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发利机器营造厂,抗战中在重庆是经营规模较大的家族企业。经营机器、建筑、轮船、翻砂、黄金及银行业务,初期资本八十万元,固定职工一千余人,建筑方面雇佣临时工六七千人,承包四川和重庆较大的银行、机关、工厂、官邸等建筑工程,是当时全国四大营造厂之一。在机器方面,拥有大型机床,机器生产业务在重庆首屈一指,机械零部件的生产也赫赫有名。拥有九艘轮船,租与轮渡公司,做重庆两江渡河的必要船只。后来发展到开银行、金号,活跃于重庆金融市场。洪发利机器营造厂在重庆机器制造、建筑和交通建设方面曾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民国时期经营比较成功的家族企业。其经营理念和家族管理模式值得今天的企业家借鉴。
洪发利经营状况
洪发利的前身是一家德国人在汉口开设的机器厂,生产车、刨、铣、钻机之类产品。1919年德国人撤走,将工厂交与学得一口流利英语、熟练掌握了各项生产技术的高国洪经营。高国洪懂技术,但不善经营,业务无法维持,负债累累,后来甚至靠变卖机床度日。无奈之下,高国洪将已经成年的两个儿子带入厂里。大儿子高云集懂英语,精明能干,善于察颜观色,对外交往联络甚多,被任命为总经理。二儿子高仲强,沉默寡言,忠厚朴实,对技术也在行,长住厂里,逐渐接管了财务管理和车间管理职务。高国洪担任总工程师,退居二线,工厂名称正式改为“汉口洪发利机器营造厂”。
高云集研究分析了业务情况,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对机器部分,采取预收定金、加工订货方式;建筑方面预售部分工程款购买原材料。高还主动走出去,亲自联系业务,从银行借得部分周转资金,采取滚雪球的方式经营。很快,各方订货越来越多,企业在机器加工制造、汉口建筑方面崭露头角,企业蒸蒸日上。后来更成为汉口的知名机器制造和建筑企业。到了20世纪30年代,汉口成为中国制造业重要基地,洪发利更是当时民营制造业和建筑业的代表。
1935年,重庆聚兴诚银行经营桐油生意,需要在万县修建油池。洪发利承包该项工程,这是他们首次涉及四川的业务。洪发利标价低廉,建筑质量高,而且提前完工,颇得银行杨家父子称赞。经该银行介绍,洪发利又承包了重庆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的全部建筑工程。至此,洪发利在四川的生意不但立足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全面抗战爆发后,洪发利机器营造厂迁来重庆,在打铜街修建厂房,后又迁往林森路新建厂房,在上清寺设立机器分厂,扩大再生产。建筑方面,洪发利承包了曾子唯(师长,川盐银行董事长)公馆(现重庆第三人民医院)、兵工署第24厂(现重庆特殊钢厂)、豫丰纱厂及合川分厂、裕华纱厂、沙市纱厂、庆华颜料厂的全部房屋,以及蒋介石公馆、宋子文公馆、贺国光公馆等处。由于货币不断贬值,洪发利将所得利润大部分及时购买建筑材料和制造原料,不断扩展机器制造业务,建筑方面因此更获得进一步发展。这期间,洪发利先后购买顺昌、济运等轮船九艘,租与轮渡公司经营,成为重庆两江轮渡的主要船只,每月获取巨额租金收入。当内迁工厂还立足未稳、甚至还在苦苦挣扎时,洪发利已经成为声誉鹊起、利润丰厚的大型企业了。
1943年,洪发利利用财政部允许公开买卖黄金的政策,买下一座银楼,与人开始合伙做金银生意,后改组为和平银行,主要经营棉纱及金银方面的金融业务。该银行利用社会游资,聘请专业人士,大搞美钞、棉纱买卖,大获其利。
抗战胜利后,和平银行继续经营,公司负责人高云集则长住上海,除了继续经营银行业务,他还买进船只,经营长江水域及近海的客运业务。在国民政府在大陆的最后几年,洪发利公司依然稳健经营,企业利润稳步增长,几乎未受到时局的影响。这在那个动荡的年月,几乎是个奇迹。
洪发利的家族管理
洪发利之所以经营稳健,除了高家父子个人的才华外,与其采用特殊的家族管理模式有关。
