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交往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交往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2-10-20 17:5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犯罪率亦随之提高,社会各界也都十分注重同伴交往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代青少年犯罪研究最为重要的内容。诸多实践研究结果均显示,青少年和越轨同伴交往会促使青少年犯罪,这是青少年犯罪研究最具现实意义的观点。且此类促进形式可作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犯罪路径的青少年,亦可作用于诸多类型青少年犯罪团体干预项目中的各类同伴交往。本文分析了交往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基于各个层面对此进行了探讨,为我国青少年犯罪抑制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关键词 青少年 犯罪 交往越轨同伴 社会化 团体干预项目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7.086

犯罪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青少年犯罪影响因素研究,具体而言,青少年犯罪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分为个体因素及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社会互动及过程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而同伴因素是最关键的一方面,尤其是青少年和越轨同伴交往之后而产生的犯罪。因此,分析青少年犯罪的越轨同伴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犯罪抑制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可有效强化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解,这也是青少年犯罪预防干预最适宜的一种思路及手段。

一、交往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理论

青少年与越轨同伴交往之后出现的共同犯罪是不可避免的,同伴自身的越轨行为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并飞速的促使青少年出现各种犯罪行为,不过这些却不能充分说明青少年犯罪及其越轨同伴的因果关系。目前,对此影响广泛的理论有两大类,主要是学习理论及自我控制理论,这两种理论亦对此项研究有着极大现实意义。Sutherland 提出的差别交往理论中指出,犯罪的学习机制和其他类型的学习机制是相同的,他们都是通过两者的沟通,之后再社会中进行学习,从而获得相应的行为,也可以说犯罪学习均是出现在个体十分亲密的群体中。而犯罪学理论中指出,犯罪是一项社会化进程中产生的必然产物,这里强调的影响机制均是习得的、受同伴及其越轨行为影响的,这属于一种社会化结果。

自我控制理论则强调的是越轨同伴及其行为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均是虚假的,这主要是因为测量误差而出现的,通常青少年的犯罪自我报告中对越轨同伴的各种行为进行测量时,往往最终的测量结果与真实情况并不相符,亦或者是其严重性被高估,这时的同伴越轨行为各方面研究工作就会出现严重的偏差。在此期间,也有许多研究者就同伴自我报告中的各种犯罪行为进行了全面研究,而最终获得的结果与交往越轨同伴会引导青少年犯罪的各项研究结果相符合;但也有学者指出青少年犯罪选择十分重要,是比社会化更加有力的因素。自我控制理论强调低度自我控制可造成青少年犯罪,这也是毋容置疑的一项理论。

二、基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着眼于西方国家犯罪学研究学者而言,西方文化下展开的实证法研究及此项研究的影响响应较大,也获得了诸多有用的研究成果。同时众多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与越轨同伴交往之后,其所产生的影响涉及到不同类型和性别与年龄的青少年,且其实行犯罪的路径均是不同的。诸多研究显示,与越轨同伴交往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犯罪,这也是青少年犯罪最关键、最近端的影响因素,本文从下述几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与越轨同伴交往对不同青少年犯罪类型产生的影响

与越轨同伴交往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各种犯罪行为,比如身份犯罪、财产犯罪,特别是各种毒品犯罪,还有性犯罪与暴力犯罪等,这些犯罪类型都是因越轨同伴的影响而常见的青少年犯罪。比如,有学者对新西兰1265名儿童21年成长经历进行了纵向研究,结果显示与越轨同伴交往之后的各类青少年均会产生暴力犯罪及财产犯罪和吸毒,亦或者是酗酒和酗烟等犯罪行为;且越轨同伴对14-15岁的青少年影响程度大于20-21岁的青少年。再者是由Rai带领下,许多研究人员于2003年,在市区中选择了成长在市区的1279名13-16岁低收入非洲裔美国青少年,并对他们进行了大约10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与越轨同伴交往会对青少年个体带来六种风险,比如常见的性活跃,亦或者是青少年发生无安全措施的性行为,还有就是吸烟或者是酗酒等,且此类影响并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二)与越轨同伴交往对不同性别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

具体而言,男孩的犯罪行为发生率比女孩高,所以对男孩犯罪行为产生的研究亦是备受关注,Laird、 Pettit、Dodge及Bate,在2005年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非洲裔男孩/女孩,同时也选择了欧洲裔男孩/女孩进行了样本研究,结果显示,低水平社会中的青少年喜欢与高水平社会中的越轨同伴交往,最终引起许多青少年出现越轨行为。不过就其性别而言,越轨同伴和两性之间的关系及其犯罪影响不同,男孩所受到的影响比女孩大,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此方面影响是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影响。再者是同伴影响路径对女孩/男孩来讲是不同的,女孩极易受到男友的影响,但男孩则极易受到同性同伴的影响。还有Gaughan在2006年,对饮酒行为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显示男孩好友会影响到男孩/女孩,但是女孩的好友仅是影响到女孩,并不会影响到男孩。

