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印尼独立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与影响3篇

印尼独立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与影响3篇

发布时间:2022-10-09 11:40:04 来源:网友投稿

印尼独立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与影响3篇印尼独立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与影响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印尼华文补习学校(班)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泗水新中校友基金会汉语补习学校为例论文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印尼独立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与影响3篇,供大家参考。

印尼独立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与影响3篇

篇一:印尼独立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与影响

学位论文论文题目:印尼华文补习学校(班)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泗水新中校友基金会汉语补习学校为例论文题目:印尼华文补习学校(班)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泗水新中校友基金会汉语补习学校为例作 者:

 宋阿丽导 师:

 伏学凤系别、年级:

 汉语文化学院 2010 级学科、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完成日期:

 2013 年 4 月作 者:

 宋阿丽导 师:

 伏学凤系别、年级:

 汉语文化学院 2010 级学科、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完成日期:

 2013 年 4 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于本授权书。本人签名:

 日期:导师签名:

 日期:

 I印尼华文补习学校(班)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泗水新中校友基金会汉语补习学校为例印尼华文补习学校(班)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泗水新中校友基金会汉语补习学校为例摘 要印尼华文补习学校(班)是印尼华文教育解禁后印尼华文教育的主力军,是当时印尼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华文教育形式。在华文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是印尼多元华文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印尼的华文推广和普及有重大意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不可替代、不可缺少的。本文采取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全面考察了泗水新中校友基金会汉语补习学校的行政管理、课程管理模式,教材管理、教师管理情况、学生管理情况以及汉语课堂教学情况,分析了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处的困境。研究发现,目前,该校还存在诸如学校管理不专业、资金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没有实现本土化、师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学生流失率高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积极寻求外援和努力改进自身条件两方面着手,应做到争取多方资助和支持,改善学校经营管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定期调查了解学生和市场需求以优化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我们期待这一研究有助于华文教育的从业者、研究者了解印尼华文教育情况,有助于促进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事业。关键词:

 印尼华文教育,华文补习学校(班),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分析

 II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ofChinese Language Cram Schools in Indonesia——Insight into the Xinzhong Alumni-funded Chinese CramSchool in Surabaya IndonesiaABSTRACTChinese Language Cram Schools (CLCSs) in Indonesia became the backbone of the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CLE) after the repeal of the ban, and it is still the most influentialand representativ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orm today. CLCS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diversifying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field and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popularizing theChinese language, thus makes it irreplaceable and indispensabl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Based on the case study method, the present paper gives a comprehensive insight into theXinzhong alumni-funded CLCS in Surabaya Indonesia, such as administration, coursemanagement, teaching material management, teachers, student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etc.Meanwhile, running experiences and dilemmas of the school is also reported. To fulfill such anobjective, some approaches, e.g. survey, interview and classroom observation, are employed. It isagreed that there remain several questions to be solved, such as unprofessional management,insufficient fund,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elusive localiza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low level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the high churn rate of students, etc. Accordingly, tosolve these problems, som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1) seeking forexternal assistance actively; 2) improving their own condition. These can be detailed as follows:1) improve the management; 2) seek for more financial help; 3) offer the teachers with careertraining; 4) carry out period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mand of student and the market to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We hope this study will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current situation of CLE in Indonesia for those engaged in CLE, and we also hope this will make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IIIKEY WORDS :

 :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Indonesia, ChineseLanguage Cram School, teaching management, analysis of classroom teaching

 1目 录印尼华文补习学校(班)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I——以泗水新中校友基金会汉语补习学校为例......................................................................... I摘 要............................................................................................................................................. I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CramSchools in Indonesia............................................................................................................... II——Insight into the Xinzhong Alumni-funded Chinese Cram School in SurabayaIndonesia..................................................................................................................................... IIABSTRACT....................................................................................................................................... II1 绪论............................................................................................................................................. 11.1 概念界定.........................................................................................................11.1.1 华文教育和华文教学........................................................................11.1.2 华文补习学校(班)........................................................................21.2 选题缘起.........................................................................................................21.2.1 海外华文教育与汉语和中华文化推广............................................21.2.2 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31.3 研究现状.........................................................................................................81.3.1 关于印尼华文教育性质和定位的研究............................................81.3.2 关于印尼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和现状的研究................................91.3.3 关于印尼华文教育师资的研究......................................................111.4 研究目标与意义...........................................................................................121.4.1 研究目标..........................................................................................121.4.2 研究意义..........................................................................................141.5 研究方法.......................................................................................................142 印尼华文补习学校(班)总体情况概述............................................................................... 152.1 办学背景.......................................................................................................152.1.1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152.1.2 印尼政府对华人、华文教育政策的调整......................................162.1.3 印尼华人社会的积极努力..............................................................162.2 特点...............................................................................................................18

