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5篇

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5篇

发布时间:2022-10-07 17:40:06 来源:网友投稿

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5篇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创新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机制 阳煤五鑫公司 2013年1月 创新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机制 煤矿安全生产一直以来是我公司的首要任务。 为了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5篇,供大家参考。

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5篇

篇一: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新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机制

 阳 煤 五 鑫公 司

 201 3 年 1 月

 创 新 安 全 质 量 标 准化 管 理 机 制

 煤 矿 安 全 生 产 一 直 以 来 是 我 公 司 的 首 要 任 务 。

 为 了 从 根本 上 解 决 全 省 煤 矿 安 全 生 产 问 题 , 从 2010 年 底 起 , 从 根 本 上改 变 了 以 前 小 煤 矿 小 、 散 、 低 、 差 的 格 局 ,推 动 全 煤 矿 安 全生 产 形 势 发 生 了 历 史 性 转 变 。

 但 如 何 推 进 煤 矿 工 业 从 量 变 到质 变 的 根 本 转 变 ,如 何 建 设 和 管 理 新 形 势 下 的 煤 矿 企 业 ,如何 提 高 煤 矿 发 展 的 质 量 问 题 ,是 前 面 临 的 重 大 课 题 。

 我 公 司 积 极 探 索 ,创 新 思 路 , 提 出 以 抓 煤 矿 安 全 质 量 标准 为 突 破 ,高 境 界 定 位 、 高 标 准 建 设 、 高 起 点 运 作 ,全 面 推进 煤 矿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建 设 工 程 , 并 不 断 将 这 种 管 理 模 式 管理 机 制 拓 展 延 伸 到 实 施 六 大 标 准 体 系 工 程 ,从 而 推 动 全 省 煤矿 安 全 生 产 形 势 发 生 根 本 性 转 变 , 为 煤 炭 工 业 持 续 、 健 康 、科 学 发 展 积 累 了 经 验 ,走 出 了 新 路 。

 一 、 五 鑫 煤 矿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管 理 的 做 法

 集 中 概 括 为 “ 七 创 新 、 七 转 变 ”。

 ( 一 )

 创 新 行 业 管 理 模 式 , 由 传 统 管 理 转 变 为 标 准 管 理 。

 多 年 来 ,我 矿 始 终 把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管 理 作 为 提 升 煤 矿安 全 生 产 水 平 的 有 效 途 径 ,积 极 践 行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管 理 。全 省 在 实 施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管 理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扩 大 标 准管 理 的 范 围 、 提 升 标 准 管 理 的 水 平 ,进 一 步 延 伸 拓 展 到 煤 炭全 行 业 的 标 准 化 管 理 , 先 后 出 台 了《 煤 矿 办 矿 企 业 标 准 》、《 煤矿 建 设 施 工 管 理 标 准 》、 《 煤 矿 管 理 标 准 》、 《 煤 矿 建 设 标 准 》、《 煤 矿 现 代 化 矿 井 标 准 》、 《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矿 井 建 设 标 准 》等 六 大 标 准 ,形 成 了 系 统 、 全 面 、 科 学 、 规 范 的 煤 炭 工 业 发展 标 准 体 系 。

 就 是 要 用 标 准 管 理 , 改 变 传 统 头 疼 医 头 、 脚 疼医 脚 的 模 式 , 向 标 准 要 管 理 、 向 标 准 要 安 全 、 向 标 准 要 发 展 ,实 现 了 行 业 管 理 的 统 一 性 、 建 设 工 程 的 系 统 性 、 安 全 生 产 的保 障 性 。

 ( 二 )

 创 新 组 织 机 构 ,由 单 一 推 进 转 变 为 综 合 实 施 。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是 一 项 综 合 系 统 工 程 ,必 须 充 分 调 动 全方 面 的 积 极 性 ,形 成 强 大 的 工 作 合 力 。

 全 矿 明 确 规 定 安 全 质量 标 准 化 工 作 是 行 政 “ 一 把 手 ” 工 程 ,将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纳入 各 单 位 年 度 目 标 考 核 范 畴 。

 成 立 了 以 矿 长 为 组 长 的 工 作 领导 组 ,各 科 室 对 应 成 立 各 级 工 作 领 导 机 构 ,煤 矿 企 业 安 全 质量 标 准 化 组 织 领 导 体 系 ,实 现 了 “ 责 任 明 确 、 逐 级 负 责 、 层层 把 关 、 严 格 管 理 ” 的 标 准 化 管 理 工 作 格 局 。

 ( 三 )

 创 新 人 才 机 制 ,由 传 统 招 工 转 变 为 招 生 进 矿 。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必 须 有 高 素 质 的 人 才 来 实 施 , 抓 好 安 全质 量 标 准 化 必 须 把 人 才 建 设 放 在 重 要 位 置 。

 为 此 我 矿 在 全 行业 推 行“ 变 招 工 为 招 生 ”, 就 是 把 过 去 煤 矿 企 业 闲 散 招 工 、 协议 招 工 、 井 下 农 民 轮 换 工 等 情 况 各 异 的 招 工 形 式 , 改 变 为 现在 从 煤 炭 专 业 院 校 直 接 招 用 ,实 施 “ 先 进 校 后 到 矿 、 先 培 训后 上 岗 ” 的 用 工 制 度 。

 全 方 位 拓 宽 培 养 渠 道 , 采 用 直 接 招 录 、委 托 培 养 、 定 向 专 业 培 养 、 专 业 学 历 提 升 等 其 他 教 育 形 式 ,不 仅 从 院 校 直 接 招 录 高 素 质 的 专 业 人 才 ,而 且 组 织 现 有 人 员逐 批 进 入 院 校 得 到 专 业 培 养 学 习 , 保 证 了 从 业 人 员 素 质 的 整体 提 升 ,为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建 设 提 供 高 素 质 的 人 才 保 障 。

 ( 四 )

 创 新 监 管 机 制 ,由 年 终 验 收 转 变 为 日 常 检 查 。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工 作 的 推 动 离 不 开 日 常 安 全 监 管 的 推动 。

