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祥云县农业生产中农资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祥云县农业生产中农资投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发布时间:2022-10-22 08: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介绍祥云县农业生产中农资投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为提高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资投入;现状;应对措施;云南祥云

中图分类号 S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28-02

21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部分农民过分追求眼前利益从而忽视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循环系统,导致人为因素的自然灾害加重。为了保护好农业自然环境,应对农资投入进行控制。现对祥云县农业生产中的农资投入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1 祥云县农业生产中农资投入存在的问题

1.1 化肥偏施、重施现象突出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从20世纪初研发并生产出将无机物化合成农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应用于农业生产约100年以来,全世界农作物产量不断随着化肥推广面积的扩大而增加,特别是尿素的批量生产,加速了化肥的推广应用。建国初期,祥云县粮食总产量约5万t,2012年达到194 352 t,增长144 352 t,增幅288.7%,粮食增产虽有农艺措施的提高,水利设施的改善,但化学肥料在农业增产中至少有50%的功劳。20世纪50年代初期祥云县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仅为5 t,以农作物种植面积计算,用量仅为1.5 kg/hm2,2012年全县作物播种面积45 630.07 hm2,施用的化肥总量为54 743 t,用量达1 199.7 kg/hm2,施用量增加798.8倍。广大农户对化肥的认识,也从不知到知再到误知,在生产上从开始不愿用化肥,尝到甜头后则与传统的农家肥结合,再到农家肥结合合理施用,最后发展到乱用及不用农家肥,基本只施用化肥,形成所谓的“卫生田”,导致农田生态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1-2]。

1.1.1 水源、空气的污染。化肥肥效高,用量少,施用方便,部分农民不愿花大力气施用农家肥,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焚烧,焚烧秸秆与随意丢弃的粪草、垃圾、污泥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亚氯化氮等,污染了空气,后者滋生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机氮也对环境构成威胁。农田不合理施用的超量化肥,经雨水、灌溉水流失渗透到地下或水库(塘),使水体富营养化,加上城市污水,使得水质更加恶化,一些水生植物及低等生物,如藻类、水葫芦得以大量繁殖,达到污染水源、污染空气的恶劣程度。

1.1.2 农产品质量下降。众所周知,单一施用化肥的稻谷香气不浓、味淡、缺乏黏性,蔬菜则纤维多,不易软化,瓜果不甜;而施用腐熟农家肥后生产出来的蔬菜、粮食、瓜果则味纯正芳香、甜美。因为经过腐熟的农家肥,有作物生长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有平衡供肥刺激生长以及促进土壤微生物繁殖,改良土壤等多种功能,过多施用化肥必然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1.1.3 土壤酸、碱化程度加重。多数农作物喜欢中性偏酸的土壤,pH值以6.0~7.5较为适宜。祥云县大多数土壤基本适合农作物种植要求,但有些化学肥料含有酸碱反应或施入土壤中经作物吸收利用后呈现出酸碱反应。前者为化学性质,如过磷酸钙就是化学酸性肥料,而碳酸钾则是化学碱性肥料;后者为生理性质,如氯化钾、硫酸铵为生理酸性肥料,而硝酸钠则为生理碱性肥料,长期施用这类化肥就会破坏土壤酸碱性质,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1.1.4 有害物质增加。大量施用氮素肥料,硝酸盐在土壤以及人体中通过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体是十分有害的,在血液中与血色素结合,会使血液丧失运输氧气的功能,严重时造成窒息甚至死亡,更有害的是亚硝酸盐能直接诱发癌症[3]。

1.1.5 有机质减少,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肥大量损失。所谓的土壤团粒结构,是土粒与有机质分解后形成的腐植质胶体结合而成的1~10 mm的圆形土粒结构,这种结构耐压、耐泡、不易松碎,有良好的保水、通气、保肥能力,且利于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而且腐植质中的腐植酸本身就会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有稳定的供肥能力。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高产、稳产的基础,如果偏施化肥后,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农熟肥投入量减少,土壤板结,结构破坏,水分易于蒸发,肥分易于流失,加之土壤中微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有机质营养、水分、空气等缺乏,有益微生物群落衰亡,分解能力无法发挥,这样的土壤没有支持稳定增产的能力,长期下去,土壤会出现贫瘠化,良田会变成坏田[4-5]。

1.1.6 加重病虫、草害的危害。农作物机体内需要维持正常的碳、氮比例,这样农作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广大农户一般追求株茂、叶绿而大量施用氮素化肥(如尿素),导致植物体内水溶性氮素增加,破坏了植物的正常新陈代谢,产生泡呛、荫蔽,导致形成稻瘟、白粉、霜霉以及蚜虫、飞虱等病虫害大量发生,加重损失程度。

1.1.7 限制农作物持续增产。在大面积施用化肥中,会出现肥力递减现象,即单一增施某种肥料元素,增产到一定程度后,再增施肥料,产量(品质)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因为农作物也和动物生长一样需要多种营养以均衡,化肥营养成分单一,偏施单一化肥养分不全,必然妨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影响产量持续增加。

1.2 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农业环境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祥云县农药用量从1950年的1 t增加到2012年的524 t,2012年平均农田农药施用量达19.65 kg/hm2,农户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片面要求快速见效(如:氧化乐果、对硫磷(1605)、甲拌磷(3911)、内吸磷(1059)、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不仅在大面积上应用,而且单位面积上用量越来越多、浓度越来越高,造成农业环境污染,对人体危害加大。