 22.3 办学方式.......................................................................................................182.4 地位和作用...................................................................................................192.5 发展现状.......................................................................................................203 泗水新中校友基金会汉语补习学校华文教育现状调查....................................................... 213.1 学校简介.......................................................................................................213.2 行政管理模式和办学理念...........................................................................223.2.1 行政管理模式..................................................................................223.2.2 办学理念..........................................................................................233.3 班级及课程设置情况...................................................................................253.3.1 分班分级标准..................................................................................253.3.2 班级和课程设置情况......................................................................253.4 教材情况.......................................................................................................303.4.1 选用、改编教材情况......................................................................303.4.2 教师对教材的反馈情况..................................................................323.5 教师情况.......................................................................................................333.5.1 教师的来源和构成..........................................................................333.5.2 教师聘用标准..................................................................................353.5.3 教师待遇..........................................................................................353.5.4 教师培养..........................................................................................363.5.5 教师考核与评估..............................................................................373.5.6 教师教学难点和师资培训需求的调查..........................................383.6 学生情况.......................................................................................................403.6.1 来源和构成......................................................................................403.6.2 入学管理和升学管理......................................................................413.6.3 关于汉语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调查..........................................413.6.4 学生对学校管理及汉语课程的反馈..............................................433.7 泗水新中校友基金会汉语补习学校的汉语课...

篇二:印尼独立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与影响

2022 年第 1 期No. 1, 2022总第 280 期Sum No. 280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东 南 亚 各 国 中 文 教 育 政 策 对 中 文纳 入 国 民 教 育 体 系 的 影 响李宝贵

  吴晓文

 摘 要:

 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是提升中文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全球化时代,东南亚各国中文教育政策促进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体现了对象国政策所起的关键作用。研究发现,中文教育政策取向影响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向度;多语教育政策影响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广度;中文教育政策落实影响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效度。因此,应顺应中文国际传播发展趋势,遵照对象国政策的指导,协助对象国及时、有效地实施纳入政策,推动中文更深、更广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关键词:

 中文国际传播;东南亚各国;中文教育政策;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H195.3

  文献标识码:

 A收稿日期:2021-06-0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7ZDA306);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 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

  研究课题重大项目(21YH03A);2021年全球中文教育主题学术活动资助计划(SH21Y30);全国哲学

  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社科基金优秀社科学术社团奖励补助”(20STC016)。作者简介:李宝贵,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116029)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兼职研

  究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理事,辽宁省语言学会会长;吴晓文,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博士

  研究生。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1] 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是提升中文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得到了我国的配合与支持。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加大汉语国际推广力度,支持更多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2] 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建立中国特色国际课程开发推广体系,优化汉语国际传播,支持更多国家开展汉语教学。

 [3]中文纳入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陆俭明指出,汉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汉语教学能进入各国或者说多数国家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

 [4] 吴勇毅认为,助推中文被各国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第一外语、第二外语、第三外语、双语教学)的工作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应该是“十四五”期间国际中文教育的“中心”之一,须高度重视,要花大力气开拓与发展。

 [5] 李宇明、唐培兰指出,汉语国际教育就是促进汉语成为世界的重要外语,成为人类方便使用的公共产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汉语进入世界各国的基

 22础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需的重要的一步。

 [6]截至 2021 年,全球共有 76 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1 )在东南亚 11 个国家中,已有 7 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笔者在《中文纳入东南亚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动因机制与推进策略》一文中,分析了语言价值、语言选择和语言政策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对象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所起的作用,同时指出:

 “东南亚国家的中文教育政策是东南亚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依据,也是推进中文纳入东南亚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原则遵循。” [7] 本文以东南亚各国中文教育政策为切入点,探究东南亚各国中文教育政策对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影响。一、中文纳入东南亚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特征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挝这 7 个国家已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文纳入东南亚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特征比较见表 1。表 1

 中文纳入东南亚各国国民教育体系特征东南亚国家中文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纳入范围 纳入形式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课程体系 考试体系新加坡 重要语言 + + + + +马来西亚 重要语言 + + + + +泰国 重要外语 + + + + +越南 重要外语 + + + + +印度尼西亚 重要外语 + + + + +菲律宾 基础教育外语 - + + + -老挝 基础教育外语 - + + + -(一)中文在东南亚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李宇明、唐培兰将语言的外语角色分为:外事外语、领域外语、泛领域外语、基础教育外语、重要外语和重要语言六类。

 [6] 中文纳入东南亚 7 个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说明中文已成为该国的“基础教育外语”。由于东南亚各国语言生活状况复杂,中文在东南亚多国的地位已超越“基础教育外语”,向“重要外语”和“重要语言”进阶。1. 重要语言。由于殖民、移民等因素,一种外语在某国家、某地区长期居于重要地位,这种语言就会逐渐失去外语色彩,成为某国或某地区的“重要语言”。

 [6]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多民族、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华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高,中文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已成为“重要语言”。2. 重要外语。“重要外语”既是教育领域的概念,也是生活领域的概念。在基础教育中,位列前三位的都可以称为重要外语。

 [6] 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8](P97)

 英语是东南亚各国的第一外语,中文很难超越英语的地位。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大多数学校将中文作为第二外语选修课,少数学校将中文作为第一外语课。因此,中文在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可以称作“重要外语”。3. 基础教育外语。基础教育外语是指中文在该国家作为诸多外语中的一门外语,其地位低于英语,但是和俄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等外语同样进入基础教育体系。菲律宾和老挝这两个国家不但开设了中文课程,还开设了其他外语课程,中文的优势地位并不明显,因此,中文在菲律宾和老挝可以称作“基础教育外语”。( 1 )

 信息来源: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http://www.chinese.cn/page/#/pcpage/article?id=807&page=1。

 23(二)完全纳入与部分纳入从空间维度看,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方式有两种,即“完全纳入”和“部分纳入”。

 [9]1. 完全纳入。“完全纳入”是指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学段。由表 1 可见,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这 5 个国家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均已开设中文课程,中文教育在这 5 个国家已实现“完全纳入”。2. 部分纳入。“部分纳入”是指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某个学段。菲律宾、老挝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阶段已开设中文课程,但是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尚未颁布政策在初等教育阶段开设中文课程。因此,菲律宾和老挝的中文教育属于“部分纳入”,反映出菲律宾和老挝的中文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三)中文纳入课程体系与考试体系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形式包括纳入课程体系或考试体系。1. 中文纳入课程体系。中文纳入课程体系是指海外各国正式承认中文的法律地位,颁布政策将中文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开设。由表 1 可见,中文已纳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挝这 7 个国家的课程体系,中文纳入课程体系需要课程大纲、教学标准等为中文教学提供指导。2. 中文纳入考试体系。中文纳入考试体系是指中文成为大学入学考试、毕业会考等考试科目。由表 1 可见,中文仅纳入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的考试体系,说明这 5个国家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中文教学体系和统一的中文教学评估标准。菲律宾和老挝尚未将中文纳入考试体系,这两个国家的中文教育在教学评估标准、考试体系建设方面仍有待拓展。二、东南亚国家中文教育政策的演进东南亚各国中文教育政策演进过程十分复杂,在日趋开放的中文教育政策指导下,各国逐步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本文根据克洛斯和威力的语言政策取向分析框架,结合东南亚中文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东南亚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中文教育政策取向逐一阐释。(一)语言政策取向分析框架克洛斯的专著《美国双语传统》首次提出了语言政策取向分析框架,威力在克洛斯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整合和扩展了原始框架,最终将语言政策分为如表 2 所示的促进性语言政策、权宜性语言政策、宽容性语言政策、限制性语言政策、空白性语言政策和压制性语言政策六种取向。

