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7篇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7篇

发布时间:2022-10-09 19:55:05 来源:网友投稿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7篇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134第3卷第20期文化传播一、引言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壮大,凝聚了全民族的精华,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7篇,供大家参考。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7篇

篇一: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4第 3 卷第 20 期 文化传播一、引言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壮大,凝聚了全民族的精华,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与历史感,是延续我国精神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在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的当代,在外来文化的输入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革故鼎新,才能避免出现文化传承的失衡。二、新媒体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一)直观生动的视觉呈现与交互式信息传播在新媒体中,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具有直观性、互动性与连通性。新媒体用户主要通过短视频、图像、公众号推文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平台给予用户直观生动的视觉呈现,观看者可以在碎片化时间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学习。如《千年客韵》微信公众号不仅对自身纪录片进行宣传还定期推送关于客家文化的相关资讯,文章内容兼具学术性与娱乐性,受到读者喜爱; “儒风大家”微信公众号创作组由文史类专业的硕士、博士等人员组成,重点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平台中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通过微博、哔哩哔哩动画、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随时发布自己的作品,观看者在观看时可以评论、收藏、分享、转发,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与观看者进行互动与反馈,建立起实时有效的沟通,作者就可以收获意见,改进作品质量并发掘观看者的兴趣点,形成良性循环。如抖音举办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内容包括国画、诗词、舞蹈、皮影、京剧变脸等,通过话题挑战的形式激发人们互动参与。还推出“非遗合伙人”活动,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培养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二)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呈指数级增长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比例达99.1%;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整体的88.8%。① 新媒体的传播更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在时时刻刻接受传播与发散传播,如在智能手机上看到的内容,在地铁的数字电视上看到的内容,在大厦广告屏上看到的内容,新媒体渗入到人们的方方面面,不只是特定的媒介。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抖音上传统文化短视频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累计点赞数超过44亿次,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抖音平台上的主流话题和近两年来最具现象级的传播事件之一。② 在大数据算法下,平台会根据用户点击的作品给用户推送内容,发现更多潜在用户,用户观看到的内容又可以分享给其他用户,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可以更广阔,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传播可以由“家庭式继承”转变为“集体性继承”。(三)新媒体流量变现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广告营销是流量的主流变现形式,在内容中植入商业广告或者进行原生广告的生产,是流量变现的普遍途径。③ 如故宫文化创意馆推出具有浓厚中国风的故宫书画、故宫汉服、故宫陶瓷、故宫扇子及故宫中国节等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使文物藏品以新的形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目前已经研发了10000多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还有短视频作者李子柒、滇西小哥、华农兄弟等已经逐步从UGC (用户生产内容)转变为PUGU (专业用户生产内容)的KOL (关键意见领袖),他们的作品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食为主,具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对国内国外都产生巨大的影响。李子柒的广告收益加淘宝店铺收益加总一年过千万,但她仍然以优秀文化输出为主,开设“东方非遗传承”系列视频,成为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与人民日报合作。在流量变现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出现,为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带来力量。三、新媒体对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响(一)对内的影响在外来文化输入的情况下,如复仇者联盟系列电影中暗含的英雄主义,韩国潮流文化中的选秀造星模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处于劣势,但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局势逆转指日可待。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新媒体的包装和打造之后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也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从遥不可及慢慢过渡到身体力行。张艺谋在《影》这部电影作品运用中国元素和水墨风格构建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武侠世界,用中国太极哲学观念为电影注入灵魂; 《叶问》系列通过讲述中国武术宗师叶问的辉煌时刻展示了中国咏春的魅力,这两部电影都用中国元素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不畏强暴、惩恶扬善的中国武侠精神,引起国人对武术的兴趣,争相模仿。在李子柒的微博与微信公众号中,李子柒会把自己在视频中用到的方法分享出来,而粉丝们在观看视频后,也会跟着李子柒的步骤做“作业”,即复刻李子柒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播真正落到最后的目的——传承。(二)对外的影响文化输出是国家主观能动地将其传统的价值观传播到其他国家的过程。近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恐惧,掀起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抵制中国文化输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影视、录音制品等方式的文化输出受到阻碍,外国民众更愿意相信非官方的信息,新媒体是中国文化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新媒体依托其直观生动、互动连通、传播迅速的优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焕发出新活力。本文从新媒体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与影响入手,分析了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希望能为未来新媒体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价值。关键词:新媒体;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0-0134-02新媒体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刘雅柔

 刘付莉(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00)作者简介:刘雅柔,女,汉族,广东江门人。研究方向:会计学。万方数据

 135 第 3 卷第 20 期 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路径。自媒体人李子柒、办公室小野、滇西小哥在YouTube中国区中名列前茅。截止至2020年5月31日,李子柒的微博粉丝数为2490万;在4月29日,李子柒的频道在YouTube上突破1000万订阅者,累计全球粉丝过亿,在2019年春季发布的年货零食合集观看量达5200多万。李子柒的短视频为外国民众呈现出自然恬静、安居乐业的中国式生活画卷,展现出中国人勤劳诚恳、淳朴热情的良好形象,展示的木活字印刷术、蜀绣、蓝印花布等中国技术更让外国民众赞叹,做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媒体都为她点赞,中国确实需要更多像她这样的人对外进行优秀文化输出,而新媒体平台是他们的舞台。(三)新媒体成了特色产品的带货渠道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美食文化不可忽视,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还体现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信息化环境下,以新媒体为带货渠道,如微博,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自媒体传播平台与中国特色产品的有机结合,更加能够激发更多的国内外友人对中国特色产品的购买欲望,让其品尝的同时又能了解其的文化内涵。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特殊时期, “新媒体+特色产品”的带货模式更具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帮助,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文化。

