕制度, 于7 月 27 日在长沙正式创立了保卫局。戊戌政变后, 陈宝箴、 黄遵宪相继被罢官. 永不叙用。

 慈禧谕令张之洞“湖南省城新设南学会、 保卫局等名目. 迹近植党, 应即一并裁废” 。

 保卫局被迫更名为保甲局, 其他各项制度仍得以保留数月 。

 顽固派并不罢休, 慈禧再下谕旨, 18 9 9 年1月 10 日, 保卫局被彻底裁撤了. 实际存在不过5个多月 。二. 湖南保卫局的组织制度保卫局系仿照西方警察制度和上海租界巡捕成立并参以地方实情而设, 初步形成了一套组织系统, 权责较专, 并有了一批专职人员和必要的章程制度。

 其机构设置实行3级体制. 即总局、 分局、 小分局. 并附设5处迂善所。

 其人事组织则采取官绅并立的原则. 各级机关和官绅之间的权限划分也比较明确。( 一)议事程序与官绅职责。

 保卫局总局设有议事绅士10人。

 组成决策机构:

 “一切章程由议员议定. 禀请抚宪核准交局中照行; 其抚宪批驳不行者应由议员再议:

 或抚宪拟办之事. 亦饬交议员议定禀行” 。

 议事的方法是:

 “以本局总办主席, 凡议事均以人数之多寡定事之从违。

 凡议定之后. 必须遵行:

 苟有不善, 可以随时商请再议” 。

 凡局中支发财物、 清理街道、 雇募丁役及总务、 后勤之事由绅商办理:

 判断讼狱、 缉捕盗贼、 安置犯人之事由官吏办理。

 保卫局设总办1人. 总司一切事务; 设会办1人, 管理稽查局中一切事务. 凡系缉捕盗贼、 判断讼狱、安置犯人之事. 均会同总办签行; 设会办绅士1人, ” 管理、 稽查各局委绅及各局巡查一切事务, 凡系支发银钱、 清理街道、 召募巡查之事. 均会同总办签行” 。

 总办和议事绅商任期均为2年。任期届满. 总办由议事绅商公举, 呈请巡抚委任。

 议事绅商则由长沙城内各绅户公举。( 二)机构设置与辖区划分。

 《章程》 规定, 于长沙城中央设总局1所; 城中分设东西南北分局4 所. 城外设分局1所, 共分局5所; 每分局辖小分局6 所. 共有小分局30 所。

 每分局设局长1人. 以同知通判担任:

 副局长1人. 以绅商担任。

 每小分局设理事委员1人. 以佐贰杂职担任; 理事委绅1人, 以绅商担任。

 每小分局均设巡查长1名, 巡查吏2名, 巡查14 名, 小分局30 所, 共设巡查4 20 名。( 三)经费筹措与公费支出。

 黄遵宪说, 保卫局开办之初,暂时支领官款, 开办以后. 官款不敷, 不能不取资于民。

 “以地方之财, 办地方之事. 仍散之地方之民” 。

 《章程》 规定, 自总局会办以下各级人员均月 支公费不等, 凡巡查长、 巡查吏、 巡查. 饮食、 官服均由官给。

 本局总办及议事员绅不支公费, 义务尽责。( 四)职事细则与办事纪律。

 保卫局定有《分局员绅职事章程》 、 《巡查长职事章程》 、 《巡查吏职事章程》 、 《总局巡查职事专业口径宽窄并举. 又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热点的转换. 而且重点突出. 特色较为明显, 能够较好地适应行业或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不断变化, 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大地承受生存和发展压力,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而区域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应当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有所体现。改进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 突破以教师、 课堂、 教材为中心的旧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特别强调实践和创新在教和学中的地位。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动手能力。

 分散实习时间, 实习以分散为主. 完善保证机制; 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强化模拟教学和实训教学, 把一些实践教学环节搬到机房、 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积极开门办学. 利用外部资源。

 向行业和企业开放. 请行业、 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定期来学校讲座或讲课, 以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组织教师、 学生定期到实践部门和企业参加实践, 拉进学校和社会的距离; 向全国开放. 定期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或作报告. 开阔师生的视野, 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学术活动和与校外人员合作搞项目; 聘请校外专家做学校发展及专业建设指导等的顾问:

 向国外开放, 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 选派教师出国留学进修。

 和国外高校进行学术资料交流等多种方式, 与国外高校建立广泛的联系. 培养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

 烟台职业学院)_ 万方数据

 学术平台C A R E E R H O R lZ O N章程》 、 《巡查各项章程》 等. 对各级员绅乃至巡查职责均有详细规定。

 如规定:

 小分局理事委员每日晨9 点到晚10 点, 在局督率各役遵照章程经理事务, 事必躬亲, 在局办事不许穿着袍褂公服. 查街不许乘轿。

 各员绅携带家丁到局断不准其干预公事, 查出审实立即将家丁责罚. 并将该员绅撤换。巡查非同官府差役, 规定其条件:

 一须在20 岁一4 0 岁问.二须读书识字、 粗通文理, 三须身体强壮、 能耐劳苦, 四须性质和平、 不尚血气。

 规定巡查执巡期间不准携伞、 执扇、 吸烟、露坐、 聚饮及与街市人闲谈戏谑, 凡有路人询问各事必须实告。同时规定巡查非奉有局票断不许擅人民宅. 晚间当差准其携带木棍1根, 用以自卫, 不准打人。( 五)附属机构。

 保卫局建立的同时. 附设迁善所, 并定有《迁善所章程》 , 规定于长沙城内外共设迁善所5所, 归保卫总局管辖。

 保卫局中设迁善所办事处. 负责收发公文, 遇事则总办、 坐办、 提调均在此会议。

 迁善所一切事务均归总办稽查管理。迁善所的职能在于收留失业人和监管、 教育犯人, 每所以4 0 名为限。

 除情节较重应充苦役的犯人外. 迁善所负责延聘教习. 指导失业人和一般犯人学习各种工艺, 如缝纫、 刻字、 制鞋、 削竹器、 造木器、 打麻绳等. 同时也参与通沟洫、 修道路.筑城池等土木工役。

 其制作成品出售后, 3成给作零用, 7 成分别存储. 俟其出所后作为资本以从事正当职业。

 由此可见, 迁善所在性质上已经不同于旧式封建监狱, 一定程度上具有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收容所、 感化所和初级监狱的规模。保卫局成立不久, 颇有成效. 熊希龄建议向全省推广。

 此议未待实行, 即随戊戌政变的发生而中止。三、 湖南保卫局的职权湖南保卫局的职权, 根据其《章程》 规定就是“去民害、 卫民生、 检非违、 索罪犯。

 ” 这是保卫局一切行动的根本原则和出发点。

 它很类似今天的公安机关, 是行政机构的~个组成部分:保卫局只有行事之权. 并无立例之权。

 但保卫局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 职权较公安机关更为广泛。第一, 预防犯罪、 缉捕盗贼、 维护公益。

 保卫局的各项主要职能由各级巡查人员具体行使。

 顾名思义. ” 巡查” . 就是巡和查。

 这既是保卫局基层工作人员的名称. 又表明了他们的勤务方式。

 根据《章程》 规定, 各级巡查必须在辖区内昼夜分班巡逻。

 在值班期间, 巡查可以处理职权范围内的各项事务。首先, 要缉捕罪犯。

 如西城第3局报称. 某夜巡查李成臣、张福田在雷家园捕获窃贼曹满一名. 经提讯. 供认行窃周汉臣家并屡次犯窃, 追缴原赃均已质钱花用。

 南城第14 局报称. 巡查林玉生遇一人背负布包, 行迹可疑, 跟踪至天心阁, 会同该段巡查围获, 查点包内有白竹布4 匹、 青绢裤1条, 人赃一并送局。

 查该犯系在湖北犯窃, 收押数月 , 后递解来湖南, 系积惯窃贼, 经讯明, 赃物系阜太布店所失。

 两犯均被解送总局. 发交迂善所羁禁, 巡查照章记功. 以示鼓励。

 其次, 有义务告诫辖区内住户谨防失盗及稽查铺户。

 如:

 ” 每夜巡查所辖地内, 各行栈房屋其门窗有未及关闭者既告知屋主关好, 各烟馆照章二更息灯, 如见有过时未息者应饬令吹息” 。

 再次. 根据《章程》规定. 有义务将遗失物品送归原主。

 消防、 救火也是巡查的一_项重要职责。

 此外, 巡查还有权查稽公共聚会场所. 禁止某些宣传活动。第二, 编查户口。

 当时, 保卫总局把清查户籍视为本局“第一要义” 。

 根据《保卫总局清查户籍章程》 规定. 户籍管理权由各小分局委绅主持行使. 上级各委绅监督指导. 各级官员协助。每年春2月 、 秋8 月 共清查两次。

 清查方式. 一为各分局辖地指定地段. 依次将每户门前悬门牌一面, 便于投递信函、 访求亲友以寻觅地址; 二为填写户籍表格, 载明户长姓名、 年龄、 籍贯及所从事职业等:

 三为所辖境内凡有流荡无赖之家、 诡秘可疑之人及窝聚无定之户, 均编为另户, 以便随时稽查。

 户籍册的管理由委绅负责。

 清查完毕时, “将该局辖地照依门牌号数编列记作清册. 一存该局一存大分局, 大分局收到照缮清册一份,送总局总司册籍处记存备案“。第三, 管理街道。

 7 月 21日. 《保卫总局清理街道章程》 在《湘报》 上公布。

 规定:

 保卫局有权管理省城各街道的交通、 卫生及其有关事项。

 在维护街道卫生方面. 每一分局雇清道夫2名, 自备车辆、 工具, 每天清晨将所辖境内各户门前扫出污秽弃物收拾干净, 堆积篾中, 暂放一处. 俟收清时, 立即陆续运送出城。

 所辖境内各店住户, 每日应在规定时间将所扫污秽弃物堆置门前. 以便清道夫前往收拾. 不得逾时。

 在维护交通秩序方面, 禁止以任何方式“露占官道, 阻塞行道” 。

 违者, 予以相应的处罚。

 有关街道管理的各项事宜, 由保卫局各级委绅负责。第四, 司法审判。

 保卫局拥有一定的司法审判权。

 “所有地方人民违犯本局禁令即第11条所载各事或本局巡查不守章程即第12、 1 3 、 14 、 15、 16 条所载各事” . 保卫局有权审讯发落; 但” 其户籍. 田土、 争讼之事本局不得过问” 。

 这就是说保卫局只能审讯普通刑事案件及本局内部成员违法违纪案件. 无权处理刑事案件。

 保卫局审判管辖的级别划分是:

 凡属上述刑事案件及本局内部成员违法违纪的案件, 巡查有权将其逮捕到局, 交由小分局理事委员审讯。

 对“或于地方有所损害或于人民有碍平安者, 经人告发亦准由理事委员传问” 。

 对因” 口角、 斗殴滋事申诉到局者. 准由理事委员劝解和释” 。

 轻微刑事案件. 理事委员可以当场讯明惩戒.取保释放结案, 但“不准设立公案, 擅用杖责” 。

 不过, 从现存的案例来看, 小分局委员实际上有权审问一些轻微案件. 并可以惩戒相关人犯。

 小分局委员不能” 劝解和释” 的,或案情较重的. 须移送分局处理。

 分局局长接到小分局移送的案犯后. 有权进行审问, 对其中徒流以下的案件可以直接作出判决, 徒流以上的应送总局处理。

 总局设委员4 人, 其中专司审案的2人。

 所有各分局送到犯人归其审讯。

 然后. 由会办会同总办判决发落。

 其中, 案情较轻的, 可以直接送交迁善所看管:

