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应用,供大家参考。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谈谈应用 随机观察或验证观察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提交人:
袁春平 发布日期:
2014 - 01- 13 20:4 7 :4 0 作业内容: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 第一步就是观察自己的课堂, 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观察对象,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 自身的调控策略。
1、 开始观察 万事开头难。
课堂观察做为一种理念, 似乎为大部分的教师接受, 但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接受更多的是对理论性知识的接受, 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纷繁复杂的教学活动, 并没有真正迈出课堂观察的步子, 所以我们要切实提高观察力。
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 从我开始。
2、 重点观察 在进行课堂观察活动时, 我们要面向全体, 对课堂的全面情况加以观察调控, 使学生的整体效果达到优化;同时, 我们还要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境, 对课堂活动的某一点或某些学生的个人行为进行重点观察, 以达到对课堂活动的全面把握。
面对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量表, 我们教
师要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 观察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有效管理课堂, 也可以选择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等等。
这样课堂观察就有一个基本的方向, 我们教师研究课堂、 设计课堂、 创造课堂都有了一个清楚的依托, 加深了教师对课堂的理解, 使教师可以对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 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反思观察 反思观察是在重点观察的基础上, 通过反思, 将新的理念、 新的智慧运用于课堂教育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观察、 分析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要进行思考和判断, 需要透过现象分析课堂行为反映出的实质问题。
比如, 对课堂上教师提问的观察。
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教师提问的方式、 提问的对象、 问题的设计及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反思, 探讨提问的有效性、 生成性, 并将反思的结果运用至新的课堂情景的观察。
反思观察可以说是针对课堂观察后的反思的再观察, 这样, 通过观察—反思—实践—再观察, 不断反复循环, 能够促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螺旋上升、 提高。
“杨不管” 和“不敢管” 的教育生态 提交人:
叶竹峰 发布日期:
2014 - 01- 02 20:18:38 作业内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杨不管” 事件的发生是偶然的吗? 他为什么不管? 不管的背后又是什么? 无论从法理上讲, 还是就道德来说, 杨老师都有责任在学生发生纠纷以致拳脚相向时, 予以及时的劝导和疏通,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将事态引向好的方面。
这些工作决非“闲事”,与知识教育同样重要, 甚至更需要教师花费心血。
因为此类教学之外的指导, 往往蕴含了如何为人处世的道德问题, 尤其要求教师要循循善诱, 用心教导。
而杨老师恰恰在这些应该倍加费心的地方, 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的样子, 这无疑是对责任的抛弃。
更为可悲的是, 他对责任的背弃甚至到了对生命麻木不仁的程度——当学生出现危急症状时, 他
竟仍然上课。
所以就?“责任” 而言, 杨老师是极不称职的。
而由“杨不管” 身上, 可以看到中国道德现状的一个缩影——怯懦, 自私, 虚伪, 道德沦丧已成为整个中国现代社会的通病,而这一通病在大庭广众之下却得以畅行。
事实上,“杨不管” 成为了现实社会道德阴暗面的代表, 成为某些道德沦丧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开脱的佐证。
对此, 法律界的人士则指出, 选择了教师职业, 就是选择了一种责任担当, 就要体现社会公认的职业道德。
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 教师要“关心、 爱护全体学生”, 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 保护未成年人是全体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当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 老师无动于衷充当冷漠的“看客”, 这样的学校如何能让学生有安全感, 这样的老师, 又如何能让家长放心?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良好的师德, 是公众永远的诉求。
尽管教育界和法律界人士对“杨不管” 进行了口诛笔伐, 但教师群体中的多数人依然认为,“杨不管” 并非真的不管,“杨不管” 的不管实属无奈。
说“杨不管” 没有“加以制止”是不符事实、 不负责任的。
然而学生殴打教师的新闻比比皆是。
