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8篇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摘要】方言是一个地区内部通行的语言,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地变化发展,方言也积极地反映着各自地方的文化特色。因此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措施 【摘要】方言是一个地区内部通行的语言,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地变化发展,方言也积极地反映着各自地方的文化特色。因此汉语方言也是传播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不同人群的流动,方言的力量逐渐被削弱,甚至有的方言已经慢慢消失。为了更好地保护方言和传承方言,本文将通过 SWOT 分析法分析方言本身的优缺点以及方言发展的外在机会与威胁,力图对症下药,寻找有效措施,更好地保护方言和传承方言。【关键词】研究现状;SWOT 分析;保护和传承 一、关于汉语方言保护与传承的研究现状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方言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1986 年我国将推广普通话作为国家语言工作的首要任务,自从这个任务开展以来,方言的发展就受到了诸多限制。除此之外许多论文研究的重点均在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对于方言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方言对于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传播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又将眼光转向了我们的方言保护与传承。例如:我国汉语方言保护方面开展了一项规模巨大的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学校内进行双语教学(方言+普通话);实行非遗传承制度,对一些掌握方言的传承者进行津贴支持等。由此可见,方言保护和传承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此。
二、运用 SWOT 分析法分析方言的优缺点以及方言发展的外在机会和威胁
自古以来,汉语方言对大家的生活和发展都是很重要的,它体现了方言区人们生活的方式、思考的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更新,普通话的不断推广以及新兴的网络语言、饭圈语言的冲击,汉语方言遭到了人们的忽视。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本文将借助 SWOT 分析法来分析汉语方言的优缺点以及方言发展的外在机会和威胁,以便于做出最有用最恰当的方式去保护方言和传承方言。
(一)SWOT 分析法 SWOT 分析法是指综合考虑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情况,再进行系统评价,最终选择最佳经营战略方式的方法。S 是指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W 是指企业内部的劣势(Weakness),O 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Opportunities),T 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的威胁(Threats)。
(二)方言的 SWOT 分析 将 SWOT 分析法运用在保护和传承方言的过程中有利于大家更加精准有效地认识到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以及外界所存在的机会和挑战。这样就有利于大家在保护方言和传承方言时对症下药,获得最有效的结果。1.方言的优势(S)(1)方言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方言是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并且方言本身也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考察一个地区的文化离不开对当地方言的考察。例如考察遂宁的观音文化那必然是要学习遂宁当地的方言,只有这样才能明白用方言诵读的佛经是什么意思。(2)方言具有多样性。一般地说,存在历史比较长,分布面积比较广,使用人口比较多的语言可能会有较多的方言,我们的汉语就以方言众多而著称。这也就形成了方言多样性。在不同方言区人们对
同一事物的叫法不一样,这就增加了方言的多样性、趣味性。这种趣味性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普通话在通用的基础上也造成了单一性。2.方言的劣势(W)(1)方言的排外性。方言的语音、词汇具有各自地区自身独有的特点,这在表现地域特色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外来人口的排外性,方言区以外的人在听方言区群众述说时会因方言语音、词汇的特性无法明白别人在讲什么。(2)方言的意义与普通话的意义存在差异,具有不定性。由于方言的多样性,在不同方言中不同词汇可以表示相同意思,相同词汇也能表示不同意思。因此非本地区的人如果根据普通话的意义来解释就会导致话语意义的错误。例如:在遂宁方言中的“毛的”,对应普通话是“头发”的意思,而不是有的人理解的长毛的意思。(3)方言缺乏系统性。虽然方言从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上面来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是通过实践可知方言的系统性并不如普通话的系统性完整。在词汇方面有的方言选择词条系统性不够,例如:有的方言“天文”类关于各种“雨”的说法搜集很齐全,但是却没有“下雨”这一词条。3.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机会(O)(1)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给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更多的发展平台。方言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国家大力提倡保护传统文化,这也为方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2)国家对汉语方言的机构扶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方言,国家也开展了各种专项,加大对汉语机构的扶持。我国汉语方言保护方面开展了一项规模巨大的国家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项工程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更加有效的保障。(3)科学技术发展的多元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言保护的工作也得到了一个有利的发展条件。例如在 2008 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就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来记录
当代中国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以避免随着时间流逝个别方言也消失不见。4.方言保护和传承的威胁(T)(1)普通话的大力推广。自从我国将推广普通话置于国家任务重中之重的地位,方言的发展便受到了冲击,生存空间也受到了限制,甚至有的方言在这种冲击下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也导致方言的多样性逐渐减少。(2)社会发展以及人际流动导致方言的使用频率降低。由于生存发展的需要,方言区的青壮年外出求学务工,方言在本地区的传承遭到了中断。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话向各方言区的渗透也导致方言的使用频率降低。同时新一代青少年对方言的了解越来越匮乏也造成了方言的使用率下降。因此随着长者的逝去,本地的方言也失去了其原汁原味,并且随着这种趋势的增强,方言的使用范围也会缩小,更多的使用只局限于家庭团体中,对外仍然是使用普通话。(3)强势方言的侵入。随着各种人群的流动,不同的方言进行了交流、融合。但有一些弱势方言也随着这种方言之间的交往被强势方言逐渐给吞并以至于最后消失在方言的历史长河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语言的渗透速度就比较快,例如客家方言,这就会导致弱势方言逐渐走向衰亡。(4)网络语言、饭圈语言等新兴语言的兴起。各种“新语言”的兴起更是压缩了方言的生存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追星人群的扩大,网络语言以及饭圈语言得到了迅速发展,使方言的存在感更为削弱。
三、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方言是各个地区不同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的体现,是方言区内部人民群众认同的情感纽带。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强势语言的侵入以及人际流动,方言的发
展空间缩小,甚至于有的弱势方言、使用群体较少的方言已经消失了。基于这些情况,大家应该做出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方言,保护文化传承的载体。
(一)国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方言保护置于法律保护下 方言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地域特色,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这种地域特色慢慢地被削弱直至消失。面临这种危机,国家应该做出有效的措施来抵御这种危机。例如建立健全方言保护条例,像推广普通话一样制定相关的法律,将方言保护置于法律的保护下。开展重大的语保工程,制定一个专项来进行语言保护。2019 年教育部办公厅在结合各地总体规划进展、研究力量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汉语方言调查项目 2019 年立项计划》。
(二)政府做好保护与传承方言的意识引导,扭转公众对方言的错误认识 公众对于普通话和方言二者之间存在一个错误的认知,认为现在应该大力发展普通话而轻视方言的发展。但是在很多文化宣传中只有依靠方言才能将本地特色韵味表达出来。如果使用普通话来宣传地区特色文化有可能会丢失其中的韵味。除此之外,很多外出者会认为方言“土”而对方言产生一种排斥念头。对于这些错误认知,政府应该利用好自己的职能,发挥自身独有的作用开展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文艺活动,让民众认识到方言的魅力,认识到方言和普通话可以是双轨制运行,扭转公众对方言的错误认识。
(三)媒体发挥自己的宣传作用,建设起方言传播的有效渠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言的保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立。除此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传播媒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在方言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媒体也应该发挥好自身的作用,通过媒体宣传,建设起有效的传播渠道。做方言的专题节目,开设以方言为主的情景剧等,例如四川本土情景剧《幸福耙耳朵》以及四川方言版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也可以通过现有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等渠道做好方言的传承和保护,例如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阮桂君老师所做的以“留下方言,记住乡愁”为宗旨的公众号《方言与文化》;或者通过电台节目传播和保护方言,例如《方志四川·音频电台》等。
(四)教育部门发挥好自身的教育功能,开展具有特色的方言课程 教育部门在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育部门应该加速行动起来发挥自己的作用。由于方言的地域独特性以及方言的多样性,在与不同地区的人交流时只能选择共通的普通话,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一代的年轻人渐渐对本地区的方言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对许多本地区方言不再熟识也不能做好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因此教育部门可以在中小学、大学内开设行之有效有趣的方言课程,让学生重拾方言增强对方言的乐趣进而更加深刻地了解方言。浙江省教育厅提到方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和辽阔土地的一种见证,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积淀。为了保护这种见证和历史的积淀,浙江省教育厅鼓励学校和老师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以便于保护和传承方言。
(五)社会公益组织借助群体优势,发挥集体力量做好方言保护
群体的力量一直是很强大的,通过群体的力量去传承和保护方言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社会公益组织一直是整个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醒目且非常具有话语权的组织,它凝聚了来自社会各方的力量并且掌握了各种有效资源。所以可以通过社会公益组织,利用集体的力量去做方言的保护者和传承者。通过红十字会提供资金和资源来投入到弱势方言区,尽集体的力量去扶持当地有关方言项目的发展;再例如像支付宝里面的公益项目,每天捐献一元钱就能积少成多用于资助方言保护。
(六)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齐发力,为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也是方言保护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两者性质的差异使用各自独特的方式去促进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在文化事业方面可以通过编撰更新地方方言志,将本地区的方言集中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材料。例如《四川省志·方言志》。或者建立方言类博物馆,将方言的历史作用以更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在文化产业方面,可以依托如今红红火火的旅游业,在旅游创收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方言。依托旅游业为载体,在旅游活动中添加方言评谈、快板、民歌小调等极具地区特色的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旅游内容又能推广各地区的方言。
(七)社会个人树立正确的意识,做方言的保护者与传承者 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许多人接触到的都是普通话,以至于造成了在年轻一代生活中方言的流失以及对方言的错误认识,所以个人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方言是具有本地区特色的语言,大家应该喜爱它传承它,不能因为它“土”就抛弃它。
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也可以将自己的方言传播给其他地区的朋友,让他们领略不同地区方言的魅力和特色,做方言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四、结语 建国初期在汉语方言方面的研究很少,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推广普通话成为一件重中之重的事项。为了更好地推广普通话,人们调查研究各地的方言,找出学话的相关规律。由此可知即使推广普通话给汉语方言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的限制,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项任务也提供了一些契机让人们去研究汉语方言。而前人的研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和文献,为如今的汉语方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资料与文献也让大家了解到汉语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方面,而在汉语方言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相对较少。这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能,让后人可以从汉语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角度来继续探索我们的汉语方言。对于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方言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而如今方言的发展受到了普通话以及新兴网络语言的限制,逐渐走向衰落。所以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通过现有的资料、资源以及科学技术对方言进行保护和传承。方言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各地区情感联系的纽带,保护和传承方言也是对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种保护。新一代青年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对于这项工作是责无旁贷的,行动起来做方言的传承者和保护者。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3]邢向东.关于深化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17-122. [4]吴福祥.汉语语义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古汉语研究,2015,(04):2-13+95. [5]金玉卓.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方言保护与传承——以四川遂宁为例[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3):45-50. [6]贺巍.汉语方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语文研究,1991,(03):1-10. [7]马启俊.中国语言资源保护背景下的汉语方言俗语活态保护与开发应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6):57-61. [8]王雪纯,杨睿,何倩文,何丽丽.方言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7,(02):41-42. [9]王静,黄洪雷.论地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01):132-135.
