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布衣到至尊:中华麻的历史演变3篇从布衣到至尊:中华麻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纺织服饰文明有丝麻并举之说。赵丰等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纺织卷)》(2014)中,记载了丰富多彩的丝织物,让人叹为观止,而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布衣到至尊:中华麻的历史演变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从布衣到至尊:中华麻的历史演变
古代纺织服饰文明有丝麻并举之说。赵丰等著《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纺织卷)》 (2014)中,记载了丰富多彩的丝织物,让人叹为观止,而麻葛织物的记载几可忽略。麻指大麻、苎麻、黄麻、苘麻、亚麻等草本类植物,葛指葛麻藤本类植物,麻与葛常联合在一起成,即麻葛,泛指韧皮类纤维植物。由于中国境内出土麻葛织物的稀缺以及文献记载的不详,导致传统麻葛织物在中国纺织物质文化史与服饰史中的语焉不详,继而产生麻葛织物在中国纺织服饰史上地位的怀疑。沈从文著《中国古代服装史》 (1981)基于文物与图像的视角研究服饰,其是服饰文化研究的重要范式。缺乏麻葛实体文物的支撑,图像无法确凿地传递服饰质料的属性,难以对中国传统麻葛服饰进行历史定位。从纺织服饰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麻葛类植物韧皮纤维的搓接编织是现代纺织文明的序幕,麻葛布曾是先民最大宗的服饰面料,其历史地位不容抹杀。揆诸中国传统麻葛纺织服饰的源流,其在中国纺织服饰史上的历史地位应不容小觑。本文基于有限的文物和文献,及纺织技术的视角,追溯中国传统麻葛纺织服饰的源流。1 中国麻葛服饰的起源从世界纺织文明的历程与纺织技术的萌芽来看,丝麻织物出现应晚于树皮、树叶、兽皮等天然“织物”,而传统麻葛织物的利用应早于丝绸。1.1 基于人类服饰原料起源的视角服饰原料的演进应由原始的天然材料,到服饰收稿日期:2020-10-21;修回日期:2020-12-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般项目(19BG118);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JC19116)。作者简介:廖江波,博士,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麻葛织物的追溯廖江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a.美术学院;b.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南昌 330200)摘 要:[研究意义]麻葛类织物在中国纺织服饰文明史上的语焉不详,容易让人产生对中国古代纺织文明“丝麻并举”的怀疑。[研究方法]文章基于纺织服饰的考古,兼从其纺织技术特征出发,追溯麻葛纺织利用的源头。[研究结论]推断麻的纺织利用应早于丝。从麻葛织物的特征及其服饰形制来看,其粗糙、不饰文采,受服饰礼制的约束下,为庶民大宗服饰质料,后随明代棉织物的崛起而边缘化。还原传统麻织物夏布的纯正古朴,核心在于挖掘夏布织造技艺中沤麻、绩麻的纺纱工艺。关键词:麻葛;传统服饰;流变;布衣中图分类号:TS1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131-(2021)02-0014-05Retrosp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Ma-ge FabricLIAO Jiangbo(a.College of Fine Arts;b.Jiang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Base, Ji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8 China)Abstract: The vagueness of hemp fabric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s textile and clothing civilization makes people doubt that "silkand hemp are developed simultaneously" in ancient Chinese textile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archaeology of textile clothing and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xtile technology, this paper traces back to the source of hemp textile utiliz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textile utilization of hemp should be earlier than that of silk.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mp fabric and itsclothing form, its rough and unsophisticated style, under the restriction of dress etiquette system, it was a large amount of cloth⁃ing material for common people, and then it was marginalized with the rise of cotton fabric in Ming Dynasty. The core of restor⁃ing the purity and simplicity of traditional hemp fabric is to excavate the spinning technology of retting and twiddling hemp inthe weaving technology of grass cloth.Key words: hemp; traditional clothing; evolution; cloth gown二零二一年 四月/第十卷 第二期 FASHION GUIDE服饰导刊14纤维材料纺织利用的过程。