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9篇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文章汇编55篇 【篇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基调奠定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文章汇编 5 5 篇【篇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基调奠定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担负着领导社区治理的重要职责,要把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好,把社区居民和单位组织好,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为民服务理念,在提高“深度”“广度”的同时,增加社会治理的“温度”。
区域统筹,让社会治理保持“高温”。围绕城市社区党组织在城市管理服务、凝聚居民群众、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轴心”作用发挥,进一步强化区域统筹发展,层层压紧压实政治责任,督促城市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扛起主责、担起主业、当好主角”。增强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战斗力,着力解决城市党建在引领社会治理当中“有的埋头干、有的站着看”的突出问题,形成城市党建推进城市社会治理区域统筹发展的新局面,让城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工作保持“高温”态势,为解决新时期社会治理难题提供保障。
条块协同,让社会治理实现“恒温”。围绕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形成市级统筹、县级主推、街道主抓、社区负责的“四级”党组织协调工作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领域党建相互融合,将党的声音传递到“神经末梢”,着力破解城市社会治理中“各弹各的调、各吹各的号”问题。探索以块为主、条块融合、双向用力的具体抓手,逐步健全城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定期沟通、常抓常管、上下协同解决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让城市社会治理保持“恒温”。
上下联动,让社会治理告别“低温”。围绕提升党组织加强城市社会治理的水平,完善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架构,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建立起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的社会治理合力,
发挥好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能量,促进城市基层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共用、功能衔接,健全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机制,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和群众活动团队,不断完善城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让社会治理告别“低温”。
以“为民利民惠民”为准则,科学制定治理手段,广泛听取社情民意,推动人性化执法监督,大部分群众不认可的坚决不做,大部分群众呼吁的加快落实,提高城市的包容度和管理精细化水平,让生活区更有“生活气”。也要加大社会治理宣传,凝聚全社会治理力量,通过有效讲解,争取更多群众的支持,让更多群众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让社会治理真正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篇二】
深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时代赋予的一道必答考题,是解决城区治理突出问题的现实需求。不能等,不能慢,不能拖,全面提升抓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水平,要聚力打好体制机制、人力资源、服务着力点等组合拳,同心助力基层治理向优向好。
“两种机制”系统引导打好“主动仗”。要落实好平战转换机制、共建共治机制,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凝聚共建共治合力。平战转换是将社区平时的运行制度和管理机制向战时转换,是战斗潜能、保障潜能、动员潜能、科技潜能等转化为综合作战能力的关键,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平战转换机制,并在不断演练演训中提升机制转换应变能力;要逐步建立并完善社区共建共治共享长效机制,社区人力物力等各项资源相对薄弱,要充分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建立驻区单位、社会组织、政府购买方式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等多元共治机制。
“三方资源”吹响协同治理“集结号”。社区涉及的人员广且人口流动大,矛盾纠纷多,要有效推进社区治理需协调整合社区、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三方资源,要强化政府主导,注重以居民需求为指引,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发挥社会组织优势,培育城乡社区多元服务主体,将联动效应推广到社区养老、社会救助、精准扶贫等更多民生领域,激发基层社会活力,鼓励社会组织快速发展。保障“善治”,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加强对行业的法律约束,促进社区治理高质高效发展。
“四个着力”激活高效治理“一池水”。党建引领加强基层治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升抓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水平需在“四个着力”上做足功夫,
即着力抓好硬件设施保障,硬件设备是促进社区治理的前提,涵盖人员、场地、办公用品、服务设备等各项基础设施,要加大各级财政对社区的投入力度,保障合理的办公场所和活动场所,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着力抓好社区智能化建设,“互联网+”时代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科技的融入,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与社会治理相关环节和领域的交互融合,充分释放制度优势,更好提高治理效能,为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着力紧扣服务主题,提升服务居民能力,将治理寓于服务之中,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居民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让社区群众能够不出社区解决生活上的难题。着力创新抓实物业建设,通过抓实物业抓实小区,抓实小区提升社区,最后达到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微观基础,在疫情防控中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重要载体。
在疫情防控这场“大考”中,不仅是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一次全方位的检验,而且还是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担当,如何找准“智”与“制”和“治”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补齐制度建设的短板,堵住智能化管理的漏洞,强化社会治理的弱项,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堡垒作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成为当前和今后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党建引领,解好“小区治理”这道题。从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区是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战场,而党组织就是抗疫交锋的阵地,疫情防控期间所有“战时举措”的落实、实际问题的暴露和解决,都在这里被感知,这就为我们破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提供了“解题思路”。针对小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管理“各唱各的调”的现象,要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打造基层服务效党组织升级版,多方位延伸党组织触角,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小区治理中实现全覆盖,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便捷服务。
部门协同,解好“资源整合”这道题。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如果不能有效整合辖区各种资源,搭建基层党组织与辖区部门协同作战的联动系统,建立资源信息互通贡献渠道,基层社会治理就会一盘散沙,没有“粘合力”,更缺乏“战斗力”,不但会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还会加大基层社会治理的负荷。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改进和完善区域协同作战机制,可以更好解决资源互补问题,防止职责交叉或者衔接不畅等原因引起的相互推诿、不作为等现象,从而实现资源整合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心同力,解好“共治共享”这道题。在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一个辖区内的党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业委会、居民群众等社会力量既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又是社会治理的共享者。要推进辖区社会治理共治共享,就要积极整合辖区资源,加强与辖区党组织协同作战,牢固树立“一盘棋”思维,紧紧拧成“一根绳”,同心同向发力,才能共同为小区社会治理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辖区党组织之间资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构建“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成为“人人共享”共同体。
实践出真知,从本次疫情防控工作可以看出,要解答好“社会治理”这道难题,就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将“智”“制”“治”有机结合起来,筑牢社会治理的根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篇四】
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正是社会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作为治理体系的“底盘”,基层治理大有可为。只要找准“方向”,蓄足“能量”,激活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就能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宜居的有机融合。
整合力量,搭建社会治理新平台。按照机构拓展、功能延伸、资源整合、力量聚集的原则,建设集诉求受理、矛盾调解、法律服务、社会心理服务、退役军人服务、网格化服务、综治信息平台于一体的社会治理中心,打造横向联动、纵向贯通
的维护稳定指挥平台,实现统一指挥、高效运行。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整合有关部门职能力量,实行集中办公、集约管理、集成服务。将矛盾纠纷和群众诉求的预防排查、化解处置与司法调解有机融合,建立分析研判、督查督办等工作机制。通过整合资源、聚合力量,确保群众的各类诉求“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办”。
推行“四访”,创新诉求化解新模式。创新“四访”信访诉求化解新模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变“坐等上访”为“主动下访”;干部只有“沉下去”,民情才能“浮起来”,满意度才能“升起来”。随时下访,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只进一扇门、只来访一次;“面对面”沟通,“一对一”化解,“精准约访”听民声,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打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矛盾不上交,“联动化访”保稳定。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疑难复杂信访案件随时召开协调会议,抽调相关职能部门、法律工作者、调解专家,组成化访专班,通过调解、诉讼、教育、救助等方式联动攻坚,确保联动化访工作“联”得起、“动”得了、“化”得掉。
着眼预防,探索矛盾调解新路径。要把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创新实施人民调解工作法。发挥网格员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由网格员对网格内苗头性矛盾纠纷进行摸底排查,确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无死角。建立“人民调解员+法律顾问”调解模式,以人民调解员调解为基础、以村居法律顾问指导为保障,发挥人民调解员与村居法律顾问的优势,让问题得到快速解决。充分发挥农村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生产一线、农村阅历和基层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优势,处理化解各类家庭矛盾纠纷、邻里关系纠纷。从社会道德、家庭伦理等人文角度化解纠纷,实现人民调解无痕化,构建和谐美丽幸福家园。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呈现新特点新趋势,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新压力新难度。补齐这块短板,就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强化党建引领,凝聚群众力量,创新服务模式,全面激活社会治
理的“神经末梢”。
【篇五】
无论是万众一心抗击疫情,还是军民合力抗洪防汛,我们国家都能以最短的时间汇集最多资源解决紧迫问题,全国人民都能紧紧围绕党中央、展现出空前的凝聚力,这都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理想中的家园,社会安定有序,城市功能齐全,政府运转高效,人民富足幸福。而建设这样一个社会,需要多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需要人民当家做主、自治和参政,需要以群众的需求为纲、以人民的幸福为本。
多方联动,社会治理需齐抓共管。有序高效的现代社会,需要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力量的齐心协力,需要体制机制和法律规范的保障,需要科学技术和创新方法的赋能。安全生产整治,需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政府进行监督管理;建设文明城市,需人民群众的自觉自发和主流媒体的正确引导;夏季防汛抗洪,从人民子弟兵到刚下“考场”又上防汛“战场”的高考生。社会治理涉及多领域、多层次,虽由我党引领,但少不了统一战线的同心同德;虽由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但少不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群众路线,基层治理靠群众力量。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地域范围广、涉及人数多,靠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效率不够高、反应不够快;人民群众最了解自己的需求、基层的状况,社会治理依靠群众的力量,能解决问题更快、更准。“网格里的事网格里办”,实现基层治理的精耕细作、资源调度的高效便捷;发挥“常州老娘舅”的作用,建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让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不再难;召开市民听证会,用活用好市政热线、意见信箱,让群众的智慧闪耀在政府的决策中。发挥群众的自治能力,汇集群众的智慧力量,接受群众的监督意见,能让社会治理释放出新的活力。
以人为本,发展硕果让群众共享。社会治理的目的是让城市更加宜居,老百姓更加幸福。建设服务型政府,“一窗受理”全能经办,让群众事不再难办;完善城市功能,通行地铁、开放公园、改造图书馆,增加群众获得感;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老旧小区,整治“散乱污”企业,增强群众幸福感。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是人民。公安部门打击犯罪,构建平安社会;市监部门专项整治,打造诚信社会;教育部门解决入学难题,打造书香社会;疾控部门积极防控,打造健康社会……这都是为了打造百姓的幸福社会,让百姓过得安心、放心、舒心、顺心。
实现社会现代化治理,“共建”是基本要求,需要你我“同心”;“共治”是主要途径,需要你我“同力”;“共享”是根本目的,大家共享发展的硕果!
