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北省文物部门在桑干河流域发现的一系列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引发了考古界与史学界寻根的关注。有的专家认为,仰韶文化就是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族创造的文化,他们在东迁的过程中把仰韶文化带到了桑干河流域。但是,考古学家们却看不出它们的传播途径和演变的过程,它们突然地出现,又神秘地消失了……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从他登上历史舞台,就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用武力平定了诸侯间的混战,将一个四分五裂的部落社会,推向了一统的国家社会。他不仅促进了氏族间的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雏形,也使得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技发明有了划时代的跨越,引领着中华民族的先祖们从蒙昧走向文明。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震中,多年来致力于炎黄文化研究,为了弄清楚黄帝、炎帝的历史之谜,他从寻找仰韶文化的源头着手。查阅大量的考古资料,他发现西安半坡和河南庙底沟这两处仰韶时期的文化遗迹,是经过同一个文化母体演变而来的。
要追朔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这两个文化群体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大约距今7000多年前,生活在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一带的先人们创造的一种文化。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器皿,叫作小口尖底瓶,也被称作葫芦形尖底瓶。这类瓶子在陕西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都有大量的发现(图1)。
⑴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陶器
与此相关的鱼鸟图像、花卉图案的产生时间,也在陕西省北首岭得到证实。在距今5500多年以前,仰韶文化是统一的。从距今5500年起,统一的仰韶文化一分为二,发生了文化的裂变,才产生了半坡和庙底沟这两种类型。那么,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与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这两大族群又有什么关系呢?
《国语·晋语》记载: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少典的人,娶有侨氏为妻,生下了黄帝和炎帝。黄帝居住在姬水一带,炎帝居住在姜水一带。他们成年以后,有了各自的领地,但是他们却不能同心同德。黄帝建立了姬姓部落,炎帝建立了姜姓部落,由此可见,二者是由同一个族群分化而来的。
根据一些专家考证,以炎帝为代表的姜姓部落,顺着渭河、黄河南岸逐渐向东扩展,到达河南及河北的南部地区;而以黄帝为代表的姬姓部落,沿北洛水南下到达大荔、朝邑。后又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朝东北迁徙,经过千里跋涉,来到了燕山西北部的桑干河流域,定居了下来。考古发现,如果半坡类型是炎帝部落的文化遗存,庙底沟类型就是黄帝部落的文化遗存。这样,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与炎帝和黄帝两个部族的活动范围恰好吻合。它们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山脚下,分布范围西至渭水上游,东过陇海铁路,北到河套和燕山以北地区,南到江汉(图2)。
⑵黄帝时期炎、黄两大部落迁徙分布示意图
在张家口市涿鹿、蔚县一带发现了仰韶文化,说明在距今5000年前,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曾经到达了这一地区。一些专家认为,《史记·五帝本记》中提到的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不是传说,而是信史。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和炎帝在一个名叫阪泉的地方发生了冲突,经过三次大战,黄帝战胜了炎帝,炎帝被迫臣服了黄帝,并与之结为同盟。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黄帝和炎帝既然同出于一个母系氏族部落,为什么他们还兵戎相见呢?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王震中教授回答了这个问题:黄帝和炎帝虽然出自于一个亲属部落,但是,从他们离开这个母系氏族部落,沿着不同的路线向东扩张和迁徙,到达阪泉之战的时候已经很遥远了。当时一个大的社会背景,是神农氏衰落,诸侯之间相互征战,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黄帝作为比较强盛的一个部落,起兵征服这些作乱者。炎帝的权威就受到了挑战,因此他不甘心,与黄帝在阪泉展开了较量。
阪泉之战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呢?
涿鹿县矾山镇四堡村有一位农民叫李仲祥,1981年夏天,他家盖房子挖地基的时候,挖出一个古代墓葬,在这个墓葬里他们发现了随葬的石人、石兽等许多稀罕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是一块板瓦地券,它引起了当地学者的注意(图3)。
⑶地券记载的与《汉书·刑法志》所述相符
这块地券现存放在涿鹿县文物管理所,地券上记载,矾山镇阪水弥勒禅寺主持林泉老人,感念郭荣对寺庙的善举,特划出这块地作为郭荣的坟茔。这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当时这个地方就叫阪水村。这个阪水村和史书上记载的黄帝战炎帝的阪泉有无联系呢?张家口市文联作家曲晨,根据板瓦地券上提供的这一线索,查阅了大量的史书典籍,发现东汉末年有一位学者叫文颖,他在《汉书·刑法志》涿鹿之野词条下作注解时说:“涿鹿在上谷郡,今见有阪泉地,黄帝祠”。
文颖这一注解很有价值,他明确指出,当时的上谷郡涿鹿县境内,的确有阪泉地和黄帝祠。离现在的涿鹿城只有30多公里。
唐朝初期成书的《括地志》,对这一记载更加明确。阪泉,到了唐朝就叫黄帝泉了。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南五十六里。唐朝时的妫州怀戎县就是今天涿鹿县的保岱乡。泉水出五里到涿鹿东北与涿水汇合,涿鹿古城也在妫州怀戎东南五十里,那里原来是黄帝的都城。这些记载说明,阪泉和涿鹿是同一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涿鹿县矾山镇。这些遗迹,是历史留在大地上的烙印,它们是靠史书记载和当地群众一代代传说、记忆而流传下来的。
黄帝泉位于涿鹿古城东南约500多米,水池为圆形,周长近百米,池面约3000多平方米,水深3米多,水质清澈见底,水量充沛,每天水流量近5000立方米。据国家地矿部和卫生部的有关科研部门测定,这个泉水富含多种矿物质,是优质的天然矿泉水。几千年来,它随着黄帝的史迹之谜,被载入史册代代相传。并以它优质、甘甜、纯洁的泉水,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图4)。
⑷故人已去史悠悠清泉依旧汩汩流
为了揭开炎黄文化的历史之谜,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民间人士,对涿鹿大地上的一些文化遗存进行了深入的考证,通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研究,逐渐地逼近了历史的真相。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涿鹿之战黄帝打败蚩尤以后,又驱逐了北方的荤粥部落,在釜山统一了各部族的符契。各地诸侯和部落首领拥戴轩辕氏为黄帝,这标志着国家走向一统的开端。
史书上记载的釜山,就是涿鹿县保岱村这个釜山吗?