旧石器时期,人类祖先类人猿应该无服饰的概念,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赤身裸体的状态。考虑到类人猿自身的体毛能自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且能抵御外界对身体的伤害。原始社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最早用来包裹身体的,应该有就地取材之便。将树叶、树皮乃至一块兽皮捆绑在身体上,而扯下一根藤蔓或剥下一段茎皮,从而诞生了原始的纺织材料。从功能层面讲,在先民利用树皮、树叶遮挡烈日,获取兽皮保暖御寒、护体,乃至绑扎在身体上藤蔓可取得携带工具的功能,其都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的骨针(图1),现藏于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该骨针长约 8.2cm 的骨针,一端尖锐,另一端有直径为1mm孔眼,推测在先民在2万年以前就掌握了兽皮的捆扎与缝制技术。在距今10 000~5 000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了播种农作物、发展畜牧业、营造房屋的定居生活,改变了过去逐水草而居的迁徙生活。当人类懂得利用植物的韧皮、动物的毛羽进行捻搓,对软弱的细长条进行编织时,现代意义上的纺织才真正拉开了序幕。由此,先民因地制宜,养蚕缫丝、植麻织布,开始穿衣戴冠,懂得羞耻与服饰礼仪,继而拉开了人类服饰文明的序幕。因而,真正服饰的概念应追溯至新石器丝麻毛纺织纤维材料的利用。1.2 基于中国丝麻纺织文明源头的考古丝和麻是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重要来源,但从中国现有的文献和出土的文物难以直接断定丝与麻纺织利用的先后顺序。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距今约有3 600年的历史,其通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形成系统、可辨认的汉字。图2为甲骨文桑蚕丝帛,可见当时养蚕缫丝为平常之事。但殷墟甲骨文中没有可明确考证的“麻”字,而晚于甲骨文的金文有“麻”为 。甲骨文为用于祭祀、占卜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而金文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其内容比甲骨文更宽泛。对蚕神的崇拜与祭祀,殷商时期会举行隆重的典礼,这也是甲骨文多有与“蚕”相关的文字。事实上从文字发明之前,中华服饰文明的序 幕 就 已 经 拉 开 。1972年,江苏省草鞋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 3 块织物,图3为其中一块,经上海纺织科学研究分析为葛织物,推测距今有5 400~6 000年的历史。1988年湖南省澧县彭头山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距今6 000多年的麻织物。1984年河南省荥阳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蚕丝残留物,距今约有5 300~5 600 年的历史。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个距今6 000多年的象牙杖首饰,首饰上刻有蚕纹,蚕图腾崇拜被认为是古人利用蚕丝的间接物证。早期葛、麻、丝织物出土距今的年代相差不多,推测以农耕为特色的中华文明在新石器时代纺织原材料的来源应是丝麻并举。1.3 基于世界麻纺织文明源头的考古将天然纺织原材料利用的历史放到世界范围来看,麻织物的历史要比丝织物的历史更悠久。以色列赫摩尔山洞中发掘的麻织物残片,经C 14 检测距今约有9 160~8 150年的历史 [1] 。天然纤维织物的难以保存,其容易受温湿度的变化、阳光与紫外线的照射、霉菌的侵袭而损伤,甚至炭化分解,即使在极端理想的条件,其寿命 又 很 难 超 过 1 万 年 。这也导致难以在博物馆见到距今有 1 万年历史的织物。在埃及距开罗约 48 km 的一处古墓中,出土了一件破损的 V 型亚麻服饰(图 4),据推测为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服饰丘尼卡(Tunic),年代距今约 5 482~5 103年。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受气候与物产的影响,当地人多选择棕榈、亚麻等植物纤维为服饰衣料来源。中东以色列、埃及被认为麻纺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则是丝绸文明的发祥地 [2] 。由于尼罗河畔文明足迹早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推测麻葛服饰文明早于丝绸文明。1.4 基于麻葛纺织技术的视角按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遵循由简到繁,对材图1 山顶洞人的骨针Fig. 1 Bone needle of Up⁃per Cave Man图2 甲骨文字Fig.2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图3 草鞋山罗纹葛织物Fig.3 Caoxieshan Mountain ribPueraria fabric图4 埃及亚麻服饰Fig.4 Egyptian linen cloth⁃ing服饰与文化:源流考据 15