 采 用 动 态 检 查 、 交 叉 检 查 和 评 比 检 查 等 监 管 方 式 进 行 。动 态 检 查 ,就 是 本 着 达 标 抽 检 原 则 ,不 定 地 点 、 不 定 时 间 、不 定 矿 井 , 重 点 采 取 随 机 抽 查 、 突 击 检 查 等 方 式 , 对 煤 矿 标 准化 动 态 达 标 情 况 进 行 检 查 ;交 叉 检 查 ,就 是 本 着 互 查 互 学 原则 , 重 点 通 过 交 叉 检 查 ,互 相 查 找 问 题 ,互 相 帮 助 提 高 ,起到 交 流 学 习 、 相 互 促 进 、 共 同 提 高 的 目 的 ;评 比 检 查 ,就 是本 着 选 树 典 型 原 则 , 按 照 自 下 而 上 、 逐 级 评 比 方 式 ,在 全 省选 树 一 批 标 准 化 模 范 矿 井 和 现 代 化 “ 示 范 矿 井 ”。

 ( 五 )

 创 新 达 标 机 制 ,由 静 态 达 标 转 变 为 常 态 达 标 。

 煤 矿 安 全 生 产 是 动 态 过 程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达 标 必 须 保持 常 态 化 。

 推 行 “ 规 划 、 实 施 、 检 查 、 改 进 ” 的 动 态 循 环 模式 , 创 新 实 施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管 理 新 模 式 ,推 行 “ 动 态 验 收- 定 期 评 价 - 严 格 考 核 ” 办 法 ,将 检 查 主 体 由 业 务 部 门 转 变为 专 业 评 委 ,聘 请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组 建 评 委 会 ,定 期 与 被 评 单位 公 开 进 行 面 对 面 的 点 评 排 队 ,使 主 观 公 平 真 正 提 升 到 客 观公 正 ;将 验 收 方 式 由 定 期 验 收 转 变 为 随 机 验 收 ,由 专 业 评 委不 定 时 、 不 定 点 自 行 安 排 检 查 验 收 ,使 静 态 达 标 真 正 提 升 到动 态 达 标 ;将 考 核 对 象 由 队 组 集 体 转 变 为 队 组 个 人 ,加 大 考核 奖 惩 力 度 ,推 行 “ 正 向 激 励 和 末 位 淘 汰 ” 机 制 , 使 被 动 管理 真 正 提 升 到 主 动 管 理 ,确 保 时 时 达 标 、 处 处 达 标 、 人 人 达标 , 推 动 煤 矿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建 设 工 作 常 态 化 。

 ( 六 )

 创 新 验 收 机 制 ,由 年 度 验 收 转 变 为 跟 踪 验 收 。

 验 收 是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管 理 的 最 后 一 个 重 要 环 节 ,为 了严 把 验 收 关 ,坚 持 “ 谁 验 收 、 谁 签 字 、 谁 负 责 ” 的 原 则 ,创新 采 用 专 项 验 收 、 分 级 验 收 和 动 态 验 收 等 形 式 进 行 。

 专 项 验收 , 就 是 建 设 矿 井 在 联 合 试 运 转 结 束 前 ,或 标 准 化 不 达 标 的生 产 工 作 面 在 复 产 验 收 结 束 后 ,必 须 由 相 关 科 室 组 织 进 行 专项 验 收 ,专 项 验 收 达 标 后 ,将 验 收 结 果 报 公 司 备 案 ;动 态 验收 , 就 是 将 定 时 间 、 定 地 点 的 常 规 式 验 收 改 变 为 不 定 时 、 不定 点 的 动 态 式 验 收 。

 ( 七 )

 创 新 奖 惩 机 制 ,由 被 动 约 束 转 变 为 综 合 激 励 。

 实 施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管 理 ,单 靠 强 制 推 进 难 以 实 现 预 期效 果 。

 积 极 采 取 引 导 促 进 、 典 型 示 范 、 分 类 监 管 的 机 制 ,充分 发 挥 政 策 鼓 励 正 能 量 作 用 和 典 型 示 范 引 领 带 动 作 用 。

 一 是采 取 硬 措 施 ,强 制 推 进 。

 对 未 达 标 的 矿 井 工 作 面 列 出 达 标 的时 间 表 ,到 期 不 能 达 标 的 ,一 律 停 产 整 顿 ,待 达 标 后 恢 复 生产 。

 二 是 严 格 准 入 , 严 格 把 关 。

 将 煤 矿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达 标

 验 收 纳 入 竣 工 验 收 前 置 条 件 ,矿 井 联 合 试 运 转 期 间 必 须 进 行标 准 化 达 标 备 案 。

 三 是 选 树 典 型 , 带 头 示 范 。

 在 质 量 标 准 化验 收 年 度 工 作 面 中 , 选 树 模 范 典 型 ,全 省 推 广 经 验 ,并 设 立专 项 资 金 ,给 予 典 型 示 队 组 现 金 奖 励 。

 四 是 分 类 监 管 ,促 进达 标 。

 对 生 产 矿 井 队 组 、 工 作 面 , 达 一 级 标 准 化 的 ,采 取 激励 政 策 ,督 促 抓 巩 固 ,实 施 正 常 监 管 ;二 级 标 准 化 的 ,采 取扶 持 政 策 ,督 促 抓 提 升 ,实 施 强 化 监 管 ;三 级 标 准 化 的 ,采取 引 导 政 策 ,督 促 抓 改 进 ,实 施 重 点 监 管 ;对 不 达 标 的 ,采取 停 产 政 策 ,限 期 抓 整 顿 ,实 施 盯 守 监 管 。

 二 、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建 设 取 得 的 成 效

 通 过 实 施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管 理 ,认 知 理 念 进 一 步 深 入 ,达 标 水 准 进 一 步 提 高 ,员 工 素 质 进 一 步 提 升 ,安 全 保 障 进 一步 增 强 ,安 全 形 势 进 一 步 好 转 。

 ( 一 )

 抓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的 理 念 更 加 深 入 。

 全 省 煤 炭 行 业 充 分 认 识 到 煤 矿 质 量 标 准 化 工 作 的 重 要性 , 自 觉 抓 好 质 量 标 准 化 , 做 到 强 基 固 本 , 把 质 量 标 准 化 和 安全 生 产 纳 入 企 业 发 展 战 略 目 标 ,同 步 规 划 ,同 步 实 施 ,同 步考 核 。

 ( 二 )

