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8篇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23** 京剧趣谈 金玉奴 玉堂春 贵妃醉酒 四郎探母 穆桂英挂帅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 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8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 *京剧趣谈
金玉奴
玉堂春
贵妃醉酒
四郎探母
穆桂英挂帅
京剧 ,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
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
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
为 中国国粹 ,位列中国戏
曲三鼎甲 “ 榜首 ” 。
驰骋
尴
尬
仆人
奴隶
戛然而止
驰 骋
尴
尬
仆人
奴 隶
戛 然而止
chěnɡ
ɡān
ɡà
pú
nú
jiá
读一读
字词识记
根据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
):高明巧妙。
(
):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
):无法摆脱或结束。
(
):(骑马)奔驰。
(
):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
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
高妙
戛然而止
不可开交
驰骋
约定俗成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
道具
表演方式
课文品读
《马鞭》
马鞭马鞭
出现原因
好处
①古人时常骑马,舞
台太小无法表现 ②演员怕真马失去
控制 ①符合中国的美学 ②可以展现骑马人的姿态 ③拥有表演的自由 ④本身具有装饰的美 默读第1 1 自然段,根据表格,圈画并找出相关信息。
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 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 :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
轻巧的马鞭赋予艺术家广阔的展示空间,让表演更加自由。
不同的马鞭 一般 展示不同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 。
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方法。
猜一猜,连一连。
皇帝
西楚霸王
吕布
刘备
穆桂英
红色马鞭
粉色马鞭
黄色马鞭
黑色马鞭
白色马鞭
马鞭
鞋底
酒杯
酒壶
马
针线
饭菜
饭碗
除了写马鞭,作者还介绍了哪些道具?默读第2 2 、3 3 自然段,圈出文中介绍的道具,再给道具分类。
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场景让人想象到真实画面,也就是“虚实相生”。
艺术家们对道具的使用,体现了京剧表演怎样的艺术特色?
《亮相》
亮
相
场景
种类
与现实的冲突
好处
打得不可开交时
一方被打败,跑下去;胜利的一方留在原地耍兵器
静态的
亮相
动态的
亮相
哪个先“醒”,对方不就“完”了吗?
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
显示武艺的高强
显示必胜的信心
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默读 《 亮相 》 ,自主梳理,提取信息,填写表格。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 —— 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 —— 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 ,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听鼓点,朗读句子。
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具体介绍了动态的亮相的过程。
风雨不透
京剧中的武戏
艺术家们在舞台上的“亮相”,又体现了京剧表演怎样的艺术特色?
艺术家们这两种不同的亮相方式,体现出京剧表演艺术还有着 动静结合 的特点。
马鞭
实在的道具:
马鞭、饭碗、筷子等
虚拟的道具:
针线、酒壶酒杯等
亮相
动态的亮相:
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
京剧趣谈京剧趣谈
静态的亮相:
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文介绍了 京剧表演中马鞭等道具的来历和作用 ,以及 亮相的特点和作用 ,展示了 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 以及 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 。
课文主题
拓展发散
京剧舞台上的道具
刀、枪 书
椅子 雨伞
一、给加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 。
驰 骋 ( chãnɡ
chěnɡ )
虚 拟 ( yǐ
nǐ )
戛 然而止( xiá
jiá )
尴 尬 (ɡ ɡ à
jiâ )
气 概 ( ɡài
kài )
外 宾 ( bīn
bīnɡ )
√ √ √ √ √ √ 课堂练习
1.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
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 —— 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
彻底解决了。( (
)
2.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 —— ”,仆人立刻把
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
)
3. 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 —— 双方脸对着脸,眼
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 (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解释说明
声音的延长
话题的转换
课外搜集资料或观看京剧表演,了解京剧的其他知识。
课外练习
京剧趣谈
23 * *
传统戏曲
独具魅力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着丰富多变的京剧脸谱。你喜欢京剧吗?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京剧 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 被视为中国国粹 , 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 “ 榜首 ”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 , 成为介绍 、 传播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
分
布地以北京为中心 , 遍及中国 。
. 1. 默读课文,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 2. 展开想象,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
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预 习 读
驰
骋
尴
尬
彻
底
虚
拟
戛
然
而
止
奴
仆 人
戛 然而止
尴尬
绱
彻 底
虚拟 拟 驰骋 骋
一 场
大雨过后,操 场
上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坑。
原文示例 场
(一场)
(操场)
· 还有一种 “ 刀(枪)下 场 ”(
)
。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多 音 字
显示
≈
突显
↔
隐藏
他从小就突 显 出不一般的体育才能。
他从小就 显示 出不一般的体育才能。
他们 隐藏 的地方被暴露了。
突显
显示
隐藏
☞
一起读一读 近 反 义 词
(骑马)奔驰。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
泛指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受过来。
虚构,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
形容一下子停住。
驰骋:
尴尬:
控制:
继承:
虚拟:
戛然而止:
词 语 解 释
没有止境,没有尽头。
风刮不进,雨水透不过。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
无穷无尽:
风雨不透:
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约定俗成:
1. 《马鞭》中为我们讲述了哪几种形式的道具?
2. 《亮相》中介绍了哪几种亮相方式?
探 究 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朗读本课时,不同的情景要用不同的语气。
时而平缓、时而急速、时而低沉等。
要带着听众感受 我国京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艺术魅力。
朗 读 指 导
1. 想一想,《马鞭》中为我们讲述了哪几种形式的道具?