篇二: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19 年 3 月第 42 卷 / 第 2 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
2019Vol.
42
No.
2方言研究在文化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 以山西民歌 、 山曲 、 说唱等为例蒋文华 】
, 乔全生 2(1 .大同大学文学院 , 山西大同 307009 ; 2. 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 , 山西太原 030006)摘要 :
方言和地方文化互为表里 。
文化生态保护 , 是整体活态化的 , 方言既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也是其
重要组成部分 , 方言研究在如何实现文化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 。
从山西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具体存在形式看 , 方言就是非物质文化的根和魂 。
方言研究既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手段 , 也是其基础 。关键词 :
方言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生态保护中图分类号 :
H
17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0-5587(2019)02-0113-06DOI :
:
10.
13763/j.
cnki.
jhcbnu.
psse.
2019.
02.
016一 、 什么是 “ 文化生态 ”“ 文化生态 ” 指健康的 、 美好的 、 和谐的 、 多样的
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 。
“ 文化生态保护 ”
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非
凡 , 其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活态性和整体性文
化保护新阶段的到来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是文化生态保护的主要
内容之一 。
从生态学到文化生态保护 , “ 非物质文化
遗产 ” 的概念被引入学术讨论 , “ 活态保护 ” 也成为相
关论述中频频出现的词汇之一 。
《 保护非物质文化
遗产公约 X2003.
IO)® 强调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无形
的文化价值 , 直接催生出 “ 活态保护 ” , 其中对于 “ 活 ”
这一理念有了明确的界定 , “ 活态 ” 不同于传统的博
物馆中的静态展示 , “ 活态 ” 针对的是无形文化价值
生存的文化语境 , 而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只有
将保护与传承这两项看似独立的文化行为牵连起
来 , 才能形成和谐有效的 — — “ 活态保护 ” 。
随着环
境的变化 , 受具体的传承活动和传承对象影响 , 非物
质文化遗产动态变化体现了传承自身所带有的动态
性 , 而其时空性则展现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岁月
洗礼 , 从起始到发展至今 , 无不随时代更新 , 增添新
生内容 ; 同时随着文化传播地域发生改变 , 非物质文
化遗产也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 因地制宜修正
自身 。
而对于这种特性的分析及理解 , 要重视其在
纵向历史视角下的动态性及横向共时性传播中的流
变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语言 、 服饰 、 器物及其制作
工艺 、 建筑艺术等对群众生活都有着直接的作用 , 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婚丧节庆风俗习惯 、 禁忌和崇
拜的精神世界等对群众生活有间接作用 。
它的生命
力来源于群众生活 , 和生活生产一起构成地方文化
生态 。
只有了解方言才能了解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背后的文化心理 , 考查方言词语及其意义 , 是
文化考查不可或缺的 , 由此看来.方言的生存状态是
关乎文化生态的最直接 、 最重要的形式和要素 。二 、 “ 活态 ” 理念下的方言研究“ 活态 ” 所倡导的文化生态理念 , 新媒体所赋予
的技术手段 , 筑成最新式的语言保护方式 。
2015 年
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 包括 “ 中国语言资源
调查 ” 、 “ 中国濒危汉语方言调查 ” 、 “ 中国方言文化典收稿日期 :2018-09-28作者简介 :
蔣文华 (1967-), 女 , 天津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方言学 、 音韵学研究 ; 乔全生 (1956-), 男 , 山西临汾人.文学博士 , 教授 , 博士生导
师 , 主要从事汉语方言学 、 汉语语音史研究.
•
114
•藏调查 ” 。
各项工程所规定的方言文化调查条目相
加 , 字 、 词 、 句 、 篇的总条目数量已相当可观 。
研究方
法科学有序 , “ 条目摄录 ” “ 语料整理 ” 按照 《 调查手
册 》 要求的内容 ; “ 志书编写 ” 的体例 、 内容参照 《 中国
濒危汉语方言志编写大纲 》 。
《 调查手册 》 规定的 “ 纸
笔记录 ” 、 “ 条目摄录 ” 、 “ 语料整理 ” 通过中国语言资
源保护研究中心的验收之后 , 将按照技术规范上传
“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线采录和展示平台 ” ( ht-
tp/ / expert,
jiaxianghua.
org )
, 未来用户可通过界面
上提供的功能浏览照片.播放音频和视频 , 甚至下载
数据文件 ; “ 志书编写 ” 的最终成果是 “ 中国濒危汉语
方言志 ” 、 “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图册 ” 各个系列的丛
书 。如 《 中国濒危汉语方言志 》 每种志书包括导论 、
调查点声韵调 、 同音字汇 、 连读变调 、 文白异读 、 分类
词表 、 词语特点 、 词法 、 句法 、 语法例句 、 话语材料等
内容 , 字数达 30 万字以上 , 并附有数幅地图和 20 张
左右民俗文化照片 , 内容丰富 , 图文并茂 , 生动全面
地将方言的自身特色和形态予以展现 。
再如 《 中国
语言文化典藏 》 每种图册以图带文 , 一图一文 , 每册
收图 600 幅左右 。
总之 , “ 方言文化 ” 是一个全新的
研究领域 , 所使用的调査 、 整理 、 加工方法对于我们
很多人来说都是新颖的 , 如何将资料编写成册 , 如何
建立全面有效可供查阅使用的多媒体资料库都无现
成可借鉴的成功过往案例 。
这项工作的挑战性可想
而知 。
语保工程 “ 濒危汉语方言调查 ” 项目按照科
学 、 统一的规划 , 在田野调查所得的第一手材料的基
础上 , 对我国濒危汉语方言予以抢救性调查记录和
保存保护 , 其成果具有原创性 、 抢救性 、 系统性 、 规范
性 、 可比性 、 可重复开发利用等特点 。以 “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 ⑴为原则 , 濒危
汉语方言的抢救性保存保护 、 汉语文化调查研究保
护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三 、 “ 活态 ” 理念下的方言研究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语言承载着文化 , 保护语言 , 重视语言 , 利在当
代功在千秋 。
方言是极具地域性的文化符号 , 没有
了方言 , 其所对应地区的群众就失去了感情的纽带 ;
没有了方言.地方文化特色就失去了鲜明的体现者 。
方言的调查研究 , 对于建构地方文化历史体系是不
可或缺的 。
方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研究
层面上意义重大 。近年来 , 语言文化研究蒸蒸日上 , 众多领域的专
家 , 文化学者为这一学科提供了大量优秀成果 。
其
实方言调查研究在文化研究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
民间文学 、 地方戏曲 、 饮食民俗 、 习俗 、 忌讳等方面 ,
更在于方言所承载的母语情结这一方面 。
如同歌
手 、 音乐制作人李健在一次活动中引用的一句名诗
所说的那样 :
“ 游走世界各地 , 我唯一的行李就是我
的母语 。
”( 一 )
方言是民歌 、 山曲 、 说唱艺术的根民间文学 、 民间文艺离不开方言 。
民歌 、 山曲是
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在专门研究中 , 学者若
离开方言而意欲探究其艺术特征或文化意义终究难
以触及其根本 。1 . 方言语音与民歌 、 山曲韵律山西左权 “ 开花调 ” 、 河曲山曲 , 这些民歌已借助
于新媒体走出大山 , 走出田野 , 走进千家万户 , 全国
人民争相传唱 。
“ 虽然山歌山曲之歌者乐其歌 、 听者
乐其音 , 天籁之音绕梁三日 , 但是 , 如不掌握当地方
言的语音 、 词汇特点 , 就不能感受民歌所传达出来的
神韵 , 也就不能更好地对它的韵律特点 、 用词特点 、
意境等作出深入的探讨 。
” ⑷例如 “ 河曲山曲 ” 的
押韵 :( 1 )
打了个 ( 那 )
青碗 ( 亲人我 )
脆 ( 呀个 )
铮 ( 那 )
铮 , 多会儿 ( 我那 )
忘不了 ( 亲人我 )
旧 ( 呀 )
亲 ( 呀 )
亲 。《 多会忘不了旧亲棗 》( 2 )
长不过五月 ( 呀 )
短不过冬 ( 哟 )
, 难活 ( 呀 )
不
( 了 )
过 ( 那 )
人 ( 哟了 )
想人 。《 难活不过人想人 》( 3 )
雀子儿飞在玉 ( 上 )
芟子 ( 那 )
林.展不开翅膀
抖 ( 上 )
不开 ( 那 )
翎 。《 展不开翅膀抖不开翎 》( 4 )
栗儿马 ( 那 )
两分 ( 那 )
皮皮鬃 , 你敢带来 ( 那 )
我敢学 。《 咱二人至死走一条路 》“ 铮冬翎鬃 ” 属中东辙. “ 亲人林跟 ” 属人辰辙.普
通话中不能押韵 。
但今河曲方言深臻曾梗通五摄合
流 , 都收舌根鼻韵 [ — © ] , 铮 [ tgarj 24
] 、 亲 [ tg 11
iarj 24
] 、 冬
Etuarj 24
] 、 人 [ 伽" ] 、 林 [ liag" ] 、 翎 [ lia°" ] 、 鬃
[ tsuarj 21 ] , 跟 [ k 两" ] 韵基相同 ② , 山曲中可以通押 。走得慌忙来得 ( 呀 )
烤 , 一霎时来到落雁厚 , 来到
落雁崖咱换举 , 把一双红•绣鞋揣在怀 。《 两酸枣 》“ 快鞋怀 ” 属怀来辙 , “ 崖 ” 属发花辙 , 普通话中不
通押 。
河曲方言蟹开二牙喉音字与蟹开一 、 合二同
韵 , 快 [ kuei 52
] 、 崖 [ nei" ] 、 鞋 [ xei" ] 、 怀 ] xuei" ] 韵基
相同 , 山曲中可以通押 。
•
115
•哥哥在前我在后 , 咱二人至死 ( 那 )
走上一道路 。《 咱二人至死走一道路 》“ 后 ” 属油求辙 , “ 路 ” 属姑苏辙 , 二字普通话不相
押 。
河曲方言遇摄模韵泥来母字与流摄同韵 , “ 后 ”
读路 ” 读 [ 2 ] 。
这一特点在今晋方言
较为普遍 , 在已有调查数据的 101 个方言点中 , 有
66 个方言点遇摄模韵泥精组字 、 鱼虞韵庄组字与流
摄同韵 , 读 [ ou ] / [ eu ] 韵母 。
河曲方言仅限于泥来
母字读 [ vui ] 韵© 。
在 103 首山曲中遇摄模韵泥来母
字与流摄同韵仅此一例 , 但也反映了河曲方言的语
音特点 。( 1 )
写婚书 ( 呀个 )
盖戳弓 , 价钱 ( 那个 )
是一
百八 。《 小妹妹心上开了花 》( 2 )
十冬腊月天下了一场雪 , 因为瞭哥哥冻
了爭 。《 从前晌瞭至后半晌 》( 3 )
炉炉头生 ( 那 )
火 ( 呀 )
炕上 ( 呀 )
热 , 哥哥 ( 呀 )
来 ( 那 )
了 ( 呀 )
心上乐 。《 哥哥来了心上乐 》“ 戳八 ” 、 “ 雪脚 ” 、 “ 热乐 ” 属古入声字 , 今普通话
每组已不能押韵 , 因河曲方言仍保留入声韵 , 戳读
[ tsua? 4
] , 八读 [ pa? 4
] , 雪读
Eeye?"" ] , 脚读 [ tpie? 4
] , 热
读 [ 弘? < ] , 乐读 [ lua?< ] , 山曲中 “ 戳八 ” 相押 , “ 雪脚 ”
相押 , “ 热乐 ” 相押 , 显然是遵循河曲方音特点押韵的
结果 。山曲歌词中还常运用大量叠音词 , 增强民歌的
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得民歌唱来方言韵味十足 , 倍感
亲切 。
山曲的叠音词有 AA 、 ABB 、 ABCC 、 AAB 、
AABB 、 ABCC 、 A 坯 BB 以及 ABAB 等形式 , 其中
ABB 式最为常见 , AABB 式使用最少 , 现举例如下 :AA 式 :( 1 )
提上篮篮挖苦菜 , 万般 ( 那 )
出 ( 啦 )
在 ( 啦 )
无
其奈 。《 尘世上苦命人少有我 》( 2 )
严甲开童童萼四上,操心操在你身上 。《 你身上把我心操碎 》ABB
式 :( 1 )
