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从贝尼尼的作品解读巴洛克雕刻艺术

从贝尼尼的作品解读巴洛克雕刻艺术

发布时间:2022-10-20 09:4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贝尼尼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到18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极为重要的巴洛克雕刻家,他所处的时代,而他的艺木风格,恰好迎合了天主教会营造的热烈豪华、喧嚣迷人的气氛及艺木效果的需求,因而,他的艺术备受教会和宫廷的赏识。本文试通過赏析贝尼尼的经典作品来解读巴洛克雕刻艺术。

关键词:贝尼尼;巴洛克;雕刻

一、贝尼尼简介

贝尼尼于1598年12月7日出生在意大利的那布勒斯,父亲彼特罗·贝尼尼也是一位雕刻家和画家。在贝尼尼七岁的时候,全家迁居到了罗马。未来的大雕刻家正是在这个艺术之都成长起来的。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帮助他拿起了雕刀和锤子。贝尼尼从小才智聪颖,8岁就能单独刻出一个小孩头像。l7岁为大主教萨道尼制作了一尊技术上已然相当成熟的肖像。成名后,他承担了为教皇监造教堂、陵墓的任务。贝尼尼一生显贵,一直是宫廷的座上客,为王宫贵族和几代教皇制作风行于当时的巴洛克风格的雕像。他像拉斐尔一样一生都受到罗马教皇的“宠爱”,在教廷任职,享有骑士头衔,并获得十字章及“教皇建筑师”荣誉称号。他一生完成了大量的雕刻和建筑工程,其艺术成就无与伦比,被艺术史家誉之为“巴洛克时代的米开朗基罗”。

除了擅长的雕刻与建筑,他还是一位画家、作家、导演、演员,集诸艺于一身。尽管贝尼尼生活的时代已是文艺复兴的末期,但贝尼尼却有着可以与他的先辈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比肩的艺木才能。凡是艺木家所能做的,贝尼尼不仅可以做到,并且还可以做得更好。当时人们这样形容贝尼尼:“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戏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1]

罗马是贝尼尼生活的城市,除去他童年的时期,以及66岁时对法国进行了六个月的访问外,他整个漫长的一生都是在罗马度过的。在大半个世纪里,他作为雕刻家兼建筑师共为八个教皇服务过,并且他们对于贝尼尼的天才都非常赏识和敬重。今天,当人们漫步在罗马旧城区,不过几分钟就会遇到一件贝尼尼的作品。如科纳罗小礼拜堂里的《圣德列萨祭坛》、亚尔比列尼广场的《特列同喷泉》和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以及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及柱廊等。由于贝尼尼对罗马城市建筑和雕刻艺术的杰出贡献,当时罗马流行这样的说法:“贝尼尼为罗马而建筑,罗马因贝尼尼而扬名”。正是由于贝尼尼,罗马尽管有其他时代辉煌的艺木遗存,但今天向世界显露的却主要是以17世纪巴洛克艺木为代表的一种风貌,一种情感。

1680年11月28日,杰出的艺术大师贝尼尼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终年82岁。罗马城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

二、贝尼尼作品赏析

贝尼尼是一位性格乐观、随和、工作勤奋的艺术大师,他敢于突破前人的传统,用新的艺术语言开拓了一条创新之路。他早期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进入教廷后人文主义思想减弱,豪华性的贵族趣味增强。他把建筑与雕刻结合在一起,并在雕刻中运用绘画手法,使建筑、雕刻和绘画融为一体。他的作品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的宁静、平衡、和谐;他强调运动、强调激情、重视明暗对比,喜欢表现人体复杂的曲线、人体旋风般的运动以及人物狂暴的热情,他塑造的形象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大理石在他的手中,好像变成柔顺可塑的软蜡,失去了重量,他可以用石头生动地表现出温热的肉体、柔滑的绸缎、轻盈的薄纱,逼真而传神。[2]

(一)雕刻作品

《大卫》创作于1623年,是贝尼尼早期的雕刻作品,是为当时权倾一时的红衣主教波尔盖兹装饰其私家花园所作。这是一尊充满热情和意志力量的雕像,这个正处在旋风般运动中的大卫已和米开朗基罗所作的庄严、宁静、有着英雄气概的大卫完全不同:米开朗基罗刻画的虽是这位年轻英雄的静态形象,却充满张力。大卫一只手握住投掷器,而胳膊朝向肩膀弯曲,形象果敢有力,寓意正义必胜,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胜利;贝尼尼反映的是十七世纪动荡不宁的情绪,刻画的是动态的《大卫》,捕捉了这位英雄正要投石的瞬间。双腿叉开,上身前倾,面带怒容,全神贯注于用力,销甲被扔在地上,从头部到左脚尖线条连贯,一气呵成,充分显示出动作的张力。人物动态来自于安尼莱尔·卜拉奇为法尼斯宫所做天顶画中的一个古代形象,而面部则属于贝尼尼自己。据说创作这件作品时,贝尼尼曾长时间地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沉思,捕捉他需要的表情。

