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8篇

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8篇

发布时间:2022-10-09 17: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8篇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GansuFinance/甘肃金融/GREENFINANCE绿色金融◎魏长江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比较与融合发展【内容简介】 文章全面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8篇,供大家参考。

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8篇

篇一: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nsu Finance/甘肃金融 /GREEN FINANCE 绿色金融◎ 魏长江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比较与融合发展【内容简介】

 文章全面比较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在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服务对象、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专业性等方面的异同点,阐述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内涵,分析了绿色普惠金融在三次产业、生产与生活各领域的发展目标,对如何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提出了组织协调、制度优化、科技支撑、全面参与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关 键 词】

 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比较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理解两者的异同点,界定两者的重叠区,促进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在当前具有现实意义。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异同点(一)

 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共同点1.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对两者发展都有国家规划、官方定义。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的通知》(国发 〔2015〕74号),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2016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 〔2016〕228号),把绿色金融定义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2.都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信息不对称等。发展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外部成本和收益需要奖惩措施予以内部化,使绿色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都需要产权制度、信用体系、支付结算等方面的法律和金融基础设施;两者都需要适度竞争;都需要规范信息披露要求,加强征信体系建设,发挥政府组织优势,减少和消除信息不对称。3.都有专门部门运作趋势。绿色金融方面,目前全球37个国家的92个金融机构采用了赤道原则,以认定、评估和管理所支持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覆盖新兴市场项目融资债务的70%。我国兴业银行和江苏银行是赤道银行,一些银行业机构在内部设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方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今年5月,银监会等11部门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要求大型银行年内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二)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不同点1.服务对象不同。绿色金融主要服务于发展绿色行业、绿色项目,具体包括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普惠金融主要针对分布面广、收入较低的个人和企业,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2.专业性要求不同。绿色金融的专业性要求较普惠金融强,它涉及绿色标准制定与度量、绿色项目环境状况评价、绿色金融产品界定等等,需要环境评估、行业标准、资产管理等多专业多部门的融合协同,专业化要求明显。普惠金融主要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现金、支付、借贷、保险等基本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自身定价问题,专业性要求相对较低。35万方数据

 G 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2017年第12期3.产生环境不同。普惠金融是由国外传入我国的概念,它起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亚、拉美等地的小额信贷,2005年,联合国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普惠金融理念,意在助力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绿色金融则是由我国提出输出国外的概念,2015年11月,我国开始担任G20主席国,之后不久,中英两国央行共同发起成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在杭州峰会上,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议程,形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的七条建议。4.发展模式不同。在我国,绿色金融采取自上而下发展模式,国家制定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设立了5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出了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全面规划探索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更多是由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各地金融机构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的问题和经验,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际需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普惠金融实践。5.理念和目标不同。就五大理念而言,绿色金融更多地是强调“创新”“绿色”,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美丽中国。普惠金融更关注“协调”“共享”,目的是要实现人与人的平等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绿色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交叉融合在绿色和普惠之间构筑桥梁,以绿色普惠金融的概念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在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融合发展,有利于扩大绿色金融发展的广度、提升普惠金融发展的质量。为此,我们把为广大农民、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相关绿色金融服务,便利促进低收入人群参与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的金融活动定义为绿色普惠金融,具体支持的实体经济领域包括:(一)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有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绿色产业城市的主动力。绿色普惠金融应重点支持以下方面:一是特色农业绿色化。大力扶持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结合当地实际,集中发展果蔬、肉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力促种养殖业绿色化发展,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帮助农户增加致富渠道。二是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比如支持戈壁农业、有机农业、林下经济,调结构、提品质、创品牌,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三是大力支持循环农业。发展“农作物—秸秆青贮—养殖—(畜禽粪污)沼气—沼渣 (液)还田”等农业生态循环模式,解决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农业生产的污染既体现在化肥、农药、增长激素的大范围使用,也体现在养殖、存贮、尾料等处理过程中,通过发展绿色普惠金融,为相关种养企业、个人提供必要的资金来源,就能达到绿色+普惠的目的。(二)

 发展绿色第二产业支持分布式清洁能源发展。《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放开用户侧分布式电源建设,鼓励多元主体投资建设分布式能源。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利用,推动区域能源转型示范,推进可再生能源与新城镇、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空气污染、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内容。绿色普惠金融可以在支持光伏扶贫企业、推广光伏产品使用、发展沼气工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废旧材料回收。绿色建筑和废旧材料回收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吸纳就业人员多、参与的群体和企业规模小等特点,对这两个行业的金融支持具有绿色普惠性质。应大力支持绿色建筑,推广低碳、绿色、环保的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不断扩大绿色建材的应用,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助力绿色建筑发展。大力支持废旧产品的回收、循环利用、再加工再制造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生态产品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普惠金融要因地制宜,加大对生态产品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支持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项目。对参与荒漠化治理、园林景观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整治、湿地修复等工程的中小企业给予审批、额度、期限等方面的倾斜。另一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鼓励企业通过贷款、私募、入股等多种方式,在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脱硫脱硝表1 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异同点 绿色金融 普惠金融 相同点 都有顶层设计 都存在市场失灵,面临可持续性问题 需要政府干预 不同点 针对绿色行业、绿色项目 针对长尾人群 专业性更强,要求更高。跨部门跨专业跨国界。衡量的标准在探索 专业性要求较低。草根金融更接地气 我国提出传出国外 从国际传入国内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强调创新、绿色理念,人与自然和谐 强调协调、共享理念,社会和谐

 36万方数据

 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GREEN FINANCE 绿色金融除尘等环保工艺技术上创新应用新技术,推进全社会实现绿色生产。(三)

 支持乡村文化旅游业绿色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文化旅游对于布局景区开发、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发展文化旅游业已是各地富民增收、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移民搬迁、危房改造等扶贫项目综合实施,积极改善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重点支持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和旅游市场营销升级,努力健全乡村旅游全产业链,支持相关个人、企业、合作社挖掘旅游资源的生态、文化价值,走特色观光旅游、专项旅游等差异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四)

 促进大众绿色消费发展差异化特色化绿色普惠金融产品,促进社会大众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型消费。如住行方面,针对客户开展绿色装修、购置节能环保电动车提供优惠贷款、分期贷款服务;为小微企业的绿色产品开发推广宣传提供信用支持;以绿色小额贷款方式推动农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以绿色理财、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方式满足个人客户的绿色投资需求;推广绿色账单,有效节约纸张、减少碳排放,推动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办公、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加快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策略为了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加强绿色普惠金融的组织管理、政策协调、科技支撑、产品创新,尽快弥补政策、技术与服务短板。(一)

 组织管理目前,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是负责推动绿色金融的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开展绿色金融研究、推广绿色金融理念、推动绿色投融资产品与服务创新,有160家常务理事和理事单位,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各行业机构及研究单位,具有明显组织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2015年4月成立以来,在绿金委参与和支持下,完成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中国对外投资环境风险管理倡议》等重要文件、报告和课题,对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普惠金融方面,银监会2016年2月发布了《关于2016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6]24号),对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各级监管部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今后,人民银行、银监会和绿金委等部门可加大协调力度,在绿色中考虑普惠,在普惠中思考绿色,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二)

 制度协调为解决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外部性内部化问题,政府部门提出了不少金融、财政激励约束措施,这些措施有的需要协调统一。要解决绿色普惠金融政策重叠问题,比如一项绿色农业贷款,既可以计入绿色金融,也可以计入普惠金融,如果同时存在税收或财政奖励、MPA考核等具体事项,就可能产生重复激励问题。所以,财政激励、央行 MPA 考核的具体规定需要考虑是“二选一”或是增加某个项目比重。要解决绿色普惠金融平台互联问题,如农村林权交易平台与森林碳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与荒漠化治理的衔接问题,为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产权和利益转化渠道。(三)