不大大小青马马踏拉拉走 , 真魂魂跟在哥哥
马后头 。《 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 》( 2 )
红 ( 渤 )
影影沱梁 g ( 个 )
影爭坡 , 当 ( 渤 )
中一
道道小河河 。《 在河湾 》ABCC
式:( 1 )
豆豆嘴嘴白吃生生牙 , 毛葫芦芦眼眼该叫哥
哥咋 ?《 毛葫芦芦眼眼该叫哥哥咋 》AAB
式 :( 1 )
栗色马 ( 那 )
两分披披鬃 , 你敢带来 ( 那 )
我
敢跟 。《 咱二人至死走一道路 》( 2 )
哥哥我在 ( 那 )
沱梁 ( 呀 )
妹妹你在 ( 那 )
沟 , 心
思你要是对了妹子你就存摆于 。《 那是个谁 》AABB
式( 1 )
妹给你做上一双牛鼻鼻鞋 , 你穿上得得专劲
呢妹妹来 。《 想爱谁来就爱谁 》( 2 )
字寧寧寧@一道道梁 , 高高那山上一群羊 。《 咱瞭哥哥放羊走 》ABBC
式 :( 1 )
黑零弓猫来台上卧 , 问一声妹子怎难过 。《 为朋友 》( 2 )
远瞭见妹妹那是一个谁 ? 第三道扣门门打
心心锤© 。《 打心锤 》A 吃 BB 式 :( 1 )
看见小亲亲呀年孕才才 , 自 g 半牛 , 走起路
来字学卸.娜,干起活来 ” 电良良,•对着•我•呀笑吃盈
盈 , 爱煞人呀 。《 瞅你两回 》( 2 )
雀雀 ( 呻那 )
飞在 ( 那 )
半吃腰腰坡 , 你走了那
个口外那忘 ( 个 )
了我 。《 七月里回来看一看我 》ABAB
式:哥哥在山头以上嘶喽嘶喽割菠麦 , 小妹妹在山
里洼里沟里吃.崩吃崩菽山* 。《 割蔽麦 》此外 , 山曲歌词常通过双声 、 叠韵等形式表现语
言的音乐美 , 增强歌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普通话
中很多不能构成双声或叠韵的词 , 在河曲方言中可
以构成双声或叠韵 , 以此表现语言音乐美和形式
美 。
如 :( 1 )
山伯英台同书房 , 二人恩爱 [ rjar )
24 r )
Bi 52 ] 情意
深 。
( 双声 )《 哥哥妹妹贴对子 》( 2 )
二岁马驹驹马上拴 , 捎书书容易 [ y 两 "i" ]
•
116
•见面难 。
( 双声 )《 山高路远见不上 》( 3 )
骂声爹娘太荒唐 [ xd "
th 。
" ] , 骂声算命先生
坏了心肠 。
( 叠韵 )《 哥哥走口外 》“ 恩爱 ” 二字在河曲方言中读 5 ] 声母 , 构成双
声 。
“ 容易 ” 在河曲方言都是零声母 , 也构成双声关
系 。
“ 荒 ” 古唐韵合口字, “ 唐 ” 古唐韵开口字,普通话
中二者读音不同 , 但河曲方言二字韵母都是 [ d ] , 构
成叠韵关系 。霍州书 《 珍珠汗衫记 》 所使用的方言大多是当地
的白读音 , 集中在假摄 、 宕摄和梗摄© 。
霍州方言的
声调有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阴去 、 阳去 、 阴入和阳入 7
个声调 。
从方言语音角度看 , 霍州方言的 7 个声调
所形成的音高调型模式组成了升降起伏的拱度型 。
7 个声调中 , 尤其是去声和入声之间的变换 , 形成了
音程的级进和跳跃 , 就使得以...
篇三: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言 研 究 浅谈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崔宁宁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 汉语 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加之中 国地域广阔,方言出现差异是在所难免的 古代帝王通过 方言俗语了解民情;后人也从汉代杨雄 《方言》一书中推 测出汉代时至少有 l2 个方言区,当然,由于民族的迁徙, 当时的方言区不会与现在的方言区重合。方言 自古有之, 本文将从其产生,方言区的划分及方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进 行浅析。’ 一、 方言的产生 汉语有着悠久的历 史,在 漫长 的岁月 中必然会出现 各种各样的差异,出现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人们之间的交 流,民族大迁徙两方面加以概括 。中国古代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低,交通不便,人口的流 动性差,因此各地方言各具特色,非常复杂 。“ 一座大山, 一条大河 ,一道历史上的疆界,常常跟方言的界限大致相 符;多山地区的方言常常比平原地区复杂。方言里蕴藏着 丰富的语言史资料:在一个方言里已成为历史陈迹的特点 常常会在另一个方言里活着。( 吕叔湘,1958。)” 即便是 交通便捷 ,交往频繁的今天,由于人们 固守了从前人秉承 下来的传统,所以仍然使用着自己独特 的方言。林语堂曾 经 比较过南北方人之间的差异:“ 在语言上,我们听到的 是北京话洪亮,清晰的节奏,轻重交替,非常悦耳:而苏 州妇女则轻柔,甜蜜地唠唠叨叨,用一种圆唇音,婉转声 调,其强调力量并不在很大 的爆破音,而在句尾拖长 了 的,有些细微差别的音节。( 陈克,1993。) ” 二 、方言区的划 分 我国人 口众多,地域广阔,因此为了对各地方言进 行研究,语言学家把全国划分成了七大方言区。即:北方 方言 ( 官话方言 ),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闽方言,粤方言。另外,在北方方言中有划 分了许多次 方言,如 :北京官话 ( 东北官话 ) ,冀鲁官话,胶辽官话,
中原官话 ,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晋语。在本 文中,仅对七大方言区作大体的介绍。
北方方言:分布最广,以北方为主,是汉族的基础方 言,内部差异较小。另外,云,贵,Jll,鄂,安徽,江苏 北部等地区也属于北方方言区。
吴方言:以苏州华为代表,分布在上海,江苏,长江 以南镇江 以东地 区 ( 不包含镇江 ),南通的小部分,浙江 的大部分。吴方言不像北方方言一样内部差异小,其内部 存在分歧。
湘方言:又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别在湖南的 大部分地区,( 西北角除外 )。
赣方言:( 赣语 ),以南昌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福 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 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西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
闽方言:现代闽方言主要分布区域跨越六省,包括福 建和海南的大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山地区,雷州半岛部 分地区,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一部分,广西的少数民族 地区,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
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称 “ 白话 ”,分布 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的约一百个县及香 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三、乡土的烙印 方言词汇:方言是一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地域特征的明 显标记。一个人来到外地,最先感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当地 方言,而相应的,他 自己的方言也把他划 出了当地人的圈 子,因此说方言是一个人身上地域的烙印。就 “ 肮脏” 一 词来说,各地有各地的说法。北京一脏,沈阳一埋汰,西 安一脏稀,成都一龌龊,合肥一拾异,扬州一 污漕,长 沙一邋遢,福州一秽。因此,单听一个人的方言词汇就可 以断定他来自何处。其他方言词汇的例子还有很多,诸如:
头一脑袋瓜儿 ( 北京 ) ,脑袋 ( 沈阳 ) ,脑壳 ( 西安 ), 头那 ( 梅县 ) ,头壳 ( 广州 ) 男孩 一小子 ( 济 南 ) ,男子 娃 ( 西 安 ),儿 娃子 ( 成 都 ) ,小儿子 ( 昆明) ,小厮 ( 合肥 ),男霞子 ( 扬卅I) ,小 干 ( 苏州 ) ,男儿 ( 温州 ),仔子 ( 长沙 ) ,崽立子 ( 南昌 ), 细籁 ( 梅县 ) ,男仔 ( 广州 ) ,唐埔仔 ( 福州 ) 女孩 一闺女 ( 北京 ) ,姑娘 ( 沈阳 ),女娃子 ( 西安 ), 小姑 娘 ( 昆 明) , 丫头 ( 合肥 ) 女霞 子 ( 扬州 ),小 娘 五 ( 苏州 ),囡儿 ( 温州 ),细妹子 ( 长沙 ),女崽子 ( 南昌 ), 女仔 ( 广州 ) ,桓仔 ( 阳仁 ),诸娘仔 ( 福州 ) 结婚一娶媳妇 ( 北京 ) ,接婆娘 ( 成都 ) ,讨媳妇 ( 昆 明 ) ,收亲 ( 合肥 ) ,讨家小 ( 苏州 ) ,棵老婆 ( 阳江 ) 风俗与方言:方言反映 了某一地区的特殊表达方式, 思维方式和感情色彩,同时也体现了地方的民风民俗 。汉 族在结婚后几天之 内有 “ 回门” 的习俗,“ 回门” 的日期 不同,各地的叫法也不同。“ 回门” 在古代叫 “ 归宁” ,婚 后三天回门,山东泰安称 “ 叫三日”,或 “ 回房认亲” ,北 京叫 “ 姑爷认门” 。婚后两天回门的苏北称 “ 双回门” ,意 为夫妻双回门,“ 双” 字具有一语双关之妙。淮北称二 日 回门为 “ 走头趟 ”,即女儿出嫁后首次回娘家 。另外,天 津 ,:tL京,韩城有 “ 回四” “ 回九” “ 叫十” 等叫法。
喜事各地有各地的叫法,丧事也能体现各地方言及 民俗的不同。汉族将年龄很大的,儿孙满堂的老人的丧事 称为 “ 喜丧”,办得要跟喜事一样热闹。对于喜丧,各地 有不同的叫法,京津地 区叫 “老喜丧”,青海河埠地区叫 “ 白喜事 ”。
方言与人民的精神风貌:方言没有经过加工,没有藻 饰 ,直抒胸臆,是最 自然的,最原始的语言,通过方言俗 语可以使人清楚地观察到下层社会的精神风貌。
古代有故事记载,一位官员去乡间视察,见一老农, 便 问:“ 近来黎庶如何? ” 老农答道:“ 今年梨树很好,只 是虫吃了些。” 这种误会的产生,是人的不同身份造成 的,从老农 的回答可以看出,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教育不高,甚至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http://www.bfwx.org · l 15·
才 没有受过教育,他们的语言直白,通俗 。在老农的语言环 境里没有 “ 黎庶” 的概念,而他只有通过发音来理解,因 此,错把 “ 梨树 ” 当了 “ 黎庶” 。
在文学语言中,方言的运用能更加传神地表现出地 区的风貌。周立波不止一次的谈论过这个问题,在 1951 年 《文艺报》的 “ 关于问题” 的辩护中,他主张:“我认 为我们在创作中应该继续地,大量地采用各地的方言,继 续地 ,大量地使用地方性 的土话。要是不采用在人民的 口头上天天反复使用的生动活泼的,适宜于表现实际生 活的地方性的土话 ,我们的创作就不会精彩。( 周立波, 1951。) ” 方 明,杨昭敏两人也认为:“ 群众的语言,多数 是通过方言,土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很多情况下,把方 言土语完全翻成普通话,就失去 了色彩 。小说并不是推行 普通话的课文。( 方明,杨昭敏,1959。) ” 的确,方言土语能体现一个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因 为它是人们天天使用的活的语言,是劳动人 民真实生活的 写照。虽然,现在各地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但是如果因 为普通话的推广而使方言消失,将是人类文化的一大损失。
四、结语 方言是我们 日常生活中与父母,家人和朋友交谈时使 用的主要语言。方言的使用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当一 个人来到外地,感到自己处在异地 口音之中,一句家乡的 方言会使他倍感亲切。至今为止,方言仍是大部分人的交 际工具,而且它作为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有较强的 生命力 。
本文从方言的产生,发展 ,方言区的划分及方言的意 义等方面浅谈了一些 自己的看法,得出了如下结论:方言 是地域的标志,是一个人身上有声的烙印。
参考文献:
[1】陈克 .《中国语 言民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2] 方明,杨昭敏.《山乡巨变,人的巨变》.作家出版社,
1959.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胡裕树.《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5】吕叔湘 .《语言和语言学》.中国语文,1958.
[6】周立波 .《方言问题》.文艺报 ,1951.
上接 ( 第 96 页 ) a Moral Crit i cism.[M]//K .M .Newton.Twent i eth—Ce n tury L iterary T heory:A R eader.London:Palgrave M acmillan .1988:264-268. 【3】西蒙 ‘ 波伏娃 .第二性——女人 【M】.桑竹影,南珊,
