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4篇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 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县医疗体制改,根据《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和省《关于医疗联合体建设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4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
共体(医疗集团)建设实施方案为深入推进我县医疗体制改,根据《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和省《关于医疗联合体建设规划(试行)的通知》、《XX 市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疗集团)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医疗集团)为核心,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方便群众就医、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水平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二、基本原则
(一)主导,统筹规划。按照《XX 县域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规划》的要求,规范有序组建医共体(医疗集团)。
(二)坚持公益,创新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结构布局,逐步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三)资源下沉,提升能力。医共体(医疗集团)以总
医院为龙头,通过人员、技术、服务、信息、管理等要素为纽带,把县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整合起来,为县域内居民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四)便民利民,群众受益。通过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县域内医疗服务质量的同质化管理,做深做细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使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工作目标
通过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保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力争到 XXXX 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提高到 65%,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 90%,上级医疗机构向基层卫生机构转诊人数年增长率达到 1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开展的技术、项目不断增加,全县医疗卫生一体化、规范化、同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工作任务
(一)组织架构及管理体制
1.组建两个医疗集团。
组建 XX 医院医疗集团,将王沟镇卫生院的人、财、物,全权委托给 XX 医院管理,组建 XX 医院医疗集团,XX 医院加挂“XX 医院医疗集团总院”牌子,XX 卫生院加挂“XX 医院
医疗集团分院”牌子;将 XX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财、物全权委托给 XX 中医医院管理,组建 XX 中医医院医疗集团,XX 中医医院加挂“XX 中医医院医疗集团总院”牌子,凤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XX 中医医院医疗集团分院”牌子。
原有人员编制人事关系、原资产及债权债务关系维持不变。医疗集团按照县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的章程开展工作。
2.完善外部治理体系。
成立医共体(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医管委)由县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组织、编制、经发、人社、财政、审计、卫健、医保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统筹医共体(医疗集团)的建设规划、投入保障、人事安排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县卫健委,办公室主任由县卫健委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要负责执行医管委的决策、协调部门工作、处理日常事务。
3.构建内部管理体制。
(1)加强建设。建立医疗集团委,隶属于县卫健委委,医疗集团实行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在医疗集团委领导下,全面负责医疗集团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
(2)成立理事会。理事会是医疗集团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发展规划、协作关系、服务模式、运行质量、利益共享机
制和重大人事、财务、绩效考核工作,理事长 1 名,由医管委任命产生,原则上由总医院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 2-3 名、理事若干名,由理事长提名并报医管委批准,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后聘任,并按干部管理权限备案。
(3)设立监事会。人员 3-5 名,监事会是医疗集团监督机构,负责监督集团运行情况、财务情况、理事及管理层人员履职情况等,定期向理事会通报违反相关章程行为及行为人,向县医管委报告集团总体运行情况。成员由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医疗集团职工代表组成,监事会长由理事会推举并履行相关程序后产生。
(4)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医疗集团内各级医疗机构独立法人地位不变,但实现统的法人代表,由总医院法定代表人兼任分院的法定代表人。分院负责人由县医管委会同总医院研究确定,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相应手续,由各医疗集团聘任。
(5)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在总医院设立医疗集团委办公室、管理办公室,并分别成立 6 个管理中心,即人力资源管理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公共卫生指导中心、卫生信息管理中心、后勤保障服务中心。总医院健全完善统的医疗集团内部管理体系,落实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管理一体化。
(二)完善运行模式
1.实行“六个统”
(1)统人事管理。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统调配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人员培训培养计划;根据医疗集团业务发展需要,研究分析并向医管委提出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人力资源统筹调配使用的意见,建立健全人员聘用管理、岗位管理、职称管理、执业药师管理、护理人员管理等制度,实行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按岗定酬,同工同酬。
(2)统财务管理。
设立财务管理中心,实行“统领导、独立核算、集中管理”模式,保持财政投入渠道、补助政策不变。对总医院和分院的财务收支、预算决算、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等统管理。
