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3篇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3篇

发布时间:2022-10-08 10:35:02 来源:网友投稿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3篇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基础化学》总结《基础化学》总结review 第一章绪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SI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SI单位的倍数单位规定的若干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3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3篇

篇一: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础化学》 总结《基础化学》 总结review

 第一章 绪论我国法定计量单位:SI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SI单位的倍数单位规定的若干非SI单位溶液的组成标度溶液的成标度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浓度(指明基本单元)质量浓度 摩尔分数 质量摩尔浓度定义 符号 单位 计算

 第二章 稀溶液的依数性难挥发性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四种依数性, 它们均与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 与溶质的本性无关。•p =

 KbB

 Tf=

 KfbB(难点)•Tb=

 KbbB =

 RTbB(重点)•根据依数性, 可求出溶质的相对分子量, 已知一种依数性,可推算其他几种依数性。非电解质渗透浓度  物质的量浓度电解质渗透浓度  i物质的量浓度••混合溶液的渗透浓度 =

  +非电解质的渗透浓度电解质的渗透浓度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 计算电解质溶液依数性的校正因子 i 与解离度 的关系:  = i -1

  (适用于1-1AB型)•离子强度是溶液中所有离子产生的电场强度的量度:•I = 1/2biz i2 298K时 I 与的关系:

 lg = – 0 509 |z z | 298K时 I 与的关系:

 lg 

 0.509 |z+z–|• (适用于I < 0.01mol • kg–1的极稀水溶液)•活度与理论浓度的关系 a =  • c / c 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定义、 共轭关系、 反应实质、 酸碱的强度。I

 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浓度(稀释定律)

 、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重点)1、 一元酸碱 近似式、 最简式及使用条件。2、 多元酸碱 按一元酸碱计算。

 3、 两性物质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重点)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重点)1、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和换算2、 溶度积规则3、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掌握AB型、 A2B或AB2型和A3B或AB3型的计算公式。

 第四章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缓冲作用机制:

 抗酸、 抗碱成分通过平衡移动, 达到保持溶液pH值基本不变。• pH值的计算(重点)共三种表示形式pH = pKa+ lg[共轭碱][共轭酸]公式的校正:

 用活度表示浓度校正因子 lgB- / HB 与溶液的离子强度及共轭酸的电荷数有关。

  影响缓冲溶液pH值的因素:

 温度、 缓冲比、 稀释等。缓冲容量(重点) :

  = 2.303[HB][B–] / c总••当缓冲比为1时, 极大= 0.576c总 影响缓冲容量的因素: c总: 总浓度较大, 缓冲容量较大。•缓冲比: 越趋近1, 缓冲容量越大。•缓冲范围:

 pH = pKa ± 1•缓冲比在110 至10 1之间变化时, 才具有一定缓冲作用,所对应的pH值为缓冲有效区间。•缓冲溶液的配制及计算血液中的缓冲体系

 第五章 滴定分析•基本概念及常用术语:

 滴定、 标准溶液、 试样、计量点及确定、 滴定终点、 滴定误差。•酸碱指示剂:(重点) 变色原理、 变色范围、 选择原则。元强酸弱酸的滴定 一元强酸、 弱酸的滴定:• pH值的计算、 滴定曲线的特点、 突跃范围。 酸、 碱浓度>10–4mol•L–1; c = 0.1 mol•L–1,Ka≥10–7。

 •一元弱酸、 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caKa 10–8;cbKb 10–8重点 多元酸、 碱的滴定: 分步滴定条件:

 Ki/ Ki+1> 104或 105重点•计量点的pH值计算与指示剂的选择•滴定分析中的计量关系:

 1/a n(A) = 1/b n(B)( )( )•准确度和精密度:

 定义及两者的关系•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误差和偏差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有效数字的概念、 位数的确定、 运算规则、 修约规则。

 基本概念系统与环境孤立、 封闭、 敞开状态与状函热力学性质的综合表现广度性质强度性质确定状态的物理量过程与途径过程与途径变化的经过经历的途径经历的途径等温等压等容等容绝热循环简单变化简单变化相变过程第六章 化学反应热及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具体步骤化学变化热力学能系统内部能量的总和热与功系统与环境间能量交换形式Q