实在道具
虚拟道具
2. 思考:《亮相》中介绍了哪几种亮相方式?
静态亮相
动态亮相
马
鞭
认真阅读课文第一篇的第1 1 自然段,思考:我手中的 “ 马鞭 ” 在 京剧表演中是如何产生的?
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 ——
用一根小小的 马鞭 就 彻底解决 了,
而且 解决得无比漂亮 。
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 彻底 解决了,而且解决得 无比漂亮 。
用 “ 马鞭 ”代替真马表演的方法非常完美。
体型太大
不好控制
尴
尬
体积小
便于控制
无比漂亮
“ 马鞭 ” 代替马匹的好处体现在哪里?
请在文中找出并总结一下。
马鞭的魅力
凸显特定、优美的姿态
装饰美
使用方便
动作意义灵活
表演的自由
符合中国美学
马鞭是 实在的道具 ,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 虚拟的道具 ,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作者还为我们介绍哪些其它道具?请在文中找出来。
承上起下
比如《拾玉镯》中小姑娘纳鞋底,鞋底是实的, 针线 可是虚的,但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 " 。
虚拟道具一
再比如宴席上的酒壶酒
杯。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
下 —— ”,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主人和客人举杯喝酒,一杯又一杯,但就是不见吃 饭 吃 菜 ,可客人也一样“饱”了。
虚拟道具二
亮
相
读课文第二篇的第1 1 自然段,思考:
“ 亮相 ” 这一表现形式有什么特点?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 —— 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
身术给制服了! !
静态亮相
静 ,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读第2 2 自然段,说说这种“ 亮相 ” 表演形式有什么妙处?
还有一种 “ 刀(枪)下场 ” ,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
这种 “ 亮相 ” 表演形式有何特点?有什么妙处? 动态亮相
特点
妙处
交战胜利的一方会留在原地,把手中的兵器( ( 刀或枪) ) 耍个风雨不透。
融合杂技成分,突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表达了作者对于 京剧的喜爱 之情和对 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
回顾全文:说说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以下问题。
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京剧中的哪些趣事?
道具运用:虚实结合
亮相动作:动静皆宜
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京剧中的哪些趣事?
京剧是我国戏剧文化的瑰宝,它的题材十分广泛,剧目非常丰富,故不但它的表演具有无穷魅力,就是“戏名”也值得欣赏。你能说出京剧的哪些 “ 戏名 ” 呢?
霸王别姬、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四郎探母、让徐州 ……
本文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给我们介绍了我国的国剧 —— 京剧中关于“马鞭”和“亮相”的一些有趣的事,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
,表现了我国京剧文化的
及其
。
艺术特色
博大精深
艺术魅力
京剧趣谈
马鞭
实在道具(马鞭)
解决尴尬
显现特定而优美的姿态
可以 ……
虚拟道具:
“ 无 ” 胜过 “ 有 ”
亮相
静态亮相
显示武艺的高强
显示必胜的信心
动态亮相:凸显英雄气概
独具魅力
戏曲角色:
生 :老生、小生、武生
旦 :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
净 :俗称花脸,分大花脸( ( 唱 ) ( 包拯) ) 、二花脸( ( 做 ) ( 曹操 )
丑 :扮演喜剧角色,分文丑,武丑
请大家欣赏歌曲《唱脸谱》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七律·长征》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狼牙山五壮士》 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名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的壮举;《开国大典》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庆典的宏大壮阔场面;《灯光》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革命胜利英勇献身的一段往事。整个单元既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又丰富而不单调。虽然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但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会写 32 个字,会写 40 个词语。
◎欣赏书写作品,能做到规范书写,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
语言积累 ◎朗读并背诵关于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名人名言。
◎背诵《七律·长征》。
阅读理解 ◎能读出诗歌的磅礴气势,说出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结合相关背景资料和课文重点语句,感受革命先烈热爱祖国、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体会课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读句子,体会重复用语的妙处。
口头表达 ◎演讲时能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
◎演讲时能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
书面表达 ◎能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要求写好演讲稿。
◎能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既关注整个场景,又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
◎写出活动中的体会。
◎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实践活动 ◎阅读革命题材书籍,观看革命题材电影,访问经历革命战争的老人,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
◎结合“阅读链接”,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把握内容,体会情感。
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 4 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毛泽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律、崖”等 4 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理解诗题 1.激情导入。
引导交流: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
2.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长征。
3.导入课文题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七律)
4.指导书写“律”。(“律”字的横画较多,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
5.齐读题目,教师设问:“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一数,这首诗总共几行?每句几个字? 6.简要介绍“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设计意图】学生对背景资料的查找、整理与交流,以及教师的适时补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征和“七律”的了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作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诗文,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课件出示诗文,配乐朗诵诗文,读准节奏。
2.学生自读。自由朗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与同桌互读互听,互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
4.出示生词:等闲、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铁索、大渡河。
(1)指名试读。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逶迤”“岷山”。
(2)全班齐读。
(3)词语理解。
①读“逶迤”,猜意思。
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走之,走着走着,你们看——(教师在黑板上画长长的波浪线)同学们能猜出词语的意思吗?(指名猜)
课件出示“逶迤山形图”,教师介绍:“逶迤”就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
②读“磅礴”,猜意思。
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石字旁,而且笔画都很多,“磅”字有 15 画,“礴”字有 21 画,这么多笔画放在一起,就像两座巨大无比的石头山。(课件出示“磅礴山势图”)
(4)书写指导。
①区分“崖”和“涯”:“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②区分“渡”和“度”:“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横过水面。
③提示:“索”的下面不要误写成“系”。
5.指名试读:请一个学生把全诗读给大家听,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6.提示节奏:这是一首律诗,一般按照“二二三”的节奏停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7.齐读诗歌:注意读准节奏,读出气势。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理解词语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抓住汉字“以象见义”的诗性特征,引导学生揣摩字词的音、形、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到读准节奏、读出气势,为理解诗的大意打下坚实的基础。
