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泥鳅养殖技术六问答

泥鳅养殖技术六问答

发布时间:2022-10-23 08:15:05 来源:网友投稿

1.泥鳅人工养殖的市场前景如何?

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市场的泥鳅价格及出口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出口量及出口价格也逐年攀升。泥鳅在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韩、日主要从中国进口泥鳅。韩国每年要从中国进口泥鳅3万吨,日本也高达数千吨。在日本,泥鳅的价格接近河鳗,是黄鳝价的4~5倍。在韩国,韩国人崇尚的“三汤”中,第一汤即是泥鳅汤。近年来,江苏连云港市每年出口至韩、日的泥鳅总量均在1.5万吨以上。在国内外的巨量需求和逐年攀升的价格等因素的刺激下,泥鳅已成为特种水产养殖领域的一个新兴品种。目前,在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重庆、湖南等地,泥鳅养殖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如江苏赣榆县墩尚镇,在赣榆县政府的倡导下,已发展泥鳅养殖面积近1300公顷,全镇18个行政村,村村发展泥鳅养殖,泥鳅养殖从业人员超过1.6万人,泥鳅养殖户6000余家,其生态养殖园区内的667平方米平均利润超4万元。目前墩尚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和集散基地,呈现出“买全国、卖全球”的局面,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90%以上。全镇泥鳅产业总收入突破3亿元,人均6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6%,养殖户平均收益超过6万元。泥鳅养殖和出口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2.泥鳅的生活习性怎样?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到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泥鳅即钻入泥中20~30厘米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所以可高密度养殖和长途运输。据称,泥鳅耗氧量的1/3可由肠道呼吸取得。

3.泥鳅的食性是怎样的?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幼苗阶段体长5厘米以下时,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如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和原生动物;5~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小型甲壳类、丝蚯蚓、摇蚊幼虫、水生和陆生昆虫及其幼体、蚬类、螺等底栖无脊椎动物幼体,同时摄食丝状藻类、硅藻、水陆生的碎屑及种子;8~10厘米时主要摄食藻类,植物的茎、根、叶、种子及有机残渣、碎屑等。因此,人工饲养泥鳅可以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4.目前泥鳅人工养殖有哪些模式?

目前比较成熟的养殖模式主要包括泥鳅池精养模式、网箱养殖模式、稻田套养模式、混养模式(与莲藕、茭白、荸荠、芦苇等水生作物套养)、水泥池养殖模式等。养殖户可根据当地及自身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养殖模式。当然,不同的养殖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养殖效益。但现在被宣传得最多的是一种“暂养模式”(或“屯养模式”),也就是在野生泥鳅大量上市价格较低的时候购进,集中暂养在池塘中,在春节前后价高时售出,从而赚取季节差价。这种模式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存在诸多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因素,不属严格意义上的人工养殖,不应提倡。

5.泥鳅成鱼的养殖过程中应怎样管理?

水质管理。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投喂技术。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至40%,动物性饲料占60%~70%,但是,不要连续多天投喂高蛋白质的单纯动物性饲料,因为这样会使泥鳅过于贪食,而造成肠道充塞度过大,肠呼吸不能正常进行。

敌害的防治。放养前彻底清塘,以每667平方米10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在养殖期间,特别是在鳅苗阶段,要及时清除敌害生物;对水蜈蚣、蜻蜓幼虫等,按每立方米水体0.5克晶体敌百虫的标准配制成药液,全池泼洒。也可以在水蜈蚣等聚集的水草、粪渣堆处加倍用药;对于鳅池中的水蛇,可用硫磺粉末来驱赶,效果明显,方法是在鳅池附近撒硫磺粉,每667平方米用2千克左右;对水鸟要随时驱赶,在鳅池中每2米设置一根透明的细线,可有效防治水鸟对泥鳅的危害;对于黄鳝、乌鳢等凶猛鱼类,要在进、排水口处绑上铁丝网或塑料网,防止它们进入养鳅池。

病害预防。泥鳅的疾病也应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方针,常见的病害可以大致分为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有烂鳍病和打印病,真菌性疾病主要为水霉病,寄生虫病主要有车轮虫病、舌杯虫病和三代虫病等,针对以上不同疾病,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6.目前,部分养殖户养殖泥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泥鳅养殖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着众多的养殖户投身其中,但不少从事泥鳅养殖的人却并没有获得期望中的回报,甚至损失惨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发展泥鳅养殖不熟悉,没有突破这个新兴产业的五大瓶颈:

规模化亲本培育技术。亲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商品泥鳅的品质和产量,亲本的培育是发展泥鳅养殖最重要也是最前端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的“炒种公司”,他们在一些媒体上发布公告,宣称研发出了泥鳅“新品种”,将从集贸市场上收购上来的野生泥鳅当作“种泥鳅”高价卖给养殖户,这种质量低劣的“种泥鳅”肯定会造成引种户未养先亏。实际上,我国目前尚无一个通过鉴定、批准并命名的泥鳅新品种。

工厂化的泥鳅苗种繁育技术。苗种繁育是目前泥鳅养殖的最大瓶颈,是关乎养殖成败的最关键环节,是降低生产成本最直接的因素。不掌握苗种繁育技术,就谈不上“人工养殖”。

配合饲料技术。在人工养殖环境下,饲料投入是最大的生产成本。要实现当年上市或5个月内上市,就必须采用泥鳅专用饲料投喂。因此,良好的饲料系数是人工养殖成败的关键。一般而言,饲料系数越低,成本越低,效益越高。泥鳅饲料的饲料系数应低于1.5,也就是说,出产1吨泥鳅,所需饲料不足1.5吨。

科学投喂。在生产中,养殖户在投喂量上不好把握,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不加控制地、不限量地投喂。这种方式在无谓地增加了养殖成本的同时,也容易导致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泥鳅也不见得就长得快,反而更容易患病,导致间接的疾控投入,得不偿失。另一个极端是被不科学的宣传所误导,曲解了在野生状态下泥鳅“食性杂”的特性,过分迷信和依赖天然饵料,不进行饲料投喂或少量投喂。泥鳅吃不饱,必然生长缓慢,甚至一两年都达不到上市规格,当然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要缩短养殖周期(也就是投资周期),就必须在兼顾商品泥鳅品质的同时,投喂人工饲料。

有效的疾病控制技术。疾病控制技术是关乎养殖成败的关键,在人工养殖环境下,泥鳅在其各个生长周期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疾患,必须具备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作者系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师)

推荐访问:泥鳅 养殖技术 问答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