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语文与其他学科衔接

语文与其他学科衔接

发布时间:2022-10-22 13:10:05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uv事迹与突出成就,学习相关作品。(4)学生精心构思,运用掌握的资料,自由创作,诗词歌赋,不拘一格。(5)学生优秀作品配上相关图像与作者照片彩印出来,在学校橱窗内展示,引发更多人的欣赏与共鸣。(6)请爱好音乐的同学给学生优秀作品谱曲,请喜欢唱歌的同学演唱。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阅读与写作贯通,语文与历史、地理、政治、音乐、美术等学科衔接,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有效提升语文素养与创造能力。请欣赏两位同学的作品:

百家姓之“孙”

北京市十一学校 孙铭伟

赵钱孙李周吴郑,中华民族百家姓

追根溯源我姓孙,古往今来有传承

一部神奇兵法,智慧卓绝启迪人心(孙武)

一条诱敌妙计,增兵减灶智谋显现(孙膑)

一位楚国令尹,勤俭治国赢得美名(孙叔敖)

一代东吴贤君,连刘抗曹天下三分(孙权)

一则劝学故事,映雪夜读催人奋进(孙康)

一篇天台山赋,寻幽探秀引人入胜(孙绰)

一颗医德圣心,药王精诚治病救人(孙思邈)

一生鞠躬尽瘁,国父领导民主革命(孙中山)

赵钱孙李周吴郑,古往今来有传承

中华民族百家姓,豪情满怀勇向前

百家姓之“王”

北京市十一学校 王雅琦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王姓功勋震古烁今

一部《鬼谷子》,春秋谁人论纵横(王诩)

一幅《兰亭序》,书圣行书天下名(王羲之)

一本《西厢记》,元曲经典长传承(王实甫)

上滕王阁,少年情怀,秋水长天(王勃)

登鹳雀楼,登高放眼,更上一层(王之涣)

独坐幽篁,弹琴长啸,诗佛意境(王维)

七绝圣手,边塞绝唱,万里长征(王昌龄)

惊艳落雁,出塞和亲,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

变法革新,矢志不移,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

立德立功,知行合一,心学大师集大成(王阳明)

王姓英才如星辰,光照千秋传美名

我为王姓多自豪,继往开来谱新篇

语文与其他学科衔接,可以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借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借助历史背景,知人论世,对我们阅读理解文本大有裨益。

贾谊《过秦论》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洵《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秦国灭亡,六国破灭,其原因都不止一端,贾谊、苏洵为何分别选择不施仁义与割地求和来立论?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与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减少,经济凋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贾谊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仁义不施”而至灭亡的教训,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以求长治久安。

贾谊为何不写其他诸侯国或朝代来表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思想呢?因为历史上一统天下而存在时间最短的是秦朝,拿秦朝说事儿对统治者最有震撼力,让统治者最有紧迫感。试想,如果举一个小诸侯国“仁义不施”而导致灭亡,统治者也许会想:现在是一统天下的大国,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如果举一个存续了数百年的朝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统治者也许会想:离亡国还早着呢。可见,写议论文选择论据,首先要能证明论点,而且要力求选取典型的论据,这样论证才有力量。

苏洵生活的北宋中期边患严重,东北的辽和西北的西夏常来攻掠,而腐败无能的宋王朝采取妥协退让以求苟安的政策,纳绢输银,贿赂求和。对此,苏洵《六国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认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作者借六国赂秦而灭,是为了借古讽今,暗刺宋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贾谊与苏洵都是立足于现实,为现实服务,可见,议论文选取立论的角度时首先要考虑有现实针对性。如果在国民党与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针对有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状况,有人要写《六国论》来借古讽今,那么,着眼于六国不团结而“从散约败”来立论也是较为合适的。

(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学会筛选和整合,提高提取信息的准确性和速度。”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就是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审视材料,比较鉴别,筛掉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整合信息,就是对经筛选后保留下来的文字,作进一步处理,对词语和句子进行必要的合并、转换、组合,用简明、流畅的语言,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从高考语文实际情况来看,这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自然应该高度重视。其他学科中也有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试题,语文学科可以与之结合。

请看高考历史题:

【材料】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问题】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

【答案】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有的高考历史试题要求考生从不同材料中概括出共同点。请看:

【材料】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

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睱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

【问题】依据以上材料,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

【分析】秦始皇“一人裁决”大小政事,康熙帝“躬自断制”大小事务,由此可以看出两人之专权、独裁;秦始皇每天要看完一百二十斤的章奏才休息,康熙帝处理一切机务“从不敢稍自睱逸”,由此可以看出两人都勤于政事。