板块三 再读诗句,了解大意 1.默读并思考:联系教材上的插图,结合注释以及查阅的相关资料,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小组交流:说大意,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全诗大意: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遇到的一切艰难困苦,把万水千山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的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晃动着,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4.再读课文:哪两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合作朗读:教师读第一、二句,男生读第三、四句,女生读第五、六句,齐读第七、八句。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大意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对照注释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惑并尝试解决,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补充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重温诗句,提炼主线 1.读诗句,谈感受: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结合资料了解了长征。长征和红军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长征:艰难险阻 红军:不怕困难、豪迈、豁达)
2.读诗引句: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诗中的哪两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顺势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3.理解诗眼,指导朗读。
(1)理解“等闲”:比如“我们绝非等闲之辈”,这句话中的“等闲”是一般、平常的意思,诗眼中的“等闲”也是平常的意思。
(2)理解“万水千山”:这句诗中的哪个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万水千山)诗人在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五岭 乌蒙 岷山 金沙江 大渡河)
(3)引发质疑: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经历了这几座山、这几条河吗? 课件出示:
资料袋 1934 年 10 月,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进行长征。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其间经过 11 个省,翻越座座大山,跨过多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 1935年 10 月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 年 10 月,第二、四方面军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4)引导揣摩:红军长征经过 11 个省,翻越座座大山,跨过多条大河,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来写呢?(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是长征途中最难跨越的,它们只是万水千山的代表。)
(5)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总领全诗。教师根据诗歌先总后分的结构特点,聚焦诗眼,辐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句之间的联系。这样,教学过程便焦点突出,主线明晰,不枝不蔓。
板块二 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品读第三、四句。
(1)过渡:漫漫征途中,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诗中哪几个画面形象地描绘了远征之难?(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水拍云崖、桥横铁索、千里雪)
(2)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诗,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对五岭和乌蒙山有更直观的印象。
①指导朗读:读出五岭连绵不断的感觉,读出乌蒙山高大、巍峨、高耸入云的气势。
②引导想象:红军在翻越五岭和乌蒙山的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山高林密、天寒地冻、腹背受敌等)
③合作朗读,教师读每句的前 4 个字,学生读后 3 个字。引导发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朗读中你发现了什么?(诗句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
④指导朗读:透过这些夸张、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无畏 乐观)把你的体会融入诗句并读出来。
(3)回扣诗眼:面对艰难,红军是如此的毫不畏惧、从容不迫!难怪诗人这样赞叹——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品读第五、六句。
(1)过渡: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山展现的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则展现的是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
(2)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引导质疑: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云崖为什么会“暖”?铁索为什么会“寒”? ②听故事感受“暖”: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教师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巧渡金沙江: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峭壁,敌人又设重兵把守。敌人本想凭借这道天险阻挡红军北上,消灭红军。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来到金
沙江南岸后,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
③读出“暖”之欢:尽管金沙江地势险要,又有敌人重兵把守,但红军战士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顺利渡江。想一想,此时此刻,红军战士的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高兴、喜悦)这种心情,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这就是“暖”。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读出红军战士此时此刻的心情。
④看视频领悟“寒”:(课件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最后定格在光秃秃的十三根铁索上。)看到这段视频,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场战斗?(预设:激烈、惨烈、残酷……)
⑤读出“寒”之悲:这是一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这是一场激烈、残酷的战斗!战斗结束后,看,这泸定桥的铁索上似乎还残留着硝烟、弹痕和战士们的鲜血。看到这铁索,你的心情怎么样?(预设:难过、悲痛、悲伤……)诗中有一个字可以概括同学们现在的种种心情,这个字就是——寒。请大家读一读,读出“寒”所概括的种种心情。
⑥指导朗读:“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难;“水拍云崖”“桥横铁索”,更难。但面对不同的困难时,红军战士在战胜困难后,也会有不同的心情。读这两句,读出两种不同的心情。
(3)回扣诗眼:千难万险——无论是险恶的山水,还是猛烈的炮火,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脚步。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3.品读第七、八句。
(1)过渡:红军经历了“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水拍云崖”“桥横铁索”这样的重重难关,但漫漫长征路还有最后一个难关。现在,让我们走进“岷山千里雪”的画面中,感受长征途中最艰难、最悲壮的征程之一。
(2)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出示岷山天险的资料,感受翻越岷山之难。
②简单介绍红军长征翻越岷山的背景,引导学生感受红军翻越岷山之喜:这是长征的最后阶段,红军翻越岷山,距离陕北根据地不远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胜利在望,不由得“喜”由心生。
③指导朗读: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胜利结束了,红
军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齐读诗句,读出红军的欣喜之情。
(3)回扣诗眼:胜利在望,红军战士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山和白雪皑皑的岷山,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渡过汹涌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五岭的“逶迤”和乌蒙山的“磅礴”,并想象红军翻越这些大山时的艰难;通过讲述背后的故事和播放短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金沙水拍云崖的“暖”、大渡桥横铁索的“寒”;用引述资料和简单介绍历史背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红军跨越岷山千里雪时的“喜”。用不同的方法将诗中的五个典型画面引向纵深,让学生对长征之难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板块三 背诵诗句,拓展延伸 1.引背诗文:面对跨越半个中国的漫漫征程,面对万水千山、千难万险,伟人毛泽东用了两句诗表达他和红军战士的豪情。这两句诗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名背)
(1)(课件出示:五岭山脉、乌蒙山图片)连绵不断、巍峨险峻的群山,见证了长征的艰难,也见证了红军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此情此景对应的是哪两句诗?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女生齐背)
(2)(课件出示:金沙江、泸定桥图片)这两个地方记录着两次让人难以忘怀的战斗,也抒发了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们的两种不同心境。此情此景对应的是哪两句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男生齐背)
(3)(课件出示:岷山千里雪图片)这是最艰难的一段历程,只要战胜艰难,胜利就在前头!此情此景对应的是哪两句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全体学生齐背)
2.拓展延伸。课件播放电影片段,出示毛泽东《七律·长征》的书法作品,学生欣赏。
...
