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提升高职助产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路径探讨

提升高职助产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21 20:45:02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和分析凝析出助产专业社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为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服务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会服务;助产;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265-02

一、引言

高职专业社会服务是指除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外,利用专业自身优势直接参与社会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1];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质和使命[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以服务为宗旨,重视和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力,要紧贴地方发展和需要的实际,打造宽基础、精品牌的服务体系。”同时,社会服务能力也是衡量高职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而设置,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其专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鲜明的职业性[3]、开放性和实践性特征。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及新合作医疗的开展,助产工作领域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甚至家庭。近年来,随着妇女对生殖健康认识的提高,“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母婴服务模式的转变、优质护理服务理念的推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大了社会对助产服务的需求。

二、助产专业社会服务现状

我校助产专业是2010年由原来的中职并入,自2012年起開始招收三年制高职助产专业学生;本专业实验及实训室共39个,面积6800m2;专业实训仪器总值1000多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88台;专职教师15名,兼职教师5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2人;已建立本地县、市级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院实习基地30余个,近三年来,助产专业教学团队与市卫计委联合,利用助产护理实训基地为黄冈市助产服务人员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和考核,开展了全市助产服务人员培训、乡医培训、社区护士、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等培训人次超过800余人;与市人社局联合培训“育婴师”、“妇幼保健员”等,通过率达100%;但我校高职助产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任务较重,教师担负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在社会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面上仍存在不足。

1.社会服务意识薄弱。我校助产专业从管理者到教师,社会服务意识都比较薄弱;学院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教学效果上,对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在社会服务上投入资源不够;教师对与社会团体、妇幼保健机构打交道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参与到本地区的助产专业服务中去。

2.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第一,社会服务缺乏系统性。学院在社会服务的管理组织、激励机制的制订、校企合作平台的开拓、专业教师的培训、学生的社会实践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二,社会服务项目少。面对社会需求,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少,目前我院助产专业主要提供妇幼卫生人才的培养,而在其他方面的直接服务则比较少。第三,专业教师直接服务社区、家庭母婴保健方面的能力还存在不足。我院助产专业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校临床和护理专业毕业生,来自临床、母婴保健行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对妇幼行业了解不够深入,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这样的师资结构,增加了助产专业服务社会工作的困难。第四,社会引领效应差。目前,助产专业对临床助产专项服务岗位培训的熟悉程度不够,在开展产科产时专项服务(无痛分娩、“导乐”分娩等)和围产特护服务时尤为明显;而对行业前沿资讯不熟悉,就不可能引领助产专业的发展。

3.社会服务对象狭隘。目前,我院助产专业社会服务主要对象是黄冈市助产、护理等卫生系统技术人员,为她们提供培训服务。实际上,助产专业服务的对象远远不止这些。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广大育龄妇女及其家庭对生殖健康/优生优育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许多孕、产妇对产前、产时、产后及新生儿的照顾上有着诸多问题;需要专业的支持和帮助;除了孕、产妇之外,母婴保健社会机构也是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服务的对象,这些服务机构也需要在专业技术上得到更大支持;另外,月嫂市场需求的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待业人员等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服务的潜在对象。

4.社会服务的保障机制不健全。服务社会需要有良好的专业服务平台,助产专业社会服务质量取决于服务平台的建设,而服务平台的建设有赖于制度的保障;目前,针对妇幼保健院、母婴保健等社会服务机构,助产专业还未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平台;在人、财、物的支持程度上,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在针对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上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培养制度。

三、提升助产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

1.服务平台建设层面。社会服务平台作为专业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可以架起助产专业和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助产专业可在地方卫计委的支持下,利用自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助产专业校企(院)合作协会,依托已有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积极与省市内各级综合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母婴服务中心等助产相关服务机构合作,搭建“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母婴保健机构——助产专业校企(院)合作协会——助产教育专业”的助产专业为主导的三位一体的社会服务平台。孕妇、家庭、母婴保健机构等可以通过助产专业校企(院)合作协会提出服务要求,助产专业通过助产专业校企(院)合作协会向服务对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有效满足双方各自的需要。

2.资源扩展层面。助产专业可利用已有的实验、实训室及相关的专业实训仪器,进一步完善“院校一体化、能力综合化、基地真实化、资源社会化”的培训基地建设,利用基地资源与行业联合开展本地区助产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及相关社会职业培训(如月嫂、生殖健康咨询师等),建成母婴保健培训中心;与行业企业合作,筹建“月子服务中心”、“新生儿洗浴、抚触中心”、“产后盆底康复室”等产后母婴保健项目,拓展专业社会服务功能。

3.能力建设层面。人力资源是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能力要素[4],专业教师和助产专业学生都是高职院校主要人力资源,只有提高师生的专业能力才能提高助产专业服务能力。对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助产专业教师一方面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到月子中心、新生儿洗浴、抚触中心进行顶岗实践;另一方面可通过到省级综合性医院妇产科进修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每位老师的双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第二,加强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建设。在与企业合作进行社会服务过程中选拔兼职教师作为团队成员,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促进教师服务能力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学生主导的社区实践活动、参与社区合作研究项目等途径实现,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一方面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在校所学的技能,又可从实践中学习到新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

4.制度保障层面。制定科学、系统的社会服务计划,保障社会服务的有序进行。在激励机制方面,可设立社会服务效益奖作为教师服务社会的奖励机制,还可以将参加企业实践经历作为新进专业教师和专业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将专业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社会服务等按一定比例计算成工作量,作为晋职晋级、职称评聘及相应奖励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范越龙.加强高职财金类专业社会服务功能的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4):40-42.

[2]王晓华.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3):16-21.

[3]詹先明.加强职业建设: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的关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96-99.

[4]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9):83-85.

推荐访问:助产 高职 路径 社会服务 探讨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