《阿波罗与达芙妮》创作于1622—1625年间,同是为红衣主教波尔盖兹装饰其私家花园所作。作品借希腊神话为题材来歌颂人类的理想与爱情:太阳神和文艺之神阿波罗用自己的箭射死了毒龙,在归途中见到小爱神丘彼特也手持弓箭,便得意忘形地嘲笑道:“我能射死毒龙,人们尊我为射神,而你的箭又有什么用处?丢了吧!”小爱神对阿波罗傲慢的讥讽十分恼怒,心想还是咱们走着瞧吧,看看谁的箭厉害。后来,小爱神丘比特为了复仇,将一支点燃爱情之火的金箭射向太阳神阿波罗,同时又将另一支拒绝爱情的铅箭射向河神的女儿达芙妮。陷入情网的阿波罗疯狂地去追逐美丽的达芙妮,而少女却冷若冰霜,竭力想躲开他。雕像表现达芙妮在听到身后阿波罗的脚步声时,急切地向父亲呼救,让父亲把她化为一棵月桂树的一瞬间。据神话传说,当阿波罗的手一触到达芙妮的身体时,她就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雕像表现了阿波罗正要触到达芙妮身体时的一刹那。达芙妮马上就要消逝,但在这一刻,她还留在尘世之中,这种冲突的美被优雅地表达出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3]两个人体十分轻盈,好象是正沿着一个对角线的方向跑去,仿佛要离开大地。达芙妮轻盈腾飞的姿态,充分展示出人物内心的激情,她斜视的眼睛里闪着诱人的目光,具有使人怜悯的美感。为了加强这组形象的表现力,贝尼尼充分运用了他最擅长的舞蹈动作,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欣赏这组雕像,其杰出的雕刻技巧都是无懈可击的。

标志贝尼尼雕刻顶峰的是他在1645—1647年间所作的圣德列萨祭坛。这件作品是为卡尔纳罗礼拜堂制作的,这组雕刻主要由两个人物组成,一是女圣徒德列萨,另一个是天使。女圣徒身穿宽大的僧袍,赤着双足,坐在云端上,处在沉迷的状态之中,她神情恍惚,脸色苍白,显得有点飘忽不定。在她面前,一个拿着带火金箭的小天使正向她走来,好像正要把箭向女圣徒的心口刺去,这爱情之箭刺向少女静如止水的心海,使心海又泛起了爱的涟漪。这里虽然描写的是一个传说,但贝尼尼别出心裁,使传说带有世俗的色彩。[4]这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它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贝尼尼在这件作品中用他已然成熟的雕塑手法自由地发挥,把神秘的直觉用具体化的、物质化的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贝尼尼那纯熟的雕刻技巧尤其表现在圣女雕像身上的复杂衣褶上。大面积的褶皱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漂浮着。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系列镀金的金属条,形如向下倾泻的光束。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像上,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圣德列萨祭坛》可以说是贝尼尼艺术的又一里程碑,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标志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

(二)建筑作品

贝尼尼在建筑方面也有许多杰出的作品。1656—1667年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委托他建造圣彼得广场前的广场及柱廊,这是一个十分宏达的工程,整个广场分为两部分,靠近教堂的部分是个梯形广场,呈现收缩的态势;而远离教堂的部分则是横向的椭圆形广场,其面积约有3公顷半,处在广场中心的是一座方尖碑,位于纵横两根轴线的交点;广场横轴线上有两个喷泉,正好是椭圆形两端短弧线的圆心。广场两边是四排柱进深形成的巨大的柱廊,为教堂增添了富有感染力的前奏空间,完善了整体的环境配置,巨大的柱廊犹如教皇的两只臂膀,当人们走进广场时,便如投入到教皇的怀抱。由此可见,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及柱廊,是巴洛克广场的典范之作。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方尖碑和两座喷泉是贝尼尼建造前原址上就有的,贝尼尼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将已有景观纳入了新建的环境系统,整件作品和谐统一、宛若天成。贝尼尼曾说“柱廊以母性的姿态坚定教徒的信仰,团结异教徒,向不信教者展示真止的信念所在。虽然这些扭曲的立柱是我们所理解的巴洛克风格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对于独立的柱子的强调,使人们更多地回忆起希腊神庙,而非强调墙面的古罗马或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5],巴洛克建筑的历史观不是简单模仿。

贝尼尼是继文艺复兴以后到18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极为重要的巴洛克雕刻家,其艺术所表现的动感、激越的新风格冲破了传统的清规戒律,跨越了古典主义的和谐、宁静与平衡,极大地开拓、丰富了雕刻艺术的表现力。他在雕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代表了巴洛克雕刻艺木的顶峰,也是西方雕刻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韩晓瑞,1985年生,女,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华莱士.巴洛克大师贝尼尼[M].人民出版社,1988.

[2]崔彬.从贝尼尼的作品看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雕刻艺术风格[J].电影评介,2010(14):83-85.

[3]盛静.从理性自然到感性自然—贝尼尼与巴洛克雕塑艺术[J].装饰,2012(5):28-30.

推荐访问:巴洛克 雕刻 解读 艺术 作品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