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让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进行有效整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话题进行浅显的探究和分析。通过研究,旨在提高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现阶段,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信息传播、网络沟通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引发了人们原有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为传统沉闷的教学带来习习清风,并凭借其生动完美的视听效果,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青睐。
地理学科知识本身具有综合性、抽象性及空间性,原有的教学手段很难有效地将地理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然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做到事半功倍。信息技术手段在学校课堂教学中运用,一般都会配备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幻灯机、投影屏幕、音响等设备,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借助这些辅助教学手段,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但是一些高中地理教师未能有效地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使得这种新型教学手段的效果大打折扣。
本文所探讨的整合,是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恰当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服务于教学,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教学中得到最大效果的展现,使课堂教学环节得到优化和提高,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那么如何实现二者的合理、有效整合,以便高效地服务于高中地理教学呢?
1 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性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指通过信息技术以教学手段的形式与地理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运用网络与多媒体构建信息化的地理课堂环境,使学生在逼真虚拟化的再现情境中,深刻地掌握大量地理知识。由于信息技术综合了声音、影像、动画优势,因而能根据不同课堂的教学内容,形象再现相应课堂情境,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观看、思索的同时,锻炼自身的细微观察、发散思维能力,进而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在进行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移”的课堂教学时,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央视新闻视频《非洲角马的季节性迁移》,然后询问学生:角马为什么要迁移呢?学生很快被声势浩大的角马大军所吸引,踊跃发言回答。动物为了水草进行季节性迁移,那么人也不例外,为了生存,人类也要迁移。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走西口》《闯关东》里几个离人送别的场景,接着给出问题:为什么这些人离开自己钟爱的故土,选择了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到本节课“人口迁移”的学习,结合学生已看过的电视剧的印象及生活经验,配置以适时的视频画面冲击效果,使整堂地理课生动而紧凑,学生也从直观视频中找到与自己经验相关的信息,从而促进了学习的连接性。
2 发挥信息技术视听呈现优势,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突破
由于地理学科内容涵盖天文、物理、政治等多方面内容,表现为较高的综合性,对学生的多学科交差理解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及地理事物演化、发展原理则常常以教学重难点的形式出现。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此类内容教学时,往往囿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不能直观、形象地将其原理、过程呈现给学生,纯粹的语言表达与简单的板书、模型示范,使学生在相对深奥的地理知识面前望而却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则使这种困境迎刃而解,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图、文、音、像集中展示,逼真再现地理现象的演变、发生过程,使学生轻松攻克地理学科的重难点部分。
例如,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教学中,针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壳变化原理这一教学难点的学习,地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Flash播放动画,来演示这一地壳变化原理。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看到,处于水平形态的地壳结构,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向挤压而发生变形、弯曲,成为褶皱状的结构,在褶皱的顶端存在巨大张力,而导致质地疏松,且易受风雨侵蚀而垮塌、下切,成为谷地;在褶皱的底部因为受到挤压,质地趋于坚硬,且其位置不易受风雨侵蚀,保存完好而趋于相对隆起,成为山地。通过动画视频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地壳变化形成的地球表面形态,如果配以教师适时的讲解,疏而不漏地将整个难点通过视频演示完美地展现给学生,课堂效果就会变得与传统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好很多,达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个教学点的讲解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内容与之达到完美结合,课本上的知识通过直观的视频,不但有趣味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观察、理解的欲望,促进学生学习。
3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学生探究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学习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它能促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敏锐地发现地理知识点中的疑问,并进行颇有成效的自主学习、探索,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然而,通过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将其与地理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则可以大大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则有如虎添翼般自主探索地理学科的深度。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效果播放电影《唐山大地震》片段,向学生展示地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以及不可估量的亲情丧失的痛苦和灾难。这个场面是刻骨铭心的,学生通过以往对唐山大地震的了解,结合视频播放的内容,就会激发对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伤害有一个真切的体会和感触。这样,课堂也不用教师枯燥地讲解和引导,变得轻松许多,学生学得也轻松。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灾难给人类带来的伤害,还可以播放电影《一九四二》片段,让学生看到旱灾与洪灾下的中国人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从而细致入微地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痛苦。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影片感受讨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学生踊跃发言。如此,学生依据课本提示及对视频感受,便能够轻松掌握本节内容学习。信息技术手段很轻松地让课堂教学资源得到极大的整合和共享,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综而概之,信息技术凭借出色的视听效果,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赋予刻板、晦涩的地理知识以鲜活、灵动的生命力,既活跃了地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使得学生在生机盎然的课堂情境中,陶冶情操,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同时,要合理、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毕竟信息技术再先进,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已,一劳永逸地将所有的教学付之于信息技术,只能是因噎废食。
参考文献
[1]刘胜本.探讨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的有效整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
[2]尹冰心.浅谈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作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S1):73-75.
[3]陈海谊.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之影响[J].教育信息化,
200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