篇二: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基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 思考
作为城市治理的末梢和基础,基层治理要求主体多元化、过程协商化、资源广泛化、结果持续化、约束公约化。但从当下的实践看,基层治理在上述五个方面都还存在着主体单一、协商不够、资源来源不广等问题。为了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工作主体上要更加注重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工作过程上要更加注重双向的沟通协商,资源来源上要更加注重各方统筹,工作持续性上要更加注重建管治并举,约束机制上要在法治和德治基础上,更加注重以约而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 XX 杨浦滨江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末梢,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基层治理的现代化。近年来,XX 基层社区围绕创新社会治理做出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但对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基层治理的“实然”与治理内在要求的“应然”相比,还存在问题和不足。文章在厘清与治理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何谓基层治理 要弄清基层治理,首先要理解“治理”的内涵。广义上来说,“治理”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就是“统治”加“管理”的简写,这个意义上的“治理”早已存在,其含义包括统治、整治、管理、管治的意思;第二个层面的含义,是国际社会科学界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范畴,对应于“统治”。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很多学者和機构都对治理进行过定义。比如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认为,
治理是通行于规制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制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有 4 个特征:(1)治理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不以支配而以调和为基础;(3)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4)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更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社会治理则是治理理论理念、方式方法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和体现,而基层治理则是社会治理在城乡社区的应用和体现,城市的社区治理、农村的村落治理,都属于基层治理范畴。综合上述理论,可以把“基层治理”理解为:基层治理对应传统的基层管理,就是基层各利益相关者在社区工作实践中,为了实现一个目标或者解决存在的问题,相互之间充分沟通、广泛协商,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或实现的结果。基层治理有如下特点:
1. 主体多元化
基层治理是“大合唱”不是“独角戏”。《决定》提出的“28个字”的社会治理体系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这 16 个字都是讲工作主体的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
划分,支撑一个社会运作的事务(物品)有三类:公共事务(物品)、私人事务(物品)以及介于公私之间的混合事务(物品)。涉及基层社区的事务(物品),既不像是纯粹私人的事务(物品)比如面包、衣服、购物、理发等,由群众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自主决定;也不像纯粹的公共事务或物品如国防、外交、治安等,由国家通过强制征税的职能予以实现,往往介于公私之间,涉及不止一个利益主体如小区道路停车、楼道堆物清理、加装电梯、车棚改造等,都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也不应是政府单一主体的事情,需要政府与社会、市场各类主体发生更为密切的联系,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2. 过程协商化
从治理的内在要求看,众人的事情需要众人商量。统治和管理往往带有强制性,而治理则倡导合作、对话、协商。在人类历史长河的一个相当长时期,作为统治主体的国家具有强制力,甚至垄断了对暴力的合法使用;而在治理体系中虽不能完全排除强制,但体现更多的是平行的权利关系,故而更多要靠合作,而不是靠强制命令。所以根据治理理论,要在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治理过程的民主化,不是单方面的行政指令,而是以协商为基础的决策、执行、反馈机制。
3. 资源广泛化
基层治理所需资源既不是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获取,也不是单纯依靠行政机制获取,而是各种机制和各种资源的揉合,尤其是在当下街道财力有区级保障的前提下,更需要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最大限度撬动方方面面资源的投入。从横向看,需要整合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资源;从纵向看,有市级资源、区级资源、街道资源、居委资源、居民资源、辖区单位资源、社会组织资源等,资源来源无论来自哪个单一一方,都难以实现基层的有效治理。
4. 结果持续化
一定意义上,行政机制和市场机制强调的都是效率,其区别在于:行政机制靠令行禁止,市场机制靠等价交换;但社会领域不能靠行政命令和等价交换以求效率,需要通过协商沟通以求长效和持续。比如对于涉及基层的项目建设,治理需要更加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的系统考虑,不能重建设轻管理;再比如对于社区管理,治理强调标本兼治,而非运动式执法,否则就会陷入行政化的管理惯性,容易出现治理——回潮——再治理——再回潮的循环往复。
5. 约束公约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
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规范和约束我们行为的道德和法律。法律是刚性的,需要国家强制力;道德是柔性的,依靠个人内省和自觉,上面述及的民约、公约则是介于法德之间,刚柔并济。治理就是要将充分协商、达成共识的内容用书面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约,形成法律与道德之间的一种约束。
二、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 从工作主体上看,政府主导有余,而市场和社会参与不足
社区建设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领和支持,但绝对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行动,如此则是以治理之名陷入管理甚至控制之实,就会造成社会成员的依赖性,影响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相对充裕,再加上项目实施过程中过于追求效率,进而在基层治理中有政府大包大揽的倾向,而居民往往拥有“太多的权利,太少的责任(too many rights, too few responsibilities)
”,在事关自身的社区公共事务如美丽家园、小区停车矛盾、垃圾分类等中,往往更多做“裁判员”,而不做“运动员”,成为消极的观望者和积极的批判者。
2. 从工作过程上看,从上到下行政化推进有余,而双向沟通协商不够
没有参与感就没有获得感。而有效参与则内含“简单事情复杂化”的逻辑,行政机制却倾向于“复杂事情简单化”,其内在逻辑对自下而上的沟通有所排斥。基层治理“必须奉行过程主义的导向。以目标和效率为导向的治理往往导致良性互动的丧失。”在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中,比如美丽街区、美丽家园,从设计到建设,往往成为基层政府单方面行动,行政化的色彩比较浓厚。
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因在程序上未有效征询居民意见就缩减绿化、大件建筑垃圾集中堆放点、释放停车位等,也经常招致居民投诉。这种降低双向沟通协商以追求效率的导向,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老百姓的获得感。居民区自治基金项目和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在使用过程中,这种情况也较为普遍。
3. 从资源来源上看,公共资源投入多,而社会资源尤其是居民 资源投入不够
一方面,从面上需求看,存在基层治理对资源的需求无限与政府资源投入有限的矛盾,随着 2019 年以来公共财政收入因大规模减税降费以及宏观环境变化增幅明显下降,供需之间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从具体事项看,又存在政府资源投入过多,因“集体行动的困境” 导致社会资源投入
不足的问题。比如美丽家园建设,本该由居民投入的部分,也以“墊资”的方式由公共财政投入;还有一些智慧社区项目,无论是属于纯公共部分的市政道路,半公共部门的小区出入口,还是纯属私人物权的小区内部的信息化设施,也都由公共财政包揽。这不仅影响公共财政的公平性,而且会使公共财政投入无法可持续,且容易产生挤出效应,抑制市场和社会资源的投入。
4. 从工作持续上看,前期的建设改造投入有余,而改造后的管治投入不够
2019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XX 考察时强调,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力量。但在基层实践中,往往存在重视前期的建设或改造,而对后期的管理考虑不够、投入不够,主体责任也不明确,导致“建设改造——破旧损坏——再建设改造”的循环往复,难以持续。
特别是美丽街区、美丽家园、“三微治理”(楼栋微整治、空间微改造、景观微更新)等硬件建设项目,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前期由政府大包大揽投入,但在项目谋划时,没有考虑如何保障后续管理的人、财、物,管理主体责任如何划分,最后不得不由政府托底,即便有所考虑,但由于落细落实不够,也很难落地实施 ,很容易陷入上面提到的循环。
5. 从约束机制看,以法而治和以德而治有余,而以约而治不足
现代社会,无时无处都需要规则,否则就难以建立起有效的运转体系。这种规则既可能是法律、道德,也可能是规约。目前,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从政府角度,对一些社区治理的中的突出难题——比如跨门营业、违法搭建、楼道堆物、加装电梯、停车管理等,按照法律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来进行约束和规范的多,但往往依赖运动式执法,很容易回潮,效果难以持久;从居民角度,依照不成文的道德规范,对个别居民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诫的也有之,但由于道德基于内省的约束特性特征,有效性也受到很大局限。
三、提升基层治理的对策建议 1. 从工作主体上,更加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着力形成更加均衡的多元治理结构
发挥居民主体作用是民众政治地位和“主人翁”精神的直接体现。群众路线不仅要一切为了群众,还要一切依靠群众。针对当前社区治理中政府主导有余,而市场和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一是从思想观念上,要摆脱传统的政府的“父爱主义
( Paternalism)”思维,充分相信群众的智慧,真正相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相信群众,才会在工作中依靠群众,千方百计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不断培塑社会建设领域的“参与式接受”⑦。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大到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小到“三微治理”,无论前期的规划设计、中期的建设改造,还是后期的维护管理,都要充分听取、广泛采纳居民意见建议,居民在参与中不断提升公共意识,从消极的观望者转化为积极的参与者,使政府主导推动与老百姓的日常感受、日常需求紧密联系,才能不断地构建并持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包括居民多元共治)的体系,不断向善治的目标迈进。
2. 工作过程上,更加注重双向的沟通协商,着力形成“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 的工作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虽然治理不能完全排除单向度的强制,但更多是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度的沟通协商,才能求得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降低决策执行的成本。为此,建议从以下两方面作出改变:一方面,改变精英主义的思维,充分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高手在民间;从管理学上看,专业人士追求的所谓最优方案是不存在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可以
在小区中动员既热心公益,又由一定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历的居民组成“美丽家园建设协理小组”(不用项目建设中常用的“监理小组”或“监督小组”),全程参与美丽家园项目方案设计、硬件建设以及建设后的管理。另一方面,畅通双向沟通协商的通道。从上而下,对于由街道或居委发起的议题或者事项,可以通过小区微信群、网上 E 睦邻、小区公告栏等方式,就相关议题、方案、实施路径、后续管理等,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从下而上,对于居委会以自治基金或者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全额或部分支持的项目,可以追问四句话:第一,是居委会想做还是居民想做?第二,是少数居民想做还是大部分居民想做?第三,居民自己是否参与了方案的制定和资金的支持?第四,相关项目实施以后的后续管理是否落实?如果这四句话都讲清楚了,说明小区充分搭建了居民沟通协商的平台(比如听证会、评议会、协调会),畅通了自下而上实质沟通的渠道。
