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7篇

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7篇

发布时间:2022-10-07 12:55:02 来源:网友投稿

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7篇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132020.11 三农论坛 SANNONGLUNTAN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沙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 30000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7篇,供大家参考。

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7篇

篇一: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2020.11  三农论坛 SANNONG LUNTAN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沙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 300000)摘 要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乡村文化建设与决胜全面建承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如何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文章对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中国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及新举措。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它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乡村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明显滞后。农民得不到及时、有效和系统的文化教育、引导和熏陶,正严重影响着乡村的精神面貌提升和经济发展。振兴乡村文化建设,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如何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现实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是净化新时代农村社会风气的有效手段;是占领农村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必要措施。

 1.1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于乡村振兴制定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的目标突出强调了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目前,与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明显滞后。乡村文化建设与决胜全面建承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为此,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提升现代农民素质,推进新时代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乡风文明”新农村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意识形态层面发挥其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 提升新时代农民素质的迫切需要 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升,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稳定的就要大操大办,办的规模要很隆重,这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大量浪费。另一方面,封建迷信存在死灰复燃的迹象。比如,在生活相对贫困、文化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建校不积极,建庙很踊跃”的现象仍然很普遍。虽然这些现象不是农村风气的主流,但不采取切实的措施加以净化,会给乡村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新时代必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整治不良乡风,不断剔除农村恶习,这也体现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3 农村道德伦理建设的需要新时代推动不良乡风的整治,必须推进农村道德伦理建设。新中国成立特别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道德和农民伦理观念发生了各种变化。如何正确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变化和变更,不仅是当前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在这一深刻变化过程中,我国乡村伦理道德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例如,植根于小农生产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惧怕变革、安土重农的保守意识逐渐淡化,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现代道德观念正在形成,公共秩序、生态环保、理性消费、和谐包容等意识不断提升。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农村道德伦理也在异化。既有集体观念逐渐淡漠,个人主义思想不断抬头;又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金钱观、是非观、荣辱观发生畸变。比如,农民在这些异化的道德伦理的支配下,只顾满足自己欲望,只关注可不可以赚钱、可以赚多少钱,而不管对不对、危不危险、犯不犯法,不断突破道德底线、法律红线。而且,这些异化的道德伦理理念及其引发的各种行为,严重影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必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乡村“三风”培育,从推动农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农民个人品德的建设。参考文献:[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5页。万方数据

 14  2020.11三农论坛 SANNONG LUNTAN重要保障因素。乡村文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取向。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取向和行为准则,也会直接受到乡村文化状况的影响。因此,推进乡村振兴,要从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人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塑造新时代农民,使新时代农民的精神内涵不断丰富,新时代农民的文化精神进一步提升,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体系,营造乡风文明的文化氛囤。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精神基础。

 1.3 净化新时代乡村社会风气的有效手段 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封建迷信活动盛行、社会公德日渐薄弱等不良社会风气。加之各种“低俗”文化在农村迅速而大量蔓延,导致农村畸形文化膨胀。乡村文化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已经影响到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武装农村,才能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农村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1.4 占领新时代乡村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的必要措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现代乡村社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了落后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腐朽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共存的态势。乡村振兴亟待需要有一种能对整个乡村社会发展起到巨大凝聚力、整合力和引领力作用的作为精神杠杆的主流意识形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广大的乡村意识形态领域阵地。

 2 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困境分析我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提升。但是在乡村生活的很多领域,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并严重阻碍着乡村现代化建设。

 2.1 小农意识浓厚,思想观念落后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这种农本文化观曾使中国的农耕文明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农民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也阻碍了现代农村的发展,不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2 科学精神欠缺,现代文化滞后 部分农村地区存在科学精神欠缺,封建迷信盛行,现代文化滞后,陈规陋习复活现象。在封建迷信活动上浪费大量钱财,在农村筹款办公益事业上却认识不足。导致农民文化消费畸形化和低级化的精神享受。面对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复杂情况,亟待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这一阵地,消除其腐朽、落后的文化糟粕。

 2.3 价值取向失范,道德观念混乱 长久以来的小农思想束缚,实用主义态度在部分农民的道德观念中存在,认为基本的道德观念束缚人性。在价值取向上,也极易被极端个人主义、低俗的拜金主义的所占领。实用主义态度使得农民在行动上,以个人物质利益的获取为唯一动力。

 2.4 农村权力道德腐败,造成基层政权信任危机。很多乡村村务公开、民主选举等制度尚未健全,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也较薄弱;农民政治心理、参政意识还不成熟,法治意识、权利观念还很欠缺;农村基层组织监督不力、干部任免不科学、干部教育不当等原因,导致少数农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出现了滥用权力、违法乱纪等权力道德腐败现象,造成对基层政权的信任危机,极大地影响了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3 当前中国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及新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逐渐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思想文化建设仍然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使使乡村文化建设适应新时代乡村的新情况、新变化,满足农民不断变化和增长的文化需求。3.1 新时代乡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要求3.1.1 建立健全新时代乡村文化市场的新需求 农民富裕后,有能力进行文化产品的消费,这就需要以建立健全的乡村文化市场为其提供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新时代乡村先进文化建设必须要建立健全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村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发展,满足农民个性化和较高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3.1.2 新时代文化产品的消费新需求 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影响了乡村文化消费趋向。作为新时代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象征的电脑和互联网已开始进入农民家庭。农民的文化新消费更多地投入到了科技含量较高的文化服务产品中,科技类产品将逐步成为新时代农民文化消费的主流产品。

 3.2.3 新时代科技文化的新需求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支持和鼓励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现阶段农村科技文化短缺,尤其是实用科技。新时代农民迫切需要一支提供更多的科教文化宣传活动,科普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三农”工作队伍。

