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最中国”的学校

“最中国”的学校

发布时间:2022-10-20 12:05:04 来源:网友投稿

“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醒目地写在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的校长长廊上,也恒久地刻在了校长柳袁照的心底。

面对百年名校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教育大师的垂诫如一缕灵光,照亮了柳袁照心中的梦想,让他立志用全部的激情与智慧,去创造一个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意校园。

2005年11月11日上午,苏州十中西花园。

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长道尔顿·麦根迪对采访的中国记者赞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学校!”

那一天的苏州十中,朱红的校门透着无限沧桑,细雨中的草坪青翠欲滴,粉墙黛瓦掩映在金黄的银杏树下,若不是身边彬彬有礼的学生,真以为到了苏州园林。更迷人的是,校园里的每一幢建筑都承载着历史,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文化,每一面墙壁都在诉说教育。

臨行前,麦根迪瞪大眼睛,直视着柳袁照:“我很好奇,你如此年轻,怎么能做这样一所学校的校长?”

柳袁照轻松笑答:“省长先生,要知道,我只比您小一岁,可您却领导着加拿大一个重要的省份。”或许在外国人眼里,执掌这所学校的,应是资深的长者。但在这耐人寻味的问题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学校厚重文化传统的尊崇。

“名园,名校,名人”,是苏州十中百年历史最简洁的写照。在这一基点上,柳袁照寻找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完美结合。近年来,凡是来这里参观的人,都不吝赞美,称之为“最具中国本土化”、“最有中国古典魅力的学校”。

苏州市教育局长鲍寅初告诉记者:“如今全市各学校的基本条件已经均衡,我们提倡学校要办出特色,就像苏州十中这样。”

深谙“边缘化”旨趣的柳袁照,在中国建筑与中国教育之间,找到了学校文化的定位,将灰、白、黑的城市主色调,苏州园林精致隽秀的风格,与辉煌的百年校史水乳交融。

几年前,新加坡一位教育官员来访,一边漫步校园,一边听柳袁照娓娓道来。他突然停下来说道:“柳校长,你一定是这里毕业的,否则怎么会对这所学校有如此深厚的情感呢!”不错,苏州十中就是柳袁照的母校,毕业后尽管很少回来,却时常魂牵梦萦。

在柳袁照读书时,苏州十中还是全市最好的学校。最神奇的是,这座校园竟然与文学史上两部名著渊源颇深。这里曾是清代苏州织造署,曹雪芹幼年时曾来此小住,西花园里依稀有荣国府的影子。园中的瑞云峰更是北宋花石纲遗物,一看到这块千年名石,梁山好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便跃入脑海。

母校就像是他的精神栖息地。2002年,在教育局工作了11年的他决定回来,当时的一首小诗记录了他喜悦的心情:“过去的我真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鸟/一朝醒来我突然变成了一棵树/一棵再也不走再也不盼顾再也不漂泊的树。”

但重回故地,柳袁照发现,很多地方还是老样子,校园的宣传栏和自己读书的教室都没有变。那时的学校,俨然是一副“小国寡民”的状态。柳袁照心目中有对母校的理想憧憬,他希望人们提起苏州十中,就能想到江南水乡,勾起美好的意象。

那时的柳袁照,对学校的过去知之甚少。为让自己有底气,他钻进图书馆研读百年校史,越读越惊诧,越读越痴迷,越读越向往。1906年,王谢长达,一位杰出女性,以过人胆识兴办女学,取名“振华”,即苏州十中前身。这里曾名流云集:蔡元培、章太炎、胡适、竺可桢、陶行知……这里曾英才辈出:费孝通、杨绛、何泽慧、李政道、彭子冈……一个强烈的愿望在他心里萌生了:把这百年历史在校园里生动再现,恢复学校的文化传统。校史让他领悟到了自己的使命:“作为校长,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氛围,统一大家的认识。”柳袁照的睿智在于,他把这项形而上的文化建设,变成了生动直观的校园改造计划。

上世纪30年代,曾有许多大师到校演讲。1936年,在振华女校成立30周年之际,校董竺可桢深情寄语在座学子:“我希望70年以后,那时候振华女校已是规模大为扩充,创办人服务的精神已充满全国。”在西花园里有一幢民国建筑,原为大礼堂,曾见证着当年的学术盛况。

如今,学校依据史料和档案,参照同时期建筑,将大礼堂从建筑细节到室内摆设,一一按原貌恢复,同时被恢复的,还有学术演讲的优良传统。

在校园改造之初,柳袁照曾率领总务处全体员工,一起走进苏州的名园,揣摩门窗的图案、小径的铺设、花木的分布……他甚至认真研究了苏州的城市风格,从宏观视角考虑环境的和谐。尽管一开始,柳袁照还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蓝图,但他很清楚:“学校文化必须融入城市文化的背景中,才会有生命力。”

于是,在人们热衷于“创新”时,柳袁照却在考虑“修旧如旧”。位于校园中部的“时璋楼”,原本是一栋样式简陋的教学楼,有人主张拆除。但他觉得,每一座建筑都代表着一段历史。他请人对楼的外立面进行改造,用料只是简单的青砖、灰瓦和石灰,再加上风火墙和雕花栏杆,呈现出了古色古香的风貌。

“你哪来这么多绝妙的主意?”面对记者的疑问,他笑道:“我喜欢读画,家里古今中外的画册有很多。一幅名画,我可能说不出作者或技法,但我能读出它的意境。”的确,在这座校园里,随处望去都是一幅精致的画面。西花园里有一口大铁缸,在角落里不知躺了多少年。后来经师生考证,它叫“门海”,是当年苏州织造署消防设施。柳袁照把它“请”出来,立石纪念,变成了教育实物,又稍加点缀,在缸里放上水草,养上几尾金鱼,顿时有了生命的气息。

柳袁照深知,他是在创造教育的意境:“这绝不仅仅是园林或学校的再造,而是校园文化的再生;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建筑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要让校园里的一切都会说话,说教育的话。”因此,学校每一栋楼、每一条廊、每一座园都各有名称:王鏊厅、元培楼、骊英楼……都有楼记、廊记、园记。

“璀廊”就是柳袁照的得意之作。“它是以‘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校友陆璀的名字命名,她曾被誉为‘中国的贞德’。”柳袁照指着“廊记”介绍。廊壁上还有许多砖刻,每一块都是一位校园名人。这里曾是脏乱的卫生死角,改造不易。他灵机一动,修了这段直通西花园的长廊,既化腐朽为神奇,有曲径通幽之感,又有了教育的意义。

推荐访问:中国 学校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