篇三: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3 、古诗词三首连一连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辛弃疾李 白苏 轼孟浩然杜 甫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读一读
写一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读一读
读一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作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宿建德江》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
作者简介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的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作者简介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词的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
释诗题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住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zhǔ
明诗意宿建德江[唐]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自由读诗,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它们的意思。愁新。zhǔ泊 渚 日暮 移舟 烟 客 ,
明诗意宿建德江[唐]孟浩然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zhǔ移舟:划船。
泊:停船靠岸。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烟雾迷蒙。
日暮:傍晚。
客:指作者本人。 傍晚,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看到了空旷的原野,天空比树还要低。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里,离自己很近。
第一二句告诉我们诗人在做什么,第三四句是写了诗人看到的江边月夜美景。 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的仕途不顺,以及旅途的孤单寂寞。泊 渚 日暮 移舟 烟 客 ,
小结学法(2)理解字词,明诗意。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古诗的意思。(3)联系背景,悟诗情。(4)朗读感悟,多积累。(1)综合诗意,释诗题。
学古诗
诗人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这天,在望湖楼喝醉了以后写了这首诗。“六月二十七日”交代写作时间,“望湖楼”交代写作地点。 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未遮山, 跳珠乱 。 忽吹散,望湖楼下 。黑云翻墨 白雨 入船卷地风来 水如天
学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 未遮山, 跳珠乱 。 忽吹散,望湖楼下 。①诗人苏轼的风格是豪迈的。从这一场疾风骤雨中能感受到。②诗人善用比喻。从“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这些词可以看出来。黑云翻墨 白雨 入船卷地风来 水如天
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写作风格?
第二课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牌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词题的意思是晚上走在黄沙岭的山路上。
品一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闻到的:稻花香
品一品1.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夏夜?2.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品一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空中轻云飘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忽然,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小客舍去哪里了呢?——路转溪桥忽见。( 拐个弯转过小溪上的小桥,顿时就发现了就在眼前。
) 你能想象出作者在看到熟悉的茅店后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感受到诗人的喜悦吗?
对比读活动要求
默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思考:两首诗词都写了月夜的景色,但表达的情感为什么不一样?结合具体诗词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对比读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zhǔ
对比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宿建德江》表达的是旅人面对旷野、日暮 、江清 、月近时的寂寥之感。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表现的是诗人面对美丽月夜,丰收之景的愉悦之情,对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说说同样写的是月夜景色。这两首诗词中的作者情感一样吗?
欣 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杜 甫 ——张九龄——王 维
读着这些描写月夜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对弟弟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悲怆郁愤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再见
篇四: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八 单元走进鲁迅
鲁迅是谁?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民主战士,也是一个真诚、善良的普通人。“鲁迅”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精神,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让我们走近鲁迅,去看一看碧绿的西瓜地里闪现的闰土形象,去听一听好的故事,体会一代文豪朴实的文笔;分别认识亲人和诗人笔下的鲁迅形象,感悟革命斗士炽热的情怀和高尚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走近鲁迅先生。
本单元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透过鲁迅的笔触和别人眼中的鲁迅,初步认识和了解鲁迅,感受鲁迅这位“文学巨匠”“民族旗帜”高尚的品格和伟大的成就,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少年闰土 本文通过四件事介绍了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闰土,反映了“我”与这位少年玩伴的真挚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2 课时 好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作者的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表现了鲁迅的怅惘和失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感情。
2 课时
我的伯父 鲁迅先生 本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敬仰之情。
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1 课时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这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1 课时 习
作
有你,真好 写一个自己熟知的人、物、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写,融入真情实感。
通过事情写一个人,把事情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2 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拟题的重要性,学会给自己的习作拟个好题目;展开想象,感受文字带来的联想;积累名言警句,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2 课时 词句段运用 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感受词语的表达效果,用所给的词语写一段话。
书写提示 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感受书法的美。
日积月累 积累鲁迅的名言警句。
2 25 5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会写“郑、拜”等 12 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 14 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1 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 1 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 —— ”。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
1.会写“郑、拜、租”等 12 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1 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
一、激 趣 导入,揭示课题
1.听描述,猜人物。
导语: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年龄有点大的朋友,想认识他吗?听好了——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谁?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大家了解鲁迅先生吗?请大家把课本翻到单元导读页,上面有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简介,我们先来读一读,对鲁迅先生有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将课本翻至对应页,自主阅读。)
2.引入本课课题。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少年闰土》,这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的一部分。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儿时的一位朋友——闰土。请大家跟着我一起书写他的名字,(板书:少年闰土。)和他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注意生字、难词。
: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肯定有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读课文时要注意一些生僻字词,做好记号,可联系上下文想想字词的意思。
2.检查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
郑
拜
租
厨
毡
羞
撒
缚
猬
伶 俐
窜 (2)交流理解生僻字词。
出示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师生交流预设:
(生读第一句。)
师:什么是“家景”? 生:就是一个人的家境!