 “湖广熟,天下足”,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地——湖北。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很多湖北优质的农副产品面临待销困境。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央视新闻新媒体联合各大电商平台、社交和生活服务平台启动“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大型公益活动,为湖北的经济复苏贡献一份力量。这场公益直播吸引了1091万人观看,两小时内累计卖出总价值4014万元的商品。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一条不可藐视的带货渠道。四、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存在的弊端各大社交平台的迅速崛起,为新媒体的传播带来了快捷性,而各大网络平台也具有极强的开放性特点。当快捷性和开放性相结合时,这会让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为了博得观众眼球,发布一些负能量信息,其中包括恶意炒作、低俗低劣低质量、封建迷信等黑产信息的传播,该类信息都严重影响社交平台中的新媒体使用方式,加上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没有健全系统的法律法规的管束。在新媒体的背景下,还有一些自媒体博主为了吸粉,迷失自我,创作的内容只为一味讨好受众,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过度娱乐化的现象,这就丧失了传统文化本身的价值。前不久发生的虎牙“网红”莉哥直播侮辱国歌视频事件,后被平台监管部门封号严肃处理。传统文化娱乐化严重只会让人愈易丧失本心。国家文化不容任何人侵犯,尽管无意侵犯,也应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相应的后果。五、新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策略(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更多的权威媒体及其热衷于传统文化专业或非专业人士的大力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要认真汲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各自媒体人应该紧跟习总书记的步伐,需要有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去挖掘和阐发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用心,细心地制作好每一份作品,创作内容的初心就是向大众展示中华民族长期生产活动中所形成和传承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平台,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文化,展示我国的文化自信。(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方面在传播形式方面,我们应该丰富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结合时下的网络用语、视频、摄影图片等有趣的表达形式进行创新,或是结合Html5技术和VR全景技术等数据化技术,在大数据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技术的植入是新时代背景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2018年由腾讯、敦煌研究院等单位合力打造的公益H5作品《王者•现敦煌》,它运用移动网页技术实现与受众之间的交互,通过游戏互动和视频内置等新媒体技术手段,让受众亲历敦煌壁画色彩逐渐剥落的过程。又如首都博物馆为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采取电视播放3D动画+VR (虚拟技术)眼镜相结合的形式,借助VR技术制作的墓室全景视频,使得带上VR眼镜的受众即可亲身体验到墓室的结构布局。形式多样化能够提高展示和传播效果,激发人们观看的兴趣。多元化形式的传播更有利于国内外受众接受,让国内外的观众喜欢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化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也更好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三)建立完善新媒体使用的管理体系为了保障新媒体使用健康、规范有序地进行,离不开各大自媒体人传播真实,积极向上,富有正能量的信息内容,让粉丝对所创作的内容有共情力,传递中国文化自信。而作为新媒体受众的我们,提高个人素质,也应该自觉遵循国家文明上网自律公约,自觉抵制低俗沉迷、消极颓废等黑产信息,坚决抵制“键盘侠”。要让新媒体更好地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各大新媒体平台管理部门、国家政府部门对其的监管。政府部门应针对现发生的不良新媒体使用的事件,不断去更新,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各大新媒体平台管理部门要与国家政府部门强强联手,相辅相成,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对于一些发布谣言等虚假信息、挑战法律底线的新媒体平台用户,采取封号处理,造成社会带来恶劣影响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形成高效的监管体制,才能增强新媒体用户的体验感,才能让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更好地去弘扬和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六、结语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纽带,对外的武器。新媒体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其特有的优势与影响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但也要好好管控,制定好应对策略。我们要把握好这一新途径,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传承,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与文化软实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注释:①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②武汉大学媒体发展中心发布的《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③《2019中国MCN行业发展白皮书》.参考文献:[1]杨晓.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迷失与精神重构[J].记者观察:中,2019(1):30-31.[2]曹冉.KOL助力传统文化传播——以李子柒视频为例[J].传媒论坛,2019(16).其他作者简介:刘付莉,女,汉族,广东茂名人。研究方向:会计学。万方数据

篇二: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iddot; 71 ·第 33 卷第 24 期 2020 年 12 月Vol.33 No.24December

 2020艺术科技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张明月(贵州大学  法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作为高效传播信息的新方式被广泛应用,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影响较大。本文简述新媒体和传统文化相关概念,深入分析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消极影响提出运用新媒体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4-0071-02在互联网日益盛行的今天,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借助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信息的高效传播。和传统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不受空间、地域限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必须依靠正确方式予以传播。因此,当前社会需要高度重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确保优秀文化传承发展。1  新媒体和传统文化概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越发普及。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新媒体主要借助电脑、手机等设备进行信息传播服务。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微博、QQ、微信等大众化的社交软件均属于新媒体范畴。新媒体和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不同,传统的传播方式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新媒体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准确。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便利性和多样性特点。首先,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文化传播,可以很好地实现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信息接收者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交流。其次,相对于传统媒体简单独立的传播方式而言,新媒体可以通过网络通过视频、图像、文字、表情等方式进行,多样化的传播形式能够获得信息需求者的有效注意力。第三,新媒体通过运用互联网连接电脑、手机等载体,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发布任何信息内容,广大人民可以通过自身的碎片时间进行信息浏览,从而找出自身需要的更多信息数据 [1]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有表征,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文明产物,是包含了民族历史、艺术、文明、信仰、风俗、民情、思想等诸多内容的融合体,其核心是知识,关键在传播。世界文化蕴含着世界各地的文化体系,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历经世代发展,汇集成了一部能够反映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炎黄子孙智慧生活的文明史诗。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还包含科学技术、宗教发展、民族融合等方面。中华56个民族兄弟姐妹齐心协力团结在一起,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熏陶让多民族的中华儿女坚定地团结了在一起,共同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在以开放的怀抱拥抱世界文化并积极吸收,将其融入中华大地。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当前传统文化的传播现实,部分当代青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有“迷信”和“封建”色彩,导致传统文化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2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2.1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第一,新媒体革新了传统文化传播格局。首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明显的不同,新媒体在空间、时间和范围上几乎没有限制,新媒体技术随处可见、随时可见。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成为了信息的创造者,“手中有网络,人人成记者”就是对此种现象的最佳诠释。其次,新媒体综合运用了文字描述、图像解释、声音传播、视频刻画等多样形态,一方面,这使得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更加亲近化、自然化、趣味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掌握的信息内容丰富化、实时化。“互联网技术改变生活”就说明了信息传播格局的改变离不开新媒体的推动作用。此外,新媒体发展革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注、留言和问答回复实现了人际传播,主播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了群体传播,媒体组织的传播方式也实现了真正的大众传播,电视直播、视频直播、微博互动等都使得传播格局多样化。因此,新媒体作为一种突破了空间、时间限制的平台,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最终可以使传统文化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2] 。第二,新媒体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创新的动力源泉。众所周知,新媒体传播以网络为载体,因此传播速度很快、传播范围很广、传播方式多样。传统文化传播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内容创新,达到高效传播的目的。比如,我国很多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都有自身的网络宣传地址,也会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宣传人员可以利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原本枯燥乏味的传统文化资料进行重新排版,然后推送给受众,从而实现大众化、新颖化、创新化的传播目的。伴随科技的发展进步,新媒体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比如移动电视传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宣传以及社交网站运营等,这些层出不穷的传播方式需要传播的传统文化实时更新,不断创新。因此,多样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宣传途径,更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创新的动力源泉。第三,新媒体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播渠道融合优化,改善了传播效果。新媒体发展有效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渠道,在传统文化传播时缓解了信息接收者对传统文化枯燥的形式的抵触心理,使得受众可以高效、愉悦地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新媒体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化、多样化,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是平等、公开的关系,这种传播方式有助于提升传播质量,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运用新媒体可以使得传统文化传播更加新颖化、实用化、形象化、自由化。新媒体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传播渠道的高效融合,使得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成了良性互补,在传统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的同时使得新媒体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中也得到了高效运用,大。