料的利用应是由天然易得再到工具加工的过程。《礼记·礼运》:
“昔者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丝麻,衣其羽皮。”在古代物质极度匮乏的时期,兽皮的获得也不应是一件容易的事。植物韧皮同兽皮一样具有包裹性,不排除受“衣其羽皮”的启发,而剥下麻葛类植物的韧皮制衣。
《后汉书·舆服志》:
“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未有制度。后世圣人易之以丝麻,观翚翟之文,荣华之色,乃染帛以效之。始作五彩,成以为服。”[3]人类从自然中吸收灵感和智慧,遂作五彩五色与锦绣华服,继而演变生成服饰的纹章制度。从对天然纺织材料取舍利用的纺织技术进程来看,绩接麻葛比取茧缫丝更直观。麻葛类韧皮、葛藤具有天然“纱”的形态。
《墨子·礼运》:
“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茭,长茎的干草,可用于编织。野外的葛藤就有天然的绳子形态,结绳用以记事、绑扎,实用功能显而易见。图5葛藤长可达8米,将其劈开,剥取韧皮层,撕片卷曲加捻,即为纺纱的最初形态,图6为葛缕、葛纱及葛布。
《小尔雅》:“麻、紵、葛,曰布。”麻,大麻;紵,通苎,苎麻;葛,葛麻。麻的纺织利用同葛类似,将麻杆从根部折断,然后剥下麻皮,再将麻皮撕成缕,通过绩接方式成长纱。推测天然纺织纤维的利用,葛织物早于麻织物。但葛布比麻布更粗硬,纺织精干的葛纱需要用水煮练,其比纺麻纱更困难。蚕丝纤维的获取对比麻、葛类天然韧皮纤维的获取,则现“抽象”。因蚕丝被丝胶粘结成一团形成蚕茧,蚕茧需经热盆汤中浸泡,膨胀,继而丝胶脱落后,方可从蚕茧上取出绪头缫丝得到蚕丝纤维。从纺器利用的角度来推测,华夏先民在迈入新石器时代之初就已经掌握对天然麻葛类韧皮纤维的利用。在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里岗、河南舞阳贾湖三处文化遗址出土有距今约8 000~7 000 年的纺轮 [4] 。新石器时代纺轮的材质主要为石质与陶质,其可长期保存。从纺轮纺纱的工作原理,其多用于麻葛类韧皮纤维束的加捻,不但可增加麻纱的强度,而且可提高麻纺的生产效率。在中国民间流传麻纺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的说法,其实也不无道理。2 中国传统麻葛织物的流变新石器至宋元以来麻葛织物一直为庶民的大宗服饰面料,至明清传统麻葛织物作为大宗服饰面料的地位被棉布所取代,其以地方特产或以夏物“夏布”的形式而存在。2.1 廉价的服饰麻葛织物主要为平民服饰衣料来源,而丝绸多为贵族所享用。中国考古发掘出土的传统麻葛织物极少,而丝绸织物则品类丰富。麻葛以平纹织物为主,附以少量的罗纹织物,丝绸织物则包括丝、绢、缣、绮、罗、缎、锦等。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物为例,丝织物多达上百 件 ,麻 葛 织 物 寥寥。图7为绛紫“长寿绣”丝锦袍局部,其织造方式、组织图案令人叹为观止,代表汉代纺织技术的高峰。图8为平纹麻织物,其经纬线稀疏、不饰文采,对比美轮美奂的丝绸则显得有些寒碜,出土麻织物主要用作垫尸或用以包裹棺椁。
《礼记·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在古代“事死如事生”的思维导向下,贵族希望死后将贵重的物品带到阴间继续享用,选择精美的丝绸也顺理成章。从出土的传统麻葛服饰来看,其粗糙、不饰文采,因其平淡无奇而极易被遗弃。图9为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周虢国君虢仲墓出土的西周晚期合裆麻图5 葛藤Fig.5 Pueraria图6 葛缕、葛纱及葛布Fig.6 Pueraria thread, Puerariayarn and Pueraria cloth图7“长寿绣”丝锦袍局部Fig.7 Part of silk brocade robe with"longevity embroidery"图8 平纹麻织物Fig.8 Plain hemp fabric图9 距今2 800~2 655年的合裆麻裤Fig.9 Hemp pants with close crotch from 2800to 2655 years ago二零二一年 四月/第十卷 第二期 FASHION GUIDE服饰导刊16
裤,图10为中国塔吉克族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春秋时期的麻布上衣。长期保存在地下,图9与图10的服饰已破烂不堪,其本身的颜色已改变。在近现代文物考古中,不排除无意识地忽视了一些破损的麻葛织物。追溯麻葛织物的源流,仅从考古发掘麻葛织物的角度分析,难免带有局限性。古时麻葛类纤维制作的粗糙服饰称之为布衣,穿布衣者主要为庶民,布衣是庶民视觉符号的代名词。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
“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穿破衣粗布,吃粗粮淡饭;住蓬草作门,凿洞为窗的房子,仍然勤勉,是为仁的表现。布衣指代廉价的服饰。汉代桓宽《盐铁论·散不足》:
“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5] 庶民穿布衣,只有老年以后才有资格穿丝绸,麻枲布衣暗示穿着者身份地位,布衣喻指庶民。
《尚书大传》:
“古之帝王必有命民……未有命者,不得衣,不得乘,乘衣者有罚。”在古代封建礼制下有爵位者方可衣锦绣乘车马,庶民穿衣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布衣作为本体麻葛服饰与其喻体庶民身份的二元统一,建立在服饰质料本身的贵贱差异和宗法礼制约束的基础之上 [6] 。沿袭至宋代麻葛织物仍是平民的大宗服饰质料来源。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农忙时,男女耕田绩麻皆不得闲,小孩不懂耕织也要在桑树荫下学种瓜。2.2 适宜消暑的夏布宋元以降,随棉花的推广与普及,麻葛织物开始走向边缘化。南宋...