 案情较重的. 则送交“长善监” 和“府监“关押。

 湖南保卫局存在时间虽短. 且又局限于长沙城一隅. 可谓是昙花一现。

 然而, 从该局《章程》 规定来看, 它已初步具备了近代警察机关的特征. 其局员具备了警察的职业特征。

 这是中国举办近代警政的一次有益尝试. 揭开了中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序幕。(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万方数据

 中国最早的近代警察机构——湖南保卫局作者:王宏伟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刊名:职业时空(综合版)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年, 卷(期) :2007, 3(5)

  本文链接:

 http: //d. g. wanfangdata. com. cn/Periodical_zysk-zhb200705057. aspx

篇三: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年犯罪问题2019年第1期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龚游晰+【内容摘要】

 晚清民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间慈幼机构。香山感化院作为矫治慈幼院顽劣儿童的附属机构,也成为中国近代少年感化教育之先声。北京政府司法部借香山感化院办学基础,合并创办北京感化学校,仍由熊希龄任校长。该校根据以往劝诫顽劣儿童的历史经验,采用佛教善恶因果报应理论及其鲜活事例开展教化。在此基础上,熊希龄将香山慈幼事业和感化教育的经验教训推广到中华慈幼协会,成为当时少年感化教育的一面旗帜。熊希龄开创的民办官助、企业化管理的感化教育模式,仍具有启示意义。【关键词】

 熊希龄香山感化院 北京感化学校 少年感化教育一、大慈善家熊希龄与香山慈幼院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号双清居士。湖南凤凰县人,晚清民国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是活跃在政商各界长袖善舞的传奇人物。从国务总理到香山慈幼院院长,由政治家隐身为大慈善家,熊希龄独特的人生阅历和事业转型,都充满着精彩篇章。1922年,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颜惠庆陪同美国红十字会会长潘恩推事(Judge Payne)参观香山慈幼院,潘恩对于熊希龄正在从事的慈善事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你此刻所做的工作,再重要也没有了。就连你过去任国务总理时所做的一切,还不及它的重要”。④的确,正如十年后熊希龄在上海中华慈幼协会回顾自己的慈善历程所认为的那样,救助无依无靠的少年儿童使他们得到平等的教养机会,不仅是拯救中国的未来,也能洞察官场的愚昧颟顸和底层百姓的悲惨境遇。熊希龄先生办理慈幼事业始于1917年,他督办京畿水灾河工事宜,深入农村基层,发现民间疾苦和政治人物治理之罪恶,所以绝意仕进而热衷于慈幼事业。②(一)创办香山慈幼院的缘起创建香山慈幼院,是熊希龄督办京畿水灾河工的一项扫尾工作,却意外成就了熊氏毕生引以为豪的慈幼事业。1917年9月底,顺天府和直隶省发生特大水灾,淹没103县19045个村庄,受灾群众达到635万多人。熊希龄奉命督办水灾善后事宜,发现所到之处皆有穷困百姓遗弃儿童或标卖子女,于是委托传教士英敛之在北京设立慈幼局两所,分别收容灾区受难男女儿童逾千人。灾后生活境况逐渐恢复,在慈幼局的男女难童也陆续被父母领回,但仍有二百多人无家可归。熊希龄商诸督办处坐办陈汉第、罗振才,将部分河工赈款挪作善后基金,用于建立一所千人规模的大型慈幼院,并经总统徐世昌与前清王室内务府商量,将香山静宜园女子师范学校校园让与慈幼院,是为香山慈幼院。香山慈幼院以救助难童为目的,使他们免受丧失教养的机会,创办之后陆续收容京畿难童逾千人,后来熊希龄原籍湖南发生严重旱灾,熊电商湖南华洋筹赈会,愿意接收湖南难童二百名入院学习。④随后也接收了山东、江苏等省慈善机构选调的部分学童,到1925年时,院内收养儿童达到一千五百名之众。@香水慈幼院俨然成为全国慈+龚游晰,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①颜惠庆:《颜惠庆自传》,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188页。②《熊秉三演讲慈幼事业》,载《申报》1932年1月24日。③熊希龄:《香山慈幼院创办史》,栽《新教育》1923年第2期。④熊希龄:《沥陈香山慈幼院历年经费所受损失请拨归部帐呈段祺瑞文》,载《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7一1620页。万方数据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善事业的首善标杆。(二)施善兼及教化的办学宗旨香山慈幼院不仅是一个慈善机构,更是一个教育机构。熊希龄也不仅是一个慈善家,更是一个教育家。他将现代企业制度——公司运作模式引入慈幼院的日常管理,并制定了《香山慈幼院组织大纲》,将慈幼院办学宗旨、方法和特色开明宗义,公之于众:“本院为救济孤贫儿童,施以发达身心之完善教养,使植立德智技群四育之基础而能独立生计、适应社会需要,以养成健全爱国之国民为宗旨。”培养德智技群四育人才,将流离失所的难童教养成为健全爱国的国民,莫说超出了慈善事业的使命,就是比对当时的国民教育也有过之而无不足。其教育方法也别具一格,“本院教育采取现代最新式之方法,以学校兼家庭之教育,改革儿童公育场之空泛理想,加以随时随地随事之训导,使儿童得享家庭之幸福。”特别顾及难童缺失家庭教养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尤其重视职业规划和培训,“本院教育注重农工事业及其他事务之实地劳动工作,顺应儿童个性本能,使发生最浓厚之职业兴趣,以收将来择业乐业而为国家社会增加生产之效果。”①香山慈幼院囊括幼稚教育、小学、中学、师范、职业专科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系列,而且还有独立的医院、银行和工厂,俨然是一个立体完整的教育王国。(三)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本着造就健全人格和服务社会需要的宗旨,职业教育是慈幼院教养学生的最大特色。香山慈幼院普通教育课程有公民、国语、英语、算术、史地、自然、音乐、体育、艺术、习字、金木工、缝纫、珠算、社会、游戏、故事、常识、法制经济等,其中也不乏职业谋生之技能。而职业类有农科、织染科、金工科、陶工科、应用化学科、畜牧速成班、专工补习班等,采取半工半学的形式,教学与实践相得益彰。1926年,在慈幼院207位教师中,来自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36人,技术专家13人。②在职业导师和技术专家的具体指导下,慈幼院创办了慈云地毯厂、慈恒印刷厂、慈平制革厂、慈型机器厂、慈泉毛巾厂、慈化织染厂、慈诚织袜厂等校办企业,大部分日常教学和生活用具实现自给,也给学生职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场所,慈幼院肄业学生其职业技能得到社会好评,正是得益于这种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③(四)别具一格的慈幼院因为慈善基金来自河工水利赈济专款,香山慈幼院从一开始便显得与众不同。首先,学校经费完全靠财政部转拨水利建设专款项下支出,学生学习生活一律免费,随着收容难童增多,不足部分无法通过收取学费加以补充,这是与其他学校办学情形完全不同之处。而且这种经费转拨方式,完全依赖熊希龄特殊的政治影响力。而且经费不足部分,仍然需要熊希龄出面向政商各界领袖人物化缘;其次,学校教员待遇差,教师队伍不易稳定。慈幼院是个慈善机构,教师工资本来定的标准很低,而且地处偏僻,教师无法在京兼差兼课,生活待遇难以维持。若薪金不能按时足发,教员瞬即星散;再次,在校师生一切仰仗部拨经费,北京政府政局不稳,经费常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放,纵然教学用品可以自给自足,一千数百人饥寒交迫则岌岌可危。所以,熊希龄常常不得不先向各大银行商借款项以维持周转,惟其如此,香山慈幼院完全是建立在熊希龄的巨大政商人脉基础上,他不仅是慈幼院的精神领袖和化缘财神,而且也是维系其存在和运转的主心骨。④二、从香山感化院到北京感化学校香山感化院是香山慈幼院的附属机构,主要是针对慈幼院中比较顽劣的学生实行隔离教化的设施。①《香山慈幼院组织大纲》,载《民国文献类编》(社会卷33),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119—138页。②《香山慈幼院教育一览》,栽《民国文献类编》(社会卷3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177—201页。③《北平香山慈幼院概况》,栽《民国文献类编》(社会卷3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387—417页。④熊希龄:《沥陈香山慈幼院历年经费所受损失请拨归部帐呈段祺瑞文》,载《熊希龄集》(下),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7—1620页。67万方数据

 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9年第1期熊希龄认为,慈幼院的难童由于缺乏家庭温暖和基本教养,在道德和知识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极易滑入犯罪深渊,创办感化院作为矫治顽劣少年的一个附属机构。(一)创办香山感化院1922年秋,熊希龄在香山炮厂设立感化院,作为矫治顽劣儿童的教化机构,“大凡顽劣儿童所以常犯罪恶而不自知者,皆因知识反常。根性上已无管束自己能力之故,矫正之法惟在唤醒其自行管束之能力,使其恢复通常人之状态耳。香山感化院,即利用此法,而得佳良之成绩。该院为熊希龄所办,专以收容慈幼院中不率教之儿童,共有学生数十人。除原有学科及工艺外,尤注重于宗教之感化,以冀唤醒其根性上之反常。该院左近有施粥厂一所,为穷人麋集之处,日来天气奇寒,穷人取粥时缩瑟之状,益为可悯。熊特嘱该院主任万钧常率队前去参观,以作实地之演说。该院学生参观之时,竞大发天良。除力自忏悔外,并自动均捐助铜钱四千余枚,在该厂发放于年老有残疾之人。云人心本善,为尧舜,为盗跖,惟在于教育之当否。”①感化教育重在养成其人格、广开其生路、尊重其人权,使不良少年重新回归正常社会秩序中。②早在1915年,山东省巡按使衙门便筹设感化院,此为中国最早的感化教育机构,将居无定所的无业游民集中到感化院,通过“授以工艺,化以道德”达到“化莠为良”的治安目的,旨在减少犯罪。③熊希龄在香山慈幼院内建立感化院,则主要针对难童中的顽劣分子,兼具教化与惩戒目的。(二)花费不菲的感化教育感化院虽然人数不多,但花费不菲,维持不易。在《香山慈幼院历年收支经费报告书》之第四项附属感化院:1922年筹办费510元,该年8月以后经常费2193元;1923年经常费5370元,年底移交司法部所建筑感化学校;1924年移交筹办费5000元,经常费8042元;1925年经常费9571元;1926年上半年经常费6078,特别费363元。以上感化学校共支银37135元。④这个收支报告只是反映慈幼院财务项目下的感化院支出情形,远未达到它的实际支出规模。据香山感化院早期主持人万钧居士回忆,感化院举办不久便并入司法部感化学校,校长仍是熊希龄,并有财政部每年拨款5万元。⑤后因款不敷用,一再追加。如请追加感化学校建筑经费,特将庆寿木厂包修合同函送司法部审定后,提交国务会议照数追加,并请财政部迅速指拨,以便早日竣工。@正因为建立感化院和感化学校花费不菲,所以,来自司法界的迫切要求,却迟迟没法付诸实践。如191 1年,奉天高等审判厅厅丞许世英呈请提法司特设幼年监狱和感化院,教养幼年犯。⑦23年(1934年)后,许世英在中华慈幼协会常年总会上,仍在呼吁设立儿童感化院,认为上海乃五方杂处儿童犯罪高发区,应该设立一所儿童感化院。⑧(三)北京感化学校1922年冬,刚刚建立两月的香山感化院,被归并到司法部筹建的北京感化学校。校址在宣武门外下斜街,原为清代刑场,占地54亩,房屋450多间,除收入香山慈幼院送来过犯儿童外,接收各省法庭和警厅送来少年罪犯。除用佛法感化教育之外,施以普通教育及工业常识,“意在期其知德并进,出校后能独立谋生”。1924年秋,熊希龄将占地一半建立慈祥工厂。1926年春,因主持人万钧居士忙于刻经无暇顾及教务,校长将慈幼院女校师范部国文教师李慎言调任教务长,万钧任事务长,分理校务。同年9月,万钧辞职,李慎言改任校务主任,协助校长熊希龄办理全校日常事务。根据司法部制定的《感化学校暂行章程》要求,该校收录学生年龄均在16岁以下,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慈幼院过犯学生;二是由68①《香山感化之成绩》,载《国际公报》1922年第3期。②黄鸿寿:《中国宜亟设感化学校论》,载《江南警务杂志》1910年第6期。③《鲁省设立感化院之先声》,载《申报》1915年6月17日。④《香山慈幼院历年收支经费报告书》,载《民国文献类编》(社会卷32),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第36—37页。⑤《各处致宝静法师函:中央刻经院万钧居士来函》,载《弘法社刊》1931年第18期。⑥《法界消息:要闻十则一香山慈幼院请追加感化学校建筑费》,载《法律评论》1926年第26期。⑦《奉天高等审判厅厅丞许世英呈请提法司特设幼年审判庭文》,载《大公报》(天津版)1911年6月19日。⑧《中华慈幼协会昨开常年大会》,载《中报》1934年1月30日。万方数据