教师之所以“不敢管”, 而选择做一名忍气吞声、 委曲求全式的沉默看客, 固然与社会上发生的学生报复老师的恶性案例不无关系, 但更深层次上则是缘于现行教育政策没有对正常批评教育与侵犯学生权力之间进行清晰而合理的界定, 一旦发生师生冲突事件时, 教育行政部门在处理时往往受制于媒体舆论和社会压力, 使教师在遇到类似事件时究竟该不该管学生、 如何管、 管到什么程度, 心里没谱, 缺乏标准。
以前我们想象中的, 光靠老师威严可以解决学生中任何问题的情形早不复存在了。
而由 “杨不管” 的“不敢管” 可以看到, 绝不只是中国教育自身出了问题, 也不只是今时今日才出的问题。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杨不管” 的“不敢管” 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变化, 而由“杨不管” 发展到“杨不敢” 则是一个积重难返的结果。
事实上,“杨不管” 事件的发生, 在某种程度上也引发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争论背景——教师的权利。
有多大责任便有多大的权利。
但现阶段的教师职业确实存在权利无法有效维护的问题。
他们更多的是理论上的强者——现实中, 教师群体的福利待遇常被剥夺, 健康权与休息权容易被侵犯, 而且常常成为教育腐败与教育高收费的替罪羊。
离开了权利谈责任、 谈师德是奢侈的, 如果连自身权益都不能捍卫, 又如何能让教师真正发出人性的光辉呢? 这告诉我们, 师德的树立, 不是一个孤立的命题。
长期以来, 教师一直被人们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但实际上却还是享受着“臭老九” 的待遇。
有些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点委屈, 就去学校大吵大闹一番, 有的家长甚至把老师打骂一顿。
两个学生竟然敢当着老师的面在课堂上打架, 很显然根本就没有把老师放在眼里, 连学生都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目前, 我们国家的教育政策一边倒地倾向于保护学生。
学生可以给老师起绰号、 家长可以打骂老师, 但老师却不敢惩戒学生, 有时连正常的批评教育都无法开展。
在权利保护上,学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 老师却是一无所有, 碰到品质极端恶劣的学生, 老师不仅不能管,管了还要遭到报复。
面对校园暴力事件、 教师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事件的频频发生, 我们不禁要问:
谁来保护教师们的合法权益?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这固然是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 但一旦将其绝对化未免带上了“教育万能” 的唯心主义色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当教育民主被哄抬到不正常的高度时, 教育成了谁都可以指手画脚的行业。
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稍有过格之举, 很可能频遭非议, 沦为舆论与媒体关注的焦点。
违规体罚自不必说, 但是如果连面壁思过、 责令检讨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都被归入变相体罚、 心罚的行列, 斥为对学生权利的侵犯时, 试问社会到底能赋予教师多大的权利来教育问题少年? 如果果真像一些人宣扬的那样“把批评视作教师无能表现”, 试问教师除了“不管闲事” 般地迁就与奉承, 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有鉴于此, 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呼吁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教育惩戒法规, 实施师生公平保护。
应该肯定杨经贵老师在处理此打架事件过程中是有失职之处的, 不过如果我们把矛头都指向这位老师个人, 不去探求导致这种现象深层次的原因, 不思考是什么让老师甘愿在课堂受此污辱, 不从制度上、 从机制上加以改变, 那么今后死在学校里的学生, 杨姓同学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怎样做一个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提交人:
林文晖 发布日期:
2014 - 01- 14 15:27 :4 3 体会内容:
怎样做一个学生眼中的好老师 学生无论年龄大小, 都有他们自己的审美观, 对老师的“好” 与“坏” 的评价心中自有一杆称。
从教十多年来, 与他们的接触中, 探究到他们对好老师定位有以下几点:
一、 知识是根本。
为师者都知道自己最根本的任务是:
传道、 授业、 解惑。
并且我们在课堂上的讲解对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指导性。
这就要求我们理论知识丰富、 专业精深。
这样我们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劲头。
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交流时减少师生间的鸿沟。
要学习, 就要多读书。
城如特级教师高万祥所说的那样: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 对一个教师而言, 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另外我们更应该一向专家、 大师们学习, 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可以引发我们对自身行为的深度思考, 可以更好的引领和指导我们的改革, 可以更准确的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 感悟他们对人生、 对世界、 对教育的哲思, 在不断积累、 感悟中丰富自己、 丰满自己、 改变自己。
可以想象这样以来我们在课堂上有多么神采飞扬, 学生们认为我们简直是无所不能, 无所不知, 怎不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
知识真是征服学生的武器呀!
