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人员轮岗制度4篇
高校管理人员轮岗制度篇1
学校总务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总务工作坚持“后勤工作必须服务于教学工作中心”的原则。一学期来,总务处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总体要求,团结广大师生员工,尽心尽力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现将这学期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员工思想建设强化责任意识
我们奉行“师生就是上帝”的人本理念,开好学期会,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强化思想素质,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确保服务形象,努力提高职工思想道德水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投入到后勤工作中,极大限度地调动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遵守财务规章制度规范收费行为
认真组织财会人员学习财务规章制度,规范收支两条线,做到帐目清楚,程序合法,财会人员实行办公无纸化。为加强收费的透明化管理,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设立“价格服务进校园”收费公示制,按章收费,禁止乱收费,实行财务公开,使学校的收费工作置于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之下。
三、做好后勤服务常规工作有条不紊
1、开学初,确保教学第一线的教学用品及时发放到位,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召开班主任会议,做好报名缴费的周密工作。
2、严格购物制度,教学办公物资的的采购工作,本着“既满足需要又注重节俭”的原则,“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制度,保证教学正常需求。
3、关爱师生,后勤服务有保障。学校及时对教室内的玻璃、门窗,宿舍水电等进行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针对暑期来临,学校投入必要的资金,购买一批电器,保证师生正常工作和学习。
4、开源节流,为学校当家理财,做学校的主人。本着花钱办实事办好事之目的,一方面为学校算经济帐、真正做到当家理财;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解决教师、学生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所需。
5、警钟长鸣,狠抓安全不放松。开学不久,根据市教育局的有关布置,对学校校舍,教学设备、设施进行了安全检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之安全运行。
6、加强水电管理。制定工作人员巡视制度,规范水电管理秩序,加强财产的警示教育,引领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7、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住全市卫生运动的契机,展开校园卫生整治,为美化校园尽职尽责。
8、协调处室、年级工作,履行服务职能。本学期,协调各年级、处室的各种事务,对高三年级进行必要的倾斜,协调教务处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
四、校园绿化美化开展井然有序
1、加强对校园已有花木、草坪的管理。抓好浇水、施肥、修剪、除草、防虫等关键环节,巩固已有的绿化成果。
2、做好绿化长期目标规划,营造良好氛围。抓住每年春天绿化的好时机,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和育人环境。
3、加强人文建设,塑造美好心灵。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形式进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警示,成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4、积极打造浓厚的校园绿色氛围。在植树节来临之际,学校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必要资金,对校园进行了必要的绿化,校园绿树成荫。
1、强化班级财产管理,使财产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明细化,严格班级财产考核制度,做到奖优罚劣。
2、做好对固定资产增减工作的登记,定期定时进行固定资产的核对工作,做到帐、物相符,严防学校财产的流失。
3、加强学生宿舍财产管理。制订了宿舍财产管理条理,做到损坏赔偿,培养学生的公共财产爱护意识。
4、规范公共财产、公共设施的管理。对低值易耗物品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严格执行审批、发放手续。
六、加快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观念,增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意识,积极地配合并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历时长规模大,投资额为700多万元的体育综合楼即将竣工投入使用,它是鹰潭四中蒸蒸日上的又一标志性建筑,从而弥补了我校历的空白。
总之,上半年的总务工作由于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学校领导的直接指导,全体教职工的大力配合,后勤人员的齐心协力,各项措施落实有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有待进一步强化管理。让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锐于实践,为学校在“十一五”期间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管理人员轮岗制度篇2
时间飞逝,一个学年匆匆而过,我校后勤工作,遵循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和后勤工作计划,以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为重点,在工作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强化后勤工作人员素质,提高办事的实效性。我们遵循学校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制订了后勤工作计划,避免后勤保障缺位而影响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1、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今年所有办公室,教室全部安装了通风式拉窗,再次粉刷了墙壁,平整了地面。