 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司法部和各省法庭拘送来的少年罪犯;三是京师警察厅和各省警察厅送来的惩戒少年犯;四是不守家规、不服管教者,经家长请求人校,作为附生收取生活学习所需膳宿费。该校办理人学手续比较严谨,司法部、警察厅和慈幼院送来的学生需经主管人员正式公函方可入校。家长请求人校者,除了交膳宿费外,还要觅保以保障后期费用。(四)感化学校的教学管理感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非常严格,尤其严把分班、遣送和奖励各环节。首先在入校时将学生分入普通感化所和特别感化所,严密隔离,禁止交通。普通感化所收容犯过儿童,除食物与慈幼院一律以外,其余均不准与慈幼院儿童平等;特别感化所收容犯罪儿童,除食物照过犯儿童一律外,其余均不准与过,J已Jb童平等,入校头3个月完全用监狱制严加防范。收容儿童自入校之日起,即由家务部指定住所,此后非得许可不许自由行动。次日开始,由教务部编人现有班级一同上课。其次是及时做好遣送工作。对学行优美者,施行免除感化;对于品学极劣不能感化者、年龄已过18岁者、由家族送来之附学儿童经家族请求领回者,及时遣送出校。另外,根据感化效果做好变更待遇等精神奖励。学生接受感化教育3个月后,学校认为其真心改善,确有悔过之诚意者,由校长和主任斟酌情形,施以变更感化,或免除感化以奖励之。变更感化的学生,属于普通感化所的则送慈幼院,属于特别感化所者,则送普通感化所,特别优异者也可径直送入慈幼院。免除感化之儿童,都要书具悔过书,由各部部长和教员工师联名具保,由校长或主任批准送人慈幼院肄业。④从香山感化院NzlL京感化学校,熊希龄所领导的团队在他看来是做一项慈善,而在法律界的人看来却是在尝试他们呼吁已久的感化教育的理想蓝图。正是因为此项事业具有拓荒首创性质,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事例可资借鉴,尤其没有任何教材可以利用。“院里送来各省不良少年甚多,因而需要各种教材,均...

篇四: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信息张娟, 博士,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ju a n zrf @ y a h o o . co m . cn高云昆, 北京市香山公园管理处高级工程师赵康, 北京市香山公园管理处高级工程师收稿日期:

 20 13—0 3- 26北京香山慈幼院近代建筑现状调研T h e S a le sia n S c h o o l B u ild in g In V e stjg a tio no n C u r r e n tS itu a tio n o fB eijin g F r a g r a n tH ill张娟高云昆赵康Z h a n gJu a nG a oY u n K u nZ h a oK a n g中图分类号T u 一8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3- 7 39 X ( 20 13)0 7 —0 14 1—0 4【摘要】该文通过对北京香山慈幼院建筑的历史资料分析与现状调查, 深入了解香山地区慈幼院建筑群的分布、 形制、 使用现状及保护情况。

 对其历史沿革进行梳理, 阐述香山慈幼院建筑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建筑类型, 所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与保护意义。

 并总结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与措施, 为此项目的进一步保护修复与适应性再利用提供重要基础。【关键词】

 北京香山慈幼院近代建筑[ A b str a ct】

 T h r o u g ht h ein v e stig a tio no f t h e h isto r ic a l d a t aa n a ly sisa n d t h e sta tu s o f t h e C h arityK in d e r g a r te n b u ild in go fF r a g r a n tH ills, in —d e p thu n d e r sta n d in gt h e c o n str u c tio n o f t h ed istr ib u tio n ,sh a p e , sta tu sa n dp r o te c tio n . W eso r to u titsh isto r yr e v e a ls t h eim p o r ta n ta c a d e m ic v a lu e a n dp r o t e c tt h esig n if ic a n c e 0 fC h a r ity K in d e r g a r t e n0 f m o d e r n a r c h ite c tu r e a s a h isto r ic d istr ict. W ea lso p u tf o r w a r d t h ep r o te c tio n p r o p o sa lsw ith m e a su r e s, S O a s to p r o v id ea nim p o r t a n tb a sis f o rt h en e x tste po fp r o te c tio na n dr e sto r a tio n .【K eyW O rd s】

 B eijin g , C h a rityK in d e r g a r t e no fF r a g r a n tH ills, M o d er nb u ild in g北京西山地区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遗存, 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南麓的香山周边地区自唐代开始就兴建庙宇, 到清乾隆时期, 形成了具有浓郁的自然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静宜园。19 11年辛亥革命后, 清帝逊位, 但香山静宜园仍由前清皇室经管使用。

 19 17 年, 曾任民国总理的熊希龄设慈幼局救济京畿水灾受灾儿童, 借静宜园地建设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部分近代建筑保存至今。为了解决慈幼院经费, 慈幼院院长熊希龄将静宜园部分景区遗址租给当时的军阀、 富商、 各界名流进行建设改造, 作为私人别墅。

 如今尚有私人别墅及大量慈幼历史院建筑留存下来, 有的还曾作为中共中央刚刚进入北京时的指挥机构所在地。纵观历史, 这些近代建筑遗存都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

 但是由于地处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北京, 而所处位置又相对偏僻, 香山地区慈幼院建筑遗存至今尚未引起学术界重视。

 对于这类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与适应性利用研究已迫在眉睫。1香山慈幼院的早期建设与发展香山慈幼院建院工程于19 19 年2月 1 7 日开始, 年底男、 女两校校舍建成, 该工程聘请了工程师何生荣打样, 政府工程师马容审度, 并作说明。

 中标公司为“桐发功公司” , 马容做工程监督。

 在工程建设中, 桐发功公司偷工减料, 后改由德国人建筑师罗克格( C u r tR o th k e g e l)的公司承办。

 19 20 年9 月 3日, 香山慈幼院落成开学, 有儿童20 0 余名, 分男、 女两校, 院长由熊14 1H U A Z H o N GA R C H I T E C T U R E万方数据

 希龄亲任, 副院长由施今墨( 我国一代德高望重的名医)担任。

 并先后聘请罗振方、 张一麟( 19 15年任教育总长)、 王在湘为代理副院长。

 首批教师是来源于北京、 天津等地的师范学院及归国留学生。

 开办经费先是由督办水灾善后的款项列支, 采取官办民助方式, 以后基本依靠熊希龄的声望和影响, 通过中外慈善机构、 名人、 富豪捐款维持。据考证, 香山慈幼院男校在静宜园东北, 原是一片空地, 大约20 0 余亩, 即现在香山公园管理处、 香山别墅及管理处料场所在地。

 女校的地址乃是前清皇室的寝宫, 名为中宫, 即现在的香山饭店址。

 男校建有教室十三所, 宿舍八所以及其他场所共计七十七所, 女校建有教室八所, 宿舍四所等共计四十六所。19 26 年, 香山慈幼院确立新的教育宗旨:

 为救济孤贫儿童, 施以发达身心之完善教养, 以植立德智体群四育之基础, 而能独立生计, 适应社会需要, 以养成健全爱国之国民。

 慈幼院采取全住宿管理方式, 孩子可从教保院升入蒙养园, 再升入小学, 小学毕业后, 女生多半入幼稚师范, 男生可考任何中学。按照上述宗旨, 此后慈幼院逐步发展为具有一个总院和5个分校的完善的教育机构, 在院儿童达17 0 0 余人。

 具体情况如下:①总院是全院教育和行政机关的总枢纽, 建制总务、 教育、 会计、 检察四股。

 慈幼院总院的地址, 即现在吞山公园管理处的所在地, 主要历史建筑包括:

 镇芳楼( 图1)、 镇南房、 慈幼市政所( 图2)。

 总院办公大楼为原河南都督张镇芳捐建, 故名镇芳楼。②第一校为蒙养部, 承担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

 校址位于今香山饭店一带。

 主要历史建筑包括:

 婴儿教保园( 图3)、蒙养园( 图4 )、 家庭总部( 图5)、 蒙养园思源亭。③第二校为小学部。

 校址位于今知松园、 香山别墅、 眼镜湖等地。

 主要历史建筑包括:

 主建筑大楼院( 图6 )、 校门门房、 镇南楼、 大饭厅、 兄弟楼( 图7 )、 知松园、 眼镜湖、 足球场、 田径场。④第三校为中学、 师范部。

 第三校男校19 26年在香山成立, 19 28 年迁至青龙桥, 与颐和园一墙之隔。

 19 34 年香山慈幼院与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合办了十字中学。

 第三校女校19 26 年在香山女校成立, 19 30 年在香山见心斋增设幼稚师范科, 19 31年从香山迁入城内西四帝王庙办学。

 该校又称北平幼稚师范学校。⑤第四校为职业教育部。

 校址在今香山别墅、 眼镜湖以东一带。

 四校主要负责培养中等职业人才。

 其职业教育分农科、 工科、 商科。

 农科设有养蚕室、 养蜂场、 家畜饲育场、花圃等。

 工科设有铁工场、 木工场、 日用化学工场、 印刷工场、 陶工场、 织染工场、 挑花刺绣工场、 发电场等。

 商科设有香山农工银行( 图8 )、 商场、 甘露旅馆等。

 19 33年8 月 ,因经费难以维持, 四校只保留金工科的铁工场( 图9 )、 木工场( 图10 ), 及农工实习场。⑥第五校为技工部设在北京城内, 19 26 年成立。

