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外文化交流5篇

中外文化交流5篇

发布时间:2022-10-07 11:40:06 来源:网友投稿

中外文化交流5篇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历程及历史意义 交流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鱼有了水能够自由生活�大雁有了天空就能展翅飞翔�花有了泥土就能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外文化交流5篇,供大家参考。

中外文化交流5篇

篇一: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历程及历史意义

 交流是发展的重要条件�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鱼有了水能够自由生活�大雁有了天空就能展翅飞翔�花有了泥土就能争芳夺艳�交流对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像水、天空、泥土对于鱼、大雁、花朵···交流是国家之间的润滑剂和催化剂�没有交流�国家之间的矛盾和误会无法调和化解�没有交流�国家之间的文化科技不能传播发扬�社会发展就会停步不前�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因而就会造成战乱起义社会动荡。因此�无论在社会发展的哪个阶段�交流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我们的国家正是因为懂得交流所以才不断的强大�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富裕···在汉朝时期�北方主要是匈奴�匈奴在与汉朝的和亲和战争交替过程中文化互相交融�更多的是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文化的很多东西�随着汉朝的强大�汉武帝将匈奴主力彻底击败�一部分匈奴投降�另外一部分向西移动�由于它们是游牧民族�在游牧中也将一些传递

 到了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的一些文化慢慢传到了中原。此外�不得不提的是丝绸之路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而由于游牧民族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在关系紧张的时候游牧民族会攻击丝绸之路上来往的商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不过总体来说�游牧民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还是起到一个媒介性质的桥接作用。还有在公元 105 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的方法�从此真正意义上的纸张开始出现。蔡伦改进造纸方法后�纸张开始被广泛使用�两汉交际之时�大批中国百姓为避乱涌入朝鲜半岛�造纸术随之传入那里�这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 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这些都使得中国在国外人心中留下了好影响好口碑。唐初时期�玄奘西行也为中国文化交流添上了辉煌的一笔�玄奘的语言天分很高�在取经之前很可能已初习胡语�由于唐初在中原特别是长安城居住有许多来

 自西域的胡人�他可以向他们来学习语言。在西行途中�还可以借助来住于中原和西域的商人与当地人进行交流。玄奘通梵文�当时西域和印度都盛行佛教�不仅是出家的佛教徒�而且在俗家信徒中也有大量人知晓梵文。这样�也就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另外�由于唐太宗年间突厥主力被李靖等人击破�突厥等多个少数民族都向大唐称臣�由于大唐的强大�使得汉朝的丝绸之路更加繁荣�各游牧民族不仅仅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们也参与其中�这让中国以及西方还有各个游牧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其实�当时的中国不仅和西方密切联系还和日本有往来�从 5 世纪开始�我国就开始和刚统一了的日本积极建立友好关系。唐朝时�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的一次派来 650 人�最少的一次也有 120 人�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学、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

 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的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比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础的律令政治。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也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历尽坎坷几经波折终抵日本�为他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及文学方面的知识。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到 20 年�回国后写出了《马克·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也使得西方人更加了解这个富有深厚的文化精髓的中国。这也是一次打开西方人眼界的机会�吸引了更多文人志士那就中国�于是中国又成了世界的焦点。到了宋元明初�中国与国外的交流就更加频繁了�那个时候中国的科技文化大大发展�中国开始向外国输出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瓷器。路线主要都是以航海为主�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世界�从而

 成为了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指南针在宋代已经普遍使用与航海交通�13 世纪指南针也传入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各国。指南针的外传促进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是郑和下西洋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成为可能�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条件。

  上述所说的主要是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我国的科技文化对外国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外国的先进文化也在我国产生了作用。印度的天文学、数学、音乐、舞蹈、建筑艺术、制糖等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中国的石窟艺术、佛塔的建造和佛教美术等就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熏陶的杰作。唐朝建立后 200 年间�和日本遣唐使同来的也有很多留学生�留学生中最著名的的就是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长期居留在中国�他与当时诗人王维、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唐朝政府在对外交流方面是非常积极的�政策也实行党开明的�当时阿拉伯人在中西之间进行贸易往来的同时也把

 西域文化带到了中国。这些文化在中国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平民百姓都乐于接受。这样�西域文化在唐代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工艺方面: 玻璃制造术应用到陶瓷制作上�制作除了会更精湛的唐三彩;而在丝织品上�泽秀出了许多西域的图案;在物产方面也不少�比如宝石香料等�最明显的代表就是敦煌莫高窟�它在绘画、雕刻方面融合了西域的风格特点;而在文艺上琵琶胡旋舞也在社会上流行起来�这些都说明了西域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的传入对当时唐代社会的众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往来,大批穆斯林商人都聚集在中国东南沿海商埠及西北部分城市�过着集体的宗教生活�建立清真寺等�有不少人在中国娶妻生子置业任官永久定居。这样就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到了元代�由于蒙古人的西征�大批波斯、阿拉伯及中亚各族人离开已被踏平的家乡随着蒙古军队带着相同的信仰——伊斯兰教�走遍各地�后来定居下来建立家园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构成了中国回族

 的基础。其实西方文化对中国最大的影响就是在清末,清末时封建统治盛极而衰的时期,礼崩乐坏,道德束缚逐渐瓦解,西方用大炮轰炸开中国的国门的同时也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传入,近代教育传入…随之而来的的新思想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关系到社会大变革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文化发展是国家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国家的历史现实中�国家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的必然要求�因此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必要的�这样一个国家的文化就会传播到世界�世界的文化经过各国不同的特色进行精加工形成国际文化体系�然后教育一代又一代陶冶一个又一个有识青年�最后就达到了世界和谐友好的目的。希望世界能够继

 续这样积极地交流下去�慢慢的交流慢慢的友好慢慢的文明慢慢的富裕···

篇二:中外文化交流

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各方朝拜,归顺,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各方朝拜,归顺,称唐太宗李世民为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称唐太宗李世民为称唐太宗李世民为民族主要有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主要有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天可汗”天可汗天可汗”这些少数这些少数。这些少数这些少数。

 突厥突厥突厥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生活在我国阿尔泰山一带。他们住毡帐,吃肉,喝马奶。擅毡帐,吃肉,喝马奶。擅长骑射长骑射以战死沙场为荣以战死沙场为荣长骑射长骑射,,以战死沙场为荣以战死沙场为荣。唐朝在漠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方式。突厥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生活在我国阿尔泰山一带。他们住。唐朝在漠南设立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管理,保留原有的民族习惯和生活

