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2022年)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2022年)

发布时间:2022-10-14 20:2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2022年),供大家参考。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2022年)

 

 广 东 技术师范 学 院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课程考核 科目: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

 论文题目: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院系:

 自动化学院 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师范)

 姓名:

 郑哲宇

 学号:

 2010105144011 电话:

 15915789760

 目

 录

 摘

 要…………………………………………………………………

 3 一、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3 1、 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

 3 2、 中国经济呈现周期波动性 ………………………………………

 4 3、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演变 …………………………………………

 5 4、 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自传导效应 …………………………………

 6 5、 三次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动态的决定效应 ……………

 7 二、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7 1、 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不容忽视 ………………………………

 8 2、 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

 8 3、 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 ……………………………………………

 7 4、 城镇化率将接近六成 ……………………………………………

 9 三、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0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 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均在近几十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经济实力不断攀升, 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加快, 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

 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如经济过热现象, 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资源浪费现象和失业问题。

 本文基于对中国经济现状概述的基础上, 对问题进行了探讨,也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做出了初步的讨论。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十二五, 人均 GDP。

 一、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在经历了 70 多年的发展,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

 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 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

 1978 年 11 月, 中国经济开始改革开放, 之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达 30年之久, 让全世界瞩目。

 这 30 年中, 中国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 3 大经济体。

 中国现在持有 2 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并已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和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

 很多发展专家和理论家都在谈论着“中国发展模式” 。

 然而, “中国发展模式” 的经济状况到底如何? 什么是中国经济的真面目?下面从五个方面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1、

 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张 GDP 总量由 1978 年的 3645. 2 亿元, 增长到 2006 年的 210871 亿元, 28 年间共增长了 54. 85 倍, 各行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张, 发展趋势如下图所示:

 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国内生产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图 1 GDP 也三次产业的复式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 GDP 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 第三产业的拉动, 中国工业化、 城镇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二、 第三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 稳定、 高速增长。但是, 应该看到第一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 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农业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业化、 城镇化的要求, 农业已经成为弱势产业, 尤其是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 最近的两次通胀就是最好的说明。

 综上所述, 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业, 中国经济出现问题, 一定是在农业问题上出现问题。

 中国应该将发展经济的重心转向大力发展农业, 毕竟“民以食为天, 食以粮为源” 嘛!

 2、

 中国经济呈现周期波动性 从经济总量看, 中国经济总量呈现不断扩张的态势; 但是从增长率看, 中国经济增长呈现一定的周期波动性。分析 1978 年—2006 年中国经济的环比增长率,中国经济在此时间段大致经历了 3 个半周期:

 第一个周期为 1978—1989; 第二个周期为 1990—1995 年; 第三个周期为 1995—2003; 第四个周期由 2004 一直到现在。

 具体情况如图 2 所示:

 环比增长率05101520253035401978198119841987199019931996199920022005环比增长率 图 2 1979—2006 年 GDP 环比波动图 从图 2 可以看出:

 前 2 个周期波动的幅度较小, 第三个周期波动幅度较大,第四个周期是一个尚未完结的周期, 该周期的加速期已过, 目前已进入减速增长期, 2005—2006 中国经济开始减速增长, 2007—2008 年中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将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应对通货膨胀和全球金融危机, 特别是要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发展,避免中国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不利状态。

 3、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演变 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

 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由 1978 年的 28. 2%下降到 2006 年的 11. 7%,第二产业的比重由逐步下降到逐步回升, 呈现为 U 型结构; 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78 年的 23. 9%上升到 2006 年的 39. 4%。

 三次产业的结构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 3 1978-2006 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第二产业的比重始终处于第一的地位, 第一产业由过去的第二位下降到现在的第三位, 第三产业由过去的第三位逐步上升到第一位。

 整个产业结构由 1978 年的第二、 第一、 第三演变到 2006 年的第二、 第三、 第一的产业格局。

 其原因是, 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特别是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发展, 使得中国经济结构的非农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

 不断提高。

 4、

 中国经济增长具有自传导效应 经济增长既受内部因素影响, 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从内部因素讲, 经济增长有自传导效应。

 实证研究, 近 2 年 GDP 的增长对本年 GDP 的增长具有自传导效应。

 自回归模型如下:

 116.2260.940.5876tttGDPGDPGDP (6. 144)

 (8. 842)

  (-5. 384)

 R2=0. 849

 F=39. 28

 SE=1. 05

  DW=1. 369

 模型表明:

 常态增长率为 6. 226%, 贡献率为 63. 26%, t-1 和 t-2 的 GDP 的增长率的贡献率为 36. 74%。

 说明, 我国经济增长的稳态性较好, 抗干扰能力较强, 近十几年中国经济稳态增长最好的说明。

 今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 对许多国家产生不利影响, 但对中国的影响却相对较小。

 5、

 三次产业的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动态的决定效应 由于农产品、 矿产品从原材料到制成品, 中间要经过多次的加工和转换, 才能最终形成价值。