3. 资源来源上,更加注重各方统筹,着力形成资源来源更加广泛的投入机制
社区的有效治理不是依靠公共部门单向度的资源投入可以实现的。由于“监管公共部门的机制是政治机制,控制私人部门的机制是财务机制” ,所以公共部门往往很少考虑公共行政的结果所要投入的成本,尤其在“预算硬约束”和“绩效
评估”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公共部门没有足够动力去费时费力调动市场和社会资源,进而形成了现实中的政府“花钱买好”的情况。为此,一要改变对基层官员的评价机制,不仅要看行政结果,而且要看导致这个结果的资源投入情况,否则就会形成官员拼命争取公共资源打造不可持续的“盆景”。二要善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
篇三: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积极创新社区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创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是践行党的宗旨,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基层民主自治,加强社区建设的永恒主题,是落实民生优先,满足居民现实需要的具体体现。XX 区民政局作为指导社区建设、加强社区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从实现群众生活需求入手拓展社区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强化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机制,不断提升社区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
一、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是居民共同的家园,社区的有效治理必须依靠居民积极参与。但现实情况是居民对于社区举办的活动参与度不高,特别是商品房小区,大多数居民只有在办理相关手续需要社区盖章时才与社区发生联系。
参与社区活动的内容也大多集中在文娱活动、治安巡逻、志愿者活动、社区选举、参加社区座谈会等,而且频次偏低、年龄偏大、人群相对固定,被动参与多,主动参与少;身体性参与多,思想性参与少;“在场”式参与多,意见性参与少。
2 、社区自治功能还有待增强。一是社区治理角色错位尚未厘清。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之间权责边界不清晰,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负担过重,社区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偏弱。二是社区治理多元参与需要加强。政府部门在公共服务领域包办过多,居民自治活动的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社会力量、市场主体参与社区建设缺乏长效机制。三是社区治理资源分配不均。老旧城区社区硬件资源相对不足,部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老化,亟需更新换代;新建社区便民服务网点较少,便民服务需要加强。
3 、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够。目前,社区组成人口构成复杂多元,人们频繁职业流动,形成了多元主体共存的社区服务格局。以上现象都从客观上决定了社区服务需求的差异性,社区服务的外延大大扩展了。目前政府购买提供的社区服务内容较为单纯,购买的范围和力度还不够。
二、XX 区社区治理工作做法
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社区治理用“ 巧” 力。区委、区政府从健全保障机制入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确保社区治理有政策支持、有阵地办事、有人做事、有资金保障。一是抓政策落实,健全制度架构。相继出台了《关于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XX 区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XX 区十佳社区自治服务品牌创建工作方案》等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立了“选聘结合,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两委成员实行居民化、义务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聘用制,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备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职数,常住人口 X 万人以下配备 X 人、常住人口 X 万至 X 万配备 X 人、常住人口 X 万以上配备 X 人。“选聘结合、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了社区管理体制。二是抓资金保障,健全支持体系。区财政根据社区规模大小为每个社区提供工作经费 X 至 X万元,每年为两保人员和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单独安排人员经费 X 余万,每年安排 X 万元专项经费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为考取社工证的工作人员发放 X 元奖金。三是抓服务用房,强化基础建设。将社区办公服务设施提质改造列入“十大民生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 亿元,集中城管、园林、市政合力,对水表、电力、燃气铺设、地下管网等十个项目进行提质改造。通过社区合并、购买、开发商提供、棚改新建等方式,完成 X 个社区的办公
服务用房达标建设,新增用房面积约为 X 平方米。抓好活动阵地建设。按照多元开发、集约共建、有效利用原则,挖掘社区办公阵地以外的单位用房、社区公园、居民楼栋、党员家庭等资源,共打造社区党员教育活动基地近 X 个、先锋工作室 X 余个、党员服务站 X 个和党员中心户近 X 家。四是抓队伍建设,提升业务素质。将社区主职每年分批选送到浙大、清华、复旦、中山等名校培训,重在拓展思维视野;将社区“两委”成员纳入区委干部培训范畴,定期轮训提升技能;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对社区基干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目前我区有获证的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共 X 人。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工资进行提标,目前社区工作人员人均年工资水平为 3.5 至 X 万元。
2 、增强社区活力,社区治理重“ 内” 力。我区紧紧围绕社区这个基础平台,加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一是搭建居民参政平台,提升社区民主自治。推进社区共商、共议、共管的“三共”管理模式,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主导、片区管委会主理、庭院理事会协理、群众参与的“1+4”共商模式;形成了社区大事由社区党总支提议、社区议事会商议、社区党员大会审议、社区代表大会决议的“2+4”共议模式;定期召开民情汇报会进行点评,开展群众评议社区工作人员、党员联系户评议社区党员、评议党总支和社区活动的“3+4”共管模式。
二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抓好网格阵地建设。按“一网四图”模式,将全区划分为 X 个党建网格,成立网格党支部或党小组 X 个,组建网格服务团队 X 个,将社区直管党员、机关联点干部党员、在职党员沉入网格,实行组团式、专业化、联动式服务。三是社区减负增效,提升社区服务效能。结合社区职能职责,根据我区社区工作实际,对社区原有的部门延伸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职责进行了清理、规范、整合。清理后,凡不属于社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区直部门或街道不得随意转嫁给社区。切实减轻社区负担,提升社区工作效能。
3 、发展社会组织,社区治理强“ 合” 力。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我区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破解社区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是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每个社区至少有 7 个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从社会治安服务队、医疗服务、未成年人帮教、关爱老人服务等方面为居民群众服务,有力的补充了政府公共服务,丰富了社区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二是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模式。率先将市场机制引入社区服务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万众和社区服务网络公司、常青树老年公寓、心翼会所等专业化、规模化社区服务企业开展社区服务,承接政府职能,延伸政府管理服务触角。开通了 96880(就来帮帮您)服务热
线,为社区居民提供家政、养老、精神慰藉、医疗卫生、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实现了服务网络全覆盖。三是打造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品牌。各社区结合各自实际创新社会管理,为辖区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如西湖社区创新推出了关爱空巢老人的“寸草心”系列服务活动,让“白领社区”充满了儿女情;德政园社区开展了“党员 110”活动;锦林社区的“淘书吧”,为社区居民开展图书快递服务;韶光社区的“小蜜蜂”爱心驿站,为辖区内小朋友提供义工服务活动开展的平台;XX 街道“汉道工作室”,开拓了社区社会工作职业化服务新局面;滩头坪社区的“达佳工作室”,通过金牌义工王达佳带动辖区内青少年开展义工活动;丰泉古井社区建立的“庭院帮帮站”,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化龙池社区的“档案一本通”、“圆桌会议”工作模式,议解居民身边事,真正直通百姓心底。社区服务在实现了“一街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社区多亮点”的服务格局。
三、对策与建议 1 、不断增强社区居民自治功能。充分利用政府财政预算中的惠民资金,紧紧围绕激发社会活力和提升服务能力的工作重心,注重多元治理,通过合理运用民情恳谈、社区听证、社区论坛、社区评议等对话机制,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协
商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增强社区活力,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定权切实交给群众。
2 、充分发挥多 元主体的积极作用。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联互补、相辅相成的作用,提高行政效能,厘清基层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职能边界和工作关系,积极推进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切实为社区减负增效。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加强对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监督,增强驻区单位在社区治理中的责任,推动形成共驻共建、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
3 、不断壮大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继续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在服务中实施治理、在治理中体现服务。积极构建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者机制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功能,广泛吸纳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服务企业信息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共同发展。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促进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利用“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机制,积极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提高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推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
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撑的社区服务新体制。
篇四: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党建和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当前,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均受到了党的高度重视,既结合党的建设,又是新时代新的伟大工程。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有扎实的理论支撑,进而以基层党建解决社区治理出现的难题是一个可行的探索。基层党建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发动群众、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建设来引领和推动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層党建和社区治理工作,从各层面论述这二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并多次作出要加强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探索以基层党建引领和推动社区治理的重要指示。究其原因,无论是基层党建还