(三)与越轨同伴交往对不同阶段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

青少年与越轨同伴交往之后,会产生许多消极思想,且这种消极影响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持续深远的,涉及到儿童期及青春期和成人早期等阶段,但是越轨同伴消极影响易感性存在年龄上的差异。同伴在场则青少年作出犯罪行为的风险更大,不过成人之间同伴接触并不会出现此类影响。也有学者指出,如果同伴压力可推动青少年进行反社会行为时,各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均有着不同的压力敏感性,且此类敏感性呈U型曲线,不过大都是在青少年早期开始出现增加的现象,之后11岁时是顶峰状态,在此之后就会出现下降趋势。再者是许多研究结果都显示,越轨同伴只对青春期青少年影响更为敏感。

(四)与越轨同伴交往对不同发展路径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不同的犯罪发展路径方面的问题,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推动作用主要是发展路径的不同。由单纯性非犯罪同伴群体转为轻微犯罪同伴群体,此类转变应先是非犯罪同伴群体转为轻微犯罪同伴群体,它强调的是由非犯罪行为转为轻微犯罪行为;再者是主流亲社会性团体转为越轨或是非越轨同伴混合团体,这之后则是非犯罪行为转为轻微犯罪行为,这比轻微犯罪转为严重犯罪要早。

(五)与越轨同伴交往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其他影响

该方面研究很多,大都是比较分析交往越轨同伴及青少年犯罪其他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且诸多研究都支持交往越轨同伴为青少年犯罪重要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Barnes 和 Farrell 于1992年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及其同伴间的关系更具预测力;Aseltine于1995年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其结果显示朋友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还有父母的监控及亲子依恋则都影响着青少年未来的越轨行为。

三、基于非西方文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具体而言,诸多青少年犯罪同伴影响因素研究均是基于欧美文化而实行的,但是非西方文化中获得的实证研究结果亦支持交往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推动作用,此类作用亦是更具广泛性及文化适应性,本文对此进行了下述分析:

中国对同伴影响的调查结果大都支持同伴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作用,但是国内此项实证调查极少,又大多数都是横断研究。孙春霞在1993年选择了108名少年犯,同时也选择了100名正常少年,她对这208名青少年进行了全面分析,最终结果显示,越轨同伴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导因素,这是其关键预测因素;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也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在2004年成立了红皮书课题组,至此对全国范围内的闲散未成年犯展开了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在城市中成长的未成年犯,或者是农村中的未成年犯都觉得朋友对其影响最大,同时认为自己出现犯罪行为大都是因为要好朋友的影响,而且此类人数占到85%以上。还有就是许多未成年犯都会在娱乐场所中认识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或者是通过朋友的介绍而认识。

四、基于团体干预项目的实证分析

越轨同伴推动青少年犯罪的问题非常关键,且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极大,这里着眼于团体干预项目进行分析:Dishion, McCord 和 Poulin 于1999年,对两个同伴团体干预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同伴团体干预提高了参与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导致其成年之后的生活情况都是消极的,再者是高危青少年更容易遭到越轨同伴的危害;这些也都说明基于某些情况,青少年早期越轨同伴聚集会不经意间导致各种问题行为的增多。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将越轨青少年聚集起来施以教育训练,这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亦或者是会加重其犯罪行为,这里可包括心理健康项目及青少年司法项目和基于社区的项目等方面分析。青少年初犯干预项目应基于越轨同伴同时管理下的效果不明显,或者是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干预项目出现了反作用。但也不是任何团体干预效果无效,或者是对青少年有害,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研究,有许多团体干预也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把正常青少年及越轨同伴放在一起进行干预的项目很多,但是如果青少年早期男孩所呈现的越轨行为,还有就是年龄大些的同伴犯罪行为十分严重,他们互相交往时间及机会并没有任何限制时,特别是同伴间犯罪行为类似,越轨同伴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更大。

五、未来研究展望

尽管社会上有许多该方面的研究,但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并不充足,未来的研究工作应加强:越轨同伴对不同青少年犯罪类型和不同特点犯罪人的影响差别的研究及对越轨同伴影响青少年犯罪的调节因素和中介因素的研究和对青少年犯罪有效干预措施的探索,为我国青少年犯罪抑制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1]赵军、祝平燕.不良交往与未成年人犯罪经验研究——以正向交往为参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

[2]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牛凯.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青少年犯罪问题. 2010(4).

[3]陈光辉、张文新、王姝琼.多主体评定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一致性问题.心理学报. 2009(2).

[4]姚建龙.远离辉煌的繁荣:青少年犯罪研究30年.青年研究. 2009(1).

推荐访问:越轨 同伴 交往 影响 青少年犯罪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