 吸热为+ 放热为–体积功 pV, 无用功W有用功 W 得功为+ 做功为–"两者都不是状态函数

 热力学第一定律:

 U = Q + W 重点定义焓 H = U + pV

  H = U + pV反应热:

 等温、 等压只做体积功 Qp = H 等温、 等容只做体积功 Qv= U对于理想气体:

 Qp  Qv + RTng可逆过程与最大功在等温可逆膨胀过程中, 系统对环境做最大功在等温可逆压缩过程中, 环境对系统做最小功Qv 反应进度与选择哪种物质表达无关,与方程式的写法有关热化学方程式标明物质状态、 反应条件、 热效应某温度T和标准压强p(100kPa)下的状态热力学标准态Hess定律和反应热的求算

 由已知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 像代数运算 )摩尔生成热Hrm= (产物) –(反应物)HfmHfm摩尔燃烧热Hrm= (反应物) –(产物)HcmHcm自发过程 不可逆性; 具有做功的能力; 有一定限度熵 — 系统混乱度的量度 聚集状态; 复杂性; T ; pr

 = mS(产物) – (反应物)mSmSr

  ( T )  r ( 298.15 )mSmS自发反应的推动力能量降低混乱度增大

 Gibbs方程式 G = H –TS

 重点rG的求算m= mrG=

  TrG(产物) (反应物)mfGmfGmmTrH,mTrS, T 15298rH.,m15298rS.,mmrGr=

  + RTlnJ

 (非标态)mmrrG等温等压下, 不做非体积功时mrG< 0

  正向自发= 0

  平衡状态> 0

  正向不自发利用可以判断反应的方向和可能性选择反应自发进行的适宜温度mrG

 标准平衡常数 lnK=–mrGRT(书写原则)rGm= RTln ( J / K)实验平衡常数 Kc 、 Kp与K的关系浓度的影响浓度的影响压力的影响多重平衡与耦合反应化学平衡的移动温度的影响HGTSUpVH = U + pVG = H  TS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 元反应、 速率控制步骤、 有效碰撞、 活化分子、 活化能、 反应机理、 反应分子数、 反应级数、 半衰期、 催化剂、 酶等。ddtdnVV1ddtdVV1vA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用反应进度表示与选何种物质表示无关与方程式写法有关A用指定物质表示t)( ct)( cv生成物反应物v0limtv =同一反应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时, 数值不同, 其速率数值比就等于反应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比。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若aA+bB=gG+dD为元反应则:

 v=kca(A)·cb(B)

 n=a+b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质量作用定律若aA+bB=gG+dD为非元反应则:

 v=kc(A)·cβ(B)、 β 要通过实验来确定n =  + β反应级数的确定:

 尝试法、 做图法、 半衰期法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的区别反应速率理论:

 简单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aamrEEHEa= Ec- E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及酶的特点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

 简单级数反应的特征一级反应反应级数二级反应零级反应基本方程式lnc-lnc0=-k1tc

 c011=k2tc-c0= -k0t直线关系lnc对t1/c对t

 c对t斜率-k1k2-k0半衰期(t1/2)0.693/k1

  1/k2c0c0/2k0k的量纲[时间]-1[浓度]-1•[时间]-1

 [浓度]•[时间]-1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Tn10Tkk12TTkkn==van’t Hoff

 近似公式Arrhenius 方程式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位 基本概念:

  氧化值 确定氧化值规则 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实质 氧化剂 还原剂氧化还原电对 氧化还原电对 氧化还原半反应及通式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氧化值法离子-电子法 原电池 盐桥 电极 电极反应 原电池符号金属-金属离子电极金属-金属难溶盐-阴离子电极气体-离子电极氧化还原电极 常用电极类型

 电极类型电极组成电极反应金属-金属离子电极Ag | Ag+(a)气体-离子电极Pt , Cl2(p) | Cl-(a)Cl2+ 2e

 2Cl-Ag++ e

 Ag金属-金属难溶盐-阴离子电极Ag ,AgCl(s)| Cl-(a)AgCl + e

 Ag + Cl-氧化还原电极Pt

 | Sn4+(a1) , Sn2+(a2)Sn4++ 2e

 Sn2+

  电极电位的产生及双电层理论 标准氢电极 电极电位的测定 标准电极电位表及其应用:定量比较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定性判断标准态下氧化还原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定性判断标准态下氧化还原反应的次序电池电动势与自能的关系 电池电动势与自由能的关系 :△rGm= -nFE

