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寻幽访古,千年泉州

寻幽访古,千年泉州

发布时间:2022-10-20 09:15:05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ߏiZ材料的混砌,呈现着一种纯朴的建筑韵律之美。小巷子里翘立天空的燕尾脊,雕花的红砖墙,是最闽南的元素。

通政巷子深处,泉州木偶戏团所在地,在静谧的老房子里,挨挨挤挤的人偶们,身着古装华服,表情各异,沉默地注视着我们。梳着闽南传统发髻的阿婆和留着花白长须的老汉,笑眯眯的样子,仿佛是街角遇见的邻家老两口。临走一个回头,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木偶馆里那些悬挂着的人偶,像极了古代被处以极刑的人们……

回到阳光下的街上,缓缓神,晃悠到涂门街关帝庙后城,走进古色古韵的老茶坊,雕梁画壁,浮雕门联,一点一点的细节,显示着古厝那些漫长的年头。

绕过前厅,后院的天井安静清幽,有位老人背着手往里面走。跟进后院,原来,这里有一群老人围坐着在说书讲古呢!说书老人叫许荣铜,已经八十多岁了,家就住在文庙附近。每天的下午,许老伯都会来到老茶馆,这些同样七老八十的老人们喝着茶等他。他一手拿古书,一手拿折扇,慷慨激昂,抑扬顿挫,说书说到高潮处,那扇子往桌上一拍,惊起了几个打盹儿的老人们,抬眼看看许老,又继续闭眼瞌睡了。阳光暖暖地照在老宅里,照在老人们坐的磨得光亮的竹椅上,这是属于他们的慵懒闲散的时光。角落里的竹篮、石磨等老物件,就像是凝固的岁月。

院子花架下,蹲着小花猫,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喵呜喵呜地叫着,好像也能听懂许老书中的故事。

温暖的信仰

在涂门街上,遇见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又名“麒麟寺”、“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伊斯兰历400年,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泉州清真寺是国内惟一用花岗石和辉绿石建造的阿拉伯中亚风格的清真寺。寺院建筑主要有寺门、奉天坛和明善堂,以及新建的礼拜寺。临街的寺门为典型的中亚风格,由一面立墙和一个带有双凹半穹顶的门廊,以及连接有半穹顶的甬道构成。寺门内有一块明代永乐五年(1407年)刻有《永乐上谕》的石刻,是明成祖朱埭颁发的保护伊斯兰教寺院的文告。

在后院的礼拜堂,却是地道的闽南红砖厝建筑。木板墙上挂着伊斯兰教徒做礼拜的时间表。红砖墙上的门楣,镌刻着古兰经。根据记载,古老的清真寺曾经在1607年遭遇大地震而倒塌,只剩下眼前所见的残垣断柱,刻着经文的残石。徜徉遗址里,有种走进古罗马神殿的错觉。

离开清真寺,同一条街上不远,就是咱们熟悉的关公老夫子:关帝庙。但是,有创意的泉州先民,把关公和岳飞放在了一起,在他们看来,相隔800多年的关公和岳飞都是忠义的象征。所以,把他们俩放一起奉祀,叫关岳庙,据载始建于宋代。烟火旺盛的关岳庙,至今仍然是泉州人的精神寄托所在,来这里烧香许愿的人络绎不绝。在台湾,不少关帝庙、关岳庙、武庙基本上是由泉州关岳庙分炉去的。我曾经在台湾桃园见过街边的关帝庙,一脉相承。

位于泉州南俊巷的承天寺,原来是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958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因为寺庙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所以又被称做月台寺。

安静的寺里,没有开元寺那样的众多游人,更接近于想象中的修行之地。林荫遮蔽的放生池边,有黄衣僧人独坐,池里鲤鱼游动,乌龟聚集。高大的古榕树下,老奶奶带着小孙子,和鸽子们玩得很开心。夕阳斜斜地照在寺院里,显得那么温暖祥和。

出砖入石的墙上,挂着客堂僧“普佛”的牌子,现在是随晚课。

长廊下,黄袍僧人手持木锤击钟,召集众僧晚课了。

夕阳落尽前最后的一抹光,照在“闽南甲刹”的牌匾上。

阶梯下,爱心义工在喂饲鸽子们。

这样有爱的画面,让人难忘。

趁着天还没黑,赶到了天后宫,巧的是在这里遇见了远从台湾来的进香团前来“挂香”。

天后宫奉祀的是莆田湄洲妈祖娘娘,位于泉州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是中国东南沿海、台湾及南洋一带现存最早、最大的妈祖庙,和我在巴厘岛看到的海神庙类似,这是中国古代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

台湾进香团的团友们穿着统一的衣服,抬着大红轿子,依照传统的仪式在过香炉。

几次台湾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台湾民间祭祀民俗信仰的传承比大陆保持得更好,还好,这种两岸间一脉相传的人文习俗,现在又连接起来了。据统计,台湾现有八百多座妈祖庙,妈祖的信徒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称妈祖信仰的极盛之地。

从台湾妈祖庙宇的级别来看,无不属于“分灵”。一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神符或香火到台湾奉祀,称为“分香”;二是从大陆捧持妈祖的神像到台湾奉祀,称为“分身”。台湾这么多的妈祖庙,都是源于明清时期福建向台湾大规模的移民。

转完天后宫,天色已晚,这一天看下来,信息量太大了,和晚饭吃的泉州小吃一样,都得慢慢消化消化。

袅袅南音,丝竹之乐

晚上的文庙,有南音表演,继续走起!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而且,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听着台上演员们轻弹慢拨、咿咿呀呀地演唱南曲,看着身边围坐的老人们如痴如醉的神情,我虽然听不懂,但是却也深深地被感染,沉浸在婉转的曲调声中。

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宋代“南戏”有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南音不论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2009年,泉州的南音已经获得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登山揽秀,人文荟萃

第二天一早,学弟志明来带我们去清源山。山下有座老子石像,是最负盛名的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老君岩的前边竖着个石刻“老子天下第一”,这太上老君也忒高调了点儿,明显拉仇恨的。

登上清源山顶,鸟瞰泉州古城,远眺着这座旧貌换了新颜的千年古城,泉州西湖被密集的建筑包围着,那是人们周末休闲散心的好去处吧。蓝天白云下,远山绵延,城市楼宇鳞次栉比,相比游走老街小巷之中,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清源山是泉州人文历史的宝藏,山峦秀美,人文荟萃,历史遗迹众多。历朝历代,在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完好的有宋、元时期石雕造像7处9尊,不同年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还有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为我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像我这样匆匆的行程,只能看到些只鳞片爪,显然不足以真正了解泉州更多的内涵和故事。也许,换个时间,可以邀三两好友,再来细细品味古泉州的前世今生、历史传奇,或者,能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推荐访问:访古 泉州 千年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