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意象油画及油画民族化思考

意象油画及油画民族化思考

发布时间:2022-10-20 16:20:05 来源:网友投稿

油画民族化是意象油画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意象油画发展及民族化重要价值进行了阐述,并就油画民族化实现的策略及途径给出了建议和意见。

中国油画是基于中国绘画思想基础及体系中发展而成的意象绘画艺术,是对意象油画精髓的发展和。从宏观层面来说,中国油画本质上就是意象油画民族化的体现。因中国绘画注重写意,固在民族化过程中不仅要侧重于意象油画绘画技巧的表达,还应对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及精神进行吸取,实现油画的民族化发展,方能真正促进油画民族化的可持续发展。

油画民族化发展简述

油画进入中国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从最早帝王画像到早期油画艺术家的探寻,油画民族化经历了从模仿到学习再到民族化创作的萌芽。经过诸多艺术家和早期学者的探索,油画民族化本身表现出的本土意识雏形已经显现。 著名油画家董希文认为:“油画中国风从绘画风格方面来讲,应是油画家的最高目标。要使中国油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决不仅仅是把油画画得跟西洋画一样。我们有我们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需要去继承和发展,且中国画家应有中国画家的气质,以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想法和表现法。”从老一辈艺术家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领域的长者们早已认识到油画民族化的重要性。

油画民族化现状

油画民族化发展过程中,经由了许多大师之手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后,虽然沉淀了属于中国油画自己的神韵和工笔,但是站在民族化发展的角度,依然存在以下两种误区:部分人认为中国油画本是意象优化的发展品,因此在借鉴模仿的过程中,只需要掌握好意象油画的基本绘画技巧,中国油画必将成为最终趋势在相当长的过程中,由艺术领域形成独特的艺术性格,最终达到民族化的目的。趋势和方向虽确定,但是在绘画实践中依然存在比较被动的地方,部分画者在绘画过程中纯粹模仿意象油画技巧,忽略油画承载的民族气魄和文化精神;还有部分人认为油画中国化、写意油画是嫁接后的风格,生产不出“中国版”油画。然而在笔者看来,两种看法其实都有欠妥的地方。在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性观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中国写意油画,是中国意象美学观在现代油画中的体现,它既站在传统文化的高起点上,有着广泛的民族基础,又具有一定的世界性,是中国油画昭著于世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把中国写意油画进一步构建好。

油画民族化策略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对意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及油画民族化的基本进程有了了解,基于当前油画民族化的现状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意象油画中值得学习的地方进行吸取和加强,对过于极端的人文精神进行摈弃,融入中国独有的民族魅力,使中国油画变成特殊的艺术标志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1.对意象油画合理扬弃

意象油画在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其极具特色的表现性对视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尤其是作品本身承载的人文精神和独特审美,是意象油画独特魅力和艺术生命力所在。因此,就中国写意油画的民族化发展来说,不能完全从对意象油画中优秀成分的学习中脱离开。在具体研究和掌握意象油画创作方法与规律的基础上,应从外在形式及艺术精神两个方面对其精髓进行真切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写意油画中自如地驾驭油画创作语言,将带有民族特色的人文精神融入到作品中去,使中国油画最终为本民族及世界认同。正如吴冠中所指出的“学习和借鉴意象长处则应别具慧眼”,那样亦步亦趋地仿效或“翻版”意象油画,既无必要也无出路,因为好的油画作品既有它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又有在此基础上创造而体现出的独特审美趣味。

2.民族审美的创新和拓展

在民族化写意油画中对传统元素的正确态度是:不能只是效仿、利用,或是仅用油画材质“表层化”的表现传统文化元素,油画民族化应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外来油画艺术内核的转换。从中国特殊艺术思维和表现方式出发,取得与中国艺术精神的正面链接,经过一个当代视角的过滤、改造、转移和超越,从而发现并获取新的创造元素或“基因”,才能使它们重新“复活”在当代艺术的躯体上,并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油画艺术中加以延伸和发展,实现中国油画对民族文化艺术审美的拓展与超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意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由来已久,但是油画民族化进程依旧境地尴尬。针对当前面临的情况,建议可以从意象油画的合理扬弃以及对本民族审美的创新拓展入手,对优秀部分进行吸取和学习,对不好的部分进行舍弃,真正实现油画的民族化。

(作者单位: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

作者简介:邓洧(1978-),男,土家族,湖南石门人,硕士研究生,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油画。

推荐访问:油画 民族化 意象 思考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