 表 2

 克洛斯和威力的语言政策取向分析框架 [10](P34)政策取向 政策特征促进性语言政策 国家、政府机构分配资源以支持正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权宜性语言政策促进性语言政策的弱化版。制定法律不是为了扩大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而常常只是为了短期内的迁就宽容性语言政策 以国家明显缺乏对少数民族地区语言生活的干预为特征限制性语言政策 通过法律禁止或缩减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空白性语言政策 明显缺乏承认少数民族语言或语言变体的政策压制性语言政策 积极努力消除少数民族语言(二)东南亚国家中文教育政策取向的转变东南亚中文教育的发展十分曲折,与各国中文教育政策取向息息相关。1. 20 世纪初期殖民时期的宽容性中文教育政策东南亚国家除泰国之外,都曾有过西方国家殖民统治的历史。殖民宗主国语言明显影响官

 24方语言的选择,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等历史上被英、美殖民统治的国家。但是,殖民政府制定的语言教育政策相对宽松,没有严格限制华文教育。以菲律宾为例,虽然美国殖民统治时期大力发展英语教育,但是华侨陆续兴办华侨中小学和实业学校。1935 年 11 月,菲律宾自治政府成立后,华侨人口因中国战乱而迅速增加,华侨学校也在 6 年间增加 46 所,学生增至 2.1 万人,达到战前的最高纪录。

 [11](P53)2. 20 世纪中期独立建国时期的限制性中文教育政策进入 20 世纪中期,东南亚国家纷纷争取独立,推崇民族主义,不但排斥殖民宗主国语言,而且对其他民族语言也实施打压政策。马来西亚颁布《1961 年教育法令》,马来语学校改称国民学校,华文小学改为国民型小学,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不接受改制的中学则不再享受政府津贴,成为华文独立中学。新加坡于 1965 年建国后,实行双语教育政策,华文学校仍然以中文作为第一语言授课。由于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体系内全力推行英语教育,英语在新加坡各个领域成为主导语言,导致华文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减弱,很多华人学生进入英文源流学校学习,中文教育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菲律宾于 20 世纪 70 年代对华校进行“菲化”,使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性质由“华侨教育”变为“华人教育”,华文教育日渐衰落。印尼实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政策,排挤华人社会和华文教育。3.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化时代的促进性中文教育政策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倡导多元化语言政策,开始发展中文教育。华人社会的华文教育和主流社会的中文教学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整个中文教学的发展更成熟有效。马来西亚的语言政策提倡学生必须掌握马来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之外,也同时鼓励华裔和印度裔学生学习自己的母语。《2013 ~ 2025 年教育大蓝图》(10)规划提出马来西亚国民教育体系中保留多元文化教育,将继续推进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泰国于 1992 年将中文作为中小学选修课,1998 年将中文列入高考科目,2005 年颁布《泰国促进汉语教学,提高国家竞争力战略规划》,全面规划大中小学的中文教育。由此可见,泰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政策并不是单一政策,而是颁布了一系列中文教育政策推进中文深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越南为增强国民个人竞争力和国家语言能力,于 2006 年颁布《普及中学汉语课程的决定》。2016 年,越南教育部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开展中文作为第一外语的教学。越南 9 个地区的 28 所初中、18 所高中,共约 12,000 名学生选择中文作为第一外语学习。

 [12](P257)菲律宾教育部于 2008 年开展“外语特别项目(Special Program in Foreign Language)”,旨在提高菲律宾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培养国际化的人才。2011 年,中文相继西班牙语、法语、日语、德语之后成为公立中学正式外语课程,标志中文正式纳入菲律宾国民教育体系。老挝教育部将法语、越南语、中文列为大学和中学可选修的第二外语。2017 年,中国与老挝教育部签署《2017 年 — 2019 年教育合作计划》,中国将为老挝提供中文教学支持,帮助老挝开展中文教学。综上,20 世纪以来,东南亚各国中文教育政策取向由宽容性政策转向限制性政策,再由限制性政策转向促进性政策。全球化时代,东南亚各国的促进性中文教育政策推动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体现了对象国政策所起的关键作用。(三)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政策类型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指海外各国通过颁布法令、政令、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等形式,以大中小学开课、高中会考、汉语专业学历教育等方式,在国民教育体系的各个学段进行汉语教育。

 [9] 海外各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政策落实主体一般为教育机构,各教育机构在大

 25中小学等教育环境中执行国家的中文教育政策。这些决策通常包括中文以何种形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文纳入到什么程度(多少学校、哪个学段、什么课型、多少课时、什么教材、如何考试等)?语言政策类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语言政策是“法律上的”语言政策,具有以书面...