(3)统医疗服务。设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指导实施统的临床和业务管理技术规范,做到规章制度统、技术规范统、业务指导统、工作考核统。集团内医疗机构共同遵守统的诊疗和操作规范。原则上总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副高级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前,必须有在分院累计工作 1 年以上的经历。
(4)统公共卫生管理。设立公共卫生指导中心,负责对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管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管理和指导。把做深、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组织合适的人员参与基层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在首诊式签约、重点人群签约、个性化签约上多做文章,努
力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提高签约服务的质量、水平和吸引力。
(5)统卫生信息化管理。设立卫生信息管理中心,总医院积极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实现集团内部行政办公、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互联互通,以务实应用的原则,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两大数据建设为基础,以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为枢纽,全面实现健康信息共建共享。建设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临床检验(病理)、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实现“基层检验、上级诊断”,检验检查互联互通。
(6)统后勤保障服务。设立后勤保障中心,负责集团范围内集中消毒供应、后勤物资、药品、耗材、设备的集中保障供应,努力降低药品、耗材虚高定价,建立动态灵敏的短缺药品反应机制,确保临床用药及时有效供应。
2.完善双向转诊。科学划分集团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制定项目范围、服务清单和管理办法。建立向上转诊“绿色通道”,上级医院为医疗集团内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一站式”服务;在医疗集团内部搭建统的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总医院提供不低于 30%的专家号源由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优先预约使用。畅通向下转诊“便捷通道”,总医院要将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及时转诊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和康复;实行管床医生责任“包干制”,充分运用定
期联合查房、信息化实时查询等手段,为患者就医康复提供连续性服务。
3.促进专科共建。在总院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科室“孵化中心”,重点围绕康复、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儿科、消化、口腔、眼科等领域,指导基层开展特色科室建设。到 2021 年基层分院和下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省定规范化建设标准,创建省级基层特色科室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4.加强业务协作。总院定期安排学科带头人或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深入基层,进行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及手术指导,开展科研和项目协作、学术讲座,建立长期性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同时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期开展人才培养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在总院建设远程中心,对分院及成员单位开展远程医疗、远程培训、教学查房、教学病例讨论;实行医疗集团内信息直联互通、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共享,推进预约诊疗、协同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等协同高效开展。
5.强化公卫职责。推进县、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卫生一体化管理,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开展重大疾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进一步规范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管理,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提升
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抓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提高签约、履约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职责分工
1.医疗集团总医院:负责与医共体(医疗集团)内的成员单位建立分工协作机制,组织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双向转诊、重点专科对口扶持、人员带教与培训、远程会诊等工作细则。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开展各专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医疗技术,承担对所有下一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组织医共体(医疗集团)日常工作例会、工作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汇总。
2.医疗集团分院:承担辖区内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慢性病管理,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治疗,完成医共体(医疗集团)理事会规定的其他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启动阶段(XXXX 年 4 月)
组建医共体(医疗集团)理事会、监事会,明确各自职责功能。制定完善医共体(医疗集团)章程,召开医共体(医疗集团)成立大会,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医务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全面推进阶段(XXXX 年 5 月-12 月)
XXXX 年 5 月开始,两个医疗集团试点实行开展工作,根据运作情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逐步将 XX 卫生院、XX 卫生
院、XX 卫生院等 X 家机构纳入 XX 医院医疗集团;将 XX 卫生院、XX 卫生院等 X 家机构纳入 XX 中医医院医疗集团,全面实施医共体(医疗集团)管理模式。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单位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和强基层的有力举措,增强政治责任感,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协作配合,积极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保障,加强督促指导,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维护好医共体(医疗集团)组建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推动医共体(医疗集团)健康发展。