 。. .。

 。

 · 72 ·文化产业大改善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3] 。2.2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第一,新媒体可能让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肤浅、形式化。新媒体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海量信息的传递,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进行着快速传播,受众会因为过量的信息以及飞快的速度而无暇进行信息整理和选择,这直接导致了信息接收的肤浅和形式化。当前,“图像化”“直播化”“无纸化”“视频化”等成为时代传播方式的“宠儿”,相对的,以文字为载体的传统文本传播形式逐步走向“没落”,甚至有被多样化的新媒体传播形式代替的倾向。这一倾向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反倒会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意识认知、审美理念、价值研判、发展趋势等文化核心思想传承产生重大冲击。新媒体传播重视图像、视频、直播等形式,无形当中忽视了中华文字的文明传承,甚至有时只是对图像视频的复制粘贴,而没有真正理解传统文本文化的内涵,最终阻碍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不仅讲述了数字化生存的理念、特征以及基本的发展规律,也同时指出了传统文字文化的优点,该书强调:

 “互动式多媒体留下的想象空间极为有限……相反地,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使读者能够从想象和经验中衍生出丰富的意义。”比如,《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短短三句话由九个词语构成,描绘出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给人们无限遐思,但是如果仅仅靠图像和视频去演绎,就无法激起人们对画面的遐思,自然使得人们无法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热爱。现实生活中,视频图像虽然在新媒体时代至关重要,但往往会削弱传统文字语言带来的无限思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领悟极为浅显 [4] 。第二,新媒体在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传播信息纷繁复杂,内容良莠不齐,一些庸俗的网络行为冲击着传统文化的正态发展,导致传统文化内容可能存在娱乐化和庸俗化的情况。比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受众参与度极高,这些平台利用人们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肆意发挥,导致文化传播内容呈现出娱乐化和庸俗化的倾向。此前有一条微博内容大意如下:“倘若古时候有淘宝,那古诗创作中很多文人墨客会提及等待快递的心情”。此条微博内容瞬间爆火,评论内容让人哭笑不得,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给好评”。这样的现象凸显出了现代媒体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冲突,娱乐庸俗化的表达方式暴露出人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亵渎。此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而改变,原本看书读报的优良传统逐步被现代的微博、微信取代,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正常状态,然而早就形成的完整、逻辑性极强的传统文化却因此受到冷落,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不利。因此,要正确看待新媒体的发展,其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亦有局限性,需理性分析 [5] 。3  运用新媒体改善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3.1  深掘传统文化,重视传播优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屹立于民族之巅,传统文化为推动中华民族融合发展贡献出了不朽的力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正确面对传统文化的科学观念。不断研究和深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和祖国统一,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更需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不断优化传播途径,努力积蓄正能量,为文化传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文化在融合交流中发展,我国在全面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的融合共生。与此同时,中国也要不断借鉴和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深度交流,共赢合作。新媒体传统环境下,必须深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科学运用新媒体技术,为世界传递更多宝贵的文化作品,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遍世界。3.2  融合传统文化底蕴,提升新媒体传播水平针对新媒体可能让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肤浅、形式化的问题,需要全面提升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水平,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和文化创意产业高效融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二者高效融合既提升了新媒体的传播水平又矫正了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时肤浅、形式化的问题,进而促进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水平的提升。比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世界感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危害,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关头和关键时刻齐心协力,努力与疫情作斗争,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高贵品质彰显出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又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在《开学第一课》中讲解了疫情期间可亲可敬的故事,讲述了白衣天使如何救死扶伤的经历,体现出了中华儿女在危急时刻的坚定决心。这些内容都可以科学运用新媒体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并结合文化创业产业进行进一步的升华,比如可以将抗疫故事拍成短视频,将抗疫英雄做成手办,或者在文化衫、背包等物品上印刷抗疫相关的图片等 [6] 。3.3  优化传统文化传播格局,提升新媒体应用品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呈现出娱乐化、庸俗化的问题,需运用合理办法予以规避。首先,要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合理应用电视、报纸、文字等传播方式进行文化宣传。其次,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高效融合共生,进而优化传统文化传播格局,有效避免庸俗化、娱乐化的传播倾向。第三,运用时代前沿技术,着力开发视频图像和文字传播共生的“形象文本”,用以激发受众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学习热情,让其真正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科学指引受众对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正确了解,提升新媒体应用品质。4  结语新媒体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传统文化传播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如何正确应用新媒体技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需要高度重视。参考文献:[1] 杜欣宜 . 试论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J]. 传媒论坛,2019(14):110-111.[2] 朱志国 . 探讨新媒体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7(05):13-14.[3] 林彩红 . 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对策研究[J]. 传媒论坛,2019(12):174.[4] 李子嘉 . 论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J]. 文化建设,2015(09):154-158.[5] 秋红 . 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J]. 文化传播,2019(04):30.[6] 王培 .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探析[J]. 传媒论坛,2019(02):159-160.作者简介:张明月(1993—),男,江苏涟水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 .。

