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圈一直有“捡漏”之说,捡漏——讲得明白一点,就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或藏品,而卖家却往往是不知情的。对集藏爱好者来说,能在多如牛毛的伪劣藏品里捡漏一件价值颇高的藏品可谓是天大的乐事。在当前的收藏圈里,“漏”还是那么容易捡吗?下面几则收藏小故事告诉你:只要你具备了过人的眼力和胆识,那“捡漏”的奇迹就时常会有。假如你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贪便宜盲目出击,那结果往往就是“捡漏”不成反“打眼”。
故事一:傍晚终获海报归
在李青珍藏的各类收藏品中,有一张品相颇佳的《闪闪的红星》电影海报,说起这张海报的淘宝经过,还真挺有意思。
那是2006年冬季的某个星期天下午,李青去上海云洲商厦古玩城淘宝。他照例先在古玩城大厅外的地摊上转了一圈,在一个卖旧书刊的中年男子摊位前,李青意外地看到了一张“文革”期间发行的《闪闪的红星》电影海报,该海报品相颇佳,李青虽说是个邮币卡收藏爱好者,但他对电影《闪闪的红星》却非常熟悉,小时候这个电影他还看过好几遍,对影片中祝新运扮演的潘冬子和刘江扮演的胡汉三仍然记忆犹新,当年常说的宣传口号“学习潘冬子,做党的好孩子”至今犹在耳旁响起。而这张精美别致的《闪闪的红星》海报他却还是头一次见到。李青一下子对它产生了兴趣,便问摊主该海报如何卖,摊主操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说要卖230元,李青嫌价格过高,还价至70元,摊主不愿卖,他只得作罢。
李青走进商厦,在五楼邮票厅和六楼钱币厅里转了很长时间,也没买到什么合适中意的藏品。看看天已傍晚,李青便下楼打算回家。走出大厅,天色渐晚,外面大部分地摊都已撤走,而那个广东口音中年男子却迟迟还未离开,李青料想他今天的生意肯定不怎么样,否则天色已晚何以还不收摊。李青便走过去一看,那张《闪闪的红星》电影海报果真还未被人买去。李青想收摊生意价格或许会便宜些,便乘机问摊主70元钱肯卖否,这回摊主终于松口,说让他再加点钱,经过双方讨价还价,最后以一个吉利数字88元成交,李青终于在傍晚时分以超低价格如愿“淘”得这张《闪闪的红星》电影海报凯旋而归。
故事二:废书堆里觅佳书
前不久,张明去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办事,回来时天色已近黄昏,张明骑着摩托车经过外环线附近一拆迁工地时,忽见一外地中年男子踏着一辆黄鱼车,里面装的全是收来的废旧书刊和报纸,把一个小小的车兜装得满满的,旁边还跟着一位中年妇女,满脸灰尘,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刚从动迁地收了废品回来。
张明收藏连环画多年,对废旧书刊有一种“职业”的敏感性,他挨近黄鱼车,朝车兜里瞥了一眼,发现在这些废旧书刊堆里,似有一些连环画。张明赶紧下车,喊住他们,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问他俩能否让他看一下旧书。中年男子点头答应,张明挪开上边的旧报纸,把混杂在里面的连环画全都找出来放在一边,这些连环画看上去有些年份了,其中有个别还是“文革”以前的老版本,其中有一本是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由名家刘继卤绘画的《鸡毛信》,这些连环画大多数品相都不太好,只有一小部分品相尚可。张明将这些连环画数了一遍,共93本,他问中年男子这些连环画怎样卖,中年男子开价说一元钱一本,无论好坏有一本算一本。张明摇摇头说:“太贵了,这中间很多连环画都破旧不堪了。”中年男子问他:“那你说多少钱?”“五毛钱一本,有一本算一本!行吗?”他毫不客气地还价。最终经双方讨价还价,以七毛钱一本成交。张明随即付给中年男子65元钱,将这些旧连环画全部带回家。
到家后,张明把这93本连环画仔细整理了一遍,里面绝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品种,且品相也不佳,应该说没有太大的收藏价值,但有七八本是“文革”以前的老版本,还有十几本是“文革”时期的版本,且品相也不太差,尤其是那本《鸡毛信》品相较好,还有一本电影版《冰山上的来客》品相也不错。据行家介绍,光这本《鸡毛信》的市场参考价就值400至500元,而这七八本老版本和十几本“文革”版本的价格已超过了3000元。张明暗暗庆幸自己运气还不错,竟能在废书堆里“捡漏”觅得这些佳书。故事三:巧获大清兑换券
