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精准医学:打开通往未来生命科学的大门

精准医学:打开通往未来生命科学的大门

发布时间:2022-10-22 17:20:03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馝׀<׏m?Ј4M0H-t M4N?iMv׍4M4Mۍ4_iMx0H#$0H#HЈm5my뽴۝tAD 5N4v^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谈到“基础科学突破”时谈到了干细胞研究、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人类基因组测序等话题。这说明,精准医学,也已经进入我国最高决策者的视野。

同时,中科院、科技部等部门先后公布同精准医学有关的重大科研计划、政策举措,吹响了进军精准医学的号角,而以肖桂山为首的科学家们则责无旁贷地冲锋在科研的第一线上。

就在2016年,肖桂山代表大连理工大学申请的“胰腺癌多药耐药代谢机制研究方向”成为Agi Hirshberg国际胰腺疾病资助的唯一境外国际项目。Agi Hirshberg国际胰腺疾病中心是由世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Agi Hirshberg为纪念已故的美国著名政治家罗纳德S.Hirshberg设立的,是国际最著名的专门资助胰腺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研究与管理机构,该中心集中资助不同类型的胰腺疾病研究方向共4~5个,每年会从上百个国际一流研究所、世界著名大学申报的研究课题中筛选最优者,平均该基金申报的成功率只有5%。而肖桂山团队的成功申请足以证明他们在该领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该项目里,肖桂山拟利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定量研究代谢网络信号传递及基因型、表型间关联来研究胰腺癌干细胞产生的多药耐药性。旨在从这一崭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来揭示胰腺癌在临床治疗中所遇到的最严重的障碍——化疗药的多药耐药性。其研究结果将为阐明胰腺癌的耐药机制提供新思路,为胰腺癌的有效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肖桂山向记者介绍,目前这个项目的进展非常顺利,初步成果已经在不久前的日本仙台胰腺癌国际会议以及2016年10月举行的美国波士顿“第47届美国胰腺癌协会年会”上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甘做橋梁,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

精准医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历史机遇。肖桂山认为,开展精准医学我们会比美国有更多的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病人多,这是很大的资源优势。但是他同时认为,就精准医学而言,应该不是单个医生的事,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协作。“大协作、大数据库、大标本库、大样本量、新技术”五大要素,在全行业范围内开展以临床为主导的、多中心、多学科、大规模的合作才可以。

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指出“要加大科学成果的转化率”,肖桂山对此深以为然。如何能让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能够被市场接受的产品,使其价值最大化,为社会所用,为老百姓带来福祉,这一直是肖桂山念念不忘的事。

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在生物医学转化方面存在非常大的难题,在肖桂山看来,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基础科学家和应用科学家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两方遥遥相望,却无法联通最后一公里的距离。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想法不同,基础科学家在做研究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成果对于临床有什么指导意义,而临床大夫对于基础科学家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国内存在的问题,即便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精准医疗第一梯队的美国也同样如此。肖桂山介绍说,在美国,基础研究成果的70%~80%也没有转化到应用中,而只是存在于数据库内。而我国的基础理论更是太过薄弱,做出的新东西很难转化为生产力。

如何解决这一顽疾?肖桂山认为应该增加一个转化机制,让更多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了解临床,拥有更多临床经验,让更多的临床大夫和基础科学家加强合作,学校人员走向企业,企业人员走向学校,两者之间能够有交集,有统一的标准。

在转换医学领域浸染多年的肖桂山一直想通过自己成立的研究中心可以起到这个桥梁作用,打通产学研的这最后一公里距离,把国内的基础研究发明更多更快地推向应用。

人才国际化,诺贝尔奖不再是梦想

在师从于恩师邹承鲁院士的时候,邹先生就以严格著称,要求自己国内的学生必须国际化,肖桂山受益于此,所以今天的他对自己的团队和学生同样严格要求走国际化的发展路线。在肖桂山回国之前,大连理工大学的制药学院仅仅成立了12年,不要说在国际上,就是同国内同行对比,底子也相当薄弱。在他回来之后建立起分子药理学这一研究团队,推进学校相关学科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为搭建以大连理工大学为核心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医学及生命科学这一领域的国际型人才培养基地做了大量有力度的工作,他邀请国际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学,并先后选派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前往国外进修交流,竭尽所能地为培养团队的国际视野创造条件。

目前肖桂山的研究中心团队老中青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梯队。他坚持面向全球选择人才,遴选的都是该领域的精英人物。习惯了美式思维模式的肖桂山在校领导的开明支持下,坚持相对独立的科研体制以及体制内的自由度最大化,给每一位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美国到中国,肖桂山坦承,在硬件上,国内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几乎没有差别,唯一的差距在于软件,即科研人员的学术思想和创新性,而这恰恰才是最关键的所在。在肖桂山的头脑中,国家要成为一流的科技强国必须靠人,创新人才才是一个国家科研界最珍贵的资源。一流的仪器设备可以购买,一流的平台可以打造,但离开一流的创新型人才,这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和无源之水。

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又一次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肖桂山看来,科技创新源自于对知识的转化程度。利用已知的知识去预测,并验证对错,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急功近利地炒作概念。

肖桂山认为这一切更应该从年青一代抓起,所以他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十分地严格。他遴选学生有三个要求,首先要有上进心,其次对于科学的热爱,最后要具有独立的思想。学生们要符合他的国际化要求.让他们去国际平台上接受锤炼,因为肖桂山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竞争不仅仅来自于国内,要把眼光放远,未来我们面对的必然是全球化的竞争,也只有能做到我们的科技力量带动全球,强国梦才能得以体现出来。

每一位肖桂山的学生的第一堂课都是接受他的尊尊教诲,而核心的内容只有十二个字: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实事求是。而这,是肖桂山内心认为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基本素质。肖桂山要求学生们在实验室中配备一个记录本(正式本)和一个草稿本.而这个草稿本不能出现断页和涂改,也不能丢弃掉,更不可以瞒天过海,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就能反应他的思想,这就是他追求的科学的实事求是.让学生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和良性循环的行为方法。

肖桂山说,我们中国人都是很聪明的,他的学生们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自信在这种良好环境的持续培养下,把他们锤炼成为未来国际型的科学家,拿诺贝尔奖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诺贝尔奖不应该再是我们嘴上讲讲的梦想,而是一个可执行的长远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而肖桂山要做的是提供一个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去让这些年轻人快速成长,走向成功。

很多从海外归国的科学家都出现过水土不服的不适感,有些人中途选择了放弃或离开。但是肖桂山选择了坚持,在度过了适应期之后,一切都开始好转和顺利起来。这一年,肖桂山明显老了不少.两鬓的白发也生出了许多,用他的话讲,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每天的事情排的满满当当,有时候连吃饭都顾不上。但是他依旧乐此不疲,他清楚.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健康更加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未来生命科学的繁荣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而这也是实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

机遇,总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的。而肖桂山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早已经准备好了。

推荐访问:生命科学 精准 通往 大门 打开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