 科技支撑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一定程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也是绿色普惠金融,因为通过网络、智能终端手段,将线下产品搬到线上,可以提高金融服务大众的接触面,避免物理网点不足带来的障碍,减少供给双方的交通、服务成本,提升绿色低碳环保的金融体验,这本身就是绿色普惠金融一部分。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如将绿色农业中从种子、化肥、地膜选购到生产、销售、存贮、加工的各产业链与绿色评级结合,提供全产业链绿色金融服务。结合智能制造、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物流等衍生业态,嵌入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四)

 创新驱动当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设立绿色金融部和普惠金融部,在发展绿色普惠金融过程中,需要注重组织创新,加强这两个部门的交叉联系,充分把握政策导向,用足政策优惠,同时要加强信用信息、环保信息共享,加快绿色普惠项目审批进程。更重要地是,当前针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特色产品和服务还不够丰富,金融机构需要加大创新力度,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开发出更多类似林权、排污权抵押贷款、绿色债券投资等普惠性绿色金融产品,为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创造切实可感的产品和服务。F(编辑:宋 亚 编审:荆勤忠 校对:薛 媛)37万方数据

篇二: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进建设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人民银行 2021 下半年工作会议指出,统筹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等融合发展,加快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当前,国内外学界对于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已经有了深入研究,对于绿色普惠金融和气候金融的研究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从贯彻落实中央政策和监管要求出发,研究推进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建设,对于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应探索绿色普惠金融和气候金融创新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绿色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2015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

 “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了 17 个目标、169 个子目标,这是人类第一次就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提出“不落下任何一个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其中,可持续金融是将资金投放到可持续发展领域;绿色金融旨在支持代际间、纵向性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旨在支持群体间、横向性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有机统一,是支持代际间、群体间的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金融理念一脉相承。

 而气候金融(Climate Finance)的概念是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关于资金机制的谈判衍生而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气候金融与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相联,该投融资活动可减少排放,同时允许各国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 年全球气候状况》,2020 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基线高于 1.2 摄氏度,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热的年份之一。大力发展气候金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挑战,旨在实现人类代际间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和气候金融的理论逻辑基础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和“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一致。银行业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和气候金融方面责任重大。

 加强顶层设计,优

 化政策制度。绿色普惠金融和气候金融覆盖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清洁能源、绿色建筑、低碳交通、节能环保等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重点支持领域,还包括电力、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属、造纸、民航等高碳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要想在此领域有所作为,商业银行首先应从总行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以邮储银行为例,作为国有大行之一,邮储银行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努力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截至 2021 年 9 月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 3467.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3.42%。连续获得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银行总体评价先进单位”称号,并得到明晟公司(MSCI)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评级的较高评级。在顶层战略方面,邮储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十四五”绿色金融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可持续金融、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决策部署,建设一流的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在治理框架方面,邮储银行董事会及董事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负责审议绿色金融发展重大决策;高管层成立了绿色银行建设领导小组;监事会、审计局加强对绿色银行建设的监督审计。在浙江省湖州市成立了总行级绿色金融改

 革示范行,广东、浙江、广西、福建、江苏、深圳等地成立绿色支行、绿色金融部等专营机构,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制度优化方面,邮储银行制定了绿色银行建设三年规划、年度绿色银行建设工作要点等,带动小微、“三农”、法人客户等社会主体广泛参与绿色发展。制定印发“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授信政策指引”,将光伏发电、风电、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清洁能源、低碳交通、节能环保等列为鼓励进入类,将“两高一剩”行业列为审慎进入类,禁止支持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修订审查审批手册,明确 ESG 及气候风险审查要点;出台“支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明确重点布局领域;修订合同文本,融入借款人环境和社会风险承诺以及声明相关条款。

 强化绿色普惠理念,健全激励约束。

 。银行业应为有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在大中型企业和项目之外,“三农”、小微企业、低收入者等易受气候和环境影响,也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绿色普惠金融和气候金融的重点支持领域。为推动绿色普惠金融的发展,邮储银行从持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入手,从绩效考核、信贷规模、经济资本、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内部审计等方面加大资源配置。一是加强绿色银行考核激励。将绿色贷款、绿色融资、绿色办公指标纳入一级分行经营管理绩效考核

 以及总行相关部门平衡记分卡指标考核。二是从信贷规模、FTP、审查审批等方面,加大资源倾斜力度。设置绿色信贷专项额度,对绿色“三农”、绿色小微、绿色消费等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在 FTP 方面给予 10 个 BP 优惠。三是采取差异化经济资本计量政策,符合监管标准的绿色“三农”、绿色小微、绿色消费等绿色金融业务降低经济资本调节系数,“两高一剩”行业提高经济资本调节系数。

 探索金融模式变革,加大产品服务创新。绿色普惠金融和气候金融产品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既包括绿色项目贷款、绿色债券、气候债券、绿色贸易融资等典型绿色金融产品,又包括绿色小额贷款、绿色消费贷款、绿色个人经营贷款、绿色信用卡、碳金融等,还包括绿色理财、绿色支付等金融服务。要建设绿色普惠银行,就要研发和推广适合小微企业、消费者、农户及大中型企业需要的绿色金融产品。比如,邮储银行在实践中积极创新相关产品和服务,承销了市场首单碳中和超短期融资券、全国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权融资计划,发放了全国首笔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投资了全国首单绿色个人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广东分行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和贵州分行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获得亚洲金融合作协会 2020 年度绿色金融优秀实践案例。

 加强风险管理,实现商业可持续性。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和气候金融,不是简单办财政,也不是慈善事业,

 需要实现商业可持续,因此,在业务推进过程中还要做好风险防范。邮储银行在实践中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制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办法,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二是加强行业限额管理,每年制定风险政策与风险限额方案,对“两高一剩”重点行业进行限额管控。三是连续五年开展 ESG 及气候风险专项排查,及时防范化解潜在 ESG 及气候风险。四是率先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将蔚蓝地图环保数据接入“金睛”信用风险监控系统,开展环境气候风险管理,积极促进小微企业等客户环境信用修复。五是推动企业碳核算试点工作,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对标国际先进准则,加大信息披露。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和气候金融,还应对标赤道原则、负责任银行原则(PRB)、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建议(TCFD)等国际先进准则,加强与国际金融公司(IFC)、中国银行业协会等国内外专业机构及行业组织合作,加强棕色资产、高碳资产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充分接受各方监督,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比如,近年来邮储银行正式采纳负责任银行原则(PRB),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支持机构。参与发起了碳中和行动联盟,联合发布《金融机构支持上海国际碳金融中心建设共同倡议》,签署《支持全国碳市场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银行

 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等。同时,在工作中注意充分披露绿色金融信息,主动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

  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几点建议建设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需要长期不懈艰苦努力,建议在各级政府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联合行业协会、银行同业、学界与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共同进一步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倡议成立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联盟。当前,社会各界对于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建议以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巴黎气候协定》等为指引,成立绿色普惠银行和气候友好型银行联盟,深化理论研究、产品研究和案例研究,更多地关心、帮助和支持小微企业、“三农”等在绿色普惠和气候融资领域的金融需求。

 健全绿色普惠 金融和气候融资统计体系。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约束条件,建议监管部门可及时修订绿色贷款、

 绿色融资、气候融资等绿色金融统计制度,以“不损害气候变化目标”为前提,参考 2021 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研究统一的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商业银行应加强系统建设,及时识别和准确统计绿色金融业务;并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强气候环境风险的预警,对 ESG 及气候风险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