 3.2.4 高雅文化的新需求 目前,送文化下乡确实使观看演出的农民得到了高雅文化的熏陶,但也是杯水车薪。由于基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等原因,低俗文化不断涌人农村,侵害了农村淳朴的文化。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比较严重,腐朽思想蔓延。正是文化需求上的“饥不择食”,使一些农民无选择地接受了这种“文化”。满足农民对高雅文化的需求、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抵制低俗文化侵蚀有效措施。万方数据

 152020.11  三农论坛 SANNONG LUNTAN3.2.5 复合型文化人才的新需求 拓展农村文化阵地、创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能抓文化项目、运作文化项目的人才,可以多渠道引进和有重点地培养这类人才,通过关键人才带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一支懂专业、懂管理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仍任重而道远。

 3.3 打造新时代乡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3.3.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打造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升级版” 要着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文化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切实保障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扭转“重经济、轻文化,重城镇、轻乡村”倾向。统筹城乡文化资源,推动城乡文化共享,积极探索“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和有效性,促进城乡文化的互动共享。

 3.3.2 提升乡村文化创新力,打造文化形式“升级版” 面对当前乡村文化的发展落后于时代的变迁的现状,仅仅依靠政府主办是不够的,要积极培育乡村农民主动参与到文化乡村建设中,增强农民自身的“文化造血”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农村文化的新变化。用政府引导与乡村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和发挥农民在民意驱动、机制创新、组织带动等方面的决策、建设、监管的主体作用。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群众文化。各方面建设力量形成合力,文化的本质内涵也将随之得到释放,成为农民精神思想的“魂”。

 3.3.3 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发展方式的“升级版” 我国农村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模式主要体现为行政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带来的结果是供需严重脱节,设施利用率低下,管理和运行成本较高。要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打造发展方式的“升级版”。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宏观管理、政策制定、绩效监督等职责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服务主体的培育,增强农村文化的自我生存能力。3.3.4 应对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现象,打造内容建设的“升级版” 常住人口由农村向城镇、两翼向主城加速聚集,农村出现了劳动力“空心化”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忽视了研究文化消费心理需求,或者没有按照当地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倾向和需求量来配备,出现了内容建设的“错位”。以图书供给为例,综合文化站的藏书多为政治、哲学、艺术或者城市图书馆下架的图书,大多数农民看不懂、用不上。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平台,提供提供形式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提升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3.5 根据本土特色,打造美丽乡村的先进文化“升级版” 当前,农村社会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性的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优秀文化形式正逐渐从农村消失,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传承的危机。乡村文化中口头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不司再生的资源。要通过深挖地方特色,延伸文化魅力,将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地方风俗、民间艺术等特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系统地建立起新时代适合农村社会健康发展的文化秩序。

 3.3.6 应对农村居民“被文化”的供给模式,打造需求表达和决策的“升级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供给模式基本上是呈现“送文化”多,“种文化”少;农民“被文化”多,主动参与文化少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模式。农民在文化上的需求、决策、管理、评价等方面缺少参与权,农民的主体性作用薄弱。农村公共文化是农民的文化,因此公共文化活动,应让农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真正参与者和受益者,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3.3.7 以乡贤文化为引领,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升级版” 五千年中华文化,基本载体就是乡村。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对家乡的热情让他们能...

篇二: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INA’S TU NATIONALITY·2021· 冬季号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擘画了新坐标,绘制了新蓝图。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民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因此,要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用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发展。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多林镇下浪家村共有 219 户 1064 人,有汉、土、藏、蒙古族等 4 个民族,党员 42 名,土族 946 人,占总人口的89%。历经二百多年的春风秋雨,这里形成了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村有制革、安召舞、刺绣等 8 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米家沟等遗址,有土族民俗博物馆、老物件展示馆、水磨坊、酿酒坊和土榨油坊。出版有《下浪家村志》《土族祖训》《耀祖诗文集》等著作。有机关企事业干部、致富带头人、教师等乡贤 150 多人。有“花儿”、土曲、酒曲、皮影等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创建了“朔山挖掘”省级劳务品牌。获得过西宁市、大通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称号。可以说,全村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一、文化建设引领乡村振兴的意义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对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对于美丽乡村建设,2015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2021 年 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注重发挥文化的作用,把文化艺术融入乡村,以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在长期的农村生活中,形成了乡村的青山绿水、乡土社会中邻里互助和祖先崇拜的仪式和庙会等,这些规则、仪式和活动将在乡村生活的居民团结在一起,形成了乡村社会。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通过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凝聚起大家的向心力、团结力,提振起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大家的荣誉感、自豪感,达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人心、整合力量的作用。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治理保障。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不能是乡村居民一盘散沙,各过各的生活,而是相互协作,创造更好的生活。协作的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等,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就是要通过这种约定俗成,而且乡民认可、通俗易懂、效果明显的措施,去规范管理村民,达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环境。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要将乡风文明□文 / 宋生龙—— — 大通县多林镇下浪家村文化振兴的思考美 丽 乡 村19