1.2.1 直接造成毒害。农药的毒性有一个有效期,各种农药的残留期不一样,蔬菜施药以后,一定时间内不能采食,个别农户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喷药后即收获上市,消费者食后会发生中毒现象;在桑树的病虫害防治上不能合理用药,采用带毒的桑叶喂蚕,会立即使蚕产生中毒;高毒农药进入水源同样也会使人、动物中毒死亡[6]。

1.2.2 引发致癌、致残、致畸。化学农药进入生物体还有慢性中毒的毒效,通过累积性中毒在人体内逐渐积累会引发癌症,伤害神经机体,还会渗透到人的生殖系统,伤害生理功能,甚至使胎儿畸形。

1.2.3 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农产品价值。国外对优质无害化农产品需求量大,农产品一经供应国外市场就会价值倍增,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但进入国外市场的农产品必须确保质量安全符合检测标准,一旦不达标,有可能就地销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2.4 添加剂影响健康。广大消费者都不仅满足于数量上的要求,更注重质量上的等次,比如对饲料养殖的猪、鸡等总是心有顾虑,就连农民自家食用的猪都只喂粮食,而把用饲料养的牲畜销往市场,部分不法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把瘦肉精、促生长素、尿素等作为添加剂混入浓缩饲料,这类有害物质残留于猪、鸡等进入人体,有可能会引起病变。

1.3 白色污染使农田生态环境恶化

塑料薄膜覆盖技术,中国1978年从日本引进,通过试验、示范成功后在全国多种农作物上推广应用,推广面积相当大,祥云县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首先应用于水稻育秧,防止低温造成烂秧,以后逐步推广用于旱地覆盖,据统计,截至2012年,祥云县当年农用薄膜使用量为 1 275 t,地膜覆盖面积11 295.33 hm2。

目前,祥云县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为普通聚乙烯超薄塑料膜,虽然具有增温保湿作用,但是它们在土壤中不能降解,长期残存的薄膜会隔断土层,阻止空气水分流通,导致农作物根系无法自由扩展,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业生产用膜加上乱丢弃的生活塑料袋,每年进入农田环境的塑料薄膜数量相当大,如果不在使用过程中有效地加以清除,逐年积累,必定会破坏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直至绝收,也给周圍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

1.4 工业“三废”危害农业环境,对生产、健康构成威胁

近年来,祥云县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对农业生产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废气中的CO2、CO、SO2、粉尘;废水、废渣中的汞、砷、铅、镉、铬等重金属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都对农作物、人、畜等造成伤害。所以在要求工业发展的同时,必须进行“三废”的治理,争取工业、农业的发展步入一个良性的轨道。

2 应对措施

2.1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能量合理流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求得解决,先入为主是最好的发展,发展的同时要保护好农业环境。

2.1.1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旨在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有针对性地根据作物需求养分的种类和数量加以补充,其目的是实现各种养分的平衡供应,达到减少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以土壤测试及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养分肥料的施用数量、时期和方法,最终使农产品品质得以改善,劳力得以节省。

2.1.2 提倡增施腐熟有机肥。引导广大农户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畜禽粪便、脱水污泥、河底淤泥、树枝(叶)、作物秸杆等富含有机质的废弃物经发酵一段时间后施入土壤中,逐步对土壤物理性状增加改良不会形成盐碱地,同时也提供作物生长的部分养分,而且也对有机废弃物进行了处理,形成了生态循环产业,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2 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监控与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

2.2.1 加大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监管力度。加强市场监管,对农药、种子、肥料等农资市场秩序加以规范和整顿,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建立生产资料进货、销售台帐登记制度,特别是对蔬菜、水果的农药使用。

2.2.2 加大对违法违禁生产、销售和使用行为的惩处力度。提倡采用生物措施来控制病虫害,如喷施生物农药、推广秸秆还田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栽培及家禽家畜饲养中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的投入,营造合理安全使用农业生产资料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对于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有害农业生产资料者,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3 加大宣传力度

2.3.1 高度重视舆论宣传。深入广泛地通过各种形式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和个人宣传农产品安全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标准知识,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品科学使用等内容,增强他们的质量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质量安全观念,提高种—养—加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2.3.2 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加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将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等纳入培训内容;帮助农民引进抗性强,优质高产的良种。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料,鼓励农民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农业科技人员要搞好病虫测报及综合防治的指导工作。

2.4 推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围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2.4.1 围绕市场准入关,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配送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抽查和查验。在这些场所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点,配置专用检测仪器,配备专门检测人员,用以开展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检测。

2.4.2 推进追溯和承诺制度。要按照基地→生产→销售的每一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产地编码管理,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2.4.3 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建立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综合示范区,强化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应用,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技术普及与推广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国家现有农产品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并相应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运的标准化水平。

2.4.4 要积极实施农产品名片战略,争创名牌产品。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大力发展顺应形式的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培育一批新的名牌,实现名牌效益,鼓励相应企业进入超市开辟销售专区,引导群众消费无公害农产品。

3 参考文献

[1] 孙林.世界农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张丽丽.关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6):233-234.

[3] 彭涛.农民增收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2010(8):6-7.

[4] 刘玮.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J].经济研究导刊,2008(14):70-71.

[5] 刘玉凯.整治农业生态环境刻不容缓[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2):47-49.

[6] 马爱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祥云县 农资 农业生产 应对措施 投入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