是社区治理,其工作的中心都在基层,工作对象具有交叉性,工作内容具有重合性,工作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讲,有加强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尤其党的建设是新时代的伟大工程,非常有必要探索以基层党建来引领社区治理工作创新的路径。
一、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关系 一是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在基层社区中显现,社区治理的难度与负责程度均有所加大。比如,社区群众在社区治理中大多是被动参与,积极主动性偏低,导致社区治理效率偏低。再比如,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基层社区内所管辖的居民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且社区居民内部出现利益矛盾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如何兼顾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诉求,成了社区治理的一大难题。二是就基层党建而言,目前大部分城市已经构建了覆盖每一个社区的基层党建网络体系,但是在具体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时,基层党建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化。这里既体现为基层党建组织的党建工作只是被动接受上级组织的命令,只是在具体执行,缺乏主动创新,导致工作效果有所折扣;又体现为基层党建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区管理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基层党建的功能发挥不全面。
不难看出,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所存在的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具有互补性的。社区治理需要一种途径来建设新的社区治理秩序,基层党建则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区管理能力,促使党建效果更佳完善和明显。所以思考如何将基层党建介入社区治理,推动社区治理问题的解决,让基层党建成为社区治理的动力和引领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程。
二、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 1. 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的指导思想
基层社区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交织的场所,基层社区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2]如何难题解决在基层,把亮点呈现在基层,是基层工作的重点所在。要求各基层党建组织坚定不移地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政能力,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领导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2. 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有一致性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大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党的建设,也包含了基层党组
织建设。基层党建的政治功能,就是通过教育党员凝聚群众力量,为基层社会治理建立良好的政治秩序。另外,基层党建还可以通过发动各基层社区主体,积极投入到基层社区治理当中,提升社区治理的活力和动力,增强社区治理的效果,提高社区群众的社区满意度。而社区治理的运行过程就是通过各种行政渠道开展群众活动,最终实现社区的安定团结和保障社区群众的公共利益。所以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工作运行机制具有融合一致性,有必要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社区治理始终,不断推动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这也为对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3. 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良性互动
基层党建的工作主体为政党,社区治理的工作主体为社会,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在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党来源于社会、以社会为基础、服务于社会,社会可以借助政党组织实现自身发展,也就是说社会决定政党,政党引领社会。反映到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关系上,基层党建要引领社区治理。同时,任何一个政党,都希望加强与社会的彼此融入,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处理好政党和社会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筑牢执政基础,从社会角度来讲,也期望通过政党的引领,构建和谐发展的
良性社会秩序格局。因此政党与社会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的需求与实践,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三、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策略 1.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提供资源支持
社区有大小,社区的公共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整体上大部分社区公共资源的丰富程度偏低;但是基层社区党组织所管辖的党员所拥有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各级基层社区党组织在进行基层党建时,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有效整合党员各类资源,组织党员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参与各类社区治理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提供活力
社区是群众的社区,社区治理的最根本受益者还是每一个社区群众。基层社区党组织要创新工作方法,调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各类事务的积极性,让每一个社区群众在社区都有一种主人公的态度,有效推进社区治理的效果,为社区治理提供活力,切实提高社区治理中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水平。同时要积极发动社区群众的监督功能,推行阳光政务,及时公开公布相关事项信息,杜绝
腐败和贪污,形成一个良性的社区治理办公体系,推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区氛围的形成。
3.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搭建信息化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层党建开始尝试“互联网+”党建模式,创新基层党建的方式的载体,拓展基层党建的渠道,提高基层党建的覆盖面和便利性。依托“互联网+”党建平台,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党建工作,社区党员同志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并为基层党建供言献策。在此基础上,社区治理可以和基层党建相融,依托“互联网+”信息化党建平台进行社区治理工作,以“互联网+”党建平台为载体,完成社区治理对象的全覆蓋。所以,基层党建“互联网+”平台在建设时,应充分结合基层社区的发展特点及社区治理的对象特征,调研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有针对性地建设基层党建“互联网+”平台,为社区治理提供便利有效的服务。
4.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提供人才
第一,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正所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建要通过择优选拔和竞争上岗的方式,让综合素质优良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完善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结构,同时要定期组织领导干部的培训,打造一支有活力、有能力、高素质、能作为的领导班子队伍。
第二,加强社区干部的建设。社区干部在社区治理中是中坚力量,应该明确社区干部的职责,强化社区干部的业务能力、政治素养培训,建立社区干部培训长效机制,激发社区干部的工作活力,打造一支高领导力、强执行力和高服务力的社区治理中坚力量。
第三,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建设。社区工作者是基层党建和社区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必须加强对社区工作者服务能力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服务能力。制定社区工作者考核机制和晋升机制,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推进社区治理水平。
5.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降低经费负担
就目前来讲,基层党建的经费相比于社区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高期盼以及社区治理高标准高要求还是存在不足的。基层党建作为社区治理的引领,需要各地方财政依据基层社区实际需求加大财政经费拨款力度,保障基层党组织有充足的经费干大事、干成事,提高基层党建工作人员的待遇、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所以,要为基层党建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建立经费使用监管机制,保障经费的公开透明合理运用,也为社区治理降低经费负担。
6. 基层党建为社区治理提供制度引领
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具有根本性,必须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加强制度建设是基层党建必须重视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规定基层党建推进过程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基层党建各项工作有序运行。同时,完善基层党建的各项制度建设,能确保工作人员行政执法的公平公正,保障社区治理中各项工作程序透明运行,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规范参与社区治理的各项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总之,基层党建要引领号社区党建,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为社区治理提供制度引领。
篇五: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重心开始向着基层的方向实施延伸。对基层社会治理来说,主要涉及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性利益。基层社会治理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与改革成果的共享。需要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基层社会治理,破解社会难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实践的过程中,基层才是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新时代转型的过程中,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贫困方面的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突发实践问题等。如果不能针对性的创新,那么就可能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短板。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将如何创新?需
要把握社会协同治理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就成为了目前形势下需要探究的重点。
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针对性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创新基层治理属于深化改革类的工程项目。可以很好的解决区域和城乡、领域发展等问题。满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内容的建设需求。从另外一个视角看,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破解一些弊端的问题。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理清社会公共问题。解决绩效不佳的问题,使用精准化的治理策略,去除基层“假问题”,感知到问题的本质,关注群众的焦点,针对问题,制定出有效的提升措施,保持有序的社会发展秩序。
