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福建莆仙地区唐宋元民间工艺美术呈现

福建莆仙地区唐宋元民间工艺美术呈现

发布时间:2022-10-20 0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花卉围屏、建筑栏杆等,都很精妙。

本文列举三尊宋代妈祖木雕像作一比较(图表1),分别是现存在荔城区文峰宫内的一尊宋代木雕妈祖神像(图1) 和现存在莆田市博物馆的两尊宋代妈祖神像(图2、图3 )总体而言,这三尊木雕像雕刻手法洗练,风格古朴,具有很强的绘画性。

图表1 三尊宋代妈祖木雕像艺术特征比较

这些宋代妈祖像,前两尊为封妃前的夫人像造型,均梳高髻,戴头冠。前两尊形象端庄,为世俗化的宋代妇人打扮,第三尊为封妃后的造型,服饰冠旎与夫人时不同,手捧朱圭,较前两尊更秀美,衣纹线条更写实,与封妃前的夫人像有明显不同(妈祖封妃的时间实在光宗绍熙元年,即1190年,以旧旱大功褒封进爵灵惠妃,第三尊应该是灵惠夫人像)。

(2)木刻本

莆田刻书业在宋代十分兴盛,莆仙地区的藏书业十分发达,宋初五代之乱始定,国内藏书损失巨大,闽省少兵灾之祸,收藏、刻书者多,闽地的官学、书院有大量的藏书,私人藏书亦非常丰富。莆田名儒多有藏书,如“宋时有‘万卷楼’‘一经楼’、‘藏六堂’、‘叔告书楼’等,其中‘万卷楼’珍藏有苏东坡遗墨400多纸” (5)。其时读书应试风气的盛行和闽地造纸原料的丰富,也因此促进刻书业发展。繁荣的刻书业使莆仙地区的文化积累更为厚重。五代时开始的闽地刻书业在宋元明时期走向鼎盛,各种刻本的出现与流行“为各类学校提供量丰价廉的教材,也为学者的著作提供印刷与出版发行的方便”,使闽人的集子也因此得以结撰并流传下去,莆田刻书业在宋时亦有声名。刻书业的发展对当地文化艺术传播发展奠定基础。

元末明初,版刻艺人俞良甫移居日本,从事雕刻艺术。他不但刊刻了大量的宋元版本的佛教与文学作品,还将雕刻艺术授给日本许多刻工,对繁荣当时日本人民的文化生活及印刷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他的刻本字体隽秀,刻技精湛,版式古雅,印刷清晰,形成自己的风格,有着“元人俞良甫版”之称(图4),至今仍被日本人民所珍视。

2.石雕工艺

莆仙的石雕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唐五代时期。莆仙地区唐代时佛教盛行,修建许多寺院,有许多石雕作品留世。如南山灵岩寺(今广化寺前身)、三清殿、龟山灵感寺、龙华的万寿祥寺、凤山的九座寺等。尤其是建于五代末的枫亭塔斗山的天中万寿塔 (图5、图6),各塔层石块都有石雕图案,如大力士、蟠龙、花卉浮雕、佛像等,且都有卷草花纹、莲花覆瓣等。凤山的无尘塔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基座有莲花图案,底层下部八面刻有奔龙、舞狮等浮雕图案(图7),该石刻因年代久远显得斑驳,但人物及花纹造型还是栩栩如生。莆田的寺庙和古石塔大都有古代的石雕艺术作品,现出朴实、粗犷、严谨的艺术风格。莆田南山广化寺不仅是佛门圣地,而且是唐、宋莆邑文化名人的摇篮。