 , E = +- -;•标准状态:

 ∆rGm= -nFE; 当ΔrGm < 0 正向自发, 对应 E > 0ΔrGm =0 达到平衡, 对应 E = 0ΔrGm>0 逆向自发, 对应 E<0

 电池标准电动势与平衡常数:任意温度下:T = 298.15K时: lgK= nE/ 0.05916lgK= nFE/ 2.303 RT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式JnFRTEEln氧化态)(还原态)(lg0.0592V)K298()K298(ccn还原态)(氧化态)(lg0.0592V)K298()K298(ccn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一、 电极电位的Nernst方程式二、 电极物质本身浓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三、 酸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四、 沉淀的生成对电极电位的影响五、 配合物的生成对电极电位的影响六、 电极电位的应用6-1 判断氧化剂、 还原剂的相对强弱6-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6-3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限度6-4 计算弱电解质解离常数 (Ki )参比电极: 1. 甘汞电极 2. AgCl/Ag电极指示电极: 1. 玻璃电极 2. 复合电极电位法测定溶液pH值; 氧化还原滴定: 1. 高锰酸钾法 2. 碘量法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 了 解原子核外运动的规律, 了 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2、 熟悉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掌握其取值规律。 3、 熟悉s、 p、 d原子轨道、 电子云角度分布图的意义和特征, 了 解径向分布图的意义和特征。4了 解屏蔽作用和钻穿作用对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能 4、 了 解屏蔽作用和钻穿作用对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能量的影响, 重点掌握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及电子填充顺序, 能由元素原子序数判断其所属周期、 族和区。 5、 了 解原子半径、 电离能、 电子亲和能及掌握电负性等性质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第十章 共价键与分子间力 1、 了 解现代价键理论, 共价键的形成条件、特点和类型, 键参数。 2、 掌握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类型, 等性杂化与不等性杂化分子空间几何构型杂化与不等性杂化, 分子空间几何构型。 3、 掌握利用价层电子互斥理论判断分子空间构型。 4、 了 解分子的极性与分子的极化, 掌握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通式共用电子对2原子A在原子B周围的排列方式(理想的BAB键角)结构中心原子上不含孤对电子的共价分子的几何形状直线(180° )AB2AB33平面三角形(120° )P205 表10-5AB44正四面体(109° 28’)AB55三角双锥AB66正八面体(90° , 180° )

 电子对数目中心原子杂化类型电子对的理想构型成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电子对的排列方式分子的空间构型实例2sp直 线20直 线BeCl2CO23sp2三角形30三角形 BF3SO321V—形 SnBr2PbCl2

 4sp3四面体 40四面体 CH4CCl4电子对数目中心原子杂化类型电子对的理想构型成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电子对的排列方式分子的空间构型实例31三角锥 NH3PCl322V—形H2O

 总电子 电子对成键未成键 分子构型实例对数理想构型 电子对电子对5

  5

  0三角双锥三角双锥

 价层电子对数中心原子杂化类型电子对理想空间构型成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 数电子对排列方式分 子空间构型实例三角双锥 41变形四面体(跷跷板形)形)SF45sp3d32T型ClF323直线型

 6sp3d2八面体 60八面体 SF6电子对数目中心原子杂化类型电子对的理想构型成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电子对的排列方式分子的空间构型实例51四角锥 IF542正方形 XeF4ICl4-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1. 配合物的组成、 命名。2. 价键理论---判断杂化类型, 内、 外轨配合物。3. 配位平衡的移动---酸度、 沉淀、 氧化还原、其他配合剂。4. 螯合物---螯合剂条件、 螯合物的稳定性。5. 螯合滴定法---标液、 条件(pH、 指示剂)

 。

 空间构型由杂化类型决定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和配合物的空间构型配位数杂化轨道空间构型2 sp直线形4sp3四面体dsp2平面四方形6sp3d2八面体d2sp3八面体

 第十二章 胶体1、 掌握溶胶的基本性质; 胶团结构及表示式; 溶胶的稳定性因素及聚沉作用。2、 熟悉胶体分散系的特点; 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与破坏条件; 等电点与溶液pH的关系。3、 了 解胶体分散系、 分散度的概念、 胶体的制备方法; 高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区别、高分子溶液的形成特点 ; 两种类型的乳状液、 乳化作用。

 第十三章 分光光度法1、 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Lambert-Beer定律以及透光率、 吸光度、 摩尔吸光系数等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2、 熟悉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吸收光谱的意义; 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对照法。3、 了 解光的基本性质;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造; 提高测量灵敏度和准确度的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一般概念。

 ?

