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CT平扫对肠套叠诊断价值探讨

CT平扫对肠套叠诊断价值探讨

发布时间:2022-10-22 14: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探讨肠套叠的CT影像的不同表现,提高对肠套叠的诊断水平及临床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不同年龄段肠套叠的CT影像表现及成原。结果 所有76例肠套叠中,小肠型18例,回结肠型22例,结肠型36例。其中小儿肠套叠全原发性,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包括胃肠道肿瘤、肠道腺瘤样息肉、肠憩室等。结论 肠套叠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小儿及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用。

关键词:肠套叠;体层摄影术;诊断

肠套叠是小儿及成人的常见外科疾病,是指一段肠管向另一段肠腔内套入,发病原因与肠管解剖特点、肠蠕动异常、肠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近来来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快速发展,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确切的影像依据,对临床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13年~2014年在我院径CT扫描并经手术证实或空气灌肠成功复位的76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43例,年龄1~71岁,平均年龄37岁。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呕吐、黑便等。

1.2方法 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扫描仪行全腹部平扫,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重建层厚1.0mm,层间距1.0mm,螺距1,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不同重建。

2结果

2.1肠套叠病因 76例肠套叠患者的病因中小儿全为原发性,成人病因主要有胃肠道肿瘤、肠道腺瘤样息肉、肠憩室等。26例小儿肠梗阻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其中包括1例复发性肠套叠。

2.2 CT征象 直接征象;同心圆征36例(图1A),其中伴肾形19例(见图1B),漩涡征7例(图2A),袖套征4例(如图2B),双管征8例。间接征象;本组病例均可见套叠区域肠壁的不同程度水肿,7例病变区可见周围肠系膜浸润及少量渗出。

图1A 图1B

图1男4岁原发结肠型肠套叠:A回盲部"同心圆征";B升结肠被套入结肠肝曲,黑箭头为套叠颈部,状如肾蒂,白箭头为鞘肠管。

图2A 图2B

图2女48岁,阑尾炎导致回盲肠套叠、肠梗阻:A升结肠呈漩涡征,肠管轻度扩张、少量积液;B套叠部位呈"袖套"征。

3讨论

3.1肠套叠形成机制 肠套叠病因多由于肠蠕动紊乱,部分节段肠管环形肌持续痉挛,剧烈肠蠕动将痉挛段的肠管推入周围肠腔内而形成。肠套叠分套入部、鞘肠管,鞘肠管在外周,套入部由远到近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成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1]。本组肠套叠病因有胃肠道间质瘤8例,、脂肪瘤5例、错构瘤3例、肠道腺瘤样息肉12例、阑尾炎3例,均为成人肠套叠。

3.2肠套叠CT征象 直接征象主要有:①同心圆征,是由套叠肠管长轴与CT扫描层面接近垂直时的图像,本组共有36例。②肾形征,为CT扫描层面斜切套叠段长轴时的图像,与肾脏形态相似,本组19例。③漩涡征,套叠部肠管和周围系膜同向旋转的图像,本组有7例。④双管征,是CT扫描层面与套叠肠管长轴接近平行(可通过后处理图像完成)时的图像,本组8例,文献报道[2],此征象在肠套叠的诊断中特异性为100%。间接征象:早期套叠套叠部肠壁淤血、水肿可使肠壁增厚,从而引起血运障碍;而套入部肠系膜及其血管受到挤压,血运障碍会进一步加重,导致相应段肠管缺血坏死。本组病例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壁增厚,边缘模糊不清、毛糙甚至出现腹水。如发现肠壁不规则增厚,临近肠系膜发生浸润、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及腹水等表现时,应考虑恶性病变[3]。

3.3 CT诊断肠套叠的临床意义 肠套叠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尽管对于病因的诊断仍有一定局限性,但间接征象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仍有一定的特异性。多层螺旋CT还具有有扫描速度快、空间及时间分辨率较高、不同后处理技术的应用等特点,可克服肠蠕动、呼吸、部分容积效应等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清晰显示病变部位。

综上所述,CT平扫在对肠梗阻的诊断中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应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彭方兴,等.成人肠套叠167例临床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1):37-38.

[2]马万辉,王斌.20例成人肠套叠螺旋CT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8):746-749.

[3]陈海曦,等.CT对急性成人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0):1532-1534.

编辑/许言

推荐访问:肠套叠 诊断 探讨 价值 CT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