译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4] 肖菲.女性视角下的中西方女性气质与人生情境的比较 分析:《油炸绿番茄》与《空镜子》 】.暨南大学,2002.
【5] Dir.JonAvnet.Fried Green Tomatoes [DBavrr].Perf. .Kat hy B ates ,J essica Tandy and M ary Stuart M asterson.Universal Pictures , 1991.
、 [6】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_ 上蠢 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影片以草原为背景,展现了辽阔的草原,灰黄的天空,洁 白的羊群,而人的心灵如同草原上的人一样,那么宽广 ,
那么朴实,这样一部带有蒙古地域特色的影片,重点描述 的还是人的坚强,倔强,蒙古女子的彪悍、泼辣、能干在 影片中演绎得淋漓尽致。少数民族风情片要成功 ,能走向 世界不仅要有奇特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性格的人物并 具 有一定 的深度 深度 。
不能说中国没有类型 电影,更不能不负责任的认为中 国没有类型电影的市场。中国早期的主流电影一一家庭伦 理剧上映之 日,电影院也 曾出现过万人空巷的场面。郑正 秋开拓后传到蔡楚生最后落脚于谢晋所形成的以家庭为中 心,围绕家庭的美满稳定、家长里短、家庭离合与国家政 策为话题的伦理剧传承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 值观正是普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这种早期的中国 主流电影目前也是绝不能丢弃的。中国电影同样需要喜剧 的因子,但喜剧因素不是单纯 以讽刺、歌颂或是误会、巧 合等表现形式出现的,而是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达到一 种 审美效果。歌舞片、歌唱片是 中国早期 电影 的重要类 型,那时的歌唱片 “ 不仅担负着将欧美歌唱片转换成中国 式样歌舞片的历史使命,而且成为 中国电影对抗欧美电 影、瓦解好莱坞电影霸权的重要武器”。而今 日的歌舞片 却在 断流 了几十年后重新登上了银幕,2005 年 的 《如果 爱》被美国最有影响力之一的 《时代》周刊评为中国多年 来唯一一部美妙绝伦的歌舞电影。导演陈可辛以戏中戏的 · 1 16 ·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bfwxbib@ 163.eom 形式、强大的星级阵容向观众展示了这样一部亚洲风格的 歌舞片。《如果爱》作为 中国的一部歌舞片它与美国歌舞 片那种童话式的大团圆结局不同,没有一个角色可以摆脱 悲痛,影片最后每个人物都像是孤独的,人与人的关系好 似形同虚无的关系。这部影片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得到了 众多奖项,主要还是它所采用的这种歌舞片形式,能为观 众带来一种新奇的效果。总之 ,中国类型电影可开拓的种 类很多,而在这些类型影片中既要体现出普世价值有要不 失其现实价值,这是一个关键 问题,是影片是否成功的根 本所在 ,这不仅是中国的类型电影也是世界类型电影共同 解决的话题。
在多元化的今天,一批电影人致力于大制作、大投资、 大规模、大 明星的所谓 “ 中国大片”,如张艺谋的 《英雄》 《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陈凯歌的 《无极》,冯小 刚的 《夜宴》,我们无需辩解这类影片的艺术性,这些影片 的出现足 以表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电影的商业化 运作模式在形成,总之,这些 “大片” 在一定程度上也支 撑着 中国电影向前进。还有一批 电影人倾向于小制作、小 投资的影片,如 《疯狂 的石头》《鸡犬不宁》《《疯狂的赛 车》《人在回途》等,这些生活搞笑型的影片在社会上引起 了强烈的反响,掀起了一阵 “石头热”。与此同时表现青春 的疯狂与回忆的一系列影片如 《致青春》《匆匆那年》《左 耳》等在全社会掀起了一阵校园回忆热潮
篇四: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阉【高教论坛】浅析大学生对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帅际超 雷放 尹波 常方圆 (西华大学,成都 郫县 610013) 摘要:标 准化泛滥的时代 ,全 国各地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 ,普通话 已慢慢 的替代 了方言成 了主 角占据 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 域。很 大程度上压 缩了方言的生存空间。然而 ,正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作为国家非物质遗产受到广泛关注一样,方言也传承 了各个地域的传统文化,应当引起重视 。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传承者与创造者,应积极去传承与发展方言文化。本文通过针对西华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意见征集,现就方言的传承与发展 进行的研究进 行浅析 。
关键词:
方 言;传承 ;发展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H1
7;G645.5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 丰富和密切 ”[1],方言是地方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重要传承体,方言 也通 过文化 的发展进 一步 “丰 富和细 密 ” 自身 。在这 标准化 泛滥 的 时代,方言消失与抢救方言已成为当下不能回避的课题。
一、 大学生方言使用情况的现状 “方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滋养和传播着地 方文化” 因此,方言的传承与发展才格外引人注 目。而9O后对方 言的传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方言环境出生又赶上标准化普通话 时代 ,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且更能体会语言文化中的魅力。本 团队特针对这一群体展开问卷调查和意见征集。本文研究对象限于 西华本部在读大学生,采取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 发放 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涉及文、理、工科等多个学 科,及13个省市区。为判断该影响与南北方是否有联系,调查区分 了被调查者故乡大致地理位置。根据 自然地理分界,本文所指的北 方地区包括北京、黑龙江、 河南、河北、 甘肃、山东等6个省市 区,
而南方地区则有四川、重庆、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浙 江等7个省市区。本次调查结果采用概率统计方法,用统计表的形 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本文从故乡分布对调查对象进行 了详细 调查 。首先 ,南北 方学生 人数分 别是96人和 9O人 ,百分 比 分别为51.6% 和 48.4% 。南北方省市区分布比较均匀。本文调查 对象的南北方分区为分析青年对方言 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 良好基 础 。
就被调查对象所掌握的方言情况,大部分学生会说一种至两种 方言约占78%,其中会说方言的南北学生比例各占50%,因而判定方 言在各个地区均有分布,而并不掌握方言的学生多集中在北方如北 京等以普通话为地方语言的地区。但从78%的学生会使用方言的情 况来看,方言在现今标准化要求的校 园里任然拥有着顽强的生命 力 。
表一 现代大学生对方言的掌握情况 为判定方言传承方式,我们对其学习方言的途径进行了解, 掌握一种方言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及亲人的影响,约 占 71%,但并不排除原来不会,但在学校内受到同学好友的影响后学 会对方方言的情况,约占26%,通过网络电视及其他媒体影响学会 方言的约占3%。而掌握两种及以上方言的同学几乎全部是受到父母 及亲人影响和同学及好友的影响,约占84%,而其他方式只占16%。
故判 定面对面 的交流对 方言的传承 具有举足轻 重的作用 。
表二 通过何 种方式 掌握 的方言 1 58 l
A,N 2015~12, E] 文章编号:1671—864X(201
6)01—01 58—02 二 、方言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1.方 言对大 学生学 习生活 的影 响。大学集 聚 了来 自天南地 北 的 同学,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学习的交流,更有来自不同地域 的文化碰撞。其中最大的体现就是语言的交流。我们特意针对方言 的使用是否会给同学们的普通话带来影响。普通话作为大学生学习 发展的基础语言,会不会因为大学之中更 自由的交流环境而被方言 冲击,导致如平翘卷舌等发音技巧改变或是词汇混淆等问题。
就方言对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影响程度,68.3% 的大学生表示 影响较大,甚至20% 的学生认为通过练习也无法消除该影响。自认 为影响较大的外省大学68.3%中,南北方学生比例各占50%,因而不 能直接说明方言的影响与南北方地区差异有联系;而男女学生比例 约 占44%和56%,女生普通话受方言影响相对较大,本文以为这与女 生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有些许联系。部分无效问卷中,有个别同学 认为自己的普通话和原来一样,没有受到方言的影响,本文以为不 排 除此类现象 的存在 。
表三 大学生自身普通话的学习是否受方言的影响 就使用方言而言 ,认为影响沟通的人数约 占15%,这表明各地 的方言客观地存在差异 ,会形成沟通的障碍。另外,约66%的同学 对方言交流表示接受,这证明了各地方言除了差异 ,仍然有很多共 通 的地方,对 同学间的方言交流奠定了一定基础。此外,约有19% 的同学很赞同方言交流,认为方言交流具有趣味性,很有个性。这 也表明了具备了地方特色的方言拥有值得引人注 目的魅力。对同学 问的交流有些许促进作用。
表四 大 学生对 同学间使用方 言交流 的感 受 2.大学生对于方言的传承与发展的态度 。针对现今方言兴起的 流行风潮 ,~beyond乐队经久不衰的粤语歌曲,赵本山引领的东北 二人转。最近火遍网络的 《老子 明天不上班》等等。我们也征集了 同学们对 这些事 物 的看法 。总体而言 ,年轻人 作为时 尚的主流追 随 群体 ,对 于方 言演变 出来的娱 乐风 尚并不排斥 ,这里从 “很喜欢 ” 人数达~J ]77.5%高占比可以看出。另外也有16.3%的人群态度客观。
然而,从有6.2%的同学不喜欢有关方言的作品,也反应出方言脱离 标准,和差异性明显等特点带来的冲击和文化摩擦。
表五 大学 生对于方言 的传承与 发展 的态度 33.6%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保护方言,49.7的的大学生保持中 立,不肯定也不反对,同时也有16.7%的同学持否定态度。从中立
人数接近半数 的情况来看,方言是否应该被保护这个话题并没有 引起过多的关注。分析原因有 :1.如今方言的生命力仍然很旺盛 ,
并没有因为使用空间的压缩就失去了传承。2.要文化还是要发展的 问题讨论其实等于方言和普通话的角逐,大学生也很难做出选择 。
3.方 言并没 有明显 的文化标 志 ,它只是 我们 的 日常用 语罢 了。
表六 大学 生是否 应该保 护方 言文化 三、在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传承和发展方言 由大 学生 来 传 承和 发 展 方 言是 有优 势 的 。
“高校 本 身就 有 教 授、研究语言的任务。高校的学生有足够的辩证能力去理解方言和 普通话的关系,再加上他们的学识, 他们也能够理解方言文化保护 和传承的重要性。”[3
1.加强正面宣传 。普通话的大力推广是以牺牲方言为代价实现 的。然而通过我们的调查就使用方言而言,认为影响沟通的人数仅 占15%而另66%的同学对方言交流表示接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 多人却以家乡的方言为耻,作为文化载体的方言成了过街老鼠人人 喊打。我们不反对普通话的推广,但是作为家乡文化的方言也不应 受到歧视。只有加强大家对方言的认识与了解,他们才不会认为方 言是一种耻辱。
2.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方言艺术活动 。方言流行乐在今天的流 行乐坛异军突起,如邓紫棋的 《喜欢你》、星光大道的阿宝唱的陕 北民歌等,都受到了大众的认可和喜爱。开展方言音乐会,让同学 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去体会地方的人文风情,在歌唱音乐的同时 培养出对方言文化的热情。再比如用方言进行诗歌朗诵。文豪郭沫 若一生所写诗歌都是以其家乡话—— 四川乐山方言来诵读,如其代 表作 《女神》,用乐山话来读就是要比普通话更有韵律也更通顺 。
