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Eva Sternfeld博士是自然之友的老朋友。到2008年,作为德国的CIM专家,她已经在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从事了将近八年的环境教育工作。此外她还花了大量精力举办涉及各类环境议题的讲座。并出版了许多开阔环境工作者视野的读物,比如关于有机农业的《北京有机食品消费者指南》等。目前Eva博士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工作,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与科技哲学研究。这篇文章是为美国的环保机构Food & Water Watch而编撰的,于2009年4月在中国农业与乡村发展的欧洲会议上发表。以下是在原文基础之上的编译。
中国农业的崛起
直到20世纪中叶,中国传统的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仍旧很流行。很多偏僻乡村,贫苦农民无法负担农用化学品的开支,这一现象至今仍出现在一些穷僻的地区。然而,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大部分农作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绿色革命”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改良了灌溉系统、引入了高产的杂交优良品种,并大大增加了农用化学品的使用。这一切都使得农产品产量大增,从而保证为众多的人口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那时,批评家是沉默的。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化肥使用国。在不足世界耕地面积十分之一的土地上,中国农民施用含氮化肥总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仅仅五年,中国的国内化肥总产量就从2002年的3790万吨一跃增长为2007年的5200万吨。同期,国内化肥消费量也从4330万吨增长为5100万吨。中国不仅是化肥的最大消费者,同时还是使用农药杀虫剂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作为农药杀虫剂的使用大户,中国每年平均消耗大约30万吨。
然而。农业的突飞猛进却让中国在环境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集约化的工业化农业生产造成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大量流失,从而损害了土壤的自然肥力,也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此外,据估计,超过600种鼠类和昆虫已经对农药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虽然,许多国家在多年前就开始禁止使用一些剧毒的农药杀虫剂,比如DDT,但是中国仍然生产使用。目前,中国的土壤、海产品和茶叶中仍旧可以检出DDT的残留物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大量化学制剂,已成为中国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农业化学品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每一年都有成百上千的人因为杀虫剂中毒、食物中毒的案例也层出不穷。2008年报道显示,超过30万的儿童在食用了含有三聚氰胺的有毒奶粉后严重致病。有毒食品的频频曝光,再加上因在出口欧盟、美国和日本的食品中检出高农药和抗菌素残留而引发的更严苛的进口限制政策,引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
与发达工业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机食品产业的飞速发展相比,中国制造的有机食品的发展规模仍然很小。当然,这一发展引发了巨大转变,使得有机食品从高价格、只满足小众市场的特殊食品,开始过渡为大规模生产的、供应超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的有机农产品。作为一个拥有整片大陆和不同气候带的国家,中国可以供应众多的农产品。然而,中国面临的环境危机,公众对于低质量、假冒有机农产品的关切和众多食品安全的丑闻,使得中国建构有机食品生产变得步履维艰。
中国有机食品市场的严峻现实
在过去十年中,随着政府日益增长的扶持和国际社会逐渐看好的市场前景,中国有机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已有约150万公顷有机农田,约占国家耕地总量的0.3%;而2000年,取得认证的有机耕地仅有4000公顷。最近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有机耕地面积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五位。有机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东南六个省区,即江西、福建、江苏、湖北、山东和云南。
尽管中国的有机耕地面积在大幅增长,但是国内接受认证的有机农场和食品加工企业仍然为数不多。这一现实基于在有机产品生产者的背后有国际、国内的贸易公司,他们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关键。这些贸易公司与小农或农村合作社签订合同,提供技术咨询,并为相对较昂贵的有机食品认证提供财力支持,而且还帮助开发产品市场。这些贸易公司根据合同大都可以提供有机农用肥料,并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指导,同时,签订合同的农户也被要求严格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生产、提供产品。贸易公司负责包装、存贮、运输和销售合同中的有机产品。显然,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是中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然而。签订合同的农户和农场的雇工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对有机农业基本的理解,或者并不相信有机农业可以带来的巨大价值。常有报道显示签订合同的农户被发现在有机农业生产中使用农用化学品。因此,合同公司被要求经常性地培训和监督农户,以保证生产质量。另一方面,有机农业及相关的生产技术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即便是成功的生产者也表示,由于技术不成熟,在生产期间往往会损失50%的产量。另外,合理的存储和运输环节也存在挑战。
中国的生产者们还常常抱怨要承担高额的认证和评审费用。目前,中国国内并不存在专项的国家补贴或对有机农业的特殊扶持,仅有少数几个省份表示愿意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补贴。
目前,中国国内的促进有机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还仅针对出口市场。然而,中国的这一出口业绩还不足全球有机农业市场的1%。现今,中国出口的有机食品多为干货、稻米和绿茶。出口产品大多还是未经加工的原材料,有机食品的加工制造业还处在婴儿期。这也成为有机农业的真实利润不能显现的重要原因。伴随着最近欧盟和美国市场需求的不断攀升,对于新鲜水果、蔬菜以及加工食品的出口需求预计有很好的增长前景。