(二)完善政策保障。加强制度保障,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等协同改,创新人事、编制、职称、薪酬等管理方式。要持续加大对医共体(医疗集团)的投入力度,对于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要给予资金支持。
(三)健全考核评估。由医共体(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制定医共体(医疗集团)绩效考核办法和评价细则,对医共体(医疗集团)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公共卫生任务落实、医保资金使用、居民健
康改善等。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资金投入、人事任免、医院等级评审、评优评先以及人员薪酬分配挂钩。
(四)强化宣传引导。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医务人员的政策培训和对社会的舆论宣传,营造氛围,形成共识,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群众正确认识医共体(医疗集团)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试点,探索突破医药卫生体制改中的瓶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为我县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篇二: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
安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 探索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 整合卫生资源, 提高医疗服务体系宏观效率,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 切实方便群众就医, 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结合我市实际, 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结合我市实际, 探索构建以医联体为基础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打破机制体制壁垒, 不断提高医疗资源的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 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 有效、 方便、 价廉、 连续、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 工作目标 通过建设发展医联体, 在各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 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运行效率,合理分流患者, 逐步建立“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 急慢分治、 上下联动” 的分级诊疗模式。
2015 年, 在每个城区都建立 1—2 个医疗联合体, 力争 2016 年实现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联合体全覆盖。
三、 工作原则 ( 一)
“落实功能、 统筹发展” 的原则。
坚持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 落实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注重责权一
致, 统筹兼顾医联体内的实际利益, 实现双赢。
医联体内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原来的隶属关系与投入渠道保持不变, 双方在卫生行政部门主导下, 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建立契约关系,明确各自 的权利与义务, 赋予牵头医院对二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职能, 在此基础上开展纵向合作。
( 二)
“因地制宜、 多 元探索” 的原则。
根据自 身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兼顾历史上已形成的合作关系基础, 各单位按照就近及属地原则, 开展松散型和紧密型等不同模式的合作, 建立集团化、 托管型、 技术协作型等不同类型的医联体。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 探索建立中医医疗联合体, 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 三)
“循序渐进、 积极稳妥” 的原则。
主要以合作为纽带,以章程为规范, 以管理为手段, 以技术、 人员、 流程、 信息方面的业务整合为切入点, 以点促面、 先易后难, 由浅入深, 平稳启动, 逐步向更加紧密的运作模式推进。
四、 组建及管理 ( 一)
总体布局。
根据行政区划, 结合医疗资源分布及百姓就医习惯, 在每个区县建立 1 至 2 个医联体。
在城六区主要组建由综合型三级医院牵头的医疗联合体; 在郊县区继续推行县、 镇、村一体化和区域信息协同模式。
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医院专科优势, 形成具有儿科、 眼科、 妇产科、 中医科、 骨科等专科特色的医疗联合体。
各三级医院可因地制宜, 优先结合本单位卫生支
农对象和行政区划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联体。
有能力的三级医院可跨区组建医疗联合体。
首批组建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西安交大一附院负 责在雁塔区建立医疗联合体; 市中 心医院、 市中医医院、 长安医院负责在未央区建立医疗联合体; 市第四医院、 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负责在新城区建立医疗联合体; 唐都医院、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辅仁医院)
负责在灞桥区建立医疗联合体; 陕西省人民医院、 市第一医院、 市第九医院负责在碑林区建立医疗联合体; 西电集团医院负责在莲湖区建立医疗联合体。
未纳入首批组建医联体的三级医院应根据情况积极开展组建工作。
( 二)
组建方式。
以三级医院为牵头医院, 三级综合医院建立的医联体应包含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 镇卫生院)
, 三级专科医院可根据自 身能力组建具有专科特色的医联体。
此前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 一并纳入医联体管理, 并按照医联体的建设标准和要求进行规范;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 市管医疗机构组建或加入医疗联合体。
( 三)
管理模式。
医联体所属医疗机构均为独立法人单位,以章程为共同规范, 以管理为联结纽带。
医联体采取理事会治理结构, 理事会作为联合体的最高决策机构, 主要负责联合体所属医疗机构的总体发展规划、 资源统筹调配, 机构、 人员 绩效考核,效益、 薪酬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
理事会设理事长 1 名 ( 原则
上由牵头医院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 副理事、 理事若干名 , 由理事长、 副理事长共同提出理事拟任人选, 负责协助理事长工作。理事会成员 需报市级、 区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方能履行职责。
( 四)
职责分工 1. 牵头医院:
承担医联体理事会的筹建, 负责医联体日 常事务管理运行; 组织成员单位共同制定医联体章程和各项制度; 负责组织医联体日 常工作例会、 工作信息的收集和汇总; 承担对下级医疗机构的管理指导、 技术帮扶、 质量控制、 人员培训等; 负责医联体内下级医疗机构疑难危重疾病患者的会诊、 上转接收工作; 完成理事会规定的其他工作。
2. 各成员 单位:
承担常见病、 多发病的诊疗工作和慢性病管理, 开展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 护理等治疗; 负责医联体内上级医疗机构的稳定期和康复期患者的下转接收工作; 完成理事会规定的其他工作。
3.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作为辖区医联体理事会的重要成员 ,履行监管职责,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医联体提供各种政策支持。
五、 工作内容 ( 一)
统一规划发展, 开展综合考评。
医联体根据各医疗机构专业特点、 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医联体理事会统一规划下,实行总体控制、 实时监控、 动态调整, 按年度校准完善发展方向、按季度审核任务完成情况、 按月 度分析运行效率指标。
医联体理事会委托牵头医院, 定期对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进行综合考评监
测和通报, 内容包括医疗质量、 服务水平、 运行效率、 人员绩效等, 各成员 单位要结合考评结果对本单位相关部门及职工给予奖惩。
( 二)
推行二、 三级医院全科医师团队到社区服务制度。
各二、 三级医疗机构要建立全科医学科, 设置全科诊室。
全科医学科人员构成分为管理团队和医疗团队。
管理团队的成员兼任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主任职能, 主要负责制定符合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个性化指导方案、 培训课程及人员 配置方案。
医疗团队由医联体内二、 三级医院的医疗专家、 技术骨干组成, 一是负责定期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 保证每天至少 1-3 名 专家在基层医疗机构坐诊, 二是在全科诊室出诊, 负责上转患者在院内的接诊、 分诊工作及下转患者的康复指导工作, 促进优势医疗资源下沉。
上级医院选派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任和全科医师团队, 其工资待遇由所属医院承担, 不得低于原收入水平。
( 三)
医联体内人员 合理流动。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医师可根据工作需要, 选择医联体内具有相应诊疗科目 的医疗机构作为多点执业地点开展诊疗服务, 由各医疗机构报医联体理事会审核后,向双方( 或多家)
机构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可根据工作需要, 与医联体内非本机构医技人员 和医疗管理人员 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 报本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聘请其在本机构兼职。
上级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聘任中级职称前或申报高级职称资格考试前, 须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至少
6 个月 。
( 四)
强化基层医务人员 业务指导培训。
牵头医院要定期安排医联体内的基层医务人员 到上级医院进行免费进修学习。
积极推广学科指南及临床路径, 共同遵守统一的诊疗和操作规范, 逐步实现疾病的规范化、 同质化诊疗。
宣传普及简便、 有效、 价廉的中、 西医基层适宜技术, 重点是各类慢病防治技术。
( 五)
开展医联体人员 的统一培训和考核。
委托医联体牵头医院对医联体内人员 统一组织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及其他( 全科医师、 住院医师规范化、 专科护理人员 )
培训考核工作。
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人员职称晋升, 需通过牵头医院组织的考核, 未通过考核的人员不能参加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职称评定。
( 六)
医联体内探索开展预约诊疗、 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服务手段创新。
在二、 三级医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基础上, 搭建统一的预约诊疗服务平台, 提供更加便捷的预约诊疗服务。
在统一质控标准、 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 在医联体内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 减少重复检查检验, 检查互认必须在符合医疗安全规范的前提下开展, 可按项目 逐步互认, 分步实施。
( 七)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绿色通道。
结合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患者自 愿的原则, 开展医联体内的双向转诊工作。
落实基层医生首诊负责制, 制定医联体内的转诊规范与流程, 建立基层患者转诊绿色通道, 对通过基层转诊的患者, 上级医院优先安排诊治, 鼓励社区居民首选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康复期的病人回基层医疗机构诊疗。
( 八)
对接医疗信息, 推进院际协作。
利用现有医疗卫生信息化资源, 依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建设医疗协同信息系统, 实现医联体内各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信息互通, 逐步完善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
积极组建区域影像诊断中心、 心电诊断中心、 临床检验中心、 医用消毒供应中心等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从而满足医联体医疗服务的需求。
( 九)
理顺运行机制, 加强绩效考核。
医联体理事会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根据牵头医院的考核结果, 做好绩效考核与管理工作, 合理分配取得的效益, 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给予下沉专家一定补贴, 以充分发挥各成员 单位和医务人员 的积极性,实现医联体的可持续发展。
六、 工作进度 ( 一)
启动对接阶段( 2015 年 2 月 -4 月 底)
。
2015 年 4 月 30 日 前, 各牵头医院与区县卫生局做好协调、对接工作, 拟定医联体构架、 章程, 签订协议, 推荐理事会成员。4 月 底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挂医联体牌匾。
( 二)
组织运行阶段( 2015 年 5 月 -11 月 )
。
2015 年 5 月 底前, 完成组织机构建立、 机制建设、 人员调配等工作, 在医疗联合体内制定统一的服务规范和标准, 开展各项合作工作。
6 月 至 11 月 , 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改进、 提升, 逐步理顺运行机制, 探索建立适合各自 实际情况的运营方式。
( 三)
监督考核阶段( 2015 年 12 月 )
。
在医疗联合体内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 牵头医院对各成员 服务能力、 运行绩效等予以考核和通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联体进行综合考评, 并根据考核结果对方案适时进行调整。
七、 保障措施 ( 一)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职责。
为加强医联体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成立西安市医联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全市医联体建设工作的规划、 协调和监督等工作, 人员 名 单见附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局医政处, 负责日 常事务。