篇二: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沈阳农业大学 一、 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物理化学》是沈阳农业大学与沈阳药科大学合作开展的大学生在线学习跨校修读学分课程。建课方主讲教师为沈阳药科大学李三鸣教授,使用方主讲教师为沈阳农业大学唐树戈。《物理化学》课程作为沈阳农业大学的公共基础限修课,64 学时(理论 44,实验 20),3 学分。通过热力学三大定律及其物理化学变化体系、胶体与界面化学和反应动力学的学习,学会从物理化学的理论、观点、方法来解决科学与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如环保、材料、生命科学领域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方法、数学运算、图解分析和实验操作训练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独立工作、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 线上线下教学前期准备 (一)课程资源建设 1.线上资源 《物理化学》线上资源是沈阳药科大学李三鸣教授建设的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线上学习资源包括 9 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章节测试,共设置学习任务点 85 个。

 82

 图 图 1

 课程线上资源

 2.线下资源 线下资源由使用方教师提供,包括授课 PPT、单元练习题和章节测试题等。

 图 图 2

 教学 PPT

 83

 图 图 3

 单元习题

 3.实验教学 利 用 微 瑞 公 司 提 供 的 虚 拟 仿 真 实 验 平 台 授 课 。http://weishi.dlvrtec.com。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包括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和实验基本操作等共 419 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中含有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际操作等内容,并有演示过程和考核过程两个模块。

  图 图 4

 微瑞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84

 (二)课程学习平台 《物理化学》课程学习平台包括电脑端学习平台(泛雅学习平台)和手机端平台(学习通)。平台具有丰富的课程设计模板及课程内容编辑功能,操作简单,可对教学视频进行时间点播放控制,防播放拖拽设置。在学习行为管理、教学组织方面,教师可以根据需求灵活把握资源的发放时间和形式,对学生的在线学习进行有效的控制。在教学评价方面,该平台具有强大的“统计”数据的功能,学生登录时长、观看视频情况、课后测验完成情况、互动讨论情况等信息都能详实记录下来,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

 手机客户端学习通有效助力课堂教学, 利用手机客户端可以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活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线下利用腾讯会议进行直播教学,利用微信群与学生进行沟通、回答学生的问题。

  图 图 5

 泛雅学习平台 和微信群

 85

 图 图 6

 手机端学习通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

 课前布置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开展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任务,每一周的学习重点提前一周在平台发布,共发布 12 周。学生根据学习重点利用线上授课视频进行理论学习,并完成课后的任务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平台讨论区和微信随时向教师提问。

  图 图 7

 课程的学习重点

 86

 图 图 8

 微信回答学生问题

 (二)直播教学,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通过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教师利用腾讯会议直播开展随堂提问,检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效果,检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会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提炼重点、讲解难点。

 3.结合教学内容讲解学生在完成任务点时出现的错误。

 4.对本节知识的扩展内容进行课堂讨论。

 87

  图 图 9

 腾讯会议在线直播教学过程

 (三)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全过程考核学生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成绩,教师根据教学评价结果给定学生最终成绩。形成性评价包含线上学习成绩评价和翻转课堂实施效果评价。线上学习成绩评价主要包括观看教学视频、章节测试、作业、访问次数等部分,线上学习成绩具体权重设置如下:

 图 图 10

 线上学习成绩构成

 (四)《物理化学实验》采取虚拟实验的方式进行 利用微瑞公司提供的物理化学虚拟实验,进行线上实验。

 1.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提前在平台发布,

 88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如果有问题可以通过平台讨论区或微信随时向教师提问。

 2.进行线上授课 (1)教师通过腾讯会议直播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线上授课,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所用仪器等内容,并与学生交流互动。