 CHINA’S TU NATIONALITY·2021· 冬季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大家养成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团结向上、邻里和睦、夫妻恩爱、爱护环境、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从而摒弃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可以说,有文化的乡村可以看到长幼有序、秩序井然,而文化的滞后经常会导致乡村的矛盾和冲突。所以说,要通过文化建设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民风淳朴的人文环境。二、下浪家文化建设引领乡村振兴注重宣传教育,引导村民陶冶情操。下浪家村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保留着土族的习俗、礼仪等,他们崇尚忠孝仁义、敦睦宗族。新时代,仍继续发扬传承优良的文化传统。一是党员带头。群众看党员,要发挥党员的带动示范作用,引导村民婚丧事简办,提倡厚养薄葬等,倡导不送礼、不收礼。在村民中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和榜样,如大力宣传本村尊老爱幼的好媳妇昝喜存等模范典型,引导村民尊良俗、去低俗、除恶俗。二是加大宣传。用好村里广播大喇叭、微信、党员会、群众会等多种形式,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引导村民勤劳善良、文明出行、邻里互助,逐步形成和谐融洽的村民关系。三是治理恶俗。加大对农村赌博、酗酒、低俗视频传播等现象的治理,引导村民传播具有正能量的视频,抢占村民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引导村民明辨是非、陶冶情操。四是注重形式。在春节、三八节、老年节等节日,通过积极、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走访慰问、表彰奖励等渗透式的文化艺术手段,以及群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的教育培训方式,讴歌新时代、传递正能量,增加村民的集体感、责任感、荣誉感。讲好身边故事,用经典铸魂育人。一是规范行为准则。要发挥好《土族祖训》《下浪家村志》等修身立品、持家劝学等精髓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村规民约等融合,具体化为村民日常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成为人们处理人情往来、邻里关系、群体关系和农村公共事务的价值追求。二是开展评比表彰。结合家庭美德建设,开展“孝老爱亲”家庭、 “敬业爱岗”家庭、 “教子有方”家庭和道德模范、文明之星、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等各类评选活动,引导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的和谐和村民行为的规范。三是发挥红色资源。通过开展道德讲堂、讲故事、诵经典、读红色家书等形式,身边人讲身边事,用经典涵养正气,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结合下浪家村党性教育基地,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爱国主义、家风家教、廉洁自律、勤俭持家等教育,引导村民爱国爱家、勤俭节约、讲道德讲奉献,全面提高村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夯实精神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是开展创建活动。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风俗习惯等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使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较少民族扶持等政策,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文化广场、舞蹈服装、音乐器材、体育器材、音响等设备的配备力度,让群众有地方、有设备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三是丰富文化活动。要积极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组建村级音乐和舞蹈队伍,结合农村实际,开展皮影戏、社火、 “花儿”等文化演出,大力宣传《劝人心唱词》《修身歌》《十杯酒》等土族歌曲中劝人向善的经典内容。同时,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对瞻仰佛堂、烧香膜拜、占卜算卦等迷信的侵蚀进行抵制,崇尚科学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四是开展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激发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民俗文化,形成良好家风家训。一是挖掘本土文化。依托本村的文化广场、宣传栏,充分挖掘村民当中的好家风好故事,并以这些故事为原型进行创作,在节假日用小品、戏剧、 “花儿”等方式展演,感染教化村民,使良好的家风家训转化成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二是注重历史文化。引导村民开展集体文化活动,如青苗会、庙会等有历史基础的文化活动,通过健康的民俗文化把传统美德渗透到村民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推进移风易俗。三是加大保护力度。积极争取资金,依托乡村振兴等政策优势,加强如平安寺等自然景观风貌保护。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和挖掘力度,加强米家沟遗址、刺绣、安召舞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注重乡贤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发挥乡贤文化。下浪家村致富能人多、历史名人多、古今美 丽 乡 村20

 CHINA’S TU NATIONALITY·2021· 冬季号海东市有个平安区,六县区有名的古驿;不小心成了防控区,病毒它钻了个空子。平安区带病不康健,给百姓带来了忧患;区政府领导实果断,措施嘛采取得干散。各地设立了检查站,封住了平安的路段;切断病毒的流源线,预防了病毒害蔓延。白衣天使加油干,白天黑夜地加班;24 小时里没合眼,为全员检测了核酸。白衣天使美如花,冲在了抗疫的前线;排查病毒的责任大,柔肩上挑起了重担。平安区人民心相连,没一人为核酸作难;检测的人们都自愿,没有人有一声怨言。八仙过海显神通,都为了消除魔难;各行各业齐行动,助力了全区抗疫。老百姓自我来保护,出门了戴好口罩;宅在家里了门不出,响应着政府号召。企业老板们奔一线,带去了他们的心愿;抗疫的人员心舒坦,感受到给予的温暖。广大的党员冲一线,鲜红的党旗格外艳;抗疫前线上作贡献,党员们带头做模范。青海有名的平安驿,充满着春天的气息;有惊无险的平安地,不害怕病毒的袭击。同舟共济抗疫情 (青海“花儿”)□文 / 杨琪昌文人多,文化氛围好,可以说人才资源丰富。因此,在乡村振兴中,依托“乡贤参事会”,利用他们在资金、技术、人才、人脉等方面的优势,定期开展座谈交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积极引导他们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做好结合文章。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等项目,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本村在“十月匪乱”、保家卫国作出贡献的红色资源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习语近人、光辉历程、奋斗之路、重温誓词、清风多林、历史足迹、同心共筑”七个板块的党性教育基地。三是体现文化元素。在本村交通主干道两侧展示土族服饰、饮食、生产、歌舞、诗歌等宣传尊老爱幼、尊师重教、遵纪守法等优秀文化,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四是体现时代特点。为体现时代特点和传统特色,对全村各个巷道进行命名,如利用全村推崇文化教育、尊崇尊老爱幼、崇尚清廉勤俭等特点,对个别巷道用学子路、育英路、孝子路、清风路等进行命名,让好的家风村规长期保留传承下去。同时,保留了传统记忆,保留昝家巷道、祁家巷道等历史名字,让子孙后代留得住乡愁。五是注重农民主体。乡村文化必须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前提和基础,要防止为文化而文化。同时,文化振兴,农民是主体,要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农民的内在情感、激发农民的创造性。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优渥,更是精神文化的繁盛,不仅需要乡村的青山绿水,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推进文明乡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文化人、成风化俗,让乡村振兴走进千家万户。美 丽 乡 村21

篇三: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引领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陈 瑞(桐城市文化委员会,安徽 桐城 231400)【摘要】现代化建设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还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现代化农村,大力发展三农,对于现代乡村实际来说,当前需要文化先行。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性工程,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带动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对于建设现代化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文化民生;乡风文明;地标文化

 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华夏大地焕发起广袤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

