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土遗址中的蛴螬病害及其防治

浅谈土遗址中的蛴螬病害及其防治

发布时间:2022-10-22 10:5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丝绸之路上保留了大量见证亚非欧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土遗址,生物病害是危害这些土遗址安全的重要因素。蛴螬是金龟子的幼虫,在其生命周期内通过钻土、取食、排泄对土遗址造成破坏,是危害土遗址的一种重要地下害虫。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蛴螬的生活习性及其对土遗址的危害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土遗址中蛴螬病害防治措施,以期对土遗址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遗址;蛴螬;防治措施

基金项目: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722010);2016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437);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014);陕西省科技厅项目(2014JM2-5062)。

丝绸之路是把亚洲、非洲和欧洲通过商业贸易的形式连接起来的陆上交通路线,对古代亚非欧人们的物质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丝绸之路沿线,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见证丝绸文化的古遗址,这些古遗址大多数是土遗址,对研究以古代交流文化、古代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主的丝绸文化以及对现代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借鉴都有重要意义。1但是这些土遗址经过岁月的流淌,出现了以生物侵蚀、表面风化、风蚀、雨蚀等为代表的病害,2亟待保护。在生物病害中,有一种生活在土壤中、对土遗址有极大破坏作用的蛴螬害虫。本文从蛴螬的生活习性、对土遗址的危害以及蠐螬病害的防治措施等方面作了探讨,以期对土遗址生物病害防治有所助益。

一、蛴螬及其对土遗址的危害

蛴螬,属昆虫纲鞘翅目金龟子科,是金龟子总科幼虫的总称,是地下害虫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害虫。在陕西,蛴螬分为黄褐类金龟子、暗黑鳃金龟子和铜绿金龟子等。它们的身体常弯曲呈C型,乳白色,体表有棕褐色细毛,胸足三对,无腹足。趋光,具有假死性,常钻在土壤以下30厘米左右,与土壤湿度密切相关,因此其幼虫常将身体包裹在土壤里以维持体内温度和湿度。蛴螬的生活环境一般偏碱性,对未腐熟的粪肥有趋性。喜好食植物块茎,以及钻取土壤,其分泌物一般呈碱性,能改变土壤酸碱性,使土壤变质,更易于雨水冲刷,使土遗址更易遭到破坏。3

蛴螬一般一年一代,或二三年一代。暗黑鳃金龟每年发生一代,多以3龄幼虫在在土壤下14~40厘米深处越冬。金龟甲幼虫共3龄,1、2龄期较短,第3龄期最长。4春季一般不为害,8月中下旬幼虫发育到3龄盛期,进入为害严重时期。蛴螬有假死和负趋光性,并对腐熟的粪肥有趋性。白天藏于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活动。蛴螬终生栖生土中,在一年中最适宜的温度平均为13~18℃,高于23℃,就逐渐向深土层转移,秋季土壤温度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5

蛴螬对土遗址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摄食行为危害土遗址。 蛴螬害虫的幼虫和成虫为杂食性害虫,经常通过咬食、钻眼等方式危害植物的种子、幼苗、叶片、根以及块茎,致其死亡。当土遗址上的植被死亡破坏后,土遗址因其土质为夯土、生土或土坯,因此极易松散、崩散。其次,钻土及啃食土壤危害土遗址。土壤害虫主要存在于潮湿的土壤,潮湿土壤空气相对稀薄,因为蛴螬生存需要空气,地底又缺乏其生存所必须的空气,土壤害虫类不断拱动与自身体积大小相近的土粒,来疏松土壤以获得空气。同时,蛴螬也不断啃食土壤,从土壤中获得自身生长所需要的营养。以成虫或若虫在土壤中穿行钻洞,使其死亡,是世界性地下害虫。蛴螬及大量其他害虫的繁衍生息,钻洞取食,导致土遗址的的粉化、脱落,乃至坍塌,对已经发掘的土遗址造成巨大的危害。最后,蛴螬的分泌物对土遗址的危害。土壤一般呈现出微碱性,而蛴螬等害虫的分泌物因其含有大量尿酸、尿囊酸等酸性物质而一般呈酸性,这些害虫在土壤中长期生活,逐步能改变土壤酸碱性,使土壤酸性增强,pH降低,土壤酸化。而研究证明,酸性强的黏质土壤团聚性差,6更易造成土遗址风化,也更易被雨水冲刷,使土遗址遭到破坏。