 吐蕃吐蕃吐蕃(藏族祖先):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出的政治家,7世纪,他统一青藏高原,定都 逻些。松赞干布曾都 逻些。松赞干布曾几次向唐朝求婚几次向唐朝求婚几次向唐朝求婚几次向唐朝求婚,太宗为加强唐蕃友好往来,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人的生活习俗也有所改变,唐蕃友好交流进一步加强。强。吐蕃(藏族祖先):松赞干布是吐蕃杰世纪,他统一青藏高原,定唐唐唐,唐太宗为加强唐蕃友好往来,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藏后,吐蕃人的生活习俗也有所改变,唐蕃友好交流进一步加

 回纥回纥回纥:回纥是我国维吾尔族的祖先,吾尔族的祖先,8世纪中期,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有了农业、商业,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筑城市和宫室筑城市和宫室筑城市和宫室,的生活。在色楞格河畔,建在回纥可汗的富贵城。可汗和贵族开始穿戴起华丽的服饰。

 这两个穿戴华丽的回纥贵族的形象,摹绘自新疆伯孜克里克的壁画。画。回纥:回纥是我国维世纪中期,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过半定居过半定居,过半定居过半定居的生活。在色楞格河畔,建在回纥可汗的富贵城。可汗和贵族开始穿戴起华丽的服饰。

 这两个穿戴华丽的回纥贵族的形象,摹绘自新疆伯孜克里克的壁

 南诏南诏7世纪初期,在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就居住在那里。最南边的南诏,后来逐。最南边的南诏,后来逐渐强大起来渐强大起来渐强大起来渐强大起来,,在,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唐玄宗时,封皮罗阁为云南王。阁为云南王。世纪初期,在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就居住在那里在在8世纪时世纪时在8世纪时世纪时,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唐玄宗时,封皮罗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盛唐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十分文化发达,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频繁。。与唐朝建与唐朝建立立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频繁频繁与唐朝建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与唐朝建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多,主要有:新罗、日本、天竺、中亚诸国、波斯、大食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新罗、日本和天竺。有新罗、日本和天竺。盛唐时,中国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多,主要有:新罗、日本、天竺、中亚诸国、波斯、大食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的《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等名称。等名称。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李希霍芬在他写李希霍芬在他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代替了曾经出现过的“玉石之路”、“佛教之路”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悠悠驼铃悠悠驼铃,悠悠驼铃悠悠驼铃。从此从此。从此从此,东东东,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玉石之路”玉石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佛教之路”佛教之路”“对话之路”、 “开放之路”

 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唐朝时期几大宗教的传入唐朝时期几大宗教的传入 三夷教传入(袄教,摩尼教,景教)三夷教传入(袄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佛教在唐朝有极大的发展 伊斯兰教传入 佛教在唐朝有极大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公元前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代,也是在这个时期,佛教开始由我国传人朝鲜、日本。在中国,佛教与本土文化互相渗透,在在中国,佛教与本土文化互相渗透,在唐朝时期完成了汉化过程汉化过程。佛教既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其成为中国传。佛教既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也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佛教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它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俗传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隋唐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代,也是在这个时期,佛教开始由我国传人朝鲜、日本。唐朝时期完成了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佛教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它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民俗传统中国第一古刹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洛阳白马寺

 稷山县发现“玄奘取经图”壁画 “玄奘取经图”壁画(局部)。

 敦煌莫高窟唐朝时期佛教昌盛,敦煌在南北朝基础上得以发扬光大,尤其是壁画的风格上体现了唐时开放、积极现了唐时开放、积极的社会风气的社会风气的社会风气的社会风气,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的展现了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佛教发展高峰的大唐王朝风范。图为莫高窟外景。景。唐朝时期佛教昌盛,敦煌在南北朝基础上得以发扬光大,尤其是壁画的风格上体反映了反映了,反映了反映了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的展现了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佛教发展高峰的大唐王朝风范。图为莫高窟外

 敦煌莫高窟彩塑

 反弹琵琶图

 作战图

 张骞出使西域图

 弥勒大佛

 涅槃图

 西安 鼓楼西安 鼓楼西安,古称长安,为中国六大古都(为中国六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杭州)之首,与世界名)之首,与世界名城雅典城雅典开罗开罗城雅典城雅典、、开罗开罗、名,并称世界四大古都,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西安,古称长安,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罗马齐罗马齐、罗马齐罗马齐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名,并称世界四大古都,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

 大明宫含元殿立体复原图大明宫含元殿立体复原图

 有学者称:“长安不仅是一个传教的地方,并且是一个有国际性格的都会,内中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西藏人、朝鲜人、日本人、安南人和其他种族与信仰不同的人都能在此和衷共处,这与当日欧洲因人种及宗教而发生凶狠的争端相较欧洲因人种及宗教而发生凶狠的争端相较,成为一个显然的对照。”——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

 ……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西安附近出土的波斯银币西安附近出土的波斯银币 东罗马金币东罗马金币 阿拉伯金币阿拉伯金币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运河”。 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朝时中国的丝绸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纸张瓷器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西方文化东来:汉朝时,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的原因有哪些?第一、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保障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交通更加安全畅通。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第二、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三、唐朝对中华文化高度自信,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开明、 兼收并蓄的政策。

 唐朝与新罗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与中国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至与中国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时殷时殷宗室箕子被封宗室箕子被封与此西周西周时殷时殷宗室箕子被封宗室箕子被封与此半岛分裂为高句丽、百济及新罗三国,三国之间互相征战,唐的势力曾介入其中,最后由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其中新罗是汉化最深的。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其中新罗是汉化最深的。与此与此。在隋唐时朝鲜在隋唐时朝鲜。在隋唐时朝鲜在隋唐时朝鲜半岛分裂为高句丽、百济及新罗三国,三国之间互相征战,唐的势力曾介入其中,最后由新

 崔致远(公元857—?)崔致远是新罗学者和诗人。少年时曾到唐朝留学,并考中进士,在唐任官。回国后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他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他致力于传播儒家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二十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史料,至今仍是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它收录于《新唐书《新唐书˙艺文志》中,说明在当时已受到重视。在当时已受到重视。崔致远是新罗学者和诗人。少年时曾到唐朝留学,并考中进士,在唐任官。回国后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文化,,促促进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二十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史料,至今仍是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它收录于艺文志》中,说明