 与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相比,我们不容忽视当前农村的实际,由于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冲击,大部分乡村普遍存在着乡村文脉断裂、乡村记忆流失、乡风文明淡化,甚至存在文化空虚等现象,一些农村地区不仅出现了物理性村庄公共空间的萎缩—村庄文化活动设施的破坏与缺乏,也出现了精神性村庄公共空间的衰败—村庄公共舆论的瓦解与缺失。

 村庄公共文化活动缺乏,大部分村民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打麻将、玩纸牌甚至搞赌博活动,公益性、全民性和健康性的村庄文化活动越来越少。

 这些情景在我市也一定程度存在。

 立足我市乡村实际,笔者感到: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工程,必须重视乡村文化建设、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带动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补充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形成民风淳朴、道德高尚的新农村精神风貌,组织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起到陶冶人、启迪人、教化人的作用。

 通过文化建设,涵养美丽乡村之“神”,提高农村的凝聚力、集体意识,激发农村农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乡村活力,才能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

 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文化引领促进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中,勾绘出新时代中国乡村文化小康的美丽丽画卷,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之奋斗的目标,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一、改善文化民生以构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实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升级工程,加大对镇(街)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探索乡村文化服务场所规范化管理制度机制;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改善文化民生的有效供给,实现精准、多元、多样、品质和特色供给;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拓展“送文化下乡”特色文化活动,按照标准化、均等化要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文化精准帮扶力度;培育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惠民活动,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鼓励各村举办“春晚”等文艺晚会,组织舞狮、腰鼓等文艺演出,充分利用节假日在文化广场、农民乐园等宣传文化阵地开展健康文明向上的文体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大、中型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引领农村文体事业发展,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二、提振乡风文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乡村发展好不好,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重要内容。

 发挥好文化对文明乡风的引领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目标,广泛开展“文明乡风六个一”活动,即开办一个夜校道德讲堂、建好一支文明劝导服务队伍、组建一个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一份村规民约、建设一批文化宣传墙、开展一系列创评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村民生产生活各方面,固化成为群众日常行为的基本遵循;发挥好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

 在对当地传统乡贤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承转化的同时,广泛开展“寻找新乡贤、学习新乡贤”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拓展和构建乡村文明新风时代内涵。

 围绕传承乡贤文化,积极谋划农村现实题材文化艺术创作,为推动重塑乡村文明注入强大正能量;发挥好文化对乡村善治的撬动作用。借鉴习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时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治理经验,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深化法德兼治社会治理模式,督促指导各村(社区)规范、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文明公约,规范村民行为、倡导良好风尚。三、打造地标文化在乡村规划建设中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发掘每个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搞好“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规划设计;尊重历史记忆,保留保护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旧民宅及古树名木等历史遗存,在民居外部改造上保留地方风格,使其与乡村建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人;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非遗(传承人)申报、技艺传承、专利申报等工作,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拓展非遗项目保护性生产和创意开发,把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四、助力产业发展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以“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接。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精心打造多元“文化+”综合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满足游客观光农业、农事体验、果园游憩、品尝农家饭菜、采摘绿色菜果、享受乡土文化等需求,打造全域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品牌;深入挖掘特色民俗和乡土文化等资源,可以赋予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文化品位。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对具有鲜明区域特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可以发展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业。

 如:孔城庙会、王圩灯会、三合龙舟赛、杨头狮子灯等,策划开展地域文化节庆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和经贸合作与交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吸引力;积极发展乡村手工艺、民族手工艺、民族文化文艺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乡村。作者简介:陈瑞(1986-),男,汉族,安徽怀宁人,桐城市文化委员会。4 7 2万方数据

篇四: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iddot; 118 ·0 2020 年 年 6 6 月 月 03

 社会研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黄德江

 崔相权

 崔成日

 吉林省和龙市林业局乡村林业管理总站,吉林 和龙,133500

 摘要:为了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力度,促进我国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地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的服务中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速率。本研究对其乡镇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对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及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实施的三个主要策略进行探讨,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文特色;文化产业;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水平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地加快,为了促进我国城市与农村的同步发展,我国政府部门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而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中,合理地利用各乡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能够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各乡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起源于上个世纪建立的乡镇文化站,其建设的中心是以该地区的农村文化特点为依托,促进乡村文化活动建设,进而提高农村的发展速度。且加强乡镇各地区的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能够与新农村的建设目标相互结合,将文化与农村地区的发展与振兴相结合,使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能够满足该地区任命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探索。

 1 乡镇对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对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分析

 在乡镇中建设综合文化的服务中,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结合各地区乡村的实际情况,对乡村的房屋进行改造,建立农家书屋和远程教育,同时融合文体健身等多个项目于一体的整合性的文化服务的场所。该综合文化中心的建立,首先能够有效地对乡村的环境进行整合与改良,提高各乡镇的整体生活于文化氛围,同时,该文化中心的建立可以和文化旅游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乡村带来更多的人流量,促进该地区的发展,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建设,实现乡村真心的目的。

 2 2

 乡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发展不足,人们不能快速地获得最新的文化知识

 虽然,我国互联网技术已经全面地普及,我国人民在各个地区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需要的信息。但我国农村地区的人民,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与知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足,不能够通过自身去获得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在进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未能充分地考虑到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互联网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2.2 文娱活动的建设未能与当地的特色相结合

 各地区在进行文娱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其最突出的不足之处在于,当地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人员在进行文娱活动组织过程中,大多参考其他地区的活动举办经验,直接将该地区的活动进行借鉴,而未能将文娱活动与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及人文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活动开展之前,为了加快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速度,而忽略了在文娱活动举办前期对该地区特色进行调研的力度,进而直接影响了该地区进行文娱活动举办的效果。

 2.3 各地区产业发展不能与文化建设进行融合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乡村的产业发展较为单一,主要以农业种植为主,而进行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人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将文化的发展与推广与该去的产业进行相互关联,其文化中心建设时往往与该地区的实际发展相互脱离,使其不能有效地位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3 乡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促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策略分析