截至目前,中国国内的有机食品市场才刚刚兴起。2006年,当地销售的有机食品创造了大约27.6亿元人民币,约合35亿美元的产值,然而却仅仅占中国国内食品市场的0.08%。而且,大部分国内销售的有机食品并不具备完备的有机保障机制。尽管面临大量困难,但仍预计未来十年,有机食品行业将取得长足发展。主要的消费群体将是日益显现的城市中产阶级。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将有1%~3%的农田获得有机认证,而有机食品产业也将占据国内食品市场的1%~1.5%,从而跃升为世界第四大有机食品市场。届时,中国制造的有机食品也许可以占到5%的世界有机食品市场份额。
有机食品是在2001年被一些国际知名的连锁超市运营商引入中国国内零售市场的,其中包括家乐福和沃尔玛。在这些超市的店面中,具有认证的有机食品被认为是高质量且价格昂贵的商品。一些超市往往张贴关于有机食品的宣传材料来解释这类产品的益处,并配有各类有机食品认证。自2006年公共媒体频繁报道食物中毒和农业生产中的严重污染问题后,家乐福的有机食品销售额增长了50%。最近,在北京和上海经营有机产品和特种有机食品的
农贸市场多有开张,一些如乐活城和有机农庄食品馆的健康生活店面也纷纷开业。
日前,大部分专营店面都只能提供有限种类的产品,比较多的是蔬菜和干货。比如大米、豆类和蘑菇,偶尔也会有一些新鲜的果品出售,而持有认证的肉制品却很难见到。因为中国国内的有机食品加工业还很不发达,销售商不得不大量进口多种精加工产品,并为此办理本地的有机认证。由于要负担高昂的进口税和额外的认证费用,进口有机食品变得非常昂贵,导致众多企业需要充足的财政储备和耐心,才可以在长期运营中获利。另外,假冒或被污染的有机产品在超市中被检出也时有发生。2007年,有报道称沃尔玛不得不召回在其遍及全国的销售中心出售的有机蔬菜,因为抽样检测的结果显示一些蔬菜被施加了农药。
如果不合格的有机食品、被冒贴标签的传统农产品和假冒的有机食品标签仍然充斥市场,说服消费者选择有机食品就会很困难。大多数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仅有模糊的概念,甚至完全不了解。
绿色食品对弈有机食品
20世纪90年代,环境监察机构国家环保总局成为推动有机农业制度化建设的主力,越来越多的中国有机认证企业纷至沓来。最初,有机标签需要与当时非常被认可的“绿色食品”标签竞争。“绿色食品”标签,是1990年被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认的。该中心当时为确保食品安全而启动的政府第一个认证机制。尽管经常与有机食品混淆,可A级绿色食品却能保证农用化学品的施用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1995年,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推出“绿色食品双A标准”,这一标准用来给比较少见于国内市场、多为出口而生产的产品来进行质量标示,因为它们往往要十分严格地遵守有机食品的国际标准。绿色食品双A标准的出台,以及引进包括生产检测、农场监察、认证程序和监察员网络等内容的工作系统,再加上绿色食品标识的设立都大大推动了有机食品认证体系的引入。有调查显示,消费者和政府官员都容易混淆这些不同的名称和标签,常常无法分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不同标签的区别。
无公害农产品
这一标签用于认证传统农业食品中被监测以定遵守相应国家标准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暗示没有获得这一认证的食品可能是有害的。截止到2007年,中国境内用于种植农产品的耕地面积约有24%被认证为无污染。
绿色食品
这一标签约束的内容与西方国家整体作物管理模式(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相当,即在生产中严格限控农药和化肥的施用。
有机食品
2002年,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设了其自身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即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大约有30%的国内有机农场及相关企业得到该机构的认证。鉴于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在中国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该机构也成为了在国际上保有领先地位的有机贸易体BioFach在中国的最大合作伙伴。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认证与授权管理办法》颁布。《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也于同期出台,明确了统一设计的棕色标签来标示“有机转换产品”,绿色标签标示“中国有机产品”。两种标签都要与认证机构的标签同时标示在产品包装上。标准还规定,只有95%以上的原材料都为有机,才可以被标示为有机产品。原材料的有机成分在70%~95%的加工食品只能被标示为“由有机原材料制造”的产品。有机原材料不足70%的产品仅能被标示为含有某些特定的有机成分。出口贸易的技术壁垒,比如严格的农用化学品残留限定和农产品的环境质量约束都在迫使中国政府将自身的有机产品标准提高到国际水平。
然而,大部分进口国家还没有接受中国的这一新标准。例如,中国还没有被收录进欧盟的《第三国有机食品供应商名单》。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的有机产品还需要接受符合欧盟、日本和美国要求的国际认证机构的认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最近的十年中,伴随着国际有机市场的持续增长趋势,中国已经开创了相当大的有机农业产业板块。在城市的郊区,严重的水、土壤以及空气污染问题使得一些地区很难达到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另外,关于城市周边地区的有机农业过渡期为三年的规定是否足够也始终遭受质疑。而中国的乡村,作为世界最大的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地,有机农业生产更是面临困境。而且,临近传统农场的有机农场同样会受到化学制剂喷洒的污染。
当周围的传统农场在喷洒杀虫剂时,传统的有机农业防虫技术往往不能奏效,而且那些杀虫剂还会同时杀死益虫和鸟类。这是使得有机食品生产者常常抱怨他们的巨额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不得不背离纯天然、可持续生产的有机理念。另外,有些所谓有机农户往往只是被说服,并未接受严格培训。拥有众多签约有机农场的有机食品企业往往在监督每一个合同农户方面困难重重。有机认证体系也往往让生产商和消费者一头雾水。在一些生产地,调查人员发现一些产品同时具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双重标识。
面对高额的生产成本和有限的国内市场,如果没有或者仅有有限的政府补贴,有机食品生产商的生存是困难的。即便是立足于国际市场的生产商也会抱怨他们为拿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机认证往往付出高昂代价。由于最近食品安全丑闻的阴影,中国的有机食品板块正交困于它的糟糕形象,如何赢回消费者的信心仍然是个挑战。对于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来讲,有机产业还是个昂贵的概念,或者仅是由发达国家引入的时尚观念罢了。当然,最近的食品安全丑闻还是加剧了市场对于健康、信得过的产品的需求,也为建立透明并有信誉的有机食品市场提供了大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