篇三:印尼独立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与影响

.6,2019Vol.30General

 No.

 1552019 年第 6 期

 第 30 卷

 总第 155 期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印尼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华族身份认同调适— — 基于印尼华文文学作品的视角马峰(中山大学中文系 , 广东珠海 519080)[ 摘要 ] 在不同历史时期 , 印尼华丈教育书写的题材各有偏重 , 而华族个体与群体的创伤书写是其一

 大核心主题 。

 华文教育创伤书写的阶段性特征明显 , 官方对华丈的禁绝则是最大的创伤源 。

 在创伤及其前

 后 , 印尼华族的身份认同也有相应的变化与调适 。

 1966 年之前 , 新式华文教育从开创到发展都相对平稳 , 相

 关议题主要来自于华文学校内部 , 母语教育使命与族群认同 、 中国认同紧密相连

 1966 年至 1998 年 , 苏哈托

 政府强制实施少数民族归化政策 , 随着华丈学校被强制关闭 , 华文教育进入最为艰难的创伤期 , 华族的文化认

 同也被当地的政治认同所遮蔽

 1998 年以后 , 在民主改革的宽松文化环境下 , 国民教育体系开始接纳华文 ,

 而去身份化的三语学校成为华文教育创伤的疗愈途径 。[ 关键词 ] 华文教育 ; 印尼 ; 创伤书写 ; 身份认同 ; 华文文学[ 中图分类号 ] G75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7178(2019)06-0143-09在跨文化的多元语境下 , 斯图亚特 • 霍尔 ( S

 Hall) , 霍米 • 芭芭 ( H

 K

 Bhabha) 、 艾略特 ( T

 S

 Eliot) 、 乔治•拉伦 ( J

 Larrain) 、 彼得•伯克 ( P

 Burke) 等西方学者对身份认同早已展开深入研

 究 。

 有关海外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 以王屣

 武为代表的历史学者也有系统梳理 。

 在华文文学

 领域 , 身份认同研究日渐受重视 , 有学者指出 ,

 “ 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 在海外华文文学知识谱

 系中 , 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诗学问题 ” 。

 ⑴仅就印尼

 华族的身份认同研究来看 , 云昌耀的 《 当代印尼

 华人的认同 》 已从社会学角度深入探讨了当代印

 尼华人多面向的认同过程 。

 ⑺本文则借助华文文

 学与华文教育发展的交叉视角集中分析印尼华族

 身份认同的历史壇变及其自我调适 。语言是文化的表征 , 它承载着文化传统与民

 族记忆 , 是一个族群确认自我身份的重要标记 。

 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认识或了解某种文化 , 而

 使用母语对本族的文化沿袭至为关键 。

 约翰 • 爱

 德华兹 ( J

 Edwards) 注意到语言与身份的内在联

 系 , 他认为语言教育活动在身份保护中是本质性

 的 。

 ⑶就海外华侨华人而言 , 华语是华族的母语 ,

 华文是华族文化的表征 , 而华文教育则是维护族

 群身份的最有效途径 。

 陈志明强调 , 对于受华文

 教育的华人而言 , 能说会写中文被看做华人文化

 与族群认同的关键 。

 ⑷韩晓明则从继承语理论

 ( Heritage

 Language

 ) 角度指出 , 华语是华人移民

 使用的语言 , 理所当然应划入继承语的范畴 。

 ⑸

 华人继承自我族群的母语源出自然 , 这种语言的[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2019-09-15马峰 ( 1981

 — ) , 男 , 山东临沂人 ,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博士后 , 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华文教育及

 华文文学 。〔 基金项目 ]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66 批面上资助 “ 百年中国新文学对印尼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 ” (项目

 编号 :