 煤 矿 企 业 抓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的 行 动 更 加 自 觉 。

 在 企 业 生 存 发 展 的 内 在 动 力 作 用 下 ,煤 矿 质 量 标 准 化 工作 从 矿 领 导 三 令 五 申 提 出 要 求 ,变 为 企 业 自 觉 自 愿 的 行 动 ;从“ 要 我 干 ” 转 变 为“ 我 要 干 ”; 以 及 提 出“ 人 人 都 是 通 风 员 ”的 安 全 管 理 理 念 ,制 定 实 行 了 岗 位 工 作 技 术 标 准 , 实 行 标 准化 重 奖 重 罚 制 度 ,进 一 步 引 深 了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建 设 。

 ( 三 )

 实 施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的 资 金 投 入 不 断 加 大 。

 我 矿 不 断 加 大 资 金 投 入 ,集 中 物 力 、 财 力 ,落 实 专 项 资金 , 围 绕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建 设 ,大 力 推 行 煤 矿 机 械 化 开 采 ,广 泛 应 用 信 息 化 、 自 动 化 及 监 测 监 控 等 手 段 ,改 善 了 煤 矿 安

 全 生 产 条 件 ,提 高 了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水 平 ,进 一 步 促 进 了 煤矿 安 全 生 产 。

 在 完 善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的 同 时 , 注 重 普 及 标 准 化 ,不 断 强 化 安 全 意 识 、 技 术 操 作 和 防 范 技 能 。

 推 动 煤 炭 生 产 装备 数 字 化 和 生 产 过 程 智 能 化 建 设 , 推 广 应 用 矿 井 生 产 自 动 化控 制 系 统 、 通 信 联 络 系 统 、 工 业 视 频 和 井 上 下 网 络 平 台 。

 特别 是 在 全 面 推 广 三 维 通 风 动 态 仿 真 模 拟 系 统 ,对 通 风 系 统 调节 方 案 和 调 节 效 果 实 行 预 先 评 估 , 实 现 动 态 分 析 和 及 时 决 策 ,确 保 通 风 系 统 稳 定 可 靠 。

 ( 四 )

 煤 炭 行 业 从 业 人 员 综 合 素 质 得 到 不 断 提 升 。

 煤 矿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对 职 工 队 伍 素 质 提 出 了 新 的 更 高 的要 求 ,通 过 变 招 工 为 招 生 、 再 教 育 培 养 等 措 施 的 实 施 ,煤 矿特 有 工 种 专 业 学 历 达 标 率 59. 93%, 不 仅 提 高 了 煤 矿 企 业 生 产管 理 人 员 的 学 历 层 次 和 技 术 素 质 , 而 且 打 造 出 了 一 支 素 质 过硬 、 业 务 精 湛 、 经 验 丰 富 的 企 业 生 产 管 理 新 团 队 , 成 为 推 动我 省 煤 炭 行 业 现 代 化 发 展 的 重 要 力 量 。

 三 、 推 进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建 设 的 经 验 启 示

 多 年 来 ,积 极 推 进 煤 矿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对 煤 矿 实 施 标准 化 管 理 、 现 代 化 发 展 起 到 了 积 极 作 用 ,为 全 国 煤 炭 安 全 发展 探 索 出 了 一 条 新 路 子 ,主 要 有 四 个 方 面 的 启 示 。

 ( 一 )

 创 新 驱 动 是 灵 魂 ,必 须 探 索 保 障 煤 矿 安 全 生 产 的新 途 径 。

 创 新 是 一 种 战 略 理 念 ,创 新 是 一 种 工 作 方 式 。

 可 以 说 ,煤 矿 安 全 一 直 以 来 是 困 扰 山 西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瓶 颈 。

 但 我 矿大 胆 创 新 ,锐 意 改 革 ,抓 住 我 矿 特 征 ,突 出 特 色 , 创 新 提 出了 高 标 准 、 高 科 技 、 高 管 理 、 高 端 化 、 高 要 求 、 高 质 量 、 高效 益 、 现 代 文 明 的“ 七 高 一 文 明 ” 发 展 新 模 式 , 并 深 入 探 索 ,坚 持 运 用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管 理 这 一 手 段 , 积 极 实 践“ 七 创 新 、七 转 变 ”, 有 效 解 决 了 全 省 煤 矿 安 全 生 产 违 规 违 章 操 作 、 安 全

 事 故 多 发 的 突 出 问 题 ,扭 转 了 煤 矿 安 全 生 产 的 被 动 局 面 ,树立 了 煤 矿 企 业 的 新 形 象 。

 ( 二 )

 标 准 引 领 是 根 本 , 必 须 建 立 保 障 煤 矿 安 全 生 产 的 新标 准 。

 确 立 标 准 和 规 范 是 推 进 煤 炭 现 代 化 发 展 的 根 本 。

 在 成 功实 施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建 设 的 基 础 上 ,树 立 标 准 引 领 理 念 ,不断 总 结 安 全 质 量 标 准 化 建 设 经 验 , 进 一 步 丰 富 安 全 质 量 标 准化 建 设 的 内 涵 ,进 ...

篇二: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14 年第 16 期科技创新与应用管 理 创 新关于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思路的探析孙赟星(哈尔滨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90)科技管理创新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科技管理创新的合理应用,可以提高生产力, 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深化科技管理创新改革机制,有利于创新工作的开展。通过提高科技创新技能, 建立科学的创新管理机制, 有利于科技工作者发挥潜能, 创造更高的价值。1 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21 世纪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 科技信息化的进步, 使得经济的发展较过去快了几十倍。科技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 知识的更新速度都急速加快。

 在这种情况下, 科技管理创新工作, 作为一种体制创新机制,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技创新不是单一的过程, 需要从学习、 研发再到生产一系列活动中进行优化重组, 如果有一步不能达到要求, 科技创新都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需要投资, 需要有很好的研发环境作为基本的资源支持。传统的科技管理体制对科技创新工作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使得创新工作受阻,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科技创新管理就开放的多, 只要能达到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 科技创新工作就会受到重视。在科技管理创新开展过程中, 需要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 使创新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2 科技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2.1 管理模式相对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技不断进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 也带动着科技创新管理的快速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科技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很多时候只注重投入产出、 组织协调等各种关系, 忽略了科技创新的内容模式, 使得科技创新不能快速的发展。