洪发利由于是独资经营,与大多数家族企业一样,初期机构设置并不多,组织比较单纯。管理人员基本都是高家的亲戚和家族成员,或者徒子徒孙。在20世纪30年代末,公司只有一个总经理,几个建筑工程师,几个机械技师,行政上仅有一个总务组长。每个工程处,各设一个管理员,一个监工,总分厂的机器车间,各设一个大师傅,连厂长都没有。总务组长郑建侯过去是高云集的英文老师,文质彬彬,足智多谋,忠于职守,他来决定厂里的大小事情。他每天上午八点到办公室,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才离开,星期天也不休息,于1942年病逝。总厂机器车间的大师傅彭光中、二师傅周绪德,上清寺分厂的大师傅杨江清都是高国洪的高徒。工程处的管理员都是高国洪的内亲,女婿、侄儿、舅子、表弟、堂兄等都在公司内任职。洪发利基本上是一套“家搭子”在搞生产经营。因为高家父子的威望、技术,也因为高仲强在内部管理方面的强势,所以高家父子在公司内能够得心应手。到了20世纪40年代,机器生产供不应求,建筑业务不断拓展,黄金和银行业务次第开展,人员逐渐增多,加之捐税日益频繁,只靠“家搭子”管理,已经不适应当时的新形势。此时洪发利才开始调整机构,加强阵容,健全组织,实行分工负责制,成立机器翻砂车间,并分别成立工程、轮船、会计、业务、总务等室,每室设主任、副主任。各管理岗位仍然主要是高家家族人员和学徒人员担任。各部门都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拟出了实施细则,健全了各项账务。这样一来,作为总经理的高云集,减轻了管理压力,可以腾出精力搞业务,并开展对外交往。
在基层人员管理方面,高家招聘新员工时,具有高家家族背景的优先,如没有,需要家族背景的老员工做担保。晋升职务时,总务组长会根据员工平时的表现,是否对企业忠诚,技术上是否有进步,具有家族背景或者师徒背景的人会优先晋升。厂里职工待遇比同行稍高,除了每月固定工资外,每逢端午、中秋、春节前夕,总务组长或者高家父子会亲自出面向基层员工和管理人员送红包,即所谓论功行赏,每人一份,多少不一。
洪发利没有实行员工持股,但节日派现和年终分发奖金甚至比全年工资还高,高家基本能做到贡献越大,分享越多,多数管理人员都能拿到比期望值还高的年终奖金。送红包时非常保密,彼此都不知道金额多少。高云集送红包时,一般都要说几句感谢的话,送得多的,还要指出做了哪几项得意的事情。一般员工和管理人员都觉得,跟着高家父子干,工作稳定有前途,收入有保障,干得越好,收入越高,自己也会被企业认可。因此,工作时间稍长的员工均爱厂如家。除此之外,高家父子也经常在员工面前强调家族观念、家族荣耀之类,做类似思想教育的工作,也很有成效,强化了忠诚企业的观念。
高家向黄金、银行业务进军时,曾经聘请了家族外的专业人员做高管,放手管理,同时高云集本人也认真钻研金融业务,很快就成为行家里手。这个高管自视甚高,好逸恶劳,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致使黄金业务遭受了较大损失。高云集果断开除此人,还是换上企业老员工,实行稳健经营。
洪发利能够得到多年稳定发展,与高家父子的努力有很大关系,尤其是高云集的贡献功不可没。高云集有一定文化基础,喜欢钻研业务,也喜欢对外交际。经营手段灵活,一有机会便果断出手,业务上很少有失误之处。在生活上,高云集也比较简单,经常长袍布履,对穿戴从不讲究。每天早晚,必练气功拳术,不惜重金聘请八九十岁的国术老师传授,锻炼身体,从不间断。政治方面,虽然高云集业务做得很大,但他对政治兴趣不浓,当地的区、镇长邀请他出来竞选参议员,他予以婉言谢绝。遇到确需政府官员出面解决的事,他找到的朋友们都乐意帮助解决困难。高家父子三人,对他们的事业,在思想行动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其人品和工作表率,为内外所称道。所以,洪发利的生意越来越兴隆。
洪发利的经营管理之道
高云集在重庆商界素有“小诸葛”之称,他所主持的洪发利,有以下经营特色:
第一,遵守信用,注重质量。高云集向银行、钱庄贷款,到期不能归还,即主动向对方说明,要求转期。若对方不同意,则想办法到期归还,绝不拖延。对于顾客订购的机器,按期交货,保证质量,经检验合格,当场试车交货,从未发生过返工退货的情况。建筑工程,讲究优质优价,不用投标方式,防止中途纠纷、粗制滥造行为。每一个工程结束后,都要由老板高国洪亲自验收,再交与甲方。如此一来,洪发利在重庆商界信誉非常高,尤其是建筑领域,许多单位甚至不用开估价单和订立合同了。如豫丰、裕华等部分工程,均是口头协议生效,即预收一笔材料款,待工程竣工,开了清单结账了事。总价比同行稍低,但质量上胜过同行。洪发利承建的重庆交通银行,墙壁上的精工雕刻,时隔八十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
