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信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信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21 12: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人才的现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专业教学方式强化以培养实践能力课程体系以及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应用人才环节4个方面论述了黑龙江科技学院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实际措施及取得的经验。并指出今后仍需解决的一些问题,为同类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信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40-03

0 引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推动,信息的制作与传播成为了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在科研与工业农业发展中也逐渐涉及到很多复杂的计算,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进行计算,这就需要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数学、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的专业人才。正因为如此1998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原来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的基础上由信息科学、计算科学、运筹学与控制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一个新的复合型的理科专业并将专业定位为“主要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1]”。全国已有近400所高等院校注册开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已成为各高校十分热门的招生专业多数院校的办学目标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由于招生人数增长过快对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专业内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经验有限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应用型人才是和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2]。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是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要够用和实用,还要有后劲能为终身发展提供动力。黑龙江科技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模式定位为分层次教学与分类型培养相结合。通过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和建设高水平的实践基地等主要途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IT产业背景下的以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强为主要标志的应用型人才。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设与实践提出几点认识,希望通过讨论达到改善与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质量的目的。

1 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数学类专业课这种倾向更严重[3]。课程中没有突出实践环节的学习,以至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产生到底有什么用和怎么去用的疑问。而是仍然围绕着书本上的有限的几个问题开展,存在知识老化,不能够了解掌握在实际工作中所能解决的问题和技巧。专业学生的实践环境得不到保证,使得有些实践内容无法得到实现,导致实践教学在低水平徘徊,影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通用性,也要考虑到理科专业的特点突出优势和特色。为使实践教学体系能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色。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全国其他高校信计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的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4]是学生在校期间不能间断的教学过程。它与理论教学既是同一教学活动的两个侧面,也是同教学活动的两个环节。其核心思想是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素质。结合我校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的特点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逐步构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探讨分模块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以实验课为主体的试验教学模块。全院的计算机基础课全部在实验室教学以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主体的实践训练模块以开展数学建模、参加研究课题为主体的课外科研活动模块。并按教学层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同时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我们在对现有在编教师进行培养的同时引进优秀专业教师。这些专业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验选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奉献精神。这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在建设实验室、编写实验指导、准备实验设备等方面花费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精力。他们在专业课程中承担了相应的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和课程设计。实践证明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2 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吁新授课方式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其专业特点和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异于传统的教学本科人才培养方式,努力探索各种途径,既要重视课程体系的调整和课程内容的更新,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培养质量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在教学中倡导“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式单一性,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包括:①既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智能的培养;③既要传授前人累积的知识,也要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启发式适当减少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交流的时间给学生留下自己独立思考的余地。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更有效的获得知识并让学生逐渐学会了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引入了案例教学方式[5]比如“数学家建模”和“数学实验”。通过对具体建模案例的介绍与研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同时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灵活性。教师通过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采用导学与自学式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由于专业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涉及的专业知识多的特点,需要学生不断的掌握新的知识。在整个教学中体现现代教学理念,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角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宏观把握帮助学生进行细致及微观分析,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学式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方法。

3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应用人才

教学实习基地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环节[6]是社会检验教学的创新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试验基地。为此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专业发展、学生培养具有主要作用。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实习、实训教学落到实处。实习、实训教学是目前高校普遍遇到的难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学院积极探索与国内优秀大企业的深度校企合作从2005年,我们就开始探索与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教育的途径,逐步与哈尔滨海康软件公司、北京达内软件公司、大庆软件园等企业协作,建立校外学生实践基地。我们认为企业可以逐步实现承担学生的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任务。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提出将理论课程集中在前三年完成第四年为实习环节既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前两年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一年为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最后一年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将学生送到企业。即使企业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又可以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有一年的企业实践,学生虽然不能在实习企业就业仍然可以找到工作。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展了“3+1”教学模式的探索, 结合企业的工程项目和科研开发,通过实际动手参与,将部分专业课在现场学习,由高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最终完成毕业设计[7]。力求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运行机制的改革,使学生有较长的时间接受系统而完整的实践训练的机会,以达到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有不断开拓的思路。我们认为建设一批条件优良、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实践基地包括校内与校外,两者相互补充, 不能互相替代。要想方设法谋划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新思路。要积极拓展学生校外实践渠道。真正建立起“ 产学研”相结合的稳定的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在巩固已有各类实习基地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 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充分依托行业和地方,走“ 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真正建立起利益相关的紧密型校外实习园地。

4 结束语

就目前各校的专业建设情况来说,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课程没有适合的教材。虽然部分课程已经开始编写校内教材,但是教材的成熟尚需时间;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度不高。很多企业将该专业混同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加之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就业率仍然不能有效提升;专业的学习难度大于其他专业,还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活动要在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继续探讨和研究。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提高该专业的声誉和就业率以期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与统计学委员会数学分类指导委员会.关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办学现状与专业建设相关问题报告[J].大学数学,2003,19(1):1-4.

[2]许峰,方贤文,许志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70-73.

[3]阻力,张晓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构 [J].长春大学学报,2012,(12):1577-1579.

[4]冯建中,何先平.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3):404-405.

[5]薛长虹.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方式探讨[J].大学数学,2007(4):141-143.

[6]肖侠.大学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158-160.

[7]谢海英,杨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及改革研究[J].大学数学,2012,(8):22-24.

推荐访问:探讨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