 这种情况下, 要努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创新管理理念, 加强基础技术研发, 鼓励创新,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2.2 管理创新机制不足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的今天,各项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鼓励创新的考评机制不完善, 难以起到鼓励的目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使得执行创新工作的人员积极性降低。由于管理创新机制的落后, 各科研机构间的交流也不足, 导致科技创新工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 难以开展。2.3 科技管理人员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促使科技创新加快, 科技创新工作的提高, 迫使科技管理人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素质与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速度,形成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 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很多科技管理者不能够了解科技前沿动态, 对于科技发展的信息与新闻等关注内容少,对于很多科技信息内容了解不深入, 对于如何更好的应用网络技术、 信息技术等带动科技管理的提高, 内容了解不深入, 还需进一步加强。3 新时期科技管理的创新思路3.1 建立适合于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技术创新的最大动力源是市场需要。从发展趋势看, 随着市场对各类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 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科研机构对其承担的科研项目要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 适应科技发展需要, 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要逐步引进先进经营方式、 管理方法以及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应用技术研发,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形成产业化。

 在技术创新中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关键作用, 企业家远见卓识、 积极进取, 对于某些技术以及寻找市场利润的愿望, 都会使其实施创新行为。

 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及管理者给予重奖,充分调动优秀管理者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体现知识的巨大价值, 鼓励科研人员不断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3.2 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具统计数据显示, 我省科研经费占 GDP 比重不高, 而在发达国家, 科研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都在 2豫以上。科技进步才能带来竞争优势, 因此要提高竞争力, 就要适度增加对科技的投人力度。同时, 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鼓励企业投入经费用于研究开发新技术、 新产品。

 尤其是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如遇到资金困难的情况,科技部门要积极为企业协调银行贷款, 并在科研项目支持上予以倾斜。3.3 建立科研人员保障机制科技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任何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当今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时代, 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不断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 注重人才的培养, 使其在科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为科技研发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首先, 建立科技创新专项奖励制度, 充分调动科技研发与创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其在研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进行创新后给予专项奖励, 从而鼓励科技创新人员。对于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 可以设立专项的创新奖励基金, 对于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 并保证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形式对其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其次, 制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优惠政策, 内陆地区的生活环境不及沿海城市, 其发达与进步的程度也不及沿海城市, 在这种情况下, 要想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 就需要制定更优惠的政策, 如提供住房, 给予较高的工资, 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便利等, 这样, 使得在同等竞争条件下, 能够引进、 培养高科技人才, 使人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

 然后, 政府机构要制定良好的吸引人才的政策,利用高校与科研机构留住高层次人才, 使人才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 给其充分的发挥的空间, 以科技研发求发展, 以事业留人, 以事业吸引人, 使我省成为招贤引智的人才聚集高地。利用人才优势带动科技发展, 同时, 调整高校办学结构,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解决企业劳动技能低的问题, 培养各层次的人才, 在不同的岗位发挥不同的作用,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良好的设备与原料并不一定能生产出好的产品, 还需要有高科技人才进行操作, 先进的技术才能带动生产力的发展, 以更好的利用资源。

 最后,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技能, 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各基层企业必须做好对在岗职工与技术人员的培训, 提高操作技能与专业素养,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与生产管理的开发能力, 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通过适当的管理激励制度, 使各类人才都能发挥作用, 提高生产工作积极性。

 同时, 加大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与人力, 为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4 结束语综上,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需要充分发挥管理制度对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激励政府, 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创新科技人才, 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与事业的支持, 使人才能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充分发挥能力, 为科技管理创新的发展助力, 并对科技管理机制不断优化, 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参考文献[1]李荣平, 刘刚海, 等援技术创新髓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M]援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援[2]陈红亚援企业科技投入产出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援[3]余小方, 余振乾, 李湄青, 等援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J].中国科技论坛, 2007援摘个很重要的发展动力就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

 文章, 作者针对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做一简单论述, 并对其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 供读者参考。关键词:

 新时期; 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要:

 科技带动社会进步, 科技创新带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技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一个分支, 科技管理创新发展的一257--

 关于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思路的探析关于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思路的探析作者:孙赟星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150090刊名:科技创新与应用英文刊名:Technology Innovation a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孙赟星 关于新时期科技管理创新思路的探析[期刊论文]-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16)2014(16)

篇三: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6卷第4期2006年7月孝感学院学报J O U RN AI 。O FXI AO G AN U N I VERSI TYVO L.26N O .4J U L 2006新时期高校科技产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侯作梅(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高等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生力军,是建立创新体制的基础,是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重要场所,是高科技产业的源泉。因此,必须深化高校的改革,创新高校科技产业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关键词:科教兴国,科技创新;高等学校;高新技术中图分类号:C-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544(2006)04—0111-04●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申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现我国新世纪宏伟目标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 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1]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充分认识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稳定健康的发展和高等学校办学方向的不断调整,实现经济腾飞和国家振兴都是有大益处的。一、高校是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重要场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是教育和科技,而高校积极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应成为大学实施科教兴国行动的纲领之一,也是高校学科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科技,接触到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学会科研方法,了解科研前沿,这些将对他们终生有益。从未来看,高校是跨学科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集散地。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中、设备较多、效益较高、信息来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等优势,完全有能力承担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综合性重大科技任务。目前各高校依托高校科技的优势资源,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实践。高校在“ 科教兴国” 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八五” 期间,高校在基础性研究的攀登计划中,承担的课题约占总数的30%;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承担面上项目的67%,重点项目的30%;在高技术“ 863计划” 承担的专题约占49%;在科技攻关计划中承担攻关课题的经费约占总经营的1.3%。高校充分显示了从事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的实力和优势,同时,高校通过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 八五” 期间,一批国家级科研教学基地已经形成。1995年科技经费已达到47亿元,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总数的1/2,获发明奖占总数的1/3,获科技进步奖占总数的1/3。高校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一些项目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高校虽然在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上有着其他研究系统所不具备的条件和优势,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利条件和因素,主要表现在:1.高校科技项目的研究是项目小型化、人员分散化。目前,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科研组织教研室或研究室,一般建立在二级学科基础上,不少科技机构建立是系所合一或研究室与教研室合一。主要收稿日期:2006—04—28作者简介:侯作梅( 1955一) ,女,湖北荆州人,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万方数据

