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生产玉器的行业逐步形成独立的专业,多集中于都邑,东周、秦汉时期已成为玉璧使用和制作的高峰阶段。在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棠邑古城)汉墓中就出土了这时的两枚玉璧。
此两枚玉璧均为汉代圆形碧玉,青玉质,圆郭,有玻璃光泽和沁色。大的直径21.5厘米,厚0.5厘米,好径4.5厘米,重475克,分内、外区,内区浅浮雕蒲纹,每一乳突上又阴刻单线涡纹,外区饰阴线刻兽纹,内、外区沿轮廓勾勒一条阴线槽,双面纹饰相同。小的直经16.5厘米,厚0.35厘米,好径5.8厘米,重225克,两面均饰微凸谷纹,内、外沿有阴刻双圆线相连。两璧采用浅浮雕加平雕阴刻手法,线条细如毫发,纹饰流畅,质地平润,构思新颖,雕工精细。
相关链接:
即墨东濒黄海,南依崂山,素有“青岛后院”之称,是山东省屈指可数的历史文化名城。商、周时,即墨属莱邑地,公元722年“纪人伐夷”,夷国故城址在今即墨市蓝村镇古城村。《地记》云:“古夷国,汉壮武县,属胶东国。汉宋昌、晋张华皆封于此。”宋昌原为刘邦部署,以功封侯,食胶东国壮武县。王莽建立新朝后,改“壮武”为“晓武”,东汉时,复改为壮武县,治所均在此。公元前567年,“齐侯灭莱”“莱共公奔棠”,棠属莱邑,古城址在今即墨移风店镇古城村。《左传·注》:“棠,莱邑也,北海即墨有棠乡”。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北古城,县西北七十里。基址宏阔,不减壮武,非古之王侯国,即通都大邑无疑也。……此城应为古之棠邑。”清《即墨舆地图》和民国《即墨县地图》,均在今移风店镇古城村处标以“古棠邑”,为现移风店镇前后古城村,于今发现之古城址相吻合。邻移七公路,四周为村庄,东北角为移风店镇政府驻地。该城址呈方型,长宽各500米,土夯而成,土质为黑黄土,文化层深约1.5米,发现过墙基、灰坑等遗迹,出土文物有陶片、方砖、瓦当、铁渣,还有汉代佩饰玉佩、玉璜、玉璧、玉舞人和刻有“刘禄信”字样的铜质龟钮印章等。
璧,古玉器名,也是美玉的通称。既是祭天的礼器,也是一种佩带的装饰品,还运用于分封官员及朝聘。佩带玉饰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开始,商代玉器的生产规模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出土的情况看,当时的奴隶主贵族佩玉玩玉的习俗很盛,不论男女,都要佩带玉饰,战国时期在佩玉方面讲究组合、形象和色泽对称,即有不同类型的玉器组成,汉代佩玉继承战国传统,但组佩较简单,品种也少。棠邑古城同时出土了玉佩、玉璜、玉舞人等,显示出了其特有的政治经济地位和西汉时期较高的玉器雕刻艺术水平,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