 研究制定“碳中和”银行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碳中和”银行包括自身运营“碳中和”和投融资“碳中和”两个方面。在自身运营“碳中和”方面,倡导绿色办公和绿色运营,全面开展碳盘查、设定碳排放核算边界、识别和分析排放源,并通过能源替代、节能改造、减排减量、绿色绩效、造林增汇、购买碳信用等方式,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在投融资“碳中和”方面,可试点开展客户碳足迹和碳核算工作,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要求,优化资产结构。

 持续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应差异化风险权重,降低绿色金融业务风险权重,提高“两高一剩”等高碳行业风险权重;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绿色金融、气候融资领域的政策支持;将钢铁、水泥、化工等高碳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年降低免费碳配额比例。商业银行应健全公司治理、政策制度、产品创新、激励约束、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机制,加大绩效考核、经济资本、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贷款定价、信贷规模、审

 查审批等差异化政策扶持;围绕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等重点领域,创新绿色金融和气候友好型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发推广绿色贷款、碳金融、气候债券、蓝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绿色消费、绿色理财、数字信用卡等金融产品。

 健全环境及气候风险管理体系。银行机构应将气候及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将 ESG 及气候风险纳入评级准入、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合同管理、放款管理、贷后管理等授信业务全流程。有序开展高碳行业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评估银行业应对气候转型风险的能力,科学应用压力测试结果。严格控制“两高一剩”领域融资,坚决拒绝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不再支持新建境外煤炭、煤电等高碳化石能源项目融资。

篇三: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2022年第1期◎ 张庆昉【内容简介】

 本文围绕“双碳”目标,从绿色金融政策支持、激励约束、产品与市场、人才培养等方面总结梳理了甘肃省绿色金融“四大能力”建设,指出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既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绿色投融资需求增长、生态效益巨大等重大机遇,也存在经济结构低碳转型任务重、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有待加强、政策支持缺乏合力、气候转型风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最后,基于“双碳”目标和要求,提出加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建立碳账户、推进转型金融发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对策建议。【关 键 词】

 “双碳”目标;绿色金融;转型金融“双碳”目标下甘肃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理性思考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即“双碳”目标)。围绕“双碳”目标,我国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表和路线图,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新任务和高标准。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经过“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基层探索,确立“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在引导绿色投资、促进产业绿色转型、支持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甘肃省金融系统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为着力点,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激励约束机制、产品与市场体系、人才队伍等建设,推动全省绿色金融向纵深方向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实现提质增效(一)夯实政策支持保障能力,聚合绿色发展新动力一是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配合甘肃省政府制定《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甘肃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等政策文件,将绿色金融融入地方发展规划,凝聚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合力,助力“双碳”工作落地见效。二是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加大《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2021年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等绿色金融标准在甘肃的推广应用。兰州新区印发绿色企业、项目认定评级办法,成立西部绿色认证中心,实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在线认证评级、动态管理。三是健全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兰州新区在原有3家绿色支行基础上,新增绿色保险专营机构4家、绿色支行2家,绿色金融机构力量进一步充实。推动兰州新区18家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促进绿色金融业务规范发展。(二)完善激励引导约束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一是加强货币政策引导。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2529.19亿元,同比增长10.64%,比年初增加236.56亿元。二是强化绿色金融考核评估。制定印发《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实施细则》,在 《甘肃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评价办法》纳入绿色金融评价结果,拓宽绿色金融评价的应用场景和范围,提高了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三是推进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重点指导兰州新区5家金融机构开展环境信息披露试点,积极推动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环境信息披露,通过重点推动、以点带面,引导金融机构强化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四是加大财政激励奖补。出台《兰州新区绿色04

 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金融发展奖励政策 (试行)》《兰州新区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助政策 (试行)》,以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费用补贴、创新奖励等政策措施,加大绿色专营机构、绿色中介组织引进培育力度,引导金融资源向兰州新区绿色项目、绿色企业高效流动。目前,已累计兑付奖励资金1663万元。(三)

 提升产品和市场开发能力,融资工具取得新突破一是绿色信贷产品日益多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围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开发“光伏贷”“风电贷”“节能贷”“陇药通”“金种宝”等绿色信贷产品,满足绿色低碳领域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二是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功能不断优化。积极推动金融科技赋能,兰州新区“绿金通”平台启动二期建设,新增绿色企业项目认定评级、融资增信、绿色保险、激励政策兑现等平台功能,进一步强化信息集成共享,促进绿色产融精准对接。目前,平台已注册企业1031家,上线金融产品115种,实现融资103.3亿元。三是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兰州新区印发《兰州新区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兰州新区排污权抵押贷款实施细则》,在全省率先开展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基于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四是绿色保险保障能力得以提升。兰州新区以循环化工园区作为推动绿色保险发展的着力点,由绿色保险专营机构组成共保体,与化工园区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和环境污染责任绿色保险。开发基于碳汇交易的碳汇指数保险,实现绿色保险发展新突破。(四)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打造智力支撑新高度一是开展绿色金融知识宣讲与专题培训。成立甘肃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讲师团,开展绿色金融知识“下基层”“入校园”宣讲活动,普及绿色金融知识。组织举办“甘肃省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培训班”,邀请国内绿色金融领域专家,以“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方式为全省绿色金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绿色金融业务能力。二是搭建绿色金融智库平台。构建甘肃省金融学会“一委一中心一实验室”的绿色金融智库体系,通过举办“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研讨会”“飞天金融大讲堂”和课题研究、政策研讨、产品研发等活动,为甘肃省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产学研用对接平台。三是加大研究成果应用转化。出版发行《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0 (甘肃)》《生态资源资本化实践路径》,征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遴选10篇优秀案例在全省范围表彰推广,营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良好氛围。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绿色金融发展潜力巨大第一,“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双碳”目标加速甘肃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催生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科技等绿色产业新业态,为金融机构资产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以能源结构为例,甘肃不仅富含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能源,而且新能源可开发量整体位居全国前列,风能发电技术开发量居全国第4位,光伏发电技术开发量居全国第5位,新能源开发利用空间巨大。在“双碳”目标下,甘肃作为“风光大省”的新能源产业迎来“风光无限”,张庆昉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经济学博士。COVER STORY 封面文章05

 G 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2022年第1期将新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良性互动提供产业支撑。第二,“双碳”目标提升绿色投融资需求。我国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持,面临着巨大的投融资缺口。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得出,“碳中和”将给中国带来138万亿元的投资机遇,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这个规模可能更高1 。中金研究院测算得出,中国实现“碳中和”大约需要139万亿元的绿色投资,平均每年绿色投资需求约占GDP总量的2%。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指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资金投入规模在150万亿~300万亿元。对甘肃省而言,新能源、新型装备制造、绿色交通等新兴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庞大的投融资需求,将有效促进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与产品创新。第三,“双碳”目标创造巨大生态效益。生态环境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甘肃是生态文明兴衰史的见证与缩影。甘肃曾经气候温暖湿润、草木茂盛、河流纵横,是古人类聚居地和古代农业发祥地,缔造出辉煌的丝绸之路文明。随着战争破坏及气候环境变化,丝绸之路几次陷入中断并走向没落,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随之下降。“双碳”目标有助于推动甘肃突破倚靠重化工业的传统发展路径,承担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重要功能,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将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变为生态资产、生态资本。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甘肃省碳减排、碳汇交易规模在150亿元左右;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环境权益交易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GEP)总量在2万亿元左右2 。(二)绿色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第一,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甘肃省资源能源型经济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效水平偏低问题突出,工业结构中轻工业规模小,重化工业占比高达80%左右,经济发展长期以重化工业为主,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大、任务重。第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有待加强。目前,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资产证券化等品种不多、规模不大,以碳排放、排污权交易为主的环境权益交易刚刚起步,碳金融创新尚在探索阶段,制约了绿色金融对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第三,绿色金融政策支持需要发挥多方合力。绿色金融发展离不开财政、产业等方面政策支持,通过政府财政奖补、税费减免与产业扶持,实现绿色金融外部性“内部化”。目前省级层面对绿色金融的正向激励和支持力度还比较弱,对火电、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还没有明确碳减排路径,未形成系统性激励约束机制,影响了金融资源与社会资本对绿色低碳项目的持续投入。第四,气候转型风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足。目前全省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尚未系统性地建立气候风险分析能力,监管部门也未出台对金融机构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的具体要求,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中不良贷款率上升和投资估值下降风险的预研预判能力有限。新时代推进甘肃省绿色金融发展的战略选择绿色金融是新时代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甘肃省金融系统需要紧密围绕“双碳”目标,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与市场主导作用,加速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一)