 侯作梅从事科研的人员不稳定。特别是在目前教师缺编情况下,在安排教学所需要的人力以后,能把精力用于科研的为数很少。这样导致了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困难。2.高校承担国家层次的和重大科技项目占总项目数量的比例不高。“ 八五” 期间,高校承担国家层次的重大科技项目,占总项目数量的比例大体是:科技攻关占14%,攀登计划占30%,重大自然科学基金占36%。说明高校承担国家层次的和墓大科技项目占总数的比例不高。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有些高校没有意识到花大力气去组织人才、集中优势去申请重大科技项目的重要性。另外,从“ 项目效益” 的角度看,立项单位愿意将课题给那些“ 专职”从事科研的单位或机构,而不愿意给既教学又科研的高校,这客观上限制了高校从事重大项目的研究。3.高校科技项目研究的成果转化率不高。截止1996年底,高校科技研究项目进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占总数的14.4%,进入国家级重点推广计划占总数的1/4。有部分高校,甚至专职的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也未给国家与社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二、高校是高科技产业的源泉高校集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被社会公认为“ 人才、技术、成果、信息” 的宝库,是我国发展科技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以美国为例,80年代以后,美国的研究性大学仿效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的经验,开办高科技公司。这些校办企业,成了美国新科技产业的起源地,对推动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许多发达国家发展科技及其产业的成功经验看,无一不是依托研究型大学,通过转化和应用其高技术成果得到发展的。我国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做了重要贡献。但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和世界各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看,我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1.高校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从全国高校看,各高校或多或少都有校办科技产业。除少数高校的少数科技产业科技含量高外( 例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 ,大部分校办科技一】】2一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有的甚至打着科技企业之名,无科技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科研主要面向教学,面向学术研究,没有面向社会,面向经济主战场,教师的科研目的主要是为了评职称,主动向企业( 特别是校办企业) 转让研究成果较少,从而没有很好地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科技优势。2.高校产业产权不清,积极性不高。目前高校自办科技企业虽初具规模,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大多因缺少现代企业观念和灵活创新的管理体制、产权不清晰、权责不分、事企不分、管理科学化程度不高或管理者本身素质不高,影响了科技企业人员的积极性,束缚了校办科技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3.高校产业规模小、效益低。在全国高校校办科技产业中,绝大多数产业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规模经营,而是规模小,有的甚至没有形成规模,从而效益低。有些校办企业甚至亏损严重,负债累累,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本身的声誉。三、深化高校改革,适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面对当今世界各种变革的大潮,高校必须融人到这股大潮中去,加快改革步伐,以适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1.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以质量为本,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树立“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 协调发展的观念。党的十五大提出“ 稳步发展教育",要贯彻落实这一精神,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首先树立“ 质量为本” 、“ 质量至上” 的观点,破除单纯追求数量的发展观。树立“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的新教育发展观。特别把质量的提高视为发展的生命所在。同时,各高校应主动挖掘本校内在潜力和利用外部资源,树立“ 主动发展,创造条件发展” 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规模扩大了是发展,结构合理了同样是发展,质量效益提高了是更重要的发展。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健康发展。2) 以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为关键,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造就优秀学术人才、杰出学术带头人和一流名师。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名师、高素质的人才三者

 万方数据

 新时期高校科技产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一流高校必须有能占领国际科技和教学前沿,能担当跨世纪重任的优秀学术人才,特别是能站在科技和学术制高点的杰出带头人,要能造就一流名师,包括科学巨匠、文化大师和教育名家。一个拔尖人才,可以带起一个学术梯队,形成一门优秀学科,创出一个名牌专业,决定一个人才群体的成长。因此,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拓宽视野,海纳百川,选拔吸收、积极培养优秀年青人才,建设若干高水平的实验中心和教学科研中心,使高校成为培养、造就杰出人才和一流名师的摇篮。3) 注重培养全面素质,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树立“ 加强综合素质教育” 的观念,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总体要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环境,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品格,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哈佛大学普西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其核心是科技创新,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 N 强高校间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必然是开放的,知识是共享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信息技术和手段的进步,都将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发展。高校作为知识密集的场所,加强师生的国内、国际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的差距,促进学校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高校去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才能成为国际型人才,才能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只有具有一大批这样的人才,振兴我国经济才有希望。2.引进市场观念,优化利益机制,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1) 用“ 经营” 的思想来从事高校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和研究。高校重大科技研究项目从申请立项、组织队伍、进行研究,到成果评定等各个环节联系在一起,从研究到开发、应用是“ 一条龙” 。为了盘活这条“ 龙” ,首先应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效率。竞争机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竞争,即通过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参与社会竞争,获得课题立项;另一方面是内部竞争,即通过课题组内部子课题之间的竞争,实行动态管理,从而促进课题研究进程的高速、高效。其次是利用激励机制以凝聚组织。建立中介组织强化职能,使之达到少投人,多产出的效果。2) 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鼓励高校开展大项目的研究。高校开展大科技项目的研究还应有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首先,国家要制定对高校重大科技项目的倾斜政策。在与其它科技部门条件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国家应在政策上给以优惠,优先考虑高校开展此类研究工作。其次,课题立项单位要排除“ 偏见” ,重视对高校的投人。当然,高校也要主动争取立项单位的支持。同时,高校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建立奖励制度,为他们提供较好的研究条件,鼓励更多的人去从事重大项目的研究。3) 造就一支学术造诣深、懂经营、会管理的学科带头人队伍。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一般都有一个凝聚组织的“ 核心” ,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人的活动能力是获取课题立项的重要前提,他们的业务资力是课题研究过程的重要基础,他的人格魅力是凝聚组织队伍的核心,他的管理魅力是促进课题成果的重要保证。为此,高校应对他们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努力造就符合条件的项目负责人,自觉地扶持学科带头人,特别是支持年轻人的迅速成长。高校科技工作具有极大的潜力,从根本上与未来科技的发展相一致,这决定了高校在将来跨学科的重大科技项目的合作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也可使高校人才资源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3.加速“ 产、学、研” 结合,促进高新科技产业化,深化管理体制的改革。1)以高校为中心,大力促进产、学、研相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将大大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产业界、高等教育界、科学研究机构必须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积一1】3一