篇二:从布衣到至尊:中华麻的历史演变
国平民服装发展史》中期 报告海南省洋浦实验学校
陈德贤等
课题名称:中国平民服装发展史 课题组的构成 组长:陈德贤
组员:陈文、陈威、薛根富、 导师:艾锋
我们住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星球上,我们处于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发展的社会里。自古迄今,由猿到人,从原始社会愚昧至文明进步,我们人类已经走过漫长的历程,终于走到了至前公元纪年以来的崭新而充满期望的二十一世纪。
站在新世纪之初募然回首,反顾来路的坎坷,我们会惊奇于那岁月积沉的沉厚文化蕴藏的浩渺。身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公民,炎黄子孙非常自豪。概叹中华先祖伟大的聪明及精神,感激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然而,许多同学不熟悉祖国的优良传统,对中华文化十分迷惘。特别是特色鲜明的中华服装及其发展历程,更是一无所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阅历水平,使其了解古代文化,增强爱、效国之心;知道古代衣服的种类、特点及形成缘由,从而得出其意义,本组特定此题。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吃、穿、住、行,这与人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当今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之美,古朴之美。一个人的衣着装扮直接影响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服饰作为一种需要和艺术已不可避免地渗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眼前显现的无数美丽而别具特色的时装,在世界各地的服装舞台上展现的无数时髦而缤纷的服饰,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种生命的蓬勃感和无限的艺术享受。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服饰,我们应该了解服饰,而当我们翻开古老的历史画卷,当我们从历代考古挖掘的文物中看到古代人们各式各样、绚丽多姿的服饰时,我们称赞古代服饰的艺术之美,称赞它的自然,称赞它的细致,称赞它的色彩缤纷,而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它身上发觉了清亮的文化和艺术之泉,并把它汲取,而说灌了现代广阔而斗饶的服饰艺术的视野。
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说明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明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 舜垂衣裳而天下制。”实际上,衣服的显现要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觉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 6000 年前的韵文化遗址中,发觉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十根的粗麻布印痕 。在 4000 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觉过每平方厘米的经纬各有 20~30 根的细 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 90~50 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在我国历史上,从传说的玉帝时代起,经夏商周时期的奴隶社会,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直到清朝末期,共约 4900 多年,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相当长久,经历许多历史朝代,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有所不同,所以人们穿着的服装在逐步的发展变化。
大致是从历史上传说的五帝时代起,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约 2400 年左右。
①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制的建立。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先秦时期就相继建立了服制,并对以后各个历史朝代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说文解字》说:“上日衣,下日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周天子赏赐给属下“赤带”是一块红色的布,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衣长度在膝盖上下,领导是襟,裙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袖长裤革带皮靴。赵武吴王毅然进行了变服。废掉下裳而改穿裤,与当时东胡族的裤褶相似。褶,就是指穿在外面的的上衣,特点是短小而具有宽广的袖子;或者是指一种左袖的短袍。左袖是胡人衣式的特点,广秀则是从胡服的窄袖演变而来。
胡人因为习惯了在立刻奔腾,而且经常是没有定所,需要将随身应用的物件附在身上,所以他们就将皮革做的腰带上附加上若干小环,然后把随身物品铨在革带上。这样使用既方便,又不容易遗失,赵武吴王也采用了这种腰带。
黄帝有熊氏始制冕服以表贵贱。据古书《资治通鉴》所载,我国自黄帝时开始,制作华贵的礼服和礼帽,用来表示人们有贵贱之分,而且作为一中制度。
黄帝制作的私服为玄衣黄裳。是一种内用丝绵做成的黑色上衣和黄色下裳。