2、维修及时、服务到位。凡是影响到教学工作的事都及时处理,今年维修、更换灯管13次,更换阀门水嘴共6只。零星维修服务21次
3、配合政教、教务开展工作,基本做到一线问题需要后勤协作的,我们都是随叫随到,力争做到解决问题快、不留尾巴。
4、加强文印工作的管理,解决了文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服务及时到位。
5、加强了仓库的分类管理,使后勤管理工作更加集中、规范。
6、今年,后勤管理继续执行了《物品采购申请审批制度》、《物品领用保管的有关规定》、《维修申报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
7、为了加强校园管理,我们还制订了《校园安全管理规定》、《校园安全紧急预案》、《校园安全防火制度》,从而保障校园安全,杜绝了安全隐患。
8、今年对学校资产进行了一次摸底清查,所有资产全部登记、建帐,管理日趋完善。
9、加强管理,开源节流。
资金是学校的命脉。按照校长要求,学校后勤工作要有主动性、前瞻性、服务性、科学性、全局性。学校财会部门严格履行规章制度,积极开源节流、勤俭持家。做好收支有计划、有审批、有手续。
10、加强纸张和办公耗材的管理,实行由主管审批复印和油印的业务,并负责纸张的管理,使纸张消耗大幅降低。
11、颁布执行《公物损坏赔偿制度》,使人为损坏公物现象得到有效扼制。
综上工作,得益于领导指挥有方、各部门协同配合,使后勤工作基本上做到了使人信赖,效率让人赞许,态度令人满意
高校管理人员轮岗制度篇3
外部监督流于形式,机制不能有效运行,相关的资产清查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下面是达达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后国有资产管理的调研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一、引言
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根据改革精神,对相关企业进行分类处置,通过清理关闭“僵尸”、空壳企业和长期亏损企业,脱钩剥离与高校教学科研无关或关联度不高的企业后,将与高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企业保留,高校担负起对保留企业管理的主体责任,亟待构建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升国有资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高校。
二、高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是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所属企业是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高校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明确相关权利和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健全监督机制,防范化解风险,聚焦科技创新,专注核心领域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所属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所属企业要结合高校学科建设优势和企业产业基础,全面提升科研能力,拓宽企业增长潜力,支撑企业主业发展,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高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管理中存在事企不分,管理越位、错位的现象
事企不分主要是指高校和所属企业在财产所属关系、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和人员考核等方面权限不清晰,边界模糊。高校忽视所属企业的独立法人性质,使用的是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方式,直接使用行政管理或命令对企业的正常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干预,套用学校的相关规章管理制度,忽略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高校直接任命相关企业负责人,校内某些职能部门直接参与企业日常管理,负责人员考核,代为行使董事会及下设的薪酬管理委员会、企业经理层的相关职权。
2.以管企业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亟待转变
随着经济体制发生变化,高校所属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公司的股权架构和经营模式发生了改变,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逐渐开始分离,不再是同一属性,国有资产因企业股东的多样性,不再局限于国有全资、控股,还囊括了民营企业、自然人等其他形式的股东参与的企业的国有资产,因此演变出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两者的差异,具体体现在管理的对象、方式和内容等方面。为了适应上述变化,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由管理企业向管理资产进行转变。
3.国有资产监管不到位,资产存在流失风险
现代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管体系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来源于企业外部的监督,另一种是企业本身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流于形式,机制不能有效运行,相关的资产清查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履行监管职责的国有资产相关部门职责清晰度不够,无法有效发挥监督实效。内部监督机构不健全,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监事会对董事会、经理层的监督机制需要完善,问责机制有待健全,无法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中有效制衡和监督的效力。
四、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存有问题的对策
1.实行事企分开,促进和保障高校所属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运营主体
