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清流远去

清流远去

发布时间:2022-10-21 0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谈不上什么奋斗”是自谦,“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是事实。曾有记者问吴大猷当年出国的匿的,他回答得很质朴:“为国家服务”。

博士之路

猷,“现汉”释义为计划。大猷,自然是宏伟的谋略了。

吴大猷暮年,台湾媒体曾问他:你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哪位长辈给取的?其命意和你走上科研之路有何关联?吴大猷哈哈一笑:“‘大’是我的辈份。名字是祖父取的,早在我出生前就定了。因此没有什么特殊意义。”

吴大猷(1907~2000),广东番禺人,生于广州,台湾人称他“学术界龙头”,或“中国物理学之父”,也有人誉他为台北广州街的一道清流,吴大猷却喜欢人称他为“先生”。吴大猷自言一辈子是个教书匠,他对中国大陆、台湾,乃至世界物理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吴大猷生于一宦门仕族,世代书香之家。祖父吴桂丹是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曾被封为“记名御史”。父亲吴国基是光绪举人,曾出使菲律宾。不幸的是吴大猷5岁失怙,家道中落之后,母亲关嘉娥把他由天津带回故里番禺读书。在为人处事上母亲对他要求极严。吴大猷在《八十述怀》中说,他“说话坦率,独立自主,从不依靠别人”的特质都得益于母亲的教育。幸运的是伯父吴远基被聘为天津广东旅津中学校长后,又把吴大猷带回天津,送到南开中学就读。南开教师一流,教材用的是英文原版,高二时便开设第二外语,教学上注重创新和实际运用。吴大猷在此受到西式教育的洗礼,全面发展。小学时吴大猷便自习书法与绘画,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治印。他尤爱音乐,到南开后学会了拉小提琴和作曲,才华初露。他还是绿茵场上的健将。因家境困窘,他与同来津门求学的三个堂兄弟合买一双球鞋,轮流上场。两人同踢时,一个穿左脚,一个穿右脚。1920年后日寇侵华的狼子野心已日渐昭显,教育部为提高学生的抗日意识,组织军训。数九寒天,穿制服,打绑腿,出操、演练,培养了吴大猷吃苦耐劳的精神。

吴大猷学习自觉、刻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1925年他以高二学历报考南开大学被录取,学的是矿科。入学第二年,捐资人李组绅先生因事业受阻,矿科停办。吴大猷如继续矿科学业需转学,要一笔可观的钱,他没有,而且在南开他有奖学金,于是留在南开改学物理。“祸兮福所倚”。这一转折,造就了日后的物理学家吴大猷。他当时唯一的念头是“在学术上做努力,能列身于著作之林。”

吴大猷是幸运儿,在南开他遇到了恩师饶毓泰。饶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博士,在教学上中西兼顾。饶毓泰对吴大猷的勤奋、天资及人品十分欣赏,认定他是可造之才,热情提携。他对吴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所有的实验报告都要写成一篇论文式的文章。对于学业的繁重,吴大猷晚年回忆说:“我在大学时,星期六、星期日是用功的日子,差不多没有什么社团活动。”饶毓泰在做实验时所传授的欧美做学问的精神和方法,为吴大猷以后的独立研究指点了路径。他俩逐渐发展成亦师亦友的关系。吴大猷学得主动、活泼,在大二时便把美国物理学家洛奇爵士的通俗读物《原子》译成中文,此举除学习了物理外,又增进了自己的英文阅读水平及翻译能力。因成绩出类拔萃,大三时吴大猷被聘为助教,月入15元,他全部用来买原版物理论著提升自己。

大四那年,吴大猷在校园内发现了一位着朴素的唐装、留不长的直发、天真智慧的小学妹阮冠世,并一见钟情。阮冠世是一年级新生,患有可怕的肺结核!吴大猷明知肺病的严重后果,仍执著地与阮冠世相爱。交往伊始,吴大猷便对自己许了一个要一生照顾这个小学妹的诺言。花前月下,对未来的憧憬,使他们沉浸在爱的海洋。大四那一年,吴大猷把部分精力用于照顾阮冠世,没有认真准备功课,以至清华公费留学考试未获通过。他留校执教了。吴大猷通达,心想:“没考上,这也好,留校教书,可以更好地照顾她。”的确如此。那时吴大猷住教员宿舍,每天用文火炖上牛肉汤,盛在五加皮的罐子里,再差工友送到女生宿舍……他们的这段恋爱故事,已是名人婚恋的一则佳话。

1931年,在德国进修的饶毓泰仍在惦念门生吴大猷的未来。经他与清华大学叶企孙教授联名推荐,吴大猷终于得到中基会乙种研究奖学金。吴本想也去德国,与恩师做伴,后因语言困难改去美国。又因经济原因,吴大猷在美国只选了学费最低廉的密歇根大学。吴大猷毫不后悔这一抉择。密大是研究红外光谱分子的鼻祖,为吴大猷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与此同时阮冠世也获得纽约州爱尔迈拉女子学院的奖学金(只有学费)。两人携手远渡重洋。

吴大猷凭他的天才加勤奋,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即获硕士学位。

在密大,吴大猷得到他的另一恩师、系主任蓝得尔的赏识。他指导吴大猷跟他做红外分子方面的研究,寻找某种原子的红外光谱,并为他提供参加暑假研习会的机会,从而有缘聆听世界一流科学家费米、玻尔等大师的演讲。这些活动大大开阔了吴大猷的眼界,从此走上了研究轨道。1933年6月,吴大猷以《电势与原子光谱问题》论文获博士学位,并再次获中基会研究奖金资助,留校继续研究。

博士路的艰辛,尤其是经济上的重负令吴大猷感慨良多。那时,他的奖学金还要匀给阮冠世做生活费,阮又体弱多病,入难敷出。他喜欢看电影,但连三角钱的门票都买不起,想要“解馋”,只能看一角一张票的西部片。吴大猷除省吃俭用外,还挤出时间四处打工赚取生活费。一次参与一项突击性的研究工程,从晚上8点干到次日晨6点,不及休息就要到学校上课。时值暑天,酷热难熬,下班后又无法入睡,一到天黑又要到实验室。“如是一连三天,整个身体近乎瘫痪”。如此赚了15元。那15元钱的兴奋令他到晚年向人说起还津津有味。

粉笔生涯

“一生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生活,好像一条河,顺水下来,没有很大的波折,谈不上什么奋斗。”吴大猷在《八十自述》里如是说。“谈不上什么奋斗”是自谦,“从来没有离开过学校”是事实。曾有记者问吴大猷当年出国的目的,他回答得很质朴:“为国家服务”。

1934年夏,吴大猷应北京大学之聘回国。几乎是同时,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也给他发聘书,并派员到上海接船,遭吴大猷婉谢。君子一诺千金,北大有聘在先。北大给吴大猷拨了一笔科研经费,他通过在美的关系购置了一批光栅、氦辐射灯、光谱仪等,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设备。故有人说“吴大猷是把‘赛先生’请到中国来的一位极大功臣”。北大物理系的同事们借此展开原子分子及喇曼光谱的研究工作,《吴大猷传》作者丘宏义说:“仅仅就把量子力学介绍到中国这件事来说,吴大猷已经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物理学之父了”。

卢沟桥一声炮响,击碎了吴大猷的科学梦。他这枚北大树上的叶子,随着抗日烽火,跟着北大翻转飘零,先长沙后成都,继而昆明。他曾一度暂栖四

推荐访问:清流 远去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