 朝鲜的汉化 1、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自己的行政组织。 2、设立国学,教授儒家經典。 3、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內容。试容 4、都城平壤仿长安、洛阳建成,也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 5、公元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 6、新罗医学博士用《本草经》等中国医术教授学生。

 新新罗罗新罗商人用当地的牛黄、人参等物品,换取唐代的丝绸、茶叶、瓷器、书籍等,遣派留学生学习唐代文化,仅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学成归国的学生次就有105人归国的学生一次就有105人。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新罗的文字 ,也是根据汉字所创,大大便利了朝鲜文化的普及。唐代的服饰、诗歌、印刷术,在新罗都很流行。

 服饰上的类似,以高腰为特色。

 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当时来往于中朝之间的船只多达数十艘。新罗商人运至唐的船只多达数十艘。新罗商人运至唐朝牛黄朝牛黄人参人参海豹皮海豹皮朝牛黄朝牛黄、、人参人参、、海豹皮海豹皮、银等物,占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瓷器、茶叶、书籍等。楚州有新罗会馆,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莱州有新罗坊、新罗所,专门接待新罗客商。当时来往于中朝之间朝霞朝霞朝霞、金金金、、朝霞、金、银等物,占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他们贩回丝绸、

 “新罗在各方面都深受唐朝的影响,以至于西方汉学家把新罗看作是唐以至于西方汉学家把新罗看作是唐朝的微型翻版朝的微型翻版无独有偶无独有偶朝的微型翻版朝的微型翻版。。无独有偶无独有偶,至至8世纪的日本,也被看作是另一个唐朝的微型翻版。”个唐朝的微型翻版。”——樊树志《国史概要》樊树志《国史概要》新罗在各方面都深受唐朝的影响,7世纪世纪,7世纪世纪世纪的日本,也被看作是另一

 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遣唐使船遣唐使船遣唐使船遣唐使船

 唐朝与日本日本最早与中国的联系可追溯至东汉光武帝时的倭奴国遣使入貢。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的时候中日之间的...

篇三:中外文化交流

与东西文化交流盛唐与东西文化交流一、 唐文化在东、 西两线的辐射与吸纳一、 唐文化在东、 西两线的辐射与吸纳二、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二、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唐朝时, 周边少数民族各方朝拜, 归顺,称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称唐太宗李世民为民族主要有突厥、 吐蕃、 回纥、 南诏等。这些少数。

 这些少数天可汗

 突厥突厥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 生活在我国阿尔泰山一带。

 他们住毡帐, 吃肉, 喝马奶。

 擅长骑射以战死沙场为荣长骑射, 以战死沙场为荣。

 唐朝在漠南设立都督府, 任用突厥贵族管理, 保留原有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

 吐蕃吐蕃(藏族祖先):

 松赞干布是吐蕃杰出的政治家, 7世纪,他统一青藏高原, 定都 逻些。

 松赞干布曾几次向唐朝求婚几次向唐朝求婚, 唐太宗为加强唐蕃友好往来, 把文成公主嫁给了 他。

 文成公主入藏后, 吐蕃人的生活习俗也有所改变, 唐蕃友好交流进一步加强。唐

 回纥回纥:

 回纥是我国维吾尔族的祖先, 8世纪中期, 回纥受中原文化影响,有了 农业、 商业, 开始建筑城市和宫室筑城市和宫室, 过半定居的生活。

 在色楞格河畔,建在回纥可汗的富贵城。可汗和贵族开始穿戴起华丽的服饰。这两个穿戴华丽的回纥贵族的形象, 摹绘自新疆伯孜克里克的壁画。过半定居

 南诏7世纪初期, 在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 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就居住在那里。

 最南边的南诏, 后来逐渐强大起来渐强大起来, 在8世纪时, 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了六诏。

 唐玄宗时, 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在8世纪时

 唐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盛唐时, 中国国家统一,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与外国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十分频繁。

 与唐朝建立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频繁与唐朝建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很多, 主要有:

 新罗、 日本、 天竺、 中亚诸国、 波斯、 大食等。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新罗、 日本和天竺。

 1877年,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写的《中国》 一书中, 首次使用 “丝绸之路” 一词,代替了 曾经出 现过的“玉石之路” 、 “佛教之路”等名称。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 下无走兽, 复无水草” 的蛮荒之路, 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 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 队队商旅的道路上却出现了 队队商旅, 悠悠驼铃。

 从此, 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 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 , 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

 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 “开放之路” 呢? 今天, 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 察看一番, 感受一番。悠悠驼铃从此东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玉石之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佛教之路”“对话之路” 、“开放之路”

 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唐朝时期几大宗教的传入 三夷教传入(袄教, 摩尼教, 景教) 伊斯兰教传入 佛教在唐朝有极大的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公元前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隋唐是中国佛教的全盛时代, 也是在这个时期, 佛教开始由我国传人朝鲜、 日本。在中国, 佛教与本土文化互相渗透, 在唐朝时期完成了汉化过程。

 佛教既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 也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佛教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它对中国政治、 伦理道德、 哲学思想、 文学艺术、 民俗传统都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

 稷山县发现“玄奘取经图” 壁画 “玄奘取经图” 壁画(局部)

 。

 敦煌莫高窟唐朝时期佛教昌盛, 敦煌在南北朝基础上得以发扬光大, 尤其是壁画的风格上体现了 唐时开放、 积极的社会风气的社会风气, 反映了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 生动的展现了 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佛教发展高峰的大唐王朝风范。

 图为莫高窟外景。反映了

 敦煌莫高窟彩塑

 反弹琵琶图

 作战图

 张骞出使西域图

 弥勒大佛

 涅槃图

 西安 鼓楼西安, 古称长安,为中国六大古都(北京、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杭州)

 之首, 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城雅典、 开罗、 罗马齐名, 并称世界四大古都,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罗马齐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大明宫含元殿立体复原图

 有学者称:

 “长安不仅是一个传教的地方, 并且是一个有国际性格的都会, 内中叙利亚人、 阿拉伯人、 波斯人、 西藏人、朝鲜人、 日本人、 安南人和其他种族与信仰不同的人都能在此和衷共处, 这与当日欧洲因人种及宗教而发生凶狠的争端相较欧洲因人种及宗教而发生凶狠的争端相较,成为一个显然的对照。

 ”——黄仁宇: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

 ……长安, 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

 各种人民, 各种宗教,长安, 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

 各种人民, 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 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

