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以便为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及进行有效的干预提供依据与新思路。方法 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抽取932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及总分差异显著,贫困生生活压力比非贫困生大,主要的应激事件是经济困难、学习压力、人际关系、适应、就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方面。
【关键词】 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健康
The Relationship Study of Mental Health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 of Yunnan. Li Rui. Teacher Educational College of Honghe University, Yunnan Mengzi 6611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We conducted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life stress events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 of Yunnan,to provide som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 Methods To choose 932 college students from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 of Yunnan randomly and measure them with SCL-90 and life stress events scale.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between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and non-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and its factors. The life stress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is obviously stronger than the non-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The main life stress events are economic problem,heavy learning stress, communication stress, adoption and obtain employinent stress. The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life stress event i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is obviously low in Nationality Area of Yunnan. The main mental problems of 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are obsessive sensitivity, depression, worry, psychosis, et al.
【Key words】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Impoverished Undergraduates; Life stress events; Mental health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随着经济体制、高教管理体制、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贫困生的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围绕这一问题近年来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多数结果表明,现阶段的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较之其他学生高[1-6]。20世纪30年代Philip提出应激概念以来,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2]。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学者纷纷编制量表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事件及其心理健康等相关的因素进行研究。但纵观近年的研究,多针对全国普通地区的大学贫困生人群,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地,而对“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的研究较少。在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生较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哪些生活事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为此,我们试图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有关调查量表,对边疆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生活事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探明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影响较大的应激生活事件有哪些即压力源及他们的反应强度如何,心理健康情况怎样?以便防患于未然,尽量消除不良应激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维护及进行有效的干预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云南省包括昆明市4所大学及云南各地区、自治州的本科院校4所大学共8所大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250份,收回有效问卷932份。其中贫困学生508人(以申请贫困补助的学生为准),非贫困学生424,少数民族学生212人,包括哈呢族、彝族、壮族、白族、回族、傈僳族、苗族、傣族瑶、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学生。
1.2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刘贤臣等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童表》(ASLEC)(原量表由27项负性生活事件组成)[1],在近1年内已经发生的应激性事件的记分为5点式记分,没有发生过为(0)、已发生过但没有影响(1分)、轻度(2分)、中度(3)、重度(4)、极重(5),该量表经测试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采用国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eklist 90 SCL-90)[1],该量表从无到严重为1~5级评分。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根据说明,采用单项因子分≥3分即为检出标准,单项因子分超过这一标准,即可认为被试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3]。采用随机无记名团体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
1.3 数据统计 在SPSS 10.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 结 果
2.1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本次测试的贫困学生在所有项目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其中总均分1.75±0.57,与全国常模1.44±0.43的均值相比,t=15.82(P<0.01),差异显著。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生(508人)心理健康人数为401人,占贫困生总人数的79.8%,不健康的人数(107人)占贫困生的21.06%,占总人数的11.78%,而非贫困生(422人)的不健康人数53人占非贫困生的12.56%,占总人数的5.28%。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1.75±0.57,非贫困学生总均分1.63±0.44,t=3.70(P<0.01),差异十分显著。贫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9个因子除敌对因子之外,贫困学生在其余各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贫困学生,且差异显著(见表1)。
2.2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应激性事件 从贫困生看:27项应激事件强度在轻度以上的事件依次为:家庭经济困难2.65→学习负担重2.26→考试失败2.24→就业压力2.23。非贫困生为:就业压力2.23→考试失败2.17→学习负担重2.12。在被人歧视和冷遇、长期远离家人、学习负担、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矛盾、预选落空项上两组t检验差异显著和极显著。(P<0.05,P<0.001,且在几项上贫困生的应激强度高于非贫困生)。从27项的6个因子看,对贫困生影响最大最广的问题首先都是学习问题,然后是人际关系问题,再其次是健康与适应问题等。受惩罚因素对他们几乎够不成压力。贫困生的各因子均分皆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生这6个因子的应激强度较非贫困强。贫困生的学习压力、健康与适应问题因子差异显著(见表2)。