 。

篇三: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传播力研究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研究吕莎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安德胜 湖南广播电视台 卫视频道制作中心摘要:新媒体时代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得我们方便查阅各种资料,学习的途径得到了扩展,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说,这是一个发展的机会,现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我们只有抓住这个发展的机会,将传统文化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就能大大提高传播的效率。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对于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播,学校需要结合现代化的发展,完善自己的教学设备,使得学生能够在先进的教学氛围下进行学习,学校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平台,方便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了解,建立学校网站平台,能够使得每一个在校生对学校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这样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提高了传播的速度与效率,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这样,学校的传统文化能够流传于每一位学生之间,促进了学生对学校传统文化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利用好互联网带来的好处,加快传播的速度,从而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一、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大大拓宽了,我们能够从微博上、媒体平台和腾讯新闻等等各个地方来了解各种信息,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到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增加了,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好的影响。( 一 ) 扩大传统文化传播范围对于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播,我们可以在手机上和电脑上对学校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拓宽了,学生能够方便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这样,学生在空闲的时间就能上网来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以不同的形式来进行了解,这样学生的关注度也就提升了。( 二 ) 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以前我们都是通过纸质传媒来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解,新媒体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现在世界上的网民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在使用互联网了解信息,从而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加吸引人的注意。( 三 ) 扩展传统文化传承空间新媒体时代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得以扩大。互联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而且随时随地就能进行学习和了解,这使得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再受条件的制约,无论学生变化多少,学习的内容都在保存着,能够随时随地供学生进行学习,有利于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学习。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 ) 传统文化传播边缘化虽然新媒体时代加快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但是人们都只是了解到知识,落实程度还不够高,这对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力行传统文化有不好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出现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 )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播新媒体时代利用人们的琐碎时间,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时间相对较短,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学生不能够更好的对学校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从而在学习效果上比较差,现代社会的发展与以前不同,传统文化的落实程度上还有待提高。( 三 ) 传统文化传播质量差强人意在网络平台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在内容上有一些出入,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还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虽然新媒体对传播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好处,但是由于信息量较大。各种信息混杂在一起,使得传统文化得不到更好的发展。三、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新媒体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使得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到,通过不同的途径,使得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的一个专门的网络平台,放便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完善网页的构建,使得整个网页看起来美观,包含的内容全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我们要将拓宽传统文化学习的途径,使得传统的文化的传播形式更加的丰富,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在学习板块的设计上要进行创新,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习惯,建立专门的交流平台,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交流,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效率。我们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的微信公众平台,或者是一个小程序,学生不仅可以进行交流,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小游戏,这样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使得学生能够在娱乐中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还可以在微博中建立公众平台,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本学校的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学生进入这个公众平台之后,可以和本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完善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使得本学校的传统文化学习平台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日常使用的软件来建立学习的平台,还可以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文化,还可以建立一个学习的组织,更多的人一起进行学习,这样就能够使得学校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学生聚在一起进行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一起学习传统文化,而发展自己的圈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得学生能够提高个人素养,建设优良的学风。四、结束语总的来说,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吸引了更多学生进行学习,通过不同的途径,学生能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去接受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学习,学校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快速的传播,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影响,学校的氛围也变得多越来越好。参考文献:[1] 陈力丹,陈俊妮 . 传播学纲要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 李建秋 . 论手机短信与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传播 [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2(5):85.作者简介:吕莎 (1982-),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安德胜 (1982-),男,汉族,河南清丰人,硕士,中级,主要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台湾佛光山慈善发展研究

 编号 15C0844。

篇四: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与文化169 2021年第7期 (总第279期)【提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媒体业也在不断发展。新媒体行业也成为了未来的流行趋势与发展方向,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不再是只依靠最原始、传统的方式,新媒体的传播比传统的方式更加便捷,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新媒体视域下的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将优秀文化进行传播、发展与创新,让更多人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词】新媒体

 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不在少数。新时代,国家更加注重关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新时代,文化传播的媒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出现也在不断改变传统文化传播的范围、渠道、速度与人群等等。在新时代、新媒体的视域下,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应该以崭新的姿态和方式传递给世人,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新媒体的定义与优势新媒体主要是指将手机、电脑等设备作为终端,通过计算机、信号卫星和无限信号网络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传播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无法缺少的存在,新媒体也顺理成章成为了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新媒介。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型主流方式,不仅是在于中国人使用的移动设备比例的增加,更在于一些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应运而生。电视等数媒逐渐开始被快速的网络媒体所取代,现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要依靠新媒体从而进行广泛的传播与发展。首先,新媒体的特点在于传播速度极快。新媒体无需过多考虑信息发布的时间、地点,随时随地成为新媒体的主要特点。发布快捷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所需要传播的信息传播出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也需要依靠快速与便捷的方式进行传播,加强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同样保证文化创新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快速的发布时间以及较低的发布者的门槛也让信息的可靠性降低,容易有不法分子利用现阶段快速的新媒体进行信息的散布,所以要想利用新媒体传播并且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则需要对网络新媒体的信息来源、可靠性以及真实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把关,加强监管的力度。其次,新媒体具有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特点。每个人所用的与青睐的新媒体都各不相同,而现阶段的新媒体也会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与喜好制定不同的信息推送方案。新时代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根据用户的使用频率以及感兴趣的内容,很容易得到该用户的大数据分析,从而进行有根据的新媒体内容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可以进行数据分析,集中感兴趣的用户,从而加强文化的传播深度与创新程度。新媒体所提供的资源不仅仅是单一的图片或者音乐,更多的是视频影像资料,更加有助于信息文化的传播。最后,新媒体具有时间碎片化的特点。新媒体的信息发布由于不需要特定的时间与地点,所以发布时间也可以是随时随地的。新媒体的信息大多是时间较短的图片新闻或者是简短的小视频,更加适合用户随时随地利用生活中各种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浏览学习,大大利用了碎片时间。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需要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学习与传承,需要的是提高大众的普遍接受度,碎片化的应用更加符合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传播与熏陶。二、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现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无数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我国关注的文化重点,应不断加强我国的文化自信。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局限性较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通过全民的努力与传播才能达到,但是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全员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地步。传统文化的传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观念还没有改变,对于传统文化还存在偏见,有刻板的印象。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应该了解并且熟知的内容,但是一如既往的固定思维,导致对于传统文化还没有更好的阐释。现阶段的传统文化传播还依靠的是课本、书籍和报纸,新 媒 体 视 域 下 的 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韩静怡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1.07.075

 美育与文化170 2021 年第 7 期 (总第 279 期)在学生的课堂上等进行讲授,不够贴近生活化,也就无法做到全民的普及与传播,内容、方式与渠道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存在局限性。传统文化不仅仅需要大众的了解、普及与传承,更多的是要做到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国虽然是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传统文化在今天还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以及实践的经验进行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采取有目的有规律的创新模式,要根据现代人的生活、学习规律与需要来进行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建立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平台变得尤为重要,新媒体的出现也就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创新途径,大众传媒的出现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提高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更加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最后,传统文化受到文化冲击。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不仅会带来科技的发达与人类文明的前进,同样也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传播的同时,还接受别国的优秀文化,但是对我们而言,还是要有能够辨别文化的能力,在接受别国的文化的同时,做到不影响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一味去迎合西方的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快餐文化以及国外很多文化都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冲击,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势在必行。三、新媒体传播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举措现阶段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播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是个良好的契机。新媒体对于传统文化可以不断扩大其影响,加强全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传承与创新。首先,加强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传统文化创新意识。新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交融有着自己的特定的见解。加强从业人员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行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培训以及传媒培训,将新媒体更好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给予大众正确的文化导向,改变陈旧的思维定式,创新传统文化的多方面展示,同时也在大众新媒体的视域下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且促成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创新。在利用新媒体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新媒体信息的管理机制,营造适合传统文化传播的绿色环境。其次,加强新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以前的文化似乎总是出现在课本与讲台上,但是现在的传统文化又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央视的很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通俗易懂地给大众了解的空间,使之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娱乐节目中,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传统文化,不仅如此还能够使用现阶段流行的短视频应用软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升大众的文化普及度,加快文化自信的进程。最后,利用新媒体在生活实际中传播并且创新传统文化。新媒体的运用不能只是局限在互联网上,在线下的生活中依旧可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线下的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地方都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将书本中学习到的传统文化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不断了解传统文化,发散思维,在生活中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国是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带着封建思想的传统文化随风流逝,但是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新时代有其新的时代特点,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借助新的媒介进行传播与创新。利用碎片化、娱乐化、形象化以及快捷化的新媒体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普及,不断深化中国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王

