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辅警(完整)

辅警(完整)

发布时间:2022-10-11 11:3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辅警(完整),供大家参考。

辅警(完整)

 

 辅警/安全/规范/行政辅助/立法

  内容提要: 辅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治理力量,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公安机关而言, 辅警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替代作用。

 警察主要从事实质性和高权性的执法工作, 而由辅警从事简单事务性和机械程序性的工作, 实现有限警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然而,由于缺乏法律的明确规定, 公众对辅警主体合法性的质疑一直在持续, 辅警的法治化之路势在必行。

 该路径应该在遵循法律保留原则的前提下, 应用行政辅助理论, 建构辅警合法性基础。

 辅警的主体立法可以通过公安部的部门统筹立法、 地方区别立法的两种具体方案展开,在清理文件的同时规范立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人口等生产要素流动性更加普遍化, 阶层分化导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愈发显现, 违法和犯罪严重冲击着正常社会秩序, 安全不再是触手可及的公共品,而是需要在精巧设计和严厉执行下的奢侈品。

 警力不足既是现有安全和秩序不尽如人意的借口, 也是警察寻求更多关注、 更多宽容, 进而谋求制度变革的源动力。

 应对警力不足的最佳方式当然是无增长改善, [1]苏州的警务创新在很多具体做法上与之契合,

 [2]但是, 无增长改善在大部分时候不具有普遍应用的效果, 在创造力短期内提高有限的情况下, 有效应对警力不足的方式就是增加警力。

 更多的警察需要同比例的扩大财政支出, 这与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也不符合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的理念。

 同时, 一个不断膨胀的警察机关既可能创造出更好的安全和秩序格局, 也可能成为自由和效率等更高位阶价值的破坏者。

 因此, 长期以来, 警察机关采取招募治安联防队员、 辅警等称谓不同但内涵一致的警察辅助力量予以应对。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规定, 在行政法主体理论匮乏的情况下, 警察辅助力量的合法化解释显得捉襟见肘, 只做不说、 只看效果不看授权, 成为警察辅助力量的基本生存样态。

 一、 定位依据:

 基于公民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治理思路

 警察权力来源的依据在于实现法的安全和秩序价值, 与此同时, 安全和秩序也是人类不同主体共同捍卫的价值, 在实现安全和秩序的目的过程中, 警察从来都不是唯一的选择。

 对于私法主体的安全和秩序而言, 个人、 法人、 其他组织必须首先承担起自我保护的职责, 警察只有在其自身力有所不及的情况下才承担责任; 而在公共领域, 完全开放或者半开放的时空内部, 警察是第一责任主体, 对于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负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警察权行使不仅来源于警察法的直接授权, 也来源于其他行政法或者公法的间接授权, 在城市综合执法中警察往往担当强制力保留的角色, 通过行政协助的方式实现城市管理中综合执法的整体目

 的。

 当警察、 社会中间层、 私人等不同主体同时拥有对安全和秩序的诉求时, 各自所占据的位阶、 比例、 原则、 方式、 手段等即成为法治国家的基本规范, 警察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效能, 这也是治安联防、 辅警、 保安、 私家侦探等主体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警察辅助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 基本任务是协助警察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 并逐渐成为国家和民间通力协作的典范, 从国家到地方均受到普遍重视。

 不过在国家强化其控制社会的功能后, 协作逐渐变成领导与组织, 警察辅助力量基本丧失其自治性, 通过国家和地方性文件对治安联防和辅警的相关规定,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发展脉络。

  (一)

 辅警前身—治安联防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软法规范

 为了应对严峻的社会治安问题, 1991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 第 5 条指出,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动员和组织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以及机关、 团体、 企业、 事业单位的职工、学生, 建立群众性自防自治的治安保卫组织, 开展各种形式的治安防范活动和警民联防活动。

 ”治安联防属于群防群治机制的组成部分, 在组织领导上凸显公安机关的主导性, 在经费来源上强调“群防群治队伍可以是义务的, 也可以是有偿服务的。

 对有偿服务的, 除地方财政适当拨款外, 经当地人民政府按规定审批后, 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适当集一点资,出一点人, 用于维护本单位或本地区的社会治安。

 ” [3]治安联防队员的选拔, 应“充分发挥党员、 团员、 治保积极分子和离退休干部职工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的作用, 协助专门机关维护社会治安”。

 [4]这充分说明治安联防队员应该从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上具有更高水准的群体里选拔, 尤其强调对公共利益的坚决捍卫和自觉履行义务的神圣使命感。

