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是横空出世的异物,是人类大脑智慧运动的产物,是人类将大脑的结构外在表现于物体载体上而呈现的形式。所以,网络有大脑智慧的属性,而大脑又是高级生命属性的代表。这样,我们就找到了网络的前身,可以将对无形的网络研究,转化为对有具体载体的生命的研究。网络与生命载体,简称生命体,是统一于生命的两个方面。生命体的结构包含了网络的结构。表达出了生命体的结构也就表达了网络的结构。这就提出了对生命体深层结构研究的需求。
表达生命体的结构有许多习惯的方法,如用解剖结构、化学结构表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深层结构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构,也就是不能用人类感官所能感知的“形象”表示的结构。换个方面说,我们所要研究的是生命体在某种限定下的抽象结构,就是消除一切可感知物质后的结构。在这种限定下,我们发现生命体的本质特征是动态、涵生、进化。注意看是动态的,关联看是涵生的,历史看是进化的。网络特征存在于这些生命特征之中:无界是动态的局部特征,兼容是涵生的一种形式,开放是进化的一种性质。进一步对生命特征进行抽象归纳,表现动态是更本质的特征。这种归纳符合我们对生命的一般认识,就是生命在于运动。也符合哲学对生命的认识:一切存在都在永恒的运动之中,生命是一种存在,所以处于运动之中。从感觉上讲。生命运动特征比物体运动特征更明显。表达运动的方式是用运动的特征状态运动,也就是用动态表达运动。这样,我们就将对生命结构研究的问题转化为对动态结构的研究问题。
动态就是运动的表现。亚里士多德指出:运动分为移动、转动,增加、减少,产生、消灭这样六种三个类别。一般数学知识能够主动处理前两类运动,对于后一类生灭运动,只能部分感知,作为提出问题的源泉,而没有成系统的处理方法。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以量(确定性)为基础的数学方法功能:表达运动的转移、增减。数学所能提供的思维工具是片段逻辑,就是函数表达式或者公式。要解决一个整体问题,往往需要将若干个公式联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数学需要完善的地方,或者创造新思维工具的需求。这实际上指明了从我们这代人开始的人类所肩负的责任,就是要建构适合网络社会的知识体系。第一步就是明确思维对象,这就是我们当前所要完成的任务。这一任务所涉及的对象,可以称为动态对象,与我们习惯了的常规思维所处理的对象不同,具有如下特点:
思维对象。无边界对象。或者“非量”对象。我们习惯的思维对象是有界的,可以量化的。
运行机制。生灭机制,表达“无中生有”,“有中生无”。迄今为止的思维运行机制,主要能够处理动态的增加、减少的变化。
逻辑类别。整体逻辑,或者循环逻辑。目前的主流人群所使用的思维逻辑,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片段逻辑。
这样,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就可表达为:
第一、找到无边界对象的表达方法。
第二、创造表达生灭过程或者“无”与“有”变化过程的结构。
第三、优选符号和结构表达整体运动的过程。
对网络社会的思考,让我们认识到了当代人所肩负的责任和任务,就是构建适合网络社会环境的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模式。这是极其艰巨的任务,用常规思维都无从思考,更不要说能够找到方法完成了。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勇于承担应尽的责任,敢于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决不能做擅找借口、坐享其成的懦夫,而要做善于创造、努力拼搏的智力勇士。未来的网络社会要靠我们创造,创造出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网络互联化新世界,也就是生命化的新世界,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追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前方的征途多么艰险,我们都要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前面已经指出,建立新知识体系的第一步,要完成对动态对象的表达和思考。按习惯或者思维定势,我们首选用词汇表达动态。这时会发现,可供我们选择的动词很有限。而且只能概略地表达动态现象,并不能表达动态的结构。这促使我们对认识方式和语言结构进行反思,发现我们常用的语言最适合处理具体的对象,对动态结构这种抽象的对象难以表达。进而选择一种目前最系统化的抽象语言——数学语言来表达动态结构。一般数学语言适用的前提是,表达的对象属性可数量化。这对物体对象是非常适用的,数学在造物工程中大展宏图证明了这一方面。而对于生命对象,许多属性是不可数量化的,这就限制了数学在生命领域的使用。将数学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效相比较,相距甚远,说明了一般数学的局限性。当然,数学一直在发展,现代数学对数量进行了否定,发展出了以群论为代表的,将结构作为思维对象的研究领域。这种结构领域正是我们研究生命所需要探索的领域,所以,现代数学思想对我们研究生命结构可以提供许多思维营养。