 校址在北平城内, 分为两处:

 一处在室武门外下斜街感化胡同:

 一处在安定门内千佛寺。此外, 香山慈幼院共举办三次回家节, 第一届回家节于19 35年7 月 7 、 8 两日举行。

 原址位于教育图书馆北侧小山坡上。

 主要历史建筑包括:

 思亲舍( 图11)和白云亭( 图12),为回家节的纪念建筑物。图1原慈幼院镇芳楼图2原慈幼院市政所( 已拆)图3原慈幼婴儿教保园( 已拆)图4 原慈幼蒙养院图5原慈幼家庭总部爱育村( 已拆)图6 原慈幼大楼院( 已拆)图7 原慈幼兄弟楼香山地区近代建筑作为慈幼院教育建筑的发源地及重要教学地点, 亦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探讨其建筑的历史概况、 发展演变及使用现状, 为今后保护性利用提供有力支撑。2香山慈幼院现存建筑概况自20 11年, 香山管理处对这一时期香山地区历史建筑进行大量资料整理与实地考察, 对慈幼院现存二十余处建筑遗迹的历史价值及使用现状进行客观评定。

 为香山近代建筑的保护修复策略与适应性再利用设计的进一步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表1为香山慈幼院主要建筑遗存的使用及现状分析。3香山慧幼院建筑使用现状分析如今, 香山慈幼院的建筑遗产部分留存下来, 如上述调查裂格中所统计的情况。

 从建筑保护的角度, 可将现存建筑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频繁使用, 维护良好这类建筑是目前保存状况最好的。

 由于作为香山公园的重要历史建筑及管理处的办公用房, 都有较好的日常清洁与维护, 未进行大改造, 延续了历史建筑的结构体及装饰细节原貌。

 如:

 原慈幼院二校门房( 图13)、 镇芳楼( 图14 )、 双清别墅( 图15)。正旦万方数据

 蓁禽墙蓁●■一图8 原慈幼农工银行图9 原慈幼铁工场图10 原慈幼木工场图11原慈幼思亲舍图12原慈幼自 云亭图13原慈幼二校门房现状( 现为香山管理处门房)图14 原慈幼镇芳楼现状( 现为香山管理处办公用房)图15双清别墅现状( 现为陈列室)图1 6 原慈幼院图书馆现状( 现为小自楼)图17 原慈幼院铁工场现状( 现为料场仓库)图侣原慈幼院蒙养园建筑现状平面、 立面图i口国( 2)仍在使用, 维护不利目前, 一些重要的慈幼院历史建筑被用作香山管理处的库房及辅助办公用房建筑, 从使用效率及重视程度来看, 均较弱。

 其中包括如原慈幼院铁工场、 原慈幼院图书馆( 图16 )、 来青轩等优秀的近现代建筑遗产, 却因使用用途等因素, 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建筑损害严重。

 出现建筑结构体受潮腐蚀, 室内外墙体表面泛碱、 面层脱落, 屋面漏雨等现象。

 而其中, 建筑时代特征最为鲜明的原慈幼院铁工场建筑, 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及长期维护不利, 其主入口拱券上方已出现多处严重裂缝( 图17 ), 成为此项保护研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 3)有较大改造、 翻新随着时间推移, 原慈幼院建筑的使用功能均发生多次改变。

 在功能改变的同时, 伴随着对原建筑不同程度的改扩建,甚至是整体翻新重建等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 建筑的历史痕迹弱化, 历史元素在新建筑中的比重变得更少。

 其中典型建筑有:

 蒙养园、 兄弟楼、 农工银行等原慈幼院建筑。现作为宾馆的蒙养园( 图18 )建筑经改扩建已将原建筑入口及主体包裹于其中,仅能从立面上可见原建筑部分屋顶山花。( 4 )原貌难以辨认由于对这一时期历史建筑价值认识的不同, 目前仍缺少对这类建筑保护的详尽管理制度, 使得对个别建筑的翻新改造力度极大。

 如今只能靠建筑所处位置及建筑体量来判断建筑的身份, 历史元素已无从考证, 如原慈幼院思亲舍建筑。此外, 由于历史的变迁与建设发展,一些慈幼院主要建筑如今已被拆除。

 如:慈幼市政所、 理化馆、 校医院、 男校口子H U A Z H o N G A R C H lT E C T U R E1jM淳H,,j?,ohijj“滢”呻¨汁”,=¨坤¨瑚¨q正.~¨鲁..●●●●●●●●●●●●万方数据

 表1香山慈幼院主要建筑遗存序号建筑名称建成年代建筑用途建筑现状1镇芳楼19 20 血原:

 慈幼院院长办公用房建筑主体结构、 形式未变。

 日常维护良好。现:

 香山公园管理处办公用房2镇南房19 20 血原:

 慈幼院复式班教室建筑主体结构、 形式未变, 日常维护良好。现:

 香山公园管理处办公用房3来青轩原:

 慈幼院教学用房目前尚存部分单体建筑, 建筑主体结构、 形式未变。现:

 民工驻地屋面漏雨、 受潮现象较严重。4双清别墅19 31血原:

 熊希龄私宅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建筑主体结构、 形式未变, 日常维护良好。现为毛泽东当年生活工作过的原状陈列室5小白楼19 20 . 晕原:

 慈幼院教育图书馆建筑主体结构、 形式未变。

 建筑内墙出现返潮、 开裂现:

 香山饭店办公用房现象, 墙皮剥落较严重。6蒙养园19 23. 生原:

 慈幼院培养4 ~6 岁的儿童保留原建筑主体结构及形式基础上, 有部分加建和室现:

 蒙养园宾馆, 对外住宿、 餐饮内整体改造, 建筑外立面细节有局部改造。7香山公园管理19 20 . 正原:

 慈幼院二校门房建筑主体结构、 形式未变, 19 7 6 年大地震后, 进行钢处门房现:

 香山公园管理处门房梁架加固, 目前结构稳定性良好, 日常维护良好。8兄弟楼原:

 慈幼院学生宿舍整体翻新改建, 仅保留原建筑主体框架, 仿原建筑立现:

 对外出租使用面形式。9料场19 26血原:

 慈幼院铁工场, 工科教学实践建筑主体结构、 形式未变。

 建筑主入口拱门上方的山用房花墙体出现严重裂缝。

 由于屋顶漏雨及北立面窗洞全现:

 香山公园管理处仓库部被封堵, 建筑通风及干燥能力较差, 墙皮脱落及腐蚀现象严重。10料场北库房19 26 . 董原:

 慈幼院木工场, 工科教学实践建筑主体结构、 形式未变, 原窗洞多处被封堵。

 建筑用房墙体有返碱、 返潮现象。

 建筑构件有缺失、 主梁出现现:

 香山公园管理处仓库腐蚀。11香山公园管理19 26 . 晕原:

 慈幼院农工银行及商场, 商科主体结构、 形式基本未变。

 外墙面砖形式改动较大,处小铁门北侧教学实践用房门窗已年久失修。薄岛现:

 香山公园管理处仓库12思亲舍19 35鱼原:

 慈幼院思亲舍经翻新后立面已完全改变, 仅保留原建筑结构体。现:

 国安局办公用房楼、 发电厂等历史建筑。4 研究价值与保护意义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 香山近代建筑作为历史风貌保护区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日渐清晰。首先, 北京作为重要古都民国时期的建筑并不少见, 大多分布于当时推崇维新的地方, 且多以大型官式建筑为主, 建筑的风格形式受到很大制约, 如北京国际俱乐部、 北京正阳门改造等设计项目。

 而香山慈幼院建筑群由于地处北京西北郊风景区,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为民国时期建筑创作的时代性、 革新性提供了更大的空H U A Z H o N G A R C H I T E C T U R E万方数据间。

 同时, 由于教育模式的特殊性, 香山慈幼作为集婴儿教育、 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中学教育、 职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学科教育类学校, 建筑类型独特, 是教育建筑中难得的例证。

 然而, 相关的建筑研究与保护却长期处于极低水平。其二, 北京香山慈幼院近代建筑群作为德国建筑师罗克格的作品, 其建筑保护与研究价值不容忽视。

 20 世纪初, 大批西方建筑师随着西方移民逐步进入中国,德国建筑师罗克格作为其中的佼佼者,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先后在北京、 天津、青岛等地开展设计活动, 留下众多建筑作品, 相当一部分甚至已经被当作城市地标14 4性建筑。

 通过这些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建筑作品的研究与比对, 我们可以看到, 近代中国建筑在西方文化冲击、 碰撞下所产生的特殊形式和艺术内涵。

 更多地了解早期外籍建筑师在中国是如何实现建筑创作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其三, 在社会、 历史价值方面, 香山慈幼院作为中国早期专门培育各族孤贫儿童的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 具有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学校。

 据统计, 香山慈幼院从19 20 年创办至1 9 4 9 年1月 , 约有毕业生6 0 0 0 余人, 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 下转第14 8 页)

 下砖红色显得更加明丽, 与环境产生强对比中的和谐, 极其契合他们在闽南的明朗阳光下所形成的豁达热烈、 敢拼敢闯的渔民文化的性格特质, 也符合他们在艰苦的生活方式下祈求喜庆吉祥的愿望。

 由于闽南长期处于中原政权的边缘, 在同中原政权的多次对抗中发展出强烈的自 我认同感, 虽受中原文化影响, 却不寻求与中原文化的趋同H 1。

 因此...

篇五: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算文史教育研究2014年

 第32期· 229 ·提起新文化运动,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实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仅是五四时期发生过新文化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也曾发生过一次这样的运动。平心而论,戊戌维新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所发生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它在政治、经济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只是长期以来学者关注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忽略了其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影响。笔者就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在思想文化领域所进行的改革进行论述。在甲午战争以前,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涉及的领域比较狭窄,主要是生产技术,自然科学和某些政治学说,而且偏重于个人的主张,缺少群众性和社会性,没有形成运动。突然而起的甲午风云,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耻辱,同时也促使中国人在昏睡中惊醒,在先进的中国人中间酝酿,宣传已久的学习西方,改良变法思想,到了此时终于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并且迅速的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政治改良运动。在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把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和文化运动紧密的结合起来,为什么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呢?梁启超解释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废科举 ;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1]以开民智而育人才为变法之本,这是维新派的共同主张,光绪帝采纳了梁启超等人的建议,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的《定国是诏》中明确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2]6月23日又颁布上谕“著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 。[3]7月10日命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 , “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 。[4]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维新派还大力提倡创办学会,从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创办强学会开始,到1898年变法失败,全国各地共办起各种学会70多个。尽管这些学会规模、作用大小不同,性质和活动内容也有所区别,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在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破旧立新,开通风气。报刊在甲午以后也得到了发展,从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 , 在上海创办《强学报》 , 严复、夏曾佑在天津主办 《国闻报》 , 到1896年梁启超主持 《时务报》 ,徐勤、麦孟华等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及稍后唐才常等人在长沙主办的《湘学报》和《湘报》等如雨后春笋, 纷纷问世。这些报刊的创办人或主编人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维新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这些报刊在宣传维新变法,介绍西学知识,启发民智,开通风气方面,起到了别的方法所不能起的作用。由于变法维新的政治需要,由于新学的提倡和传播,导致了文艺领域的变革,这一变革的特点是“诗界革命” , “文体革命” , “小说界革命” , “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形成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冲决着传统文艺的网罗,成为近代文艺思想的主流。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的创作原则,冲破旧式诗歌的束缚,并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成为近代诗界革命的先驱。这时对诗歌的改革创新,虽然还只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把一些从西方学得的新名词移用于诗歌创作,显得生硬难解,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激情,使得那些吟风弄月,无病呻吟,逃避现实,摹拟往古的所谓“宋诗派”和“同光体”诗,大为逊色。与“诗界革命”比较起来, 影响更大的是“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中,虽然还把《红楼梦》 、 《水浒传》讥为诲淫诲盗之作,但是他从维新变法的政治需要出发,把小说看成是最有力的宣传工具。他借用康有为的话说:“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谕,当以小说谕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彼美、英、德、法、奥、意、日本各国政界之同进,则政治小说为政最高焉。