 这一点在建立专职和义务消防力量上亦有体现, “到 2010 年, 每个城镇社区、 农村村庄建立一支群众义务消防队或者治安、 消防合一的治安联防消防队。

 倡导建立民间志愿消防队, 积极发展消防保安力量。

 ” [5]

 (二)

 辅警渐进:

 治安联防与社区警务战略的一体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区改造与重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社区警务战略也在不断推进, 治安联防成为人防、 物防、 技防相结合的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的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工作目标和方法则是“依托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 挖掘和利用社区资源, 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 联防队员为主体, 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 看楼护院等活动”。

 [6]农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在借鉴社区警务的基本理念, 同样强调安全防范的立体化和网格化, “逐步建立以驻村民警为主导, 以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 人防、 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

 要依托社区资源, 组织开展以社区保安、 联防队员为主体, 专职人员和义务志愿者相结合的邻里守望、 看楼护院、 看村护家等活动。

 ” [7]治安

 联防的工作目标显然不同于封闭式空间内部的安全和价值追求, 因为“城市社区物业管理公司要发挥协助维护居民住宅区治安秩序的积极作用。

 保安服务公司要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逐步推进保安服务专业化”。

 [8]小区的物业管理和保安服务公司主要靠市场化机制运作, 其服务对象是特定的, 工作目标指向的则是封闭的时空, 不具有公共性、 开放性, 这一点全然不同于警察及警察主导的治安联防, 他们的存在和使命是以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为目标。

  二、 辅警主体定位的法治化路径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国家所奉行的基本准则。

 在国家权力中, 警察权力横跨行政和刑事领域, 最具广泛性、 主动性、 强制性和自由裁量性, 与普通民众联系最为紧密, 必须成为法律监督的重点。

 警察权的行使的前提是警察执法主体资格的界定, 无论是行政执法还是刑事执法, 均需要通过制定并完善警察组织法, 规范警察主体的设置、 编制、 职权、 职责, 并对各警察主体的法定职权作明确划分和界定。《人民警察法》 和《人民警察组织条例》 等法律法规对警察主体及警察权力做了基本规范。

 基于依法行政的压力, 治安联防队员在实践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迫使公安机关调整思路; 各地均在探索如何更加规范地运用警察辅助力量, 很多地方开始采纳辅警这一源自于英美法系的概念改造和规范治安联防队伍。

  (一)

 怀疑、 两难、 否定:

 准确定位的必要性

 警察辅助力量, 长期以来并没有明确的成文法规定, 似乎也不需要法律的明确规定, 针对治安联防比较书生气的反问是:

 为什么要对群防群治的民间力量进行规制呢? 如同私人权利, 只要法律没有禁止性的规定, 其边界就不受限制。

 公安部和各地方公安机关也只能以内部文件的形式概括描述警察辅助力量的主体及职责任务, “治安联防队是群众性的治安防范组织, 是协助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

 ” [9]实质性问题则是:

 治安联防队真的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吗? 从公安部文件已经可以看出, 治安联防队可能根据警察的要求参与到反扒窃等侦查任务中, 甚至于在一段时期内, 治安联防队员可以像警察一样行使警察权, 冒充正在执行公务的人民警察, 以抓卖淫嫖娼、 赌博等违法行为为名, 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强调, 违法者冒充警察和冒充治安联防队员的行为之间具有本质区别, “行为人冒充正在执行公务的人民警察‘抓赌’、 ‘抓嫖’, 没收赌资或者罚款的行为,构成犯罪的, 以招摇撞骗罪从重处罚。

 行为人冒充治安联防队员‘抓赌’、 ‘抓嫖’、 没收赌资或者罚款的行为, 构成犯罪的, 以敲诈勒索罪定罪处罚。

 ” [10]但是毫无疑问, 治安联防队员的辅助警察功能其实被大大拓宽, 在违法犯罪猖獗肆虐时期, 治安联防队员享有警察权,不仅得到了被辅助的警察的承认, 而且获得了普通老百姓的默认。

