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书法艺术与岭南古建筑的会通

书法艺术与岭南古建筑的会通

发布时间:2022-10-23 11:2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书法与建筑同属“艺术”这个大类下的不同分支,作为包含传统艺术精华的古建筑来说,其更与书法艺术在意境和精神上相联相通。本文介绍了岭南古建筑的特质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就二者之间的相通之处提出了见解,以期为建筑与书法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书法;艺术;岭南;古建筑

岭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气候常年炎热多雨,此地的传统古建筑有着与其他地区迥异的特色。而岭南地区的书法艺术作品因时代变迁和环境变化也有了如当地古建筑一般神似的意境。研究岭南的书法艺术与古建筑间的共通之处,可以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书画同源”的精神实质,感受到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力量。

一、岭南古建筑的特质

岭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较其他地方特殊,东南沿海常年炎热、潮湿多雨,人们喜爱户外,倾向于轻松、活泼的生活,因此不喜欢厚重、沉实的物体。这样的生活态度反映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建筑物的轻巧、自由。因此岭南传统建筑往往采用不对称的性质,加之以虚实线条的对比,同时多采用轻质材料使建筑更显通透。岭南古建筑喜淡色、浅色,常以纯的青、蓝、绿为建筑着色的基调,使建筑外观呈现轻巧、少重量的感觉。

岭南最常见的传统古建筑代表之一即是“锅耳屋”,这种建筑因其屋面上砌着形状如锅耳的硬山墙而得名。现在的佛山市三水大旗头村有60余座、200余间保存完好的锅耳屋群,坐西朝东、前低后高。村前有文塔、池塘、大地祠、果园。整个村落前开放、后封闭,前低后高的位置使雨水丰沛的季节也不会出现洪涝灾害。村前的池塘既是雨水汇集之地,也是消防用水的源头。

锅耳屋的外形除了具有传统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的形态外,均使用了锅耳墙的典型构造。建筑两边的山墙筑至超过屋面与屋脊,再以弧形的条状山墙收顶,屋顶的双层瓦设置可以既防盗又隔热。建筑的基底常使用花岗岩或红砂岩,坚固耐用,可使建筑历经百年而不倒。锅耳屋内部均为广东民居常见的“三间两廊”构造,出于安全考虑,屋内窗户少且小,一般是在很高的位置开出“猫眼”窗,而在每户房屋中间则均有天井的设计,为的是采光并通风。许多锅耳屋的居民会在房屋的天井中筑假山,挖池塘养金鱼,置盆景等,让天井成为庭院。

除了基本的房屋构造外,岭南传统古建筑还常常使用各式装饰如灰塑、彩画、雕刻等。灰塑是以石灰在锅耳屋山墙顶端或屋脊、檐上,甚至在门额、窗框上塑造出人物、动物或植物的造型。灰塑的内容十分丰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甚至文字、民俗等都可塑造。彩画最初仅用于保护建筑不被腐蚀,后来变成不可或缺的装饰,彩画多见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内容。雕刻的材质有木、砖、石等,如梁架、隔扇、栏杆、柱子等均可雕刻,题材众多,几乎包括了人们生活的所有方面。无论哪种材质的雕刻一般都精巧细致,层次分明,富于情趣、清新明快,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岭南传统古建筑表达出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无论是房屋与天井的融合还是天井中人造庭园的精巧,大至锅耳屋的山墙,小至一幅盆景,建筑与大自然交相辉映,不同层次的意象水乳交融形成默契。

二、岭南书法艺术发展历程

岭南在宋以前是没有书法这一艺术门类的,因为气候的缘故,岭南炎热潮湿的气候极不利于纸张的保存。据一些出土的文物显示,宋以前的岭南常见的只有碑刻与砖文。比如考古发现的隋《刘猛进碑》、《宁贸碑》;唐《张九龄阴堂志铭》、《姚潭墓志铭》;东汉“建初元年”砖、“永元九年”砖;晋“永嘉五年”砖、“永嘉七年”砖;五代“六月十三日张匡笈”砖等。数百年间只有岭南各地碑刻与摩崖石刻中出现的名人题刻可以弥补书法这一艺术门类的空缺。

(一)“哲人书法”与“文人书法”