区县卫生局要成立医联体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 负责推进医联体组织组建、 运行监管、 考核评估等工作。
市卫生局将医联体建设工作纳入综合目 标考核, 各区县卫生局也要将医联体组建工作纳入相应的考核体系。
( 二)
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建设规划。
各医联体要按照医联体建设目 标原则和内容, 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细化工作内容, 明确任务措施, 确定责任分工, 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与机制, 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 积极宣传推广, 扩大知晓范围。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各级各类医院要组织开展好对联合体试点工作目 的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 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 参与试点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赢得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对联合体试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为此项改革的平稳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四)
整合信息资源, 加快信息化建设。
整合医疗信息化资源, 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 加强城市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努力实现医疗服务、 公共卫生、 应急救治、 健康档案、 基本医保、 药品使用等信息互联互通, 为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附件:
西安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刘顺智
市卫生局局长、 党委书记 副组长:
张翠珍
市卫生局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吕
鹏
市卫生局副局长 王红艳
市卫生局党委委员 、 副局长 荣
亮
市卫生局党委委员 、 副局长 魏建民
市卫生局副巡视员 成
员 :
西安市下辖十三个区县卫生局局长; 市属市管三级医院院长; 市卫生局医政、 妇社、 农合、 医改、 科教、 人事、 信息、 中医、 农卫部门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主任:
王红艳( 兼), 成员 :
市卫生局医政、 妇社、 农合、 医改、 科教、 人事、 信息、 中医、 农卫部门负责人。
篇三: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
洲区妇幼保健院医联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新洲区妇幼保健院医联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实现 “首诊在基层、小病不出街镇、大病不出区”的医改目标,有力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工作,更好地为全区人民群众服务。按武汉市政府、市卫计委、新洲区卫计委的相关要求,我院积极响应,紧密布置,成立新洲区妇幼保健院医联体,有关工作方案如下:
一、 基本原则 在区卫计委的统一领导下,区妇幼保健院与区域内街镇卫生院按照自愿、互惠、共赢的基本原则组成新洲区妇幼保健院医疗联合体,构建以区妇幼为龙头、基层医院为基础、互联互通、运转高效的医疗服务网络,以全区人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突破口,全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确保全区人民身体健康。
二、 工作模式 主要采取半紧密型医疗协作模式,即经营上独立自主,技术上坚密合作,以区妇幼保健院成熟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建立机构间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双向转诊等管理制度,落实好分级诊疗,实现医联体内的业务互补和差异发展,全面实行“三通” ,即“人通” 、“医通” 、“财通” 。
(一)人通,人员双向流动。
1、妇幼保健院人员向下流动。定期派人到各街镇卫生院,将技术与管理帮扶工作下沉到基层,到成员医院指导医院管理,开展医疗服务,指导临床诊疗,做好技术带教,切实提高基层医
疗服务能力和医院管理水平。
2、下级医务人员向上流动。主要是通过接收基层人员进修学习,扎实开展业务培训,积极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专技人才,增长医疗知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百姓。
(二)医通,病人双向转诊。
严格按照国家医改试点要求实施急慢分治、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充分发挥医联体优势,以妇幼保健院为枢纽,建立起规范的集中归口转诊制度与流程,全力破解群众就医难问题。
通过双向转诊,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有力节省诊疗费用,切实提升工作效率。基层医院将疑难危重病人上转区妇幼保健院,充分利用妇幼保健院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力争将 90%的病人留在区内就医,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快捷的诊治;将小病、慢性病、康复期和术后等轻症病人下转基层医院,保持诊疗延续性,真正方便广大群众。
(三)财通,服务上下联通。
主要是实行医联体内医疗服务的上下一体、畅通无阻、费用节省。患者就诊可以享受双向预约服务,体验快捷绿色通道,优先接受救治,并在医联体内实行住院减免门槛费等优惠待遇。
1、提供快捷便利服务。基层急危重病人可直接走绿色通道,免挂号费及诊疗费,直接到妇幼保健院诊治;卫生院开具的各项检查可在妇幼保健院直接先执行后定期结算,使患者就医更加便捷。
2、减免就医门槛费用。基层病人上转到妇幼保健院就医,将减免其在当地住院门槛费;妇幼保健院住院病人下转时,下转医院不收门槛费,充分体现医联体优越性,更好地落实惠民政策。
三、具体做法 (一)实行一体化管理 三、具体做法 (一)实行一体化管理 各成员单位将在卫计委的统一领导下,区妇幼保健院与全区
15 家街镇卫生院签订合作协议,在医联体成立后,将建立起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并狠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
1、组织机构。报请区卫计委批准后,成立新洲区妇幼保健院医疗联合体,由区妇幼保健院与 15 家街镇卫生院共同组成,各成员单位挂“新洲区妇幼保健院医疗联合体”牌子,在业务上接受区妇幼保健院统一管理。成立新洲区妇幼保健院医疗联合体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组成如下:
组
长:陶宏友 副组长:陈菊兰
余正君
夏红彬
成
员:各成员医疗机构院长 领导小组职责: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医疗联合体相关工作。
(1)制定新洲区妇幼保健院医联体工作制度并拟定工作计划; (2)选派专技人员下基层并对下派人员实施监管与考核;
(3)具体承担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协调与联络工作;
(4)监督指导医联体各项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 (5)考评医联体的运营效果,对运行情况进行研究和评价。