高校需要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的关系为基础对事企进行切分,高校和所属企业之间清晰明确财产所属关系、管理制度、财务核算和人员考核。在理顺高校和所属企业的产权、资本关系和出资性质后,固牢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制度,明确出资人权利和义务,强化通过公司的治理结构来合法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引导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合法合规经营;维护出资人权利,确保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的权利。站在企业的角度,高校的身份由直接管理者变成出资者,以企业股东的身份行使对企业财产监控的权力,降低由于使用行政手段决策失误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1)以公司章程为基础构建公司治理体系。公司的章程是企业的根本大法,在公司治理体系中,以公司章程为根基和核心,在此之上构建企业现代化制度体系,制定决策和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各司其职,既相互独立又能协调统一。法无授权,其他任何机构和职能部门不得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进行干预,通过相关改革实现依法治企的目标。
(2)重点加强董事会建设,强化董事会职权。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执行股东会的决定,对股东负责。董事会依据公司法或公司章程在权限范围内依法决策,明确对企业经理层进行管理和监督,同时接受来自股东会或者监事会层面的监督。企业的股东会制定董事会议事规则,明确相关决策权限和范围,对特殊或重大事项,有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的特别议案的表决
必须经全体董事一致通过,对于一般事项表决可由三分之二以上董事通过。引入外部独立董事制度,聘用具有相关专业性的独立董事,客观公正发表意见,董事会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董事对董事会决议承担相关责任,董事会会议记录要保证完整和议案真实完整,加强落实董事会决议,跟踪决议执行情况,进行事后评价。
2.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以管资本为主转变职能。“管企业”强调的是直接参与管理企业经营的管理行为,“管资本”则偏重站在出资人或股东立场实施法律法规赋予的相关职权。坚持将高校的事业资产与企业的法人资产分开,通过出资人或股东行使相关权利,而不是向企业直接发出行政命令,明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机构的权限,转变管理理念。优化调整企业内设机构,完善制度体系,加强法律保障,将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要求体现在公司章程或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中。尊重企业独立法人资格,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公司章程或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行使相关权利,履行相关职责,保证国有企业在市场经营体制中真正独立运营。
(2)改进和加强外派监事会监督。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应对所出资企业按法定程序派出监事,深入企业开展实地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形成监督闭环,对国有企业重大资产损失开展专项调查和责任认定,严肃问责追责,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
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进行改革,调整相应的责权利清单,重点关注对资本的布局,规范化运作资本,注重防范风险,在保证资本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本运行效率,提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通过加强监督管理,谨防国有资产流失,避免发生重大风险,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通过专业化、法治化的监管体系,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和资本
专业化是指监管过程中有的放矢,将专业性贯穿企业经营管理全级次,在企业战略目标制定、财务内部控制、经营目标考核等环节,体现监管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性。法治化是指监管符合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符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能力的现代化。
对国有资本实施动态监管,重点关注企业的“三重一大”事项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高风险节点,跟踪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规范国有产权的交易行为,在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公开市场挂牌交易;企业投资融资环节严格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完善相关流程。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新机制,将国有资产监管融入其中,创建评审模型。瞄准企业“三重一大”事项监督,管控重大专项风险,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协同学校作为出资人的监督、上级纪检监察、校内巡视、审计部门等各方监督力量,共享各方监督成果,检查巡视意见反馈的整改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利用自身和社会公共平台主动发布相关信息,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化,置身于全社会监督之下。定期发布国有资本总体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各项监督和检查情况。