师:没错。就这样用现代词汇去代替理解。
(生读第二句。)
师:知道什么是“值年”吗?(生迷惑不知。)那么“值日”知道吧? 生:在学校里轮到我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
师:没错。轮到打扫的那一天,就叫“值日”,那么轮到“我”家做祭祀的那年就叫—— 生:值年!
…… 小结:请大家翻开书,再轻轻地读这些句子。鲁迅先生创作小说《故乡》的时代,是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交替的时代。鲁迅先生写作所用语汇的书面形式,有些还保留着古代汉语语汇书面形式的痕迹,与现代汉语语汇的书面形式不完全相同。所以读鲁迅先生那一代作家的文章,经常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刚才大家用
替换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工具书的方法来读懂这些词语,就是非常好的理解方法。
三、再读课文,品读欣
1.快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
预设:学生先读课文,再交流思考,最后教师出示课件进行总结。
2.读批并重,感知文字画面美。
过渡:通过梳理文章的脉络,我们知道作者对闰土的描写是从回忆开始的。
说起这段回忆,对于作者可以说是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请大家轻轻地读文章的第 1 自然段。
(1)感知环境描写,读出色彩。
①指名读“深蓝的天空中……碧绿的西瓜”,教师随学生的朗读及时评价。
师:朗读,最重要的就是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中同时就浮现出句子所描绘的景象。这一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色彩鲜明、优美无比的画面。大家感受到了吗? ②说说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色彩。
明确:景物:天空、圆月、大海、沙地、西瓜;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2)感知人物描写,学习批注。
①读一读第 1 自然段中剩下的句子。
②结合图片,交流文中少年给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形容。
过渡:我们把刚才阅读的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这就是批注。老师也有自己的阅读感受,我用这两个词来形容。(板书:机敏、勇敢。)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呢?选择恰当的词语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自由选择批注词语。)
预设:教师出示课件,提醒学生抓住句中的动词来感受。“捏”“刺”两个动词写出了闰土刺猹时动作的有力和迅速;“扭”“逃”不仅写出了猹的狡猾,而且反衬出闰土的机敏与勇敢。
(3)对比朗读,感受变化。
师:下面,我们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你们读写景的句子,我来读写人的句子。如果说对景物是静态的描写,那么对人就是动态的描写;如果读静的景物用
舒缓的语调,那么读动的人物就需要用明快的语调。动静相生,我们就来比比谁读得好。
(4)看插图,试着背诵这一自然段。
3.初识主要人物——知来历,识外貌。
(1)快速默读第 2—3 自然段,说说闰土的身份及名字的来历。
明确:闰土是“我”家忙月的儿子;因为他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2)学习第 4 自然段,了解闰土的外貌特点。
①学生找出外貌描写句,画出来。
示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②齐读句子,边读边思考:从这句话能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吗?(纯朴、健康、勤劳。)
③从“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你能看出什么?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可见闰土的父亲非常爱他。)
(3)请一位学生用一句比较完整的话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生:闰土是一个健康、勤劳、深受父母喜爱的海边农村少年。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学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运用多种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
导语: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闰土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他有着一张——(紫色的圆脸),头上戴着——(小毡帽),脖子上套着一个——(银项圈)。从这些描写中,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指名回答。)
2.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再读句子,说说描写人物的外貌时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小练笔: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班上一位同学的外貌。
(3)写完后,请学生读一读自己的小练笔,其他学生猜一猜他写的是谁。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重点研读闰土给“我”讲的几件事,感受闰土的形象特点。
(1)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2)概括课文中描写的主要事件,教师相机点拨。
①概括闰土讲的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田刺猹、沙地看鱼。
②引导学生感受描写事件时详略结合的写法。(课件出示)
(3)教师引导学习“雪地捕鸟”。
阅读与思考:①文中描写雪地捕鸟的过程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画出相关词语。
明确:动作描写,如“扫、支、撒、拉、罩”。
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只能在下雪天捕鸟可以看出闰土有经验,从捕鸟的方法可以看出他很聪明,从他能叫出各种鸟的名字可以看出他知识丰富。
③朗读指导:读出趣味来,表现闰土的自豪感。(想象:闰土在讲这件事时带着怎样的神情?)
