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于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多排螺旋CT重建影像诊断的患者120例,对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腹部平片结果及B超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的。结果 病理检查及临床确诊阑尾炎27例、胆囊炎和泌尿系结石确诊各有15例、8例肠梗阻,余下55例均为其他疾病。CT检查诊断准确率达到98.3%,仅出现2例误诊。结论 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于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价值高,诊断准确率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腹症;影像诊断;多排螺旋CT;价值
【中图分类号】R65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4..01
腹腔内、盆腔以及腹膜后部分组织和脏器出现急性病理改变判断为急腹症,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部疼痛,严重腹部可能出血,同时还表现为多种综合征,如急性阑尾炎等。因此及早诊断的对采取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重点对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于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价值进行探究,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多排螺旋CT重建影像诊断的患者120例,患者入院后经螺旋CT重建检查、B超和腹部平片检查。其中男71例,女49例,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2.6岁。患有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意识障碍患者排除,全部入选患者均亲属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安排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做好薄层CT重建处理,首先,根据患者病情,对疑似炎症、结石等患者采取平扫,而对于疑似有主动脉瘤、血管栓塞或者是腹部肿瘤患者可增强CT扫描,而针对疑似消化道占位扫描前可给予患者口服造影剂。使用Siemens64排螺旋CT仪,取仰卧位,对患者腹部进行全面平扫以及增强扫描。扫描参数120 kV,250~300 mA,扫描层后及层距设置为8 mm,重建层厚为1.25 mm。其次,对于需增强扫描的患者,使用碘海醇,碘含量300 mg/ml,以体质量1.5 ml/kg、3~4 ml/s速率的标准,使用高压注射器做肘静脉注入。最后,反复对患者病变部位以及周边组织变化进行观察和
分析[1]。
1.3 观察指标分析
对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腹部平片结果及B超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利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病理检查及临床确诊阑尾炎27例、胆囊炎和泌尿系结石确诊各有15例、8例肠梗阻,余下55例均为其他疾病。CT检查诊断准确率达到98.3%,仅出现2例误诊。诊断结果对比无统计方面的差异(P>0.05)。
3 讨 论
急腹症作为临床外科较常见的病症之一,指的是腹腔、盆腔、腹膜后组织伴发急剧性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为以腹部症状、全身反应等,该病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迅速,若临床未进行及早确诊,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据相关资料显示,临床造成急腹症伴发的因素非常多,如感染、炎症等所伴发的疼痛,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急性坏死性肠炎等;腹部出血伴发的疼痛主要由于创伤造成肝脏、脾脏破裂而伴发的疼痛;血管病变伴发的疼痛主要包括动脉瘤严重破裂、心房纤颤、肾栓塞等;因空腔器官穿孔所致的疼痛主要有肠穿孔、胃癌穿孔等。此病发病后涉及的脏器非常多,对患者身体伤害非常大。为此,临床需对患者展开专业、高效的诊断,以明确该病发病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救治{2-3]。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急腹症患者开展CT检查,为全部患者开展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检查,结果显示:病理检查及临床确诊阑尾炎27例、胆囊炎和泌尿系结石确诊各有15例、8例肠梗阻,余下55例均为其他疾病。CT检查诊断准确率达到98.3%,仅出现2例误诊。诊断结果对比无统计方面的差异(P>0.05)。有力證实,CT检查有效检出阑尾炎、泌尿系统结石或者是胆囊炎等腹部疾病。CT检出阑尾炎患者临床症状为阑尾增粗、扩大,横经大于6 mm,严重者有超过10 mm;阑尾壁厚度增加,出现对称性增厚、密度较为均匀的状态。泌尿系统结石则观察到高密度结石影,存在部分积液;胆囊炎胆囊壁增厚,增强扫描可观察到胆囊的有明显的强化;肠梗阻CT表现有肠管、肠系膜等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针对急腹症可采取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开展影像诊断,具有高精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桑长平.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腹症影像诊断中的意义分析[J].当代医学,2017,23(05):89-91.
[2]陈展航,宋 亭,麦 慧,唐文艳,等.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肠道急腹症的应用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09):
1506-1509.
[3]梁 昱,张晓琴.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进展[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6,25(06):725-735.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