所以,进行方言诗歌朗诵可 以使学生的意识到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 【高教论坛】/、嘲 展的真正意义,也可以增进大学生对方言的兴趣,巩固方言在大学 生心 中 的文 化地 。
3.以纪录片的形式对方言进行记录。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 作素材 ,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 的加工与展现 的, 以展现 真 实为本质 ,并 用真 实引发 人们思考 的 电影或 电视 艺术 形式。我 国近年拍摄了多部优秀的纪录片,它们用最朴实无华的 语言和文字记录下了生活最真实的一面。而方言需要的就是这种 真实,因为越是朴实越能打动人。让传承了千年的方言继续流传下 去 。
4.开展针对地方方言的专题研究。方言的产生,方言随历史的 变化 ,方言和文化的渊源等都是很好的课题,方言的研究无疑是对 中国文化 研究 的 了解 的有趣 途径 ,是历 史的另 一种打 开方式 。大 学 具有 得天 独厚 的学 习研 究氛 围 ,大 学生 在专业 的导师 带领下 , 以专 业的态度用专业的方式对方言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是对方言文化的 最好的利用 ,也是对其最好的保护传承方式。
参 考文献 :
[1]焦 国荣 ,陕西 方言亲属 称谓研 究 [J],陕西师范 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 2006 04。
[2]卢明华 ,浅谈海宁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J],海宁档案2013 07。
[3]王文 格 ,高校 方言教 学与非 物质 文化遗 产 的保护与 传承 [J],语文 学 刊 ,2010(5)。
作 者简 介:
1.帅际超:男 (1994—6)。籍贯:
四川省 乐山市 。单位 :西 华大 学 。学历 :本科在读 。研 究方向:水利水 电动力工程 。
2.雷放 :男 (1995—1)。籍 贯 :重庆市 丰都县 。单位 :西华 大 学 。学历 :本科在读 研 究方向:水 力机械及工程 。
3.尹波 :男 (1 995—1)。籍 贯 :四川省 资阳市 。单位 :西华 大 学 。学历 :本科在读 研 究方 向:水 力机械及工程 。
4.常方圆 :男 (1994—12)。籍贯 :安徽 省六安 市。单位 :西 华 大学 。学历 :本科在读 ,研 究方 向:水 力机械及工程 。
(上接第 157页 ) (三)培养社会意识。
通过开展活动使研究生走进基层、走 向社区,走入社会。学生 党员从活动策划、与对接党支部的沟通、活动的实施,到最后活动 总结都与社会接触 。从活动中了解、体验、感受社会的发展和国家 的强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意识,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 责任,不断提高认识,奉献爱心;努力展现才华、进一步拓展专业 素养,拓宽学术视野,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
(四)强化思想教育。
红色 “1+1”活动让学生党员走入基层,了解社会同时把党中 央提出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使研究生党员 树 立爱 国 、爱校 、爱学 院、 爱专业 、爱班 级 、爱同学 的风气 , 。用 实践开展教育、引导和疏导工作,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建 设 相结合 。
参考文献 [1]刘正发.浅谈大学生党支部开展红色 “1+1”教育意义[J].民族教育研 究,2012(5):29—33. [2]林楠,卢海燕.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红色 “1+1”活动更好开展[J].青年与 社会,2013(21):220—221. [3]姜 涛.加 强和改进 红色 “1+1”活动 的几点 思考 [J].高教论坛 ,2015 (11):
29-30. 作者简 介:李雅博 (1991.9.5-) ,女 ,河南,现就读 于北京农 学院植科学院 ,14级硕士研究生 人间 2015:
~12, n]I
159
篇五: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14 )7 文 艺 生 活 LITE RAT URE LIFE 文 化 研 究 浅析方言与文化 高 莹 李 欣 局 璧 季 肷 (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摘 要:方言是人们日常生活至关重要的语言工具,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的语言环境是由普通话与方言共同组成 的,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关 键 词 :方 言 ;文 化 中图分类号:G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312(2014)17—0213_ O1 一、 语言与文化 ( 一 )语言是 一种重要 的文化现 象 人类在群体生活中获得的最伟大创造便是语言。人类脱离 动物界,开始人类文明史 ,主要归功于语言和思维的产生。人们 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了人类文明成果。语言的存在使得人们的 思想得以沟通,行动得 以协调,人类认识 自然、改造 自然的经验 才得以传承。于是,语言的产生,使人类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语言学习也是一种文化的学习。
( 二 ) 语言是 文化 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则是在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孕 育而成的,也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方言有着悠久的历史 ,承载着 各个民族 、地域的文学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 分。李如龙先生曾说:“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 的理解 ,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 人类认识各种物质和现象,创造各种工具和产品,都必须用 名称来表达。人类思维的每一个成果,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 的,包括对客观世界的分类,发现的概念,想象的形象,判断的命 题 ,推理的结论,无一不是用语言肯定下来的。语言是人类文化 最重要的载体 ,语言不但反映着文化的创造,记录着文化的变 迁 ,许多文化概念还成为人们思维的出发点和固有的定式,经常 在影响着人们的行动。
( 三 )语 言和文化是 两个不 同的客体 作为两个不同的客体,语言和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结构、不 同的习性以及不同的发展规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映照、相互联 系,但也可以相互背弃、相互分离。即使是说着同一种语言的群 体在短时期内,也可能发生重大的文化变革。这种变革可能会改 换了群体的语言 ,但是文化传统并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一个民 族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也可以使用 相同的语言。因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受历史制约的相互关联的 两种事物。它们之间存在性质的不同,所以各自的发展也未必是 同步的。
二、方言与文化 ( 一 ) 方言与地域 文化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就形成了地域文 化。作为文化的载体 ,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两个不同的 过程相互促进、相互推进 、相互影响。
由此可见,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 解 ,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 ,要了解民族 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也是一条便捷的途 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 同努力的结果。最近二十年间,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引起 许多学者的关注,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 二 ) 方言分化的文化原 因 两个民族共处于一个地域 ,彼此之间相互融合 ,这两种语言 便会相互影响,各 自发生变异 ,甚至最终形成新的方言,当然有 时还会发生语言的同化。两种方言的接触也会造成语言的渗透, 形成方言差异。无论是纵向的分化还是横向的渗透,方言差异的 产生,方言区域的形成都有其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
三、方言与文化研 究 王华论述了方言与地理环境、方言与戏曲小说以及方言与 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差 异、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方言的差别。
刘伟希、李建勇论述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特点,以及 地域方言与文化和社会方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表明方言的存 在能有效保护区域、行业等各个领域文化的独立发展 ,让各种文 化元素并存 ,从而使文化更加灿烂。
周振鹤、游汝杰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 ,讲述了方言与移民、 人文地理等的关系,同时论述了方言与戏曲小说、民俗等的相互 关系和影响,并从栽培植物发展史和对地名的研究透视语言化 石化现象和方言文化。
邢福义论述语言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讨论语言与文化关系。不仅把古今中外的观点、经典著作整理选 用,还恰当地表达 自己的观点,在充分总结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建 立了一个全新的、完备的、严谨的文化语言学理论体系,为后续 研究者奠定一个良好的学术基础,提供了一个成熟的学术框架。
四、结论 总之,方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独特的文化性,方言在 地域上和分化上都与文化密不可分。方言与文化的研究对于理 解地区差异、传承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1]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 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 第 23 卷,(1). 『2]王华.方言与地域文化叨.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3蒯 伟希,李建勇.方言让文化更灿烂Ⅲ.高校教育研究,2008,(8). f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5删 福义.文化语言学.2000 年 1月第 2版. 2 13
篇六: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告 与 品 牌 研 究13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新闻文化建设新 闻 文 化 论 坛13 NEWS CULTURE CONSTRUCTION