 (2)进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给学生演示整个实验操作过程。通过演示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熟悉实验步骤流程,讲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实验过程,同时快速掌握实验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避免由于操作上不熟悉引起的失误导致实验停滞或失败。

 3.学生在平台进行实际操作 经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平台进行实际操作,如果操作有误,还可以通过返回或撤销及时纠错,直至成功完成实验内容。学生在完成操作后及时保存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在这个期间教师与学生始终保持连线,实时辅导解决问题。

 4.撰写实验报告 完成实验后,学生需要根据实验报告的要求,对实验过程中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计算,然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给实验指导教师。

 89

  图 图 11

 实验教学过程

 图 图 12

 学生操作虚拟实验和实验报告

 四、实施效果及教学反思

 (一)学生线上网络自主学习效果较好 1.网络自主学习完成情况统计 《物理化学》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任务点共 85 个,习题主要以选择题和计算题为主。目前学生的章节学习次数达 8523 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百分比达到 95%以上,学生(杨璐琪)最长观看视频时长1611.8分钟。学生很好地完成了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ppt 讲解 与学生互动

 预习内容

 演示实验

 学生在线操

 90

 图 图 1 13 3

 学生 观看教学视频 情况

 布置作业 2 天内,选课的 57 名同学,作业完成率为 100%。

 布置学习任务后 5 天内,选课的 57 名同学,视频完成率为100%

 图 图 14

  学生完成作业情况

 2.网络自主学习特点分析 根据对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跟踪情况,总结了学生本学期网络自主学习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自主学习工具电脑端和移动端使用量基本相等

 91

 从 3 月—6 月开课期间每个月的学生访问统计中可以看出,学生网络学习工具电脑端和移动端使用量基本相等,电脑端略多。可能是由于本学期学生没有返校,在家学习的原因。

  图 图 15

 学生网络学习工具统计

 (2)网络自主学习时间的峰值出现在翻转课堂前后 从 3 月—6 月开课期间学生学习页面访问次数统计不难看出,网络自主学习会在开展翻转课堂前后出现高峰。学生在教师讲授前按照重点内容进行网络自主学习,进行翻转课堂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同学的讨论和适当的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图 图 16

 学生学习时间统计

 3.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改变了教师原有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查看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布置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讨论、与学生开展

 92

 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混合式教学,使教师更加直观掌握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能够更好地驾驭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力也得到提升。

 4.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互动增多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发与监督的作用, 真正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转为以学生“学”为中心。通过布置网络自主学习内容、随机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而充分保证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5.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图 图 17

 与学生互动交流

 5.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可以利用多种终端登录平台进行线上课程学习、作业、考试、讨论等,遇到问题可以与同学或教师进行研讨,互动体验效果好。线下翻转课堂上,学生参与测验,汇报在线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点评、讲授等作用,两方面的结合使得课堂变得立体、生动,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93

 布置讨论话题 5 天内,选课的 57 名同学,34 名同学参加讨论话题,参与率为 60%。

 图 图 18

 学生参与问题讨论情况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完善评价体系 线上网络课堂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好把控,只有通过课后的提问、测试等手段,对进度和学习情况的精准把握。

 2.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 由于教师缺乏线上教学的经验,对线上 MOOC 内容和学生学习进度的不能精确掌握,使得线下课堂的内容针对性不强,没有与线上学习形成完美配合。教师要通过培训提高线上线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篇三: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化学(Ⅰ )

 总结大学化学(Ⅰ )

 总结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化学基本理论化学热力学基本理论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第一章-第二章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第四章表面化学-第六章相平衡-第五章基本基本内容原子结构原子结构大学化学I大学化学I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化学基本知识物质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物质性质无机物有机物高分子化合物大学化学I I

 一、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WQdUWQU第1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① 系统吸热为正, 放热为负; 系统得功为正,对环境做功为负。② 适用于封闭系统一切过程的能量衡算。

 2、 体积功的定义式dVpW外12VVpW外外① 恒外压过程: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21vvpdVW212121lnvvvvVVnRTdVVnRTpdVW② 可逆过程:③ 一定量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过程:

 3、 内能变① 封闭系统、 不做非体积功、 恒容过程:vQU ② 定容摩尔热容恒定② 定容摩尔热容恒定、 一定量理想气体单纯p、 V、 T定量想气体单纯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12,,21TTnCdTnCUmVTTmV变化过程:

 4、 焓变①pVUH② 封闭系统、 不做非体积功、 恒压过程 :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pQH ③ 定压摩尔热容恒定、 一定量理想气体单纯pVT变化过程12,,21TTnCdTnCHmpTTmp

 ④ 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B BBmcBmfBmrHvHH第1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5、 恒压摩尔反应热与恒容摩尔反应热的关系 T T grmrmBHUvRT  gvB-反应式中气体物质计量系数代数和。

 TQdSr二、 热力学第二定律1、 熵的定义式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QdST等号, 可逆;, 不可逆;2、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式:

 3、 熵判据: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 不可能发生0不可能发生, 平衡态0, 自发过程00(dS)孤立≥0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在孤立系统中, 一切可能发生的过程, 必然是向熵增大的方向进行, 绝不可能出现熵减少的现象。

 12lnlnlnlnpnRnRVnRnRSS 理想气体简单状态变化恒温过程4、 熵变计算的主要公式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21pV12,lnTTnCSmp恒压变温过程:12,lnTTnCSmV恒容变温过程:

  理想气体pVT变化1212,lnlnVVnRTTnCSmV第1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2112,lnlnppnRTTnCSmp化学反应标准摩尔反应熵变的计算: BSvSmBmr

 5、 封闭系统的吉布斯函数判据:0

 dG=, 可逆; 平衡态, 可逆; 平衡态, 不可逆; 自发过程第1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在恒温恒压、 不做非体积功时, 才可用吉布斯函数的变化值来判断过程的方向性, 在此条件下过程只能向吉布斯函数减小的方向进行。

 6、 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① 理想气体恒温过程:

 ΔG=ΔH-TΔS;第1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1221lnlnppnRTVVnRTG② 利用多重平衡规则计算;

 ③ 化学反应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BGvGmfBmr第1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TKSTKHGmrmrmr15.29815.298 T T TSTHGmrmrmr标准态下的化学反应:

 1、化学平衡的标志:可逆反应达到平衡:

 ΔrGm=0逆逆正正vv三、 化学平衡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rm2、 等温等压下, 对任一气相反应:aA(g) + bB(g)  gG(g) + hH(g)

  T TbahgmrmrpBppAppHppGpRTGG]/ )([]/ )([]/ )([]/ )([ln-分压商(反应商)bahgpBppAppHppGpQ]/ )([]/ )([]/ )([]/ )([第1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KQRTTGmrln)(beqaeqheqgeqpBppAppHppGp]/ )([]/ )([]/ )([]/ )([Kθ= -标准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等温式(范特霍夫等温方程)

 beqaeqheqgeqmBmmAmmHmmGmK]/)([]/)([]/)([]/)([若是溶液中的反应, 则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beqaeqheqgeqcBccAccHccGcK]/)([]/)([]/)([]/)([若反应是在稀的水溶液中进行, 则

 3、Kθ的理论计算: Tln/rmKGRT 第1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T121212lnTTTRHKKmr化学反应等压式(范特霍夫等压方程)

 4、 化学平衡的计算 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第1 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计算平衡常数 计算平衡组成

 1 、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平均速率 转化速率 转化速率tCOcttCOcCOcCOvtt)()()()(1212第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dnJJB1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单位体积的反应速率 消耗速率和生成速率dtBdtdcVJrBB1dtdcrAAdtdcrZZ

 2、 基本概念 元反应与非元反应 简单反应与复合反应第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

 3、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方程 元反应:aA

 +

 bB

 =

 Pro. bBBaAckckcr 第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复合反应:aA+bB→gG+hH AcBAckcr 

 4、 简单级数反应速率方程 零级反应kkcdtdtdcrAA0第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一级反应ktccAA0AAkcdtdcr2/ 1T0/2A ck0lnAAcktc kT2ln2/ 1

 5、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公式2lnRTEdTkda第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RTEaAek)11(ln2112TTREakk

 6、 反应速率理论 碰撞理论 过渡状态理论OCONONO2+CO+COA△E1B势势能第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活化能NO+CO2△U△E2C反应过程

