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用好综合评价杠杆,助力思想品德教育

用好综合评价杠杆,助力思想品德教育

发布时间:2022-10-20 19: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实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需要告别标签式的、非好即坏的评价办法,回归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宗旨。重视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性;强化学生品德评价的全面性;突出学生品德评价的科学性。

关键词:综合评价;思想品德教育;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045-02

当前,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持续深化,以考试分数作为指标来主导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做法实在显得单一而滞后,刻板的数字无法体现学生学习成长的生动体验,生硬的考试分数难以展示学生健康发展的无限生机,呆滞的评价手段应当就此退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评价体系。实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需要告别标签式的、非好即坏的评价办法,回归到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宗旨。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科学文化、心理素质、强健体质、审美情趣、劳动技能技巧等综合素质的协调健康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科学实施各学科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阵地。在实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方面,综合评价则能起到一巧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简称《标准》)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一门综合课程”。因此,“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成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达成的成果,其实效性当然是思品教师追求的真标准,那就是教会学生做好人、做正事,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而实现这样的人生大目标,分数无法体现、考试难以达成。由此可见运用综合评价机制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意义不同一般。

一、重视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性

根据《标准》的评价原则和要求,教师在学生品德评价的具体过程中,要积极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正确对待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就必须高度重视中学生品德尚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品德发展可塑性很强的年龄特点。立足于充分研究学生现有品德特征的历史成因,重视学生品德的现实表现,着眼学生优秀品德的未来发展,促进形成学生品德健康发展的正确轨迹。

掌握和运用好学生品德的发展性评价手段,要坚决防止和避免如下几种错误评价倾向和表现:一是简单地将学生品德评价过程及结果简化为一言定性——非好即坏、机械区分;二是直观地将学生品德表现粗略地进行划等分级——有好有坏、区别对待;三是草率地无视学生品德成长变化而错误定性——无法改变、以偏概全。而是突出德育评价的发展性原则,促进德育实效的提升。一要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爱,结合综合评价手段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得到新的提高,达到新的层次,实现新的跨越。二要细心发掘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潜在能量,了解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和特长,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突破自我、重树自我、实现自我。三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他们特长和成绩的平台和机会,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突出学生道德品质成长发展的目标,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综合评价机制下的杠杆撬动作用,实现思品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二、强化学生品德评价的全面性

结合《标准》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明确学生品德评价的四维综合评价体系: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课堂表现、基础知识,全面评价学生思品活动的各个要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突出思品教育的整体实效。

1.思想道德行为表现(权重10%):(1)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文明礼貌、注重仪表;(2)关爱集体,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奉献精神;(3)遵守法纪、追求公正;(4)勤俭节约、艰苦朴素;(5)热爱生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评价过程中可依据教师的观察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考核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评价信息的全面性、公正性、客观性,对于促进学生思品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不断完善极有帮助。

2.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权重15%):(1)交往与沟通能力;(2)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3)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4)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5)爱护自然与保护环境的能力;(6)信息处理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几方面能力的考核评价以课内外实验探究活动和情景测试等方式结合进行,以课内外调查和撰写时事短评等方式来体现学生品德素质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这样有助于深化新课改理念和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课堂表现(权重20%):(1)学习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2)语言表达流畅、思维活跃,参与问题讨论的次数和质量;(3)合作学习、互助精神;(4)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问与反思

这些能力的评价主要以教师的观察与记录以及学生代表的记录为依据,此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增强学生探索、创新、求异精神,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兴趣品质。

4.基础知识(权重55%):(1)阶段性评价;(2)期末评价。

按照新课程模式,基础知识部分可采取开卷或半封闭式进行测试,笔试、口试、即时问答等相结合。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将基础知识融合理解与掌握很有帮助,对于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益处颇多。

三、突出学生品德评价的科学性

对初中学生品德的综合评价,涉及到学生能否健康快乐成长。不仅关系到学生眼前的学业成绩,更关系到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突出学生品德综合评价的科学性是实现德育工作实效性不断提高的重要一环。

一是完善学生品德发展成长档案:准确记录每个学生关键节点的品德表现,并据此制定针对性强的品德教育方案,帮助问题学生改进不足,激励学生光大正能量,使得中学的德育工作实效性得到大幅度的有效提升。

二是要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我们教育的对象尚处于道德品质成长形成的关键阶段,教育工作者身兼知识传授者与道德领航者双重身份,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因此,对于学生品德的评价,必须始终践行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根本,牢牢把握促进学生成长这一永恒主题,坚决杜绝对学生评价武断定性,一语成谶,危害孩子一生。

三是要坚持评价主体综合性:要让老师、学生、同学、家长以及相关人员和部门参与评价,给予学生客观公正且禁得住实践检验的评价结论。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综合评价模式,发挥多渠道、综合性反馈信息功能,促进被评价者的全面发展。强调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积极、友好、民主的评价氛围,共同促进学生品德健康发展。

四是坚持评价方式的多维度:既要看到学生的不足,也要看到学生的努力和追求,还要看到学生的成长与变化,更要看到学生的进步与成就。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力求体现出评价指标的多维目标。不仅要广泛搜集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家长等各方面的详细信息资料,还要从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场合的角度,获得学生评价客观真实的信息。从这些角度会更容易考查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真实地评价学生的道德水平及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综合能力。

五是坚持评价尺度多元化:防止使用统一的标尺去评价所有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和水平上的新动向、新发展、新突破、新成就。新课程评价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要让学生看到自己不断地进步与成长,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成长的快乐。完整记录学生学习活动及实践领域的突出表现,挖掘闪光点,激励学生特长充分发展,拓展品德评价范围,实现“不拘一格出人才”的教育效果。

六是坚持学生品德评价的激励性:道德教育的追求目标不仅仅局限于传授道德知识常识,而在于树立高尚品德对学生的激励、召唤和鼓舞。激励蕴含动力,动力蕴育活力。在品德教育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品德评价过程中,巧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中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模仿优秀品德、实践高尚品德。从鼓励的多角度出发,宽容、善待每一名学生素质的进退与得失;以激励的语汇,激发他们树立追求高尚品德的勇气和信心。使激励性评价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追求理想的加速器,激发孩子们学习优秀品德的兴趣!帮助学生插上快乐的翅膀,助力中学德育工作起帆远航!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