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用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7.5%氯氟·啶虫脒微乳剂、20%联苯·三唑磷微乳剂、22%氯氟·噻虫微囊悬浮-悬浮剂、25%氰戊·乐果乳油、30%氰戊·辛硫磷乳油6种对小麦穗蚜有防治作用的杀虫剂进行试验,比较不同药剂对小麦穗蚜的防效。结果表明:6种复配杀虫剂对小麦穗蚜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从对小麦穗蚜的持效性和长效性看,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7.5%氯氟·啶虫脒微乳剂和22%氯氟·噻虫微囊悬浮-悬浮剂为首选用药;药后15 d,20%联苯·三唑磷微乳剂、25%氰戊·乐果乳油和30%氰戊·辛硫磷乳油对小麦穗蚜的防效明显下降,但这3种药剂可作为小麦穗蚜防治的补充药剂。
关键词 小麦穗蚜;复配杀虫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08-02
小麦蚜虫俗称油虫、腻虫、蜜虫,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小麦穗蚜(FusaHum ga.i.raminearum)在全世界普遍发生,阜阳市颍泉区近几年来小麦穗蚜发生的频率较高,危害较严重,对小麦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寻找出适合我区小麦穗蚜防治较好的药剂,以利于指导农业生产,笔者于2015年比较了6种复配杀虫剂对小麦穗蚜的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颍泉区中市办事处中北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田进行,试验地为砂姜黑土,肥力中等,土壤pH值7.53,有机质含量16.84%。于2014年10月15日播种,播量12 kg/hm2。前茬作物为玉米,试验地小麦长势整齐一致,水肥管理及其他栽培条件一致,试验地管理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相一致。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市售,下同)、7.5%氯氟·啶虫脒微乳剂(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联苯·三唑磷微乳剂(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2%氯氟·噻虫微囊悬浮-悬浮剂(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25%氰戊·乐果乳油(成都观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30%氰戊·辛硫磷乳油(南京南农农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供试作物:小麦,品种为周麦27。试验对象:小麦穗蚜。施药器械:市下牌SX-LK16升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扇形喷头,流量0.6 L/min,工作压力0.2~0.3 MPa,喷片孔径为0.9 mm。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为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39.375 g/hm2(A)、7.5%氯氟·啶虫脒微乳剂45 g/hm2(B)、20%联苯·三唑磷微乳剂90 g/hm2(C)、22%氯氟·噻虫微囊悬浮-悬浮剂33 g/hm2(D)、25%氰戊·乐果乳油112.5 g/hm2(E)、30%氰戊·辛硫磷乳油157.50 g/hm2(F),以为空白作对照(CK)。4次重复,小区间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5 m2。
1.4 试验方法
试验药剂用移液管量取施药的剂量,采用二次稀释法,加入规定的水量,搅匀后进行叶面喷雾。药液喷施量为675 L/hm2,按各小区面积计算喷施的药液量,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施药时间在于4月24日上午施药1次,施药时小麦处扬花初期(扬花株率为5%)。施药时力求均匀周到[1-3]。
4月24日施药当天为多云,东南风微风,气温15~24 ℃,平均19.5 ℃,相对湿度68%,施药后24 h无降雨。整个试验期间,降雨量为17 mm,降雨日为3 d。
1.5 调查方法
4月24日施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 d(4月25日)第1次调查,药后3 d(4月27日)第2次调查,药后7 d(5月1日)第3次调查,药后15 d(5月9日)第4次调查,药后20 d(5月14日)第5次调查,共调查6次。
每个处理区调查5点,每点固定调查5穗,调查固定穗上的蚜虫头数。施药前各处理区的百株蚜虫基数不得少于500头。计算公式如下[4-6]:
虫口减退率(%)=×100
防治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6种试验药剂喷药后1、3、7、15、20 d田间观察表明,各药剂处理区周麦27生长均表现正常,表明各试验药剂对小麦的生长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较好。
2.2 对小麦穗蚜的防治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6种复配杀虫剂对小麦穗蚜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 d,处理A、C、D、E、F对小麦穗蚜的防效均在90%以上,均极显著高于处理B;药后3 d,处理A、C、D、E、F对小麦穗蚜的防效均在94%以上,均极显著高于处理B;药后7 d,6种复配杀虫剂对小麦穗蚜的防治效果均在99%以上;药后15 d,处理A、B、D对小麦穗蚜的防效在99%以上,处理C、E的防效在92%以上,与上述3个处理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F防效在89%以下;药后20 d,处理A、B、D对小麦穗蚜的防效仍在91%以上,其他3个处理防效均在78%以下。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6种复配杀虫剂对小麦穗蚜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均可作为防治小麦穗蚜用药。从对小麦穗蚜的速效性、持效性和长效性看,7.5%氯氟·吡虫啉悬浮剂和22%氯氟·噻虫微囊悬浮-悬浮剂为首选用药;药后15 d后,20%联苯·三唑磷微乳剂、25%氰戊·乐果乳油和30%氰戊·辛硫磷乳油对小麦穗蚜的防效明显下降,说明这3种药剂对小麦穗蚜的持效性和长效性均较差,但可作为小麦穗蚜防治的补充药剂。建议生产上不同药剂轮换使用,以免上述药剂对小麦穗蚜较快产生抗性。
试验药剂25%氰戊·乐果乳油和30%氰戊·辛硫磷乳油均为乳油产品,且防治小麦蚜虫田间使用量较高,对环境污染较重,在农业生产中尽量少用。
药后3 d,7.5%氯氟·啶虫脒微乳剂药剂对小麦穗蚜防效在90%以下,可能是试验时气温在25 ℃以下,该药剂中的啶虫脒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致。
4 参考文献
[1] 罗兰,李新杰,袁忠林.5种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14,53(10):756-758.
[2]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79部分: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GB/T 17980.79-200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3] 黄国洋.农药试验技术与评价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 昊崇行,侯平军,冯青军,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5):65-67.
[5] 尹绍忠,侯平军,赵怀双,等.不同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的防效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26-29.
[6] 朱坤余,张福远,安媛媛,等.几种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试验研究 [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