 ”[5]当时的维新派人士还不可正确认识小说乃至整个文学艺术的性质和它们的社会作用,但是他们敢于把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看得能够起到“六经” , “正史”所起不到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新颖而大胆的见解,维新派发动的这场声势颇大的“小说界革命”运动,使小说创作和翻译空前繁荣发达,自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十多年间,许多文学刊物如《指南报》 、 《游戏报》 、 《新小说》 、 《绣像小说》登相继出版,创作和翻译的小说约达一千二三百种。与小说同被封建士大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戏剧也受到维新派的重视。维新派很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甚至认为戏剧比小说的作用更大, “虽聋得见,虽盲可闻” , “欲无老无幼,无上无下, 人人能有国家思想, 而受其感化力者舍戏剧末由” 。戏剧改良的提倡,影响及于京剧、川剧、粤剧等一些剧种,在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宣传爱国思想,改革社会风俗的剧目。散文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梁启超提出过“文体革命” ,这是因为宣传维新变法的政论文章需要冲破桐城派等传统古文的束缚, 创出一种新体散文, 这种新体散文号“新文体” , ,其特点“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 。因而风靡一时,影响颇大,为晚清文体解放开辟了道路。文学改革运动的发展,进而扩及于史学领域,在《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文章里,梁启超就强调了史学的社会作用,认为“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 。[6]他猛烈的批判传统的封建史学,指出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帝王的家谱,封建史家是为一家一姓的帝王争正统,这种史学只能奴化人们的思想,不能使人们“鉴既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 。[7]这种新史学就是要“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 ,使“后人循其理,率其例,以增幸福于无疆” 。[8]“史界革命”的提出,为史学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结束了封建史学独占史坛的局面。维新派还重视社会风俗的改革。众所周知,妇女缠足这是中国长期以来残害妇女的遍及全国的陋俗,在戊戌维新运动思想酝酿期间,维新派就把戒除妇女缠足作为一项社会革新广为宣传,1896年广东籍人士赖弼彤,陈墨庵在顺德县倡立“戒缠足会” ,1897年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麦孟华等人又在上海发起“试办不缠足会” ,把反对妇女缠足从宣传变为实际行动。1898年春季由《南学会》时务学堂和《湘报》的核心人物黄遵宪、徐仁铸,熊希龄、梁启超等16人为董事,发起成立“湖南试办不缠足会” 。总会成立以后,湖南省有些州县还建立了分会, 参加和捐助 “不缠足会” 的人士十分踊跃,其中也包括少数开明妇女。仅在《湘报》上批露的参加和捐助者的名单就有1200多人,这实际上成为一个(下转310页)【摘

 要】戊戌维新运动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而且是一次思想启蒙和解放的运动,是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新文化运动几乎包括了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这场戊戌新文化运动虽然存在不足和缺点,但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关键词】戊戌维新

 新文化

 运动戊戌维新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刘

 敏(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213)

 · 310 ·语文教育研究读写算2014年

 第32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段话明确地告诉了学生、教师二者之间关于学习关系,如何构建有一个高效率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针对这一目的,国内外许多的心理学、教育学专家进行了大量潜心研究和真知灼见的实践,友善学习便是其中的一种。友善学习一词的由来源于新西兰著名教育家克里斯蒂 •沃德提出的友善用脑,她从最新的神经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神经学、心理学研究为依据,以教会学习为理念,强调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互动,积极学习的一种方法。那么,这一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集中精力时间切分课堂教学单元友善学习的精髓是所有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可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素,使学生的学习持续性不够强,就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整理,抓住重点,提纲挈领,牢牢掌控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集中精力对课堂的40分钟进行有效的拆分,通过游戏、趣味互动、学生动手操作等方式把枯燥乏味的课堂切分成妙趣横生的学生活动。如在教学《秋天到》时,首先把课堂切分成学生作品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展示他所收集到的秋天的资料,如黄树叶等 ; 其次是说一说秋天的心里话。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秋天的切身感受,和同伴共同交流。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也可以是自己观察到的美景或体会 ; 最后是收获的秋天,让学生在教师准备的教具中找出那些果实师秋天成熟,那些不是?通过这样的分级教学,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对秋天了解的全过程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二、让音乐打通学生通往知识的神经经络音乐是友善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音乐能够给人以美得享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把音乐引入课堂,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调节课堂教学节奏,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语言文字的抽象性往往使这些刚认识汉字的孩子一时难以想像文字描述的情境,也难以体验文字描写的情感。而音乐轻重缓急的曲调,明快的节奏,未成曲调先有情,能给他们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它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能帮助孩子们克服语言文字的抽象性所带来的困难,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如 :

 《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学生们都非常熟悉, 因此, 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播放这首歌曲。悠扬、深沉的曲调与课文内容紧紧相连,一下子激活了学生以往在电视、电影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的情绪被感染了。体现了学生在美妙的幻境中学习,教师的指导也更有效率。三、思维导图的应用思维导图是以中心词为基点,关键词为节点,逐步扩散连结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应用好思维导图,对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更加清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许多运用思维导图的成功案例,像经常运用到的词语或成语接龙训练就是最好的思维导图表现形式 :

 大家——家庭——庭院——院落……它便把杂乱无序的语文词语通过这样的整理,就变得有章可循,便于学生容易掌握。再如平时要求学生背诵精选课文,如何才能又快又准地背诵呢?有经验的老师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教会学生一些快捷、适用的方法,像抓住关键字、词、中心句或者采用动手绘图、脑海再现场景等。总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那么,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应该是和谐友善的进行,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的大脑得到充分而必要的训练,把沉寂的脑细胞活跃起来,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参考文献[1]《“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克里斯蒂•沃德【摘

 要】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学习关系,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张扬学生学习的天赋,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事情。本文主要从课堂结构、少年儿童的认知及思维规律入手,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广大同事们分享。【关键词】友善学习

 思维导图

 教学初探小学语文如何应用友善教学张

 玉(四川省旺苍县白水镇中心小学校快活基点校)(上接229页)具有相当广泛群众性的维新团体。湖南移风易俗的活动不止妇女不缠足一事,几乎与成立“湖南试办不缠足会”同时,熊希龄还在长沙创立“延年会” 。“延年会”是以树立新风,破除旧俗,讲求效率,反对因循为宗旨的群众组织。它的章程共有二十一条,其中的主要内容,包括要严格遵循作息时间 ; 不搞无谓的社交应酬 ; 婚嫁丧娶要从简办理,反对奢侈浪费,大吃大喝 ; 提倡清洁卫生,增强精神体魄。这实际上反映了新生的资产阶级要用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方式去改革、取代封建社会的旧生活方式。维新派在戊戌维新时期掀起的这场新文化运动,几乎涉及文化的各个领域,它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指导,在冲决封建旧文化的网罗中建立和发展新文化,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新思想、新内容,使中国文化步入了近代文化的领域。戊戌新文化运动跟当时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伴随着这场政治运动而发生,是由于政治运动的需要,并且直接为其服务的,维新人士都强调文化要为变法维新服务,为改良社会,开通民智服务。在这种理论主张的影响下,文化实践活动繁荣发展,政治倾向性特别鲜明,且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文化体系。但是戊戌新文化运动无论存在什么不足和缺点,我们都不应该否定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参考文献[1]《变法通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册,第10页[2]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第17页[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第24页[4]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二册第34页[5]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饮冰室合集.文集》第2册,第34页[6]《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号[7]《新史学》,《新民丛报》第1号[8]《新史学》,《新民丛报》第3号

 戊戌维新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戊戌维新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作者:刘敏作者单位: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篇六: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启

 超 1873——1929 一、求 学 时 代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1873 年 2 月 23 日清同治十二年癸酉正月二十六日 梁启超生于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他的祖父梁维清和父亲梁宝瑛都为乡中士绅。梁启超二三岁时开始随母赵太夫人识字。五岁在祖父的教导下始读《诗经》和《四子书》 。祖父不仅教他读书写字也常常给他讲述古代英雄豪杰的嘉言懿行他给梁启超讲述最多的是宋、明末年国家危亡之际英雄人物故事。使梁启超在幼年的教育中不仅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功底也把古代杰出人物忧国忧民的风范牢记于心。可见任公的人格和一生的事业秉承于家庭的教诲和感化之甚。

  梁启超八岁始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岁初就童子试途中吟诗为父执所赞赏得神童之名。十一岁初见张之洞之《猷轩语》 《书目答问》 。1884 年十二岁的梁启超第二次到广州参加考试 中了秀才。

 转年入广州学海堂读书 始治段、王训诂之学。十五岁肆业于学海堂始弃帖括之学。1889 年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举人第八名。主考官李端芬对他的才华极为欣赏便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梁启超在科举的道路上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他的仕途应是十分光明的。然而当时中国正遭受着西方列强的侵略面对国难当头的严峻形式他最后抛弃了个人的举业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1890 年春梁启超入京会试落弟返乡时经沪始见《瀛环志略》和上海制造局译出各书。使他大开眼界。八月始识康南海。梁启超对其力倡变法的独到见解十分钦佩于是拜康为师

 从此告别旧学开始了新的思想历程这是梁启超一生的转折点。1891 年康有为在广州创立万木草堂 梁启超进入万木草堂学习。

 梁启超对于中国古代典章西方的政治制度世界的局势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在跟随康有为求学期间钻研今文经学参照西方全面的继承了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关于中国变法图强的思想。眼界的开阔和才干的增长为他日后成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家和变法事业的主将奠定了基础。

  幼年受教于家庭、少年就学于学海堂、青年进康有为万木草堂学习是梁启超青少年时期成长的三个阶段。

 梁启超的一生在政治和学术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这与他的家庭教育和青少年时代的刻苦读书是分不开的。

 二、政 治 生 涯

  梁启超的整个政治生涯中 他首先作为一个西方思想和变法理论的宣传家而展露头角。早在万木草堂求学时期他就已经协助康有为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成为康氏的重要助手。