新闻文化建设浅谈当代方言传承传播价值——以吴方言等为例李贞琤摘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国面临重塑大国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本文通过调研当代“地方性语言”萎缩与异变这一现象,对近代我国方言生存传播状况分阶段进行解读,挖掘深层原因,进而针对性分析方言萎缩异变的诸多表现:使用频率降低、普通话影响、外来语异变等。论证了当代方言传承与传播在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多重价值,肯定了其当代传承与传播必要性。关键词:方言;传播;全球化;价值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各地语言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传承不可谓不悠久。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与强势入侵的西方文化交锋中处于弱势。全球化大浪潮中,我们为建立本土文化的整体归属感与清晰的文化身份,在国际国内交流中确定“汉语普通话”作为我国通用语言。此后几十年中,中国语言舞台中的“方言”显得格外落寞,其异变与萎缩的大趋势亦成为不容否认的事实。方言在近代传播现状凸显出“丰富性”与“濒危性”双重特点,也持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学界对“方言”的保留与存续展开广泛研究,进一步探究其传承发展的多重价值。一、方言传播三阶段漫长的古代中国,虽有“雅言”作为官方语言,但“官话”使用范畴基本确立在官方,是士大夫一族,读书人使用的统一书面、口语系统。广大底层百姓所使用的一直是各地自己的方言,呈现中国地方语言的丰富多彩。进入 20 世纪以来,随着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官方语言得以强化与确认。我国方言的传播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不同特色。(一)权威语言确立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瞿秋白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包括建立“普通话文腔”。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对普通话的普及教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在追求国家发展壮大的战略中,普通话功不可没。它打破区域壁垒,使全国人口流动中几乎不受“语言障碍”限制,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实力不断发展。但“普通话”的绝对霸主的地位,也使各地方言不断失去鲜活性。(二)激烈交锋的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区域文化开始复苏繁荣。方言的文化价值被重新挖掘,这一时期出现不少方言类文学、影视作品,譬如杭州方言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等,充分彰显地方文化。2005 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文重申“电视剧必须以普通话这一规范语言为主”,一时间方言节目再次陷入“寒冬”。2008 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方文件中,出现“我们强调的是不能刻意讲方言 ...... 考虑到广播电视中需要运用方言的特殊情况”,这“压制”禁令态度并非坚决,但仍引发南方地区反感,南方电视台仍有许多在坚持制作带有方言色彩的节目。此阶段,代表“统一民族文化”的普通话与代表“区域特色文化”方言处于激烈交锋中。(三)“求同存异”阶段21 世纪,中国在奔向经济财富的征程中,人们日渐感受到迷茫。边缘化的民族传统文化,重入人们视野。重塑“文化自信”、寻求“文化身份”成为中国抗衡全球化和西方化的必由之路。多位学者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概念。此阶段,我国对待方言发展上,基本确立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坚持“普通话”作为传播“全民族统一文化”的地位;另一方面,积极创造能够尊重差异化地方文化并能协调发展的多元文化环境,大力促进“方言”等鲜活地方文化的发展。基金项目:本研究系 2018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方言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以吴方言为例》(项目编号:2018SJA0876)。作者简介:李贞琤,女,汉族,江苏宜兴人,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外国文学、文化产业。。
。. .。
。
广 告 与 品 牌 研 究14 新闻文化建设
2020.12 下新 闻 文 化 论 坛14 新闻文化建设
2020.二、方言“萎缩”与“异变”表现(一)方言使用频率极大降低方言的萎缩弱化,最直接的表现即是使用频率的降低、词汇的消失。以吴方言为例,根据笔者收集的调查数据显示,15—29 岁年龄段中,仅仅有 15% 左右的人认为汉语方言更重要,方言传承岌岌可危。方言使用频率的降低,使大量鲜活词汇和表达方式消失,譬如吴方言中的“月亮”读如“亮月”“喜欢”读如“欢喜”“热闹”表述为“闹热” [1] 等等,现在已逐渐淡化;尖音与团音在年青人发音中已越来越不清晰。(二)普通话语音词汇的融入普通话成为全国推行的官方语言,其发音、词汇大量融入方言体系,取代原本极具本土特色的语音与词汇,削弱了方言的表现形式。以吴方言为例,普通话融入吴方言形式多样,有的直接以普通话词汇替代原有的方言词汇,如苏州话中的“勤谨”被“勤快”替代。有的读音被普通话读音取代,如“秘密”之“秘”常被读为 [mi],而吴方言应读 [bi]。(三)外来词汇的异变吴方言区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近代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经济最发达、与外来文化交流最频繁地区之一,语言被外来语(尤其是英语、日语等)影响最大。“洋泾浜英语”是典型的英语夹杂上海话形成的语言风景;以吴方言为标准直接翻译过来的英语词汇亦不少,典型如马赛克(mosaic)、水门汀(cenment)、派斯(pass)等等;来自日语的翻译词也不少,如味之素(味の素);来自法语的德律风(téléphone)等。三、当代方言传播传承价值解析(一)鲜活灵动的文学价值文学创作中的鲜活生动,往往来自于不同地域的作者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底蕴。虽然普通话创作可以去掉暴露作者地域性的特点,也能解决不同区域读者阅读中的语言障碍,然而文学作品中最深沉的思想情感与文化认同,非方言不能做到。
[2]吴方言撰写的文学作品,清代如《何典》,嬉笑怒骂幽默风趣;近代的《海上花列传》,典型苏州话小说,其语言、内容、技巧皆得到鲁迅、胡适等好评;2012 年的《繁花》,叙述上用了普通话的方式,而涉及人物对话则用典型上海话,体例也运用话本方式,既让非语言区读者没有阅读上的障碍,也尽显江南吴语区的叙述方式与气质。(二)社会生活的真实展示方言所有的语音与词汇都是特定区域的人们长期生活中积累形成的,因此它的传播使用带有特定区域的社会生活烙印,展示当地人民独特的生活画卷。新媒体时代,方言展现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方式和渠道多样。首先是智能手机、“抖音”等视频软件的广泛使用,让“方言”以最真实自然的方式传播和展现;其次是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方言”元素,极大增强了影片感染力。如 2020 年电影《我和我的故乡》,剧中方言让各地观众感受最真实“乡音”。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方言在全面展示社会生活、地域风情、草根哀乐、民间诉求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三)语言流转嬗变的直接史料作为一种语言,方言的传播决非一成不变,而是体现为一种不断流转嬗变的过程。每一历史阶段的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化,都是语言发展史中最直接、最有价值的一手资料。以吴方言为例,其源头可追溯至黄帝。泰伯奔吴,中原华夏语言与本土语言的糅合,形成“上古吴语”。中古,三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南北文化大融合,吴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句式方面更完善。宋以来,吴方言的语音语法结构基本定型,江南文化经济也为吴方言的稳定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环境。(四)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展现21 世纪崛起的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又遭遇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如何重塑世界大国的形象,如何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当务之急。社会学家郑也夫在《是保护方言的时候了》中犀利指出,人们对语言的保护甚至低于对动物的保护。一个强健的生态系统必然多样,反过来其多元性可以帮助它适应各种环境变迁。
[3] 多样的方言正是不同地域文化内涵的展现。正是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才最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底蕴。因此,保护方言的多样性,才能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和生命力。四、结语方言作为各地区人们使用的传统古老的语言,在普通话几乎“一统天下”、全球化扩张的当代,其发展传播中呈现萎缩和异变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随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文化危机引发反思也有其必然性。树立传统民族文化自信、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方言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底蕴,认识其多重价值,探求其未来发展传播之途径。
参考文献:[1] 周言 .《试论苏州方言的文化价值》[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93-94.[2] 申 亚 妮 . 文 学 作 品 中 方 言 的 传 播 价 值 探 析 [J]. 今 传媒 ,2017(11):68-69.[3] 吴玫 , 郭镇之 . 全球化与中国寻求文化身份:以方言电视节目为例 [J]. 新闻大学 ,2008(03):15-16.。
。. .。
。
篇七: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影视作品中方言的运用I
浅谈影视作品中方言的运用
摘
要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从电影、 广播到电视、 互联网等信息方式的更迭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 就是方言作品的勃兴。
在中国当代媒体竞争激烈的格局下, 方言影视剧的繁荣有其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特别是方言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电视文化发展的多元化以及受众心理的多元化需求, 使得方言剧有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方言剧在中国影视剧强调地域特色的发展趋势中已经获得了生存权。
关键词:
方言剧; 普通话; 地域文化; 影视名
浅谈影视作品中方言的运用
II Analysis in the use of dialect film-and-television works Abstrac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1980s, From movies, radio to television, the Internet or other information way appeared in the changes of a compelling cultural phenomenon, is dialect contribute work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media competitive pattern, dialect has its deep the prosperity of the film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asons, Especially dialect culture d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of TV culture diversity and the readers" psychology multiplex demand, Make dialect drama has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Dialect in Chinese drama television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had already won the right to live.