 此种异族入居长安者多, 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

 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

 服饰、 饮食、 宫室、 乐舞、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

 服饰、 饮食、 宫室、 乐舞、绘画, 竞事纷泊, 其极社会各方面, 隐约皆有所化, 好绘画, 竞事纷泊, 其极社会各方面, 隐约皆有所化, 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西安附近出土的波斯银币西安附近出土的波斯银币 东罗马金币东罗马金币 阿拉伯金币阿拉伯金币

 有人说“丝绸之路” 是“文化运河” ,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 丝绸之路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运河” 。 中国文化西传:

 张骞出使西域后, 中国的丝绸、 冶铸、 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朝时中国的丝绸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 纸张、 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 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 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纸张瓷器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西方文化东来:

 汉朝时, 西域的葡萄、 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 唐朝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 舞蹈、 绘画、 雕塑、 建筑艺术、 天文、 历算、 医药, 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丝绸之路” 在唐朝达到全盛的原因有哪些?第一、 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 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 并驻军防守, 保障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交通更加安全畅通。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第二、 唐朝国力强盛, 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 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三、 唐朝对中华文化高度自信, 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开明、兼收并蓄的政策。

 唐朝与新罗朝鲜半岛与中国的联系, 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周时殷宗室箕子被封与此西周时殷宗室箕子被封与此。

 在隋唐时朝鲜半岛分裂为高句丽、 百济及新罗三国, 三国之间互相征战, 唐的势力曾介入其中, 最后由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

 其中新罗是汉化最深的。在隋唐时朝鲜

 崔致远(公元857—? )崔致远是新罗学者和诗人。

 少年时曾到唐朝留学, 并考中进士, 在唐任官。

 回国后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 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

 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 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

 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 二十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史料, 至今仍是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

 它收录于《新唐书˙艺文志》 中, 说明在当时已受到重视。

 朝鲜的汉化 1 、 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自己的行政组织。 2、 设立国学, 教授儒家經典。 3、 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內容。试容 4、 都城平壤仿长安、 洛阳建成, 也分宮城、 皇城和外郭城。 5、 公元675年, 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 6、 新罗医学博士用《本草经》 等中国医术教授学生。

 新新罗 罗新罗商人用当地的牛黄、 人参等物品, 换取唐代的丝绸、 茶叶、 瓷器、 书籍等, 遣派留学生学习唐代文化, 仅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 4 0 年)

 学成归国的学生次就有1 0 5 人归国的学生一次就有1 0 5 人。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新罗的文字 , 也是根据汉字所创, 大大便利了朝鲜文化的普及。

 唐代的服饰、 诗歌、 印刷术, 在新罗都很流行。

 服饰上的类似, 以高腰为特色。

  楚州有新罗会馆, 山东半岛的赤山、登州、 莱州有新罗坊、 新罗所, 专门接待新罗客商。

 当时来往于中朝之间的船只多达数十艘。

 新罗商人运至唐朝牛黄人参海豹皮朝牛黄、 人参、 海豹皮、 朝霞、 金、银等物, 占唐朝进口物产的首位, 丰富了 中国人民的生活。

 他们贩回丝绸、瓷器、 茶叶、 书籍等。朝霞金

 “新罗在各方面都深受唐朝的影响,以至于西方汉学家把新罗看作是唐朝的微型翻版无独有偶朝的微型翻版。

 无独有偶, 7世纪至8世纪的日本, 也被看作是另一个唐朝的微型翻版。

 ”——樊树志《国史概要》7世纪

 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遣唐使船遣唐使船

 唐朝与日本日本最早与中国的联系可追溯至东汉光武帝时的倭奴国遣使入貢。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唐朝的时候中日之间的衣带水的邻邦, 唐朝的时候中日之间的交流盛况空前,

 日 日本本日 本遣唐使表日 本遣唐使表59459444733733121121116536535574717玄宗玄宗630太宗人数船数公元人数船数公元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5003838文宗702武周8054804德宗66978127796677784777代宗665991759肃宗265950047522654高宗

 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约两个半世纪时间内, 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 先后向唐朝派出十九次遣唐使团,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作为遣唐使来中国的阿倍仲麻吕在中国长期定居并且在朝廷为官取汉名-晁衡

 鉴真(鉴真(688688- -763763)

 )天宝十二载(天宝十二载(753第六次东渡, 搭第第六次东渡, 搭第1 1 1 1 次遣唐使船到达日 本。遣唐使船到达日 本。753)

 )次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鉴真和尚像鉴真和尚像日 本唐招提寺藏日 本唐招提寺藏

 留学生吉备真备( 公元693-775年)他在二十二岁时, 被选拔为入唐留学生。

 他在唐留学十七年, 回国后带回《唐礼》 一百三十卷、 《太衍历经》 一卷等书籍,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如《唐礼》 对日本朝廷的礼仪有相当影响, 而《太历经》 則促进了日本的历法改革。

 他帶回国的乐书、 乐器对于唐乐在日本的传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对于日本奈良时代文化的发展和中日文化交流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此图为吉备真备与唐人对弈图。如

 日本唐招提寺和日本遣唐使船

 日 日本本  中央:中央:二官:

 神祇官、 太政官二官:

 神祇官、 太政官八省:

 中务省、 式部省、 治部省、 民部省、 兵部省、八省:

 中务省、 式部省、 治部省、 民部省、 兵部省、刑部省、 大藏省、 宫内省刑部省、 大藏省、 宫内省一台:

 弹正台一台:

 弹正台台:

 弹正台台:

 弹正台五卫:

 卫门府、 左右卫士府、 左右兵卫府五卫:

 卫门府、 左右卫士府、 左右兵卫府  地方:地方:国 国————郡郡————里里  教育:教育:中央置大学寮, 设明经、 纪传、 明法、 书道、 算道、中央置大学寮, 设明经、 纪传、 明法、 书道、 算道、音道等六学, 学习课程以音道等六学, 学习课程以《《礼记礼礼》 》 、 、 《《尚书尚书》 》 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礼记》 》 、 、 《《左传左传》 》 、 、 《《周 周

  唐朝300年间,由于学生、 学问僧学习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 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 中国前进、 日本也前进。——本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 “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一 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以前是锅豆浆, 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 日本民族和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 豆腐。

 ”——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

 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古代东亚国家之所以向中国朝贡,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国朝贡, 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中国发生关系, 是因为各民族中国发生关系, 是因为各民族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 所以有的国家形成比中国迟, 所以有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必要向中国学习其国家机构的建制及其运作。

