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微雕神工

微雕神工

发布时间:2022-10-20 10:15:06 来源:网友投稿

他是一位世界级的微雕大师,能在一粒米、一颗芝麻大的象牙片上,甚至在一根发丝上,刻出诗词书画、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且放大30万倍仍不走形,人们惊呼其“神乎其技”,赞他为“微雕王子”。他就是几十年从事微雕创作和研究的曲儒先生。

早就听说曲儒的微雕驰名,并享誉国内外。夏日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西安城南一个小区内,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微雕大师。曲儒今年已82岁高龄,但精神矍烁,思维敏捷,说起微雕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微雕的起源和发展

微雕是以刀代笔的微观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从南方出土的一块玉器上看,早在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微型画,而且造形生动,线条流畅,笔画细处只有0.7丝米(即千分之七厘米)。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型画。

上个世纪70年代,在陕西周原出土的3000年前西周早期刻在龟板上的微型字,尽管笔画的细处只有0.6丝米,但苍劲有力,结构严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微型刻字。

广东省增城县文化馆馆藏的《夜游赤壁图》,与明代魏学伊所写的《核舟记》一文描述的动人场景大致相同。雕刻者将橄榄核刻成一条船,船上的两侧有门窗,且能自如关闭,船头有三人,船的底部还刻着《前赤壁赋》,全文577个字,字字秀丽潇洒。

微雕是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华文化酿成的民族艺术瑰宝,在国外也有,刻在特定的材质上,但都能用肉眼辨识。而中国的微雕,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清晰地欣赏。所以北京管微雕叫“一米粒”,杭州叫“细刻”,沈阳叫“鬼工活”,台湾则叫“芒刻”。它不但极其微小,而且有艺术气韵,可以激发观赏者的审美情趣,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从小怀有微雕梦

曲儒1925年出生于山西运城一个书香之家。在他上小学时,家乡被日本鬼子侵占,同村一位在山西大学任教的著名画家杨拭尘因不愿在日军统治下的学校继续工作,就赋闲在家。父母不愿让孩子受奴化教育,于是就让曲儒跟杨老师学书画篆刻,从此接触上了象牙微雕,于是在曲儒幼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搞雕刻的种子。

22岁时,曲儒只身一人从家乡来到西安,一边求学,一边做兼职美术教师。西安解放后,他转为正式教师,而且越来越迷恋于篆刻和微雕。后来,他由中学美术教师调入陕西省艺术馆任秘书。因自己出身不好,有人提意见:怎么能让这样的人做秘书?曲儒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就暗下决心学习微雕艺术,从此,便不问世俗,开始实现自己的微雕梦想。

一次,他去北京琉璃厂参观,当看到在两粒绿豆大小的象牙片雕刻出精美字画的著名艺人陈景翼后,扑向前去,就要拜师。在随后的交谈中,当陈景翼忧心忡忡地对曲儒讲起微雕这一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有衰弱之势时,曲儒的情绪非常激动,拯救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决心要走抢救国粹、一生从事微雕之路。

绝技源于勤学苦练

如果说之前曲儒对微雕的迷恋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那么从此以后他对微雕艺术的执著追求与潜心创作,则更多的源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于有了这样一种动力,他将整个生命都融入了书画和微雕世界之中。他心系艺术,刀不离手,一有空就练起来。在他家的器皿摆设,陶器的、玻璃的、金属的,到处都留有他刀刻的痕迹,当时刻下来的粉末,能装几脸盆。时间的积累,刀功的磨练,使他的技艺逐渐成熟起来。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曲儒就能在半粒小米大的象牙片上刻上28个字的七言绝句一首。但自得自乐了没几天,经过自我剖析,觉得自己还未摆脱工匠气,而缺乏一种艺术气息。后来,曲儒调到陕西省博物馆(现西安碑林博物馆)工作,这里荟萃了百代名家书法作品,使他感受到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同时有机会与更多的书画界名流往来。他一头钻进碑林,如痴如醉,不知多少次的临摹经典古碑,直练到滚瓜烂熟,深得其妙。然后就将这些学来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微雕世界中,时常请名家指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曲儒的作品终于被赋予了自己特有的艺术气质,笔情画趣均得到完美的体现。凡目睹过他微雕作品的人,无不叹为观止。李苦禅题词赞之:“古人云‘神乎其技’,曲儒同志可谓当之无愧矣。”

微雕被拍成科教电影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天,7月16日《陕西日报》用近乎一个版的篇幅,以《一粒“米”上万千世界》为题,报道了曲儒搞微雕的纪实访问,一下子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紧接着,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报请国家文化部批准,欲为曲儒拍一部专题纪录片。当时就有人反对,说这是为个人树碑立传,要拍就拍一部集纳全国微雕名家的纪录片。于是北科影厂就到四川、江苏、山西、北京等地进行拍摄,结果将拍回的样片在银幕上放大了30万倍,只有曲儒的微雕放大后其神韵不减。在征求众多专家意见后,最终决定拍成了《曲儒微雕艺术》专题片。画坛大师吴作人题写了电影片名,书法家刘炳森书写了电影职员表,李可染、赵扑初、黄胄等大家都为这部电影题词、作画。这部影片不仅在国内获了奖,而且被译成英、法、西班牙语向全球发行,被国外赞誉为世界上第一部微雕专题片。