二、 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个教师对于学生最重要的印象, 除了课堂上教授知识外, 个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一个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凡是成功的优秀老师, 无论他处于哪个类型的学校, 他无不以其人格魅力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 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
教师的人品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 深远的, 有些方面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名教师, 有时候会扮演传授知识者, 家长和人生导师三个角色, 试想家长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一名教师在一个学生的心目中就有多重要的影响。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 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
教育, 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 而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延续。
因此, 我们要在每个学生心中撒下爱, 并播下诚实、 正直、 善良的种子, 将整个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 让这份爱感染他们、 激励他们、 教育他们、 造就他们。
三、 要有幽默感 教育, 作为一项和人的心灵打交道的事业, 幽默更是必不可少。
幽默能够让严肃的批评变得富有人情味而又充满情趣。
幽默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和老师拉近心理距离。
幽默能够向学生们展示老师豁达、 开朗、 乐观的胸襟。
幽默总是伴随着笑声,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 老师的幽默总能够让课堂轻松, 让师生关系和谐。
幽默能够让知识的传授变得津津有味, 让学习的过程充满乐趣。
纯粹的知识讲解, 有时候难免让人枯燥, 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 如果老师的教学语言能够幽默一些, 无疑会提升孩子学习的兴趣。
学习体会 提交人:
林文晖 发布日期:
2014 - 01- 14 15:17 :16 体会内容:
通过近段时间的网络培训, 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师德师风方面的知识, 受益匪浅, 收获颇多。透过一粒沙子,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世界。
本次培训时间虽然极其短暂, 却撬开了我们广大教师的心灵之门, 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自身, 完善自我的平台。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
可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 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
所以教师的道德、 人品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所以, 教师的师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 同时, 一个教师只有有良好的师德, 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而良好的师德师风, 则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
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实践, 谈几点体会。
一、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在孩子眼中, 我们老师是真理的化身, 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成了孩子效仿的对象。
教师的言行尽管只出现微小的偏离, 但在眼睛像“录象机”、 耳朵像“录音机”、 脑子像“计算机” 的孩子面前, 就会成倍地放大, 并加以迅速地模仿。
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这样才能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二、 热爱学生、 教书育人 热爱学生, 了解学生, 循循善诱, 诲人不倦, 不歧视学生, 建立民主平等、 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 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 无私的、 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 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 就会“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三、 缓解压力, 苦中寻乐
随着教师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提升, 我们日益受到外界的关注, 来自家长, 来自社会的压力日渐趋增, 所以现在当教师感受较多的却是压力, 把教学当作是一种幸福、 快乐不是一点也没感受到, 而是感受颇少!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感受!
其实我们都曾有过幸福的时刻, 当教了三年的班级将要不教, 孩子们在班队课中流着眼泪与你述说心里话时; 当孩子们犯了错误
后, 手捧鲜花集体向你道歉时; 当曾经教过的孩子一起约好到你家里搞聚餐时, 我们不也曾感动过, 幸福过, 快乐过吗? 所以我觉得压力既然存在, 也无须多加抱怨, 苦中寻乐, 调整自己的心态, 去追求一种教学的新境界。
总之, 在思想上崇尚、 遵守师德, 在行为上, 体现师德,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 才能真正认识善和恶, 才能体验到加强道德修养的紧迫性。
只有在实践中, 才能依靠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