 然而, 传统行政法观念强调行政主体及行政授权的实体性合法, 治安联防的主体定位和权力来源均无明确依据, 其执法当然不会获得名义上的合法性。

 实体性非法执法如果能够披上程序性合法的外衣, 辅之以合法律目的性内涵的解释, 也许不会遭遇太大的非议。

 但是实体性违法恰好是程序性违法的一大前提, 良莠不齐的治安联防和模糊不清的权力, 使得治安联防在执法时流于恣意和无序, 以致于到了 2000 年, 公安部还要专门下发文件, 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要对本地区的执法队伍进行清理整顿, 凡有合同工、 临时工、 联防队员、 保安人员等非人民警察从事公安行政执法任务的, 必须一律停止, 并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清理和整顿。对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 要严肃查处, 及时清理”。

 [11]尽管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来证明治安联防队员和警察在程序性违法上的恶性, 但在执法人员比、 执法数量比、 执法的高权低权比等数据理性参照下, 治安联防是否更应该被批判和否定。

  (二)

 合法性障碍与合法律目的性:

 主体定位的破解之道

 警察辅助力量的主体性地位从当下的成文法系统内部很难找到依据, 左右摇摆的定位和模棱两可的权限不仅影响警察辅助力量的自身发展和权益, 更从根本上动摇其辅助的主体—警察目的性的实现。

 从规范意义上说, 不具有明确法律授权和委托的主体是无法以警察的名义执行法律的, 警察辅助力量不是独立的执法主体, 其执法效果当然归于警察。

 问题在于,法律法规通常会明确规范执法主体的权责、 程序等要素, 也会明确规范具体的执法方式和手段, 譬如对于枪支、 手铐等警械都有概括的授权和在一定时空内的自由裁量权, 警察可以基于不同的情境区别使用并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警察辅助力量即便没有行政主体地位, 也不能彻底剥离其主体性的特征, 也会参照警械等警用装备使用的规定来执法。

 公安机关和地方政府之所以对警察辅助力量情有独钟, 反复清理整顿却又周而复始, 主要还是因为辅助力量具有的警力直接替代作用。

  行政主体在理论和成文法规定上的匮乏和混乱则进一步加剧了警察辅助力量执法的合法性困局。

 警察辅助力量和警察之间的表面的皮肉分离, 以及内里的骨肉相连, 映衬着行政主体和行政行为理论的阴影, 必须打破现有法律文本和实践观念的阻碍, 按照合法律目的性予以重塑, 让警察辅助力量的光芒正式闪耀。

 这也契合了王锡锌的观点, “传统意义上的依法行政逻辑, 在面对行政立法兴起的现实时, 面临着合法化解释能力的匮乏。

 回应这一挑战,需要对传统依法行政的合法化逻辑进行扩展, 如果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机制保障行政规则与法律之间在形式上或者目的上的一致性, 那么行政规则依然可以获得形式合法性并具有正当性。

 ” [12]这要求我们必须从关注行政行为及行政主体权力的合法性, 回归到行政主体设立时的功能及价值判断中。对于警察辅助力量而言, 立足于协作及整合的服务型功能定位,

 捍卫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基本价值取向, 是建立其合法性的关键。

  三、 主体定位的相关理论

 在大陆法系国家, 行政权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来自于对警察国的批判和改造, 并渐渐形成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两大原则。

 法律优先原则, 要求行政必须受法律的拘束, 一切行政活动均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此处的法律采取广义标准, 包括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法律保留原则,要求在某些领域中, 行政机关必须有法律的授权才能采取行动和做出行为, 法律保留原则中的“法律”一词, 一般仅作狭义的理解, 即议会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

 但是, “议会民主的发展、 给付行政意义的扩大以及基本法对所有国家领域的约束都要求扩大法律保留的范围”。

 [13]虽然调整尺度有限, 并且必须遵循必要的限度, “完全重要的事务需要议会法律独占调整, 重要性小一些的事务也可以由法律规定的法令制定机关调整, 一直到不重要的事务, 不属于法律保留的范围。

 ” [14]警察权和辅助警察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安全,满足公民、 法人、 组织等不断增长的安全需要, 在遵守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范围的原则下,准确理解和应用法律原则, 就成为安全实现的必经之路。

  (一)

 法律保留原则在辅警法治化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 在我国行政执法实践中, 不能准确区分组织法和行为法, 一般认为, 只要行政机关拥有某方面的事务的管辖权, 就可以采取实现管辖权目的的一切必要措施, 一度喧嚣尘上的城管可能是这一观念现实映照的极致。

 不惟城管, 其他行政机关和行政辅助人员, 也有类似的疯狂举动, 交通协管员、 计划生育协管员和治安联防队员等也深受此观念的影响。法律保留原则要求安全和秩序主要赋予警察承担, ...

推荐访问:辅警 完整 辅警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