 在这个时代,建制及其运作。

 在这个时代,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 是以东亚各国与中国的交往, 是以此为中心展开, 并因此获得各此为中心展开, 并因此获得各种文化的。种文化的。

 …………—— 堀敏一唐文化在 东 线的辐射与吸纳——堀敏一

 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印度犍陀罗佛像艺术(公元2世纪)古代印度佛像北齐菩萨身躯(6世纪)唐朝佛像

 唐代的外来文明唐代的外来文明李贤墓打马球图李贤墓打马球图追逐轻薄伴闲游不著绯长拢出猎马数换打毬衣

 唐代的外来文明唐代的外来文明何家村窖藏何家村窖藏唐舞马唐舞马啣唐舞伎八棱金杯唐舞伎八棱金杯啣杯纹银壶杯纹银壶

 丝绸之路的主线(长安—敦煌)丝绸之路的南线(阳关—葱岭)丝绸之路的北线(玉门关—葱岭)丝绸之路的国外部分

 凯撒大帝把丝绸当作他的至爱, 他规定平民不准穿带有紫色镶边的丝绸, 丝绸是罗马人梦寐以求的至宝, 紫红色是罗马人为之疯狂的颜色。生活在公元6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柏洛科匹斯曾经记录了蚕茧传入欧洲的经过:

 几名印度商人在东罗马的皇帝查实丁尼的重赏下将蚕种藏在手杖中带到了 罗马, 从此以后, 罗马人得以自 行生产并制作丝绸服饰。

 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唐文化在西线的辐射与吸纳

 公元751年,怛逻斯战役。据阿拉伯文献记载, 被俘...

篇四:中外文化交流

1 秦汉时期:对外交通的开拓以及

 与域外的文化交流(上)

 . 2 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代,秦汉文化借助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对周边邻国辐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传入中国的域外优秀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内容。

 . 3 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政策的推行,与周边域外文化的交流,促成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 秦王朝发展与邻国的友好睦邻关系,打破了东方世界的原始闭塞性,为后来两汉时期东方各国之间更广泛、更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创造了条件。

 . 4  汉武帝时开通了两条中古时代东西方经济文化大通道:一条是由中国中原地区经中亚、西亚延伸到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由中国东南沿海经南海到印度洋,并延伸到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

  通过这两条丝绸之路,开展与域外文化的大规模经济文化交流。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巩固了封建的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5 第一节

 秦汉与东邻朝鲜的经济文化往来  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交流,若论历史之悠久、关系之密切,在国际上首推朝鲜。

  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毗邻。早在 在3000 多年以前,中朝两国人民就有了经济和文化的交往。

 . 6 一、箕氏朝鲜  据 《 尚书大传 》 、 《 史记 》和朝鲜《 三国遗事 》 等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11 世纪殷末周初,商纣王的叔父、大臣箕子向纣王进谏不从,被囚。

  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灭殷。箕子率5000 人“走之朝鲜”。

 (一)箕氏朝鲜的建立

 . 7  周武王封箕子为朝鲜侯,与朝鲜建立了分封朝贡关系,朝鲜臣属于中原王朝,每十二年朝周一次。

  箕 子建立国家 , 定都于王俭城 ( 今平壤 )

 , 史称“ 箕氏朝鲜 ”。

 。

  箕氏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近 了近1000年 年 , 后被卫氏朝鲜所取代 。

 箕子读书台

 河南省西华县(史称箕城县)

 . 8  周武王十三年 (前 前1034年 )

 , 箕子应周武王之召 ,至周都镐京 , 与武王共同讨论治国的道理 。

 箕子还作了题为 “ 洪范 ” 的文章。

 。

  箕 子去朝鲜后 , 带去了中国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 ,如 “ 田蚕织作 ” 、 “ 诗书礼乐 ” 、 “ 医药卜筮 ” 、“ 设禁八条 ” 等。

 。

 . 9  “ 设禁八条 ” 即八条法令 , 可惜现仅知其中三条 , 即 《 汉书 》所载:

 “ 相杀 , 以当时偿杀;相伤 , 以谷偿;相盗者 , 男没入为其家奴 , 女子为婢 。” ”

 与箕子朝鲜有关的甲骨金文

 . 10 (二)箕氏朝鲜的历史遗迹  箕 子墓亦称箕林,位于平壤玄武门外。墓前有碑,书“箕子陵”三个汉字。墓道两侧各立有两尊石人像,属中国陵园建筑风格。

  箕子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1889 年重建。

  黄炎培、邹鲁分别在1927 年、1945 年访问朝鲜平壤时都曾经目睹并著文介绍。

 . 11  箕 田在平壤城南含毯门与正阳门之间。朝鲜学者韩百谦著《箕 田考 》, 云:箕田呈“田”字形,每“田”有四区,每区皆七十亩(46690 平方米)。大路之内横计之,有四田八区;竖计之亦有四田八区,八八六十四,井井方方。

  据此可知,箕田井井方方,与商代甲骨文“田”字相合;而一区七十亩,则和孟子所说“殷人七十而助”相合。从而可知箕田的划分方法是箕子从商朝带来的。

 . 12  朝鲜境内出土的许多铜器与我国辽宁省出土的铜器很相似。《朝鲜通史》(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中译本,三联书店,1962年 年 )

 说,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中有很多中国系统的细型铜剑、铜镞等武器和铜镜等,这些有时和中国古钱等一起出土”。

 . 13 二、卫氏朝鲜  在秦国统一中国到秦末战乱这段时期内,数万中国人为避战乱和躲徭役而逃往朝鲜。或从山东半岛由海路进入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或从辽东由陆路进入朝鲜半岛北部。

  由海路进入朝鲜中部和南部的中国人,在朝鲜半岛南半部的东部沿海一带(今庆尚道北部庆州地区)居住下来,定都庆州,建立辰韩(也称秦韩)。

 . 14  朝鲜南部建有马韩、弁韩、辰韩三国。马韩最大,居西部;弁韩在东部偏南;辰韩在东部偏北。

  辰韩与我国东北仅隔鸭绿江,其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后汉书·东夷· 韩》),故辰韩又有“秦韩”之称。

  吸收中国秦文化的辰韩,生产迅速发展,国力渐强。

 . 15 (一)卫氏朝鲜的建立与灭亡  公元前206 年,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