 因此,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

 实证研究表明,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短期和中长期的决定效应, 其动态决定模型如下:

 5510.434 0.1860.0550.3700.0260.3860.097tttttttGDPIIIIIIIIIIII

 (2. 01)

  (8. 89)

 (0. 06)

 (41. 84)

 (-5. 29)

  (17. 57)

 (7. 71)

  R2=0. 999

 F=1957. 66

 SE=0. 09 此模型的各项统计指标检验均已通过, 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了 0. 999, 标准误差只有 0. 09, 是个优化的动态回归模型。

 模型中的三次产业的当年的指标都入选, 表明当年的三次产业都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当年的第二、 第三产业对经济的增长的影响最大(t 值最大)。

 从动态上讲, 第一、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滞后 5 年的动态影响, 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滞后 1 年的动态影响, 这就表明:第一、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有中长期影响, 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有短期传导效应。从模型的 t 值可以看出,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当年的第二产业增长值 (41. 84)和第三产业的增长值(17. 57)

 推动, 这也和上述分析不谋而合。

 其中当年的三次产业都对 GDP 的增长有正效应, 滞后一年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 而滞后五年的第一、 第二产业却又负效应。

 二、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及其领域的不断扩大, 中国的经济实力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中国市场逐步融入世界市场。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与应对金融危机初期相比, 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 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

 而在“十二五” 期间, 我

 国经济发展将进入由人均 GDP3000 多美元的中低收入水平向中高收入水平迈进的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 这一时期若发展战略不能及时转型, 经济将面临被原有增长机制锁定的风险, 从而使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处于停滞徘徊期, 即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十二五”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总的来看, “十二五” 期间国际环境总体有利, 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良好, 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为“十二五” 的开局之年, 2011 年经济增长将进一步回归正常轨道, 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 9%左右, 但价格上行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

 1、 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仍不容忽视 一是主要经济体将进一步实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

 速回升, 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 CRB 现货价格指数已超过危机前最高水平。二是当前的货币信贷环境仍较为宽松。

 三是明年粮价存在较大上涨压力。

 虽然今年粮食丰收在望, 但种粮成本提高, 工业用粮需求增加, 再加上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预期的影响导致的惜售等现象, 粮食价格仍可能继续上涨。

 2、 能源消费居世界第一 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差距拉大, 能源进口占总消费比例进一步提高。

 未来 1 0 年, 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但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一半, 不到美国的 1 /3, 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我国国内能源产出与需求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能源进口占总消费的比例将从目前 3%提高到 2020 年的 20%。

 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 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

 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

 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 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

 近年, 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加大,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 2004 年的 1 .6逐渐回落, 2008 年降至 0.44, 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极其罕见。

 如果这一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超低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够维持, 今后 1 0 年我国 GDP 平均增长 8%的情况下, 能源消费将年均增长约 4%, 至 2020 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 45 亿吨标准煤, 相当于 32 亿桶原油, 接近美、 英、 法、 德、 意的总和。

 国内能源的增产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 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 预计到 2020 年我国能源需求近 20%需要通过进口满足。

 预计 2020 年, 我国能源净进口将超过八亿吨标煤, 相当于 5.6 亿桶油当量, 约占全球能源出口总量的 1 /5。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长将快速推高能源价格。以石油为例, 1 0 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 200 美元/桶(2008 年不变价), 至少牢牢站稳在 1 50 美元/桶以上。

 煤炭、 天然气、 液化气以及铀的实际价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没有悬念。

 3、 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 良种推广、 化肥应用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仍然是粮食增产的有效手段 未来 1 0 年,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改善, 将对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粮食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人口总量增加。

 到 2020 年,我国人口总数将达到 1 4.1 亿左右, 粮食工业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调控下有望保持相对稳定, 粮食需求的增长将在 1 0%左右, 需求刚性较强。

 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对保障粮食供应至关重要, 而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 未来 1 0 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 1 0%。

 但长远来看, 粮食生产受资源、 气候、 技术、 市场等因素影响, 大幅增产的难度加大, 我国粮食中长期仍处于紧平衡状态。

 报告中的数据显示, “十一五” 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快、 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 5 年, 2010 年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粮食产量“七连增” ,粮食自给率连续 10 年保持在 95%以上。

 我国粮食需求在较长时期内将保持增长态势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口的增长、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 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肉蛋奶消费显著增加,这使我国的总体粮食需求进一步增长。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深入, 我国对粮食的需求将增长得更快。

 ”

 然而与此同时, 粮食增产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北方冬麦区遭遇冬春连旱,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农民种粮比较收益下降。

 在粮食连续 7 年增产后, 盲目乐观情绪有所滋长, 对保持粮食继续增产的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

 报告分析, 制约我国粮食供给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包括越来越少的耕地、 水资源的短缺、 老龄化严重的劳动力, 以及高投入、 高消耗的生产经营方式等。

 未来 10 年应着眼于粮食安全的国际视角, 树立互利合作、 多元发展、 协同保障的新粮食安全观; 着眼...

推荐访问: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 趋势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