2、具体实施。为保证工作成效,在医联体内将按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动态管理,全面提升。计划对基层医院进行全面帮扶,以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为主,派驻医疗队定人常驻,在人、财、物方面进行重点投入,所有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力争发挥最大效能,实现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整体全面提升。
(二)工作职责
1、区妇幼保健院。
(二)工作职责
1、区妇幼保健院。
(1)技术方面:对基本诊疗服务进行常规指导,重点扶持基础医疗、公卫慢病管理和预防保健,协助开展相应诊疗科目,信息化提升,远程会诊,提高基层整体服务能力。通过门诊应诊、专家坐诊、教学查房、病案讨论、学术讲座、免费接受进修学习等形式培训基层医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2)人员方面:结合各成员单位实际情况,选派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骨干进驻基层,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每批次为期 6 个月;并常规组织各临床医疗专家定期到基层开展专家坐诊、教学查房和手术指导等帮扶工作。
(3)设备物资:按照各成员单位实际需要,对基层开展医疗服务及公卫健康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医疗设备及相关物资给予支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予以投入,并协助培训技术人员,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
(4)管理方面:定期组织行政管理人员与基层开展经验交流,协助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水平。医联体全体成员单位每季度召开 1 次工作会议,分析研究医联体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解决各单位存在的实际困难,确保医联体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2、成员单位。
(1)成立相应工作专班,推进医联体有关工作。要根据本院实际,拟定工作方案,认真梳理工作难点、业务短板和发展需求,及时上报,以便迅速拟定工作计划,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
(2)做好医疗业务对接,使帮扶工作落到实处。要根据本院实际,结合下派人员业务特点,制定相应业务发展规划,并选派本院技术人员到上级进修学习,做好工作衔接。
(3)提供必要工作便利,管理好下派工作人员。安排下派人员食宿,提供必要的工作与教学场地以便开展工作;要对派驻人员的出勤与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并如实反馈,积极配合上级医院进行考核。
(4)遵守既定工作要求,落实好“三通”工作。在医联体内,严格按要求做好急慢分治、双向转诊、预约诊疗、检查直通、减免费用、便捷服务等工作。并在妇幼保健院的指导和支持下高标准开展好健康宣教和慢病管理工作,切实掌握疾病信息,努力服务广大群众。
(三)工作流程 1、人员派驻。
(三)工作流程 1、人员派驻。
(1)派驻形式:对重点扶持医院常年派驻医疗小组;其它协作医院定期安排专家开展会诊、查房、教学等指导工作。
(2)派驻人员:驻点人员按照各成员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抽调,主要是近二年内拟职称晋升考试的拟聘中高级专技人员,特殊情况下按需抽调其它相关专业骨干人员。
(3)工作时间及周期:医疗小组按商定时间进驻相应单位,会诊、查房和义诊等工作自 10 月份开始,全面实施。每位驻点人员工作时间为半年,特殊专业分阶段实施,每阶段 3 个月。
(4)工作要求:派驻人员必须接受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严格遵守纪律,对于工作未到期或出现违纪行为者,将按院规进行处罚并取消本年度职称晋升资格。
(5)工资待遇:医院和科室要保障派出人员的福利待遇,驻点人员工资绩效均按在岗工作人员执行。积极参与对口支援的科室和个人在职称晋升和年终评优、评先时予以优先考虑。
(6)紧急应对:制定应急预案,对联合体内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妥当处置,包括特殊情况下的各类突发事件紧急处置和人员临时抽调支援等,在医联体内确保应急需求。
2、分级诊疗。
(1)上转:在联合体内各成员单位医院的就诊患者,需转妇幼保健院诊疗者,由下级医院医生开具转诊单或检查单,患者持患者联转诊单或检查单到医联体办公室登记,办公室人员根据病情对其进行分诊,并协助办理相关手续;急诊可凭转诊单直接走绿色通道,实现快捷救治。
(2)下转:对在妇幼保健院住院的轻症、慢性病稳定期、康复期和术后恢复等患者可转联合体内下级医院,由管床医师开具转诊单至联合体办公室,由办公室人员负责与相关卫生院进行联系对接。医联体将按区卫计委要求制定分级诊疗管理规定,建
立标准,规范操作,真正落实各项国家医改政策。
(3)医技检查互通。妇幼保健院将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介入诊疗中心等服务单元,实行医联体内大型检查互通,下级医院因病情需要可开具检查申请单,并在妇幼保健院免挂号费执行,以充分应用卫生资源,方便病人就医。并在医联体内建立大型检查项目审批制度,杜绝滥开检查,以保障合作医疗基金安全。
(4)转诊患者由联合体办公室负责帮助其落实新农合报销政策并享受减免门槛费优惠(参合农民从基层医院住院转往妇幼保健院的,减免基层医院起付线;区妇幼保健院的住院病人转往基层医院住院的,基层医院不再另收起付线,直接按比例报销)。
(5)住院转诊程序。医疗机构在转诊前,均需填写参合农民住院双向转诊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病人时,应提供前期诊疗信息;上级医院下转病例时应提供检查结果、后续治疗方案及康复指导意见。转诊病人持《新洲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双向转诊审批表》到相关的转入医疗机构就诊。因危、急诊可先转诊,三日内补办相关手续。
(6)自由择院就医。充分尊重患者就医意愿,根据我区医疗机构的区域布局,患者可按方便、及时、快捷的原则,优先转诊医联体医疗机构,亦可遵循患者意愿自行选择区内其它医疗机构就医,享有充分选择权。
3、支持保障。
为更好地落实医联体建设的相关管理工作,将由医联体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相应保障工作,协调人员派驻,了解基层需求,提供物质调配,完善信息化建设,强化工作联系,全力保障医联体的正常运转。
(四)监管机制。
1、工作纪律:驻点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卫生院的纪律和规章制度,服从相关卫生院的安排。对违反纪律和制度的人员,
医院将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2、监管机制:医联体办公室和派驻单位联合对派驻人员进行监督与考核,制定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采取走访、抽查、满意度调查等形式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派驻人员在任务结束时进行自我总结,接受考评。
3、考核管理:医联体将对各成员单位有关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了解 “三通”工作开展情况,对各机构的工作推进、服务能力、运行情况、公益性落实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对工作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考核结果与下一阶段的协作方式与帮扶内容挂钩,并将考核结果上报区卫计委,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2016 年 10 月 20 日
篇四:医联体工作实施方案