第二,热情对待客户。高云集不论新老顾客,有无生意,都热情接待,笑脸相迎,烟茶具备,水果齐全。他的口头禅是:“生意不成仁义在,买卖不成烟茶全。”高云集善于察言观色,只要他一接触,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能掌握客户的心理并应付自如。他对老顾客,更能熟悉爱好,根据不同特点,投其所好。
第三,网罗亲信,大讨便宜。每天下午三点到晚上十点,洪发利公司经常高朋满座,谈笑风生,往来客户络绎不绝。这些客人中,有的是送货上门,有的是替他拉生意的,有的是汇报行情,通风报信的。这些人大都是他的同乡亲信或者旧属,基本上都是每天来或隔日来,逢饭吃饭,毫不拘束,成了高家的常客。这些人给他提供不少有用的信息,替他拉了不少生意。如从沦陷区偷运到重庆的钢材,从合江、赤水拉来的木材,人地生疏,急于出手。有的商家货已饱和,或者流动金不够,他在压低收购价后,无论多少,一律购进。因此,洪发利的建筑材料比同行便宜许多,这也是他们在建筑业中比别人质量好、成本低的重要原因。
第四,善于应付场面,主动公关。这本身就是高云集的拿手好戏。企业大了,难免与政治人物发生关系,尤其是动荡年代。他经常设家宴款待国民政府的高官,如何成浚、贺国光、居正、徐源泉、孔庚等,他不找他们介绍生意,只谈私人感情。他不常向这些人行贿,但在他们需要金钱帮助时,高云集毫不吝啬。在旧社会种种交际场合中,他特别懂得怎样保护自己。对于与业务相关的政府中低级官员、办事员,他让各个科室自己去公关,经常在高档饭店宴请他们,送礼送钱,培养感情。涉及到业务宴请,高云集从不参加,更不与被请人见面。招待费用,凭餐馆发票报销,一切授权与各单位负责人,避免今后直接找他麻烦。所以,许多外面的人,对洪发利的老板,究竟姓高,还是姓洪,都搞不清楚。对老板的胖瘦高矮,更不知情。对于一些做生意邀请他入应酬股的、请会的、借钱的,都是先通过各部门的负责人向他报告,由他同意打点应酬,且一般都不是以洪发利的名义。但他从不出面,以免这些生意不好或者干非法勾当波及到他。对于业务,他也不过问,偶尔派人去开一次会,他则从来不参加类似的会议,更不用说参与决策了。有钱赚他则收下,无钱赚则一笑置之。高云集用低调手段很好地保护了自己。
第五,储存物资、有备无患。抗战期间,由于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一般工商业者,为了保本保值,都是存货不存钱,这样一来就缺乏流动资金,把生意都做死了。而高云集却高明,运用各种手腕,他预收机器、工程货款,均在80%左右,将此款用于购买外来价格低廉的物资,制作成品,用高价卖出。甚至一些无人要的冷货,只要价钱便宜,他都敢于接手。有一次来了一批钢丝绳,用途不广,在重庆无人接手,经旧五金业的张善庆介绍,高云集以低价接过来。不到两个月,曾子唯在自贡的盐井,因起重卤水的钢丝绳损坏而停产,其驻重庆办事处主任曾雅松,在重庆四处寻找,均无此货,随后找到洪发利厂,再三请求支援,才以高达两倍的价格买到,还对该厂万分感谢。这就应了高云集的生意经“逢快莫赶,逢贱不懒”。类似情况很多。高云集搞建筑工程,需要很多建筑材料,但他从不缺货,就源于他平时的积累。
洪发利是典型的家族企业,民国时期,像洪发利的家族企业还有很多。但是把一家从事机器制造、建筑修造、黄金银行等行业,并且最多时有六七千员工的家族企业经营得如此成功,成为重庆著名的建筑商和全国有名的机器制造厂,洪发利不能不说为那个时代的家族企业做出了榜样。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家族企业,都需要家族企业,但多数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瓶颈,往往因内部关系难于处理而使企业裹足不前,甚至分崩离析,颇为可惜。洪发利的成功说明,只要一个企业坚持良好的制度,老板率先垂范,利用家族成员彼此容易帮助、沟通,困难时不计报酬的特点,通过制造家族荣誉感,是能够把众多的家族成员团结在一起的,也是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的。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高云集由上海奔赴香港,当时在重庆的高仲强也在同年十月结束了银楼的业务,在重庆解放前夕,率领全家奔赴香港。其后,高氏家族经营台湾与香港的运输业务,并在美国从事旅游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着他们的商业传奇。
肖俊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