(1)高校应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由高校履行股东或投资人职责。按照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要求,高校保留的所属企业应全部纳入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管理;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所属企业行使股东权利,依法选派董事和监事,体现国有股东意志,维护高校权益;健全监管制度,规范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为,防范企业的投资和筹资风险,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首先,高校要对资产经营公司加强监管,完善资产经营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高校是资产经营公司的股东,履行股东职责。高校通过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股东会权利,通过委派高校财务处、审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担任董事、监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独立董事,通过资产经营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行使相关权利,体现高校意志,履行监管职责,维护高校利益。按照“三重一大”要求,高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按权限决策涉及出资人权益、重大发展规划等事项。按照财政部、教育部、高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相关规定,统一领导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其次,资产经营公司治理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对董事会的建设,董事会决定了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基本管理制度的制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规范董事会议事规则,保证决策科学,有效防范公司风险。资产经营公司要担负起对所投资企业的监管职责。资产经营公司要实行科学管理、规范运营、稳健发展,确保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提升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率。再次,资产经营公司对所属企业履行股东职责,维护国有资本权益,履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资产经营公司对校企改革后保留管理的企业,要结合企业的主业,分析其发展潜力,服务于高校学科建设,搭建教学科研的服务平台,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着力支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做好产业化;对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占有优势且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通过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激发企业的活力,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最后,资产经营公司应侧重在企业中所持国有股权的份额,对所属企业分类实施监管。对国有全资和控股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公司章程,委派董事、监事,选派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体现国有股东的意志,资产经营公司对国有全资及控股企业实行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对参股企业,国有股权话语权比例小,只能通过公司章程有效行使相关权利,资产经营公司派符合相关条件的股东代表,通过股东会有效行使股东权利,同时依据公司章程对参股企业选派的董事、监事,相关人员依据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对参股企业进行有效监管,重点关注企业运营中对外投资、举债和担保等重大事件,控制财务风险。
(2)构建高校所属企业的监督体系。完善高校所属企业的内部监督架构,明确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监事会对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事项和关键环节、对董事会及经理层履职事项的监督;高校的相关职能部门,例如审计部门、纪检监察和财务部的监督管理职责,完善相关制度,增强执行力度,加大问责力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特别是财务内部控制,对企业的“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对重要部门和岗位加大监督力度,防止权力滥用。
(3)建立外部监督机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监管管理,指导和规范企业涉及国有资本相关事项的行为,注重发挥监事会作用,明晰监事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对企业全过程的监督,使专项监督和审计工作常态化。按国有股权的所持比例,明确对全资、控股、参股的监管目标和重点,分类实施监管,高校的纪检监察和巡视范围同时要覆盖全资和控股企业,落实对监督和巡视意见的整改工作,有效形成工作闭环。
(4)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对高校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管的相关信息进行公开,发挥社会和媒体监督效力,保障社会公众的监督通道畅通。
五、结语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正在稳步进行中,实行事企分开、推进从管企业向