 2019M663342) 的阶段性成果 。[ 致

 谢 ]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 , 匿名评审人提供了修改建议 , 特此致谢 !143

 —

 多元并存理应是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趋势 。

 学习

 母语是最基本的人权 , 而印尼政府推行少数民族

 归化政策 , 因此有悖于归化国策的华文教育也就

 在被禁绝之列 。

 1966 至 1998 年 , 华文在印尼遭

 政府强制取消 , 这必然在华族群体中烙下无法抹

 除的伤疤 。

 封闭华校是对华族母语学习权的侵

 犯 , 不仅产生语言 、 文化 、 精神的创伤 , 也造成华校

 教师及华校生的生存困境 , 这是对华人族群身份

 的严重侵害 。华校关闭也让华文文学遭殃 , 很多作家无奈

 停笔 。

 当前的印华作家基本都是华校关闭的受害

 者 , 有华校失业教师 , 有失学的华校生 , 有些则未

 能接受华校教育 。

 这些写作者的失落情绪不免在

 文学中或隐或显地流露 , 于是失语的创伤小说也

 在华文解禁后陆续登场 。

 这些作品有意回归历史

 现场 , 从个体创伤去形塑群体创伤 , 而集体的创伤

 记忆更能贴近并还原历史最真实的一面 。

 杰弗

 里 • 亚历山大 ( J

 C

 Alexander) 认为 :