Key words: Dialect play ; mandarin; Regional culture; Film name
浅谈影视作品中方言的运用
III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前言……………………………………………………………………………………………… 1 1
影视语言与方言 1.1 影视语言的特点………………………………………………………………………
2 1.2 方言的特点……………………………………………………………………………
2 1.3 方言类影视剧的现状…………………………………………………………………
2 2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2.1 明确地位………………………………………………………………………………
3 2.2 幽默诙谐………………………………………………………………………………
3 2.3 刻画人物………………………………………………………………………………
4 2.4 烘托气氛………………………………………………………………………………
4 2.5 客观上强化了影片的批评功能………………………………………………………
4 3
影视作品中运用方言的优点 3.1 顺应潮流………………………………………………………………………………
4 3.2 收益无忧………………………………………………………………………………
5 3.3 会产生很好的情感效益和文化效益…………………………………………………
5 4
如何使方言在影视中的运用中更加完善 4.1 是否所有的影视作品都适合方言……………………………………………………
5 4.2 避免方言的局限性 …………………………………………………………………
6 4.3 结语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浅谈影视作品中方言的运用
1前
言 “语言是人类最古老的纪念碑” , 是“我们的历史、 文化和精神的最佳载体” ;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与传播的工具, 是我们认识世界、 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
人类的语言又分为两种, 即普通话, 另一种就是我们家乡的方言。
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 从电影、 广播到电视、 互联网等众多信息媒介传播方式中,出现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就是方言作品的勃兴。在现代传播媒介与资本市场策动下、由大众普泛性参与的大众文化语境中, 作为大众文化的方言文本, 与具有多功能大众传媒特性的电视“联姻” 后, 便开始以强有力的姿态, 顽强地向电视节目类型全面渗透。
各种形式的方言电视节目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在各个地方电视台涌现出来, “方言表述” 成为提高收视率的一大法宝。
本文选取方言电视现象这一新时期文化热点作为研究对象, 在对方言电视节目做出形态梳理的基础上, 聚焦于方言电视的美学、 文化层面分析。
还会从语言学的角度论及方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 指出方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变化中, 积淀了许多地域文化的精髓, 这就为方言电视节目的创作, 提供了现实社会环境与独特的社会意义。
方言电视栏目是中国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 它用地道的方言展现着受众周围的日常生活, 它是媒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索本土化发展战略的一种尝试, 它也使得以普通话栏目为主体的电视行业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象。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 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 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 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也应被保护, 二者并不矛盾。
反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
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 例如东北方言, 其简洁、 生动、 形象, 富于节奏感的特色, 与东北人豪放、 直率、 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电视“方言” 是在媒体竞争下, 由传播本土化和传播话语的本质作用衍生的一种现象。电视“方言” 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它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电视节目形式, 拓展了内容, 给受众新的感觉, 在传承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浅谈影视作品中方言的运用
21 影视语言与方言 1. 1 影视语言的特点 影视语言有着其特殊的规律, 它不同于小说散文, 也不同于广播语言。
影视语言是按照影视广播的特殊要求灵活运用的, 不需要完全遵守作文的“章法”, 其作用和特点我们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影视艺术是以画面为基础的, 所以, 影视语言必须简明扼要, 点明即止。
省下的时间空间都要用画面来表达, 让观众在有限的时空里展开遐想, 自由想象。
在影视节目中, 如果我们把语言分解开来, 往往不像一篇完整的文章, 语言断续, 跳跃性大, 段落之间也不一定有着严密的逻辑性。
但如果我们将语言与画面相配合, 就可以看出节目整体的不可分割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这种逻辑性表现在语言和画面不是简单的相加, 也不是简单的合成, 而是互相渗透, 互相溶解,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在声画组合中, 有些时候是以画面为主, 说明画面的抽象内涵; 有些时候是以声音为主, 画面只是作为形象的提示。根据以上我们的分析, 影视语言有这些特点和作用:
深化和升华主题, 将形象的画面用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可以抽象概括画面, 将具体的画面表现为抽象的概念; 语言可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态; 语言还可以衔接画面, 使镜头过渡流畅; 语言还可以省略画面, 将一些不必要的画面省略掉。
影视节目面对的观众是具有多层次化的, 除了特定的一些影片外, 都应该使用通俗语言的。
所谓的通俗语言, 就是影片中使用的口头语言。
如果语言不能通俗, 费解、 难懂, 会让观众在观看中分心, 这种听觉上的障碍会妨碍到视觉功能, 也就会影响到观众对画面的感受和理解, 当然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视听觉效果。
由于影视画是展示在观众眼前的, 任何细节对观众来说都是一览无余的, 因此对于影视语言的要求是相当精确的。
每句台词, 都必须经得起观众的考验。
这就不同于广播语言, 在有些时候不够准确还能够混过听众的听觉。
在视听画面的影视节目前, 观众既看清画面, 又听见声音效果, 互相对照, 万一有所差别, 也是能够被观众发现的。
1. 2 方言的特点 方言, 蕴含着区域民普遍的精神心理气质, 是最能体现该区域民原始的、 不假掩饰的情感宣泄和交流以及心理活动的用语方式。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 根据性质, 方言可分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 阶层、 年龄、 性别、 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 是地区隔离的过程中逐渐变异形成的语言体系。
一般意义上的方言特指地域方言。
方言来源于地域文化, 属于精神文化资源。
人类学家 Malinowski 曾指出:
“语言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
发音与其他行为方式(如身体上的)
相伴出现。
”李如龙曾在《方言与文化宏观研究》 中对两者提出界定:
如果与祖语保持文化上的联系, 并且同时通行着相对更大地域的共通语, 那便是方言; 如果分化后和祖语不再有文化联系, 方言便会形成新的独立的语言。
因此, 文化是语言与方言的纽带, 方言具有裂变后文化继承的痕迹和创新的因素。
也就是说, 一种语言是否为方言, 是由社会、 历史等文化因素, 而非其自身所决定的。
1. 3 方言类影视剧的现状
浅谈影视作品中方言的运用
3纯方言影视作品即剧中全部演员的全部对白都使用方言。
如顾长卫导演的两部力作《孔雀》 和《立春》 。
前者运用河南安阳方言, 后者则运用了包头方言。
以使用普通话为主, 夹杂方言的影视作品这类影视作品可以称之为具有方言特色的影视作品。
如创收视率新高的《金婚》 , 剧中张国立扮演的佟志与其母便是用四川话对白。
而作为 2009 贺岁电影的《桃花运》 也不乏方言色彩, 剧中梅婷的一口南京话直叫人忍俊不禁。
以使用方言为主, 夹杂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的影视作品如引起收视热潮的《武林外传》 和《士兵突击》 。
前者是东北话、 陕西话、 天津话、 河南话等杂于一剧并加上福建口音的普通话, 热热闹闹说江湖。
后者许三多的语言有点河南方言味道, 但是似乎又不地道, 带着很重的河北邢台味, 史今说的是北部方言, 伍六一说的又是以普通话为主的语言, 团长则是一口的四川话, 可谓士兵群里南腔北调话突击。
在这三类运用方言的影视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第二类, 因为它既符合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 又灵活运用方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提升作品的艺术内涵, 算得上鱼与熊掌兼得。
2 方言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2. 1 明确地位 方言来源于地域文化, 属于精神文化资源。
影视作品选取最具有文化性格的方言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时, 也完成了方言作为符号资源的转化。
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放大, 反过来强化了地域文化的某些性格特质, 这便是文化符号的强化功能。
纵观近年来在中国内地产生较大影响的影视剧, 不少都是在方言上做足了 功夫。
东北人爱“忽悠”, 湖南人爱“策”, 就是最生动的文化性格、 地域脸谱。
如《秋菊打官司》 中用陕西方言来刻画人物形象, 突出了地域特色; 《别拿自己不当干部》 运用的是地道的天津方言; 《疯狂的石头》更是疯狂地使用了南北各地方言来推动情节, 可谓方言影视作品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都获得了成功, 并且剧中很多方言成为时下的流行词汇。
来自四面八方的方言在大荧幕上营造了听觉乐趣。
任何一种地域文化都是蕴涵丰富的,对于地域外文化的人来说, 方言就是一种有效的文化符号, 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2 幽默诙谐 当今, 生活节奏的加快, 竞争压力的加大, 人们渴望在工作之余放松心情, 寻觅一方净土, 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歇息。
电影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普及艺术, 在娱乐大众的同时, 也义不容辞的承担着一些社会责任和道义。
方言被影视语言艺术化之后应用在影视影片中, 为影片增添了色彩, 给观众带来了幽默和诙谐的新感受, 也逐渐被影视人和观众所喜欢和推崇。一种方言对其他方言区的观众是陌生的。
有新鲜、 刺激、 惊奇、 有趣的感觉, 从而能制造出喜剧效果。
小品首先挖掘出了方言的喜剧功能并获得成功, 影视剧借鉴小品的成功, 在商业化、 娱乐化的驱使下, 自然也要引进能制造喜剧效果的方言。
加入了幽默搞笑的方言要素,使得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方言, 在当今又以最时髦的方式, 被引入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中。
影片《疯狂的石头》 中对宝马——BMW 的理解, 冠以四川话的语音特征, 重新定位为“别摸我” , 造成了极强的幽默感, 让观众喷饭而笑。
此外, 影片中大盗麦克初到重庆街头, 被小毛贼用一招“你猜我是谁” 抢了他的作案工具, 他忿然骂出:“我顶你个肺” 。
当他从屋顶要将宝石盗走时, 却发现奸商卖给他的绳子尺码差了 一截, 于是大盗麦克又一次忿然而无奈地讲出“我顶你个肺” 。
这句“顶你个肺” 在粤语中, 是从打架斗殴的情形中转化而来的用语,本义指膝击对手胸部的软肋, 创伤力之大可以使对方瘫倒在地上, 痛疼万分却无法叫喊。
此时出自国际江洋大盗之口, 并且每每在“高手” 落魄时说出的“粗话” , 往往让人会心而笑, 给观众带来了愉悦。
浅谈影视作品中方言...