 3.1 提高信息技术的利用,建立电子阅览室

 就现阶段而,文化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纸质文件的传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文化资料的传播速度,提高文化信息的传播量。而就现阶段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来看,我国各乡镇在进行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时,只有部分地区建立了公共性质的电子阅览中心,而这些地区在乡镇文化中心的建设上要明显地高于周边的其他地区。且电子阅览室在建立时应与当地的公共图书馆相结合,该图书馆与电子阅览室的建立能够为当地的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及知识的途径,为其提供一个能够沉浸式地进行健身文化建设的场所,提高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素养,极大地丰富了该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该地区政府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对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3.2 加强对乡村的 文娱活动的组织力度

 在进行乡镇综合的文化服务中性建设过程中,其重点的工作内容之一为结合当地的特色组织乡村的文娱活动,通过对该种文娱活动的开展,进而促进当地人民不断参与到乡村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且该种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人民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特色,使该地人民与该地区的发展相融合,在此过程中逐渐实现我国乡村地区的振兴。而在文娱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其政府相关的人员要事先对其所管辖的范围内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工作,对当地的民族特色,风俗地以及人文情怀进行了解,此外,还应该对该地区的古今文化进行充分的调研,在了解其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相关地区的历史背景与当今发展的情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文娱活动的策划,且该活动要与该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战略手段相结合,在促进乡村发展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的工作。例如,针对我国不同的民族之间,围绕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开展相关的文娱活动,在推动该民族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加快当地旅游也的发展,进而推动该地区乡镇的发展等等。

 3.3 将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化,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各乡镇的进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有将该地区的文化进行产业化的意识,使其能够与乡村振兴进行有机的结合,加快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在生产方式上主要以农耕生产为主,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其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还不成熟,因此各地区有着丰富的、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的种植模式,而这种种植与农业的生产中,为乡镇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农业文化的资源,各地区在进行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可结合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模式及农业种植的产品进行开展,在农业资源利用的过程中可与该地区乡村的文化特点相结合,不断地对该去的文化特色进行探索,对农业生产的模式与种植品种进行整合,使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文化产业化的目标。例如,针对部分具备良好的淡水及湖泊资源的乡镇,其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可以以荷花为主要的种植作物,并以荷花的种植为文化建设的中心,打造出一个以荷花种植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促进荷花种植产品的产业化,并且,可以以荷花为主体建设主题公园,在人文风景与产品生产过程中打造出该乡镇的特色品牌,充分地发挥出该地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该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进而实现我国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下转第 120 页)

 · 120 ·0 2020 年 年 6 6 月 月 03

 社会研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转型提供一定的内驱力。此外通过整体经济结构的发展转型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当前经济制度的转变下对整个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影响,例如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对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经济视角的分析,以此来进一步提出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关的数据,这样便可最大限度的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的建设提供历史类、科学类的参考文献,进一步加快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回顾新中国成立发展至今,我国近代经济史领域的研究在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中获得显著成就,在这一基础之上,进一步突破历史常规,进行统筹考虑,分析经济与制度变迁,对于日后中国近代经济史领域研究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洪勇.近代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及其演变——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国家能力:历史、现实及展望》[J].当代财经,2020(2):2. [2]虞和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发展路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9(4):80-94. [3]刘文斌.融合与引领:商路·商帮与经济社会发展——2018 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述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9(1):89-93. [4]邵彦涛,熊昌锟.“全球化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8(4): 187-189. 作者简介:司长玉(1979—),男,汉族,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历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

 (上接第 118 页)

 4 结语

 在我国施行乡村振兴工作的过程中,对各个地区进行乡镇的综合文化中心的建设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各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开展与落实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好充分地前期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其该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建设该地区特色的文化服务中心来开展相应的工作,并且要不断增强该地区人们对其服务中心建设的参与程度,积极地对该地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进行探索与创兴,促进该地区农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学武.新时期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7):269. [2]杨晓泉,吴丹.全面提升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成都市开展第四次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工作[J].文化月刊.2019(10):108-109. [3]曾翠影.刍议乡镇文体服务中心开展群众文化的创新途径[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8(7):189.

篇五: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岁月446一、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乡村振兴的种种要素中,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是检验现代化的根本标尺。高度关注人的现代化,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曾多次谈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并反复强调,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理应成为乡村振兴的理性自觉。人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成长与互动,离不开文化根基与文化认同,“文化连同它包含的规范、价值、机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人的第二天性,人是依赖文化而存在的”。文化作为最具体的价值标准,对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的情感,升华人的道德,引导人的精神方向,直至推动个人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共识,乡村振兴战略,将“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并举,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命题之一。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而文化馆总分馆制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乡村两级为重点,以需求为导向,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倾斜,增加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总量,保障城乡群众普遍均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由此可见,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设目标,与乡村振兴对文化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文化馆总分馆制推动乡村振兴人的现代化之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察。二、文化馆总分馆作为文化机构:全民艺术普及对个人现代审美的塑造、文化自觉与主体精神的培养文化馆是中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文化机构,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交给文化馆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馆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主要内容包含开展全民艺术知识的普及、欣赏的普及、精品的普及、技能的普及、活动的普及五个层面。利用总分馆制建设的契机,以各种形式将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配送至乡村和基层,对繁荣和发展乡村文艺,促进人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1、塑造现代审美能力美学修养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个人现代化的必备要素。在中国绝大多数乡村,囿于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多数村民缺乏基本的现代审美素质,对文艺的理解、认知和掌握,都处于初级懵懂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塑造。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以全民艺术普及为目标的责任担当,充分弥补了乡村人民对文艺,对美的需求。以成都市文化馆为例,2016 年开始在蒲江明月村设置特色分馆,打造“音乐种子计划”,选派音乐骨干到分馆为乡村的孩子们进行音乐辅导,把艺术和美植根到孩子心里,同时还在分馆里开设绘画、书法、摄影、陶艺等公益文化培训,为明月村营造了良好的文艺氛围。如今的明月村,文艺作为一个重要的牵引力,村民的审美意识水平、文明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精神进步与物质发展和谐相融,成为乡村振兴文艺田园的典型样本。2、培养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一种时代的要求,并不是哪一个人的主观空想。”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馆总分馆建设与乡村振兴人的“现代化”□ 唐元玲(成都市文化馆, 四川