(二)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时效性
从一定的程度上看,我国综合国力开始不断的增强,世界的影响力也开始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实施延伸。面对国情的复杂,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问题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这个时候,基层的社会治理问题就迎接来了挑战。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理清时代的脉搏,才可以立足实际,创新基层治理方式。例
如: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是“麦克风”。传统理念下的监管、推责、遮掩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需要在创新治理的基础上,向着多元化融合的方向实施延伸。从线下向着线上的方向实施转变。乡村社区需要在实时性监控的基础上,从源头上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
(三)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参与性
从目前的视角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具体的要求,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大基础建设,满足现代化的基础上,加大深度和广度的治理。例如:“打老虎”“拍苍蝇”“杀细菌”等问题。需要在净化社会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公众参与,畅通道路,净化社会治理环境,保障民生,维护正义,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党建引领弱化
社会治理需要在基层的基础上,安吉达创新建设,弥补短板、软肋。农村基层党组织属于各项工作实施的核心,需要在群众切身的利益基础上,实施政治功能的弱化。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一些偏离的问题和虚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当组织的核心领导的主要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的
并不是十分的明显。另外,经费、人员、场所等内容出现了不配套的问题,“广而不强”的问题也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党员“挂空”的问题和居住地不匹配的问题也突出体现出来。基层党员服务意识的弱化,让党体育群众之间的距离出现了弱化。当先锋队的模范带头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那么就没无法跨越群众心里的那道门槛。
(二)治理创新发展滞后
从现实的视角看,科技的发展需求创新,民族的进步需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也不例外,也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的与时俱进。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部分街道或者是乡村出现了社会治理落后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不能顺应时代的步伐,并且还有部分的地区出现了“官本位”的思想。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性不足,群众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灭火式”治理方式,需要在源头的基础上,分析社会舆情不足的问题,之后针对问题,惠及民意[6]。但是,实践的过程中,治理方式单一,社会舆情不足,互联网思维不足。
(三)防控能力相对较弱
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务实基础,加大信息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
少農村的青年都外出动打工,留守妇女、老人、儿童的数量开始不断的提高。例如:网络诈骗、传销活动、侵权事件、犯罪等问题就开始频繁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安定,也影响了基层社会的治理。
(四)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视角看,主要是为了满足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基层治理的效力。在城乡发展的路径当中,分析有效的建设后盾,探究受到限制的内容。分析服务中供给不足的问题,分析水平较低的问题,以此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另外,从本质上看,人们群众更加关注的是住房相关的问题,教育相关的问题,养老医疗相关的问题,社会保障相关的问题等。从目前的形势上看,公共服务还存在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四、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 (一)“ 党建
+ +” 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党建的弱化问题,只有积极的探索创新新路径,才可以优化基层治理路径。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核心
关键就是在于党。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在党建的基础上,保证不偏离,在精准化的视角上,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任督二脉”。另外,还需要相关的人员,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使用基层党建的优势,提高社会治理的创新性。构建党建示范,找到之间的问题和差距,弥补短板问题,将基层党建工作真正的融入到基层的治理全过程当中,以此来满足“以点带面,从线到面”的建设效果。另外,在创新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力量,发挥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在“党建+基层治理”的视角上,完善基础框架,提高政治地位与影响力。解决社会难题,牢固基础,满足基层社会治理的“金钥匙”“压舱石”的根基建立。
(二)“ 互联网+ +” 创新基层治理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延伸,“互联网+”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这个时候,就需要相关的人员,使用“互联网 +”的主要力量,从众多的社会治理信息当中,甄别、 分析、 提炼、评估、反馈各种信息。采集共享数据,服务于人类的生产,为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智慧”支撑。之后,需要相关的人员和部门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使用“互联网+”技术,增强群众的参与性,从“被动多”向着“主动多”的方向实施有效的延伸。例如:部分地区在出现突发性舆情的时候,实施
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通过手机 APP 就能实现网格内疫情防控,聚焦居民“心之所想”,建立“社情民意日志”台账。使用“互联网+”技术,微信群宣传等方式,协调发展,加大基础建设。构建人人参与的自治共治格局,做实“最后一公里”精细化服务。在 “市-区-街”的基础上向社情民意服务体系实施完善,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将社区放权作为契机,优化资源配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 新乡贤+ +” 激发基层治理动力
从现代化的视角看,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乡村老龄化、边缘化、空心化等問题也就呈现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从魅力乡村建设提出之后,就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分析新乡贤的社会治理问题。在 “新乡贤+基层治理”的视角上,设立道德标杆和精神榜样,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就可以化解矛盾,呼吁乡贤回乡,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人才延伸基础。
(四)“ 社会组织+ +” 扩展基层治理活力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人们更加倾向的就是美好的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属于社会治理的载体,可以在特色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打造群众治的建设,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趋势。在“民间性”和“草根性”的特征下,提高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性,激活基层社会的活力。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基层社会治理属于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需要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础上,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分析利益相关为导向,切实调动公众参与的主要力量,相互交错、协调发展。在新时代“四+”模式的基础上,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小窗口”搭建“大平台”,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篇六: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势下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XX 古称“香山”,属 XX 省不社区的地级市。XX 年,该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市。十多年来,该市以此为契机,坚持“包容增长、共建共享”“抓社区治理就是抓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全覆盖示范市建设,全面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并且有效地将政府公共服务、文体卫生、就业培训、法律援助、治安防范等延伸至基层社区,逐步突破城乡人、内外地两种人的身份壁垒,努力推动全民共享经济、共享服务、共享发展机遇等,从而推进了和美幸福 XX 建设的进程。可以说,XX 通过社区各主体的合作治理及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了社区发展和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也探索了新型社区治理的新体制新机制。透视其社区治理的轨迹,充分体现了“主体多元、内容广泛、工具多样、
研究先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高度重视、正视问题、走向善治。
一、认清创新社区治理的重大意义 社区治理,即社区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现代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最能体现社会治理的内在实质,就是要引领全体居民村民自己动手、人人参与、全民共建,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多元主体作用;加强现代社区建设治理,非常合于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理念,通过全民共建,实现人人共享幸福美满生活。加强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善治,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倡导的社会建设内容,也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应该说是关注民生、实现“源头治理”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
一是加强社区 治理、创新社会管理是巩固执政党地位,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加强社区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社区基层民主,完善社区民主选举制度、社区民主管理制度,以基层民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社会管理是坚持民生导向,密切党群关系的现实需要。社区与居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社区居委会不大,却是服务市民的窗口和桥梁。社区居委会的成员来自最基层的市民,他们与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而,增进党和群众的联系就需要加强社区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使社区服务向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是加强社区治理、创新社会管理是加强城市管理,创建智慧城市的重要途径。加强社区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是加强城市管理,创建文明城区的过程,也是推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区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福祉,增强城区凝聚力、发展力的过程。可以说,有利于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城乡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