 加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构建绿色普惠金融体系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具有内在联系,在“双碳”目标下,需要将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纳入绿色发展范畴,使之成为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一是实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互融互促。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将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规则纳入普惠金融全过程,在绿色金融相关产品的标准中增加小额信贷等融资工具相关标准,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要素交互融合。二是科技赋能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赋能作用,整合征信、环境、安全、税务、司法等信息,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引导金融机构下沉服务,精准支持全省具有环境效益、低碳效应的农业、小微企业发展。三是绿色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推动绿色普惠金融与甘肃区域、城乡发展战略相结合,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相关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培育弱势群体和环境脆弱地区的“造血机制”,促进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实现甘肃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二)

 发挥金融财政政策协调联动作用,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发挥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储备丰富优势,加速能源结构转06

 Gansu Finance/甘肃金融 /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能源支撑。一是加强金融政策引导。全力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在甘肃精准落地和带动效用发挥,完善优化绿色信贷监管制度和绿色金融考核评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产业支持力度。二是拓宽新能源融资渠道。加大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探索新能源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碳排放权抵押、特许经营权抵押等服务,支持省内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上市融资、增资扩股等,满足新能源产业多元化融资需求。三是发挥财政政策杠杆作用。探索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省内示范性项目和重点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助或贷款贴息,通过“担保+银行”风险共担模式,降低新能源项目融资成本。(三)探索建立碳账户,夯实绿色低碳转型基础在“双碳”目标下,经济主体在资金账户、信用账户之外还需要建立碳账户,自觉担当其环境保护使命,将环境保护纳入日常监管范畴,推动碳金融市场发展。一方面,建立涵盖工业、农业、个人领域的碳账户。加强发展改革、工信、生态环境、统计等部门合作,在全省范围建立涵盖工业、农业、个人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评价机制,做到数据准确、核算科学、评价客观,使碳减排和碳汇效应可计量、可跟踪,为激励约束政策落地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建立碳账户金融。碳账户金融本质是从“碳维度”对经济主体进行价值评估,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引导金融机构以碳账户为核心,在制度、流程、产品三个关键环节进行优化升级,对企业进行贷前碳效分析、贷后碳效评估,强化气候转型风险认知与分析能力,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推动经济主体绿色低碳转型。(四)推进转型金融发展,支持高碳项目绿色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我国正在经历人口、资源与污染排放的峰值平台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需要平衡好传统产...

篇四: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力实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的有机融合摘要蒋志华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已经成为推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总结浙江省几年来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并在此基础上就进一步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提出若干建议,主要包括推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的有机融合等。关键词: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有机融合作者简介:蒋志华( 1943- ),男,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咨询委特约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金融与经济。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把深化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作为推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重要载体之一,因此,认真总结和不断深化浙江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对于浙江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全局,努力实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的有机融合,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一、几年来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按照事业部的运行机理,浙江分行已初步建立起能够实现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有机融合的组织架构和高效的运营机制。近三年,农村金融有效供给得到进一步优化,涉农贷款年均增长 180亿元,总量达 3000亿元。截至 2016年 6月末,浙江三农金融部各项存款 4597亿元,占全行比重 48.57%,近三年增长了 25%。各项贷款 3085亿元,占全行比重 46.16%,近三年增长了 8.52个百分点。(一)健全组织体系,明晰管理职能,创造性地提出“城乡分治”设想将所有县域支行全部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管理,作为基本经营单位,实行客户与业务的统一管理,从组织上保证能把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有机融合,落到实处。(二)创新运行机制,建立能够适应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有机融合的决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借鉴国际主流银行矩阵式管理模式,事业部实行扁平化、穿透式管理。按照全行统一发展战略,单独制定“三农”业务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工作;设立三农金融管理委员会,按季审议支农重要事项,做好内外沟通协调,形成服务“三农”合力。制定县支行挂点指导方案,省分行领导及各部门分别联系全省县域支行和乡镇网点,突出问题导向,定期分片“蹲点”,加大对农村基层的金融服务;实施“六个单独”,即单独资本管理、单独信贷管理、单独会计核算、单独风险拨备与核销、单独资金平衡与运营、单独考评激励约束,建立有活力的内部保障机制。(三)专设绿色信贷产品,支持“五水共治”等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以来,浙江农行创新推出“五水共治”专项信贷产品,解决财政先支后收融资难题,并配备专门团队逐个做好项目服务,目前已经支持项目180多个、贷款 340亿元,带动投资 945亿元,在金融同业中支持力度最大,对改善浙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四)拓宽金融服务思路,专职下派农行骨干到乡镇任职(总第 36 期)

 2016 年第六期 建言献策—— — 浙江篇23

 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金融人才、金融知识、金融服务的“三缺失”问题,2014年起省农行在全省选择300个重要乡镇,由省委组织部和省农行联合发文,农行选派骨干专职担任乡镇长助理,分管金融工作,做好“三农”服务。现已连续三年分三批下派 857名干部到乡镇挂职,推动 500多个民生项目加快立项或提前放贷,协调银行贷款 313亿元,帮助引进企业 474家、总投资 389亿元,帮助 427家企业渡过难关,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惠及农村 300多万人。(五)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助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创新推出农村金融“六自治”服务模式,省农行以村委会为依托,通过“客户自荐、担保自组、借款自主、用款自律、服务自助、守信自励”将村民的个人信用、品行等纳入村集体民主自治体系,经审批后在村里就可以自助贷到款项,随借随还,现已创建金融自治村 484个,发放贷款 32亿元,惠及农户近 2万户。二是平抑农村市场资金价格。在主要农村金融机构中,省农行利率上浮超过 30%的贷款占比最低,只有 13.2%,农户贷款利率大大低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一年仅利率优惠就节省农户利息支出近 7500万元,为缓解农村“融资贵”、引导农村利率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为农民建立贷款钱包,帮助农民展业创业。近两年通过一次申请、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新增农户贷款近 80亿元,贷款钱包已成为浙江创业农民的主流融资渠道。四是为农村“三权”改革创新产品服务累计发放近 10亿元林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首创农村“三权”保证保险贷款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抵押贷款。(六)实行分类量身定制,大力支持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三改一拆”、旧城改造、安置房建设等金融需求,专设“城镇化贷款” “特色小镇贷” “美丽乡村贷”,全力服务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省级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建设,目前已贷款 398亿元,推动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向农村地区集聚,助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七)探索农村金融互联网建设,破解“三位一体”课题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要解决农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问题,但是一直以来,农民生产供销与信用“两张皮”,按照传统的方法很难破解。省农行引入互联网的开放思维,积极探索农村金融互联网建设。在浙江农村全域建立农户信贷档案,目前已覆盖 9415个行政村,建立农户信用档案 45.45万户。通过建档积累农村大数据,建立农村网贷模型,可以通过惠农通、手机 APP等方式自助申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大大提高了农户贷款的可获率。二、进一步深化浙江省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若干建议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适应浙江省推进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客观要求,鉴于省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实践,笔者认为,总结其改革的新鲜经验,加大对这一改革的支持力度,完善三农金融事业部服务体系,是深化浙江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大举措,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充分发挥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在县域的优势,推进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的有机融合县域是农村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重要结合部,几年来改革实践证明,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指导思想、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功能全、实力强、服水土、接地气、助创新、益大众,既能办实事,也能干大事。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的支持力度,鼓励其结合浙江省县域经济的特点,用好用活有关政策,大胆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切实加强“三农”服务,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努力发展绿色信贷,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对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有关创新举措,发展新的金融工具、新的产品和服务手段,要允许其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扎实推进。(二)研究创新重大水利项目建设投融资模式,增加有机融合的绿色信贷投入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启动新一轮“五水共治”项目的决策部署,省农行已于近期与省水利厅进行对DECISION—MAKING&CONSULTANCY建言献策—— — 浙江篇24