  西汉初年,燕王卢绾叛汉,汉王朝出兵伐燕,燕地众多人民出逃避难。

  其中卫满率千余人,长驱东进,渡过坝水(今朝鲜清川江),逃往古朝鲜。

 . 16  箕 氏王朝的国王 准 拜卫满为博士 , 封以百里 , 令守西边。

 。

  公元前194年 年 , 卫满突袭箕氏准王驻跸的王俭城。

 。

  箕 氏准王不敌而向南逃到马韩地区 , 自立为韩王。

 。

  卫满入王俭城后也称王 ,国号仍称朝鲜 , 史称 “ 卫氏朝鲜 ”。

 。

  卫氏朝鲜为汉之 “ 外臣 ” 、属国。

 。

 . 17  卫满之孙卫右渠不仅不朝贡汉朝皇帝,还阻止其南部的真番等部落上书汉帝通交通使。

  公元前 前109 年秋,汉武帝发5万士兵分水陆两路攻打卫氏朝鲜。

  公元前108 年,右渠王被臣属杀死, 王俭城陷落,卫氏朝鲜遂亡。

 卫氏朝鲜时期的陶瓶

 . 18 (二)汉四郡的设立及汉字的传入  公元前107 年,汉武帝在其疆域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四郡之下设众多县。

  汉武帝任命汉人为四郡及各县之官吏,同时封原卫氏朝鲜之贵族以爵位,令其参与统治。

  汉四郡建立后,不仅有众多汉人官吏到四郡任职,还有不少中国商人到四郡经商贸易。

 . 19  汉王朝把卫氏朝鲜改为直属郡县,对朝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施加了巨大影响。

  制度文化方面,汉朝的郡县制度、钱币制度和汉字等直接运用于朝鲜。

  物质文化方面,秦汉的金属器皿、丝绸、漆器大量传入朝鲜,促进了朝鲜生产力的发展。

 . 20  战国至汉初,中国汉字传入朝鲜,使朝鲜半岛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朝鲜被纳入汉文化圈的2000 年间,朝鲜文人均用汉字、习汉籍、做汉文,创作出许许多多的优秀汉文作品,构成朝鲜古代文学的主要内容。

 . 21  据朝鲜史书记载 , 公元1世 世纪初,就有不少朝鲜人会背诵 《 诗经 》 、 《尚 书 》 、《 春秋 》 等中国典籍。

  卫氏朝鲜时期,大同江艄公霍里子高所作四言汉文诗《箜篌 引 》, 成为汉乐府《 相和六引》之一,至今保留在晋人崔豹的笔记 《 古今注 》 中。

 . 22  ( 晋)崔豹 《 古今注 》:

  《 箜篌引 》 ,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 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 《 箜篌引 》 。

 . 23 第二节

 秦汉与东邻日本的经济文化往来

  大约在公元前8000 万年,日本列岛出现绳纹文化(以陶器上的绳纹式花纹而得名),考古学上称之为绳纹时代(前8000年— 前300 年)。

  日语中的Jomon, , 意思是“绳的图案”,指当时人们使用的陶器上所刻的图案。陶器上的图案古老而富有创意,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陶器之一。

 日本 绳纹时代的陶瓶

 . 24 一、弥生时代的日本文化  绳纹时代后期,中国稻作农耕技术开始传播至日本,但是在公元前 前3 世纪才开始真正普及。

  公元前4 世纪,稻作文化与青铜器、铁器等传到日本,改变了整个生活型态,出现了弥生文化。

  弥生文化是因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位于现今东京大学校园内)发现的陶器而命名的。

 . 25  在 考古学上,弥生文化称为弥生时代(公元前300 年— 公元300 年)

 ,大致与 秦汉时期(前 前221 年— 公元220年 年 )相当。

 。

  秦汉之际的中国文化向日本的辐射与传播,大大缩短了日本列岛脱离蒙昧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

  秦汉之际中国文化向日本的辐射与传播,主要是由中国移民来完成的。

 日本静岗县登吕

 弥生时代稻仓复原图

 . 26  日本史籍中,称呼从朝鲜半岛到日本列岛来的移民( ( 中国人和朝鲜人) ) 为“归化人”或“渡来人”。对中国和朝鲜来说,则是移民。日本史籍《日本书纪 》多次 记载东汉末年中国移民由朝鲜半岛而入日本列岛的事例:

  应神十四年,是岁, 弓月君 率一百二十县人自百济到日本。

  应神十六年, 王仁 自百济来,太子 菟 道稚郎子 师之,习诸典籍。

  应神二十年, 阿知使主 及其子 都加使主 , 并率己之党类十七县人至日本。

  应神三十七年,遣 阿知使主 、 都加使主 等经高丽国至吴,令求缝工女,后吴王与工女兄媛、弟媛、吴织、穴织四女以归。

 . 27  根据日本的传说,古代日本的外来移民,可分为两大系统,即以弓月君为始祖的秦氏和以阿知使主为始祖的汉氏。

  这些移民,有知识,有生产技术,都曾生长在中国内地的先进文明之中,因此移居日本必然会把中国内地的先进文明带进日本。

 . 28  东京大学考古学教授江上波夫曾经指出:“由绳纹文化向弥生文化的过渡是一次质的飞跃,其转变是突发性的。因此,创造弥生文化的并不是日本列岛上原有的绳纹文化人,而是当时已经具有高度发达水耕农业技术的外来民族。”

  日本史学界一致认为,弥生文化是一种来自中国的文化。

 . 29 二、徐福东渡日本  徐福,即徐巿(《史记 · 秦始皇本纪》),字君房,秦朝时齐地人,当时的著名方士。

  徐福出生并生长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今金山乡徐福村;祖辈生活在今山东省龙口市徐福镇。

 徐福像

 . 30 (一)徐福东渡的历史记载  “ 徐福东渡”始见于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

 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 “ 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 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 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琅琊,徐福再次来见秦始皇。因为九年前第一次入海求仙药,花费了巨额钱财未获仙药,恐谴,乃诈称:

 “ 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  秦始皇因为 “ 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 ,占梦的博士又说了对徐福有利的话,秦始皇便相信了徐福的谎言,第二次派徐福出海,并配备了强弩射手,亲自督战。

 “ 自琅琊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 。”

 . 31  徐福入海求仙药,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耶?’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 《 史记 · 淮南衡山列传 》也有记载 :

 . 32 (二)