防协同融合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全市医防协同融合暨疾控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现场会精神与《XX 市医改领导小组关于印发 XX 市医防协同融合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为加快“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积极探索“医防协同融合”新型服务模式,推进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协同融合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 XXX 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XXX 关于卫生健康和深化医改的重要指示批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强化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治融合的理念,努力实现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的有效融合,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技术优势,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融入医疗机构协同推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机制,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总医院、妇幼保健院、皮肤病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开展医防协同融合的分工协作机制、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有序推进 XX区医防协同融合工作。
二、实施范围
总医院(医联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公立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运行机制
1.工作队伍融合机制。XX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总医院)牵头设立“XX 区医防协同融合办公室”。区医防协同融合办公室负责对总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基层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相关人员进行统一工作调度安排,围绕医防协同融合的重点工作,定期召开例会共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协同推进工作开展。
2.工作内容融合机制。区医防协同融合办公室参照 XX 市医防协同融合工作实施方案项目清单研究制定 XX 区医防协同融合具体实施项目,并建立协调配合机制,重点围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妇女儿童保健、性病艾滋病防治、麻风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疾病相关监测等工作,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疾病防治服务。
3.医防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数据融合,建立数据共享、共用的工作机制,完善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等医防协同信息共享工作机制,推进实验室共享,检查检测结果互认。做到一次数据采集,多部门吸收利用,提高医防信息利用率和对各类疾病发病趋势的预警监控能力。
4.医防协同融合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业务融合的合作机制。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综合防控干预策略与措施;切实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病例登记报告、危重急症病人诊疗工作,推动医疗资源、医疗及公共卫生人才、疾病病
种三下沉,实施人群健康促进、高危人群发现和指导、患者干预和随访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及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
5.考核方式融合机制。制定 XX 区医防协同融合专项考核方案,在考核形式上,与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评以及总医院年薪制考核相结合,一同进行,考核结果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医院工资总量核定挂钩。
6.经费分配机制。从市里下达医防协同融合经费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项目开展的工作经费,并按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总医院与基层分院在医防协同融合中承担的工作职责,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结果,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奖励。
(二)开展健康管理
以区域范围内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防治为重点,构建“预防、医疗、慢性病管理、康复”一体化医疗协同融合服务模式,努力实现全民健康。
1.开展健康筛查。以健康管理团队为主,融合公共卫生、街道社区等人员,选择 1—2 个社区开展网格化全面摸排居民健康状况,加大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规范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广至辖区全人群。
2.实行健康干预。在健康筛查的基础上,实施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等高危人群患病风险评估和危险因素干预指导,全面推行医疗处方、运动处方、饮食处方、心理处方和疫苗处方“一病五方”制度,通过规范管理和行为干预,减少和延缓疾病并发症的发
生,实现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预期。一是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提供合理饮食、科学运动、中医养生保健、体质辨识等咨询服务。二是加快推动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鼓励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接种成本效益较好的肺炎、流感、手足口病等非免疫规划疫苗。三是贯彻零级预防理念,设立校园健康讲堂,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营养均衡、口腔保健、视力保护、肥胖、龋齿等健康知识和行为方式教育,实现预防工作的关口前移。四是加强妇儿保健全程管理服务,落实妇女“两癌”检查、基本避孕服务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做实 0—6 岁儿童健康管理,推进儿童早期发展促进服务;阻断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五是探索开展集疾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于一体的职业健康管理服务,以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为主线,推进粉尘危害专项治理、职业健康监管、防治技术能力提升。六是深化“三位一体”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模式,健全疾控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服务体系,提高结核病防治服务能力,实现早发现并全程规范治疗,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防治服务,降低肺结核传播蔓延风险,减少全人群感染率。七是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基层心理服务平台,积极开展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教育及特殊人群的日常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完善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体系,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