 接,对融资需求进行了重新摸排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水利建设提速推进的背景下,由于进度提前、投资加大、标准提高,项目资金缺口和融资需求加大,现阶段分项、分段的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必须研究新的对策。一是可成立省级水利投资集团公司,由省财政出资、农行通过产业基金方式配资,对国家级、省级重大水利项目,由集团统一承贷、统贷统还。二是要设立水利建设产业基金,作为重大水利建设项目资本金投入,实行投贷联动。通过创新金融供给,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治水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水利融资的效率和质量,改善水利和生态环境。(三)银政合力共建“三位一体”,大力推进有机融合的普惠金融为破解农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问题,省农行要加紧推进农村金融互联网建设,并请省农办、供销社等部门给予支持,配合农村金融互联网建设在农村的应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让广大农民受惠。一是应允许农行成为“三位一体”改革成员单位,各分支机构成为农合联理事单位,进一步深化合作,助力浙江“三位一体”改革发展。二是要共享农村政务、社保、医保、生产、生活数据等涉农信息资源,为农村信用模型体系建设提供支持。三是推荐农产品生产、流通领域优质商户入驻农行惠农商城,嫁接农行客户资源,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购销提供服务,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相结合的新型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四)加强农口部门与农行的合作,综合运用好有机融合的多种金融工具省农行非常重视与省农口部门的工作对接,2015年 4月正式回归农口成员联席单位,目前已与省发改委、水利厅、供销社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有效落地战略合作协议,一是省发改委、财政及省农口部门可优先向农行推荐棚改、水利、农污治理、小城镇建设与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引入“一带一路”走出去农业等重大涉农项目、优化生态项目,以及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的 PPP项目、购买服务项目、资产证券化项目、债券发行项目等,并在政策保障、财政资金和重点项目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与协助。二是依托农行广泛覆盖的普惠金融网络,委托农行代理有关财政支农资金,进一步提高支农补助的效率。三是加强与农行在金融产品上的联动创新。利用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的优势和风险管理上的经验,对一些涉农补助、补贴项目,由农行先行贷款支持,解决财政补助资金的滞后性,共享农行风险管理数据,提高补助、补贴对象的精准性。(五)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加大有机融合的支撑力度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为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建议省政府要加大整合力度,创新使用方式。一是设立“三农”贴息专项基金,引导农业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三农”、环保项目、绿色产业的资金投放,对农业产业化、农田水利建设、环境保护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民生项目予以贴息支持。二是设立农业担保基金,农行要在信贷模式上进一步创新,以放大 8-10倍的额度匹配信贷资金,促进浙江省“三农”的绿色高效发展。三是发展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较好、聚焦服务“三农”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金的引导和撬动效能,缓解“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六)深化农村“三权”改革,激发有机融合的市场活力农村“三权”改革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农业农村活力,释放发展新动能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浙江农行顺应改革趋势,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有力助推了浙江农村综合改革。但由于各地在配套政策、产权评估、流转机制等方面发展不均衡,导致业务规模不能迅速放大。省政府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确权评估、颁证、流转、抵押登记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快建立统一的农村产权市场及流转交易平台,加快推动农村要素市场化,使农村和农民有更多的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增强农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引擎。(总第 36 期)

 2016 年第六期 建言献策—— — 浙江篇25

篇五: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nance金融视线

  www.chinabt.net

 2019年4月 071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19.07.071关于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探讨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田小凡摘 要 :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得到较好的发展,并成为实现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支撑,随着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推广范围不断扩大,二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朝着融合发展的趋势前进。基于此,本文以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二者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指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在融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别从“双山”思想、建立健全组织体系以及信贷产品创新等方面详细阐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普惠金融

 绿色金融

 融合发展

 融合途径中图分类号 :F8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298(2019)04(a)-071-02为了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金融行业,完成经济结构的科学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都被国家高度重视,并有着专门的运作方式,但是二者之间服务对象不同,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型企业和个人企业,绿色金融的服务对象则是绿色行业,将二者之间联合在一起融合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1 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是有一致性的,普惠金融是为了让人们得到金融服务,让人们有机会参与经济的进步与发展,享受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会为贫困人群或者低收入人群提供援助,普惠金融可以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建立小额信贷机构,国家政策鼓励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增设小额信贷服务。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协调社会经济,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在一起,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繁荣的同时创造生态平衡。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推进方式要以政府导向为主,二者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具体层级的有效实施要由政府推动,在过去,传统的金融行业以经济人和政策作为指导,以实现经济利益为发展目标,完成政府规定的内容是他们的职责。绿色金融中以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目标,绿色贷款发放以后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经济效益,但是能够实现贷款发放也是政府相关政策的要求。相比之下,普惠金融发放贷款时短期内也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比较广,金融服务的劳动力和成本在增加,收益可能无法成正比,因此,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实现融合发展是需要政府政策予以支持的 [1] 。2 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1 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体系我国从实际国情出发,将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政府也为此出台了相应的意见,以此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规范化发展,但是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体系还不够健全,与之相关的制度和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参与者没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享受的权利过于模糊,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制度不够完善,很容易导致融合发展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付诸于实际 [2] 。2.2 信息交流体系不够健全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信息,又缺少可信赖的投资机构和信贷机构,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是很难实现融合发展的,绿色金融要对环境风险作出预估,还要对风险情况进行定价,如果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或者缺失科学化管理,很容易导致决策上出现纰漏,进而导致资产价值发生波动。绿色金融的发展与环境因素相关联,由于环境因素具有外部性,相关信息实现交流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环境数据的表述方式与金融行业用户的需求不相符,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中对环境风险的分析和绿色行业投资评估的方式方法还不够成熟,考虑到未来环境和气候政策有不确定因素存在,搜索成本不低,能够提供相关数据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具体化,环境数据处理能力也是阻碍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一大障碍。2.3 缺少对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管是监管部门、税收部门,还是政府财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金融行业发展中,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二者之间的融合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实现创新的成本比较高,目前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效应,政府没有激励政策予以支持,商业银行进入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实现有关产品的创新是很难实现的,且活力不足。3 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3.1 坚持“双山”思想作为融合发展的道路在我国金融行业流传着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们将其作为“双山”思想,并以此为指引,实现金融机构的有效创新和改革发展。为了推动农业进步,让中小企业得到利益,银行将绿色金融发展原则和评价标准延伸到了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中,此外还有脱贫攻坚和双创贷款业务,这些业务以往都是普惠金融服务内容,将二者进行结合时,注重对该地区环境的影响评估,在选择企业和项目的时候优先选择绿色项目,尽可能实现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等生态效益,彰显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后的绿色基因。建议将普惠金融中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绿色金融中的创新元素结合在一起,根据地方实际特色,选择适合该地区发展的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道路 [3] 。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可以探索打通两者在监管和配套扶持作者简介:田小凡 (1997-),女,山东汶上人,金融系本科生,主要从事金融学方面的研究。万方数据