管资本转变,构建高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激发高校所属企业活力,推动高校科技产业统筹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高校管理人员轮岗制度篇4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腾飞,全日制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高校范围内的生活消费品日消耗量巨大,日常垃圾大量堆积的乱象惊人,由此也给高校这个相对独立的“准社区”带来了相当巨大的垃圾处理压力。高校的后勤保障部门无法完全处理掉每日产生的巨额日常垃圾,又不得不面对要处理接下来一天里新产出的日常垃圾的窘境。面对高校日常垃圾垃圾产出与处理严重失衡的现象,xx年1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学校推进日常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完善高校内部垃圾分类规章制度,明确和落实相关主体人员的职权与责任;规范日常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工作,建立日常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工作长效机制和校内日常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贮存的管理体系,到xx年底,对大学生的日常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率要达到100%,要逐步建立包括日常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长效机制,将日常垃圾分类知识融入教材,并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知》为高校处理日常垃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那就是要制定符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建立起一套集教育合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但《通知》毕竟是原则性、广义性的文件要求,高校对于《通知》的贯彻落实必须要依赖于高校对于日常垃圾分类制度的具体设计,并加以论证讨论,最后加以公布实施。
一、高校日常垃圾分类基本现状概述
(一)界定高校日常垃圾的具体范围
要想探究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的现状,必须要首先明确高校范围内日常垃圾的概念与定义,只有明确了高校日常垃圾的定义,才能够进一步界定日常垃圾的具体范围,进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加以规制与管理。
通说认为,高校垃圾主要是指在高校区域内,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过程中而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品,主要包括塑料制品、纸质包装、印刷制品、厨余垃圾及一次消耗型生活废品等,覆盖区域主要包括寝室、教学楼、图书馆及其他公共活动区等。通说对高校日常垃圾的界定具体阐释为:
1.明确日常垃圾的产生主体与产生原因
日常垃圾产生于高校范围内大学生、教职工等在校人员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之中。日常垃圾的产生主体即是在高校范围内活动的大学生、教职工、行政管理人员和流动性社会人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上述主体在高校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2.日常垃圾的性质限定
日常垃圾只限定于一般固体废弃物,相关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只调整固体废弃物的投放、储存与处理行为,对于高校内废水、废弃、废热、废渣、实验垃圾的管理和处置应另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去调整和规制,不应包含在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当中。
3.日常垃圾产生的主要形式
高校日常垃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塑料制品,包括塑料袋、塑料饭盒、塑料筷子、塑料瓶子等;(2)纸质包装,包括废纸屑、废纸盒、废弃快递包装等;(3)印刷制品,包括废弃宣传标牌、条幅、海报等;(4)厨余垃圾,包括剩饭剩菜、食品原材料残渣、残次品等;(5)一次消耗型生活废品,包括一次性筷子、零食残渣、饮品废弃物等;(6)老旧物品,包括不耐久的被褥、洗浴用具、旧书籍等生活用品。
4.日常垃圾的主要来源地
由于高校具有“准社区”的特殊性质,因此高校日常垃圾的主要来源地可谓是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寝室公寓、图书馆、教学楼、行政楼、运动场馆、综合楼、公共活动区域等。
(二)目前日常垃圾处理的相关责任主体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的相关制度规定,处理高校日常垃圾的部门一般是后勤保障处,全权负责全校的卫生保障与垃圾处理工作。但随着在校生及教职员工数量的不断增多,日常垃圾的巨量增大,后勤保障处已经无法应付日常垃圾的大量堆放、无序投放、混乱储存、有害化处理的问题,日常垃圾处理问题早已经超出后勤保障处的处理能力之外,对巨量日常垃圾的处理明显出现了捉襟见肘乃至束手无策的情况。
(三)高校内垃圾处理的普遍做法与垃圾分类的贯彻情况
从学生这个被管理主体层面来看,在露天公共活动区域,尽管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分类垃圾桶,但由于管理不善、宣传力度不够等各种复杂原因,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按要求进行分类投放,致使垃圾桶内的垃圾堆放混乱,除此之外,由于某些高校露天垃圾桶设置分布不合理的原因,校园内某些露天区域随地扔垃圾或者垃圾桶内垃圾溢出的现象频繁;在场馆区域,由于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相对规范,因此在大量学生聚集的教学实验室、教学楼等地的自觉分类行为相对显著,而在教学楼、寝室等地有意识的垃圾分类行为则不太明显,尤其是学生宿舍公寓,由于绝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在此产生,垃圾桶垃圾大量溢出、无序堆放情况已经极其严重。
从学校这个管理主体层面来看,大部分高校采用向垃圾市场化处理的方式,通过引入市场化企业如物业公司等市场中介主体来参与垃圾清扫与转运,提高垃圾的处理效率,确实取得一定积极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新问题,这值得重视。由于高校盲目地将全部垃圾处理工作推向市场,把垃圾处理推给市场化企业和后勤保障处,自己做“甩手掌柜”,从而导致高校上层管理部门在垃圾处理领域的管理缺失和治理缺位。在受限于企业人员规模和学校监管缺失的状态下,作为民营市场化企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为了节省物流成本以及人力成本,会减少日常出车次数以及保洁人员,致使垃圾清运出现周期过长、运力不足等现象,大量垃圾在垃圾站点外堆积,效率极低。除此之外,由于垃圾处置不得当,还造成了“先分后混”的乱象,原本在投放阶段分类好的垃圾,在垃圾处理车上储存阶段又被企业混在一起,致使之前的分类工作功亏一篑,更有甚者,在处理高校日常垃圾时不按国家垃圾处理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就地掩埋、向海洋倾倒固体废弃物、直接焚烧乱象屡禁不止,根本难以实现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