 “ 当个人和群

 体觉得他们经历了可怕的事件 , 在群体意识上留

 下难以抹灭的痕迹 , 成为永久的记忆 , 根本且无可

 逆转地改变了他们的未来 , 文化创伤就发生

 了 ” 。

 ⑹文化创伤在边缘族群的身上表现尤为明

 显 , 印尼华族的文化创伤往往处于隐在状态 , 而本

 土华文作家的创伤书写则让文化创伤近乎原生态

 地显性呈现 。

 正如安妮•怀特海德 ( A

 Whitehead) 所言 , “ 在允许被压抑的内容浮到意识

 中时 , 创伤小说在反思历史表现的道德规范上做

 出了重大贡献 ” 。

 ⑺创伤是指施动者(施暴者)对

 受动者(受害者)在肉体或精神上造成的伤害 , 施

 受双方既可以是个人 , 也可以是群体 ; 既可以来自

 民间 , 也可以来自官方 。

 个体创伤往往发生于某

 时某地 , 其范围仅指向个体内部 。

 群体创伤的指

 向则更为复杂 , 可以是家庭或家族的小群体 , 也可

 以是族群或国家的大集体 , 对其创伤溯源则需要

 回到特定的历史情境 。就印尼华人社会的现代教育而言 , 华文教育

 书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题呈现各异 , 而华族个

 体或群体的创伤书写无疑占有极大比重 。

 当然 ,

 华文教育的创伤书写并不是一以贯之的 , “ 华校

 封锁 ” 可被视为最大的创伤来源 , 当时印尼华族

 的身份认同也有相应的变化与调适 。

 在创伤前期

 ( 1901-1966 年) , 华文教育处于摸索开创与相对

 自由的发展阶段 , 在强调母语教育的同时彰显出

 强烈的华族认同乃至中国认同倾向 。

 在创伤期

 (1966 — 1998 年) , 印尼政府推行华文封锁与少数

 民族归化政策 , 华族群体处于漫长的伤痛与压抑

 之中 , 族群的坚守与蜕变 、 出走与融入都历尽艰

 难 。

 在疗愈期 (

 1998 年以后 ) , 政府实行文化开

 放 , 华文教育迎来复苏的曙光 , 华族在抚慰创伤的

 同时也开始积极寻求新生与转机 。一 、 华文教育发展与华族身份建构从海外华人的教育发展史来看 , 1690 年 6 月

 华人甲必丹郭郡观在荷印巴达维亚创设了明诚书

 院 , “ 明诚书院的 ’ 义学 ’ 是属于识字班性质的 , 是

 印尼华人社会创设学校之始 , 也是海外华人创设

 学校之始 ” 。

 ①在华文教育的开创与发展期 , 华族

 对母语的推崇并不是纯粹的语言学习 , 还凝注着

 传承中华文化的强烈使命感 。20 世纪初 , 中国的政治维新 、 文化运动与教

 育改革波及南洋地区 , 康有为赴新马及印尼访问

 劝学 , 孙中山对华侨教育的支持 , 南来文化志士的

 参与 , 无不促成新式教育的发展兴盛 。

 在印尼 , 虽

 然遭受荷兰殖民者的限制 , 华侨的文化教育 、 新闻

 事业依然卓有成效 。

 1901 年 3 月 17 日 , 中华会

 馆属下的中华学堂在巴城成立 , 它标志着印尼华

 侨新式教育的开始 。

 凭着华人的文化眷恋与民族

 热情 , 早期的华文教育在艰难中稳步前进 。

 “ 1919 年 , 全印尼有华侨学校 250 所 ,1926 年增至

 313 所 , 学生 31441 人 。

 1941 年 , 据中国侨委会统

 计 , 印尼有华侨学校 502 所 , 学生 65000 人 ” 。

 ⑻日

 本南侵时期 , 华文教育相对沉寂 。

 国家独立初期 ,

 荷兰殖民者与印尼政府的冲突不断 , 而华文学校

 在政局动荡的罅隙中也赢得复办与开拓的契机 。

 1949 年后 , 苏加诺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颇

 为紧密的联系 , 这为华文教育提供了相对宽松的

 环境 。

 1950 — 1957 年是华文教育的繁荣期 , 到

 1957 年 11 月 , 华侨学校共 1861 间 , 华侨学生有

 301401 人 , 印尼籍华裔学生约有 97000 人 。

 ⑼随①

 巴达维亚 (Batavia), 当时的华人习惯称之为 “ 巴城 ” (或吧城) , 即现在印尼的首都雅加达 ( Jakarta)

 o 郭郡观倡办 “ 义学 ” , 其倡议

 体现出当时华人社会的公益观念 , “ 建病厝 , 立义学.额曰 :

 ’ 明诚书院 ’ , 以利后人 … … ” 。

 参见陈国华编著 :

 《 先驱者的脚印 :

 海外华人教

 育三百年

 1690 — 1990 》 , 多伦多 :

 皇家金斯威公司 ( Toronto :

 Royal

 Kingsway

 Inc. )

 ,

 1992

 :

 1

 -2 O144

 —

 后政府以各种借口取缔华校 , 至 1966 年全面关闭

 华校 、 华报 、 华社 。

 在这段相对自由的发展时期 ,

 华文教材基本都输入自中国 , 而华文教师也有不

 少是南来文人 。

 因此 , 华文教育题材大都具有面

 向祖国的情结 , 基本以歌颂型与反思型为主 。

 就

 身份认同而言 , 在印尼独立以前 , 华族通过母语认

 同表现出强烈的中国倾向 , 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

 皆指向祖籍国 , 这一身份建构的主流趋势甚至在

 印尼建国后仍得以延续 。

 20 世纪 50 年代 , 随着

 印尼对国家意识的强调 , 以及双重国籍问题的逐

 渐解决 , 华侨身份不断被入籍本土的华人身份所

 取代 , 其政治认同也就转变为印尼认同 , 而文化认

 同的本土遭变则显得漫长且复杂 。( 一 )