 立

 20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机制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第 5 期。金

 婷

 2018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学教育》(中)第 10 期。吴宁子、乔永平

 201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大众文艺》第 11 期。马焕兰

 2018

 《新时代条件下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黄河之声》第 21 期。钱

 烨

 2019

 《弘扬传统文化与遵循古礼》,《汉字文化》第 7 期。徐伟悦

 20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研究》,《汉字文化》第 15 期。徐茜妍

 20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构建文化自信的研究 : 一个文献综述》,《汉字文化》第 10 期。任安静

 2020

 《探析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美术教育研究》第 19 期。(通信地址:210023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篇五: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12 卷第 1 期2021 年 01 月Vol.12 No.1January

 2021235新媒体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与途径温丽君(吉林动画学院 网络与新媒体系,吉林 长春 130000 )摘要: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革新带来了信息传播中受众心理的变化。目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众多,本研究以传统文化民间传播为观察对象,分析传统文化民间传播社会角色,考察其传播现状及运行中的问题。结合现实案例提出传统文化民间传播模式,以现实案例为基础结合传播学几种过程模式建模,分析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新媒体;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途径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235-02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传播繁荣,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必要途径。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传播载体不断革新,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文化传播渗透社会各领域,需要探索各种传播途径,形成不同传播模式,研究传统文化传播要与特定的媒体时代背景相联系。一、新媒体下传统文化传播概述传统文化是文化宏大意义下的子概念,广义上传统文化是民族历代祖先为生存发展,根据现实条件创造传承的物质制度与精神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内容为历代存在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文化实体。文化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生活变化不断演进,传统文化复兴与社会政治融合,探讨传统文化传播要结合当下媒体背景。(一)新媒介传播优势新媒介对传统文化传播影响颇深,重新组织了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 [1] 。新媒介技术打破了时空维度,存在时代背景差异的传统文化被新媒体重新构建,通过新媒体手段对其进行传播,使得传统文化传播不再是过于学术化的存在。各种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节目兴起,如传统民俗类节目《传承者》等汉语文字类节目,以及新兴的古装神话剧等,都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了大众传播媒介中。民间传播是社会传播的分支,传统文化民间传播是民间社会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进行交流互动的活动。(二)新媒体传播特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特征是大众麦克风时代,民间舆论场形成得益于社会媒体出现。信息传播出现主体下移趋势,传统文化民间传播是非制度化传播,是传者与受众建立在自愿合作基础上的传播活动。传统文化民间传播,相比官方大众媒体宣传传播效果更好 [2] 。民间传播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在信息传播中互动更加充分。新媒体时代,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拓宽,人们可以从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了解信息,这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新媒体时代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扩大了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扩展了传统文化传承空间。(三)传统文化利用新媒体进行民间传播的意义我国历史上民间传播活动长期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因此民间传播内容有自身特点,包括传播内容民俗性、传播形式表演性、传递信息不确定性等。传统大众媒体下,传统文化传播是自上而下、非对话式的传播形式,民间传播缺少便捷的传播渠道,信息到达率有限,互动性只能基于现实网络,内容呈现形式受到了很大限制。新媒体技术不仅是对电脑三维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时代传播交互性、反馈实时性与传统媒体不同,媒介进入大众媒体、全媒体时代,移动化传播媒介发展成为传播主要通道,可以实现信息无缝传播。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外在传播环境等客观因素,传受双方行为状态等也发生了变化。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传统媒体民间传播带来了有利条件,借助新媒体推动传统文化民间传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新媒体技术在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传播主体下移的趋势,为社会民众提供了发声渠道。而传统文化不同于普通信息传播,传播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民间传播趋向于贴近生活,网络技术促进了民间传播自由化,民间传播借助网络媒体,在传播中互动更加充分,更多通过人际传播完成。(一)传统文化传播边缘化新媒体时代向镜像时代转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亿,然而大众媒介的盛行并不意味着传播面前人人平等,“数字鸿沟”的存在使传统文化传播信息不平衡,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的隔阂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传播。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体现在传统文化被快餐式消费,媒介巨头助推文化同质化。传统文化传播边缘化,虽