明代时期,岭南地区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代表人物之一是陈献章。陈献章是杰出的哲学家,书法是其提升个人修养的方式,也是表达个人精神境界的窗口。陈献章的书法极重“自然”,甚至曾以野茅草代笔习字,谓曰“神工”。陈献章的弟子众多,其中的佼佼者有湛若水,认为书法是“字为心之画”、“由画以传心”。陈献章及其弟子重书法内在的神韵与字的整体感觉,而无意于一字一划的得失,其书作透露出的是质朴与和谐的美感。与陈献章同时代的其他书法大家均为诗人或学者,这些人追求的是人的文化艺术素养,书法反而是“馀事”,其书作往往与内容相统一,具明显的“书卷气”,即所谓的“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书作的评价“存乎一心之间”。故此时期岭南的书法艺术被归纳为“哲人书法”与“文人书法”,而并无“纯粹”书法一说,书法只是其他艺术形式的附属物,但这些“非专业”的书作却往往更加自由灵动、深刻隽永。

(二)“诗人书法”与“画人书法”

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大力推广所谓“馆阁体”书法,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馆阁体”要求楷书方正、圆润,书写标准是“光、方、乌”,中原地区的书法创作皆受到影响。但地处东南沿海的岭南地区则较少被波及,书作较少出现柔靡、熟滑的问题。清初,由于不满清朝的统治,(下转第24页)(上接第22页)许多爱国志士南下隐于岭南民间,或以诗书一抒胸中激愤之气,或怀亡国之恸、遁入空门,于是形成各种独特的书风,比如“海云书派”,其书作温雅而古拙,显现出佛门弟子的禅学精神。这一时期岭南的书法多为“诗人书法”、“画人书法”,其作者“工诗善画”,充分论证了“书画同源”的道理。

(三)碑帖合流

清中叶后期至现、当代,岭南碑学兴起,书法着力摆脱“馆阁体”的余毒,或“运碑入帖”,或“扬碑抑帖”,“碑派”书家往往力推北碑,尊魏卑唐,只为正本清源、力挫颓风。近、现代的书法家则往往先以帖为根基,再佐以碑法,由此入柔以刚,以期自成一体。

三、书法艺术与岭南古建筑的会通

岭南的古建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现象具有了与别处迥然不同的风格特色,居住在这样建筑中的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和古建筑讲究“天人合一”的原则相通,岭南书法家的书作也秉承了华夏文明中“重心轻物”的传统,对于“意境”的追求生生不息。

(一)道法自然

无论是古建筑还是书法,都是岭南人永恒的老师。古建筑坚持依山傍水、顺应地势的修筑理念、书法作品强调质朴、和谐的意蕴都是创作者亲近自然、道法自然的表现。岭南古建筑喜用的淡色、浅色及纯青、纯蓝、纯绿都与岭南热带地区自然环境最常见的色彩相呼应;而书法家拒绝清朝统治者强加的“馆阁体”也是在拒绝矫揉造作的“匠气”,是维护流传千年的老子哲学,是坚持不屈不挠的文人气节。

(二)包容性

岭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民族融合之地,自秦汉时期开始,历经几次大的历史动乱后,岭南形成了“荆楚、闽越、吴越、海外”民族与文化大融合的聚集地。无论是建筑、书法、诗歌、绘画等各艺术领域均呈献出多元、兼容、务实、世俗和创新等特性。岭南的建筑虽然受到来自中原地区“亭、台、楼、阁”等建筑元素的影响,却比中原地区更加开阔、通透,明显受到东南亚建筑特点的影响;岭南的书法汲取了魏碑、汉砖、唐帖和摩崖石刻等历代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精髓并扬长避短、为我所用。近、现代仍然在不断开拓创新,充分显示其兼容并包的艺术特色。

结束语:

岭南的书法艺术和传统古建筑在中国自成一体、独树一帜,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岭南人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还将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吴庆洲.龙母祖庙的建筑与装饰艺术[J].华中建筑,2006

[2]李权时.岭南文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3]叶春生.施爱东.广东民俗大典[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剑波.南粤璞玉—解读从化古村老宅[J].岭南文史06期,2005

(作者单位:大采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推荐访问:会通 岭南 古建筑 书法艺术

版权所有:袖书文档网 200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袖书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袖书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200264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