可以尝试采用现代数学工具表达生命结构,我们也看到在基因测序,生物大分子结构表达等方面,现代数学取得了许多成果。不过。现在还没有充分的理由能够说明或者证明,以数为基础的数学体系能够充分表达生命结构,特别是整体生命结构。以辩证思维逻辑推理:生命是物体的否定,表达生命的体系也应该是表达物体的体系的一种否定。进一步分析,生命来源于物体,但高于物体,与物体分属于两个层次。我们已经拥有了一种比物体更高层次的表达体系,就是以数量为基础的表达体系。以否定的思维我们可以推理出,还有一个以非数量为基础的表达体系,这种非数量就是动态。作个类似的比喻,“数”好比金子,在我们直接找不到金子时怎么办?可以去找金矿石,金矿石就好比是“态”。我们可以先去发现“态”的运动规律,找到“态”,再从“态”中提炼出“数”。在这种朴素的思维基础上,可以产生一种表达生命结构的策略:将象形思维中的“形”置换为“态”进行思维,发明一种象态语言,用这种语言表达生命结构。再找到象态语言与现代语言的接口,就可以吸收现代思维成果,发展生命体系,并将思维和研究成果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为人类服务。这样,就明确了探索生命结构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努力寻找或者创新可以表达动态体系的语言。为此,通过对现有语言体系的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将它们的共性结构进行扩展和优化,发明了一种表达动态对象的语言:象态语言。这种语言的名称是将象形语言中的“形”置换为“态”而得来的。表明思维方式是从象形语言传承的,思维对象是动态的。
用辩证思维所认识到的“态”,还是个内容模糊的整体概念,下一个任务是对“态”的内容进行认识。这就需要对“态”在生命中的存在形式进行考察、洞察和思维。我们知道,从物种大爆炸,到高级生命,再到智能生命,各种生命的形式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将所有的动物看作一体,称作整体生命。用形式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用象态语言表达整体生命,得到了一种象态语言的基础形式。将这种语言形式在诸如企业经营、产业构建等具体的实践中锤炼和优化,可以提炼出各种形式化表达的实践共性结构,也就是模式,为今后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象态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用形式化符号集表达动态平衡和循环体系的语言,对表达一般事物的变化具有普遍的意义。尝试用象态语言工具对各种思维对象进行表达和思维。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特别是一些用传统思维难以解决的难题,用象态思维就可能迎刃而解。
初步建构象态语言只是思考和探索网络社会的一个阶段成果,也可以说是为下一步深入探索网络社会的深层结构提供了一种思维工具。现代的主流人群所处的社会形态从某种角度说,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而西方文化的隐秘根源是数学,数学是西方文化与历史的制造场所。由此我们可以推理,未来的网络社会一定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根源一定是一种新型的抽象语言。所以,对象态语言这种适应网络环境的语言的尝试和探索是很有意义的。不过,不能沉醉于对形式化创造物的自我欣赏之中,而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思维成果,在为社会实践的服务中改善和发展创造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要顺应时代的召唤,满足社会的要求,让更多的人感悟到时代赋予的责任、社会迫切的需求,加入到共建和谐社会,也就是生命化的网络互联社会之中。“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生态文明是新观点和新概念,蕴含了两大任务——认识任务和实践任务,就是向我们提出了如何认识,以及怎样实践并实现生态文明的任务。象态语言将人类对生态的认识深度推进到数学层次,实现了对生态深层结构的形式化表达,并能够对具体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