 万方数据

 候作梅极开展具有共同利益的活动。加快步伐,在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美国高技术产业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所有的高技术产业园都位于著名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附近,以它们作为“ 人才源"、“ 技术源” 、“ 信息源” 。日本的中原恒雄先生设计了一幅以大学为中心的“ 产、学、研"合作园区示意图,现简述如下:这些大学和国家实验室均处于世界科研的最前沿,他们一旦做出科研成果,园区的高技术公司就竞相洽谈转让或合作,尽快实现产业化。2) 以高校为主体,推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有人才支持。高校应实施创造型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并逐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科技研究上,创造条件让杰出的现有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培养造就跨世纪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知识创新系统计划为高新技术产业不断输送“ 新鲜血液” 。在科研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课题立项必须取之于市场,成果鉴定后必须进人市场,形成科技型产品。高校优先向企业介绍,转让自己的科技成果,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的研制及技术攻关。企业根据需要对高校能够承担的科研项目优先考虑,为高校提供科研、教学、学生实习与社会实践的基地,通过多方面的合作,把科技“ 源"与“ 流” 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推动高新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目的。3) 以企业为主战场,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高校高新技术成果要得到充分的应用,必须面向企业。而企业也应积极借助高校人才优势,利用高校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实现产品的创新,在引进、消化、吸收中,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都有新的突破,实现效益和效率的飞跃。促进高校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面对“ 知识经济” 时代的发展契机,高校在...

篇四: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科技创新理论文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科技创新专章部署,放在规划任务的首位,这在我们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凸显了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破解科技领域改革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是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制胜之道。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为加快实现这一战略选择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倒逼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

  2 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供给,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迫切需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把我国已经积累的雄厚科技实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支撑国家发展的“筋骨”和国际竞争的“内力”,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劲“动能”大幅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势能”。

 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迫切需要构建新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重大机遇。科技创新呈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鲜明特征,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大数据研究正在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之后新的科学研究范式,数字化、智能化推动科研组织体系向交叉融合无边界方向发展。科研体系向“开放科学”转型,知识分享和跨界交流合作成为常态。世界主要创新国家都在加快调整重构科研组织体系,建立适应新兴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管理架构,力求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赢得优势。

 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

  3 战略部署,强化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搭建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建设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整体创新效率需要提高。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需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良好环境。

 以增强体系能力为主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我国科技创新总体上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既要适应这一重要阶段性特征,也要满足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进一步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面向未来,要主动顺应创新主体多元、活动多样、路径多变的新趋势,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加快补齐体系化能力短板,探索和优化决策指挥、组织管理、人才激励、市场环境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央地整

  4 合力量和资源,建立强有力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机制和决策高效、响应快速的扁平化管理机制,构建能力强大、功能完备、军民融合、资源高效配置的国家创新体系。

 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凝练科技问题,布局战略力量,配置创新资源。以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工程建设为依托,强化项目、人才、基地、资金等创新要素的一体化配置。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基地,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协同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通过持续优化调整,形成“战略需求导向明确、原创引领特征明显、科技基础厚实、战略科技力量健全、攻坚体系完备、跨学科多领域协同、平战转换顺畅”的科技发展新格局。

 强化与底线思维和领跑思维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底线思维,就是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尽快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把保障国家安全构筑在坚实可靠的科技创新堤坝之上。强化领跑思维,就是要构建基础前沿和颠覆性创新的遴选支持机制,坚持原创导向,在重要新兴技术领域加大布局力度,在构建新兴技术体系和技术轨道中抢抓先机,换道超车,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

  5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点举措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完善科技治理机制为着力点,深化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力量统筹,更好发挥我国科技创新在齐备的学科建制、宏大的人才规模、丰富的应用场景、高效的组织领导等方面的系统化集成化优势。

 优化调整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一是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科技规划对科技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构建“战略研究—规划部署—任务布局—组织实施”的有效衔接机制。二是分类推进重大任务研发管理。对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任务,实行“揭榜挂帅”“军令状”“里程碑式考核”等管理方式;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与部门、地方共同组织实施,探索完善“悬赏制”“赛马制”等任务管理方式;对科技创新前沿探索的任务,在竞争择优的基础上鼓励自由探索。三是建立重大科技任务应急反应机制。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机制和组织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重大灾害等方面的应急科研能力建设。四是完善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的科研管理方式。开展以国家使命和创新绩效为导向的现代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加快推进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

  6 点,开展基于信任的科学家负责制试点。

 健全基础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机制。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多元化的机制,推动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适当方式加大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基础研究资金来源。二是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完善颠覆性和非共识性研究的遴选和支持机制,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构建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三是持续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优化学科布局,稳定支持一批科学家和团队长期从事基础学科、冷门学科研究,提升基础理论研究能力。

 以科研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一是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二是完善科技评价机制,确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实行与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相适应的跟踪和分类评价制度,优化科技奖励项目。三是落实用人单位的评价自主权,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性评价活动,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落实代表作制度。四是坚持教育、激励、监督、惩戒相结合,

  7 加强科研诚信和监管机制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强化科技界联合惩戒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公开曝光,切实净化学术环境,推动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

 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合理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动科技成果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和规范化。二是建设开放联动的技术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和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建立快捷的新技术新产品准入机制,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三是加大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融资作用,发挥政府创业引导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的带动作用,完善全链条的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推动多元化科技型创新创业。四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在关键前沿领域加强专利布局,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和运营服务,以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

 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机制。一是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

  8 和水平,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的多层次、广领域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拓展民间科技合作的领域和空间。二是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聚焦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快启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三是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大力提升科研管理、平台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国际科技人才在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实施中的参与度。

 科技创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担当着关键角色。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篇五: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论坛 科技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共性 、关 键性问题 的主要因素。近年来 ,各级政府越来越重 视对科技的投入,不 同层次 、不 同类别的科技 项 目 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只有科技项 目 管理好了、透明化了、利用好了 ,才能带动企业转型 升级 .才能掀起新一轮产业的发展 。

 当前科技项 目管理的现状和 问题 现阶段 ,我国科技项 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