(4)小组交流,学习“瓜田刺猹”。
交流提示:①发挥想象,描述闰土“瓜田刺猹”的场景。
②各小组赛读:选出两人朗读闰土与“我”的对话,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该怎么读。
提示:闰土——热情、自信、得意、遗憾等语气。
“我”——疑问、紧张、害怕、好奇等语气。
③“瓜田刺猹”这一段描写在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最为详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闰土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因为这件事令“我”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在这里才会写得这么详细。“捏”“走”“刺”这些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勇敢、聪明、能干的少年形象。
(5)自学“海边拾贝”和“沙地看鱼”。
阅读与思考:①这两件事写得非常简略,你从中感受到哪些有趣的地方? ②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你觉得闰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这两件事只是几笔带过,非常简略。但也折射出了闰土生活的丰富多彩,显示了他的见多识广。学生自己阅读、思考即可,如果有疑难,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再全班交流。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对比中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过渡:闰土的话把我们也带入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文中一连串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见多识广、无所不知、聪明能干的闰土是多么厉害呀!所以,作者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感叹——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 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 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自己读句子,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闰土给“我”讲的稀奇事只有我们刚才讨论的四件吗?
明确:不可能只有四件,从“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可以看出他知道的事情还有许多。
②为什么说“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教师先鼓励学生自己发言,最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然后出示课件进行总结。
(2)师生共同复述,说说闰土和“我”生活的不同。
①引导学生采用“当闰土在(雪地里捕鸟)时,‘我’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下大雪时可以支起竹匾捕各种鸟儿)”的句式说一说闰土和“我”生活的不同。
②从中你体会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通过一次次的对比,学生能感受到文中的“我”对闰土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对自己枯燥生活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其中有羡慕,有遗憾,有渴望。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后,可引导学生再把课文第 18 自然段读一读,注意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篇(段)
1.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感受“我”和闰土依依不舍的真情。
2.引导学生读《故乡》中“我”和闰土三十年后再次见面的部分,体会人物的变化。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同学们,少年闰土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想起他,就仿佛一张张照片呈现在眼前一样。我们读第 1 自然段时,仿佛就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这就是描写的生动性。今天我们也来训练一下,描写一张印象深刻的照片。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照片记录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挑一张,仿照第 1 自然段写一写。
提示:仿写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细致地描写出照片的背景,景物描写要细腻、生动;二是生动地描写出照片中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可以运用联想
和想象,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丰富画面内容,使照片中的人物活起来。
2.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学案·” ,“”)
《少年闰土》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人物的外貌...
篇五: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编小学语文 六 年级上册第 第 3 课 课 《古诗 词 三首 — 宿建德江》 》 优质课 说课稿 作者:林竹角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3课《古诗词三首 —— 宿建德江》。第一单元教学主题是“触摸自然”。通过学习《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三篇精读课文及《花之歌》一篇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去触摸、体验大自然中山川湖海的心跳,培养学生“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语文素养。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 材。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第一单元第 3 篇课文,此诗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诗的首句“移舟泊烟渚”点题,且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日暮客愁新”露出一个“愁”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诗人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诗人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一个“愁”字,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德”,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高年级阶段,经过前五年语文的学习。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很多,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已经掌握,学生喜爱以“大自然风景”为素材的文章。但学生对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是有点困难,阅读时不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朗读感悟、探究式、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3.教学准备:师制作课件,生课前预习生字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解题 2.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整体感知 1.字词理解。
(1)师出示课件:PPT (2)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
2.朗读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1)出示古诗句:(图片)
①教师范读课文。
②生试读课文,读出感情。
③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生小组内交流读法,交流分享诗句意思)
☆☆品读诗文 1.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说一说: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
(2)你认为诗中哪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础。
(3)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态度的一句是? (4)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2.生在小组内交流问题 3.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齐读古诗 5.师小结:诗人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描写了夜宿建德江上的情景,“日暮客愁新”露出一个“愁”字,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品读感情 1.生再次读古诗,配乐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谁能说说这首诗描写的画面。
(2)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3)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先在小组内交流问题 4.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5.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6.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四)布置课堂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篇六: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金色的鱼钩 ▶ ▶ 教学 目标
“威胁、弥漫、衰弱、喜出望外、瞻仰、奄奄一息、收敛”等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相互交流最感动的地方。
3.运用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勇于献身的精神。
▶ ▶ 教学重 难 点
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 ▶ 教学 策略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颧”字的读音是“quán”;“弥”字的读音是“mí”,不是“ní”。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并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在充分理解文本后,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的形式写话;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 ▶ 教学 准备
1. 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 ▶ 教学 课时
1 课时 ▶ ▶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红军故事娓娓道来,一颗 红星亮闪闪
1.视频导入。
同学们,关于红军长征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红军过草地的故事。(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的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
课件出示:
远远望去,草地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树木,没有村寨道路,一眼望不到边。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被完全吞没。每年的 5 月至 9 月为草地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变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没有在战场上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地,一起去看看那位伟大的老班长。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参与课堂,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画面,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
板块 二
文本故事初次读,班长形象眼前现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
颧quán骨 威胁 喜出望外 收敛 弥漫 衰弱 瞻仰 奄奄一息 3.检查学生读准字音。
“颧”字读“quán”。
4.借助查阅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互相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
5.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概括,全班同学补充: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6.小组合作学习。
按照故事的发展,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7.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板书: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自由朗读课文开始,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再到要求掌握课文中字词的正确读音;最后是概括文章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板块三
文章描写细细品,红军精神心中立
1.学习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老班长的任务是什么?