 徐福东渡在日本的传说及遗迹  《 史记 》的 年代与徐福东渡时相隔仅百年左右,其可信度还是相当高的。所以说,徐福东渡是存在的。

  后来各史书对徐福出海一事都有所记载,只是对所到达的地方说法不一。

 《 三国志· 吴书· 吴主权传》、 《 后汉书· 东后汉书夷列传》、 《 括地志 》 等书记载为直洲,但具体方位不详。

  到了五代的后周时,僧人义楚在 《 义楚六贴· 城廓· 日本 》 中,首次明确提到徐福最终到达的是日本,当时日本的秦氏(日本古代渡来豪族)为其后代,并说徐福到达后,将富士山称为蓬莱。

 . 33  中国民间,尤其是山东荣成、诸城、即墨各市县和江苏连云港、赣榆一带,都流传着不少关于徐福的传说,还有人考证江苏赣榆县的徐阜村或山东黄县的徐乡就是秦代徐福的故乡。

  山东即墨沿海有个徐福岛,当地传说是徐福东渡时的船只避风上水之处。

 . 34  按照日本古籍记载, 徐福入海求仙,采长生不老药,却到了日本九州,在佐贺登岸,又沿濑户内海东进,到达富士山定居。

  徐福东渡实现了两国间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交融,造福于日本社会的发展,并与其后世汲取汉唐文化有渊源关系。

  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司农之神”、“司药之神”。

 . 35  九州佐贺县

  伊万里港(传说是徐福船队到日本登陆处)

  金立神社(金立山)

  徐福大祭(佐贺县每 每50 年举行一次)

 . 36  三重县熊野市的矢贺海岸( ( 熊野浦) ) 被认为是徐福的登陆地,附近有徐福之丘与徐福墓、徐福宫。

  和 歌山县新宫市的徐福町原有徐福祠,现有徐福墓碑。新宫市车站前面,有 “ “ 秦徐福之墓”和 “ “ 七家之碑”( ( 传为徐福侍从七人之墓) ) 。

  新宫市居民每年 年9 月1 日夜 在徐福墓前举行盛大的“徐福祭”。

 . 37  日本民间传说徐福一行在九州或本州定居后,就向当地居民传授农耕、纺织、冶炼、捕鲸、医学等技术。

  九州佐贺县的金立神社把徐福尊为农耕、养蚕、医药之神。

  本州山梨县的浅见神社则把徐福尊为机神( ( 纺织之神) ) 。

 . 38  在日本九州和本州西部的弥生初期遗址发现了炭化米和米谷的压痕以及陶器、铁器、青铜器,还发现具有中国华北人特征的人骨。这与徐福东渡带去童男童女、水手工匠以及谷种、工具、武器的记载和传说一致。

 . 39 三、“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发现  中国史籍对中日交往的明确记载,是从汉代开始的。

 《 汉书 · 地理志 》 述及汉初朝鲜海中有倭人分立为百余个小国,经常向汉朝进贡,汉朝也回赐许多礼物。

 日本古代地图

 . 40  日本九州及本州近畿地区出土的大量西汉铜镜、铜剑、铜矛、勾玉等贵重物品证实了这一点。

  西汉的铜镜、铜剑等物品是权威和富有的象征,尤其是勾玉的发现,说明日本早期的众多小国与西汉之间存在着册封关...

篇五:中外文化交流

时期中日典制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史

 姓名梁铁芹

  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 概要唐朝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法制完备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亚洲文明中心之一对周边国家尤其是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由于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末期急于向外寻找突破口而唐代先进的典制文化为日本完成社会转型提供了仿效借鉴的蓝本。日本政府以向中国派遣唐使的方式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日本统治者以唐制为基础发起大化革新运动使日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等都打上了浓厚的唐文化烙印同时依据本国实际有所损益增删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日本典制文化进一步向纵深处发展加深了中国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了中日两国和平友好关系的往来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交流现状

  中央官制

 经济制度

 法令制度

  影响意义 一、大唐时期中日交流的现状 由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日本在文化输出方面以唐朝向日本输出先进的典制文化为主很大程度上是唐制文化在影响辐射日本唐朝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中日交流的形式一般为正式的官方使团交往仅仅局限于朝廷、政府和上层统治阶级不涉及普通的下层民众 “贞观五年 倭国遣使贡献方物。太宗矜其道远。敕所司无令岁贡又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之。表仁无绥远之才与王子争礼不宣朝命而还①”自此唐朝不再向日本派遣使节主要是日本政府不定期地向中国派遣唐使史料载 “长安元年其王文武立改元曰太宝遣朝臣真人粟田贡方物。开元初粟田复朝。天宝十年朝衡复入朝。建中元年使者真人兴能献方物。贞元末其王曰桓武遣使者朝②”就说明了这一点。此外遣唐使船队的规模也越来越来大人数也越来越多以其中的四次为例 “630 年121 人2 艘船队717年557 人4 艘船队733 年594 人4 艘船队838 年651 人4 艘船队③”一般认为唐朝前期遣唐使船队的平均规模是 2 艘船120 人左右唐朝后期遣唐使船队的规模较大是 4 艘船共有 500 到 600人左右645 年的大化革新运动受中国先进的典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彻底本文仅以大化革新为例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令制度方面谈谈这一时期中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二、大化革新时期唐制对日本的辐射影响 唐朝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唐朝处于主动、强势地位中国先进的政治体制给日本④” 出现了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高潮促进了大唐文化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日本统治阶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日本留学生、学问僧所奏称“大唐国者法制完备珍国也常须达因此日本在 645 年的大化革新运动中全面移植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大唐文化以唐制为蓝本在政治、经济、律令方面对唐代典制文化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虽带有浓厚的机械模仿和照搬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色。

 一唐代中央官制三省六部一台制与日本的二官八省一台制

 三省六部一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说达到了其成熟期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相当完备的官制系统。日本在遣唐留学生的推动下仿照唐代官制在中央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单从字面上看除个⑤”别文字和量词存在细微的差异外二者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和融合性实质上其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日本对唐代官制的吸收融化主要体现在其一日本统治者采纳了唐代官制系统的基本框架模式使其行政管理系统更趋完善很好地体现了律令的形式性、完整性和综合性。日本参照唐代三省六部的格式天皇高高在上下设神祇官、太政官总领全国宗教和行政事务太政官下辖八省其职权涵盖人事、财政、军事、司法、礼仪等各个方面成为各项具体事务的执行部门。二官八省的设置体现了金字塔式的政权结构。此外又参照唐代的监察机关御史台置弹正台完善对行政、祭祀等政府高官的监督职能。因此二官八省一台制使政权组织从最高层到最低层沿直线分布保证了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统治强化