 项 目申报( 申报、推荐 、受理 ) ;项 目立项( 部门会商、 项 目下达、合同签订) ;项 目实施 (执行情况监管 ,资 金管理 ) ;项 目结题 (项 目总结 、验收材料 申报 、专家 验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科技项 目管理理论得 到较快的发展 .形成国家到省市一级 的科技项 目管 理制度 .但是各地 区社会经济发展层次不 同.科技 黄 峻 发展水平也不一样 .科技项 目的管理缺乏统一的、 规范化的管理体系.致使科技项 目效率不高 1.县市一级科技项 目的粗放管理模式 以往 企事 业单 位 申报 科 技 项 目往 往要 跑 多个 部门 ,填写多个表格 ,不仅程序繁琐 ,而且对项 目在 各阶段的评判标准并不熟悉 .单 向填报信息不对 称 、不公 开 。

 每年申报科技项 目很多 .各领域不同学科的科 研项 目层出不穷 ,种类繁多、资金链大 。管理人员需 要进行大量的审核和统计工作 .而且主要以纸质文 档与人工管理 为主.都靠单台计算机 操作 .如果想 要查 阅其中一个项 目的实施状况就必须到处查找 资料 .项 目实施执行过程也不能有效监管 .工作效 率低 下 ,奎k -业夸k r } 尘j k r—9 毒 毒k 窜k ,j 夸 k -—壹 } } ‘ } } 亭 k r 夸k 一童k - 窖k - 窖 -业, ‘ } 毫 } } 夸 夸 多个试管婴儿正在孕 育之中 。为无数家庭带来幸 福和欢乐.成为科技惠民拥军的典范。

 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和创新 .厦门市社会 发展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一些 问题 :一是科技资金投入总量偏低 ;二是科技成果 转化率不高 :三是科技体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 化。下一步 ,厦门市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将贯彻 国家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精神 .创新驱动 ,支撑 弓1领 。以 “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惠及民生” 为核心 ,以“深化 科技体 制改革 .促进经济结 构转 型升级 ”为抓手 。

 重点支持人 口与健康 、生物 与新 医药 、食品安全 、 公共安全 、生态环境及海洋资源等领域 ,一是加快 生物与新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体 外诊断产品 、基因药物 、疫苗等优势先导产业 ;二 是加快建 立食品质量 安全体 系和社会 化服 务体 系 :三是加强海洋科技 创新 ,发展深海研究 、海洋 工程以及海 洋产 品的研发和海洋技术产业化 :四 是加强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治理修复 :五是推动 绿色节能城镇化建设。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培育和发 展民生科技产业 ,全面推进“ 美丽厦 门” 建设 ,为厦 门科学发展 、跨越 发展 、和谐发展提供 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 作者单位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

  2.其它地区科技项 目网络管理系统的弊端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 网技术 的高速发展。不少省 市 开发出科技项 目网络管理 系统 .实现从项 目申 报 、审批 、执行 、监督 、查询 、评审及验收等科技项 目 全过程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 .成为科技管理部门 (项 目管理方) 、企事业单位 (项 目承担者)沟通互动 的平台。但这些网络管理系统在项 目的监理 、跟踪 及预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

 3.一般 的科技项 目网络管理系统缺乏风 险防 控功能 科技计划项 目管理很复杂 .多风险 ,需要 多学 科 、多方面 资源的高度集成 。项 目实施过程 中又存 在很多管理 、资金及人才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大 多科技项 目网络管理系统 重立项 .轻管理 ,一旦项 目实施过程和项 目结题与项 目合 同规定有较 大差 距 .科技项 目网络管理 系统往往无法提 前预警 ,因 此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不了监管作 用。

 [ 一 [ 口一 I 备选项目申报 l — l I [ 二 ]一 [二=二 j一 [ 一 创新科 技项 目管理 机制 。建设新型 “ 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系统" 现阶段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事业发展正 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创新科技管理机制 . 建 立一个完善透明的“科技项 目管理系统 ”呢? 目 前 ,本市已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1.构建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 系统 的“一站式” 服 务 泉州市科技管理部门以“一站式 ”服务为设计 思想,以网络平 台为基础 ,建设科技企事业单位信 息库、项 目储备库 、计划项 目库 。项 目申请、储备 、立 项 、实施及结题全过程网上办理,简单流程如图 1 所示。它不但实现项 目网上申报、受理 、评审 、公示、 监理及到期短信提醒的“一站式”服务 .还可以防止 “暗箱操作” .把“ 阳光” 服务贯 穿于整 个工作运行 中,为企业 、群众提供高效 、方便 、快捷的科技服务。

 征集、对接、生成 申报 、推荐 、受理 初审、专家评价、实地考察核实 部门会商、项 目下达、合同签订 年度执行情况监管、监理评价机制 报、专家验收 图 1 泉州市科技项 目申报管理流程图 2.改变单一的办事流程.面向社会征集科技项 目 通过 “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系统 ”公开向社会 征集 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项 目.一改过去企事业单 向式申报 、主管部门单一推荐 、项 目逐级审核的办 事流程 ,由企业提 出近、中、长期产业创新发展技术 需求项 目,使科技管理部门可以更加全面 、系统 、准 确掌握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中亟需 攻关的技术需求。有效集聚相关科技资源和创新要

 科技论坛 素。同时 ,提高项目生成公开性和透明度 。有效解决 科技项 目管理上的“ 熟人经济” 问题 .避免“人情项 目”现象。

 3.设立预警监控机制 .开通 “科技项 目电子监 察 系统 ” 泉州市科技管理部门为及时了解科技项 目的 申报 、立项 、执行及结题情况 ,掌握在研项 目资金使 用情况及其取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规避科技管理 部门对企业、项 目、人员监管范 围不全面 、监管周期 短 、发现 问题晚、监管流程繁琐及处罚力度小等弊 端 .确保科技项 目的顺利有效执行 .结合国家和省 市科技重大专项监理办法 .在新型“泉州1市科技项 目管理系统”上提出了创建新的电子监察系统 。