 成都

 610072)【摘要】人作为一切价值的尺度,人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命题,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设,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和延伸,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乡村振兴中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与道德风貌,增强乡民现代审美与文化主体精神,构建共同社会伦理价值,从而为促进人的“现代化”提供重要途径。【关键词】文化馆;文化;乡村振兴;现代化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不仅包含着觉醒、反思,还包括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人作为活动的主体,能对自身文化做出理性判断,是人的现代化标志之一。乡村拥有深厚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引导和提炼,身处其中的人往往无法认识到它的美与价值,也难以对其糟粕进行扬弃。全民艺术普及的目标之一,就是要立足于乡村优秀特色文艺,引导人民注重艺术熏陶和实践养成,使美的理念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培养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引导村民形成对自身文化的正确判断与理性认识,自觉传承和发展中国乡土优秀传统艺术,为人的现代化注入文化的基因。3、增强文化主体精神《意见》中强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与根基,农民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的守望者和传承者,是民间文化资源的“主人”,任何在乡村开展文化活动的机构或组织,都不得脱离当地文化特色与农民主体性地位。文化馆分馆的拥有者、使用者是农民。近年来乡土文化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不断流失或淡化,这与农民的文化主体精神的弱化不无关联。文化馆总分馆的目标任务,就是通过挖掘、保护、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增强农民对其文化价值与身份的认同,增强其作为文化主体的精神和能力,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以批判和继承精神进一步把乡土文化发扬光大。三、文化馆总分馆作为文化载体: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公民价值共识的构建文化馆在乡村振兴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把先进文化植根乡村文化馆是传播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沿阵地,文化馆的群文工作者始终站在建设与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力军。文化馆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培训与辅导,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将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潜移默化的传播给民众,起到疏导情绪、团结稳定、教育教化的功能;新时代下,文化馆总分馆还将断创新服务手段与模式,借助数字网络等先进科技手段,开展好远程文化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创新服务内容,创作更多符合乡村与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文艺作品,把先进文化植根乡村,让乡村人民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者和践行者。2、以价值共识引领发展党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也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同步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文化馆总分馆的重要目标,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振兴,坚持先进文艺的教育引导、坚持自觉文化的实践养成、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构建乡村价值共识引领乡村迈向振兴之路。四、结语文化馆总分馆在乡村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之魂,提振村民精神道德面貌,竖立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乡村居民迈向人的“现化化”之路,从而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奠定精神基础。万方数据

篇六: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国内刊号 CN6 1 - 1 4 9 9 / C 2 0 2 0 年0 4 月(下)闫玲(中共阜康市委党校

 新疆阜康

 831500)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关键,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点,意识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如:红色文化资源、乡贤文化资源等,促进和推动乡村建设,开拓与时代要求相契合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引领在我党“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总体战略布局之下,要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和深化,充分挖掘和提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元素,抢占农村文化阵地,用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和繁荣兴盛,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农村文化建设短板,使农村群众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沐浴下走向繁荣兴盛之路。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四大关键点分析1.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中,要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战略目标,充分关注我国农业农村的短板,要将现代化理念、机制、要素融入到农业农村的各个环节之中,各主体要投入全部精力进行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治理、生态文化建设之中,力争到2050年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和非农业与城镇的同步现代化。2.落实总体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更高战略层次,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总体要求,要促进农业农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使农业农村产业更具有旺盛的活力和生命力,要增强乡村文化自信,在创造宜居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强农业农村治理,形成乡村民主自治、法治、德治的新体系,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3.把握关键要素。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把握“人、地、钱”的关键要素,并以“人”为第一关键要素,要推进人口流失严重的村落的转移,对具有宜居生态和产业发展前景的乡村进行发展,通过各种有效举措凝聚乡村人气,培育和形成精明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收稿日期:2020-04-09强干的农业农村队伍,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方式生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使农业农村与城镇居民一道踏入富裕文明的现代化生活。同时,就乡村振兴的“地”的要素而言,要通过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实现农业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并加强农业农村产业与科技的链接和整合,提高农业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开发,为农民带来真实的、看得见的收益。就乡村振兴战略的“钱”的要素而言,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农业农村产业建设,不仅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还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到农业农村产业之中,使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融资渠道多样化,并将资金、公共资源配置优先向“三农”倾斜,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4.关注瓶颈难题。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中,要充分关注农业农村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意识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难题,如:城乡差距较大;农业供给质量偏低;缺乏增长后劲;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动力缺失等。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引领实现路径探索1.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提取乡村发展中生根发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讲公德、重私德的传统文化氛围,鼓励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和善友爱乡村文化,尤其是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要保有和倡导敬老尊贤、守望相助的传统文化理念,通过各种渠道弘扬和发挥传统文化,重拾乡村传统文化,更好地凝聚人心,激发农村的活力和生命力,避免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和干扰,推进乡村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2.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乡村地区长年积淀而成的精神宝库,在绵亘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长河之中,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特色的戏曲舞蹈、神话传说、手工技艺、中医典藏都集聚了乡村文化精髓,如:叶雕、烙画、高粱画、草编等,要充分乡 村 振 兴好集体所有资产资源的确权登记,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农村、社区核心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对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活动实行民主监督和管理,维护村集体村民的合法权益。盘活集体生产性资产,通过转让、出租、入股经营等方式,引导对集体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保值和增值。(1)加强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主体。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的方向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所拥有的集体资产份额,并采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集体资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力求建立起“产权明晰是,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民主”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让集体组织成员能够充分参与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并分享经营成果。(2)强化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力求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上实现用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并且根据制度落实,确保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处置、分配等严格遵循相关制度,积极推行“四放四公开”工作法,重大事项严格履行民主程序,充分保障农民群众对经济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