画出文中对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在文中寻找重要信息。
②在自己读完之后,小组交流。
③全班汇报,重点交流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①指名读外貌描写部分。
②提示:重点从“背有点儿驼”“布满了皱纹”等描写去感受人物形象。
③预设:快四十岁,却显得苍老,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
2.合作学习第二部分。
(1)小组合作学习:在护送病号的途中,老班长是怎样做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写上批注。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
预设 1:班长因为没有吃的感到忧虑,所以他整夜合不拢眼。
预设 2:从“喜出望外”可以看出发现了鱼,对班长来说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
(3)指导朗读:分男女生读。
(4)小结:抓住关键词体会老班长的心情。
(5)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作批注,再读一读。
①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课件出示: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 ,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②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③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老班长的可贵精神。
3.学习第三部分,感悟老班长的高尚品质。
(1)快要走出草地时,老班长怎么样了? (2)老班长奄奄一息,却为什么不喝鱼汤呢? 课件出示:
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3)学生交流。(舍己为人,忠于革命,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4)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的学习向导,深入文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有读有思,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
板块 四
“金色鱼钩”入人心,革命精神世代传
1.学习第四部分。
(1)老班长永远留在了那片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鱼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探讨。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写鱼钩,实际上是在写老班长,他亲手做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永放光芒!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拓展延伸。
(1)课后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
(2)写写你想说的话。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现在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对老班长或其他人说的话吧。
课件出示:
老班长,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这样的写话形式结束课文,不仅升华主题,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 ▶ 板书设计
▶ ▶ 作业设计
见“”系列丛书《0 100 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 ▶ 教学反思
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在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我提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在课文导入时也别出心裁,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参与课堂,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
2. 带着问题阅读文本。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篇幅较长,不过好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快速阅读课文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所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有读有思,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5*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
3.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通过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重点)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学习红军战士团结友爱、顾全大局、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
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2.认真阅读课文导读后,快速默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
(1935 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 师: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过渡: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2.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①指名朗读,读后议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②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③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①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②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③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①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②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③思考: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④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①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②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③指导分角色朗读。
A.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B.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面...
篇七: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欣赏视频,激学习兴趣2初读课文,识京剧之趣 3 细读课文,解京剧之趣 4 品读课文,赏文章之趣 5 悟读课文,析作者之趣 目
录
在此输入标题
独特的水袖、铿锵的唱腔、多彩的脸谱,无一不彰显着京剧是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操琴司鼓奏皮黄,字正腔圆韵味香。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须生花脸朝靴厚,老旦青衣水袖长。京剧奇葩天下秀,明朝国粹更辉煌。”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徐城北先生一起“趣谈”京剧。
结合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京剧的哪些艺术特色。
要求:读准字音;并思考自己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控制
尴尬
彻底
鲜明
虚拟
仆人
唯恐
凸显
无穷无尽
风雨不透
戛然而止 读准下列词语:
活动一:默读课文,学着课本上的样子圈点勾画做旁批,想一想:文章写到了关于京剧的哪些有趣的方面?
1.骑马没有马。用马鞭作为道具,解决了马在舞台上不能控制、无法驰骋的尴尬。
2.缝衣服没有针线。鞋底是实的,针线是虚的。
3.吃饭没有饭菜。
4.在激烈的打斗中突然静止。
5.在激烈的战斗即将归于平静时,出人意料的,展示更加精彩的武艺杂技来亮相结束。
活动二:选取文中写到的任何一个精彩片段,或使用马鞭骑马,或绱鞋底,或动态与静态亮相,结合语句,发挥想象,说一说或演一演,进一步体会京剧的艺术之美。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小组展示。其他同学依据课文内容点评。
作者谈起京剧来如此有趣。你能从文章中找到具体例子来说一说吗?细细品读课文,试着从语言、写法、结构等方面来谈。
1.叙述方式有趣。
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难题,古人经常骑马,但骑马在舞台上却无法表现,一是因为“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无法驰骋”,二是真马在舞台上可能会失去控制。读者看到这个难题,心里可能也忍不住嘀咕,说的对啊,那应该如何在舞台上表现骑马呢?作者就通过这个小问题,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2.语言亲切有趣。
①“您说得太对了”,口语入文,和读者展开互动,激发了读者的热情。
②“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通过三个“对着”,让人不由自主联系到“定身术”,瞬间形成画面感。
3.结构讲究层次之美。
① 文章开头先具体介绍了马鞭在舞台上的妙处,然后用三个并列的事例,介绍了鞋底、酒壶、酒杯三个真实的道具,以及针线、酒水、饭菜三个虚拟的道具,进一步说明京剧虚实相生的特点。
②亮相一节先介绍了静态的亮相,又举例介绍了动态的亮相,由静态到动态,表现了京剧动静结合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妙之处。
4.写法上知识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课文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通过马鞭和亮相两个部分,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道具和舞台特点,而且向我们展示了京剧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艺术特色。同时用语亲切自然,幽默俏皮,叙述方式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如今大部分人痴迷于流行音乐,却很少有人膜拜京剧了,甚至觉得京剧的咿咿呀呀、唱念做打无趣至极。为什么徐城北先生谈起京剧来却如此有趣味?