春秋战国之际,显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深衣。深衣的特点:长衣大袖,以男女的礼服最为显著,是服装式样的和结构的基本特点。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都穿深衣。贵族的冕服为礼服。平民的深衣为吉服。短褐为裳服,深衣连结钩边,穿时要拿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极际绅士。边带气语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的环相连接,叫代子钩络带。
古时的深衣式样、规格、结构和缝制都有制度规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服制。自天子至庶民不分尊重都可穿着,只是颜色、服饰和衣料有所不同。后来演变成袍式的大袍宽衣。这种服式一直流行于以后各个封建朝代,是我国古代服装的典型服式。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 ,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夹丝绵,充填些粗麻叫做湿袍,袍固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穿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褥,也就是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褥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② 秦汉时期的服装
秦汉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公计 441 年,秦灭六国之后,建立起我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大统一的局面使我国封建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人们的服装穿着方面也是这样。
A :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
其特点是外着衣袍,内穿套装,相当于现在的内衣。衣服特点为宽衣大袖、长裙丝履为立,也有其他一些式样。
a:深衣①
古时的深衣式样、规格、结构和缝制都有制度规定。上自天子下至庶民不分尊卑都可以穿着,只是颜色、服饰和衣料有所不同。这种服式一直流行于以各个封建朝代,是我国的古仪服装典型服式。①深衣与现在的连衣裙差不多,上衣下裳连在一起。汉时曾以深衣为皇帝命妇的礼服;后来 为人们称作“袍”、“袍衣”式的大袖宽衣;唐代的袍,宋代的深衣,元代的质孙服,明代的曳襁筹都运用这种上下连衣裳的形式。
b:禅衣
还有一种样式与深衣相同,用单层布帛制成的一中衣服称为禅衣。有长有短,长称深衣,短为中单。禅衣分曲裙禅衣和直裙禅衣两种,前者是官吏的礼服,后者为便服。
②曲裙禅衣:外襟在腰下部,外襟斜出成一个角形。并加上缘边,裹向前胸,再折向右侧的腋后。③直裙禅衣:外襟折到右侧身旁,下裙(下裙摆喇叭状)的侧边是梯形。
C,袍衣的特点是双层,如现今的 层。
据传在秦汉以前就有袍,汉以后,袍有‘‘钢衣”之称,其服色都有规定。袍是禅衣加了“衬里,为秋冬季节用,一直流行到清朝末期,至今蒙,藏少数民族仍有穿着,只是个朝代袍的样式有些不同。秦汉时期袍的式样如禅衣,衣袖宽广,衣长到足。其式样有衣领,宽衣袖或窄袖,直裾或曲裾。在领,袖、裾处部加上边缘来装饰,腰素大带,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能穿。
D,裤褶
裤褶是一种套装。褶是有衬里的夹衣,式样似袍而比袍短,因为这种衣的为在衽 ,所以称在衽袍。这种衣服原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服式,称“胡服”,后来传入内地,秦汉时期的武士及外吏的穿它。裤褶是一种吸取了胡服特点便于骑射的服装。
E,裘
是以兽皮制作的服装,把兽皮毛露在外面,皮在里面而缝制的皮衣。但由于裘毛在外,易能磨损,为了保护毛色,后来慢慢演变成在外面加外表的形式,且外表色彩与裘互相和谐。古时的外面覆锦面,穿在朝服之内,打开(袒),朝服见裘。
B 秦汉时期的女子服装
身穿大袖宽衣,下着长裙,脚穿高头丝屐,这是秦汉时期女子服装比较普遍的风格。贵族女子的肩壁上缠巾帼,裙,襦上外用丝绣,丝屐上绣花。庶民女子壁上不缠巾帼(围巾)只用一块布覆上,衣袖没有贵族女子的那样宽大,裙也没有那么长,为了劳动方便,裙外还要架一条围裙。到了秦汉,女子服装有了一些变化,“上短下长”,上衣之裙只到胸部并且窄小,袖子仍宽大,即所谓“窄衣大袖”。下裙之长曳地,特别贵族女子的裙更长,甚至走路时要用两婢提携。
秦汉时期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礼记》曰:“衣不帛襦裤。”这是因为襦和裤都是内衣,儒家崇尚朴素,认为不应该用丝罔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元朝时,那些世家子弟竟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 裤脚管,上缔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裤。《释名》曰:“绔也。而服名绔别也”。绔是内衣,只能外露的,绔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年底劳作时穿短衣,则绔内吊一兜裤吊,就像用来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在宋初的《盘子阁》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 。