 27国内 刊 号 CN6 1 - 1 4 9 9 / C 2 0 2 0 年 0 4月(下)

 乡 村 振兴挖掘和利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突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和推进添加助力。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内蕴乡村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理念。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积淀生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底蕴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精忠报国的勇气和担当;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情怀;见贤思齐的高尚境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宝贵文化遗产。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较好地丰富的农业文化业态,体现出不可小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如:乡村特色旅游产业就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不仅实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且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开发,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非物质遗产文化品牌。3.挖掘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中,还要大力挖掘和开发乡贤文化,要结合乡村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风格,利用乡贤文化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彰显乡贤文化独立的个性特点,体现其独特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推进乡村振兴和繁荣。(1)培育新乡贤文化发展的土壤。要不断丰富和变化工作形式,触发农民的乡情,激发人们对乡贤文化的认同感,转变乡贤的“客体”观念,增进乡贤主体意识,形成尊重乡贤、重视乡贤、爱护乡贤、信任乡贤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突破传统的乡贤界定范畴,广开言路,吸纳对乡村振兴有利的人才,采集乡贤信息,提供生活工作环境和其他优惠政策,使之投入到乡村振兴之中。(2)创新乡贤文化内容和形式。要不断创新乡贤文化的内容的形式,搭建乡贤文化传播平台,合理配置乡村生态资源、独特文化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创新乡贤文化传播的服务方式,使之成为乡风文明的“安全阀”和“助推器”。例如:编印极具乡村特色的乡土教材、乡贤榜、英才录;乡贤遗产保护;乡贤家规家训;乡贤文化研讨交流会等,向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和支撑,充分挖掘和发挥乡贤文化的巨大潜能。(3)完善激励机制。要通过适宜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调动和激发乡贤的积极性和热情,并通过媒体宣传大力弘扬新乡贤精神文化,以新乡贤典型事迹、新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较好地涵育文明乡风,实现对农村群众的感染,让新乡贤文化深入人心。4.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新风尚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农业农村生活生产各个层面,在生态农村治理的建设过程中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政府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引导,吸引广大农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形式,并通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环境卫生模范户、遵纪守法光荣户、邻里和睦文明户、孝顺父母好儿媳、勤劳致富好家庭等,利用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实现对农村群众的精神引领和人格感染。(1)完善制度。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制度体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民生制度构建,打通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利益诉求路径,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理念的制度化表达,反映我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价值诉求,并与农民的相关民生相链接,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精准扶贫策略;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在农村民生各个领域传递社会公正、平等的价值理念,不断夯实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利益基础,使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制度保障,更好地建设美丽、富裕、健康、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同时,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明显不足,不健康、庸俗的娱乐理念和方式导致农民文化生活贫乏、混乱无序,对乡村熟人社会文化传统产生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如:落后愚昧的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等,它们与农民生活的实际利益相悖离,在农民群体中蔓延和渗透,农民难以清醒地认识其危害性和异化本质。(2)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性化农民主体。乡村文化要以农民为承载主体,面对农民群体内部社会分化、传统乡村价值理念式微的现象,要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养,培育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个性化农民主体,使之具有创造力、生产发展适应力和市场竞争力,突破社会图式和个人特性的限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3)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的和谐乡村关系。在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之中,农民的日常交往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关键部分,要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培养和维系农民的集体意识,通过创建农民致富协会、种地能手协会、新型妇女组织、合作社组织等,吸纳独立、分散的农民个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农民集体之中,增强农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可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培养互助、友善、诚信的和谐农村社会关系,推进乡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和融入到乡风民俗之中。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要尽快补足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短板,挖掘传统文化、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融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和影响,促进乡村经济的转型和振兴。参考文献:[1]王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9)[2]朱启臻.建设美丽乡村 夯实乡村振兴之基[J].农民科技培训,2018(01)[3]彭建涛.临泉县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03)[4]姜文来.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指南——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征研究[J].中国合作经济,2018(01)[5]桂华.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J].农村工作通讯,2018(04)[6]郎友兴.乡村振兴战略“三问”[J].浙江经济,2018(06)作者简介:闫玲(1982--)女,汉族,新疆阜康人,现在中共阜康市委员会党校就职,助理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党政。

篇七: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文化礼堂 助力 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 以柯桥区 *** 镇为例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文化礼堂已成为浙江当代农村的文化新地标和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抓手,强化农村文化礼堂对乡村文化复兴的多重功能,打好建管用育组合拳,补上农村文化短板,把农村文化礼堂作为巩固基层宣传文化的主阵地,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本文以柯桥区***镇为例,通过对本镇 11 个村居文化礼堂的走访调研,谈谈农村文化礼堂对乡村文化及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一、 农村文化礼堂对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 ( 一 )

 丰富村民日常活动,提升生活品质。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物质满足不再是唯一追求,精神享受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一转变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茶前饭后。城市居民有着华丽的图书馆,现代的电影院,宏伟的体育馆,而农村文化礼堂的兴起让村民也能乡间田野体验文体生活。

 ( 二 )

 提升乡村文化水平,打造精神家园。当代社会,道德败坏的事件屡出不鲜。“礼失求诸野”,农村有着最根本的乡土人情,村规民约,草根信仰。文化礼堂传递着乡土的道德规范和交往规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宝贵价值资源与心灵归宿。

 ( 三 )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力“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相依,不可分割的。文化礼堂建设是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文化振兴的推动,也会带动产业、人才、生

 态和组织的振兴,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高速高效高质的落实。

 农村“小礼堂”铸就乡村文化“大舞台”。过去我国的农村建设严重滞后,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文化礼堂更是成为一个展示农民风采、传统农产、农村特色的舞台,传统文化在此传承,乡风乡貌在此发扬。