此后,由于曲儒在技艺上不断求新求美,作品的题材也有很大突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了满足海内外游客对艺术品的需求,曲儒的微雕作品进入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涉外单位礼品柜台,使众多外宾一睹中国微雕作品的风采。

云游五洲巡回展览

曲儒的微雕受到广泛的欢迎,1981年国家文化部部长黄镇在西安约见了他,并鼓励说:“你的作品外国人很喜欢,好好干,不要灰心,卖的越多贡献就越大。”并当场挥毫赠诗一幅。时隔不久,黄镇又介绍他到法国举办个人微雕展。

此后,曲儒先后应邀赴欧、美、亚、澳等地区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讲学、访问和举办个人微雕展。他云游五洲,传播友谊,每到一地,轰动一方。

一次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上,曲儒微雕的展柜前人潮涌动,竟把陈列展品的柜子挤坏了,成为这个展览会有史以来的一大新闻。最后,博览会的评委们将中国的一大一小(兵马俑和微雕)评为这届博览会最受欢迎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会展期间加拿大总督斯赖耶看到报道后,在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王栋的陪同下,专程从首都赶到博览会中国馆,欣赏曲儒的微雕。当他看到发刻时,吃惊地问“这是人发吗?”曲儒说:“是的。”又问:“能刻给我看看吗?”曲儒回答:“当然可以。”于是总督当即就从头上拔下一根头发递给曲儒。他稍思片刻,即操刀刻下了“欢迎总督阁下光临”一行英文,总督感动得握着曲儒的手赞道:“你是最优秀的艺术大师。”

为感谢和表彰曲儒多次在加拿大的讲学、展览活动,1986年1月1日,加拿大“加中友协”赠送给曲儒一块牌匾,上书“曲儒大师,通过你的微雕艺术,您在许多加拿大人民心中为中国刻上了永恒的友谊。”

微雕玩的是真功夫

曲儒的微雕技艺并非祖传,也没有走什么捷径,全靠平时的勤学苦练。一次,陕西省政府在欢迎日本首相福田赳夫的宴会上,赠送了一件礼品,是曲儒创作的仿怀素体《东陵圣母帖》微雕。福田赳夫问曲儒:“这是靠气功刻的吗?”曲儒说“不是”。“那是用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刻的吗?”曲儒说“也不是,微雕太小,刻的时候看不见,手把视线都挡住了,主要是靠平时的书画功底,娴熟的技巧和手指的感觉来完成。”首相听后半信半疑,随手拿过桌上的菜单,在背面写下了“中日友好是世界平和,福田赳夫。”并递给曲儒,想开开眼界。曲儒当即操刀,将他的题词临摹到一粒芝麻大的象牙片上,福田赳夫用放大镜仔细看刚刻好的微雕,又对照自己的字迹,热情地握着曲儒的手说:“你的微雕和我的字迹完全一样,你真是人间国宝。”

在法国期间,人们称曲儒为“微雕王子”。曲儒凭借自己的书法技艺和手指的感觉进行创作,征服了许多欧洲人。岗城市副市长兼博览会主席在一次谈话中说:“要搞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中国人的毅力和智慧。”曲儒在外国人面前展示了自己的绝活,三五分钟就拿出一件作品来,有人以为他戴的花镜就是放大镜,有的人掰开他的手掌,看有什么秘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人们这才明白,什么叫“中国功夫”!

中国微雕走向世界

曲儒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微雕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他将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雕刻在一粒米大的象牙片上;还将《金刚经》5436个字全文浓缩在一块1.5厘米见方的象牙骨上。《丝绸古道》是在一根一厘米长的象牙片上雕刻的一列昂首阔步,驮着丝绸行走在茫茫沙漠中的驼队。该作品可从容地穿过一根绣花针的针眼,所以又被称为“穿针眼的骆驼”,堪称微雕中的精品。他的作品曾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许多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

曲儒的微雕不仅属于中国,更是属于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先后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300多篇次对他进行报道。法国《费加罗》杂志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他的肖像并作艺术介绍。美国CTV电视中心为他拍摄了《人间奇趣》专题片,多次在“信不信由你”栏目中播放。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拍摄的专题片就有20多部。

此外,曲儒还致力于海峡之间的文化交流,1995年他曾去台湾进行微雕邀请展,他在一粒米大的象牙片上刻有6匹马,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赞之为“神乎其技”。他还将三件精心之作捐给佛光大学,以筹集建校基金。在他的协调下,经省台办报国务院台办批准,陕西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展示,弘扬了佛法,促进了两岸交流,成为世界华人关注的盛事。

曲儒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微雕艺术和文化事业。对于所取得的成就,他只是淡淡一笑,说还要继续努力。如今已是耄耋之人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集中精力,为祖国的微雕艺术再做出新的贡献。

我们祝曲儒老先生健康长寿,宝刀不老,再创辉煌。

推荐访问:神工 微雕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