 236文化传播然新媒体时代加快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但对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却有着不好的影响。新媒体时代,人们利用碎片时间传播传统文化,反而使得受众不能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落实度有待提高。在网络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也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使得传统文化传播效果不理想。(二)新媒体传播碎片化新媒体时代,碎片化是突出的传播特点。视觉化时代下,文化产品可以由复制技术实现批量标准化生产 [3] ,而传统文化资源与文化工业生产模式难以磨合,批量文化生产表明文化价值体系不断消解,电子媒介导致传统文化符号碎片化。更多依赖于文字平面符号的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意象特征,而受众却更愿意倾听戏说的历史轶事,传统文化被编造成虚假历史吸引受众。“内容为王”模式对传统文化播出同样适用,在传播过程中可借助各种修饰对传播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但内容不能流俗。(三)多元文化泛滥在数字化浪潮的裹挟下,文化呈现出全球化特点,而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各类缺乏文化内涵的真人秀节目泛滥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审美疲劳,这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带有神秘的东方色彩,传统文化形成了固有的独立体系,我们应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只有保持文化民族性,才能实现在世界范围内更好的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性发展是传统文化传播应坚持的方向,要努力借助融媒体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在节目制作理念上开拓思路,大力推广有品位的传统文化传播节目。三、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新媒体传统文化传播模式是利用新媒介技术手段的传播方式,每种传播模式都伴随人际传播等类型,如利用微博等传播手段发生传播行为。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环境发生变化,应对传统文化传播模式进行研究。(一)建立传统文化网络平台新媒体拓宽了文化传播渠道,使得传统文化被人们广泛接受。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网络平台,设计美观的网页与丰富的内容,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要拓宽传统文化学习途径,使传播形式更加丰富,创新学习板块设计,建立专门的交流平台。可以建立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平台,方便人们交流;通过建立微博公共平台,使受众了解传统文化相关信息。要完善传统文化传播模式,使得传统文化学习平台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通过在受众常用软件中建立平台,可以让受众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传统文化,建立学习组织,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二)丰富传播手段由于当代生活节奏加快,深度学习难度增加,公众对传统文化形成集体遗忘。我们应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民族财富,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坚实基础。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应结合时代背景,传播媒介应展现多媒体优势,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把传统文化传播作为展现软实力的窗口。例如,微博知名美食博主李子柒,2016年因发布带有古法风格的原创美食视频走红网络,李子柒制作的视频全网播放量达8000万,原创短视频海外运营圈粉百万。传统文化适应性塑造是对传播路径的重塑,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传统文化应丰富推广手段,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三)加强传统文化的微传播传统文化传播并非当下形成的新传播现象,文化伴随自身主体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是在人类历史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思想观念等传统。传播行为是无意识的,自从出现文化,传播便开始发展。而传统文化民间传播内容形式是有意识的,是由传统文化传播社会功能决定的。当前,传统文化民间传播的活跃与社交化移动媒体的兴起有关,社会化媒体带来了民间传播狂欢,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成为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民间传播的重要渠道。微传播是分众化传播的必然趋势,微传播的独特之处在于传播主体泛化,公众可以选择任何形态进行。传统文化传播利用视频网站发布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有关传统文化的传播活动,通过微媒介将不同社会背景的公众联络起来,发展为小的传播网络。四、结语传统文化传播并非新的社会现象,文化产生后,每个人都可以充当传播者,形成传统文化的面貌。规范传统文化的正确方向是实现传统文化复兴的前提,传统文化传播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传统文化内容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传统文化民间传播混乱,因此,传播中应有具体政策规范出台,使其规范化。传统文化传播稳定化是传统文化传播社会共识性的常态行为,需要官方与民间传播的充分配合,以形成稳定的舆论场。要充分调动民间传播资源,解决存在的失范问题。参考文献:[1] 孙世庆 . 新媒介形态下传统文化传播的现代性转型探究[J]. 传媒论坛,2020,3(22):1-3.[2] 史珂 .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8.[3] 邹黎 . 民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解读[D].云南艺术学院,2014.作者简介:温丽君(1982—),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篇六: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ience &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短视频、H5、微信公众号、App 等新媒体崛起。在这之中,App 凭借其空间的独立性、内容的可创造性以及信息推送的精准性成为各机构自主营销的重要渠道,在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 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12月,我国本土第三方应用商店移动应用数量超过 268 万款,占全部应用数量的 59.7%, 其中游戏类应用一直占较大比例,数量超过 138 万款,占比达30.7%;生活服务类应用规模位于第二,超过 54.2 万款,占比为 12.1%。传统文化类 App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热潮不断引起热议。对传统文化类 App 普及应用与传播推广的调研分析,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1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分析1.1 总体特点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网络化、及时化和互动化的传播特点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衍生了各类依托于互联网生存的传统文化产品,使其从之前单一、固化的传播模式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大平台纷纷推出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或模块,如以传统 IP 改编的动画电影《哪吒》、古香古色的国风游戏 《惊梦》 等作品相继而出;《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有关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不断涌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 涉及的传统文化元素不断增加。在受众群体上,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引起了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关注,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受众者年龄层次不断丰富。在传播形式上,数字技术、动画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中,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更多的现代性,唤醒其崭新的活力。在传播内容上,出现了一大批精工细作的文化精品,如喜马拉雅电台中的名师讲解栏目、网络红人李子柒制作的视频等。但也存在着一些粗制滥造的文化内容,甚至有些综艺节目以恶搞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浅表化、泛娱乐化呈现,并未展现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1.2 传播困境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完整的体系和强大的内部凝聚力,但是这种缓慢发展的文化整体并不适合当下新媒体碎片化的传播要求,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内容的缺失和对传统文化的片面性解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市场鱼龙混杂,同时还存在着很多蹭热度的现象,过分娱乐化难以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和强烈共鸣,大大缩短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摘 要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联袂,可以培厚文化土壤的养料,用有意义的文化涵养现代心灵。本文以传统文化类 App 为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传播力分析,从战略定位、结构体系、交互方式、价值体现等方面出发,以期在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化浪潮之间找到和谐共生之道。关键词文化传播;传统文化;App中图分类号: G206;G122 文献标识码: A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18 . 81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 以传统文化类 App 为例易鸣越 王琪璇易鸣越1998.05要/女/河 北 邢 台 人/本 科/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河北师范大学渊石家庄 050024冤王琪璇1999.08要/女/河 北 保 定 人/本 科/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河北师范大学渊石家庄 050024冤195