 Finance金融视线072 2019年4月

  www.chinabt.net政策的协同性。如可以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中,在“三农”、小型微利企业贷款项目上以及在普惠金融标准体系中,在绿色项目行业标准上,逐步实现政策与监管“双协同”。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可以支持光伏企业发展,推广该企业的产品,还可以发展绿色建筑,建筑行业就业人员比较多,企业规模大小不一,对绿色建筑企业进行金融扶持符合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性质,通过对绿色建筑的支持,有利于推广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实现且环保的建筑材料的应用,3.2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真正落实融合发展想要明确有关机构的管理职能,实现城市、乡村分治结合,就要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门,采用信用体系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进行对接,发展社会力量,提高县级区域内的金融环境质量,制定农村地区绿色项目评级标准,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服务专业对口化。通过绿色信贷实现融合发展,实现绿色组织体系和考评体系的有效建设,在体系建设方面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结合。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相结合后可以进一步发展当地的绿色有机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就是绿色有机农业,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可以支持特色农业绿色化,扶持当地的农户或者企业,了解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情况,发展果蔬或者肉奶产品,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集中发展中药材产品,可以推动养殖产业的绿色化发展,帮助贫困农户实现脱贫。除此之外,可以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改变以往的发展模式,支持有机农业生产,调整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打造农业品牌,培育现代化农业。某地区为了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效结合发展,特别支持当地循环农业,大力发展农作物、秸秆、养殖、沼气、沼渣还田的生产循环方式,解决以往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通过发展两种金融,为当地的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服务,让他们拥有可靠渠道的资金来源,从而得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目的 [4] 。一直以来,邮储银行北京分行一直秉承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绿色经营、产品创新等多渠道,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首都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绿色发展,在面对环境治理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邮储银行北京分行明确提出,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综合治理为其当下信贷业务的重点支持领域。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广泛深入了解环保行业情况,针对行业地位突出、环保贡献度较大的企业进行有效开发和扶持。邮储银行北京分行创新推出“民俗贷”小额贷款业务,有效满足了民俗户装修改造或日常经营等用途的资金需求。对于光伏扶贫项目,邮政银行作为指定的金融扶贫机构,光伏企业也成为邮政银行重点扶持对象。3.3 实现信贷产品创新,提升融合程度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是为了推动循环企业、农业企业的有效发展,倡导新能源、新科技与新农村的进步,建议结合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目标,创新信贷产品,使其满足用户与企业的信贷需求。可以退出排污改造抵押贷款服务和污染设备改造贷款服务,这种特殊服务产品不仅帮助污染企业升级,还能够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进步,改变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建议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发展中利用当地金融行业平台网格化管理,加强对有关信息数据的应用,建立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特色产业对象网格,精准投放绿色惠普贷款,提升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信贷产品的质量,提升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服务水平。想要实现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下的信贷产品创新,就要致力于高质量的融合发展,这要求金融行业致力于绿色创新,实现经济金融和生态环境之间的有机结合,处理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与外部收益的内部化问题。其中,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指的是对污染企业进行减杠杆限制,采用市场手段紧缩污染企业生产空间,外部收益内部化指的是对绿色企业进行加杠杆鼓励,一样利用市场手段扩大绿色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加杠杆和减杠杆,实现企业的绿色转型。目前在部分省市的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经出现了发展绿色金融的良好势头,尽管仍需进一步观察实效,但这些地区在绿色发展上的制度创新成果已经开始对外产生辐射,绿色发展的风暴已经开始酝酿,绿色发展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4 结语总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设立普惠金融部与绿色金融部,希望通过这两个部门的合作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在组织创新之下把握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环保信息共享机制,针对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加大创新力度,找出二者之间的共同之处融合发展,实现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三者统一。参考文献[1] 刘婷.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1).[2] 魏长江.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比较与融合发展[J].甘肃金融,2017(12).[3] 鲁政委,汤维祺.协同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发展[J].银行家,2017(12).[4] 孟刚.以绿色、普惠和本币金融引领“一带一路”金融创新[J].新金融,2017(11).万方数据

篇六: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界197观察: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杨爱琴随着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作为促进美丽中国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措施与重要支撑,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之间的交叉融合,更得到了充分的凸显。本文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共同点,从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分析,探究了二者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得到了比较明显的进展。随着二者之间的联系范围不断扩大,彼此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特别是自 2016年以来,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在探索实践中逐渐展现出来了相互之间更加密切的关联与融合。有效把握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与重叠区,促进绿色普惠金融的发展,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共同点(一)国家高度重视长远发展趋势,给予国家规划定义发展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特别是伴随着中国扶贫产业开发、新农村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包容性社会的发展,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发展受到了诸多行业的关注,而且均由国家政府、国务院等主管部门或机构颁布了相应的国家发展规划与官方定义,这为促进绿色普惠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政策保障。(二)都可能存在市场失灵的风险,需要政府给予干预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与管理,而且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关于信用体系、产权制度、结算等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约束以及相应的配套金融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都必须要适应市场竞争,做好相关信息的披露,在信息体系建设等方面,必须要由政府层面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对产品减少或消除一些信息的不对称性。如果市场失灵,二者都需要政府能够给予及时的干预,保证其良性发展。(三)专门管理部门整体运作趋势,成为发展主要方向在绿色金融方面,当前全球已经超过 60 多个国家的金融机构,采用“赤道原则”,以此作为对于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认定评估或管理工作的支撑,整体覆盖面已经达到了全球市场中关于项目融资债务的 85% 以上。国内的一些制造银行已经在业务机构中设立了专职的绿色金融事业部。普惠金融方面,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已于 2017 年明确指出,要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而且要求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此后银监会也发布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当前,普惠金融事业部专职运作的趋势已经形成,在国内比较常见。■ ■ 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一)二者之间的发展理念存在相同之处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源于在商业可持续发展与成本可负担的基础之上,能够让更多阶层或更多范围的人们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绿色金融,是为了做好环境改善,应对当前的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变化且有效高效利用的一种经济活动,支持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长远发展。就发展理念而言,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都是在践行以人为本的金融理念,而且都是在为了促进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虽然普惠金融更加侧重于机会平等,而绿色金融更加侧重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但是随着二者的持续发展,目前普惠金融发展已经包含了绿色金融的理念,绿色金融也更加注重高效高质可持续性发展的普惠金融发展形势。因此从发展理念而言,二者之间具有相同支出。(二)二者的服务对象存在普遍交叉之处普惠金融,从宏观层面上而言,其服务的重点对象主要为小微企业、农民或者是一些低收入人群,乃至残疾人或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绿色金融,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环保、节能、绿色、交通、建筑等项目的投融资与风险管控。但是,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普惠金融也开始在绿色金融的融合下对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以及基础农业建设、小微企业等支持方面发生了普遍的交叉与覆盖。所以,有效促进绿色乡村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生产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是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真实体现。显示了二者之间服务对象普遍交叉的典型事实。(三)二者的推进都需要政府能给予引导