  1895 年春二十三岁的梁启超随康有为进京参加会师。是时正值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国辱权的《马关条约》 。梁启超闻后激愤不已于是奔走呼号联络广东举人和湖南举人率先上书督察院力言不可割让台湾。在他们的影响下各省举人群起响应。5 月 2 日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发动了“公车上书” 邀集 1000 余名举人联合上书朝廷要求拒和、迁都、实行变法。由于大臣们不肯代奏上书没能实现。但是经过松筠庵会议的传观 “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广为流传。在这场政治运动中 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助手 他协助组织会议 联络各省人士负责起草奏折在这次上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政即不能行 为提倡新学开通风气起见 梁启超协助康南海在北京创办 《万国公报》 。其所载文章大多为梁启超所作主要是宣传富国、养民、教民之法以及关于开矿、筑路、设厂的建议有很多人受到了积极的影响。光绪皇帝痛于丧师败绩和赔款割地的耻辱士大夫又震于公车运动的激烈一时朝野很有发奋的表现。8 月初强学会成立梁启超当选为书记员又在《万国公报》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外纪闻》 梁启超为主编撰写了大量文章。

  1896 年 7 月梁启超和黄公度、汪康年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梁启超任主笔是年梁启超二十四岁。他在《时务报》中的言论可以《变法通议》一文和《西学书目表》 、 《读西学书法》两书为其代表。前者是他救时的政治主张后者是他救时的学术思想。政治主张归结于变科举、兴学校、开民智、育人才学术主张归结于中学西学并重。文章的发表使《时务报》成为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喉舌也使梁启超声名远播此时的梁启超已成为了维新派的巨擘和他的老师一起被人们称为“康梁” 。

  1897 年 10 月梁启超应陈宝箴之邀到湖南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在时务学堂的讲学中提出了希望学生树立救国和振兴儒教的志向。并采取了激进的教育方式大力宣传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说。梁启超此时的学术立场从《时务学堂

 学约》 《读春秋界说》 《读孟子界说》三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来。同时梁启超主张发挥今文经学为现实服务的传统大力宣传民权和自由思想唤起了人们的爱国激情和自强之心。时务学堂所掀起的风云成为了次年戊戌变法发生的重要原因。

 1898 年戊戌年春正值会试之期各省举人汇聚北京。梁启超在京开展了紧张的政治活动先后联合各省举人两次上书建议。第一次上书督察院力陈旅顺、大连不可割让给俄国第二次上书总理衙门请求废除八股取士制度但都被拒绝代奏。直至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梁启超精神为之一振。7 月 3日五月十五日 光绪帝召见梁启超并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戊戌变法开端于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的定国事之诏至八月六日西太后从颐和园还宫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并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宣布由她“训政” 。前后经过 108 天的维新变法运动以失败结束。在百日维新期间有关新政的奏折和章程许多出自梁启超的笔下。

  戊戌变法失败八月十三日康幼博、 谭复生等六先生蒙难。八月初六9月 21 日晚梁启超避往日本公使馆。后受日本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的庇护并由他设法逃往日本。任公初到东京时住牛込区马场下町。梁启超在日本流亡期间借助于日文对有关政治经济及国家兴衰之理的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 他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放弃今文经学 开始信奉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的学说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方式探讨国家的盛衰。在梁启超认为造就一个新的中国 首先要造就新的国民。

 他陆续创办了 《清议报》 、 《新民丛报》等报刊继续从事启迪民智的事业。

  一八九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梁启超创办《清议报》于日本横滨。一九○二年正月初一2 月 8 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在日本横滨创刊。梁启超在《清议报》 发刊时就把增长中国人的学识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介绍西方著名思想家成为该刊的特色。

 《新民丛报》从创刊起就十分重视传播西学。把“采合中西道德广罗政学理论”作为更新国民精神的手段。这些报刊中将近一半的篇幅是介绍西学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历史、地理、教育、文化和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同时梁启超还用他那锋利的文笔揭露西方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检讨历史造成的中国的劣根性。

 他还倡导自由、 自尊、 独立、进取、冒险的新精神。梁启超的启蒙思想的宣传代表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那

 个时代的青年学子们几乎没有一个不曾受到过他的思想和文字的洗礼。胡适、毛泽东、郭沫若等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曾是他的崇拜者。

 梁启超在日及游美游澳期间深入的研究了英国和日本等国宪政实践并探讨了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必需的步骤。在清廷的“预备立宪”开始后梁启超于 1907 年 10 月组建政闻社于日本东京同月政闻社机关报《政论》 月刊创刊于上海。1910 年正月二十九日 《国风报》出版。梁启超在这些报刊上发表了有关立宪的文字多达数十万言为立宪运动提供理论指导。梁启超还积极与国内立宪派人士联系组建立宪团体发动群众性的国会请愿运动。同时梁启超与清政府和革命派发生了冲突并利用《新民丛报》和《民报》进行激烈的论战。他认为主要的敌人是清政府而不是革命派因此论战开始后不久梁启超就希望停止论战双方互相协助共同与腐败的清政府斗争。

 1912 年 10 月 8 日梁启超结束了 14 年的流亡生活从日本回国决定开创一种新局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掌握了中华民国的实际权力。梁启超与袁世凯各自出于现实利害的考虑放弃前嫌转而合作。1913 年梁启超曾任熊希龄内阁司法总长。是年十月初六日袁世凯被选为正式大总统。

 次年二月十九日梁启超任袁氏内阁币制局总裁。梁启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组建进步党试图监视和引导袁世凯使其推行宪政。然而袁世凯的目标是要独揽大权他不可能接受梁启超所追求的改良政治。袁世凯在当上总统三个月后就下令取消国会。梁启超在政治上对袁世凯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但是梁启超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危急关头他不失爱国政治家的本色。在日本胁迫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日条”的消息传出后梁启超发表了《中日最近交涉评议》等一系列文章抨击日本的侵略意图。1915 年 8 月筹安会成立袁世凯加快了恢复帝制的步伐梁启超不顾袁世凯的重金收买和武力威胁毅然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指出当今中国不可以实行君主制度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的做法是贻害国家之举。文章义正词严引起巨大反响。同时梁启超和他的学生蔡松坡在饮冰室书斋秘密进行商议积极策划武力讨袁。

 十二月二十五日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进行讨袁之事。1916 年贵州、广西、广东、浙江、四川相继宣布独立。此次护国之役梁启超既为最初发动者又为各方面之中心其居沪期间的种种组织、筹划、布置、运动、宣传及对蔡氏军事进行不遗余力之指导实为此役成

 功的最大关键。

  段祺瑞政府成立后梁启超作为再造共和的功臣加入新政府1916 年 7 月19 日梁启超任段内阁财政总长。然而现实再一次让他失望他的主张难以实现身不由己的陷入北洋军阀的内部纷争之中。是年 11 月 15 日段祺瑞向政府辞职梁启超也递交辞呈。从此结束了自己的从政生涯。

  戊戌变法、 立宪运动、反帝制复辟是他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参与的最重要的三件事。虽然后人对他的政治生涯评价分歧较多但他挥动巨笔为一次次的进步政治运动推波助澜这些是得到公认的。他追求西学、传播西学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并致力于传播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鼓吹维新变法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一页。他从事的是思想启蒙的工作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尽管梁启超的思想有时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但作为一个进步政治家他在近代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三、学 术 生 涯

  梁启超不仅是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启蒙宣传家和政治家 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大学者。

  梁启超早年的学术研究是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参与公车上书开始到 1916 年退出政坛作为一个著名的宣传家他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著作和文章。其中的很多著作是介绍今文经学和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世界史地知识在这中间贯穿着他的政治主张。梁启超倡导和参与了“小说界革命” 和“诗界革命” 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新文学改造国民精神这与他的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是相呼应的。同时他还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使文章向日常语言靠近以利于民众的知识化。从主办《时务报》始他的每篇文章都写的平易畅达时常夹杂一些俚语、韵语和外国语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体为众多报刊作者效法开创了一代文风。使学者不再受僵死的读文套式的束缚对后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梁启超的文章气势磅礴、精妙绝伦蜚声海内外。

 梁启超 1916 年退出政坛之后他主要的精力就都用来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了。他的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大多是这时写成的。尤其是在历史学和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中他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中国传统史学源远流长 历代的官修史书都是封建帝王要着力控制的一个领

 域。

 早在戊戌年间梁启超就开始批判封建时代史学他把以帝王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称为“君史” 提倡以西方的史学为榜样写作“民史” 。后来他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先后发表了《中国史叙论》 1901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 《新史学》1902 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等论著。同时他还提出了“史界革命”的口号主张破除正统观念把叙述人类社会的演进及其规律作为历史学的任务。在这一时期他写作了《戊戌变法记》 1898 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 《康南海先生传》1901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 《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 即《李鸿章》 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等有关当时中国当代史的著作也写作了波兰、朝鲜、越南等国的亡国史如《朝鲜亡国史略》 1904 年光绪三十年 、 《记越南亡人之言》 1905 年光系三十一年 、 《朝鲜亡国之原因》 1910 年宣统二年等以唤起中国人民的危机...

篇七: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年犯罪问题20 12年第2期近代中国少年感化院的创设张东平+【内容摘要】近代中国少年感化院的创设是“西学东渐” 的结果。

 发源于西方国家的感化院模式,在清末民初被嫁接到中国传统的行刑机体之上。

 以感化教养为宗旨的少年感化院应运而生, 推动了近代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变革。

 近代感化院作为少年司法保护的最初尝试, 不仅是行刑感化主义实足重要的表现形式, 而且为现代少年司法制度展现了可供借鉴的范式。

 就理念和制度层面而言, 近代少年感化教养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具有开创意义。【关键词】近代少年感化院感化教育少年感化院是专门收容因家庭、 学校或社会教育的缺陷而触犯法纲的不良少年, 并授以必要的教育和职业训练的感化教养机构。

 因少年违法犯罪多由教育缺陷所致, “遂有创设特殊的教育机关设置之议, 专收容不良少年而于一地教养, 使别有天地, 受教育的感化:

 是为感化院的教育。

 9 9 ①少年感化院的教养模式, 是近代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典型体现。一、 少年感化院的发源少年感化制度最早见于西方, 感化院的发韧多与教养院、 贫民院等慈善救助机构相伴而兴。

 17 7 5年, 瑞士开设贫民学校收容贫民子女, 教以男耕女织的技能, 兼教读书、 写字、 计数等。

 17 88年英国伦敦和17 9 9 年德国柏林亦设贫民学校。

 17 9 1年, 法国刑法典载明“未满十六岁者不为罪, 惟须入感化院” ,感化院开始进入各国刑事司法视野。

 19 世纪以后, 随着西方刑制的不断变革, 少年感化机构渐行发达。18 17 年, 英国在伯明翰附近设立感化所, 18 24 年, 美国在纽约州设立庇护所, 德国则在18 33年以后次第设立感化院、 育儿院、 授职学校等机构。

 18 39 年, 法国设置农业感化院。

 18 54 年, 英国国会通过了感化院法, 规定了工艺训练、 家庭式管理、 历行假释等内容; 187 0年又颁布小学校令, 规定普通初等教育和不良儿童的感化教育均归属学务局管理。

 18 7 6年, 美国纽约州爱米拉感化院的几项感化原则获得法律认可, 主要包括:

 少年犯有改良之可能; 改过迁善既为少年犯权利, 又为国家义务; 改良少年犯当察个人需要而纠正之, 并当设法使之自动; 应先决定少年犯的留院期间, 改良方法纯用教育, 必使个人身心获得自由发展。

 ②感化院主要有两种组织模式:

 家庭式与集合式。

 感化教养由家庭实施者, 谓之家庭感化; 由公立或私立感化机关实施者, 谓之集合感化。

 就家庭感化而言, 若不良少年在本人家庭予以感化, 不仅使其生活自然, 且可养成良好品性。

 然而, 少年子弟的堕落多因家庭不能尽教养之责所致, 如此则势必难收涵育熏陶之效, 但若因就学或就业等事而熏染恶习, 则宜交还其家庭感化。

 由于家庭感化缺乏严密纪律及教育设施, 故“凡犯罪行为过多者, 以及不良少年之年龄较长, 或有不良习癖已深者, 又于生理机能上有特需健康之保护者, 皆不宜用家庭感化。

 ” ③就集合感化而言, 可分为兵营式、 家庭式与学校式。

 兵营式・张东平,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讲师、 法学博士。

 本文系上海政法学院监狱学重点学科项目资助。①马宗荣:

 《“感化院” 的社会教育事业》 , 栽《教育与民众)19 30 年第1期。②赵琛:

 《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 , 商务印书馆19 39 年版, 第19 3—19 6 页。③孙雄编著:

 《监狱学》 , 商务印书馆19 36年版, 第157 页。9 0万方数据

 近代中国少年感化院的创设感化即与军营组织相似, 教员与少年的关系如同将校与士卒, 凡饮食起居及其他一切活动均有严格的纪律约束, 虽易使幼童遵守规则、 强健身体, 但军事化管理纯系服从命令, 多使幼童因畏威而就范。

 家庭式感化, 即集合若干少年为一家, 集合多数家庭为感化院; 少年的饮食起居与家庭无异, 其德育、 智育、 体育集体行之, 虽易使少年陶冶性情, 但又恐生不守规则之习惯。

 学校式感化则与普通学校颇为相似, 其既有一定的纪律约束, 无恃爱生玩之弊, 又不慑于威严而注重情感感化, 且谆谆善诱、 兼顾个性, 故集合感化以学校式最优良, 各国亦多采用此制。二、 少年感化事业的倡行晚清以降, 在西方感化主义的影响下, 感化事业被有识之士奉为圭臬。

 “夫感化事业者, 对于犯罪预防, 最直接且最有效之手段也。

 计其普及之结果, 一般犯罪者之减少, 间接维持国家人民之安宁, 直接即为监狱费之节约, 轻国之负担。

 且感化事业即一种监狱改良事业也。

 ” ①感化事业不仅矫正犯罪恶性于已然, 更是消除犯罪萌芽于未然, 其对于不良少年的感化教育有重要意义。

 “感化教育者, 即改善少年, 遏止其犯罪之方法也, 至担任此种事业之组织则为感化院或感化学校。

 ” ②随着清末监狱行刑制度的近、 现代化转型, 西方的感化院模式逐渐引入中国传统的行刑领域。

 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感化教育被法定为保安处分的一种形式, 感化院即成为保安处分的执行处所。

 “凡人之犯罪行为多原因于缺乏教育, 少年犯罪其尤著者。

 偶行非法其善性固未尽泯, 不可与其他犯罪之人同列, 故其保安处分之执行方法自应因之而异, 则感化院在所必设。

 ” ③基于少年犯罪的特殊性, 感化院即以感化教养为宗旨, 专门收容不良幼童或犯罪少年, 并授以道德训诲和必要的智识与职业教育, 使其成为品性良善之人。感化院对不良少年至少有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养成其人格。

 所谓“以人感人尤无不化者” , 感化学校通常设有教诲室, 每逢休息日即有教诲师专司教诲宣讲, 多方训导, 促其反省。

 二是广开其生路。

 感化学校设舂米、 结绳、 织履等作业项目, 尤其是农务种植适合于为数较多的来自社会下层之少年, 与其使之碌碌安坐遂成废人, 不如令其习艺以为他日谋生考虑。

 三是尊重其人权。

 监狱犹学校也, 罪犯犹学生也, 狱官犹教师也。

 非学术纯粹者不足以为教师, 非道德完备者不足以为狱官。

 如感化院悉仿学校, 相处一室无异师生, 则虽其人寄身院中, 如在学校, 习之既久能知自爱, 不觉消减其恶念而复为社会良民。有鉴于此, 亟宜送不良少年入感化院, 使其受感化而生悔意。

 ④三、 少年感化机构的性质“感化院之目的, 顾名思义, 在感化教育之实施。

 ” ⑤在文明社会, 对不良少年的救护教养乃社会应负担之义务。

 “若国家视救护犯罪及堕落少年为一实利主义之企业或事业, 则此项企业实不合逻辑且不合理, 其所费非常繁多, 而所示之成绩则等于零。

 ” ⑥由此, 少年感化乃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

 在西方国家, 流浪儿童与不良少年最初被收容在孤儿院、 避难所等慈幼场所, 后来恶习较深的“问题儿童” 被送人感化院, 通常施以特殊的矫正待遇; 如有悔改之意, 亦可转回主要的福利机构以保持其羞耻感。

 可见, 少年感化院蕴含救济养育之义, “易日蒙以养正, 即是此意, 或者日中国古时所设立之济贫院、 育婴堂等,近时所设之教养局等, 何莫非感化院之相似0” ⑦然而, “感化教育与普通贫民教育异, 实包含救济及教育①汤化龙:

 《不良少年感化制度》 , 栽《法政学交通社杂志/19 0 6年第1期。②孙雄编著:

 《监狱学》 , 商务印书馆19 36年版, 第14 8 页。③鲁师曾:

 《关于保安处分之执行处分设计及其监督事项案》 , 载河南省劳改局编:

 《民国监狱资料选》 ( 上), 河南省文化厅批准印刷19 8 7 年版, 第316 页。④黄鸿寿:

 《中国宜亟设感化学校论》 , 栽《江南警务杂志119 10 年第6 期。⑤宝道:

 《对于少年犯人感化院组织意见书》 , 栽《现代司法119 35年第3期。⑥赖班亚:

 《对于儿童法院及感化院之意见》 , 栽《现代司法119 36 年第7 期。⑦《法部奏派赴美万国监狱改良会徐谦等回京报告摺》 , 栽薛梅卿等编:

 《清末民初改良监狱专辑》 , 中国监狱学会19 9 7 年印行, 第53页。9 1万方数据

 青少年犯罪问题20 12年第2期之趣旨, 尤不可不贯彻矫正感化之目的也。

 普通贫民救济事业, 务计经费之节约, 最适于救济之旨趣。

 ” ①不难看出, 贫民救济机构偏重在“养” , 而感化机构则偏重在“教” 。“感化院之意义, 系辅助监狱权力之所不及。

 ” ②民国学者赵琛认为, “感化院系感化教育之组织, 应仿效学校组织, 不可类似于惩罚组织之监狱。

 ” ③少年感化院旨在对品行不端的少年施以教养, 故其着重于感化教育, 而并非彰显刑罚惩罚。

 与监狱等行刑机构所不同, “感化院实系一种特殊教化机关, 但一般民众多视之为儿童的特殊刑罚, 故近世以来, 各国的感化教育机关, 多废弃感化院名称, 而改称学校,以避免一般误解。

 ” ④实际上, 感化院的教养模式比较接近于普通学校教育, 两者在教育宗旨和方式上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事实上一些学校甚至也被明令要求采用感化式的教学模式——所谓的“感化学校” 与感化院虽称谓不同, 究其实质则一。

 不过, 少年感化院主要收容品性不良的特殊少年, 感化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且对师资素养、 德行等方面的要求比普通学校严格。四、 少年感化院的设立少年感化教养在清末民初始受国人关注, 一些有识之士积极译介荷兰、 英国、 美国、 法国、 日本等国家的感化院制度, 加速了中国近代感化院的初创。

 在同时期的英国, 感化院出院者四分之三, 习艺院出院者六分之五, 皆能奏感化之效。

 考其施行感化以后的犯罪统计, 禁锢囚减少32%, 惩役囚减少54 %,仅少年犯一项, 在18 69 年时为10 314 人, 至18 9 1年减少至38 55人, 其感化成绩可见一斑。

 ⑤清末监狱改良派有见于西方感化院的这种独特优势, 誉其为“预防犯罪、 正本清源之道” , 主张“应请由法部或民政部先行创设感化院于京师, 以为之倡” 。

 ⑥19 0 8 年, 安徽巡抚札饬藩司奏设创立感化院。

 “盖国家无不可化导之人民, 家庭无不可教育之子弟。

 本部院师前贤之遗意, 仿列国之成规, 拟创办感化院一处, 附设于工艺厂, 以为倡导” , ⑦并议订章程一并札发:

 ( 1)感化院暂就工艺厂附设一处, 为各府厅州县之模范; ( 2)感化院经费暂由司库筹拨; ( 3)感化院专收在皖本省或外省幼年子弟人院; ( 4 )凡幼年子弟其年龄在13岁以上、 20 岁以下而有下列事由之一者得令人院:

 由地方官或警察官调查该管内有并无亲长及家族管理之人, 而以又有游荡及乞丐或滥交之行为呈送院者; 由亲长或家族呈送人院者, 但由家族呈送必经该管地方官之认可始令人院; 由地方官或警察官裁判该管内犯轻罪以下之幼年子弟, 原令人习艺所而该管地方或未设习艺所, 或已设习艺所未设伦理各科因呈送人院者; 由习艺所期满而呈送入院者; ( 5)凡幼年子弟不过20 岁但人院后始过20岁者仍得留院; ( 6)凡在院者由感化院长随时指定规约, 通知该管地方官或警察官得令出院及退假出院, 及退假者如违背指定规约仍得由该管地方官或警察官复送人院; ( 7 )感化院长有管理在院者及退假者之权, 除刑罚不适用外, 察其行为何如得随时处以相当之管柬; ( 8 )在院者之亲长及家族对于在院者不得更行管理之权, 但在院者所有财产应由呈报目录于该管地方官或警察官, 仍得令妥善管理; ( 9 ). 地方官或警察官如遇该管内有本章程第四条第一项之幼年子弟得随时留置之, 但留置期不得过5日, 以上必须呈送人院; ( 10)凡有教养在院者责任之人应随时缴纳在院教育、 医药、 饮食、 衣服等费, 倘不按期缴纳得由感化院长通知该管地方官或警察官按数征收在院等费, 若由该管地方官或警察官调查为无故不缴纳时得处以相当之罚, 但实系不能缴纳者, 亦得由感化院长免除其半数或全数; ( 11)在院者之亲长或①汤化龙:

 《不良少年感化制度》 , 载《法政学交通社杂志》 19 0 6年第1期。②《法部奏派赴美万国监狱改良会徐谦等回京报告摺》 , 载薛梅卿等编:

 《清末民初改良监狱专辑》 , 中国监狱学会19 9 7 年印行, 第53页。③赵琛:

 《少年犯罪之刑事政策》 , 商务印书馆19 39 年版, 第19 8 页。④马宗荣:

 《“感化院” 的实际设施》 , 栽《教育与民众}19 31年第4 期。⑤王元增著:

 《监狱学》 , 京师第一监狱19 24 年版, 第357 页。⑥《法部奏派赴美万国监狱改良会徐谦等回京报告摺》 , 载薛梅卿等编:

 《清末民初改良监狱专辑》 , 中国监狱学会19 9 7 年印行, 第53~54 页。⑦《安徽感化院之创立》 , 载《东方杂志》 19 0 8 年第9 期。9 2万方数据