二、高校日常垃圾分类的管理困境分析
垃圾分类是目前确保环境维护、科学处理、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显示,xx年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56亿吨,用装载量为2.5吨的卡车来运输,所用卡车长度能绕赤道12圈。而根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此前发布的数据,我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80%以上可作为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高校作为产生巨大生活消费垃圾的“收容站”,制定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意义重大,也是势在必行。但揆诸现实,由于高校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高、激励和约束政策不够到位、垃圾分类宣传和引导大多停留在口头上等诸多原因,导致垃圾分类推广一直难以深入。高校日常垃圾分类陷入了管理不善的困境当中。
垃圾分类是一个层次分明、次序严密的体系,包含着分类投放、有序储存、无害化处理三大环节,贯穿于学校责任主体、学生被管理主体、市场化企业中介主体三者之间。一旦三大环节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或者是三大主体之间出现管理和监督混乱的局面,垃圾分类就很难有效贯彻落实下去,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日常垃圾分类所遇到的困境,正是由于体系内部出现失衡导致的。具体体现于以下问题:
(一)垃圾分类投放标准不明确,有序投放成问题
发达国家进行垃圾分类的经验表明,垃圾分类做得越细,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就越高,处置成本越低。在日本,垃圾分类精细化程度非常高,如不同材质的纸张就分为好几类分别进行回收。分类标准和程序虽然复杂,但垃圾分类处理却成为了环境保护的有力推手。由此可见,垃圾分类投放标准对于垃圾回收利用十分有效,也起到削减垃圾处置成本的作用。除此之外,垃圾分类投放标准的严格界定有利于大学生遵照标准进行垃圾投放。经调查,绝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有垃圾分类意愿,但在缺乏系统分类方法和认为自己的分类行为无实质意义情况下,多数学生就会放弃垃圾的分类行为。因此,细分垃圾分类标准将会督促大学生有序进行垃圾分类,而不至于盲目投放。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动力不足
从公地悲剧角度来看,当学生既看不到垃圾分类的好处,也看不到不分类的坏处时,对于垃圾分类的动力自然会大大减少。完全靠鼓励、倡导和宣传很难说服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将垃圾分类。由于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的普遍缺失,学生对于垃圾分类普遍缺乏动力,自然很难做到垃圾的有序投放。
(三)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资金投入少,垃圾分类技术老旧
高校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资金投入少是垃圾分类处理力度不够的直接原因,这既有可能是因为高校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亦有可能是因为自身资金不足,无法在垃圾分类上有效投入财力。同样,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高校掌握的垃圾分类技术老旧,没有便捷的垃圾处理设备以及分类精密、大容量的垃圾桶,将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垃圾堆积问题。
(四)垃圾分类缺乏整体规划和管理
尽管高校已经认识到校园固体废弃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但是整治措施却非常有限,并且缺乏长远和整体规制,没有具体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所谓的处置措施也只是在原有后勤卫生体制下的小打小闹,很难产生实质性的有效结果;没有全局思维和联系性思维,不考虑各方主体的实际情况,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差,无法将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建构成一个完整的垃圾分类体系。
三、高校垃圾分类管理制度设计
要想解决高校内日益严重的垃圾堆放问题,必须要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从制度顶层设计的宏观层面来看,高校垃圾分类管理必须要坚持四大基本原则:
1.学校领导垃圾分类工作原则,即高校必须要把垃圾分类工作列入高校年度工作规划的重要内容,直接领导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在校党委的宏观指导之下,科学制定垃圾分类管理的长期规划。
2.因地制宜原则,高校制定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和长期规划,必须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由于大部分高校设有多个校区,每个校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不同,要求高校必须要根据校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管理和规划。
3.权责统一原则,高校科学设置垃圾分类的主管部门,并赋予其专门的职权开展工作,同时当监督部门发现垃圾分类主管部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履行不力时,高校应及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分,乃至于追究其行政、刑事责任。高校对于学生的垃圾投放行为进行管理,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投放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对于认真履行垃圾分类的学生进行奖励、发放垃圾分类补贴。