 二、现状及问题 (一)部分活动设施设备使用率低。

 文化礼堂的建设有相应规范要求,各类功能用房、硬件设施在礼堂建成时便配套落地,但是在后期实际使用中,部分活动设施使用率却不高。比如礼堂的使用率在各村都遥遥领先,老年棋牌室白天热闹非凡,阅览室(农家书屋)、乒乓球室、健身房等功能用房却无人问津。究其原因主意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参与群体年龄普遍较高。文化礼堂阅览室、乒乓球室、台球室等的主要受众为年轻人,而棋牌室则是老人们的主要聚集地,对于老年人,年轻人的空闲时间较少,且来村文化礼堂休闲娱乐还不成气候。二是开放时间不保证,设施设备不完善。管理人员意识上局限于礼堂活动,对功能室的使用不重视,而导致相应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失去对人的吸引力。三是场地规划、空间设计上的差别。礼堂、讲堂等面积较大,一般设于一层或单独设立,标注明显易寻。其他功能用房面积较小,多设于党群服务中心的闲置用房,开放性低。最具代表性的室江桃村的露天舞台,因其场地开阔,包容性高,每晚都会聚集大量人员在此活动。

 (二)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

 乡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开放性较低,以村内自己组织为主。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乡村文化基础薄弱,缺少参与活动的人员与队伍。有些村即使有自己的艺术团队,但是

 由于专业指导的确少,团队自身时间精力的限制,最终呈现的活动类型与质量也不过尔尔。另一方面许多村的演出活动存在表演少且重复的问题,缺乏创新性。文明的进步需要回望,也需要前瞻;需要汲取,也需要创新。除了活动本身的内容不足外,受众的多样性、复杂性也是对吸引力的考验。众口难调,春晚等大型文艺汇演尚且有人大发牢骚,文化礼堂的活动也难以满足所有村民的喜好。

 (三)村居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

 通过对各个村居的走访调研,文化礼堂活跃程度高的一年活动举行将近 170 场次,而少的村居不过十几场次。蛇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村委重视才能让文化礼堂高质高效建设。部分乡村随意应付上级考核,以完成任务、获取分数为最终目的,完全忽视的文化礼堂建设初心,管理运行敷衍了事。

 这与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发展状态密切相关。我国优秀农耕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人们把吃饱穿暖当作生活最重要的事,到现代社会,就演变成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我国即将实现全面小康,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的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代国情。但这种观念却在许多人心中根深蒂固。部分村委班子注重经济效益和村庄硬建设效益,把工作重心过分放在经济发展和硬件建设上,忽略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其实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面,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今社会已经出现了“礼堂+旅游”、“礼堂+文创”等创新模式,让文化礼堂开启造血功能,文化吸引文化,文化吸引资源,文化带动经济,让年轻人有回乡创业的契机,让农村找回活力。

 (四)管理员队伍能力素质差距大。

 从现有杨汛桥文化礼堂管理员队伍来看,管理员彼此之间能力素质差距较大。一是对于岗位本身的热爱程度不

 同。管理员对于文化礼堂建设的热情直接影响建设成果,调研结果也表明,文化礼堂的活动频率、效果与管理员的热爱程度呈正相关。二是管理员队伍以年轻人为主,有个别村的管理员年龄较大,文化素养上处于劣势,对于电子设备、文件资料等处理操作有一定困难。三是管理员大多为村委主要工作人员为主,身兼其他工作,如妇女主任、文书、社保员等。文化礼堂管理员工作量较大,工作繁杂,如在主要岗位任职,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做好该项工作。

 三、途径思考

 (一)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

 乡村的发展需要创新。在这个提倡全民创新的时代,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创新的根基在文化。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 多年历史变迁,一脉相承,为中华名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

 文化建设是在人的思想意思层面搞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它是刻不容缓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他多次提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应该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村居干部要转变原来重硬件发展轻软件建设的错误思想,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重视。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能指导行动上有效落实。

 (二)选好用好文 化礼堂管理员。

 文化礼堂管理员是整个文化礼堂运转的核心,管理员的能力素质也直接影响了文化礼堂的建设运行。一个合格的管理员,首先需要热爱这份职业,对于文体活动有热情,积极性高;其次管理员需要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如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也是一个管理员应当具备的品质,只有把文化礼堂建设放在心上,才能真正调动自身的积极性,村民的积极性,举办优质的文化礼堂活动;最后,创新能力也是这个时代赋予管理员新的使命,低头看路不忘抬头看天,即需要从以往实践中提取精华,也需要有做时代弄潮儿的前瞻意识。

 (三)搭建平台,注入 社会资源。

 文化礼堂文化资源缺乏,活动内容单一,吸引力低是各个村落普遍存在的问题。引入新鲜血液,唤醒沉睡活力,有关部门可引导搭建平台,将丰富的社会资源带入村居,将文化礼堂盘活盘灵。

 一是加强校地合作。利用成校社会学校的各类课程资源,并邀请成校着重创新策划与文化礼堂相适应的活动,为礼堂活动增添不同类目;利用小镇树人大学资源,与大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各类学生组织合作,实现大学艺术团队下乡,村落优质文化进校的资源互利。大学的师资力量也是文化礼堂建设的一大助力剂,授人与渔不如授人以渔,让专业的老师辅导村民,为农村创建专业文艺骨干队伍。

 二是整合社会公益资源。依托各类企事业单位,组建成立各类公益性文艺团队和组织,不定期组织活动下乡。企事业单位有深入乡村开拓市场的需求,以公益的形式,既是为乡村带去公益文化活动,又是打造单位品牌,互相助力,双赢双收。

 三是加强镇级层面的统筹协调。镇级层面要加强文化事业的重视度,要加强镇文化站的统筹、协调、指导、培育的功能,既要为乡村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文艺活动,也要指导乡村学会自己策划和组织高质量的文化活动,真正实现自我造血和长效运行。

推荐访问:浅谈如何发挥文化馆站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作用 站在 文化馆 浅谈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