莆田广化寺现存的宋代文物:一座宋建石塔(图8)和一对石经幢(图9)。石塔每层都雕有造型生动的人物、花卉等精美图案,自然逼真、技艺精湛。石幢为佛教寺院中金石文物之一。石幢是宋治平二年(1065)五层八角石幢,幢身为梵、汉二种文字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幢盖、幢座造型技艺精美,富有北宋石幢特色,是研究唐宋石刻绘画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莆仙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许多自然景观都留下历代书家名仕的书法墨迹,如林苇、翁允成、陈宓、方信儒、陈谠、方左钺、刘克庄、林济深等一批书法家作品在石刻、碑刻等石雕艺术上呈现,对书法艺术传承及民间工艺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莆田县西天尾乡龙山村乌石自然村的九牧祖祠发现两块唐代石刻。位于九牧祖祠院内的一块天然椭圆形乌石,质地坚硬,纹理细腻,高90厘米、宽60厘米、厚13厘米,正面刻“乌山”二字(图10),两边分列刻写行书五言绝句一首:“乌石开灵境,白云护草庐,径中松菊在,解组赋归欤。”这是林苇卸任还乡时的作品。乌石背面,刻着“种槐”二字(图11)。另一块石刻位于九牧祖祠前的古井旁,高71厘米、宽35厘米、厚14厘米,上刻“砚泉”二字。以上“乌山”、“种槐”、“砚泉”均为欧体楷书,字迹苍劲秀丽,字的大小在10厘米至18厘米之间。

宋代名家陈谠书《天子万年》石刻(图12)在仙游著名风景区九鲤湖玉帝楼南侧崖居壁上,字径近1米,雄浑古朴,是难得的宋刻真迹。此楷书石刻笔意精妙,趣味高远,外形流美,内蕴骨力,肌态丰腴,挺拔豪放。

宋代书法家、文学家刘克庄所书《林儒人墓志》碑刻(图13),楷书,结构严谨,内紧外松,苍老古朴,行笔腴秀,落笔收笔有藏有露,运行或疾或徐,线条颇有质感,有韧性;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如古藤委婉舒展,既有晋人的韵致,又有魏碑的遗风,两者巧妙糅合,成为刘克庄书法艺术的突出特点。

雕塑艺术与绘画艺术紧密相联。莆田地区的神像雕刻从宋代起,就十分重视衣纹的处理。不同的人物穿着不同,衣纹的描刻手段各异。雕刻匠师通过衣纹的走向、折变,表现优美的人体动态和身段,用衣纹表现人体美,是传统神像雕刻艺术特有的方法。如宋代仙游无尘塔雕刻的战士的战袍中的衣纹线条,雕刻简练而少修饰,借用绘画中“线”的表现方法,使衣纹如毛笔绘画的一样,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而且能够真切地刻画出衣纹质地的厚重之感,雕刻匠师在衣纹的雕刻上,表现了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唐代的木刻雕版、摩崖石刻、碑刻工艺已经相当成熟,他们为今人展示许多纸质媒介难以保存的书迹,这些书迹的作者有从中原迁入莆仙的仕宦后裔,也有当时的政治、文化名人。早期名人在寻找工匠雕刻墨迹时,都是十分慎重的,他们希望匠人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己的作品笔意,因此这些唐宋元时期的雕刻工艺为书法文化的流传、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陶瓷工艺

莆仙的陶瓷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掘出很多古代瓷片,从古窑址的烧制发展到精美的瓷器,莆仙远古的很多陶瓷遗址都有陶片出土。新石器时代,莆田先民开始制造陶器,如现保存在仙游县博物馆的汉代陶俑,人物造型生动,形象朴拙、五官清晰,线条简洁的褐色硬陶,显现了当时人物神态刻画方面的成就。发掘于赖店玉塔东埔的唐代瓷器,有四耳青瓷器等,还有宋代陶塔(图14),该陶塔为五层六角空心仿木结构,有回廊,出檐形状,圆柱形刹顶,构造逼真。

南朝时期的墓葬中已出土有青瓷器。发掘于榜头仙水龟山的唐代青瓷器,陶质坚硬,青釉光滑。进人宋代以后,莆田的窑业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经田野考古调查,发现莆仙地区有古窑址多处,主要分布于庄边镇、西天尾镇及灵川镇一带青瓷类型的窑场,包括庄边窑和西天尾窑。出土瓷器产品盛行刻划花和印花工艺,装饰粗率,布局疏朗。纹样有蓖梳状线条纹、蓖点纹、莲花、莲瓣、菊花、菊瓣、牡丹、双鱼、鱼藻以及几何形线条图案等(图15至图18),莲花瓣纹的特点是:丰满肥硕,端庄持重。所刻菊瓣纹饰,纹饰简洁、流畅、刻工圆润,形象有趣。暗花在瓷器表面上因深浅不同而呈现出微妙的光彩变化,有沉静雅致的效果。“莲花瓣纹在瓷器中普遍使用,这与当时社会佛教的兴起有密切关系”,瓷器产品不同的纹样,“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绘制方法。” (6)它体现了当时较高的绘画技艺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1978年在莆田县城北郊下郑村发现一唐代古墓,墓砖一侧印有古钱、蕉叶、米字、半圆、连珠宝相花、缠枝花等花纹,尚有“上元三年十月□”阳文反书纪年砖(“上元三年”为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即公元676年)。随葬物是青釉瓷器(见图19),该作品造型朴拙生动、十分耐看。还有个别陶器、铜器等共37件,显示出唐宋元时期高超的美术工艺和审美水平。