 近代中国少年感化院的创设家族得随时呈送出院愿书于感化院长, 若亲长或家族呈送出院愿书而感化院长不认者, 必经过半年以后始令出院。

 ①该感化院章程设定了收容范围、 程序、 管理及经费等规范, 可谓是拟定了近代最早的感化院的开办纲要。民国以后, 感化院设办的努力尝试未有中断。

 “幼年者, 于身体发育、 精神作用皆不完全, 不幸而犯罪, 既不加以惩治, 自必施以教育。

 此感化学校之不可以不亟设也。

 ” ②据19 15年的报道, 山东“以学校教育只能造就良家子弟, 若夫失业少年、 游手间民, 既非学校所能容纳, 又为乡间所患苦, 自非设法化导,何从使之迁善远罪?于是有感化院之筹办。

 ……各道奉饬皆在筹划创办之中, 尤以东临道之进行为最速。

 现已择定东关民地两处, 备价购回, 从事建筑, 大约明春即可招收院生。

 ” ③然而, 尽管这些地方感化院的筹划较早, 但最终均未实际落成, 因而“我国在民十以前, 尚无感化机关之设立” 。

 ④直至19 22年, 北京香山慈幼会为教育不良儿童而设立香山感化院, 其感化方法以佛法为中心, 虽不免偏重宗教色彩, 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感化教育实践的肇始。

 同年2月 20 日, 民国北京政府司法部颁布了《感化学校暂行章程》 。

 次年, 司法部筹设感化教育机构, 乃商诸于香山感化院, 合组为北京感化学校, 校址在宣武门外下斜街, 占地14 亩, 令各省新监幼年犯一概移送该校施行感化, 德智兼施, 教以普通小学课程与工业训练。

 根据该章程规定, 感化学校设立之目的在于“预防幼年犯罪或再犯” 。

 未满16岁之幼年犯而被认为可施感化教育者, 以及未满12岁不守家规, 经其父母请求人校者( 此项学生应由其父母缴纳补助费), 经司法部核准皆得收入感化学校。

 感化学校设校长1...

篇八: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章 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章

 社会工作概述 学习要点: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工作在中国

 三、社会工作的内涵

 四、社会工作的性质

 五、社会工作的对象和领域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 (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1.思想渊源:

  古希腊人的幸福观:幸福是在与他人分享中获得的,富人将自己的财富分予穷人是获得幸福的一个有效途径。

 古罗马人的 富人责任观:

  富人对穷人的帮助被看作是宗教责任,帮助中保证穷人获得尊严,富人才能显示自己的尊贵。

 阿奎那的 “公正观”:

 :

  “公正”就是大同与分配。大同是指每个人按贡献享有财富;分配是指每个人都公平地享有财富。

 引伸出了“利他主义观念”和助人行为  基督教的“博爱”观 “明爱”:献身于他人的福利; “意志之爱”:爱是无条件的。

  基督教四大要件

 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 第一,人道主义承认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把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 第二,对人的本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是有尊严的、有理性的,人拥有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

  第三,认为天赋的和社会的个人自由有极高的价值;人道主义者相信只要为人们提供机会和自由,人的潜能就能释放出来。

  第四,宣传通过社会改革减轻人们的困苦,主张给人们发展的机会及促进个人的权利。

 贫困与救助行动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2.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迁  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变化,打破了旧有社会保障形式;

  无产阶级日益贫困,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 资产阶级力图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 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人民的权利得到一定的尊重。

 工业与污染问题

 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

 (二)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 1.英国的济贫制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案”:六点  (1 1 )每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 (2 2 )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察人员。

  (3 3 )有工作能力的贫民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自救。

  (4 4 )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制其在所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 (5 5 )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贫民不能由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抚养时再由教区救助;且救助对象也限于在该区出生者或最近在该区住满三年者。

  (6 6 )贫民分为三类:

  体力健全者 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

  不能工作者 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

  失依儿童 包括孤儿、弃婴等则设法领养或寄养。

 2.欧美国家出现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慈善组织会社  ♥友善访问员(中产阶级妇女)

 ♥♥ 慈善组织会社:根据亨利索里的建议,1869年在伦敦成立。协调各种慈善组织活动——“ 组织慈善救济及抑制行乞协会”。

 。

 1877 年, 哥尔亭(S.Humphrey Gurteen ),在纽约 布法罗 组织了美国的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

 慈善组织会社的四种基本工作方法 (1 1 )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分成若干区,每个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每区有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物资的分配工作。

 (2 2 )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受理救济案件的总登记,另设咨询部,可揭露那些同时向几个机构申请的贫民。

 (3 3 )各区派人对提出申请的人进行调查。

 (4 4 )提高救济款物的配额,足够申请人生活需要。

 ♥♥♥3. 睦邻组织运动 1884年巴涅特在伦敦东区成立“汤恩比馆”。

 口号:“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相亲相爱”。

 汤恩比馆 巴涅特

 1889 年,珍• 亚当斯 在美国芝加哥 设立“ 赫尔馆 ”。

 珍• 亚当斯 赫尔馆

 睦邻组织运动的四个特点:

 (1 1 )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口号是 “ 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相亲相爱 ” 。

 (2 2 )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

 (3 3 )尽量发挥当地人力作用,培养其自动自发的合作精神,为地方服务。

 (4 4 )使各地的社区睦邻中心成为当地的服务中心之外,还尽力向当地人介绍本国和外国文化,使之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

 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  强化了某些积极的观念和改变了某些消极的观念。

  孕育了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个案、社区)。

  培养了最早的社会工作者。

  社会工作的一些主要价值观念渐渐形成。

 (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出现  专业理论:

 对社会工作的理论总结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

  专业教育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制度性前提。

  专业组织:

 社会工作专业组织发展确立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

 (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 治疗—预防—发展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20世纪初,专业社会个案工作产生 1940年代,社会小组工作作为专业方法被接受 1960年代,社区工作成为专业方法 1960年代以后,社会工作方法的综融整合

 二、社会工作在中国---- (一)20世纪上半叶之前的中国社会工作 1.古代的社会福利:

 “保息六”——慈幼、养老、振穷、恤贫、宽疾、安富; “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汉代的“常平仓”。

  唐代的“义仓”。

  宋元时期的“广惠仓”  “院内救济”式。

  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孤独园”。

  清朝多种所有制经营的养济院、栖流所、育婴堂、恤嫠会等。

 2. 近代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  据对1901——1920年的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天主教在中国创办了150—200所孤儿院,共收容15000—20000名孩子。

 北洋军阀时期民办慈善机构发展迅速  北京建有贫民教养院、游民习艺所、博济工厂、资善堂、行善养济院、育善教养工厂、崇善女教养院、龙泉寺孤儿院等。

  北平协和医院开始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国民党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 著名学者领头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 晏阳初的河北定县贫民教育试验区;  陶行知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 梁漱溟等的河南村治学院、山东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等。

 国民党时期  典型慈善事业的发展 

  慈善家张謇(1853-1926)创办养老院、育婴堂、盲聋哑学校

 慈善家 熊希龄( (1870—1937 )

 创办北京香山慈幼院、感化院、贫儿 院、初级小学事务所、慈云工厂、慈 云女子工厂等

  燕京大学、沪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等设置了社会工作系或社会工作课程。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助人模式——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1952年,社会工作专业被取消。

 西宁市社会福利院 成都市社会福利院

 (三)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逐步恢复。

 1987.9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重新开设社会工作专业

 (四)新世纪中国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加快了推进进程。

 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进程与相关政策文件

  2003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暂行办法》、《上海市社会工作师(助理)注册管理试行办法》,率先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制度,5500多人报名考试。

  2004.6,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 2006.7,国家人事部、民政部颁布《 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 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  2006.10.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 2007.10后.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各城市开始试点。

  2008年6月首次社工师考试

  2010.6.颁布《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  2011.4.颁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 2011.11.颁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 2010年开始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我们是第一批招生院校。

 三、社会工作的内涵  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 本着“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专业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 社会工作是现代知识领域里的一门学科,具有自身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分工的一种专业活动,它致力于帮助个人、群体或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且力图创造一种有利于其目标实现的社会环境。

 四、社会工作的性质 (一)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 社会工作是应用型社会科学:科学性、实务性、综合性。

 (二)社会工作的实务性质  社会工作的实务特征。

  社会工作是实践活动。

  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

 社会工作实务链条 评估求助问题 接触求助者 确定问题与 解决方法 合作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五、社会工作的对象和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从社会弱势群体到全体社会成员 1.社会工作的基本服务对象:最困难、最边缘、最需要帮助的群体。

 2.从个人到社区,从微观到宏观。

  3.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其性质由补救性、治疗性向治疗与预防、补救与发展结合的方向发展决定,由助人发展为助人自助,由物质上的救助到心理上的援助等扩大到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其对象扩大到不同人生阶段的各种社会成员。

 (二)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

  1.社会问题扩展了社会工作领域,并促进社会进步。

  2.社会工作领域:

  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3 3. . 社会工作领域扩展:

  介入环境保护工作、城市化问题、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与帮助,对正常人士发展需求的满足等。

 4. 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中规定的 的12 个实务领域  ( (1 )以特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领域:

  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等。

  ( (2 )以场域为服务对象的领域:

  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

  有些暂未列入,如企业、农村社会工作等。

 六、社会工作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 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 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 社会工作与政治学的关系  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  社会工作与伦理学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二、受助者及分类 三、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四、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 五、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社会工作过程示意图 理解、行动选择、行动 社会工作者 受助者 受助者意愿与接受行动 助人意愿与助人行动

 一、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 1. 社会工作者  社会工作者是指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教育、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街道社区、工青妇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 通常简称“社工”。

 2. 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 ( (1 )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

  ( (2 )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

  ( (3 )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可能 是国际通则规定的,可能是本地经验总结的。

  根据以上特征,可以将社会工作者与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

 3.助人过程的特征  (1 1 )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

  (2 2 )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

  (3 3 )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过程(信息、效果、促成力量等不对称)。

 4.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角色 直接服务角色:

 支持者、指导者、 治疗者或辅导者、 照顾者 间接服务者:

 行政者、 研究者、 咨询者 合并服务者:

 促进者、经纪人、调解者、 管理与协调者、倡导者、 增权者、教育者

 二、受助者(服务对象)

 1. 什么是受助者?  受助者,即服务对象、求助者、当事人、案主、福利受益者、福利使用者等不同角色或称呼。

  受助者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其通常有不同种类的问题与不同层次的需求,需要社会工作加以帮助。一些受助者可以成为社会工作的协同工作者。

 2. 受助者的分类 按案主的类型,分为“自愿的案主”、“非自愿的案主”、“强制接受服务的案主”  依案主的来源,分为“自动求助或自荐的案主”、“转介的案主”、“外展的案主”  按是否已接受了服务,分为“现有案主”、“潜在案主”

 3. 助人过程中工作者与受助者的关系 (1)专业关系 (2)专业关系与人际关系 (3)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

  讨论:

  你认为:

 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应该是什么关系?  这种关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 这种关系有什么特点?

 (1)专业关系  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态度与情感的互动,目的在于帮助受助者与环境之间达到更好适应的合作关系。

 (2)专业关系与...

推荐访问:熊希龄与近代中国少年感化教育 感化 近代 中国少年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