 2020年第18期/总第312期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认同度高、认知度低的现象。2 以 App 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播力分析2.1 传统文化类 App 的产品矩阵分析经调查,通过软件抓取应用宝、360 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oppo 软件商店、vivo 应用商店和豌豆荚六大手机商店的传统文化类 App 共 973 个。排除下载量 100次以下,且仅在单个商店上线的 App,统计出受众相对广泛的传统文化类 App115 个,总下载量 225088351 次。从产品分类来看,目前传统文化类 App 大致由鉴赏学习、工具、社交、商城和益智娱乐五大类构成,总体上占据 的 领 域 非 常 广 泛 ,其 中 鉴 赏 学 习 类 和 工 具 类 占 比70%,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但商城类和益智娱乐类占比仅为 8%,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从平台分布来看,在多个应用商店平台上线的 App 占比达六成以上 ,说明大部分传统文化类 App 能够做到跨平台分布,有利于其传播推广。从总下载量来看,两极分化严重,九成以上传统文化类 App 集中在 500 万次以下的区间里,极少数传统文化类 App 的总下载量超过了 3500 万次,同时每个类别的传统文化类 App 下载量也具有分化严重的特征。从社群流量来看,拥有相应用户社群的传统文化类 App 占比只有四成,同时拥有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传统文化类 App 占比还不到两成。从内容定位来看,大部分传统文化类 App 还只是停留在传播通识信息的领域,极少数能够延伸到专业领域,垂直深入用户群,进行精细化运营。2.2 传统文化类 App 现实发展的特点及困境目前传统文化类 App 发展已经进入到取精华去糟粕的阶段,通过早期的探索实践,大部分传统文化类App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播渠道有限的痛点,并出现了一批拥有成熟运营体系、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类 App。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屏障,市场上有相当数量的传统文化类 App 用户活跃度低、专业参与方少、制作质量粗糙,难以让更多用户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优势。在视觉设计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类 App 在设计上特色不够鲜明,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审美意蕴并没有很好地转化成具象的视觉语言,页面布局、图标设计和动画效果三者之间的配合不够紧密连贯。在内容构成层面,传 统 文 化 类 App 仍 然 集 中 在 学 习 鉴 赏 类 和 工 具 类 领域,内容大多和诗词国学有关,武术、节日、民俗等其他方面少有涉及。在数字技术层面,传统文化类 App 中应用到 3D、VR、AI 等新技术的 App 占比不到一成,新技术和新需求的爆发点不足,如何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了新的挑战。在用户体验层面,传统文化类 App 在纵向垂直领域挖掘得不够精细,用户低活跃度成为营销和传播的痛点,单调的内容形式无法更新用户的 high 点,进而影响到 App 的使用度。2.3 传统文化类 App 现实发展的相关启示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理念的指导下,传统文化类 App 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从思路到形态都在悄然变化着。未来传统文化类 App 仍然要坚持以内容和创意为核心,注重用户体验,融合现代技术,加强线上线下多元赋能,才能保持传统文化自身活力,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3 传统文化类 App 未来发展的出路设计3.1 战略定位及内容范围对于传统文化类 App 而言,首先要有清晰的产品定位,专注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类,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然后要做好用户定位,根据目标人群的年龄层次、知识层次和爱好等特征分析潜在用户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共性刚需与个性需要并重,从而建立更稳定的用户群。最后要把握市场定位,在开发一款 App 之前要调查市场上已有的产品,保证推出的产品具有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和高识别度,和目标市场接轨。在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精准定位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优质内容去完成用户的拉新与留存。传统文化类 App需要根据需求和兴趣定位深挖特定圈层的用户群体,并呈现出具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内容,满足用户垂直化的社交需求,以增强用户黏性。3.2 结构体系及呈现形式在结构体系上,传统文化类 App 一方面需要明确用户需求,设计出具有逻辑性的信息空间结构,进而形成精准推送,完成对用户的有效指引。另一方面需要进行线上与线下的融合,通过开发文创产品、对接实体商店等途径形成从创意设计到消费输出的传统文化传播产业链,实现传统文化类 App 的可持续发展。在呈现形式上,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建设传统文化类App,通过人工智能手段深耕内容价值,帮助用户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还可以在小程序、微信群、公众号和 App 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实现用户群的高质量触达,能够迅速地营造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整体之间相互导流,实现私域流量闭环。3.3 交互方式及视觉设计传统文化类 App 的软件设计决定了能否第一时间吸引用户眼球,由于手机移动端的尺寸限制,要求开发者在设计时考虑到界面与内容的简洁明晰。不仅要注意页面布局、图标特色和功能模块的交互,更要将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融合,让用户在和谐的视觉设计中感受古香古韵的大师风笔。首先是内容突出,要将最想表达的内容放在首屏,在图标设计上可以把富有精神内涵的传统文化图案进行再创造。然后排版要体现出对比度和亲密性,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其他内容在颜色或布局中形成对比,整体详略得当。最后注意操作功能的完整性和延续感,可以适当使用一些动效引导用户触达每一个页面。3.4 遵循原则及价值体现传统文化类 App 的开发不能单单追求热度,还要考虑文化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在选材时要保持严谨的态度,把握“信达雅”的原则,理性地进行开发。现已有某些 App 被用户和学者指出经典知识和文本上的错误,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开发者要严肃认真地进行资料采集,在科学公正的立场下进行阐释,并请专家学者进行二次检验,减少可避免的错误。同时,要摘选符合时代精神的传统文化进行开发传播,如此才能得到时代的回应,得到大众的认可,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有些开发商为争一时噱头,推出缺少文化内涵的 App,这些 App 占用了大量公共资源,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效益。为避免这种情况,开发者应明确战略定位,注重丰富 App 的文化内涵,这样方能延长传统文化类 App 的生命力,拓展积极的社会辐射力,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196