三、结语

上文我们选取了壁画、木雕、石雕、陶瓷等几种工艺进行举证,以说明壁画与绘画的关系;雕塑、陶艺造型与绘画的关系;木刻版本与书法的关系以及石碑雕刻与书法的关系。

莆仙地区唐宋元时期民间工艺美术呈现出了多种书画特征,概括如下:

一是绘画主题多样性,绘画规模已经很大。唐宋元时期绘画题材至少包罗了人物(“淇阳伯,焚伯等六十一人”)、花卉(唐墓墓砖)、“三礼名物”,(“后有廣堂,以绘三礼名物”),而且据兴化军夫子庙的壁画规模来看,六十一个人的规模已相当庞大。

二是造型多呈现写意简练的风格。宋代宗教造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向世俗化和现实人间化, 题材上侧重表现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时期的雕塑就很写实。我们看到大部分的宋代雕塑,在形体表现上,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在平面上应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体积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而且刻画的线条比较概括,这与唐宋元时期历来遵循儒释道的审美哲学有关。

三是绘画者都没有名气,但可能受到名流的观念影响。从文献记载来看,唐宋元动手做工艺品的,大多不是文人名士,而是匠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很低,但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譬如宋代的妈祖木雕像、石刻造像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时的莆仙文艺名人、达官显贵是否有参与工艺设计呢?我们认为是有可能的。比如陈俊卿是莆田阔口白湖庙(妈祖庙)的捐地者,妈祖庙有了坚实的官方背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设者有理由请当时最优秀的工匠雕刻庙里供奉的妈祖像,建设者也有理由请文化名人对妈祖像的雕刻提出要求。

四是工艺流传的书法大都是当时的文人仕官所书,并融合中原特征。唐宋时期莆仙的儒家文化是从中原传来的,文化、人才的传入使莆仙的教育渐入昌盛,万卷楼等藏书楼也应运而生,这些藏书楼与科举文化都带动了书法、文学艺术的发展,藏书楼的名家书画,以及在外做官、治学的莆仙文人都给莆仙地域带来了中原的先进艺术理念,因此唐宋元时期的雕刻作品中反应的书法不可避免地带着中原的气息。

莆仙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当地书画艺术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木雕、石雕、陶器、瓷器等都离不开书画艺术,雕刻的图案、文字及造型都是书画艺术在工艺美术上的呈现,因此书画艺术影响着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随着莆仙书画艺术的发展,莆仙民间工艺美术之花也长盛不衰,其技术之精、名人之多、佳作之良,居全国之冠。这也体现了优秀中华民族文化所激活兴化大地的钟灵之气。注释:

(1)参见张大响《佛教与宋代闽东社会生活》,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参见(清)汪大经、王恒修《兴化府莆田县志》第9卷,《学校志》。

(3)参见[中]郑振满、[美]丁荷生《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参见林公务《福建莆田唐墓》,原载于《文物》,1984年第4期。

(5)参见《莆田县志》(1959-1965年编纂)(草稿、初稿),《莆田的文物与古迹》(草稿)。

(6)参见赵自强主编《青瓷青白瓷珍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参考文献:

[1]陈容明.妈祖祖籍的九牧祖祠发现二块唐代石刻[J].福建文博,1987(1).

[2]柯凤梅,陈豪.福建莆田古窑址[J].考古,1995(7).

推荐访问:唐宋 福建 工艺美术 呈现 民间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