短如牛鼻,统称 鼻裤。司马相如带单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炉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男子外衣都统称为袍。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祛。袍有衬里。是夫衣。袍和单衣的衣襟都有曲裙和直裙两种,曲裙就是深衣。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裙的袍渝所取代了。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戋看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雨男装差别不大。
襦;就是有衬里的短上衣。当代的一样袍、衫(短单衣,叫中单)、襦并称,只是短、单不同。襦一样长度过腰到膝盖上。汉代平常男子的襦、单衣、 (裤)为普通常服,或着穿短襦裙。穿襦裙的人在劳动时将裙撩起来塞在腰间,以便于劳动。穿襦裤的人,在劳动时也把裤脚撩起来。劳动者一样用麻做襦,老年人则需长襦(与袍相似),到后汉时,民间开始流行穿长襦。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装
在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各个朝代的服装有所不同。
A、男子服装
南方与北方有些差别,北方的士庶男子服装,由于受胡服的影响,“短衣缚裤,腰来革
带,外加套头,头戴风帽,足着短靴”,是比较流行的一种装束,在南方仍市沿袭秦汉遗传。
B、女子服装
从服式来说,受胡服的影响比较大,衣袍外为左襟,并且上短下长是其特点。“下衣”是指裤服到胸,裙长戋地,贵族女子的裙长要戋地 五尺。一样庶民或奴婢等女子,上穿开领大袖衫,衣长仅覆腰,下着长裙,裙长至足,腰系长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显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取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秤名》曰:“衫,衣无袖端也。”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了,如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责,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久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由于经学的狠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也坚定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装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夫跷足(露头光脚)、或坦胸露乳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现了旧时的礼仪。
④ 隋唐服饰鉴赏
引言:
隋在公元 581 年灭了北国,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公元 589 年灭陈后,统一了中国同南北朝一样,统一使得南北的服饰进一步融合,时间不长,隋被唐所代替,唐从此统治了中国近三百年,衣冠服饰制度,经过了长期的承袭、演变、又加上唐代强大的国力和广泛的交流,因而显示出上承历代服饰,下启后世服饰的重要特点,在服饰风格上显示出华丽、清新、博人。
⑴男子服饰
这个时期的男子服饰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隋至初唐,第二阶段为中、晚唐时期。各个阶段,按照等级制度的差别。装饰内容,一样色质料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饰,又固着装环境与场合的不同,分为祭、朝服,公服与常服,笄、绛纱单衣,向纱中衣,向裙襦(或衫),革带金钩、曲领方心,绛纱蔽藤白袜,乌皮屐。剑、双佩、双缓、 贡囊等,各人按官职的大小再各有减少。在唐代李贤墓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到一些朝服的形制。
而公服又叫从省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塑望谒见时的服饰。具体的形制是:冠、 、笄、绛纱单衣等。唐使君集像中头戴进德冠、手执笏板,腰间佩有 贡囊、即用的公服。
常服,古代叫宴服,即生活常服。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后来就固天子用赤黄袍为衫。就禁止其他臣民用赤黄袍了。亦规定亲王等到三品以上穿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穿米色小科绫罗袍;六品以上穿黄丝布交棱双。
在服色上,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穿黄色袍衫,隋文帝上朝时用赤黄色交绫袍,唐高祖李渊则穿赤黄色的袍一戴黄巾作为常服。自这开始,隋唐就禁止其他臣民穿赤黄色的衣服了。三品以上为紫色袍衫、五品用青色六品用黄色,七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
上述服色,虽其中各有变化,但大致以紫、绯、绿、青四色来确定品的尊卑。
隋唐时袍衫等服饰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出许多新的式样来。与前面各朝不太一样的式样:圆领,在衽、窄袖、领导下摆处设有缘边。此外,这时期有特色的袍衫还有 色袍、 衫、缺胯袍等。
斓袍、 斓衫,就是在袍衫上加斓袖、 漂、作为士热人的土服,是一种衣裙连属的袍衫形式,与深衣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深衣是右衽,斜交领,大袖,并且在颈子,袖子、衣服下摆处都有边,突出了是下摆处有很宽的横斓装饰。
缺 袍,缺胯衫所谓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们今天称为“摆缝”的地方开放,这样较便于人行动,也正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被作为人士平民或奴役等劳动者的服饰之...