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20日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经常进入戏曲实践和民俗背景当中进行探查,经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多次获奖。
如果把京城说成是一个油漆彩画无比美丽的盘子,那么京剧就是盘中一粒芳香的水果。
——徐城北
你能从文中找到体现作者热爱京剧的语句吗?
能够把普通的事情写得曲折有致,字里行间妙趣横生。这本身就是对京剧热爱的一种体现。
徐城北先生的这篇文章,是我们认识京剧的一个开始。
你还搜集到哪些与京剧相关的知识吗?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颜色化妆。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红色: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黑色: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
白色:阴险奸诈;刚愎自用。
紫色:刚正威武,不媚权贵。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
金色:神仙高人。
银色:神仙,妖怪。
绿色:勇猛,莽撞。
黄色:勇猛而暴躁。
马鞭应与演员的服装颜色一致。不过,三国的吕布、关羽骑赤兔马,用红马鞭;三国的黄忠与隋、唐的秦琼骑黄膘马,要用黄马鞭;宋朝的穆桂英骑桃花马用粉马鞭;西楚霸王项羽和三国的张飞骑乌锥马用黑马鞭。男性文士用硬杆三缕穗子的马鞭,其余多用软杆五缕穗子的马鞭。
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了解京剧,欣赏京剧,爱上京剧。做传统文化传承者。
篇八: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第五单元
1.草原 15.夏天里的成长 2.丁香结 16.盼 3.古诗词三首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 宿建德江,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六单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7.古诗三首 4*. 花之歌 浪淘沙 习作:变形记 江南春 语文园地一 书湖阴先生壁 第二单元
18.只有一个地球 5.七律·长征 19※.青山不老 6.狼牙山五壮士 20※.三黑和土地 7.开国大典 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8*.灯光 习作:学写倡议书 口语交际:演讲 语文园地六 习作:多彩的活动 第七单元
语文园地 21.文言文二则 第三单元 伯牙鼓琴 9.竹节人 书戴嵩画牛 10.宇宙生命之谜 22.月光曲 11*.故宫博物院 23*.京剧趣谈 习作:_______让生活更美好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语文园地三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 第四单元
语文园地七 12.桥 第八单元
13.穷人 24.少年闰土 14*.在柏林 25.好的故事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语文园地四 习作:有你,真好 快乐读书吧 语文园地八
第一单元 1. 草原 课题
草原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毯、陈”等 8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拘束、会心、微笑”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4.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5.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
难 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读写 8 个生字,理解“绿毯、惊叹、回味”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美景,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具
准备
课件:歌曲《天堂》、老舍先生简介、词语解释、草原风景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 出示课件 2 2】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
以草原歌曲导入,创设出大草原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氛围,使学生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出示课件 3 3】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月 24 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并进行指导。【 出示课件 4 4 、5 5】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草原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作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四、细读课文,品味美景
1.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想想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相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按照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后写产生的感想)作者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话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给作者留下的深深感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原的感叹和赞美)(板书:风光美)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欣赏优美的文章打下基础。
这一环节是为了教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章和体会作者情感而设计的,这是理解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
用图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
五、图片展示,欣赏美景
【 出示课件 6 6】用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图片”,用草原歌曲《请到草原来》或《我和草原有个约定》《辽阔的草原》等配乐,帮助学生用感官来感受草原的美景。
更直接地感受草原的风光之美,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并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起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背诵优美的段落,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增强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 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领略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族人民的蒙古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人民的热情与友好。
检查背诵环节的设计,既是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又是为了让学生重温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作好准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 【 出示课件 8 8】“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这个词结合上下文来看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3)教师描述,学生感受:“洒脱”就是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只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和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指导朗读,表现“洒脱”:看谁能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大家来比一比,赛一赛。
三、深读感悟,体会热情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先生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族同胞。
2.自由读课文 2—5 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纠正。
4.请同学们试试看,在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用“情”字组成的词,是不是能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板书:人情美)
抓住重点词语“洒脱”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在草原上开车的情形,并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来了解草原的特点。
此环节是用词语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设计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出示课件 9 9 】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1)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2)学生自由发言填词,教师点拨指导。在课件上完成填空,依次填上:热情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3)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板书:热情迎接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5.我们按照老舍先生访问草原的顺序,来一步一步地感受草原人的深情。
(1)热情迎接:
①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这份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得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客人的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不仅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更重要的还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和马相遇的情景,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 ②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激情相见:
①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言吗?如果你听不懂,你认为他们在说什么? ②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3)盛情款待:
①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设计填空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让学生分组学习,逐步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对优秀文本的欣赏能力。
依次学习“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各个环节,可以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每学完一个环节
②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③有感情地朗读。
(4)尽情联欢:
①联欢的项目有什么呢? ②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5)深情话别:
①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 10】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②教师导引:夕阳西下,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就要分别了。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历历在目。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③这正是── 【出示课件 11】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后,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本段课文,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描写的美景和草原人民的热情,明确了中
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心,升华了感情。
抄写和背诵两道作业题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勤于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
内容
风光美(初见草原)
草原
人情美
2. 丁香结 课题
丁香结
课型
讲读课文
时间
2 课时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缀、窥”等 12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幽雅、笨拙、单薄、模糊”等词语。
2.品读优美句子,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
...
推荐访问: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3《京剧趣谈》优质课说课稿 京剧 语文 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