2.3 贫困大学生不同健康水平组生活事件比较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组与心理不健康组的生活事件的各项因子经t检验,差异均极显著(P<0.001),且不健康组的均分均高于健康组,说明生活事件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的影响更大(见表3)。
2.4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 贫困生SCL-90各因子与生活事件各因子之间经pearson相关分析,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见表4),说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生活事件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生活事件出现的频度和强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见表4)。而且与心理健康总分相关较高的事件为健康与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敏感、学习压力等。
3 讨 论
3.1 研究结果表明 在本研究随机取样的前提下,存在经济窘迫情况的学生比例高达54.6%,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非贫困生低。这与使用同一量表的李海星、李艳红、陈琴、吴远等的研究与使用不同量表沈永键、张建卫等的研究基本一致[4-9],贫困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占总大学生的11.78%,占总贫困大学生的21.5%,与非贫困大学生有显著的差异。这一比例与同类研究相比差别不太大[10],与全国的常模有较大差异。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这与内地的研究基本相同[10],但内地对贫困生的研究主要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因子与非贫困生有显著差异,而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除敌对因子外,其他各因子与非贫困生均有显著的差异。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应该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不仅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健全并完善现有的助学贷款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助学岗位和机会[3],更要给与一定的心理辅导和励志教育,多树立逆境成材的榜样,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健康成长。在心理干预以及心理疾病防控力量较为薄弱的学校(例如本研究取样的几所地方高校),完全可以考虑将有限的资源更多的倾向这类学生,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2 从27项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看 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负担重、考试失败和不理想、就业是影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的主要的生活事件,按生活事件的6个因子主要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健康与适应问题等,这与张建卫、陈琴等的研究基本一致[4,5]。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事件调查项第27项,即有其它事件请说明:73.8%的贫困生写道:就业问题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在中度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占到贫困生的38%。就业的压力项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经检验t差异显著(71.8%的大学生认为就业问题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压力影响在中度以上的大学生占到45.5%。说明就业的压力已经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的压力事件。量表应该给以一定的修订)。47.2%的贫困生谈到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被别人看不起,24.8%的认为已对他们造成较大影响,68.2%贫困生谈到不被同学理解或被同学看不起。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组与不健康组面对的生活事件基本一致,但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强度差异都非常显著,特别在学习压力、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就业方面极其显著,不健康组比健康组的反应更强烈。贫困大学生们非常明确他们的学习任务与责任,害怕学业失败而产生较强的压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由于经济的困难导致他们心理较脆弱、敏感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容易孤僻,他们比非贫困生更害怕受到别人的歧视与冷遇,适应比非贫困生难,他们怕被人歧视与冷遇、怕找不到工作。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们不愿意或不知道怎样与同学交往,他们有时会把别人的关心看成为歧视。家庭经济困难、学习负担重、考试失败、预期落空、家庭矛盾方面的体验比非贫困生更深刻、强烈。这应该引起教师高度注意。多给以一定的就业指导,给以他们较多的人文关怀,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能节省的费用尽量替他们节省,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3.3 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各类生活压力事件与SCL-90总水平及9个因子的相关程度非常高。相关程度较高的依次是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贫困大学生由于受经济困难的影响使得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成了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难于适应环境,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到了学习上,希望能在学习上超过别人,所以很怕学习上的失败而造成了心理压力,一方面学校社会要多关心、帮助他们,多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学习上的成功,也要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往,教给他们人际交往技巧,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伤害自尊心,要注意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在学校开展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防止大学生物质消费上的互相攀比,以缓解由此而引起的过度焦虑感、无助感、自卑感等心理,避免他们对社会、同学产生敌意和对立行为。
4 参考文献
[1]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增刊):106-108
[2]Phillip L·Rice著,石林,等译.压力与健康(M).第1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45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手册(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李海星.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6):424
[5]李艳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2,18(9):566-567
[6]沈永键,杜文车,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618-620
[7]陈琴,丁霞,等.贫困生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7):609-611
[8]吴远,邰水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南通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21(4):33-36
[8]张建卫,刘玉新.特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61
[9]胡发稳,李丽菊,等.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贫困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点分析.中国健康杂志,2006,14(3):261-263
[10]杜松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06,10(3):35-38
(收稿时间:200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