二、蛴螬病害在陕西土遗址中发生的原因分析

土遗址易发生蛴螬病害,主要是有适宜蛴螬发生、生活的外部环境,诸如温度、湿度、生活所需的食物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西安保存了大量的土遗址,如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乾陵遗址等。陕西地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秋时有连阴雨天气出现。现在土遗址的一般保护方式使得遗址处于半封闭的环境或开放的环境,在春秋季节,温度经常会在20℃左右,湿度在50%左右,这正是适合蛴螬等害虫繁衍、生长的最佳环境。7在夏季,陕西炎热多雨,水汽从地下不断涌出,土壤保持较高的湿度,高湿热的环境,蛴螬会大量滋生。陕西土遗址又属于黄土遗址,遗址表层富含有机质,特别是室外土遗址,表层还生长有各种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等,这些有机木质降解使得土遗址富含有机腐殖质营养物,为蛴螬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来源。另外,游人的活动,带来了大量的外来生物滋生和外部物种的迁入,诱发蛴螬病害的发生。

三、蛴螬病害防治措施

有关土遗址中病虫害防治问题的研究大量集中在物理化学方面,如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赵西晨和中国文物研究所的梁宏刚的《考古发掘现场土遗址的虫害防治探索》,分析了虫害发生的内外因素、调查了虫害的种类及对土遗址的危害形式,探讨了有关大型土遗址防虫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归纳总结了虫害防治的基本步骤和以建设隔离网、诱杀防治、破坏害虫生存环境、药带隔离等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法8;咸阳师范学院的王小利和黄四平的《金针虫对土遗址危害及治理研究进展》,探讨了土遗址中金针虫发生、活动等生命周期与土壤及环境的关系,害虫发生症状的诊断及以植物源苦皮藤素杀虫剂的化学防治措施。9这些防治措施对土壤中蛴螬病害的防治具有借鉴意义。但土遗址中蛴螬病害分布范围极广,伤害最大,但没有具体的研究。分析、探讨其发生原因、危害特点,对土遗址保护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上防治蛴螬病害的方法,一般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法。10农业防治上采用填泥种草来营造不利于蛴螬生产、生活的环境,以及种植蓖麻来毒害其成虫;农业防治法因容易破坏土遗址,在土遗址保护中难以应用。物理防治主要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物理防治只有等到害虫大面积发生后才能较为有效。化学方法主要以一定浓度的呋喃丹、辛硫磷、甲基甲基异柳磷颗粒等毒剂来毒杀蛴螬,化学防治的优点有:在一定条件下,短期内快速消灭害虫,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药害,尤其长期施用一种药物,能使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杀伤天敌。但要提醒的是,要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物方法有利用杀虫性线虫、土蜂、金龟长喙寄蝇和美国生产的卵孢白僵菌及乳状杆菌来防治蛴螬。生物防治的优点: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制作用。但由于生物防治效果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如化学防治速效,且人工繁殖培养有益生物的技术难度较高,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昆虫种类不多,多数天敌作用范围较窄,对害虫的捕食和寄生有选择性等不足之处。

蛴螬是一种地下害虫,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虫害发生的规律,抓住薄弱环节和防治的主要时期,采取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害虫在大量发生之前予以有效控制。如果害虫已经发生,可以按照害虫已经发生的发展规律以及所涉及到的规模,采取化学、生物、物理诱捕的方法防治。合理的防治方法,可以将蛴螬对土遗址的损害降到最低水平。化学防治方法中,蛴螬虫的防治主要为喷洒杀虫剂。此杀虫剂应是一类具有高效活性、高效选择性以及环境友好型的杀虫剂。今后可在这类杀虫剂的有机合成和结构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注释]

1胡潇:《丝绸之路的空间重构与文化表征——以“大西北遗珍——丝绸之路文物展”为案例的研究》 兰州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 页。

2 黄四平、李玉虎、肖娅萍:《生物病害对唐皇城含光门土遗址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年第2期,第6~11页。

3胡琼波:《我国地下害虫蛴螬的发生于防治研究进展》,《湖北农业科学》,2004年第6期,第87~92页。

4 郝改莲、马铁山、李会群:《濮阳市花生田蛴螬大发生的调查分析与防治研究》,《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23~24页。

5李吉有:《主要地下害虫的发生与防治》 ,《现代农业科技》, 2004年第4期,第25~27页。

7高蓓、栗珂、李艳丽:《陕西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90~295页。

8赵西晨、梁宏刚:《考古发掘现场土遗址的虫害防治探索——从汉阳陵丛葬坑虫害防治谈起》,《文物科技研究》,2004年第 期,第161~165页。

69王小利、鲁彩云、黄四平:《金针虫对土遗址危害及治理研究进展》,《广州化工》,2014年第19页,第13~15页。

10张中润、韩日畴、徐再福:《草坪地下害虫蛴螬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昆虫知识》,2004年第5期,第387~392页。

11张美翠、尹娇、李克斌:《地下害虫蛴螬的发生于防治研究进展》,《中国植保导刊》,2014年第10期,第20~28页。

推荐访问:蛴螬 病害 浅谈 遗址 防治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