篇三:从布衣到至尊:中华麻的历史演变
民间服饰发展演变的历史服饰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遮身 蔽体、 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这时期服饰的性别差异、 年龄差异还未形成, 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少, 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
第二个阶段以生产需要为目 的, 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北方狩猎民族, 多以兽皮制作衣服, 因为穿兽皮狩猎可以防止野兽的伤害; 养蚕产丝的地区以丝绸为服饰的制作材料; 山地民族多以长刀为饰物, 可以防备毒蛇侵害, 砍草开路, 砍倒树木。
第三阶段,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社会分工不仅有不同行业不同职务之分, 工匠、 商人、 尼姑、 道士各有其装束。
我国很早就有文职武职之分, 服饰各有不同。
随着家族制度、 社会制度和社会等级的变化, 身份的尊卑, 地位的高低, 都在服饰上有所显示, 锦衣和布衣成为等级标志, 丝绸和葛麻成为贫富标志, 黄色衣服是皇家的标志, 紫色衣服是达官贵人的标志。
长袍马褂是文人学士和有身份人的标志。
第四阶段, 服饰还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 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服饰的样式、图案及花纹展示仪礼伦常、 民族自我意识。
遥远的古代, 人类穴居野处, 过着原始生活。
那时, 人们只知道用树叶草葛遮挡烈日 , 防止虫蛇的啃咬, 风雨的侵袭, 保护身 体。
或者是为了 猎获野兽,把自己伪装成猎物的模样, 提高狩猎效果。
约在五六千年前, 中国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步入繁荣阶段, 原始的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形成。
麻衣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开端, 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发明饲养蚕和纺织丝绸是相当早的。
到了 殷商时期, 人们已熟练掌握了 丝织技术。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 我国服饰同社会的经济基础﹑ 政治制度﹑ 思想意识﹑ 风尚习俗﹑ 审美观念等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它的发展与变迁, 总要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服饰形式最早形成于夏商时期, 在西周以前, 中国人的正式服装主要采用上下分裁的“上衣下裳”制, 上衣的款式一般为交领, 长至大腿, 下裳为前后两片的围裙, 长至膝下。
这是形成于五千年前的中华服饰的基本形制。
夏朝贵族服饰的衣料, 主要有粗细不一的麻布和平纹丝织品, 而商朝衣料基本仍以麻、丝织品为主, 但编织技巧大有提高, 品种逐渐增多。
商朝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远远盛于夏朝, 也助长了 贵族服饰的奢靡之风。
服饰的礼仪制度也相应承前代而继往开来, 得到深层次的确立。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之际, 又出现一种服装, 将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 连为一件, 这种服装被称为深衣。
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装, 制作时上下分裁, 然后在腰间缝合, 衣式采用短领, 衣长到跟, 续衽钩边。
随着诸侯国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国服饰异俗。
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 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 赵武灵王吸收东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 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
当时裤裆不缝缀的称为“穷绔”或“绲裆绔”; 将两裆缝合的称为裈, 即裆裤, 用了 尺不裁成的短裤, 称为犊鼻裈。
这类合裆裤能保护大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擦, 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即可外出, 在服装功能上得到了 极大的提高。同时, 也采用了 胡服的腰带形式, 即以皮革制成, 在皮带上扎有小孔, 扣, 并缀有扣针, 使用时将皮带穿过环扣, 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 不仅使用方便, 而且十分牢固, 称之为“师比”。
这是华夏主体服饰文化吸收融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发展的重要史例, 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 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汉男女服装, 仍沿袭深衣形式。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
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
秦汉时代, 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 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 长可曳地, 下摆一般呈喇叭状, 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 通常用交领, 领口很低, 以便露出里衣。
如穿几件衣服, 每层领子必露于外, 最多的达三层以上, 时称“三重衣”。
汉代规定, 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 只能穿本色麻布。
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 13 年)
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
对商人的禁令更严。
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 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
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 劳动者或束发髻、 或戴小帽、 巾子, 也有戴斗笠的, 身 上穿的服装, 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 衣袖窄小, 腰间系巾带, 脚穿靴鞋, 还有不少赤足者, 反映了 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 士大夫阶层形成了 消极的社会风气, 追求“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的享乐主义, 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 以老庄、 佛道思想为时尚, 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