【答案】专权;勤政。

(三)品味诗文蕴含的哲理

2016高考北京卷17题要求比较陆游的两首纪游诗《西村》与《游山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两者的相同点是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除了《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之外,还有《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许多诗文富有哲理,语文教学中要予以重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制约。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西施》)我们看问题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古诗中许多哲理名句,深受喜爱,广为流传,真可谓“一句能令万古传”(唐·郑谷),诸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其他学科也在诗文的哲理性上设题。请看文科综合试题:

【试题】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试题】宋朝张先《木兰花》中云:“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下列诗句与题诗所含哲理相近的是

A.月满中秋夜,人人惜最明

B.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答案】D

注重品味诗文蕴含的哲理,这是语文教学与政治学科共同的要求。

(四)咀嚼熟语的哲学意蕴

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是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内容,是高考语文的重要考点。

熟语,就是只能整体应用而不能随意变动其形式,往往也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的固定短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其他学科也常常从哲学道理的角度来考查熟语,语文教学可以与之衔接。

请看文科综合试题:

【试题】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 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C.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 D.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答案】B

【试题】民间俗语寓意深远,代代相传,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两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②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矛盾的重要前提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离开对具体矛盾的具体分析就不能正确解决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有些熟语闪耀着辩证思想的光辉,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引申、点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诸如:

刻舟求剑——不能以静止的观点来对待运动的事物。

守株待兔——不能把偶然发生的事情、个别的情况,当成必然的结果,一般的规律。

塞翁失马——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水滴石穿——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

掩耳盗铃——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纸上谈兵——理论不能脱离实际。

东施效颦——主观愿望要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能绝对化。

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井底之蛙/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以局部代暂整体,以偏概全就会犯认识上的错误。

画蛇添足——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会变成谬误。

口蜜腹剑/狐假虎威——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要透过表面看清真相。

揠苗助长——客观规律不能违反,欲速则不达。

这类成语数量不少。在成语教学中巧加点拨,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五)准确把握漫画的寓意

高考语文常常出现漫画,或以之为作文题的材料,或以之为语言运用题的材料,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准确把握漫画的寓意,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常有以漫画为材料的。

【题目】华君武的漫画《永不走路,永不摔跤》讽刺了一些人

①不懂得只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②不理解缺乏敢想敢闯的精神就会一事无成

③不了解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和错误总是宝贵财富

④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实践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襁褓本来用于婴儿,图中一个老头躺在襁褓里,表达的意思非常鲜明:不敢尝试,不敢实践,永远无法长大,无法成功。

【答案】C

【题目】下图的漫画《爱鸟工程》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B.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鸟原来栖息在树上,有人砍伐掉树而树立起鸟巢,如此“爱鸟工程”,既破坏了自然生态,也违背了鸟的自然生活习性。这样做显然没有从实际出发。

【答案】C

【题目】漫画和成语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与下图漫画反映相近哲理的成语是

A.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解析】漫画中有人用铁锹往一辆马车上装土,结果围绕马车挖了一圈沟,马车被困在其中。挖土装车的人没有长远考虑,装满泥土的马车要离开就很困难了。漫画的寓意,与成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的含义一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答案】A

(六)理解方位的文化内涵

语文与地理的关系也十分密切。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涉及地理知识: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中有如下文字:“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地理纬度不同,植物生长也有早晚。

语文阅读更是常常涉及地理方位,了解地理方位的文化内涵很有必要。

古人用阴阳来表示山水的南北。阴阳原指日光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我国位于北半球,山水一般逞东西走向,山水相间,山之南与水之北向阳,故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毂梁传·僖公廿八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带有“阴”或“阳”的地名,正是体现其地理方位,例如江阴县在长江以南,淮阴县在淮水之南。河南省有淮阳县,在淮水之北。贵州的贵阳,在贵山之南。陕西的华阴,在华山之北。“衡阳”在衡山之北,“洛阳”在洛水之北。

在古代,东南西北四个地理方位分别用青龙(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四神兽来表示,即“四方之神”。班固《白虎通义》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我国古代宫城的四方城门以及桥梁、湖泊等也常用四神兽来命名。青龙镇位于东海之滨。金陵古城的南门叫朱雀门。唐代长安的北门称玄武门。

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方位被打上了鲜明的尊卑烙印:

古人以中原为中心,以汉室为正宗,对东西南北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之为“夷”“戎”“蛮”“狄”,带有强烈的侮蔑性。

古代帝王召见群臣时是背北面南,因此有“南面称王”“南面称孤”等说法。《易经》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背北面南为尊位。

古时大堂之上以背北面南为贵,内室或军中帐以背西面东为尊,如《赵将括母》:“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之者。”“东向”,即面向东。

在四面都坐人的一般宴饮场合,座次的尊卑依次是:背西面东、背北面南、背南面北、背东面西。如《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自坐尊位,倨傲毕见。

推荐访问:衔接 学科 语文 与其他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