 7、 催化反应的基本特性 催化剂参与反应, 反应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数量都不变。第2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催化剂无法改变反应方向和限度, 但可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 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的热效应。 催化剂对反应的加速作用具有选择性。

 1、 稀溶液的依数性(1 )

 溶液的沸点升高ΔTb= Tb-Tb*

 = Kb﹒ mB(2)

 溶液的凝固点下降 ΔTf = Tf* - Tf= Kf﹒ mB(3)

 溶液的渗透压(3)

 溶液的渗透压∏∏=nRT/V=c(B)RTRT/V(B)RT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2、 质子酸、 质子碱、 共轭酸碱的基本概念, 掌握一元弱酸、 碱及二元酸的质子条件式的写法;3、 弱酸、 弱碱的解离平衡常数(Kθ)

 、 解离度(α )

 4、 一元弱酸、 弱碱解离平衡的有关计算aaaKcHcc,400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KbbKcOHcKc,400

 5、 一元弱酸的稀释定律及溶液中离子浓度ccKa 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6、 离子酸、 离子碱解离平衡及有关计算wbaKKK

 7、 同离子效应))(酸(酸cca8、 缓冲溶液及相关计算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共轭酸碱ccKOHcb )(共轭碱cKHc

 9、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溶度积规则• Qc< Kθsp:无沉淀析出或沉淀溶解;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Qc= Kθsp:饱和溶液, 平衡态;Qc> Kθsp:生成沉淀。

 1、 基本概念元素的氧化数、 还原剂、 氧化剂和半反应、 氧化-还原电对 。第4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2、 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① 电量守恒 ;② 质量守恒。3、 原电池的组成、 电极的类型

 5、 原电池装置的符号表示以Cu-Zn电池为例(-)Zn(s)

 | ZnSO4(c1) ┇ ┇ CuSO4(c2) | Cu (s)

 (+)第4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① 用“┇ ┇ ” 表示盐桥, “| ” 表示界面。② 负极在左, 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在右, 发生还原反应。③正、 负极中的电解质溶液紧靠盐桥写。④ 注明组成电极的物质的状态、 组成。

 6、 可逆电池电动势与电池反应吉布斯函数∆G的关系nEFGmr第4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FnEGmr

 7、 原电池电动势与标准电动势的关系-电动势的能斯特方程对于任一氧化还原反应:第4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QRTGGmrmrlnaA + bB = gG + dD QnFRTEElnQnFRTEElg303. 2

 8、 电极电势的测定、 标准氢电极、 参比电极-甘汞电极9、 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式第4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a(氧化态物质)+

 ne- b(还原态物质)abccccnFRTEE]/ )([]/ )([lg303. 2氧化态还原态

 10、 电极电势的应用①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E = E正- E负;②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第4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③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ΔG<0, 即E > 0④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0592. 0lgnEK QnEElg0592. 0

 1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化学腐蚀:

 高温氧化、 脱碳、 氢脆。电化学腐蚀:

 析氢腐蚀、 吸氧腐蚀、 差异充气腐蚀。第4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1、 相数、 独立组分数、 自由度数2、相律f= C-Ф+2克拉龙)

 方程第5章相平衡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3、 克拉贝龙(Clapeyron)

 方程mmVTHdTdp

 22ddlnp dTTRTRTHm4、 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第5章相平衡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211211lnTTRHppm克-克方程的定积分式

 5、 水的相图22119k第5章相平衡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三个单相区:

 Ф=1, f=2。三条两相平衡线Ф=2, f=1;647.15610.6

 6、 完全互溶双液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第5章相平衡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1、 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PTAG,第6章表面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2、 纯液体的表面现象(1)

 润湿与接触角(2)

 毛细现象与附加压力(3)

 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

 gllsgscos-杨氏方程或润湿方程-拉普拉斯方程Δp=2σ/R 第6章表面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grh2cosRTrMppr2ln-开尔文公式

 3、 溶液的表面吸附ddccc第6章表面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dRT

 4、 表面活性剂及应用(1)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点(2)

 分类(3)

 应用:

 润湿(3)

 应用:

 润湿、 增溶与乳化增溶与乳化第6章表面化学 上一页回主目录返回下一页2014-10-27

推荐访问: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线上 案例 化学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