篇八: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方言与文化的关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语言逐渐产生了方言。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如果说文化是令人神往的夜空,那么这北斗七星将让我们感受到那异乎寻常的美。如果说文化是一幅锦绣、那么方言就是锦上添花的点睛之笔。它和文化是水乳交融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言与自然文化
方言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面镜子。不同的方言可以让我们感受自然带来的错有致的感受。方言既受自然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是自然文化的反映。
1 1 、方言与地貌 在社会生活中,方言与地貌名词有着深刻的联系。用来形容地势形状的,如:滩、岗子、坳、坎、嘴等。同一地貌的不同称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移民的祖籍。
2、 方言与生物
方言与生物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与动植物的关系上。对于植物而言,例如:桂花村、竹子林、马桑湾等,为植物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地域研究方向。对于动物而言,例如在四川某地方的:黄鳝坳、豹子沟、麻雀坪、豪猪湾等。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许多猛兽绝迹。以方言形式保留下来的信息,为我们留下了研究飞禽走兽的资料,对了解自然环境的变故及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3 、方言与人文景观 尤其是乡土地名有对自然生存环境的重彩描画,有时人文生存环境的淡笔描写,还有对生存环境做出的当地人的心理意愿的深层反映,从而形成了形态极为丰富的地名描述色彩。
例如:形容生产设施的用,渡、桥等;形容人居环境的用,寨、铺等;形容
文物遗迹的用坟、寺等。
二、方言与社会文化
1、方言与人类活动
①方言与农事民生
从方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表现一定的经济生态面貌,有表现农作物、水果、蔬菜等的方言地名,如:棉花山、冬瓜湾、茶叶山等。体现了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居生态环境。
②方言表现人类活动的特色
例如:在四川有打麻湾,主要是因为该村种麻打草鞋的人特别多,所以因此得名。再如千布山,主要是因为该地开染坊,所以染布之后满山晒布。这不仅体现了当地人们从事的行业,更体现了农民在生活生产上与这行业的依存关系。
③方言与某一地域的人物 我们听过某地有被称为“叫化岩”的,是因为在此地的岩洞中住过一个叫花子。
在四川的乐山,有一地被称为婆婆溪,这是因为在解放前有一老婆婆在溪上撑渡。
④方言与一定地域的奇闻异事
在江西,有一个村子有“火烧桥”,是因为火烧荒林时发现此桥。这种现象在我们北方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一些旅游景点,历史古迹的得名。比如:辽宁省锦州市的北镇的青岩寺就有“歪脖老母”。传说是这样的,南海落潮,水面上出现一尊青石佛像.众人准备其搬到千年的云中古洞中.但歪脖老母石像却高于洞口,众人笑言老佛脖一歪就可进洞,话音刚落佛像的脖子就歪了.众人大惊,将其搬入洞中后,就纷纷逃走了,因此而得名。
同时,反映重大历史变迁和当地较大事件
在解放后,为了庆新生,所以很多地方有“新生街”。
三、方言与文化心理素质
方言中,经常有表现心里意向和心理感受的词,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地域、一定时期、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面貌。
①方言与祈愿
例如,我们在一些地区常常听说有“万福桥”,“洪福门”
②方言与审美感应
这是由于方言直接参与人的审美活动而形成的。例如:天生桥,是指一村在溪上天然成桥。在辽宁省的千山,就有一线天,是在山顶欣赏壮美景色,有天地一线的审美感受。
③方言与心理联想
如:在四川有“美女山”,在辽宁省的北镇有“盼儿归”石。诸多的心理联想通过方言表现出来,对千姿万态的地形物貌进行概括。
④方言与人们的精神风貌
在方言词汇上,如:锵锵齐,它是模拟秧歌锣鼓打击乐声,而获得的意义。后来发展演变到指代敲击锣鼓的人。“打锵锵齐的来做宣传了。”该词在建国初期到60年代,一直活跃在四川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带有喜庆色彩。
在方言语音上,在四川地震的时候我们常常在耳边徘徊着,带有浓厚四川方言的口音:“四川雄起!”这一点说明了方言可以是我们人群气质的体现。这与方言的语音有关。四川的方言,浑厚凝重,粗犷有力,这与四川人自信争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风貌是紧密相连的。史有为在《汉语文化语学虚实谈》中谈到:“不同的语音对不同的社区的人们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它反映了人、民族间交往,反映了创造和发展语言对人的潜意识选择。这种被人们称为“语言提示”的东西,无论从说话人表达上的潜在感受方面看,还是从听话人接受上的听感直觉方面看,这对于精神是起作用的。
四、方言与文化的表现形式
方言与小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方言对于塑造人物的性格、丰富人物的形象有重大的作用。如:老舍的《骆驼祥子》,由北京方言构成了一幅幅京都
风俗的社会记录。再如:《红楼梦》中,有不少南京、扬州一带的官话。曹先生用方言来塑造人物,才使得其活灵活现,有真实感。
汉语中,方言与地方文学艺术的多样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突出的当数地方戏了,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方言的各具特色,是中国戏曲种类繁多、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 方言与社会矛盾关系
在研究方言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历史的记忆,旧社会的丑态,方言可以成为历史时期中矛盾关系的缩影。
比如:“私公塘”的来源是由于一公塘被恶霸私占。“胡儿沟”,是因曾有胡姓草寇在此。“半塘红”,据传,从前打仗,战死的人的血染红半塘。
六、方言与民俗文化
方言之所以能和民俗相联系,主要是因为民俗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民俗和方言都具有地方性,所以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方言和民俗的关系上看,民俗是第一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有个民俗在某个地区特别流行,在这个地区就伴随产生许多独特的方言词。比如“火烧虹 ”是据说一恶龙下山吃水,导致天旱,人们用火驱龙在此。“打锣井”是指认为井不顺,请巫师驱邪。“龙船湾”这个地名,是因为在端午节,人们在此划龙舟。
随着民俗的产生而产生了一些方言词语,也随着民俗的消失而消失。在社会制度变革时期尤为明显。旧时有些地区男女订婚前要请阴阳先生,把男女的出生日期情况写到麻纸上卜算,叫“取四柱”,新中国成立后,社会有了新的风尚,旧风俗被摒弃,随之其方言词语也消失。
七、方言与移民
不同的地貌名有区别,大致南方和北方的地貌名区别较明显。
北方人用:山、河、洞、湾,这些都常用于我们普通话的书面语,反映了北方地区的共性,而南方则用:坳、坑、坎、坪等。所以在移民迁徙之后,他们对同一地点的不同叫法就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融合。
在这种移民文化中有的方言词语可以反映移民的祖籍,比如,辽宁省锦州市的“三家子”。
八、方言与民族文化内涵
不同语种的方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底层。
在汉语里,我们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有“咕哝”“哇哇”用来模拟人发出的声音。那么在英语里也是这样,在英国,一些地区有 grunt、hum 等,数量上远在汉语方言之下。这反映了我们祖先“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中,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统一的整体。
在英国的一些地区也有许多表示动物鸣叫的方言词,是基本拟声的。比如:The pig grunted. The dog barked.汉语中有模仿动物的“蛐蛐”等,英语主要是体现在家禽牲畜上,一方面与英国的开朗对外,另一方面更体现其注重人对自然的绝对控制,所以主要体现在家禽牲畜上,这与我们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这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民族文化内涵,西方当时的生产关系主要在畜牧业,而我们则处于农业文化社会。
综上所述,语言的地方性特征构成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语言的差异性不仅反映了文化的地方色彩,而且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以上论证可以看出,方言和文化相互渗透,,互相制约,互相推动,即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谁决定谁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研究方言与文化,对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推进全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提升的,正是一种我称之为“语言文化”的东西。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取向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
的,个人如此,民族亦然。
参考文献:
[1] 《语言研究论稿》,赖先刚,学林出版社,( 2004.05 )
[2] 《语言
社会
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语文出版社,
( 1991.01 )
[3] 《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
游汝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01 )
[4]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 1996.01 )
[5] 《方言与文化的宏观研究》,李如龙,暨南大学学报,( 1994.10 )
[6] 《语言与文化》,顾嘉祖,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 1998.08 )
推荐访问:浅谈方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浅谈 方言 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