国防大学学者房立中认为:根据唐朝《括地志》记载,这个釜山应该在妫州的某个地方,这在历史上是没有问题的。
根据唐朝的《括地志》记载,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山上有舜庙。原北京大学教授王北晨先生对此曾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和专门的研究。他认为,涿鹿县保岱乡西边这座废弃的古城,就是唐朝妫州城的遗址。因此,他认为涿鹿县保岱乡窑子头村的这座山,就应该是史书中记载的釜山,这和当地百姓们的传说吻合(图5)。
⑸釜山依旧在 黄帝名千古
在釜山的表面及其周围的田埂上,到处都散落着砖头瓦块,似乎表明这里曾经有过规模不小的建筑群。当年这儿有三座大庙,一座叫尧庙,一座叫舜庙,还有一座叫瞽叟祠。瞽叟是舜的父亲,一个瞎老头子,但德高望重。这个地方挨着桑干河,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庙宇很多。
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是一个历史文化十分悠久的圣地。但是,也有专家认为,黄帝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统一符契,是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符契,是古代帝王授权臣属带兵征战或是办理公务的一种凭证。 最初用石器,后来逐渐用金、铜、玉制作,一分为二,一半由帝王掌握,另一半交与办差的人持有,当差的人办完差事,把符契交回与帝王所持的另一半相合,这便是合符。
黄帝合符釜山,是平定了天下暴乱之后,与各路诸侯会盟釜山庆功,祭告天地,登上帝位定都涿鹿的一次盛典。这么重要的一项政治活动,黄帝为什么要选在这个高山之巅来进行呢?
曲晨认为,这个釜山,就是现在的矾山。釜山合符,它是统一全国以后搜集符契,是一个发兵令牌的地方,相当于后世的开国大典时的阅兵式。所以,不可能带上千军万马到60里以外一个山头上去。釜山,就是制造量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矾山。
在涿鹿县温泉屯乡李虎沟村南有一座山,这座山的主峰上奇怪地形成一个天然的窟窿,凌空看去恰似一座桥梁,当地人称之为陵寝山。中国古代,帝王的葬身之地称之为陵寝地。那么,当地百姓为什么称这座山为陵寝山呢?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桥山和这个陵寝山有什么联系呢?老百姓说的这个陵寝山是司马迁曾记载的桥山吗?曲晨带着这些疑问,首先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寻找答案。司马迁撰写《史记·五帝本纪》的资料和信息来源有两条:一条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记载;另一条就是他亲自到涿鹿考察从民间搜集到的传说。但是,司马迁虽然在《史记》中记载了“黄帝崩,葬桥山。”却没有指出桥山的确切地理位置,这给后来的史学家和华夏儿女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山海经》在海外西经里记载,灵山的北面是轩辕之国,轩辕之国的北面是穹山,这个灵山就是涿鹿和北京市现在的界山。
北面的轩辕之国,就是黄帝城。黄帝城北面是穹山,正好是当地人说的陵寝地。所以,曲晨认为这是司马迁随汉武帝祭桥山的时候,根据当时的观察所记:山上有个石桥,记成了黄帝崩,葬桥山了。
《魏书土地记》记载,“下洛城东南40里有桥山,山下有温泉,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今天的涿鹿县,就是三国时期的下洛城所在地,东南40里正是现在的温泉屯乡。但是,温泉上的祭堂已不见了,而桥山仍然屹立在涿鹿大地上(图6)。
⑹史书记载 民间传说 考古发现对证了陵寝山的存在
根据汉朝和唐朝的史书记载,当时,桥山脚下的温泉屯,已经建有寺庙和祭堂了。根据辽时期的史书记载,公元995年的时候,朝廷还大修过一次涿鹿桥山的黄帝庙。但是,到了元朝的至顺四年,即公元1333年2月,涿鹿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当时地面上的建筑几乎夷为平地。
桥山黄帝庙成为千古之谜,还有更复杂的历史背景。有学者认为,在汉代以前桥山的记载是清楚的,就是河北省涿鹿县境内的桥山,当时全国仅此一地。《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冬天,汉武帝到北方巡视,统兵十余万,还到涿鹿祭奠过黄帝冢桥山。
北魏时期,由于拓跋鲜卑家族认为他们就是黄帝的后代。所以,从公元415年开始,在其后的50年里,有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三人四次,到涿鹿桥山黄帝庙祭奠黄帝。隋唐以后把黄帝、炎帝等人文始祖的牌位,请到帝都的明堂中供奉并祭奠(图7)。
⑺《水经注》:“魏地·桥山记”对桥山、温泉有详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