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郝小江:与植物对话,聆听草木之声

郝小江:与植物对话,聆听草木之声

发布时间:2022-10-22 0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介绍:郝小江,山西省沁源县人,1951年7月出生于重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化学系并留校任教;1982~1985年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并获理学硕士学位;1986~1990年在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并获药学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昆明植物所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2005年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常务副所长、所长、首届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2016年兼任貴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主任。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6年入选国家跨世纪人才(第一、二层次),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先后获得2003、2009、2013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区域创新)。主要从事植物天然产物和化学生物学研究,涉及天然产物结构、结构修饰、化学合成、生物活性、生态效应、作用机制等研究。通过合作先后主持国家1035专项、863专题、973课题、中科院九五和十五重大专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15项,在SCI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40余篇,获PCT国际专利授权2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件。作为第一主持人的1.1类抗老年痴呆新药芬克罗酮进入二期临床评价。

植物,集天地之精华,蕴藏着地球的密码。要解开这些密码,还得是位“懂”植物的人。而郝小江就是这么一位,能与植物“对话”,能“懂”草木之声的人。

1951年7月,郝小江出生在山城重庆。1973年通过工农兵学员考试,进入了贵州大学化学系学习。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彼时,上海有机研究所与贵州大学正联合组建植物新资源团队搞昆虫蜕皮激素的研究。郝小江幸运成为了这个团队中的一员,从此走进了“植物王国”,迷上了植物化学。

如果说贵州大学为郝小江打开了一扇窗,那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则为他敞开了一扇门。1982年,他进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攻读硕士学位。在昆明植物所郝正好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并开启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植物化学研究。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理念,郝小江被派到日本京都大学学习,学的是植物中化学成分的全合成。郝小江表示,那时的京都大学在国际上非常有名,学这个专业也是我们国内急需的。虽然当时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科研条件在国内算够好的,有核磁共振波谱仪,能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化合物的结构。但到了日本后,郝小江还是感觉差距很大,开始半年多很不顺利,压力很大,真正体会到从传统有机合成到植物化学,再到不对称合成是一个不小的跨越。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0年郝小江获得了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他说当时诱惑很多,有朋友相约去美国,而他不忘初心、毅然坐上了回国的飞机,把学到的先进技术带回祖国。

学成归来的郝小江,在科研领域一路披荆斩棘。从1991年起,郝小江先后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植物化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昆明植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植物化学开放实验室主任,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从1998年起,他先后组织申报并建设了“西南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发展基地”“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以及“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30年时间,郝小江和他的团队先后研究了200余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离鉴定植物化学成分4800余个,发现新天然产物1400余个,在抗肿瘤、抗病毒和神经保护等活性天然产物的分离鉴定、结构优化与合成研究中,发现9类特异性调控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抗脑缺血生物碱、抗稻瘟菌吲哚生物碱、抗肿瘤生物碱及其二萜、抗甲病毒C21-甾体、化学激活剂吲哚酮、广谱抗病毒生物碱等研究成果均属原创性发现。在SCI源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40余篇,他引5000余次;2件PCT国际专利获得授权,24件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并于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但是,取得这些成就并非一帆风顺,科研路上困难不少。郝小江在日本做合成的时候,将近一步反应做了七八十次还没有成功,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在突破之后发现,理论和实践有时候不是完全平行的。

回顾四十余年的科研历程,郝小江表示,失败是科研人员必经的坎坷,一开始很难,老失败,不断调整思路和方法,积累够了,突然就成功了。但是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新的成功,波折依然不少,不太可能一帆风顺。郝小江当过知青、当过工人,他说遇到困难后,回想自己之前受到的磨难,眼前的困难就不算什么了。

而作为一名老师,郝小江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到培养学生中。目前总共培养了100多位研究生。对于生源,郝小江认为昆明、贵州生源不是太好,但只要好好学习,不怕基础差。

培养学生时,郝小江看重的是“真”“实”二字,不要夸夸其谈,不能做假。在研究课题设置上,郝小江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喜欢先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再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他说,只有学生感兴趣、想做,才会主动研究,如果被动选择,那么效果非常不好。

从事研究工作四十余年,郝小江说:“我喜欢做探索性研究,不喜欢走老路。我希望我的学生和团队能有新的思路和方法,把植物化学研究做得更好。”(编辑/任伟)

推荐访问:之声 草木 聆听 对话 植物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