一般收藏者十分珍爱的藏品,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奇妙的故事。林艺收藏的那张“大清银行100元兑换券”也不例外。记得那是几年前的一个秋天,林艺在山东淄博市某企业搞工程安装,午后休息时间常去离工地不远的古玩市场,在某摊位上看到了这张大清银行兑换券。该券正面上方为“大清银行兑换券”七字,下方为“凭券即付银币百元全国通用”十二字,中间左侧是一个年轻英俊的清军将领半身像,右侧是一条展翅腾飞的大龙图案;背面中间是很醒目的面额“壹百圆”三字,四周还环绕有阿拉伯数字“100”字样。这张兑换券虽说存世已达百年以上,但品相却仍不错,叫人看了很是喜欢。
林艺问摊主多少钱能卖,摊主开价500元。因为嫌贵,所以没买。过了几天又去,摊主要价竞增加到800元,如此价格林艺自然更难接受了。过了一星期再去,开价又下调成了400元。价格如此悬殊,林艺料定摊主心中也没底,属于胡乱要价,但该券究竟值多少钱,林艺自己心里也确实不太清楚。等到工程完工他快回上海了,因心里牵挂着那张大清银行兑换券,就又去了古玩市场。那天突然下起了雨,摊主没来。林艺怕夜长梦多,决定到摊主家去。第二天雨一停,他便借了辆自行车去了。摊主家在城北某地,离古玩市场有五六公里路。林艺因路不熟,且雨后路面又不好走,只得边打听边走,好不容易赶到,已是下午两点多了,谁知摊主的儿子说,老父亲又去了市场。没办法,他只能一鼓作气又朝回赶。还未进古玩市场,正巧看见摊主在场边正与人说着话呢。林艺赶紧上前,问摊主那张大清兑换券卖出了没有,他说还没有卖,正带在身上呢,说着从包里掏了出来。林艺大喜过望,顿时忘记了疲劳,忙问多少钱?摊主说:“看你那么诚心地想要,就给350元吧。”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300元成交。
这张“大清银行100元兑换券”终于被林艺得到了,林艺格外珍惜它。这不仅是因为它品相上好,而且它的身上还凝聚着他的汗水呢。
故事四:“撞”上来的翡翠玉壁
王成有一枚质地很不错的清代翡翠玉璧,平时一直佩在胸前。说起这枚玉璧的来历,真可以说是“撞”上来的。那是十八年前秋季的某个下午,王成碰巧家里有事,便提早请假回家。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个挺大的露天花鸟市场,市场里卖盆花、小鸟、玉器、什么都有。王成正闷头走着,一不留神,和市场里出来的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撞了个满怀。谁知这一“撞”,竞“撞”来了这枚伴随了他十八年的翡翠玉璧。
他俩相撞后,彼此都道了声对不起,王成正想往前走,中年人忽地拦住他,很神秘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器,悄声问:“您是搞收藏的吧,这个有兴趣吗?”当时王成正好缺一块能随身佩带的玉器,便把中年人拉到僻静处,细细把玩。凭着他自己掌握的一点玉器皮毛知识,觉得这枚翡翠玉璧“水头”挺足,像这么高的透明度还泛着绿色的翡翠玉璧,王成当年还是头一回见,立即在心里喜欢上了它。王成虽说挺喜欢,但表面上还是不露声色。中年人并没看出他的反应。王成问他卖多少钱,中年人伸出三个指头说300元。王成心想,这么好的东西按说也不算太贵,可他当年每月工资才300多一点,买了这枚玉璧这个月还怎样生活。不行。得压点价。于是就说:“太贵了,便宜点。”中年人有点着急,他说:“这是上个月我去郊县办事,好不容易从一老农家‘捡漏’得来的,现在我正巧手头有点紧,急着换现钱,低于250元就不卖了。”王成一听,行!成交吧。就这样,这枚翡翠玉璧到了王成的手中。他就这样一直将它戴在胸前。
过了好多年以后。有一次,本地一家古玩城举行专家免费鉴宝活动,王成带着这枚翡翠玉璧去了,专家鉴定以后说这枚玉璧质地不错,是清朝中期的东西,大约值5000多元,王成听了大喜过望。平日里,王成时常会想起,要是当年他不和这中年人偶尔一撞,那就与这枚相伴了他十八年的翡翠玉璧擦肩而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