 速览

 QUICK GLANCE198普惠金融已于 2015 年末由国务院正式出台了相关的发展规划,而绿色金融也由中国人民银行在 2016 年推出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在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相辅相成发展的过程中,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也存在着明显的内在统一,不论是关注民生还是“三农”问题,从当前的金融服务与发展角度而言,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所发展的环境,都必须要依托政府的引导与推进。虽然,在市场为主导的大环境下,金融发展的趋势需要受到市场的约束,但是从政府层面仍然需要充分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才能够切实促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与高效发展。■ ■ 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加强组织管理,促进制度协调支撑普惠金融,其组织管理机构为银监会,其于 2016 年 2 月发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具体的发展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与措施。绿色金融,其组织管理协调机构为中国金融学会,当前超过 160 家的常务理事和理事单位,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行业的机构与单位,其于 2015 年发布了《关于构建金融绿色体系的指导意见》。为了促进二者融合发展,就需要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大力协同协调发展。从解决外部性与内部化问题方面给予政策措施,一方面,是要注重解决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重叠问题,比如在绿色农业贷款、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的业务重叠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财政纪律与央行 MPA 考核的相关要求,切实打通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平台互联问题,强化信息的共享与系统的共建,力争能够为绿色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产权与权力的转化渠道。(二)基于“两山”理论,探寻融合发展道路基于“两山”理论有效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探寻二者之间互融互促的有效基础,其目的是实现金融机构的有效创新与改革发展。特别是在推动农业进步以及中小型企业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发展原则的评价标准,结合行业特殊性给予针对性的审核与评估,以此力争创设出能够有助于脱贫攻坚与双创贷款等业务内涵的普惠金融服务。从地区环境的影响评估,实现对于项目的优选与定位,最终尽可能地实现绿色低碳生态高效的发展理念,这种根据地方特色探寻融合发展的道路,是当前发展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有效途径。此外,以绿色金融体系为标准,在小微企业项目贷款或者是三农项目资金扶持方面逐渐走统一的标准化与针对性,强化政策与监管的双协同发展,是促进探寻发展道路的有利方向。(三)加强信息共享,完善风险管理系统为了有效促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就必须切实认识到二者发展的重要挑战。当前信息基础薄弱是严重制约二者之间发展以及风险管理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为了有效促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就必须要强化信息系统、信息平台构建工作,力争打通二者的信息共享通道,力争实现信息的全覆盖与全分享。比如,小微企业用户信息、执法信息、环保系统相关信息,以及工商、税务、环保、民政等部门的政务信息,切实实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机构的接入,尽可能地提升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为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实践中,还需要切实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金融来力争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的覆盖面与可获得性。而且,还可以鼓励相关的网络金融服务机构或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参与到平台的建设之中,共享风险管理系统与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成果。(四)创新信贷产品,增强融合发展深度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在促进农业企业与循环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的覆盖性与交叉融合型,因此在实现发展途径达到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创新新的产品,力争满足多样化企业与用户的信贷需求。具体实践中,就必须要求金融行业能够从实现经济金融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出发,去探寻创新新的信贷产品。例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从特色农业绿色化与循环农业持续发展的角度,探寻发展具有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社,挖掘具有农业生态循环模式的良好企业,为其针对性地以农副产品作为抵押物来开设相应的信贷产品。又如,可以从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着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扶贫产业与移民搬迁等热点问题进行思考,从改善贫困旅游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角度,挖掘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据此开设相应的旅游发展信贷产品,通过政府引导,做好风险评估,细化产品分类,切实促进普惠与绿色的深度融合。■ ■ 结束语综上所述,促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就必须需要深刻地认识到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切实从加强组织管理,促进制度协调支撑;基于“两山”理论,探寻融合发展道路;加强信息共享,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创新信贷产品,增强融合发展深度等多个层面,多措并举齐发力,方能有效实现绿色、普惠的深度融合与有效融合。参考文献[1]. 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 工 作 推 进 会 顺 利 召 开 [J]. 建 设 科技 ,2020(14):6-7.[2] 魏 长 江 . 绿 色 金 融 与 普 惠金 融 的 比 较 与 融 合 发 展 [J]. 甘 肃 金融 ,2017(12):35-37.(宁夏银行)

篇七: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色普惠金融的重点领域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题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促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推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聚焦绿色普惠金融的重点领域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 乡村振兴领域。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胜利完成,“三农”工作重心向乡村振兴转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方面,普惠金融可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21 年,有些乡村遭遇水灾、旱灾,有些则受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脱贫再返贫现象时有发生。2022 年,普惠金融可以发挥保险保障优势,建立因病因灾返贫的长效补偿机制。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可以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上持续发力。乡村由于地方财政薄弱,基本公共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站、供暖改造等环保基础设施很多没有完成。在保存传统村落和乡村

 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绿色金融可以致力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以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改善为主攻方向,助力建设美丽乡村打开新局面。

 小微企业领域。小微企业不仅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更是推动创新、促进消费的生力军。通过支持小微企业,鼓励大众创新,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21 年,在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明显增长。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19.23 亿元,同比增长 27.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普惠金融的总体目标是“扩面、增量和降费”,也就是要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同时降低收费和综合融资成本,表明政策层面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仍在不断加大,让小微企业专注于生产经营。从推进方式看,绿色普惠金融可以侧重小微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适应小微企业、农村经济体的碳排放核算机制,逐步将绿色金融标准嵌入普惠金融中。

 消费金融领域。消费金融泛指向消费者提供融资服务,以解决收入和时间错配问题。与传统金融主要覆盖高收入人群不同,消费金融更加体现了普惠金融的理念。近年来,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走进社区,为千家万户提供无缝服务,满足低收入人群、下岗人员、老年人、残疾人士等各类人群的多样化金融需求。面对日益老龄化的社会,金融机构可以在

 改进金融适老化服务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积极进行养老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探索,以绿色普惠金融助力“银发经济”,加大社会资本对养老机构投入,促进养老场所无障碍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改进;同时,金融机构可尝试创新适合老人投资理财的产品,助力老年群体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发展目标也存在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协同效应,在上述领域推动二者融合发展,将为乡村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空间。但要注意的是,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目前也面临一些挑战,要克服一些障碍。

 二、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障碍 缺乏完善、系统的法律框架。不论是社会公平的提升还是生态环境的改善,都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正因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具有外部性,如果缺少有效的政策指引,就会面临供给不足的问题。绿色普惠金融的授信主体普遍存在信息不全、可担保资产不足和生产经营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等特点。目前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等金融机构都成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而绿色金融的很多政策由各部门单方面指导,不同政策协调性和相关性较低。《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的通知》提出要“逐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法律框架”,但截至目前,系统性的法律框架尚未形成。绿色金融立法也

 较少,只有《环境保护法》和一些地方零星法规,相关法律衔接性较差,相关制度和监管也较为模糊,未明确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造成金融、财政、税务分工不明确,协调机制不顺畅,进而造成绿色普惠金融流于表面,难以落地。

 缺少有效、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大量涉及“三农”“小微”等领域,项目分散、规模有限、形态各异,加之农户、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同工商、税务、国土、气象、环保监察和民政等部门的信息缺乏共享,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管理和控制风险的难度加大。我国大部分农村普惠金融机构尚未配置绿色金融的专门岗位,绿色普惠金融统计条线不够精准,统计维度不够丰富,监测质量也因此受到影响。不难看到,信息共享平台薄弱是绿色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共享信息,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研判,为风险管理提供支撑保障,这些是现阶段绿色普惠金融实现规模化、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缺乏具体、切实的激励机制。普惠金融小微贷款利率偏低,如果不考虑央行再贷款或者财政补贴,普惠金融的盈利空间有限。绿色普惠金融一般期限较长,与环境气候因素相关性大,而环境气候因素呈现出外部性、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可控性。绿色普惠金融对环境的评估和投资方式还不够成熟,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评估难度大,而绿色保险因为应用