四是加强社区治理、创新 社会管理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美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社区已经由原来单纯的居住区发展成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区,“单位人”变为“社区人”,“乡下人”变为“城里人”,社区管理难度逐渐增大。而思想文化互相激荡,文化多元日趋明显,就显得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尤为迫切。这就决定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区治理创新,破除城市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正视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众所周知,我国城市管理实行的是行政直线型体制,而基层则实行的是社区群众自治制度。地方政府通过乡镇对社区实行综合治理,居委会在乡镇的指导下实行自治。在这种直线型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扮演着一个集指挥监督、考核服务于一体的角色。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社区治理中还存在制约社区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XX 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如下:
(一)社区治理经费不足
几年前,中组部、民政部等 10 部委就做好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意见,XX 市政府也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但政策有了,却缺少一个有力的部门来督促落实。社区办公条件不强,一些公益性服务设施也不够健全,满足不了社区群众的需要。由于社区治理经费财政投入少、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而政府部门的不少工作又进入社区,却没有落实“费随事转,权随责走”,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区治理的正常进行。本来依照《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可以兴办一些服务性事业,但地方政府对社区文体诸活动的设施在场地、租金、税费、引资方面没有切实可行的扶持办法和政策。这些难免影响社区治理和社区的健康发展。
(二)社区成员参与程度不高
社区成员是社区治理的主体,其参与程度和自我管理水平,是社区治理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当前,一些社区居民、成员单位、驻区企业、社会团体等缺乏对社区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关心社区治理的也不多,致使大量的社会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导致社区治理出现了“上热下冷”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社区治理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就不能说是成功有效的,共驻共建共享就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三)社区治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近几年,农村社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都有所改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居民对新时代的社区服务要求也愈来愈高,社区工作的领域也愈来愈广。目前,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和创新服务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社区工作者薪酬偏低,工作负担较重,社会认知度低,造成治理骨干缺少、服务意识不强、队伍建设不力。这些问题如不抓紧解决,势必影响和美社区建设的创新发展。
(四)社区管理职能有所错位
根据《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 三自管理”的基层自治组织。但实际存有职能错位、承担行政职能较多的现象。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职能很难履行好,居民代表会议、居务公开等也近乎流于形式。党政职能部门与社区居委会指导服务与监督的关系,几乎成了領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居委会很大程度上成了政府的准下属机构,社区“行政化”色彩较为明显。这种城区、居委和乡镇、村委职能错位的乱象,应该从体制机制上得到根本改变,以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社区、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健康推进。
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一)探讨模式,实行最佳治理方式
XX 的社区治理实践表明,“XX 模式”正在打破横在城里人、农村人之间的公共管理壁垒,通过社区这个组织,让更多的公共服务有效地进入基层社区,使国家的公共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实,从而提高了基层自治水平。
1.“2+8+N”社区治理组织模式。“2”指的是,社区组建一个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搭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8”是指,社区服务中心负责 8 项业务,即“党建业务、群团和志愿服务、民政残联、劳动社保、文化体育、人口计生、国土城建、综治信访维稳”等。“N”指的是,根据当地居民实际需
求培育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模式探讨的意义:促进经济先发地区农村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制创新,促进异地务工人员参与基层民主的机制创新,促进农村社区外地人与本地人沟通融合的机制创新,激发各阶层民众社区参与热情,加速了人的城镇化。
2.“一员一委一中心”社区治理组织建构模式。“一员”,指社区居委会中的特别委员,具体是居委、村委会通过“推荐加选举”的方式,在外来人口聚集居点,聘任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代表为居委、村委会两委特别委员(简称特委)。特委与其他两委委员共同参与有关社区事务管理、监督评议等自治工作。“一委”指的是,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这个协调委员会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内有影响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共同组成,且依照共驻共建共享的原则参与社区治理。“一中心”指的是,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中心设置高标准的社区服务大厅,作为政府在社区的延伸组织,联通市、镇行政部门与服务大厅的对接,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水平,为社区居民办理提供 8 大类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主要成效是: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实现了社区居民自治的新跨越,整合了社区治理的各种资源,推进了基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也促进了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3.1+2+3+N 模式。XX 市东区竹苑社区建议,“1”指的是,社区组建行政服务中心和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以承担全社区建设服务管理职责。“2”是指各小区成立综合服务协调管理中心,承担本小区建设服务管理职责。“3”是构建社区与建驻单位联动互助协调管理,营造团结和谐的环境。“N”是指社区和小区社会组织,代表未来的方向。进而形成一个社区、小区、驻建单位三个层面、三者结合共创城市社区建设新局面的态势。
4.1+5+N 模式。即“1”个农村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5”个重点推进的项目是平安出租屋建设、全民创食安、全民参与矫正社会工作、全民修身、全民公益等;“N”是指,当地居民实际需要培育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中央编译局共建中国社会创新(XX)基地,2015 年 6 月对“l+5+N”项目体系展开了研究,给以了高度评价:认为 XX 市在摸索出“2+8+N”社区建设模式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转向“一员一委一中心”,可以说,既是对原有模式的继承,更是对原有模式的创新与发展,难能可贵。
(二)抓住重点,实现关键工作的突破
1.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公益性服务方面。进一步加强社区就业、治安法律服务;发展社区的文体科教服务;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构建完整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加大社
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保障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经营服务方面。拓展社区商贸服务范围;促进社区文体服务业发展;规范社区物业管理;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提升社区家政服务质量。重点建设工程方面。大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工程;专业特色街区打造工程;社区居家养老工程;社区服务人才培养工程;镇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服务业品牌培育工程。
2.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一是促进四个转变。即从短期滞留向落地归属转变,从零散外出向居家迁移转变,从打工谋生向追求发展转变,从劳力雇用向资源分享转变等。二是促进共建共享。顶层设计上促进社会融合,政治地位上促进参政议政,政策制定上促进民生需求,公共服务上促进社会均等,权益保障上促进社会和谐。三是促进五破五融。破解意识形态的地域差异,促进思想观念的融合;破解基层建设的单一结构,促进社会管理融合;破解制度设计的多元结构,促进工作生活融合;破解户籍制度的城乡藩篱,促进身份地位融合;破解资源红利的历史壁垒,促进生产生活融合。
3.创新社会合作模式。发挥自发性社会合作模式的功用,让社区不仅成为生活场所,更是成为心灵的“家园”。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方面注重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理论研究表明,一个群体的意见,可以由它本身表达,亦可以由这个群
体中的某个人或群体外代表这个群体的个人来表达,但更有效的是应有这个群体内部培育产生出来的一定团体表达。当前,治理主体参与的关键是,要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度,以改变利益表达不充分、不平衡现状,使其利益表达走向组织化、合法化、正常化。另一方面注重道德重建。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改善民生是应对社会矛盾变化的战略措施,社区治理是应对社会矛盾变化的战术措施,而道德控制则是应对社会矛盾变化的长效措施。只有真正做到寓德治于社区治理之中,使之社会主义道德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为性的社区合作、社会和谐就会蔚成风气,共驻共建共享就会成为广大社区成员的共识。
4.推进社区协商民主。扩大参与,建立基层党组织以引领带动的多主体参与格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扩大协商参与的主体。整合延伸,将体制内外的协商资源融合起来。对基层现有的协商资源,可采取“横向整合”、“纵向延伸”的方式综合利用。拓展协商内容,以增强基层民主协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多渠道收集议题信息;注重提炼群众反映的议题信息的共性,开展集中协商。创新协商方式,实现基层民主协商形式的多样化。广泛采用“民主理财日和民主议政日”、居民论坛、居民民主评议会、社区民主恳谈会等协商方式;注重信息化协商。优化整合协商的议题信息收集、议題确定、协商对话、共识意见落实、效果追踪及反馈环节。健全
相关制度,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的规范化、持续化。完善基层民主协商的程序规则;健全基层民主协商的考评制度。培育文化,营造积极参与、理性包容的浓厚协商氛围并形成制度使之固化。
5.构建社区电子网络服务平台。加强村(社区)党员的网络教育管理。完善村(社区)网络支部,实现网上教学在线互动,使网络成为党组织生活的新平台。加强全市行政服务机构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市行政服务中心、部门和镇区行政服务分中心、村居社区服务中心三级行政服务网络的上下联通,审批业务数据互通互联统一交换,形成全市统一的行政服务网络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提高治理效益。做到社区治理的日常工作,要及時录入电子台帐并自动生成各类报表,有关部门的数据在保密的前提下实行数据共享。各部门的考核应尽量利用电子日志进行实时考核,不能仅靠单独检查纸质档案,应该通过信息化手段最大程度地减轻社区工作负担,以了解引导群众、联系服务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创新社区自治方式,达到社区善治的效果。
(三)加大激励,调动治理者积极性
1.完善社区工作人员的薪酬、职称和晋升等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薪酬定期增长制度、休假制度和激励制度,以培养其社会认同感。加大从社区优秀管理人员中考录公务
...