篇七: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iddot; 103 ·文化产业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收获高票房与好口碑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体现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和家园情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对当前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并阐述其传播优势与劣势,提出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策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这一新途径拓宽道路。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 《流浪地球》;传播策略新媒体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它有别于传统媒体,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产物。在一个万物皆媒体的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探究。1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特点1.1 传播速度快近两年来,传统文化的生产与传播经历了从全民参与的众媒时代到智媒时代的跨越,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不再像传统媒体一样需要繁杂的审核程序。目前国内各大视频客户端基本都可以实现声音视频的实时传播,大大缩小了时空的距离。在这种传播条件下,新媒体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如电影《流浪地球》通过新浪微博等平台线上播放预告,展现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与情怀,不仅可以实现电影的快速宣传,而且可以更大程度地吸引观众去影院观看正片,达到宣传传统文化的目的。1.2 互动性强新媒体的内容传播是双向甚至是多向性的,同时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具有随机性,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因此在接收到发散信息的这个过程中,新媒体传播的效果就更加明显。长期以来,中国的许多电影都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和故事情节来反映非本土价值观,《流浪地球》在这一点上处理得非常巧妙,因此即使看到科幻场景,但观众仍然能感受到影片中的人物是纯粹的中国人。它体现的仍然是中国人的做事原则和道德标准。《流浪地球》故事中的各种反路线设置,是危机末期人类命运界更为科学合理的思想,也具有中国特色。在这部影片中,创作者所选取的中国元素、传统文化等更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观看完电影后,观众通过新媒体平台所反馈和发散的信息量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1.3 交融性强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媒介环境发生越来越多的变化,进而形成一种新型传播环境,即媒介融合。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2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优势新媒体,即有别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依托高新数字技术的一系列新型媒体形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媒体传播的现状,笔者进行了研究和统计分析,认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传播中的优势突出,但也存在不足之处。2.1 新媒体传播符合现代受众接受习惯根据调查,78.35%的受众接受每天在手机上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在最常用的传统文化媒体中,44.37%的观众选择了微信公众平台,27.49%的观众选择观看电影、刷微博、逛论坛,19.7%的观众选择了 APP。可以看出,在新媒体时代,平和的交流态度和生动的视觉呈现更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更容易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宣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2 新媒体加强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新媒体传播的手段和渠道更加多样化,经典之作可以以更加亲密和生动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各种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呈现了经典片段,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将观众置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环境中,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自觉地对其进行发扬光大。2.3 新媒体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博物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并宣布了电影预告和概念海报。影片在前期宣传过程中发布了其创作过程、创作理念等各种特辑。从宣传中受众迅速获得影片的各种讯息,这样等到影片放映时不仅会有好的票房,也会使影片的内容、情感和文化获得广泛的传播。3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不足3.1 新媒体传播易丧失传统文化价值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为了达到公众平台的账号维护与推广目标,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必须利用有趣的人或有趣的信息,吸引人们的兴趣。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追求乐趣、时事性和失去传统文化真谛的现象。新媒体平台上的观众也创造了更多的娱乐需求,并被娱乐新闻吸引。3.2 利益当前易产生捆绑消费为了增加文化传播带来的利润,一些企业通过 QR码作为表面包装提供解释服务,实际上向公众出售广告以赚取收入。当《流浪地球》在影院下架后,各大平台包括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取得其播放版权只向中国观众收费,国外观众却拥有免费观看的权利,此种现象显得有些讽刺。4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在新媒体传播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是接受者和传播者。在文化传播活动中,传播者肩负着引导公众的社会责任。传播者应提高自身精神文化素养,不得过度消费用户,让传统文化过于“泛化”。“诉诸感情”是传播城市形象时一种重要的传播技巧。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流浪地球》为例朱雪蓉(南京林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 104 ·文化产业4.1 传播中国特色内容《流浪地球》的核心情感是家庭。这是中国人关于家庭、英雄、家乡和祖国的故事。电影中春节和家人间的情感元素都符合春节的节日气氛。所以新媒体在传播中应当注意营造特定气氛,与此同时,电影将故事放在光年级和浩瀚的宇宙中,传播者应该逐渐从浅层到深层发展用户的需求。让用户建立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神圣感,探索满足公众需求的内容,创作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作品。例如,在传统文化中,自然与人性的融合,对世界的责任感等,使其从更深层次影响受众的心灵,真正讲述中国故事并传达中国意义。4.2 建立传统文化传播体系传播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发扬与继承传统文化,所以要适应不断变化了的传播环境。由于沟通目的的不确定性,沟通内容不统一、不规范,传统文化经典和传播研究的本质是分散的。因此,我们必须重建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体系。关注对经典文化的传播,传播的内容应该贴近人们的生活,识别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以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亲密感和体验感。专业人员应审查并考虑沟通内容,以确保内容真实有效。4.3 分众传媒提高传播效率新媒体解决了传统媒体时代劳动力成本巨大和节目播出延迟等问题。新媒体的整合还可以与观众进行双向传播。观众可以对收到的消息(例如弹幕)进行个性化评论,也可以通过微博和论坛等渠道发布新信息。一些知识型场所,如学校或文化旅游景点,也可以通过新的媒体设备显示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以促进更有效的公众文化交流。目前,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网络化和中介化,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越来越多地向互联网共享平台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应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单一的思维,以“人文共享”的形式采用新的媒体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播观念成功转化的新思路。综上所述,新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传播效果好等特点,迎合了当下快节奏生活的大众需求。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助力下,新媒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且受众的年龄层次也在拓展,新媒体创作者除了对各种制作技巧的探索以外,也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挖掘。同时,自媒体编辑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内化于心的过程,需要我们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新媒体传播大道上越走越远。参考文献:[1] 喻国明 . 未来之路:“入口级信息平台 + 垂直型信息服务”——关于未来媒介融合发展主流模式的思考[J]. 新闻与写作,2015(8):39-41.[2] 顾若言,周阿根 . 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 东南传播,2018(12):74-75.[3] 符冰,喻洋 .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新的传播模式探索[J]. 西部广播电视,2018(10):86-88.[4] 李艳萍,翟明杰 . 新媒体环境下党媒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 新媒体研究,2018(5):89-92.[5] 潘宁,周阿根 . 自媒体时代下舆论监督的问题与对策[J]. 今传媒,2019(1):29-31.[6] 贾劼晗,周阿根 . 试论传播学视域下新媒体对城市形象构建的影响[J]. 戏剧之家,2019(7):215-216.[7] 张悦 . 自媒体编辑职业道德规范研究[J]. 汉字文化,2019(4):43-44.作者简介:朱雪蓉(1993—),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上接第102页)采用“修旧如旧”的保护思路,应该遵循传统建筑景观“原真性”和“可识别性”的原则,修缮传统建筑木结构体系、外观等重点保护部位,从而实现程阳八寨建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3.3 规范新建建筑景观在新建建筑景观时,遵从“建新如旧”的理念,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风格。在“建新如旧”的实际操作中,可以从新建建筑的外观、功能、工艺、材料、色彩等多个方面入手,充分做到新建建筑景观整体样式与传统建筑景观相协调,依照“建新如旧”的方式对新建建筑景观进行创新。3.4 全面推进新村建设以“旧村新区”的理念保护程阳八寨建筑景观。“旧村新区”是在旧村旁边选择新的地块进行建设的做法。基于程阳八寨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保护的迫切性,我们应通过合理的规划布局,开发建设新镇区,保留和保护程阳八寨景区现有规划用地。通过保留旧镇区建筑景观的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程阳八寨传统建筑景观的保护。通过对新地块的开发与建设,既可以满足当地居民对更好的居住环境的需求,也可以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采用“旧村新区”的方法展示传统建筑景观,可以在保护传统建筑景观的基础上满足程阳八寨旅游发展的需要。4 结语程阳八寨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是侗寨历史文化的宝库。无论是在历史文化、艺术设计还是建筑景观方面,程阳八寨都有重要的价值。保护与分析程阳八寨建筑景观可以合理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侗族传统建筑景观文化。在程阳八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探索适应传统侗寨建筑景观改造的设计要素,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程阳八寨建筑景观。参考文献:[1] 范俊芳 . 侗族传统村寨景观空间形态的保护性规划[J]. 安徽农业科学,2015(04):3-4.[2] 叶雁冰 . 广西侗族村寨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思考[J].山西建筑,2009(04):101-103.[3] 任爽,梁振然 . 程阳八寨景观空间结构及其特征分析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2010(05):19-24.[4]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三江县志(民国版)[M].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64.[5] 罗洁 .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控制与保护研究——以广西龙胜县平等侗寨为例[J]. 旅游纵览(下),2018(06):144-146.

推荐访问: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视域 传统文化 传播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