 场景少,融合发展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性。在盈利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绿色普惠金融业务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结合上面的重点问题,建议未来就绿色普惠金融界定、相关制度、金融产品创新、信息披露、科技赋能及风险管理方面进行探讨。

篇八: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国家战略 National Strategy High-Level Forum

 高端论坛做实绿色普惠金融

 添彩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支持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是新时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农信机构应认真思考如何实现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有机融合,为稳妥接续乡村振兴战略贡献绿色农金力量吴宜文江西省联社党委委员、江西省纪委省监委驻省联社纪检监察组组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绿色金融”等重大决策部署,为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了遵循。对金融业而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是新时期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农信机构长期扎根地方、服务“三农”,未来如何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绿色普惠金融主力军作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实践和国际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汲取中国传统生态文明发展智慧,深刻回答了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离不开金融尤其是绿色普惠金融的支持。新时期,金融机构需要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大力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助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有效落地。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不仅展现了我国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地球的大国担当,而且明确了我国的碳排放目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落实在乡村振兴领域,就是要推进绿色农业发展,这无疑需要绿色普惠金融的支持,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方式转向绿色低碳路径。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实现江西省“作示范、勇争先”目标的内在要求。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江西时,明确要求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丰富的绿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省全面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天然优势,积极发挥这一生态优势、推动全辖绿色发展是江西力争实现“作示范、勇争先”目标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江西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走在前列,积极发挥辖内绿色p027-045-ZGNCJR2-C2.indd

  43 2021/5/26

  下午8:57

 44

  National Strategy 国家战略资源优势,创新绿色金融产品,让地方绿色发展成色更足。开展绿色普惠金融的深厚地方实践早在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随后,为进一步探索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制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于2017年6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江西等5省(区)的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其中在江西省设立了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此为契机,辖内农商银行结合自身定位,发挥点多面广的布局优势,抓住良好政策机遇,积极开展绿色普惠金融实践。截至2021年3月末,全辖农商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102.47亿元,较年初增加6.69亿元,增幅7.2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3个百分点,为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开创“绿富美”齐头并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贡献了绿色农金力量。明确绿色信贷支持方向。近年来,江西农信着力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业务制度体系,先后出台《关于支持绿色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落实赣江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实施细则的意见》,从投向管理、信贷管理、金融创新、风险管控等方面提出强化绿色信贷服务的具体举措,推动各级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一是紧跟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抢抓江西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发展机遇,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二是积极融入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成立绿色金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完善江西农信系统绿色金融服务机制和流程。2018年,江西农信与赣江新区达成战略合作,在赣江新区设立绿色金融专业支行,搭建绿色金融发展平台,全力为赣江新区发展提供优质的绿色金融服务。三是严格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政策要求,加快压缩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资源占用,引导信贷资金流向资源节约、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型产业,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绿色转型。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一是充分结合地区资源特点,丰富特色信贷产品供给。先后推出“农机贷”“蜜桔 贷 ” “ 油 茶 贷 ” “ 互 助 创 业贷”“安居贷”“商链贷”“诚商信贷通”“贴息创业贷”等“百福”系列贷款产品,助力江西特色农业绿色品牌创建,引导金融资源向优质品牌农业、特色农业产业聚集。例如,江西农信于2019年在全省首创推出“畜禽智能洁养贷”特色产品,加强对当地生猪养殖业的信贷支持。二是健全绿色金融领域考核机制。及时出台尽职免责办法,落实细分领域差异化激励政策,对绿色信贷业务各环节和授信人员强化尽职评价,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的绿色信贷投放积极性。三是完善绿色信贷业务差异化准入政策。在客户准入环节,将企业环保表现作为贷款授信的前提条件,对不符合环保、节能减排和社会责任要求的企业农信机构长期扎根地方、服务“三农”,未来如何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绿色普惠金融主力军作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吴刘杰江西省联社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高端论坛 High-Level Forum

 p027-045-ZGNCJR2-C2.indd

  44 2021/5/26

  下午8:57

 45

  国家战略 National Strategy High-Level Forum

 高端论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和指导各地融入国家绿色金融发展大局。一是依据“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国家绿色金融发展专项规划,指导地方相应制定区域内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绿色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碳排放权分配机制,不仅要对大型工业企业分配碳排放权,也应考虑针对小微企业、农业经营主体等分配碳排放权,同时积极探索个人碳排放权的分配模式。三是强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碳排放权的市场定价机制。

 完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一是呼吁进一步强化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的管理合力,共同推进赣江新区绿色普惠金融专营银行的建设和运营。二是呼吁监管部门考虑降低银行机构的绿色资产风险权重,增加棕色资产风险权重,适度提高对绿色普惠信贷资产项下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建议在监管评级中对绿色普惠业务占比较高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三是呼吁地方政府建立和优化对绿色普惠金融业务开展较好金融机构的激励方式,建议考虑对银行机构的部分绿色普惠信贷业务给予财政贴息。探索打造绿色普惠银行。《江西省赣江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试验区可探索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对此,江西农信计划在赣江新区新设绿色普惠金融专营银行,考虑由赣江新区范围内的三家农商银行以共同出资或合并方式联合筹建,并积极探索将ESG原则嵌入专营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同时,可结合江西省联社改革,在赣江新区设立直属省联社管理的绿色普惠金融事业部。持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创新。一是探索将赤道原则融入绿色金融领域融资管理全过程,借鉴国内外“赤道银行”发展经验,有序推进绿色普惠金融专营银行建设,进而对全辖农商银行形成示范效应。二是探索创新与碳足迹相挂钩的绿色信贷产品,对积极采用新技术、减少碳排放、减少碳足迹的小微企业客户,在信贷规模、利率、期限和授信模式等方面给予灵活的优惠支持,鼓励小微企业客户减少碳足迹。三是探索林业碳汇抵押授信模式,结合地方林业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以提升林业碳汇能力为目标的信贷业务。吴胜建江西省纪委省监委驻省联社纪检监察组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针对国家产业政策名录中列入鼓励类的项目贷款和环保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建立绿色信贷快速通道,简化办贷流程,降低贷款利率,全力支持绿色、循环和低碳经济发展。四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推广联保、信用共同体、林权抵押等担保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碳排放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等融资方式,着力解决节能环保产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全面助力推行绿色低碳生活。践行“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理念,江西农信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加快服务流程、渠道和功能升级,推行全系统金融服务绿色化。目前江西农信移动服务终端已实现线下网点全覆盖,可支持贷款申办、社保卡激活、生活缴费等近百项金融服务的线上办理。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江西农信在全省率先将不动产抵押登记服务接入银行网点,共计在全辖328个网点开设工商登记注册免费代办业务,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一窗受理、延伸服务”和代办工商登记注册业务“一站式”服务。依托百福智慧银政服务平台,江西农信推出“校园通”“社区通”“社保通”“银医通”等特色金融服务,为辖内城乡居民提供教育、生活、就医等便民金融服务,持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围绕“生态宜居”要求,近年来江西农信重点支持特色生态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银行+农户+企业”“银行+农户+财政补贴”等服务模式,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高效节水农业、农村土地整治等乡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汇聚合力谋新局

 持续深入发展绿色普惠金融目前,江西农信在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方面取得了可供借鉴的良好经验,但在实践中仍面临基础设施与政策支持有待健全、组织和管理体系有待优化、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等问题。下一步,江西农信将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持续深入推进绿色普惠金融服务优化升级。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支撑。国家层面应进p027-045-ZGNCJR2-C2.indd

  45 2021/5/26

  下午8:57

推荐访问:加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 金融 融合 发展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