篇七: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社区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 3 篇关于社区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 1
一、我县社区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长期以来都没得到有效地解决。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
2、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
行政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行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更多的是体现在任务下达、政策制定和监督指导上;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直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3、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专业人员少,志愿者队伍建设更是严重滞后。加之收入待遇偏低,没有建
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4、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
目前,纵向式的行政组织结构,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及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这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更为主要的是社区党的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即便有大多也是形同虚设,并没有有效地开展工作。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在服务居民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作用不足。目前,我县城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社区只有 9 个,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尚未形成;物业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强管弱服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双报到”单位虽然已经到社区报到,但志愿服务内容与社区契合度不高、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工作合力。
5、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亟待改善
目前的社区工作,以服务居民为工作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这种对上负责、宏观指导的指导思想,与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对下负责、微观帮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社区工作在服务对象的细划和分类指导方面线条比较粗,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属于“你有求、我才去帮”的被动式的服务。没有主动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推动助人自助观念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在社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具体事件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工作模式势必会受到最现实的挑战,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存在居高
临下的心态,没有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就必然影响工作绩效,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社区的形象。
二、构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建议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治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我县的社区建设实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治理工作。
1、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我县城区选择各方面条件相对完善的居民社区设立试点,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政府直接为群众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社区,进一步强化社区的服务力、执行力。
2、转变政府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一是强化对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制定。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方方面面;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二是大力推行“议行分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
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
3、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 200 至***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 1-2 名网格社工,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三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4、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职责规范化。研究制定关于强化社区治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运行方式、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理顺与政府部门、居委会的关系。二是管理制度化。参照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建立以年度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任务分解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核心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推动社区治理健康有序运行。
5、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所有社区,都要建立党的小组或支部,并全方位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各类社会团体为依托,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的共驻共建组织体系。要进一步巩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对于一些必须交由社区
办理的事情,要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予相应的经费和职权。街道党委要加大对社区党组织的指导力度,帮助其理顺社区与业主委员会、民间组织的工作关系,推进社区由忙事务向抓服务回归,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性组织。社区要加强主体意识,把闲散在社区的代表委员、草根能人等优势资源组织起来,通过联席议事听取群众心声,打通居民诉求与政府决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由“替民做主”向“让民做主”的转变。建立和发展与社区工作相适应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团员、少先队员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共驻共建、互利多赢的共治格局。
关于社区治理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议 2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赴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指出“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作为一名下沉社区的工作人员,在 1 个多月的实践、观察、思考基础上,形成几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对现阶段社区防疫工作的认识
2 月 17 日以来,笔者先后在河西区柳江里社区和西园南里社区值守,先是夜间,隔天一次,后为日间,每天一次。在认真做好值守各项工作,包括测体温、登记等基础上,还适当开展统计分析,做好必要的为居民服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与社区同志沟通落实。日间岗还与一道工作的天津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韩世洲、天津市大数据管理中心的尹鑫华两位同志自发成立了党员学习小组,组织开展学习、重温入党誓词、组织小型八段锦健身、适当开展问卷调查等。有的写表扬信,有的送水送物,工作得到领导肯定和居民朋友的赞许。通过认真学习和社区一线值守工作,结合对河西、和平等区 20 多个社区值守岗位的调研了解,形成以下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做好社区防控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社区作为防控的最前线,肩负的任务十分繁重。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坚持不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靠社区。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及党员作用,做好深入细致的人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天津还肩负北京“护城河”和京津冀联防联控的特殊使命,要牢记天津之“特”。做好天津的社区防控工作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同时,要清醒认识到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 3 月 1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强调,在充分肯定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要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持续向好的形势发生逆转。当前,一方面国内疫情得到初步控制,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们容易出现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加之长时间的坚持工作大家比较疲惫也容松懈。另一方面,国际疫情高发,增长迅猛,形势复杂严峻。
第三,实现“双战双赢”的艰巨任务也给社区传导压力。当前,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做到“双胜双赢”。天津规上企业和重大项目基本已实现复工复产,商贸流通企业和其他中小微企业也在陆续复工复产,下一阶段学校也将分级分批正式开学,社区的人员流动性明显增高。笔者值守的小区,5 个门栋***户,每天下午 2 至 9 点间,出入人员总数从 3 月初的***人左右,20 天时间增长 1 倍多,达目前 200 多人,其中小区居民占 60-**%,租户及其他人员占 20-**%。
第四,做好当前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是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一步密切干群、党群关系的特殊重要时期。中国深入细致的疫情防控工作和明
显的成效等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大增强了国人自豪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现实大课。大批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协助开展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通过实际工作和言行举止,无形中让民群众感受到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和为民情怀,从笔者所在岗位居民写表扬信、送水果、送坐垫等足见一斑。
二、好的做法及值得关注的方面
(一)好的做法
通过在河西区的社区值守实践,以及对河西、和平等区二十多个点位的调研了解,笔者认为天津在社区防控中有以下好的做法。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防控工作,指挥统一,措施得力。二是注重党员先锋岗建设,注重开展党建引领值守工作。三是各区有统一的要求,各街道有比较细化的流程。笔者到街道报道时就进行了周到细致的讲解,有相应的资料,大家一目了然。四是一般各街道同时段同类值守人员都建立了微信群,或其他沟通平台,便于应急处置及沟通交流等。比如 3 月 18 日晚大风很多岗位求助,各种值守微信群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五是区街领导经常慰问指导,社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每次到岗检查,必要时协助工作,指导监督得力,服务及时到位,关怀温暖人心。六是物资、资料等保障有力。
(二)值得关注的方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相对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些方面值得关注,值得进一步加以重视。一是有的同志对社区防疫工作的认识还不够高。个别同志还存在为值守而值守,也有少量的同志逐步出现放松心理和麻痹情绪。二是有的岗位在值守中存在“松劲”的现象。比如,对健康码或出入证、车证的寻问和检查从简或从免,有的出小区干脆不检不问了。三是一些细节上注意
得也不如当初了。比如对一些“可疑”人员缺少细致的寻问了解等。四是偶尔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比如,有的区夜间、日间值守标准不完全一样。有的老旧小区值守人员安排不过来,夜间锁门。有的发放出门证及车证统一在社区发、个别的在门岗发。五是对社情民意及心理疏导关注还有待加强。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站位。特殊时期,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中央和市委的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工作站位,服务中央和市委的部署安排,一丝不苟做好防控工作。可通过再鼓励动员等形式,帮助大家把有所松懈的情绪再绷紧起来,帮助大家对当前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再认识,再提高。切实做到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2.研细统一标准。针对现阶段防控工作的新特点,进一步研究优化值守工作标准,突出新的工作重点,统一日间、夜间值守工作内容。比如突出居家隔离人员、境外输入人员、外地返津人员、不同区域流动人员等防控措施。按照优化后的标准,需要各班值守人员落实到位,不打折扣、不留死角。比如进门、出门一样对待,资料...
篇八: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社会建设蓝皮书地方社会建设篇Local Society-building.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探索与思考 于立东 王章兴摘 要: 本文结合通州区基层社区治理实践经验, 就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区治理进行分析探讨。本文认为通州区基层社区治理中主要存在治理主体不够协同、 治理内容不够清晰、 治理机制不够优化、 治理保障不够均衡四个方面问题。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通州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基本思路, 并提出明确社区治理主体的定位、 明晰社区治理的工作内容、优化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 夯实社区治理的基本保障等对策建议。关键词: 党建引领 基层社区治理 治理体系4 2 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探索与思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 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北京市出台了 《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 “强化共建共治共享, 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的工作任务, 进一步要求 “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 社区居委会为主体, 社区服务站为平台, 物业、 市政公用等服务企业、 驻社区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 协同联动的社区治理体系”。基于中央和市委的要求, 结合通州实际和 “2020 年度街道重点工作和‘吹哨报到’ 改革” 的实践, 就党建如何引领基层社区治理, 如何构建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社区治理体系, 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一 通州区社区党建的基本情况目前, 通州区共有城市社区和社区党组织 159 个, 分别在 6 个街道和 6个乡镇。
社区 “两委” 换届以后, 154 个社区全部实现了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 “一肩挑”, 全部配备了专职副书记, 党员社区民警全部兼任副书记, 所有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社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的力量和载体得到强化与完善。二 通州区基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社区治理, 最绕不过的是要对社区进行一个解释。
“社区” 是一个外来词, 是费孝通先生在 1933 年翻译过来的。
这里引用一下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对社区的定义, 他认为 “社区是一种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 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
而我们从研究社区治理的范畴来看, 社区是推动社区自治和城市共同治理的重要方式,政府通过向社区让权、 还权或授权, 成为社区自治的推动力, 而社区通过居民行动和社会参与, 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文明、 活力包容、 安全宜居的幸福5 2 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社会建设蓝皮书家园。目前, 通州区的社区如果按照经济结构、 人口密度、 人口聚集规模标准来分类, 主要有农村社区、 城市社区和集镇社区 (或城镇社区) 三种, 而本文主要研究和探讨的是城市社区。
笔者根据半年多来在社区的调研和走访, 总结出在基层社区治理层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 社区治理主体不够协同我们知道, 当前社区治理主体多元, 主要包括政府、 社区党组织、 社区居委会、 社区服务站、 物业企业、 社会组织、 驻区单位、 居民个人等,这八大主体虽然各有各的职责分工, 但具体到社区需要解决共性或个性问题时, 就会出现 “九龙治水” 的局面。2. 社区治理内容不太清晰《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 (试行)》 明确规定了社区党组织、 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在社区治理中的工作任务, 而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往往通过行政命令直接领导社区的治理工作, 社区的独立性与法律赋予的自治性都受到了限制, 社区成为街镇的 “附属物”, 加上各委办局存在工作职能相互交叉的情况, 往往各自为政, 工作布置繁杂和重复, 使社区承担了大量原本属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 成为政府部门的承受层、 操作层和落实层。