 歌颂祖国型的政治正确当时的华侨由于具有中国国籍 , 其身份认同

 无疑是倾向祖国的 , 这也体现在以传播与继承中

 华文化为使命的华文教育事业上 。

 其中 , 黄东平

 被誉为 “ 华侨史诗 ” 的长篇三部曲 《 侨歌 》 算是典

 型代表 , 作品精细描绘出华文学校在 20 世纪

 20 — 30 年代的荷属东印度华侨社会中的引领作

 用 。

 主人公徐群是思想进步的南来文人 , 他从上

 海被聘请到南洋坷埠的 “ 中华学校 ” 任教。

 他积

 极宣传爱国思想 , 让华侨学生成长为爱国救亡 、 服

 务侨众的热血青年 。

 然而 , 中华学校由于掺杂了

 国民党与进步势力的明争暗斗 , 最终导致徐群被

 驱逐出境 。

 在国共内战时期 , 华校的党争事件更

 是有增无减 。

 这些源自中国的政治因素介入本土

 社会 , 必然引起荷兰人的担忧 。

 为了强化殖民统

 治 , 官方曾采取过限制中国进步人士入境 、 驱逐华

 文教师和取缔华文学校的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 , 印尼华校的爱国热情更为高

 涨 , 回国升学成为一种爱国仪式 , 即使无法回国 ,

 “ 服务华侨也是服务祖国 ” 。

 黄裕荣被称为 “ 印尼 的保尔•柯察金 ” , 少年时期随父南来印尼 。

 他

 的 《 在伟大祖国感召下 》 表现出对新中国的热爱

 以及对华侨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

 爱芳促使被国

 民党反动派蒙蔽的爸爸发生转变 , 让其认识到新

 中国的伟大 , 她自己更是十分渴盼回国服务 。

 然

 而 , 正当华侨教育界师资缺乏的时候 , 她离开必然

 会影响到求知的学生们 。

 于是 , 她放弃回国学习

 的机会 , 决定把对祖国的爱寄托在对华侨下一代

 的教育上 。阿五是华侨教育的历史见证者 , 曾在华校任

 教 20 余年 。

 1926 年 , 他回国读中学 , 毕业后考进

 国立中山大学 , 后因家庭变故而辍学重返印尼 。

 1951 年 , 他写的两篇小说也具有浓重的爱国意

 识 。

 其一 , 《 丽丝 》 中的华校生李如兰有着高涨的

 回国热情 , 她不顾家人反对 , 表现得异常坚决 。

 最

 后 , 考虑切身情况以及立刻回国的不现实 , 她决定

 留下来继续念高中 , 但是并未放弃回国梦想 。

 其

 二 , 《 蜕变 》 表现华校新气象 , 青年学生的进步思

 想逐渐影响到华侨家庭的内部 。

 钟翰生是西化的

 象征 , 他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学校 , “ 翰生 ” 之名

 不乏受西方教育影响的寓意 。

 他留美读过麻省大

 学 , 回印尼在洋人公司任职 。

 他本来希望把儿子

 培养成西式人才 , 而后来却在偶然的机缘下将他

 送进了华校 。

 钟翰生起初对中华民国的动乱感到

 失望 , 更看不惯儿子接触马列主义思想以及热衷

 于进步社会活动等做法 。

 但随着儿子揭穿洋人公

 司的种族歧视与剥削本质 , 他的西化思想开始蜕

 变 。

 这种态度上的转变还与南来文人们的宣传影

 响有关 。

 小说中的情节显示 , 此时的华校显然成

 了培育爱国思想的核心阵地 , 其中一个人物李省

 臣的身上便带着进步文人的印记 , 他从中国大后

 方辗转来到南洋并在华校任教 , 可以看出当时社

 会主义新中国在印尼华侨中的影响 。( 二 )

 反思本土型的文化正确印尼华校在歌颂爱国情操的同时 , 也不得不

 面对本土适应的问题 。

 对于侨校办学的方针 , 当

 时就有培养学生回国升学与培养侨居地服务人才

 的激烈争论 。

 然而 , 反思本土华侨教育的前提依

 然是以服务祖国为标准 。

 随着印尼政府的不断巩

 固以及崭新的国家形象建构 , 中国侨民身份也逐

 渐转为拥有印尼籍的华人 。

 在华校教育方针的调

 适方面 , 面向祖国的政治正确也相应转为扎根本

 土的政治正确 。

 于是 , 在效忠印尼的政治认同上 ,

 华族保留了对祖国的文化认同 。

 相比于政治认同

 的敏感导向 , 文化认同可以更为安全地保护族群

 身份 , 而基于 “ 本土政治正确 ” 之上的 “ 中华文化

 正确 ” 也是因应时势的有效策略 。在 20 世纪 40-50 年代 , 华族与华校都面临

 转型 。

 在华教议题上 , 阿五基本上持守着立足本

 土 、 正视现实的客观心态 。

 在人物塑造上 , 虽然不

 乏对满腔热血回祖国的赞赏 , 但是也阐发出留守

 本土 、 服务华侨的文化责任感 。

 其对华文教育的

 书写大体可归为四类 :

 第...

推荐访问:印尼独立以来的华文教育政策与影响 印尼 独立 影响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