 科技项目电子监察系统是以项 目为单位 .完成 对其申报 、立项 、执行、变更及结题等流程的监理监 控 ,同时提供对项 目资金管理 、项 目结题率监控 、企 业信用等级及其邮件及短信记录 、登录及操作 日志 等一系列监察手段 .直接有效的对项 目管理系统进 行全面的监察监控。重点在立项 、评审 、变更等关键 节点设置事前 、事 中 、事后 5 个重点监控点 ,在结 题 、验收等环节设置预警短信或邮箱提示和“黑名 单” ,实时监控项 目执行和结题状态。对到期未结题 项 目单位“黄灯”预警 .对 “黑名单 ”单位“亮红灯 ” . 系统自动禁止申报 推行科技项 目全过程电子档案管理 .项 目运行 的每个环节 、每个岗位 、每个工作人员操作时间和 内容均记录在案 .做到有据可查 、有迹可循 、限时办 结 。设置项 目监理评价功能。委托老科技工作者协 会等第三方评价咨询机构.客观公正地对重大项 目 开展中期监理与绩效评价 ,增强项 目申报 、立项 、监 理及评价的透明度 4.建立项 目征信管理制度 我国的征信管理是指征信机构通过多重方式 , 采集个人 、企业等的身份识别信息 、债务履行信息 、 企业财务信息 、行政处罚信息及法院判决信息等 , 并广泛服务于信贷审查 、投资评估 、贸易谈判 、招商 引资、采购招标 、雇员聘用等与信用判断有关的经 济活动 中 形象地说 ,早期 的征信就是“黑名单制 度” 1830 年世界上第一家征信机构在英国伦敦诞 生 。中国最早的征信机构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 旧 上海 .时称 “ 中国征信 所 ” ,由著 名民 主人 士 、银 行 家章乃器先生创办 .主要从事企业信用调查 。新 中 国成立后.征信行业一度退出中国经济生活舞台。

 改革开放后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确 立 .我国的征 信管理快速发展 .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科技项 目的研究必须面向市场 ,市场经济就 是信用经济 .借鉴银行业的征信管理经 验 ,利用新 型“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基础 信息 ,引入征信管理概念 .严格按照科技项 目的年 度预算计划进行管理 .对项 目逾期 、项 目未设立研 发专账 、未专款专用 、项 目验收不通过、项 目中止的 承担单位和负责人给予降低信用等级处理 。

 实施新型“ 泉 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 系 统"的初步成效 借助新型“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系统” .让权力 在 “阳光”下运行 .创新“制度+科技 ”的科技项 目管 理新机制 .对推进办事公开、规范权力运行 、营造科 技创新发展软环境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1.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加大科技项目管理透明度 通过新型“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 系统”集聚和 整合科技部门信 息、人才、项 目、资金 、成果和服务 等 .将科技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科技创新服 务平台上 ,落实群众知情权 、参与权 、监督权 ,实现 办事公开化 、程序化 、透明化 ,让权 力在阳光下运 行 。

 2.利于高科技手段强化制度约束 运用技术手段设置制约和“倒逼”机制 .将法律 法规 、制度程序纳入管理 系统,通过数字化 、网络化 的手段把科技行政管理权限、流程 、标准固化下来 , 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3.加强关键节点的监督机制 .有利于规范工作 流程 通过新型“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系统” ,梳理权 力运行流程 .加强对权力运行关键节点的监督 制 约 ,达到权力行使行为规范 、程序严密 、运行公开 、 结果公正 、监督有力 .有效防止项 目资金流失的发 生,提高科技扶 持资金 的利用率 ,优化 申报发展环 境 、提 高 申报行政 效 率 。

  我国科研机构主要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公益 性 ) 和营利性科研机构 ( 民营新型科研机构为主 ) 。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其 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不具有排他性及竞 争性 。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管理是对科研工作运 行过程 的管理 ,其基本宗 旨应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 科研效率 。提高科研设备 、成果数据 的共享程度和 利 用率 。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高质量地完成 国 家战略 目标。而民营新型科研机构( 营利性科研机 构 ) 可以突破国有科研院所和高校传统的管理体制 机 制等弊端 .体现 出创新创业相统一 、产学研一体 化 、运作机制市场化和科研团队年轻化国际化等鲜 明的特征 。新型科研机构又指的是一批瞄准国际前 4.设置 电子监察功能.极大提高监管效率 设置 电子监察功能 .跟踪项 目办理流程和 时 限 ,科技权 力事项运行流程的每个环节 、每个岗位 、 每个工作人 员操作 的时间和内容均 由系统记 录在 案 ,权 力运行全过程网上公开、可查 、可控 。

 5.贴心服务提升公众满意度 “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系统 ”还开通手机短信 、 电子邮箱告知 ,当项 目合 同到期系统也会通过手机 短信 、电子邮箱 自动提醒 .方便项 目承担单位及 时 处理 。通过新型“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系统 ” ,科技 管理部门可以很好的对接社会与公众需求 .加强科 技资源整合配置 .建设产业政策信息资源库 .为公 众提供方便 、快捷 、透明的科技服务 ,有效提高科技 服务效能,提升社会公众满意度。

 完善 新型 “ 泉 州市科 技项 目管理 系统" 的下 一步设想 个人认为 ,打造 “阳光科技 ” .应进一步完善新 林 昕 吴 贤德 陈馨 科技论坛 沿国内领先 、集聚国内外顶尖人才和 团队 、具有 国 内外一流研发条件和水平的创新平台 .以支撑引领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 向、以创 富为动力 、以企业化运作为模式 .集科技创新 与产 业化于一体 。掌握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话语权的领 军型创新机构。文章通过分析泉『』、『"I市新型科研机构 的改革背景、改革思路.探索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 对策。

 改革背景 1.泉4、It新型科研机构的基本情况 目前 ,泉州在建的民营新型科研机构 20 多家。

 经过近 2 年的探索发展 .大多数科研机构能够按照 型“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系统” .扎实推进科技项 目 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 .加强对科技项 目实施全过程 的跟踪检查 ,完善电子监察功能 开发科技项 目系 统 的统计分析功能 .对进入“泉州市科技项 目管理 系统” 的各类科技计划项 目信息 、技术创新信息及 企业信息等进行后台数据处理 .实现对企业创新状 况 自动统计、归类、比较分析 .为科技管理部门及 时 了解企业创新动态 、监管科技项 目、做好跟踪服务 . 为引导企业创新方 向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 让权 力 在阳光下运行 ,使科技项 目管理服务更阳光 、透明 、 公 开、公正 ,为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 有力保 障 。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参考 文献 ⋯黄晓艺.地市科技项目网络管理系统研究[D】.天津:天 津大学 ,2007 [2】夏兰. 数字技术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国石化, 2009,( 1 1)

推荐访问:新时期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新时期 机制创新 管理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