近两年我们虽然在社区减负方面下了很多力气, 可从实际调研的情况看, 深层次的工作负担并没有减少。
外加社区治理中的权、 责、 利不明晰, 使社区原本的自治管理功能日益萎缩, 不利于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归属感, 严重影响了社区的承载能力。3. 社区治理机制不够优化在社区现有的治理机制中, 各政府部门往往根据各自工作需要, 建立了一些专项工作机制, 如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在职党员到社区 “双报到”工作机制、 社区议事协商机制、 “三社联动” 工作机制、 社区工作者联系服务居民机制、 社区诉求快速解决机制、 社区工作考评机制、 社区事项准入机制等。
这些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确实解决了社区治理中的一些问题, 但这些机制建立的初衷是推动某一方面的工作, 致使机制之间关联度不高或有些叠6 2 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探索与思考加, 在需要协调解决社区治理一些深层次问题时, 会出现机制打架和失灵的现象。4. 社区治理保障不够均衡近几年, 区委、 区政府加大了对社区的保障力度, 社区工作者待遇、 社区办公用房、 社区服务资金等都得到很大提升。
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全区城市结构的特点, 存在着街道与乡镇之间、 街道社区和乡镇社区之间的不平衡。
主要是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能力参差不齐、 社区治理经费的使用不够优化、 社区服务设施不均等、 社区规模设置不统一等。三 通州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对策和建议基于对问题的认知和分析, 需要深入研究社区治理的最佳路径, 破解基层社区治理中的难题。
在此, 我们提出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 突出社区的政治、 自治、 服务和动员功能, 完善社区治理体系, 全面提升社区快速响应服务居民的能力和治理水平。基本思路: 以提升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为重点, 以 “12345” 居民投诉的问题和社区工作者联系服务居民发现的问题为导向, 依托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这个载体, 搭建好居民议事厅这个平台, 运用法治、 自治、 德治三种方式, 全面提升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水平。1. 明确社区治理主体的定位一是明确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领导力量, 要在社区治理中把握方向、 把控全局, 确保社区治理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二是把握好社区党组织与各类组织的关系, 社区社会组织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 专业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工作要受社区党组织的监督, 物业服务企业要在社区党组织指导下开展党的工作, 驻区单位要主动与社区党组织联系开展共驻共建, 在职党员要主动到社区报到并在社区党组织的指导下参与服务居民的活动。
三是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动员功能, 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领导核心, 要以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为7 2 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社会建设蓝皮书载体, 主动加强与社区各类组织的联系, 动员各类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社区建设。2. 明晰社区治理的工作内容一是实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依法治理, 按照 《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 规定, 不属于社区的事项不得由社区承担, 明晰社区治理的基本边界, 要使依法治理成为社区治理的基本取向, 发挥法治的刚性约束力。
二是实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 要搭建好居民协商议事这个平台, 根据居民的不同利益诉求, 引导居民自己的事自己议、 自己的事自己办、 自己的事自己管, 发挥自治的内生约束力。
三是实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德治, 要以发掘、 整理、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传统文化为抓手, 在社区各类群体中形成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 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 发挥德治的柔性约束力。3. 优化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一是明确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在社区治理机制中的统领地位, 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的基本平台是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 它的职责是负责统筹协调、 整合资源, 引领辖区各领域党组织, 共抓基层党建, 共商区域发展, 共育先进文化, 共同服务群众, 共建美好家园, 这个职责定位就决定了它的统领地位。
二是明确社区治理机制的内在逻辑, 社区议事协商机制是收集社情民意、 社区公共事务决策和居民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 是社区诉求快速解决机制的 “信息源”, 社区诉求的快速解决又是社区工作考评机制的重要依据, “三社联动” 工作机制又是社区诉求快速解决的有力帮手, 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为社区集中力量解决居民诉求提供支撑。
三是搭建社区治理机制协同运行的大平台, 重点以丰富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这个载体为核心, 梳理和整合社区治理的各类资源, 对发现居民诉求的社区议事协商、 解决居民诉求的快速解决机制、 居民满意的社区工作考评、 协同参与的“三社联动” 工作、 社区减负的工作事项准入等进行融合, 构建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社区党组织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8 2 3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广州图书馆下载使用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探索与思考4. 夯实社区治理的基本保障一是提升社区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针对当前 “12345”反映的问题和社区工作者联系服务居民中发现的问题, 社区工作者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要具备处理疑难问题的综合能力, 要具备处理个案问题的专业能力。
二是优化社区治理经费的使用, 无论是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还是社区公益事业补助资金, 都要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要尝试运用社区治理 “微创投” 的方式, 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针对居民的具体问题, 灵活使用社区保障经费, 使经费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三是推动社区基本保障一体化, 特别是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保障, 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按照 “缺什么补什么” 的原则进行均等化配置; 按照便于管理、 规模适度的原则, 规范社区管辖范围和人口规模, 为社区精细化管理打下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 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 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 社区虽小, 联结千家万户。
社区治理必须牢牢扭住党建这个 “牛鼻子”, 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和社区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9 2 3
篇九: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社会转型期不断涌现各种利益诉求、产生各种矛盾,而且这些问题往往相互之间叠加交织在一起,导致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着更加复杂和严峻的形势。鉴于此,分析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新时代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行路径,以期促进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良性互动。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是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的
创新必须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因此,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可以有效夯实社会建设的基础,从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一、基层社会治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转型期逐步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进而产生出不同的新的利益诉求。但是,由于相关的制度规范滞后以及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形的经验,致使积累的矛盾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另外,我国经济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诉讼问题、因征地拆迁而导致的安置补偿问题、工农业发展衍生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等都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休戚相关,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无疑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农村地区的安全压力增大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持续增加,导致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儿童的数量较为庞大,而针对这两个群体的刑事犯罪频发。另外,由于老人和儿童缺乏辨别能力
和防范意识,一些不法分子便乘虚而入,在农村从事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致使部分农村地区的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二)服务数量不足、方式落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持续增强维权意识,这就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对群众提供的社会服务必须更加优质多样,而且也必须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因为受制于人员、资金和能力等问题,基层的很多社会治理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与人民群众对于自身利益的诉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服务方式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
(三)干部队伍素质与基层社会治理实际不相适应
主要表現为负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普遍老化、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而且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导致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受到极大的制约。虽然我国目前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等形式,对于基层社会治理人才缺乏的状况有所缓解,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此种形式也非长久之计。
(四)社会治理方式方法落后
部分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方式方法创新性不足,没有构建起完善的服务机制,不能做到与人民群众顺畅的交流沟通,而是代之以硬性的规定和以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堵得过多而疏导不足。另外,部分地区、单位、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在政策和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过多地考虑的是维护本部门或者个人的利益,而没有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中心地位,致使很多治理措施或制度只是挂在墙上,而没有切实落实到行动中。
(五)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个别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治理主体不明、责任不清,对于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相互之间推诿扯皮,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 (一)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要务无疑就是发展,让人民群众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而基层是发展的关键点,基层治理服务水平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否认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
进程。只有不断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搭建基础平台,才能把握基层的实际情况,从而及时解决基层的问题、化解基层的矛盾,把工作切实做到基层,与基层群众的感情做到水乳交融,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有了稳固的基层社会基础。
(二)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有力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基层社会治理,只有不断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才能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战略层面看,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基于此,在实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时,务必要把创新的理念和改革的思维贯穿其中,勇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彻底摒弃固化的部门利益,在更加广大的治理范围内、更加广泛的社会领域不断扩大人民群观众的参与面,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治理能力,把蕴藏的社会活力彻底激发出来。
三、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行路径 (一)坚持进行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创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做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摒弃部门和个人利益的狭隘思想,坚决扭转官本位的倾向,深刻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同时,树立系统治理的理念,在坚持党委领导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全面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广泛参与,营造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科学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此,政府和基层社会治理部门应主动与深刻变化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由主体力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并进行兜底,从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在党委的领导下,通过深化改革把社会活力激发出来,通过制定政策使社会公平得到保障,通过制定规划对社会预期进行引导,通过实施监管对社会秩序进行规范,从而由传统的管治转变为积极的服务。同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广大基层群众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组织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三)坚持精准化基层社会治理服务
一是要切实完善乡镇、街道所具有的管理服务职能。基层政府要依法把其所承担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下沉社区到村屯和社区,在基层投放更多的服务管理资源,从而为精准有效提供服务和管理奠定坚实的政治和物质基础。二是要优化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通过优化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相关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配备,简化工作流程,构建责任和权利统一并相互制衡的管理运行机制,从而使基层管理服务效能得到切实增强。三是要加强建设乡镇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应积极转变职能,注重加强社会治理,全面提供公共服务;努力培育村民自治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积极招募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发挥它们对合力,构建乡镇公共服務多元供给模式。四是要积极构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从而满足群众各方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
(四)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执法,营造良好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环境,从而有效解决矛盾和问题。因此,国家需要针对综合治理、基层社会组织自治和发展、群众信访等重点领域加强立法。一是依法确定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围、政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承担的职能,列出政府的基层社会治理权力与责任清单,在行政执法行为
方面建立程序、标准、结果“三公开”的规范。二是结合重点领域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新型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三是强化基层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从而在社会治理事务中实现自我教育、服务、管理和监督。
推荐访问:关于基层社区治理的几点思考 基层 治理 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