4.循环经济原则。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收集、投放、运输、处理等多个环节,任何环节出纰漏,都可能影响垃圾分类的实际效果。高校要把垃圾分类放置于循环经济体系之中,畅通垃圾分类的脉络,保证垃圾分类处理各个环节无缝衔接,利用垃圾分类提高对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加强与市场化企业的合作,既保障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又保障学校在垃圾分类的循环经济中盈利,为提升垃圾分类技术、实现节能减排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从高校垃圾分类管理制度的微观层面来看,垃圾分类必须要做到界定垃圾分类的适用范围、建立垃圾分类激励与约束机制、启动垃圾分类的工作保障机制、明确相关人员的主体责任这四大部分。具体包括:
(一)界定垃圾分类的适用范围
高校可按照大分流、小分类的原则,建成塑料垃圾、纸质垃圾、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四类垃圾的分类收集、储存、转运体系。开建生活垃圾分类校区试点,严格界定垃圾分类的具体标准,建立校内大件垃圾回收箱,实现大件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将过去的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箱更新换代,设置新型智能分类回收箱,方便垃圾分类投放。与此同时,对垃圾回收设施的使用进行合理的布局,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的实现垃圾分类投放的意愿。在每个寝室楼层设置垃圾分类投放设备,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分类回收,也方便清洁人员将不同类别可回收的垃圾进行投放。
(二)建立垃圾分类激励与信息化管理机制
建立垃圾分类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实现垃圾分类高效率的重要动力。高校可以在宿舍公寓区域设置环保型可降解的大型垃圾袋,供学生日常使用,并且如果信息化技术允许,可以给垃圾袋贴上二维码,实现垃圾从寝室到垃圾处理站全程“分类”。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将分好类的垃圾放置在这种带有二维码的垃圾袋,之后分类、分时地投放在学校指定的垃圾桶,而且这些垃圾桶也统一配置二维码标识,并由专人负责,学生只需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查看自己寝室垃圾投放的分类情况及运输情况,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时记录学生投放行为具体数据,形成学生垃圾分类行为大数据库;资源化处理站对分类完成的生活垃圾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分别对接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企业、危废回收企业及市政环卫系统,实现对高校日常垃圾的信息化管理。除此之外,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度,由校学生会和各学院团委联合起来,每周进行一次垃圾分类评估,垃圾分类情况良好的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积分,可以通过积分兑换回收补贴或者校级通报表扬等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智慧垃圾分类”的热情。同时,由于每袋垃圾设置有寝室唯一的“ID”号,方便了信息化管理,如果出现未按要求分类丢弃垃圾的情况,只要相关主管部门扫描二维码,即可“顺码摩瓜”,方便进行垃圾分类评估。
(三)启动垃圾分类的工作保障机制
垃圾分类的工作保障机制主要包括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和教育保障。高校要向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注入足够的资金,更新垃圾分类设备,加强垃圾分类科学研究,提升垃圾分类技术,同时要广泛加强与垃圾处理的市场化企业合作,实现在循环经济下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盈利,为垃圾分类工作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教职工等在校人员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必须要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动员教育。树立起高校日常垃圾合理分类的共识。要灵活地运用班级宣传、网络宣传、线下宣传等方式,利用第二课堂的教育体系,开展了包括垃圾分类志愿者招募,垃圾分类讲师队伍选拔,垃圾分类创新创业工作室,垃圾分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多媒体形式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起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的观念意识。
(四)明确相关人员的主体责任
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软性的激励、宣传方式开展,更需要通过刚性的手段去约束。垃圾分类的收集、运输、处理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有明确的程序来规范,要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分管部门和人员。学校必须要强化全过程监管,使垃圾前端分类与后续处理统筹兼顾。要制定出相应的责任制度,建立起一支监督垃圾分类工作的专业化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包括学校纪委人员、垃圾分类监督部门人员,更要包括教职工代表、学生干部及学生群众代表,形成全方面、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于垃圾分类工作要做到数据信息公开化、审计公开化、工作成果公开化,以便实现对垃圾分类工作人员行为的规范与规制。与此同时,要明确相应的责任形式,建立起一套包括履行不力的行政处分、贪腐案件转交检察院处理、环境污染民事诉讼等责任形式的责任追究制度。
推荐访问:轮岗 管理人员 高校 高校管理人员轮岗制度4篇心得体会 高校干部轮岗制度 高校关键岗位轮岗制度 高校中层干部轮岗制度 高校教职工轮休 校区轮岗制度 高校科级干部轮岗 大学生轮岗期间要求 学校轮岗制度 学校定期轮岗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