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等工作。
3.做好健康管控。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疾病谱分析,以推进慢性病“一体化”管理为抓手,推广“分区、分级、分类、分标”和“积分制”慢性病管理经验等做法,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推进病人主动参与规范化管理和健康服务,加强主动随访、健康检测、健康档案的管理和居民健康信息的收集,实施“四早”措施(早筛查、早干预、早诊断、早治疗),特别是重视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口腔疾病、心理健康的指导与干预,降低人群发病风险,打好慢性病管理攻坚战。
4.加强健康宣教。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共同组建健康科普讲师团,以基本医疗、妇幼保健、中医养生、心理健康、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等内容为核心,编制有关健康教育讲座课题清单,采取“你点我讲”菜单方式,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和健康需求,选择健康科普网络直播平台,定期开展健康知识宣讲直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切实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三)数据信息共享
实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数据融合,建立数据共享、共用的工作机制。构建远程医疗体系,发挥互联网医院效能,实现远程健康服务管理,建设集信息收集、综合健康评估和健康管理服务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医防数据共享、慢性病数据互联、疫情检测数据互通,通过构建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全民健康
信息平台,提高医防信息利用率和各类疾病发病趋势的预警监控能力。
1.数据信息整合。利用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信息整合平台收集数据,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尘肺病早期筛查干预为切入点,每月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估,为开展慢性病管理、疾病早期预警与干预提供数据支撑,持续提升疾病管理质量,提高信息利用率和对各类疾病发病趋势的预警监控能力。
2.传染病预测预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抓好疫情分析研判和预警,重点加强对新冠、艾滋病、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结核病、水痘等传染病及可疑病例的监测;定期、不定期编制疫情动态简报,通过医防融合办下发给医疗机构,对重点传染病及可疑病例进行风险提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传播风险。医疗机构发挥好病例报告的前哨阵地作用,总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哨点医疗机构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管理,提升传染病预警报告能力,做好传染病及可疑病例排查,及早识别疑似病例和新发传染病。
3.数据推广应用。摸清辖区内主要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状况、影响因素和疾病负担,开展营养和慢性病危险因素健康干预与疾病管理队列研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信息分析与利用,掌握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流行规律及特点,确定主要健康问题,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与策略提供循证依据。
(四)相关工作推进
1.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研究出台切合 XX 实际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改革方案和妇幼保健院改革方案,加快推进疾控中心人事管理、薪酬分配、绩效考核、对外开展技术服务等措施落实,推进妇幼保健院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妇幼卫生等能力建设,激发内生活力,增强工作动力,助推医防协同融合。
2.重点疾病课题研究。加强全区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防治基础研究,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3.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依托总医院中医专长、适宜技术等优势资源,针对中医药具有优势的慢性病病种,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健康文化独特优势,总结形成慢性病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大力推广传统养生健身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周期的中医健康服务。
4.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在巩固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协同融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数字化与规范化预防接种、慢性病一体化管理、肺结核健康管理作为重点工作项目抓紧抓实。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医防协同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及医防协同融合办公室,加强医防协同融合工作的统筹推进和综合协调。认真落实医防协同融合工作责任,签订项目清单,明确职责分工,建立沟通协作机制,推进医防协同融合工作有序开展。
(二)投入保障。确保财政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投入只增不减,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与总医院(医联体)建设的深度融合。
完善医防协同融合经费管理制度,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技术指导有关经费可从健康促进经费中列支。
(三)责任分工。针对医防协同融合工作任务,细化目标,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折不扣地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推进。
(四)督查考核。医防协同融合办公室负责日常考核督办工作。
五、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1 年 10 月 1 日-2021 年 12 月 31日)。开展调研摸底测算,制定医防协同融合服务清单、考核方案、收入分配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2 年 1 月 1 日-2022 年 12 月 31日)。正式启动医防协同融合工作进入实质性运作。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3 年开始)总结总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医防协同融合方面的工作机制和经验,进行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