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 。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
男子穿衣敞胸露臂, 衣服披肩, 追求轻松、 自 然、 随意; 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 大袖翩翩, 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中原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
他们互相学习交流, 另一方面也改变了 单一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 圆领、 开叉) 成为时尚。
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 穿起了汉族服装。
鲜卑族北魏迁都洛阳后推行华化政策, 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
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 唐代纹样不仅继承了传统, 而且吸收了 西方艺术形式。加上对外开放、 丝绸之路重开, 中西结合, 使唐朝服饰华丽清新。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 的圆领或交领短衣, 高腰拖地的长裙, 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
唐代时期:
男子 一般着圆领襕衫、 戴软角幞头 女子一般着艳丽大袖衫, 以穿男装为时尚。
披帛、 帏帽盛行。
女子面妆华丽繁复 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 裙、 帔, 还有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面) 。
最时兴的女 子 衣 着 是 襦 裙 ,即 短 上衣 加 长裙 ,裙腰 以 绸 带 高系 , 几 乎 及 腋 下 。
宋朝统治者注重文治, 竭力推崇程朱理学, 把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 的思想, 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根据加以倡导, 其目 的在于去掉人们的任何反抗意识。
这种理学观点影响到人们的着装, 使宋朝的服装一改唐朝服饰旷达华贵,恢弘大气的特点, 服装造型封闭, 颜色严肃淡雅, 色调趋于单一。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 下身 穿长裙, 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 很像现在的背心, 褙子的领口和前襟, 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宋出现了 缠足陋习, 称“裹小脚” 。
宋代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 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 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 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元朝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 所以元朝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 像个桃子, 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 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 头上戴笠子帽。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 是较短的长袍, 比较紧、 比较窄, 在腰部有很多衣褶, 这种衣服很方便骑射。
元代的服饰既推行其本族制度又承袭汉制, 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
元代的贵族妇女, 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 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
她们穿的袍子, 宽大而且长, 走起路来很不方便, 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 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服饰:
朱元璋称帝后, 为了 恢复汉族的礼仪, 便制定了 以周汉、 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
以袍衫为主要服饰, 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 头戴乌纱帽, 身 穿圆领衫。
所谓补服, 是指在袍衫前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的官服, 文官图为飞禽,武官图为猛兽。
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
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 份, 长大者为尊。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饰, 大多穿圆领或斜领的青布直身 的宽袖长衣, 头戴四方平定巾。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 一般妇女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
裙子宽大, 样式很多。
清代服饰:
满族入关后, 强迫汉人穿满人服装, 渐渐形成了 一套有别于明代的服饰体系。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朝代, 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 也是在进入中原后, 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
满服改变了 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的基本形式, 清服是中国古服与近代服的交接点, 它的存在是以后发展到近代男士的马褂长袍、 女士的旗袍的前提。
男子以剃发梳辫、 长袍马褂的满族服饰为基本装束, 官员服制以“补子”为饰。
满族女子着旗装, 汉族女子装束沿袭明代。
出现满汉服饰融合的民族服装的经典:
旗袍
近代服饰风格
民国年间, 由于政府强行推行服饰制度, 各地男子正装基本相同, 但因女子可沿袭本民族服饰, 各地的气候、 物产等自然条件相异, 也形成了 服饰不同的风格。
民国后期, 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变和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 民间服饰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装占了 上风, 中式服装也受到影响, 进行了 收身设计,尤其是女性的改良旗袍已将腰身 收到极致, 同时, 女权运动使很多女性以穿男
服为荣。
推荐访问:从布衣到至尊:中华麻的历史演变 布衣 中华 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