 ② (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日本传》卷 220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6208—6209 页 ④ (日)《遣唐使眼里的中国》古濑奈津子著、郑威译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7—9 页 ① (后晋)《旧唐书》刘昫等撰《倭国传》卷 199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5340 页 ③ 《外交关系》石井正敏《唐与日本》 吉川弘文馆 1992 年版第 74—76 页 ⑤ 《日本书纪》  “推古天皇三十一年”条

 了政令的上行和下达其二日本积极吸收了唐代尚书六部各有分工各司其职相互掣肘彼此牵制的精华设置太政官下辖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大藏、兵部、刑部、宫内八省专职专办职权流向一对一有效地避免了职权范围交叉重叠官员相互推诿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各个部门的行政效率运用权力制衡原则以分权手段实现集权目的使天皇权力得以强化和集中其三在监察机构方面日本以唐代的御史台为蓝本设弹正台专门纠察官吏的不法行为以儆效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各级贵族官员的监督和弹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纯化了旧日腐败的官场风气提高了官员的政治素质和行政质量。当然除机械模仿和照搬唐制外日本也适当地结合本国实际加以稍许创新。鉴于日本民族尊崇神道教和重视祭祀的传统日本统治者在政权设置中首次把太政官和神祇官分开⑥神祇官掌祭祀太政官掌行政可见日本统治阶级把神祇的地位看得很高这在社会风气极度开放的大唐也是没有先例的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崇道的宗教文化特色。但值得注意的是神祇官并非凌驾于太政官之上在行政事务方面神祇官要接受太政官的指示神权始终是不能超越世俗权力的这是儒家“君权至上”国家思想⑦在日本的直接反映。同时太正大臣的职能也具有特殊性以德性辅佐天皇负有调整四时之和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律令的教化政治和儒教政治精神。

 大唐三省六部一台制对日本民族的影响远远不只在于它在行政体制上仿照唐制实行二官八省一台制完善了行政管理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成功转型为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时代性影响。

 二唐代均田制与日本的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对唐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相反据《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纪“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征战不已。或者兼并数顷之田或者全无容针少地”日本的部民制已到末路。因此日本以唐均田制为基础推行班田收授法既带有浓厚的唐制色彩又兼具本国特色。

 日本废除部民制将土地收归国有其对唐代均田制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主要体现在 4 个层次其一对于适合日本国情的均田令条文日本班田令基本上全文照搬 “班田令三十七条条文中与唐开元二十五年令完全相同的有十二条占总条文的 30%例唐令《册府元龟·邦计部·田制》载“其州县界内所部授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为狭乡”而日⑧” 变通度很低。以关于“宽、窄乡从近便”的规定为本 《令义解· 田令》 载 “凡国郡界内 所部授田 悉足者为宽乡 不足者为狭乡”  又唐令 《通典· 食货二· 田制下》载“诸给口分田务从近便不得隔越。若因州县改易隶地入他境及犬牙相接者听依旧受。其城居之人本县无田者听隔县受”而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给口分田务从近便不得隔越。若因国郡改隶地入他境及犬牙相接者听依旧受。本郡无田者听隔郡受”由此可见日本班田令与唐代均田令的相似度是何等之高除两国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之外二者如出一辙无丝毫变化也间接反映了唐令在日本社会的适用度很高其二日本沿用唐令条文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实际加以变更 “ 《养老律令》中有十六条占总条文的 43%⑨”变通度大为提高。以“授田年龄”为例唐令“授田之制 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以下不给”可见唐代的授田年龄在 18 岁以上而日本的授田年龄却在 6 岁以上唐代的均田令以均田农民负担租赋和课役为前提授田者必须具备独立劳动的能力。日本并未对此条唐令条文全盘照搬而是把本⑩”而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给口分田者男二段女减三分之一五年国实际充分考虑在内由于日本征收租赋以田和户为标准因此对授田年龄的要求就比较低充分体现了日本的融会贯通和消化吸收能力其三日本对不适合本国国情的条文全部排除在外不予吸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唐令《通典·食货二·田制下》载“诸以工商为业者永业、口分田各减半以给之在狭乡者并不给”由于日本的工商业不发达商人群体占有的比例很小没有必要对工商业者的授田给予特殊的

 ⑦ 《试论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问题》孙义学 载于《学术论文集》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109 页 ⑥ 日 《日本史概说》坂本太郎著 汪向荣、武寅、韩铁英译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73 页 ⑧ 《日本班田令与唐代均田令的比较》史丽华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第 48 页 ⑨ 《日本班田令与唐代均田令的比较》史丽华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第 48 页

  ⑩ (宋)《新唐书》欧阳修、宋祁等撰《食货志》卷 51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1342 页

 规定因此该条就被班田令排除在外又唐令《通典·食货二·田制下》 “诸道士受老子经以上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官二十亩僧尼受具戒准此”而日本民族尊崇神道教并不以佛教为主国内很少有道士、女官、僧尼因此这条均田令条文在日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当然也不可能被吸收体现了日本的求实精神其四日本结合本国国情独立创设班田令条文以适应本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唐令“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11”日本《令义解·田令》载“凡田六年一班凡户籍六年一造”与唐令模式虽一致但具体实施方式却大相径庭体现了日本的消化创新精神。

 唐代均田制对日本封建性经济制度的确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日本的社会性质发生质的变化日本将土地收归国有把部民解放出来既保证了国家稳定的租赋收入又提高了公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大唐律与日本律 唐高宗即位650 年后命长孙无忌等人诠释《唐律》撰成《唐律疏议》 是唐代社会最为完备的一部成文法典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和日本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大华革新时期的《大宝律令》 、 《养老律令》就是以唐律为蓝本而制定的刑事法典。因此日本律和唐律有着斩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两国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民族信仰等各方面的差异日本律在照搬照抄唐律的同时也根据本国实际加以变更调整以适应日本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日本律对唐律的全盘移植在“八虐” 、 “六议” 、 “五等罪”方面表现得很是突出除比唐律条文更为简化外基本上全部照搬。日本律的“八虐”除删掉唐律“十恶”中的“不睦”和“内乱”之外与唐律如出一辙无丝毫变更日本律的“六议”除去掉唐律“八议”中的“议宾”和“议勤”外与唐律完全相同日本律的“五等罪”与唐律的“五刑”一字不差。唐律中有“十恶” 日本律中就有“八虐” 唐律中有“八议”  日本律中就有“六议”  唐律中有“五刑”  日本律中就有“五等罪” 只...

推荐访问: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 中外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